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doc
董仲舒
![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0e04d7c5bb4cf7ec4afed03c.png)
董仲舒一、生平与著作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这说明董仲舒虽不在职但仍受汉武帝的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主要的政治哲学著作。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
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
繁:多;露:润。
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82篇。
其版本有《永乐大典》所载《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清代卢文抱经堂校刊本。
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主要哲学思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doc
![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doc](https://img.taocdn.com/s3/m/78502403f121dd36a22d8234.png)
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在初高中的历史书都介绍过董仲舒,那么你了解他的生平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人物介绍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表彰六经”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
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足见他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人物生平幼年好学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在衡水东南,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
传授儒学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
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
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
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
他曾走出家门,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传弟子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
![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57224089bceb19e8b9f6ba01.png)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衡水人,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 “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 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 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 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 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 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 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 他家,问他的意见,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 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 分裂的危险。 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 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统一 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 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 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 儒者宗"
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 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 基本治国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 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 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思想家 董仲舒
![思想家 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e2bb3e2eaaea998fcc220e76.png)
思想家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
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
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
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董仲舒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五岁。
葬于长安下马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董仲舒死后,其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新儒学。
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从理论上论证新的政治社会制度的”存在的根据"。
他的看法是:既然人是天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自然应依据天的所作所为。
他和阴阳家持同样的见解,认为天人之间有一种密切的相互作用。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阴阳家的形而上的宇宙观和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他的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先秦时期儒家原始的民主思想。
转而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
产生背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此时汉代初期盛行的“黄老之学”讲究的“无为而治”逐渐不适于汉代的发展,汉武帝力图变无为为有为。
汉武帝刘彻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
他下诏书"招贤良文学之士"。
在三次殿试中,董仲舒获贤良对策第一.汉武帝本想重用,但皇太后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
对董仲舒倡导的儒学不感兴趣,武帝刚继位不久,不敢得罪太后,只好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去辅佐他的哥哥易王。
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9.董仲舒
![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9.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38a12ee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a.png)
