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

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为了使《教程》作为一部通俗浅近的普及性文学史而能被阅读者更好地接受,陈思和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文学理论范畴: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理论、战争文化心理、共名和无名等等,它们使得人们对理解文学的发展、对现有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构成了这部文学史叙述的核心观念。这里,笔者只就自己感兴趣的两个文学概念——“潜在写作”和“民间”相关概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潜在写作”

陈思和提出“潜在写作”,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那个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很显然,“潜在写作”概念的提出是与研究者对以往当代文学史单一的性质感到不满、并希望有所改变的预想分

不开的,这种预想之所以能够产生,并非无凭无据,它是与真实可靠的史料分不开的,正是由于《从文家书》、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等散文,胡风、牛汉、绿原、食指、多多等人的诗歌,以及无名氏的《无名书稿》等小说在“文革”后陆续问世且引起关注,才构成了支撑“潜在写作”的概念及编者的相关预想的资料背景。对于这些写作年代与发表年代差别较大的作品,文学史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依据作品问世与作家被重新发现的时间来讨论,注重的是其对新时代的意义;将其放在写作的年代来讨论,注重的是文学史发展的复杂性,因为这些在写作的年代难以面世的作家或者与时代风气格格不入,或者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因而不能被自己的时代所接受,因而将其还原到写作的当时进行研究往往能发现被主流遮蔽的暗角与新的潮流的先声,从而发现其生活的时代的文学状况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教程》的编写采取的是第二种思路,其对新的文学资源的吸收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史的面貌,尤其突出了对传统文学史写作的基本原则的挑战与消解。

2、“民间”的相关概念

《教程》中关于“民间”提出了多个相关的新颖概念,如“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等,这些概念是陈思和在体制下的当代文学国家意识形态之外开掘出的文学研究新领域,强调在表面为一元文化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文学深层结构的多元精神,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域和方法。陈思和指出,民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不以人为的意志所转移,不以知识分子的描绘为价值的客观存在,即老

百姓的生活;另一个就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民间,它是经过知识分子的思考和选择,通过他们审美形式提炼出来的,这里面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是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用这样一种弱势的文化形态来抗衡无所不在的权力意志,有自觉的,也有不自觉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现实的意义,它只是个美学的观念,无意识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陈思和呼吁文学史家去发现后一种民间,否则,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就必然显得单调,人们也只能对其作出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无法进行审美的理性分析,结果就会失却那个特定时代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这种民间立场可以看做是陈思和对当代文学的基本理解,也是其研究和评论当代文学的基本出发点。

“潜在写作”和“民间”相关概念的介入势必带来文学观念的重建,进而引发文学史观念和批评范式的变更。有论者指出,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一个概念的复活或诞生,即标志着我们对某一事物特点、特征、本质的新的把握。“潜在写作”与“民间”这些批评概念之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其带来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深化,使得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和历史观念去发现和评价既往的文学历史。一些很有价值的,但在既往文学史观念下很可能被忽略、遗忘的文学现象,在《教程》中被发掘、被强化、被突现出来,它的潜在的意义和价值被廓大和呈现于我们面前。

纵观文学研究的进程基本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新史料的发现,一是对现有材料做出全新的阐释。通常情况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新史料的发现会诱导新的研究视角、思路的出现,而新的视角与思路常常会引发对以往被遮蔽的暗角的发现。陈思和《教程》中的“潜在写作”和“民间”两个概念就是对这两个条件的极好诠释,前者注重对新史料的发现,而后者的引进则体现了一种新型理论视角对原有材料的全新解读。这种文学研究的思路和策略对于我们研究生现阶段的专业学习和学术创作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勿用两者兼得,如若深得其一,我们便能在现当代的文学研究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