李娜在2014澳网女单决赛中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娜在2014澳网女单决赛中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26T11:16:58.5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作者:张安然

[导读] 网球是一项以动力性为主的运动项目,随着网球运动员素质水平的提高和运动训练方法的完善

张安然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网球是一项以动力性为主的运动项目,随着网球运动员素质水平的提高和运动训练方法的完善,运动成绩也普遍提高,这时心理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数据统计处理、文献综述和对现有比赛的观察等方法,得到了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运动心理学因素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尤为密切,为研究心理因素对网球运动运动成绩的影响提供了依据。本文以网球运动员李娜在2014年澳网女单决赛中的心理变化,做了简单的运动心理学因素分析,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李娜;澳网;心理学因素

1 赛事概况

事不过三,也许对2014年的李娜来说是最贴切不过了,经历了两次澳网决赛的洗礼,在墨尔本,李娜终于捧起了梦寐以求的达芙妮杯。

2014澳网女单决赛,决赛当天天公作美,18度的气温让现场观众感到非常舒服,不过对于这两位选手来说,没人知道她们的切身感受。齐布尔科娃,第一位打进大满贯决赛的斯洛伐克选手。而李娜此前已经两次打到澳网决赛,可偏偏两次都与冠军擦肩而过。2014澳网公开赛,世界排名前三的小威、莎娃、阿扎伦卡纷纷在四强赛前落马。虽然职业体育很残酷,但对李娜来说却是天赐良机,能否抓得住还得靠自己。比赛前一次普通的记者采访,李娜一边认真的回答记者的问题,心却被场上的一阵欢呼勾走,当得知小威意外遭淘汰是,李娜脸上洋溢着笑容。放松的心态和三次大满贯的决赛经历,比对方内心强大了不少。

第一盘就表现出了强烈的破发意识。随着齐布尔科娃两次发球失误,李娜破发成功,就在3比2领先时,李娜却连续出现失误。而此时,李娜的一个小动作,吸引了现场解说的注意。李娜示意姜山球拍不合手。她指了指拍线,解说员调侃是他老公姜山的错?从2010年开始,这对夫妻就总是相伴出现在网球场上,他即使教练,也是场内后勤人员。从2011年澳网开始,姜山就经常成为解说员调侃的对象。基于这些原因,当李娜做出这个手势时,现场的解说员和摄像,迅速捕捉到了这组画面,尽管他们都不是中国人。职业选手球拍的网线,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磅数。显然,李娜认为自己手中的球拍并不合手。穿线需要时间,这期间只能尽力去适应手中的武器。第11局,李娜再次破发,但齐布尔科娃背水一战,不断在底线调动李娜,敢于出手,回球角度都相当大,最终顽强实现反破发,将第一盘拖入抢7。抢7局李娜没有再给对手机会,她一上来就以5比1领先,并以7比3拿下抢7,耗时一小时十分钟,以7比6艰难拿下首盘。

盘间休息,李娜的球拍穿好了,第一盘的紧张期也顺利度过,第二盘李娜打得更有攻击性。而齐布尔科娃的心理防线开始崩溃,快速脚步和大力击球不见了,短短27分钟,李娜就以6比0拿下第二盘。总比分2比0,圆梦澳网。31岁的李娜,也成为继1973年的考特之后第二位年过三十的澳网女单冠军。

2 运动心理学理论

在2014年澳网女单决赛中,李娜的心理状态根据可分为明显的三个阶段,即赛前充分自我实现、赛中积极调整自我暗示、赛后总结原因寻求突破。根据其三个阶段明显的心理状态变化,相关的运动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键与核心所在。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更真实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标准包括:(1)承认并表述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技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2)它们全都意味着及介绍出现不健康、神经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李娜在赛前是兴奋的,紧张而又放松。世界排名前三的小威、莎娃、阿扎伦卡纷纷在四强赛前落马时,李娜的心理是很放松的,因为她最强劲的对手依然对她造不成威胁,而她将要面对的对手实力不如她。所以此时她的心里是放松的。但是基于自我实现的心理她又很紧张,她要满足自我需求和自我超越,仍然使她承受一定的压力,但也给了她信心与动力。

2.2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该理论着重于人们依据原因推论的信息,并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预测和控制其随后的相关行为。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Heider(1958)提出,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的行为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为。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人类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归因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归因理论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Jones&Davis(1965:219-266)提出了对应推论的归因理论,在·41·Heider的排除原则基础上发展了归因理论。