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表明,董仲舒是我国封建教
育确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
[ 2013. 3 ] 彩E
1.“贱二贵一”
董仲舒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专一,“目不能而视,耳
不知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是故
君子贱二而贵一”。
2. 形静志虚
董仲舒认为,学习须虚心沉静,只有这样,才能深入领悟,
体会精微。他说:“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形静志虚者,精
气之所趣也……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
3. 重选取,广取士
董仲舒认为,吏为“民之师帅”,教化的统治术能否推行,关
键在各级官吏。他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可“独任执法之
吏”,更反对当时“任子”和“訾选”的入仕制度。董仲舒还认为选
用官吏应以“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为原则,只有贤能的官
吏才能担当起教化人民的职责。于是他又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
.书》A的l《l五行R志ig》《h艺t文s志R》《e食s货er志v》《e匈d奴. 传》。
二、教育思想 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把教育看做政治事 务,十分重视教育在维护封建统治过程中的作用。他主张“南面 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董仲舒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帝王“受命于 天”,故权力只宜独揽而不容分割。封建大一统是天地不变的原 则。“天不变,道亦不变。”但他指出,政令的统一必须以思想学 术的统一为前提。因为儒家最重视正名定分,最合于封建中央 集权政体的需要,所以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 术的准绳。董仲舒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把“不达时宜,好是古 非今”的先秦儒学加以改造,并利用《春秋》经文字简单隐晦、便 于穿凿的特点,对其中的“大一统”的思想加以发挥,认为要保 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首先必须加强思想的统一。 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 采纳,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2. 置明师,兴太学 董仲舒认为,朝廷求得贤才的最根本、最可靠的办法,是兴 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对汉武帝说,平日不培养士,而 想求得贤士,就像玉不经过雕琢而要求玉有光彩一样;培养贤 士没有比办太学更为重要的了。太学设在国都,在朝廷的直接
西汉伦理思想家董仲舒_001
![西汉伦理思想家董仲舒_001](https://img.taocdn.com/s3/m/5f419304aaea998fcc220ec6.png)
西汉伦理思想家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专治《春秋公羊传》。
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曾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
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杂以阴阳五行之学,形成神学式理伦体系。
创天人感应之说,以天为万物之祖,百神之君,认为天制造了人类,人类为天的副本。
天对万物实行主宰,以阴阳五行的变化和付瑞、灾异对万物和人类社会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君主是代天行事,须以天意为行为准则。
君臣、父子、夫妻之纲常,均出自天意,不可更变。
另有以“三纲五常”为封建伦理观点,并分人性为上、中、下三品。
宣扬“黑、白、赤”三统的历史循环论,否认社会的发展。
倡导义重于利的义利观,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
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
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
”又进一步在义利对立意义上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道德实践路线。
政治上反对兼并,主张限民占田。
对社会中贫富不均、土地多寡悬殊等现象有所认识和揭露。
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以利于政治统治。
著作存《董子文集》、《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https://img.taocdn.com/s3/m/8cded65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6.png)
任江都相
将自己比作春秋霸主齐桓公,将董仲舒比作 贤相管仲。董仲舒回答认为:依靠诈谋攻伐 而称霸的,绝不是“仁人”,真正的“仁人” 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易王刘非听后表示欣赏。
01 人物生平
晚年逝世
董仲舒辞职以后,回到长安的老家,一心研究现实问 题和儒家经典《春秋》,修学著书。此外,他还给汉 王朝做顾问。朝廷如果有关于礼法方面的问题,就派 使者和廷尉张汤到家里来咨询,董仲舒总是能给出清 晰明确的应对解决办法。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前后,董仲舒于家中病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 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 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 育家。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思想主张
02 思想主张
历史观
董仲舒从其“人理副天道”的思想出发,引出 了以“奉天”“法古”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因而圣 人必须要效法天来制定法则。天又是永恒不变 的,因而圣人所继承的道也是一贯的,所以 “奉天”与“法古”也是相互贯通的。在解释 朝代变更的问题上,董仲舒则提出了“三统三 正”的历史循环理论,认为夏、商、周三代的 改朝换代,只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 是新王朝重新接受天命的表现。
公元前约179年,董仲舒于汉代广川的一个地 主家庭出生。家庭富有,且有大批藏书。当时 汉朝刚建立不久,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社会 环境较为和平,而且大幅放开了对书籍的限制, 社会上流行的典籍较多,这为董仲舒修学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本人学习也很刻苦, 除了熟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的学 说,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记载。
董仲舒
![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0ea0b9a90029bd64783e2c78.png)
董仲舒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从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出发,认为人心和天心是相连的,“天命”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泉源。
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的。
董仲舒吸取了荀况的性恶论思想,认为万民的从利就好像水往下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去提防它。
就不能停止。
