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
衣燕食雀所安.安知.,鸿弗鹄敢之专志也哉
怎么,疑问代词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⑨而简忧能懈而怠任,之则,思择慎善始而而..从敬之终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连词
必固其.根本 ⑩其失吾奔其其车..所还朽与也索,,不其.知可忽乎
其.皆出于此乎
还是,语气助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⑪以虽将董有之作,以.则严思刑知止以.安人
9.文化常识 (1)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 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神器:即神圣之物,古代常用来指帝位、国家。古时认为“君 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3)极天:天之极处,在文言文中常用来指至高无上的皇权。 (4)三驱: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据说古代贤之君在打猎布 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5)九德:指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语出《尚书·皋陶谟》: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 刚而塞,强而义。”即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种 美德。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业时间:20 分钟
1.字音识记
(1)求木之长. chánɡ (2)黜.恶
(3)谗.邪. chán xié (4)浚.源
(5)壅.蔽 yōnɡ
(6)谬.赏
2.词义理解
(1)必浚.其泉源 疏通
(2)承天景.命 大 (3)虽董.之以严刑 监督,管理 (4)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 (5)将有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6)则思谦冲以自牧. 管理
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_君__王__如__果__)竭__尽__诚__心__,__就__会__使__敌__对__如__吴__越__的__双__方联合;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导标显示屏幕1. 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2. 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的写作手法;3. 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4. 背诵全文。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

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构造、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根底上背诵全文。

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以、哉、所、那么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比照,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进展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

一般来说,文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

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

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思路构造】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

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历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详细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

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构造如图:根本固那么木长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泉源浚那么流远德义积那么国安历史经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竭诚待下取之易纵情傲物守之难见可欲那么思知足以自戒………理想政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十思)………罚所及,那么思无以怒而滥刑【疑难指津】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

谏太宗十思疏(教用完整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用完整版)

第五课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壹、国学常识(一)作者简介(二)“贞观政要”简介贰、课文深究(一)内容鉴赏(二)奏议类文体(三)结构分析竭诚积德以得民心弘扬十思九德 简能择善臣君 文武争驰知足知止—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 谦冲包容—思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 节游勤政—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 纳谏黜恶—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 赏罚公正—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 尽豫游之乐,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民心向背-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竭诚待下正—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反—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善始克终正—殷忧而道着/有善始者实繁/昔取之而有余反—功成而德衰/能克终者盖寡/今守之而不足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说理设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参、形音义比较(一)形似字(二)字义比较肆、重要修辞举隅伍、延伸学习(一)贞观政要‧论求谏吴兢(二)相关成语(三)相关名句陆、历届统测试题(A)韩愈师说/司马光训俭示康(B)欧阳脩纵囚论/顾炎武廉耻(C)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教战守策(D)诸葛亮出师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龙与蛇皆食于凤。

龙智而神,其德无方。

凤知其可与皆为灵也,礼而亲之。

蛇毒而险,所忌必伤,且恶其得于凤也,不惟啮龙,虽遇麟、龟,固将噬而亡之。

凤知蛇不得其欲则将协豺犬而来吠嗥也,赋之食,加于龙。

以龙之神浮于食也,将使饱焉,终畏蛇而不能。

麟与龟瞠而讴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既而麟伤于毒,伏于窟;龟屏气潜于壳。

蛇侦龙之寐也,以毒攻其喉而龙走。

凤丧其助,于是下翼而不敢灵也。

(李翱凤丧其助)【D】(1)有关文中动物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确?(A)龙为群首领导无方(B)凤为辅治贤良之才(C)麟龟与蛇结党为恶(D)豺犬呛声是为蛇助阵【解析】(A)原文的“其德无方”意谓德性非常高尚,无可比拟(方,比拟);而非“领导无方”。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04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回顾教师版(1)

04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回顾教师版(1)

3.谏太宗十思疏无为之大道哉?一、画出文本思维导图居安思危固本浚源戒奢以俭善始实繁总结历史克终盖寡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的道理引出警告文武争驰提出“十思”鸣琴垂拱【生长,这里指长得好】【使动,使……稳固】【古今异义词,根】【治理得好、安定】【主持、掌握】【指帝位】【形作名,重权】【无止境】【喜庆,福禄】【保持】【克服】【所有的】【古今异义,帝王】【大】【深深忧虑。

殷,深】【能够】【副词作动词,保持到底】【表不十分肯定的推断,大概】【实现】【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

物,人】【路人】【督察】【同“震”,威吓】【表肯定的,强调的语气】【百姓】【表反问,难道】【谦虚】【牧自,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牧,养】【游乐。

