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之音(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绝地之音(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绝地之音(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绝地之音(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十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牛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教学安排l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同样,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文化。

山温水软的江南孕育出的是曲调清丽优雅的评弹,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孕育出的就是气冲云霄的秦腔。

秦腔里的那种率性的豪迈与粗犷足以震撼每一个听众的心灵。

就是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又是怎样的一首曲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品读·探讨]一、作者简介马步升(1963~),甘肃合水人.中国现代作家.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硼究所所长。

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

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

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分为四个部分,“灵魂的边界”、“存在的边界”、“流动的边界”、“可能的边界”。

边界是指自己所处的文化和别种文化,自己的信仰和别样的信仰相交相错的所在。

在边界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也是灵魂的探险和精神的跋涉。

马步升“灵魂的边界”那一组散文堪称为此集的优秀之作。

马步升的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

散文语言既生动浅显,又富有生活情趣,还带上了那么一些西北汉子的爽气。

评论家杨光祖说:“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

他的散文创作还一直追求一种激情的智慧,文章内外充溢着哲思的光芒,这也是目前很多散文家所缺少的。

”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绝地之音》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绝地之音》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绝地之音》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绝地”、绝唱‘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二、重点难点通过整体把握,体会绝地之音给作者心灵带来的巨大震撼及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法指导1、先归纳每一段大意,再进行整合,进而归纳出各个部分的大意。

2、根据文章中有关捕获绝地之音后的感受的内容分析“绝地”、“绝唱”的内涵及二者的联系(第5段最后,第10段等)3、在诵读时碰到读不准的字及时做一下记号,读完后,查字典注上正确读音。

四、知识链接马步升:五、学习过程(一)加点字注音1.踟躇()2.恹()3.骨髓()4.朔风()5.攫住()6.怨懑()7.干涸()8.憩息()9.挟着() 10.撩拨()(二)解释下列词语1、大相径庭:2、轻描淡写:3、刻骨铭心:(三)整体把握第一部分( 1):绝地之音第二部分(2—5):绝地之音第一层(2-4)曲折向绝地;第二层(5)绝地闻绝调第三部分(6—8):绝地之音第四部分(9—10):绝地之音六、合作探究如何理解“绝地”“绝唱”的内涵?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选做题)答:绝地,指人类生活的,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平地,还是几年后所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

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

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

七、预习下面导学案内容(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鉴赏课文,感受本文的艺术魅力。

2、归纳文章的主旨,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1、作者独特的人性感悟。

2、出奇的选材,巧妙的构思。

三、学法指导归纳写作特点,一般从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入手。

四、学习过程(一)朗读、合作、交流1、(第1段)为什么作者“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答:作者要强调的是的震撼,和他对感受,而不是注重具体形态的描绘。

师生共研 教学互导——《绝地之音》课堂实录及解析

师生共研 教学互导——《绝地之音》课堂实录及解析
样“ 泪眼盈盈 ” 。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 的原 因我 知
灵受到震撼 、 树立坚强的生命意识 。 笔者在教学本文 时, 根据学生预习实情和课堂学习动态 , 即时摒弃 原 有教学设计中的不 当部分 , 运用互为主体教学理论 ,
尝试 进行 互导 式课 堂教 学 。

道, 你们的原 因, 你们知道吗?
评 析 一 :根 据文 章篇 幅较长 的特 点 ,适度 引入
“ 翻转课堂” 理念 , 教师布置课前反复阅读 、 小组共 议, 形成初步认识 , 课堂进行交流 , 让学生说真心话 , 而不是 由教师想当然 , 以此作为课堂推进的“ 原点” 。 二、 顺水推舟 , 引导研读文本 师: 现在大家分成两组 , 一组结合文本讨论, 为什
研究方 向: 高中语 文课堂教学 。
《 绝地之音》 是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 现代散文
选读》 第3 专题第 9 课的内容。 这是一篇颂扬家乡生
命 力 和不屈 精神 的散文 ,主要教 学 目标是 让学 生心
生: 是。
师: 是的。 可是读这篇文本 , 我真的没有被感动 , 理智告诉我 , 我应该被感动, 但却没能像作家说 的那
句子 读一下 , 然 后告诉 我 , 是 怎样 的绝 地 呢?
( 生读 文本 第 5节写 绝地 的 内容 )
生: 2 ~ 4 段好像写得太长了。 师: 那么 2 4 段 写 的是什 么 ?
生: 写 的是环 境 。
师: 我想从欣赏主体人手 , 这里其实是写作者在
邂 逅绝地之音之前 的经历 。 他们 首先来到 面 目狰狞 的 黄 土地 , 然后看到威 武雄壮 的长城 , 刚 准备松 口气 时 ,
师: 好, 请概括绝地的特点。 生: 陡峭 、 高峻 、 狭小 、 险要。 师: 说得好 。 那么作者真的是被歌声感动了吗?