最为著名的归因理论家Weiner(1972:203-215)及其同事在吸收前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他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觉察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其行为结果的原因。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个人在分析其根由时,主要有三个维度与六个因素(Weiner 1984:15-38;1985:548-573)。三维度与六因素的结合见表1:

表1对成败原因用三个维度与六个因素进行归类,分为:稳定性,即原因在性质上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能力高低和任务难度是较稳定的原因,而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是不稳定的;内/外在性,即把成败归于自身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身心状况属于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和外界环境属于外部原因;可控性,即原因可否由自己控制,努力是可由自己控制的,能力高低、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是不可控的。从学生学习行为的归因考虑,Weiner等人的研究表明: 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生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试题难度),则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结果就会抱有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且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者产生失落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生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行为。

就内/外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况),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加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反之则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从而避免去参与成就性的任务;如果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的外在因素(试题难度、运气、外界环境),那么学习结果就不会对其自我意向产生什么影响。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生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下转第194页)因素(努力),则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者产生一种沮丧感;反之,如果学生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则会产生一种感激心情,或者产生仇视报复的情绪。归因理论经过Weiner的反复修正,已成为一种解释学习动机最为系统的理论,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最感兴趣,并且从事演绎研究最多的一种理论,因其理论重在探讨行为者对自身行为后果成败原因的解释,故而又称为自我归因或成败归因(张春兴1998:330)。

由以上归因理论,可以看出李娜在第一盘开始时虽表现出了强烈的破发意识,在对方连续失误时连续得分,但随即出现失误,处于被动,处境艰难,但不断调整,最后一7比6险胜。其当时心态变化即第一盘处境变化可归因于:一、稳定性上,在自身能力和对手能力即任务难度稳定的情况下,主要由于运气、心理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二、在内外因素上,即在对战选手能力不如自己的情况下,主要由外界因素影响对战心理,如赛前放松心理,赛时紧张心理等引起。即在技术能力、努力程度和身心状态稳定的情况下,主要由外部环境和运气等影响发挥。三、在可控性上、比赛过程中,唯一可控的就是自身的努力程度,第一盘失利主要是由技术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初盘失利的情况下,李娜用坚强的意志,高超的技术险胜对手,终究是由于对稳定可控等因素的利用,把优势最大化得到的。

2.3 暗示法

暗示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最早是本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然而这种教育思想自古就有。在我国,早在三国时就有所谓“望梅止渴”的传说,就是利用语言的暗示作用运用于军事的实例。在国外,暗示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为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卢赞夫首创,这种教学是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治疗学的有关知识和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境,通过暗示、联想与想象,结合智力、体力、练习、音乐等综合方式,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精神毫不紧张的情况下学习的。李娜在第一盘连续失球后发现自己球拍不合手,及时通知教练换线换拍。但由于需要一定时间,一直到第一盘结束线才换好。在第二盘开始到结束,李娜打的十分顺畅,一6比0完胜。可以说她在拿到新拍的那一刻,就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这个拍子很合手,我刚才没发挥出自己最好水平,现在开始,我要爆发,发挥最佳实力”。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李娜顺利发挥出自己突出实力。这属于暗示法里的自我暗示,而自我暗示又包括积极暗示法和消极暗示法,而李娜显然是采用的积极暗示法,是自己达到理想状态。

3 总结

(一)自我实现理论是自我需要得到合理满足后,成为开发人性潜能的钥匙,最后升华为自我超越。因此,自我需要和自我超越是一组相互对立并统一的概念,当自我需要按照自然原则来解决和处理时,自我超越就出现了; 但自我超越在偏向服务他人或赋予自我力量(如真理、圣洁) 或创造自己的事业(如环境保护、社会正义)之外,个体的许多自我需要要素被适当搁置。

(二)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运动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运动成绩或某一阶段的训练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试图找出影响运动成效的各种因素,因此,运动竞赛或者训练过程中,引导运动员的正确归因,进行有效的干预,激发他们的归因与提高动机,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实践和现有理论发现,暗示法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运动竞赛或训练时,引导运动员掌握并灵活运用积极暗示法,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成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对生命教育的启示.教育时空213002

[2]Gorill Haugan ,Toril Rannestand ,Randi Hammervold , Helge Gara©sen&Geir Arild Espnes(2013),Self-transcendence in cognitively instact nursing-home patients:aresource for well-be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69(5),1147-1160

[3]Heider 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 York:Wiley,1958.

[4]Rotter J B.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66,80(1):609-610.

[5]Weiner B.Attribution theory,achievement motivation,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J].Review ofEducational Research,1972,42(2):203-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