这里指田猎。

盘,快乐】【选拔、选择】【形作名,有才能的人】【献出】【出游,游乐。

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管理】【役使,劳损】【古今,听觉、视觉灵敏】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四、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形作名:1.简能而任之(能:形作名,有才能的人)2.择善而从之(善:形作名,好的意见)3.臣虽下愚(下愚:形作名,极愚昧无知的人)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大:形作名,重权;形作名,重要的地位)5.而况于明哲(形作名,明智的人,指唐太宗)6.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正,端正)(恶:形作名,邪恶的人)活用为动词:7.欲流之远者(远:形作动,流得远)8.君人者(君:名作动,治理、统治)9.能克终者盖寡(终:副词作动词,保持到底)使动用法:10.有善始者实繁(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好)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树木的根部;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凡百元首古:帝王;今: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今:认为六、判断下面特殊句式的类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作者简介 译文 背景 主题 鉴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作者简介 译文 背景 主题 鉴赏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魏徵〔唐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作者简介】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句子;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基础积累:1、作者简介:魏征(580- 643), 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

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

后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

谥号“文贞”,入凌烟阁。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2、写作背景:这篇奏秦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

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3.题目解说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

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文体知识: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 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因直言敢谏,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是《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2.文化常识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诚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3.文本分析(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用“求木之长”和“欲流之远”两个比喻,类比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两个比喻句,从正面打开话题。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文: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从反面说明“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的原因。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文: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真题演练《谏太宗十思疏》(原卷版+解析版)

真题演练《谏太宗十思疏》(原卷版+解析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师版)1.(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治理好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答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那么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3.(2024届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高三三模)成语就是文言文的活化石,学习成语要结合文言文来学。

例如成语“善始善终”,我们就可以结合魏征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2024年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二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中涉及骄傲自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涉及堵塞蒙蔽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5.(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五模)《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6.(武汉二中2024届高三5月模拟)《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从反面设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木和水来形象说明君主任性妄为无法治理好国家。

【答案】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7.中国人讲究做事要慎始善终,老子就曾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但现实中能做到的人却不多,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指出过:“,。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8.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以生活中的“求木”与“欲流”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治国关键。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课题】《谏太宗十思疏》(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9课)【课型】本文属于文言文拓展阅读课【教学目标】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掌握)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3. 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掌握)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字音识记求木之长.( ) 浚.( ) 壅.蔽( ) 谬.论( ) 黜.恶( )【答案】zhǎnɡ;jùn;yōnɡ;miù;chù(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参考答案】1、“振”通“震”,震慑2、“无”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愿陛下亲之信之()信烟涛微茫信难求()低眉信手续续弹()自可断来信()【参考答案】安:形容词,安定疑问副词,怎么动词,享受信:形容词,忠诚动词,信任副词,实在随手名词,媒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危危而不持()不念于居安思危()【参考答案】形容词,高形容词,站不稳形容词,危险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安步以当车()【参考答案】动词,主持、掌握动词,对着,面对动词,当作赢粮而景从()景承天景命()【参考答案】通“影”,像影子一样形容词,大生乎吾前()乎而况明哲乎()【参考答案】介词,在此语气助词,呢必固其根本()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可恕乎()【参考答案】代词,指代树木代词,那些副词,怎么(四)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参考答案】(1)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而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难。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

《谏太宗十思疏》挖空翻译+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类(教师版)班级:姓名:一、课文挖空翻译臣闻求(想要)木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长(长得好)者,必(一定)固(使......固)其根本(树根);欲流(泉水)之远(流得远)者,必浚(疏通)其泉源(源头);思(想要)国之安(安定)者,必积(厚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

源(源泉)不深而(表转折,却)望(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表转折,却)求木之长,德不厚(深厚)而思国之理(想要国家安定),臣虽下愚(地位低见识浅),知(知道)其不可(可以),而况(何况)于明哲(明智的人)乎!人君当(处于)神器之重(皇帝的重要位置),居(在)域中(天地之间)之大(尊大),将崇(推崇)极天(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永远保持)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不念(考虑)居安思危(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戒奢侈)以(行)俭(节俭),德不处其厚(宽厚),情(性情)不胜(能承担)其欲(欲望),斯(这)亦伐(挖断)根以(来)求木茂,塞(堵塞)源而(表转折,却)欲流长者也。

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命(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莫不(没有不)殷(深深)忧(忧虑)而(并且)道著(治理成效显著的),功成(大功告成)而(表顺承,然后)德衰(衰减)。

有善始者实(的确)繁(多),能克终(坚持到底的)者盖(表推断)寡(少)。

岂(难道)取之易(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之难(守住天下困难)乎?昔(过去)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竭尽诚心)以(来)待下(对待臣民);既(已经)得志,则纵情(放纵自己的性情)以傲物(傲视别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竭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虽(即使)董(监督,管理)之以(用)严刑,振(威吓)之以威怒(威风怒气),终(最终)苟(苟且)免(免于刑罚)而(却)不怀(怀念感激)仁(国君的仁德),貌(表面上)恭(恭敬)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教用完整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用完整版)