2018-2019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03绝地之音

2018-2019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03绝地之音

绝地之音本课话题——文化寻根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为此我翻遍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形式各异的黄土高原民歌卷册,为此,我喜欢听各种音乐和各种嗓门唱出的歌。

尽管,我仍不懂音乐,不会唱歌,但我坚信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只要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我便会立即将其捕捉。

遗憾的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曾否听到过那首歌?尽管那首歌仍无时无刻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

我相信那是真实的歌音,要不自己怎么会不断地被感动,并且不断地感动着越来越多的天南地北经历迥异的朋友?我无法确定它,但我必须接近它,捕获它。

点评:“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驻校艺术家计划”全称是“艺文赏析与体验项目——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13年秋季学期启动这个计划,开展时间并不算长,却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首批进入校园的是画家石晋和作家蔡世平,他们讲授的是传统诗词与国画艺术。

他们上课的时候,据学生说:“要屏住呼吸去听,太精彩了。

”因为,“对于理工科生来说,传统文化课程能激发想象力,发散思维,如虎添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说:“这个计划以‘文化育人’为核心,通过‘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将知名艺术家、作家引入校园,用传统诗词、绘画艺术滋养大学生心灵,启发大学生的创新灵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爱默生2.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

——黑塞3.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印度谚语4.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修》之绝地之音》课件.ppt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修》之绝地之音》课件.ppt

评论家杨光祖说: “马步升散文中,那种 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 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 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 比拟的。他的散文创作 还一直追求一种激情的 智慧,文章内外充溢着 哲思的光芒,这也是目 前很多散文家所缺少 的。”
生字
踟躇 恹恹 打碾 濡湿 訇然 箭镞 骨髓 天堑
岌岌 夯土层 攫住 碌碡 引吭高歌 怨懑 响彻人寰
小结:1、文章条理清晰。 魂牵 邂逅 探询 捕获
2、选材出奇,感悟独特。
用绝地之音表现人类在绝境中生命力的张扬,绝地之 音就是生命顽强的最好证据。
绝地与绝调,相依相存。绝调是孤独的生命对苍天 的示威,是在恶劣的大自然面前,人类亘古不息的生命 存在。
它让“我”透视到人类的生存伟力。
作者在《浪漫的高原》中写道:“因生之可贵,求 生本能方显得壮丽恢弘;因生之艰难,才使生命本体万 分珍重生命。这是一方生命内涵博大精深的世界。”
《绝地之音》记叙了作者在一次文化考察中所聆
听到的绝地的天籁,这让作者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 撼,引发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关注时间词语)
一、(1)_追_忆_绝地之音 倒叙 设置悬念
二、(2–5)_邂_逅_绝地之音(不期而遇, 非预计中)
三、(6–8)_探_寻_绝地之音 四、(9–10)_捕_获_绝地之音
悬念式的开头,营造震撼人心的氛围,不仅激 发起阅读兴趣,更为下文的回忆作好铺垫。
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写如何发现“绝地”的?这是个
什么样的地方?
2、绝地之音(绝唱)特点是什么?
3、 “我”怎么看待这绝地之音(感受)?
是有一种颠覆常规审美标准的冲击力。绝调是农 耕者在劳动中的自然的情感宣泄,是绝对原生态 的“声乐”(客体);“我”在繁丽的现代社会 中,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质朴醇厚的乐音(主 体)。

绝地之音 教学设计

绝地之音 教学设计

《绝地之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现代散文上“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的内容,在人文上应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在工具性上应着重本文的景物描写技巧。