他从这一点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并把教育当做防止恶性发展的工具。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这点应该注意。
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谈论《疯狂原始人》事物是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新世界”建立之前期危机(此自然现象包括天灾,也包括猛兽袭击),放入故事中,让人与场景的对抗与制约赋予故事框架的悬念,贯穿整个故事的脉络,也是最核心的外部事件推动力。
于是一家六口的群戏中间的人物关系,就是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推动情节的“发电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小伊充满叛逆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父亲瓜哥爱女心切拒绝她的走出他的安全范围。
小伊不服父亲的管教,因为一次探秘遇上了聪明的小伙子盖,开始壮汉老爸舍不得女儿被小伙拐走而限制女儿人身自,而到后来盖的出现,令原来的咕噜一家人看到了别样世界,中间盖让他们从无知无畏慢慢成长到学习文明,最后大家接受新的方式来对待危险,女儿和中途出现的傻小伙儿最后都会得到老结局爸的祝福,大圆满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开场全家早起觅食,父亲唤群体一戏。
汉代董仲舒
![汉代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84ed6446a8956bec0975e31c.png)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陶金玲 Tjling2000@
董仲舒的生平
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 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人, 生于公元前179 179年 卒于公元前104 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 享年75 75岁 传世《春秋繁露》 年,享年75岁,传世《春秋繁露》 82篇 82篇 博学君子” 汉代孔子” “博学君子”、“汉代孔子” 三大文教政策 下帷讲诵” 弟子相传” “下帷讲诵” “弟子相传” 下马陵” “下马陵”
二、道德教育思想
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罚" 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罚" 把道德教化视为防奸止邪的堤坝 三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 臣纲、父为子纲、 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政权、君权、神权、父权、夫权、 政权、君权、神权、父权、夫权、 族权
三、教学法思想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学校授儒经, 学校授儒经,学生皆儒生 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
设立察举制 所贡贤者有赏, 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量材而授官,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遍得天下之贤人
罢黜百家,独尊儒同 法制数变,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代学校养士和察举取士有了统一 的标准 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 内容、 内容、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
1.精通教技,注重实效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德才兼备,为人师表) (德才兼备,为人师表) 及时施教,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因势 及时施教, 利导, 适时早教; 利导, 适时早教; 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学习的主动 积极性相结合; 性、积极性相结合;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 和特长因材施教。 和特长因材施教。
中国哲学史 董仲舒
![中国哲学史 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9464766e1eb91a37f1115c2d.png)
2. 性三品说
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 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 性分为上、 下三等, 圣人之性、 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 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 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 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 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 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 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 可以叫做性。 可以叫做性。
2. 正名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 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 所侯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 所侯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 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 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 事也。民者,暝也。 深察名号》 事也。民者,暝也。”(《深察名号》)
3. 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 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 为善,他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为善,他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 未可谓善也。 实性》 未可谓善也。”(《实性》)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他说:“卵待覆而为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他说:“卵待覆而为 :“ 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 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而担当教育者的 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他说:“王承天意, :“王承天意 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他说:“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 为任者也。 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 为任者也。”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即奉天命教 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最新儒学独尊的奠基人——经学大师董仲舒
![最新儒学独尊的奠基人——经学大师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1a505100b4daa58da0114aa7.png)