第五课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壹、国学常识(一)作者简介(二)“贞观政要”简介贰、课文深究(一)内容鉴赏(二)奏议类文体(三)结构分析竭诚积德以得民心弘扬十思九德 简能择善臣君 文武争驰知足知止—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 谦冲包容—思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 节游勤政—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 纳谏黜恶—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 赏罚公正—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 尽豫游之乐,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民心向背-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竭诚待下正—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反—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善始克终正—殷忧而道着/有善始者实繁/昔取之而有余反—功成而德衰/能克终者盖寡/今守之而不足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说理设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参、形音义比较(一)形似字(二)字义比较肆、重要修辞举隅伍、延伸学习(一)贞观政要‧论求谏吴兢(二)相关成语(三)相关名句陆、历届统测试题(A)韩愈师说/司马光训俭示康(B)欧阳脩纵囚论/顾炎武廉耻(C)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教战守策(D)诸葛亮出师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龙与蛇皆食于凤。

龙智而神,其德无方。

凤知其可与皆为灵也,礼而亲之。

蛇毒而险,所忌必伤,且恶其得于凤也,不惟啮龙,虽遇麟、龟,固将噬而亡之。

凤知蛇不得其欲则将协豺犬而来吠嗥也,赋之食,加于龙。

以龙之神浮于食也,将使饱焉,终畏蛇而不能。

麟与龟瞠而讴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既而麟伤于毒,伏于窟;龟屏气潜于壳。

蛇侦龙之寐也,以毒攻其喉而龙走。

凤丧其助,于是下翼而不敢灵也。

(李翱凤丧其助)【D】(1)有关文中动物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确?(A)龙为群首领导无方(B)凤为辅治贤良之才(C)麟龟与蛇结党为恶(D)豺犬呛声是为蛇助阵【解析】(A)原文的“其德无方”意谓德性非常高尚,无可比拟(方,比拟);而非“领导无方”。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谏太宗十思》一文有丰富的哲理和内涵,有高超的劝谏艺术,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教材《谏太宗十思》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6]注释[0]长(zhǎ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思疏导学案教师版《谏太宗⼗思疏》导学案学习⽬标1.积累⽂中重要的⽂⾔词语解释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对⽐论证和⽐喻论证的⽅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1.字词及⽂⾔现象的把握。

2.“⼗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第⼀课时⼀、导读:解题、介绍作者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史称“贞观(guàn)之治”;⼗思——是本⽂内容,即⼗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下向君主议事进⾔的⼀种⽂体,属议论⽂。

2、.作者与作品:魏徵,字⽞成,唐朝下曲阳⼈。

隋末,因避乱⽽出家做道⼠,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夫,左光禄⼤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贞。

魏徵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治,⽽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并对侍⾂说:“⼈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镜矣!”⼆、⾛近⽂本,基础积累分析课⽂第⼀段(⼀)读准字⾳求⽊之长.()浚.其泉源()塞.源()(⼆)重点字词解释求⽊之长.者(⾼)欲流之远.(长远)浚.其泉源(疏通)积其德义..(道德仁义)虽在下愚..(最愚昧⽆知的⼈)⼈君当.神器之重(主持)居域中..之⼤(天地间)塞.源⽽欲流长者也(堵住)(三)词类活⽤1、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法,使........稳固。

2、⼈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形容词活⽤作名词,重权,⼤位。

3、⽽况于明哲..乎?:形容词作名词,明智的⼈。

4、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

(四)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古义:名词,树根今义:副词,完全2、⼈君当神器..之重古义:帝位(五)⼀词多义1、固1)固其根本:使……牢固2)根不固⽽求⽊之长:牢固2、长1)⾂闻求⽊之长者:⾼⼤2)根不固⽽求⽊之长:⾼⼤3)塞源⽽欲流长者也:与“短”反义3、居1)居域中之⼤:据有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4、以戒奢以俭(介词,⽤)伐根以求⽊茂(连词,表⽰⽬的)(六)判断⽂⾔句式斯亦伐根以求⽊茂,塞源⽽欲流长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活动单
审核:宗建霞吴永胜
【学习目标】
1.理解和背诵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类比和对比手法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3.领会“十思”的要义,学会借鉴和反省
【活动方案】
一、基础知识
1.语音
求木之长(cháng)固本浚jùn源福祉zhǐ壅yōng蔽罢黜chù
狩shòu猎塞(sè)源载(zài)舟壅(yōng)蔽谬(miù)赏
2.成语
源远流长:1、源头很远,流程很长。

2、比喻历史悠久。

网开一面:把捕禽兽的网打开一面,比喻用宽大的态度来对待。

本作“网开三面”。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闭目塞听: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居安思危:指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民众犹如水,统治者犹如舟,水可以承载舟,亦可以倾覆舟。

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追随,引申为做事或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善始善终:最早出自《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意思是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形容办事认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自汉代王符的《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劳身焦思:出自《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 劳,费;焦,忧虑。

意思是劳苦身躯,苦思焦虑。

形容人为某事而忧心苦思。

二、研习文本
(一)具体研习第1段思考本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运用什么方法提出的?
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点拨: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
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

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二)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阐述了什么观点?从哪个角度论证的?
明确:本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这几句,简要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从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要“思国之安”,就势必调动人为的因素去理智地克服它。

因此作者发出疑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接着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进行论证,说明是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最后阐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

(三)第三段作者提出了“十思”的内容,它们各有什么侧重?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明确:本段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其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人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