学情分析:高二上学期的学生,文本的技巧性把握不够,对生命意识的理解肤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领略黄土高原的独特风貌,体会“绝地”之“绝”。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品味文章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情感与态度: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

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土地和当地人民的深厚情感教学难点:文本中所透露的历史沧桑和文学哲思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七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可以让一个襁褓婴儿走进小学课堂;七年时间,可以让小学六年级的你们一直走到高中毕业;七年时间,足以淡忘许多事情,而七年时间,作家马步升却对一串无词无调的歌声念念不忘,不断的回响,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步升的绝地之音。

【板书】走绝地聆绝音悟绝唱【解题】:提问1:文本题为《绝地之音》而非《绝地之歌》《绝地之声》,为什么?预设答案:无词无调,只有一个词---咧提问2:那么,为什么会令马步升念念不忘,这便要从他听到绝地之音的那一刻谈起,那是一种怎样的时刻?【文本解读】PPT:结合第五节内容回答:是什么让作者多年以后,仍被那串无词无调的歌声感动的不能自拔,热泪盈眶?教师范读,学生在文中划出句子来分析体会作者多年后被感动的原因。

提问并一一分析教师总结:【板书】危崖平台适应环境的顽强这声音:【板书】无词无调饱含万有调兼古今PPT:聆绝音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兼凄婉文本探究:1.这种情感是歌者的情感吗?预设答案:歌者无心听者有意2.那么就要从听者也就是作者的经历开始谈起了,他为什么能听见属于他的绝地之音呢?作者在干什么呢?预设答案:考察古长城PPT:走绝地结合文章2-4节内容回答,作者徒步考察古长城一带的地貌有什么特点?默读,根据文章内容,小组讨论预设答案:学生会在文本当中捕捉到例如:陡险狰狞有历史感根据学生的答案来分析总结小结:偶尔一次爬山都很不容易,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就更不容易了,那么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呢?PPT:黄土绝域正是在这块几乎不适于人类生殖繁衍的地方,人们不仅顽强地生活下来,而且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有哲思,有钟鼎铭文,有秦腔,有花儿。

绝地之音学案苏教版教案

绝地之音学案苏教版教案

《绝地之音》教案[]前置作业.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栈道(à)吮吸(ǔ)巉岩(á)抚躬自问(é).....烹调(ē)恣意(ī)戏谑(è)愤愤不平(ī).....云霄(ā)戍守(ù)荆杞(ǐ)急索租税(ì).....花径(ì)碌碡(ù)戎马(ó)天崩地坼(è)......绝地指什么?为何叫绝地?“绝地”是指陕甘交界处古长城的营盘下边的大沟里,之所以叫绝地,是由于它处于黄地林的沟中,“三面是百米高有悬崖,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是实实在在的险绝之地。

.绝地之音指什么?“之音”是指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无词无调的“咧——咧——咧——”。

.为何叫做“绝唱”?绝唱”中的“绝”既取“无,没有”之义,又取“唯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之义,从形式上讲,它无词无调,够“绝”的;从内涵上说,它“饱含万有,调兼古今”,太“绝”了。

.为何作者“每一次的叙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绘的事实自己,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天壤之别”?此经历太特别太稀有了,又过去了几年,所以此刻想起来有一种似真似梦的感觉。

由此也更显得此绝地之音与众不同,作者对之魂牵梦绕,急于向大家分享。

[文本研习]教课目的:.黄土高原的壮美风景.绝地之音的内涵,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惊.朴素而神韵深长的语言教课要点:绝地之音的内涵教课难点:绝地之音与生命含义的关系课时数:课时教课方法:教课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马步升(~),甘肃合水人.中国现代作家.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议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

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当选全国年度最正确作品,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界限》和《天干地支》、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长篇纪实作品《焚烧的太阳旗》、《守望安全》(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女现象检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江苏高二语文《绝地之音》Word版

江苏高二语文《绝地之音》Word版

《绝地之音》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绝地之音的内涵,感悟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2. 学习散文的环境描写的特色和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绝地之音的深刻含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过程:导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同样,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文化。

山温水软的江南孕育出的是曲调清丽优雅的评弹,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孕育出的就是气冲云霄的秦腔。

秦腔里的那种率性的豪迈与粗犷足以震撼每一个听众的心灵。

就是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又是怎样的一首曲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活动一整体感知:解题(破题)、初步感知:1.迅速浏览文章,“音”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2.这歌声是何人所唱?他在干什么?这人的特殊性在于哪里?3.这绝唱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活动二:研习文章重点内容1.赏析描绘平台的文字,哪些词语用的好?(齐读该小节中相关文字)这些文字有何作用?2.面对此地作者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生活在这里的人又是怎样的?3.思考:真正令作者震撼的是什么?4.结合最后一小节理解句子含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却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5.其实作者在文中有没有阐述何所谓绝地之音?探讨“绝地之音”。

活动三:探究主旨1.总结全文写作思路:2.探究本文主旨:3.课堂训练:想一想,说一说:是什么让我们震撼?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

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绝唱》课后作业生命中,总有许多许多声音让我们难以忘怀。

或天籁,或音乐,或孩童快乐笑声,抑或成人悲切哭声……什么声音给你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请以“记忆里的……声”为话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状物片段。

绝地之音

绝地之音
+ 教学目标: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体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 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 风格 +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绝地之 音就是生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 一、导入:
+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黄河流经的
陕西甘肃一带产生出中华民族历史上 光辉灿烂的秦文华,就在这片神奇的 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 音”,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
+ 突出绝地之“绝”,为“绝地之音”的闪
亮登场渲染、蓄势。黄土林是“绝地之音” 诞生的大背景,沟坡上的平地则是具体的 小情境。 这个特殊的音声正是因为有了这 样一个大背景的烘托,才有了震撼人心的 效果。
+ 四、课堂小结:
+ 作者在《浪漫的高原》一文中这样写道:
“因生之可贵,求生本能方显得壮丽恢弘 ;因生之艰难,才使生命本体万分珍重生 命。这是一方生命内涵博大精深的世界。 ”
绝地之“绝”体现在哪里?
+ 原来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
狞的黄土林,并形成了“悬城”奇观。 (2段) + 营盘梁死寂、荒凉,充满凶险,身陷其中, 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3、4段) + 沟坡破碎陡直,满坡只有一块平地,因地 势特点和洪水冲刷,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 上,余下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上。地 势奇绝,是人类生存的绝域。(5段)
+ 明确:身处的环境。
+ 斩——水的力量很大、山崖陡峭
+ +
+
+
+
划——崖高 涌——洪水速度快、山崖陡峭 两亩见方——平地小 悬—陡峭、险要。——绝境
+ 明确:我的心“跳”了起来(紧张、担忧

绝地之音教案

绝地之音教案

《绝地之音》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2、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绝地之音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黄河流经的陕西甘肃一带产生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秦文华,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二、解题(破题)1、迅速浏览文章,“音”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学生交流、明确:歌声、绝唱特点:①无词无调;②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③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

2、这绝唱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明确:震撼。

(难道就是这无词无调的“咧——咧——咧”的歌声就令作者震撼,感动吗?令作者深受感动的是否是歌本身呢?)三、研习文章:1、这歌声是何人所唱?他在干什么?明确:一个人;正在打碾庄稼。

(目的:为了生存,延续生命。

)2、思考:这人的特殊性在于哪里?明确:身处的环境。

3、赏析描绘平台的文字,哪些词语用的好?(齐读该小节中相关文字)明确:(板书)斩——水的力量很大、山崖陡峭划——崖高涌——洪水速度快、山崖陡峭两亩见方——平地小悬——高、陡峭、危险拴——险要总结平台的特点:陡峭、险要。

——绝境4、面对此地作者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生活在这里的人又是怎样的?明确:我的心“跳”了起来(紧张、担忧)。

那人却乐观自然、坚强。

(因为他在此生活、延续生命,而且还唱了歌来)5、思考:真正令作者震撼的是什么?明确:人处在绝地之中时迸发出的坚强的生命力。

(精神世界)6、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觅这支歌,后来终于在哪里又捕捉到了那歌声呢?明确:腾格里大沙漠。

为何作者能捕捉到那歌声?因为此时作者也是身处绝境之中。

(齐读第十小节)7、其实作者在文中有没有阐述何所谓绝地之音?探讨“绝地之音”。

明确:(齐读第十一小节)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歌即是生命本身。

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2018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03-绝地之音完美版

2018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03-绝地之音完美版

[文脉·梳理] 【答案】 ①探询绝地之音 ②捕捉绝地之音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 1 段,回答问题。 1.第 1 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在第 1 段中反复写“绝地之音”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为下文的回忆作铺垫,也巧设悬念,引起读者探寻兴趣。 (2)文章整体运用了倒叙手法,在内部又使用顺叙结构。在时空的转换中,逐 步展示“绝地之音”的魅力,并揭示了它的内涵,使文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 到充分拓展。结构严谨,行文婉曲。
请说明理由:“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常用于褒义,用在此处系褒贬失当。
[常识·速览] [识作者]
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马步升 马步升(1963—) ,甘肃合水人。散文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散文对历史如 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 实感、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被 国内评论界誉为西部散文、西部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5.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雅各布·布克哈特
6.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高尔基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恹恹.( yān ) 跋.涉( bá ) 冀.求( jì ) 濡.湿( rú )
干涸.( hé) 金戈.( ɡē ) 憩.息( qì) 訇.然( hōnɡ)

《绝地之音》教学设计

《绝地之音》教学设计

《绝地之音》教学设计——用还原比较法,抓住散文的“神”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把握文章的气韵。

2.引导学生尝试用还原比较法去分析散文情感的“无理而妙”。

3.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追问法、引导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黄土高坡》的歌曲导入二.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作者全文写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理文脉)明确:“绝地之音”倒叙按“我”与绝地之音的关系来理文脉回忆绝地之音(第一段)邂逅绝地之音(三-六段)探寻绝地之音(七-八段)再获绝地之音(九-十段)二.仔细阅读全文,让学生寻找有疑问之处(疏通文意)三.局部阅读全文,带着疑问读。

贾平凹说:“散文是自然景色和人的感情必须契合无间。

”“散文要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

”“散文要讲含蓄,通过描写片段的自然景色,隐藏在内心世界的微妙的情绪,只能隐隐展现出来。

”思考:1.文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自然景物具有哪些特点?明确:黄土林(第2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狰狞……晚秋的朔风走涧串谷,刮得干枯的黄土崖面一片乱叫如蝉鸣。

营盘梁(第3、4段):在群沟群壑中,托出一座馒头似的山峰。

陡直的山坡,只有衰草在朔风中絮絮叨叨。

黄泛的太阳、营盘萧瑟、风很厉……沟坡平地(第5段):沟坡破碎而陡直。

沟坡被冲出的洪水迎面斩断,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洪水又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

2.它们和绝地之音是什么关系?明确:为“绝地之音”的出场做铺垫3.绝地之音指什么,具有怎样特点?明确:词调:无词无调,只一个“咧”字,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战歌却嫌凄婉……歌台:满是洪水刻蚀出的群沟群壑,陡直的山坡上,些许蓑草,在朔风中絮絮叨叨,在三面危崖构成的两亩见方的平地。

歌手:主人鞭赶着骡子碾庄稼,碾着碾着听众:唱出了给自己听的歌绝地之音:沟坡平地上农人碾庄稼发出的“咧咧”的声音。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绝土之音教案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绝土之音教案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绝土之音教案绝土之音《绝地之音》教学简案绝地之音马步升预习作业(略) 教学目标以此文为例,教给学生把握抒情散文主题的一些方法教学过程导入:马步升的这篇《绝地之音》写得极其壮美,内含也相当丰富,我们一起来探讨该文的主题。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并利用工具书,解释一下标题,并利用第一自然段内的词语来说明作者听到绝地之音的感受。

明确:文中的“绝”取“走不通的”之义,“绝地”是指陕甘交界处古长城的营盘下面的大沟里,“之音”是指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

“震撼心灵”,“刻骨铭心”。

2、既然作者对亲历的绝地之音有“震撼心灵”“刻骨铭心”的感受,为什么后来向朋友描述时“对此经历的真实性”发生了怀疑? 明确:此经历太特别太罕见了,又过去了几年,所以现在想起来有一种似真似梦的感觉。

由此也更显得此绝地之音不同凡响,作者对之魂牵梦绕,急于向大家分享。

3、文中广义上的绝地即“黄土林”有哪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自然景观有绝地上沟壑纵横,如同迷宫,又有晚秋朔风。

人文景观有悬长城,一系列秦汉边卒的遗迹。

作用有四:渲染环境,突出“绝地”中的“绝”;突出时空的亘远,引发人们思远追古的情怀;突出行走绝地的梦幻感觉与艰难;为下文写不期而遇绝地之音作充分的铺垫。

4、真正的狭义上“绝地”出现在第5节,请同学们朗读该段。

5、该段写得极好。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叫“绝地”,为什么对绝地歌声称为“绝唱”? 明确:之所以叫绝地,是因为它处于黄地林的沟中,“三面是百米高有陡崖,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是实实在在的险绝之地。

“绝唱”中的“绝”既取“无,没有”之义,又取“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之义,从形式上讲,它无词无调,够“绝”的;从内涵上说,它“饱含万有,调兼古今”,太“绝”了。

6、绝地之音让作者“震撼心灵”,“刻骨铭心”,他苦苦探究所见所闻的内含,他似乎找到了,但又说得不那么直白,请同学们重看第5节内容,并思考,“绝地之音”这一画面本身告诉我们什么?在那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这里的这户人家长期生活着,而且是那么乐观自信地生活着,散文的以小见大特点,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在这片热土上,中华民族子孙生生不息,顽强自信,创造着并传承着文明。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三专题+第9课 绝地之音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三专题+第9课 绝地之音

第9课绝地之音对应学生用书P34一、字音辨读1.踟躇..(ch í ch ú) 2.恹.恹(y ān) 3.干涸.(h é) 4.訇.然(h ōn ɡ) 5.人寰.(hu án)6.狰狞..(zh ēn ɡ n ín ɡ) 7.伶仃..(l ín ɡ d īn ɡ)8.熹.微(x ī) 9.夯.土(h ān ɡ)10.攫.住(ju é) 11.迥.异(ji ǒn ɡ) 12.怨懑.(m èn) 二、字形辨识1.⎩⎪⎨⎪⎧ ch àn ɡ怅望青纱zh àn ɡ帐记zh àn ɡ账发zh àn ɡ胀2.⎩⎪⎨⎪⎧ l ín ɡ伶仃l ín ɡ玲珑l ín ɡ铃铛山l ǐn ɡ岭 3.⎩⎪⎨⎪⎧ 鞭sh āo 梢sh āo 稍微qi ào 俏佳人报xi āo 销4.⎩⎪⎨⎪⎧ x ù x ù絮絮叨叨有条不w ěn 紊魂牵梦y ín ɡ萦zh í絷马缰三、词语辨析 1.若隐若现·时断时续辨析⎩⎪⎨⎪⎧ 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时断时续:有时断开,有时连续。

例句⎩⎪⎨⎪⎧①白色和粉色的睡莲也如含羞的出浴美女,在圆润的莲叶下若隐若现,撩人心弦。

②读者杨先生反映:十二化建宿舍五层以上居民家的供水总是时断时续,影响正常生活。

供水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2.淹没·湮没 辨析⎩⎪⎨⎪⎧ 淹没:大水漫过;盖过。

湮没:埋没。

一般用于与历史或时间有关的东西。

例句⎩⎪⎨⎪⎧ ①突发的山洪将景区停车场约700平方米的面积全部淹没,被困人员距离最近的安全地带有30多米,如不尽快施救,后果不堪设想。

②一个没有英雄的行业是可悲的,一个有真英雄却被湮没于籍籍的行业则是令人痛心的。

四、熟语释义1.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叶忠明 绝地之音

叶忠明 绝地之音


谢谢!
沧桑历史 一块残砖就是一个故事,一堆白骨就是一 场战争,一个夯土层就是一个传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从秦汉到如今,古长城一线的先民们, 为了在绝地生生不息生存争战融合,上 演了多少人间悲喜剧,共同谱写了中华 民族的精神,所以长城是一种象征,超 越了历史上的农耕与游牧文化、秦汉与 匈奴民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 文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 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已经成 为富含文化因子的心理习惯和地域标志。

你认为这篇文章作者想表达什么? (殷峥皓 等)

作者借绝地之音形象地展示了在严酷自然条件 下人们不仅顽强地生活下来,而且创造出辉煌 的文化,有秦腔,有长城。因为地绝而人心不 绝,地荒而人心不荒。对于这样一片文化和土 层一样深厚的黄土地,以及顽强生活在这片土 地上的人们,作者怎能不震撼,又怎能不刻 骨铭心,又怎能不心灵狂荡呢?
绝地之音 马步升
马步升
执教 江苏省大港中学 叶忠明
绝地之音
2015.10.16
教学目标 1.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传达的心灵 震撼。 2.体悟本文文化寻根的历史厚度和闪烁的哲思 光芒。
一、品读课文 体悟情感
结合第5节内容思考是什么让作者多年以后仍然被那 串无词无调的歌声感动得不能自拔盈满了清泪? (胡欣雨等)
因生之可贵,求生本能方显得壮丽恢弘;因 生之艰难,才使生命本体万分珍重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能承担起苦难, 才显出人的尊严 周国平《直面苦难》
结合2—4节内容回答,作者考察的古长城一 线有什么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地之音(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绝地之音》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主备课人:戴雁
教学目标: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体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生命本身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黄河流经的陕西甘肃一带产生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秦文华,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
二、解题(破题)
1、迅速浏览文章,“音”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
学生交流、明确:歌声、绝唱
特点:①无词无调;②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
③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

2、这绝唱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震撼。

(难道就是这无词无调的“咧——咧——咧”的歌声就令作者震撼,感动吗?令作者深受感动的是否是歌本身呢?)
三、研习文章:
1、这歌声是何人所唱?他在干什么?
明确:一个人;正在打碾庄稼。

(目的:为了生存,延续生命。


2、思考:这人的特殊性在于哪里?
明确:身处的环境。

3、赏析描绘平台的文字,哪些词语用的好?(齐读该小节中相关文字)
明确:(板书)斩——水的力量很大、山崖陡峭
划——崖高
涌——洪水速度快、山崖陡峭
两亩见方——平地小
悬——高、陡峭、危险
拴——险要
总结平台的特点:陡峭、险要。

——绝境
4、面对此地作者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生活在这里的人又是怎样的?
明确:我的心“跳”了起来(紧张、担忧)。

那人却乐观自然、坚强。

(因为他在此生活、延续生命,而且还唱了歌来)
5、思考:真正令作者震撼的是什么?
明确:人处在绝地之中时迸发出的坚强的生命力。

(精神世界)
6、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觅这支歌,后来终于在哪里又捕捉到了那歌声呢?
明确:腾格里大沙漠。

为何作者能捕捉到那歌声?因为此时作者也是身处绝境之中。

(齐读第十小节)
7、其实作者在文中有没有阐述何所谓绝地之音?探讨“绝地之音”。

明确:(齐读第十一小节)
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歌即是生命本身。

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态,是
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绝地,是人类生活的绝境
8、结合最后一小节理解句子含义:
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却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明确:因为,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所以,无词,却饱含万有;
因为,这歌中从古至今展示着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所以,无调,却调兼古今。

9、总结全文写作思路:
第一小节:追忆绝地之音
第五、六小节:邂逅绝地之音
第七到十小节:捕获绝地之音
思考:本文完全可以第一小节后直接写第五小节,那么,第二小节到第四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内容上,突出黄土林、营盘梁等地险要陡峭的特点。

形式上,渲染、衬托、铺垫。

为下文写平台这一绝地中的绝地作渲染,衬托出平地的险要,同时也
为下文写作者在这平地之中感受到那坚强的生命力作铺垫。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浪漫的高原》一文中这样写道:“因生之可贵,求生本能方显得壮丽恢弘;因生之艰难,才使生命本体万分珍重生命。

这是一方生命内涵博大精深的世界。


五、课堂训练:
1、想一想,说一说:是什么让我们震撼?
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

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绝唱》
学生交流:生命最后无比自信不屈服凄美
2、想一想,练一练:
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

要求所写句子都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

(6分)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
,;
,。

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学生交流
出示参考答案:没有蓝天的深邃博大,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悠然;
没有牡丹的富丽典雅,可以有小草的清秀刚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