儒学独尊的奠基人——经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前179一前144),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汉代思想家、经学家。
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著述丰富,但至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和《春秋决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存一卷)。
一、今文经学的大师两汉儒家解释先秦的经典,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
今文经是用秦朝以来的通用文字写成的;古文经是用秦统一中国前的六国文字写成的。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差别在于: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而且解释也不同。
解释不同是二者差异的本质所在。
作为经书,只有一种。
例如《诗经》、《尚书》、《易经》等。
但是,解释却有多种。
《诗经》就有齐、鲁、韩、《毛诗》四家。
齐、鲁、韩是今文经学,《毛诗》属古文经学。
解《春秋》的有《左氏春秋》、《公羊春秋》、《榖梁春秋》三家。
《左氏春秋》是古文经学,《公羊春秋》和《榖梁春秋》是今文经学。
董仲舒是治《公羊春秋》的。
董仲舒学习经书,非常刻苦。
史书说他“三年不窥园”。
这可能有些夸张,但他的专心致志的精神却是不容否认的。
由于学习刻苦,对于所学的《春秋》能融会贯通,而且能够结合实际,阐发新义,不久就名声大振。
景帝年间,被立为《公羊春秋》的博士。
他接受学生,讲解经义。
前来听讲的人络绎不绝。
他品行端正,满腹学问,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
到了武帝年间,招收贤良文学。
董仲舒亲蒙召见,并对汉武帝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董仲舒在这次会见中,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得到了武帝的赏识。
一代经学大师的地位遂确立下来。
然而,董仲舒名成功不就。
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更化”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虽被纳为国策,但他并没有被授以高官,只封了个江都相了事。
而一个在北海牧猪的公孙弘,未见有什么建树,却当上了公卿,封为平津侯。
刘向说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而无“王佐”之位,对董仲舒的不得重用,深为惋惜。
二、《春秋》决狱的始作俑者董仲舒任江都相后不久,因得罪朝廷,锒铛入狱(详后)。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ca9122abd64783e09122b0b.png)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一、生平董仲舒 (前179一前104年),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生在富贵之家,7岁就上学堂念书了,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
他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决定在屋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但他以“三年不窥园”的闭门钻研精神钻研儒家典籍,兼习先秦其他名家学说。
终于在几年刻苦学习后,学问愈加精深,在中、青年时,就成为当时学问渊博、兼通五经、擅长《公羊春秋》的专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
像这样有学问的人当时很受尊敬,许多人拜他为师。
由此,他收授门徒很多,在其教学工作中,让一些学习时间较久而学业程度较高的学生,对那些初来受业或学习时间不长而学业程度尚浅的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业有成的学生给教师作助教工作,同时也体现教学实习的意义。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汉武帝选拔贤良的时候,董仲舒以儒学博士的身份接受了他的亲自策问。
他逐一地回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和方略的三个策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在这次选拔贤良中,董仲舒一举成名,被汉武帝封为中大夫。
公元前135年,汉王朝在辽东和长陵两地的庙殿遭到雷击后发生了大火。
董仲舒在家中草拟了一份奏章,名叫《灾异之记》,他以《春秋》之义和“天人感应”推论这是上天用此火灾来谴告汉王朝有“不义”之处,以及某些“于礼不当”和“在内不正”等情形。
其中特别指责汉武帝治国“受亡秦之弊,亡以化之”,宽容许多“骄扬奢侈”和“僭礼”的皇族侯王。
草稿刚写完,就被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偷走并拿给汉武帝看。
汉武帝对于用“天人关系”来说明君权神授的神圣性是赞同的,但用“天人感应”解说这次火灾是天意要烧毁其宗庙,特别是直接谴责到他本人,触犯汉武帝的威严,对此他十分愤怒,于是命人把董仲舒打入大牢,并判处了死刑。
董仲舒
![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c36d4778168884868762d673.png)
可是,君主个人权力过于强大,也会走向反面,君主随心所欲运用权力,有时会造成政治混乱,升值证券倾覆,这是有违于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鉴于此,董仲舒有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以一定的约束。他认为,君主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天的法则,“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当其处不可不发,若暖清寒暑,当其时不可不出也”。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就会给予责罚,此即谓“天谴”说。
董仲舒主张“德治”,冰不排斥刑法,只是认为不可专任刑罚
从总体上看,董仲舒政策主张的立足点是调和。他一方面严格等级规范,另一方面又力求缓和社会矛盾。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局面是“中”与“和”。中、和本是天道运行的最佳状态
四、道的永恒与 经、权、更化
董仲舒将他所崇尚的政治原称成为“道”,并认为是万事不易的永恒法则
董仲舒认为认识天的派生从抽象意义上讲,这种认识并没有贬低人的地位,反而使人远离禽兽世界,与天等同。“天人合一”论为调节天人关系规定了基本前提,一切有关人间社会政治问题的解答都可以从中找到立论依据。
二 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他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君主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唯一的最该权威。董仲舒的论证直接为汉武帝及封建统治者强化君专制主与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州(今河北枣强)人,主要活动于景、武之世。景帝时任博士,武帝继位后,以对策得晋升江都王相,后改任胶西王相。晚年家居董仲舒是西汉初期著名的公羊学大师,官位不高,但在政界和学界均有极大的影响。他的《举贤良对策》为汉武帝崇儒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仲舒
![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c8bc761fa300a6c30c229fdd.png)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专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大师,与古文孔安国齐名,曾指导司马迁经学之说。
生平早年用功读书,“三年不窥园”,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1],与胡母生齐名,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主张更化善治,“前德而后刑”,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讲学的方法是“下帷讲诵”,讲课时用幕布围起来,只教高才生,一般学生则由高才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没见过董仲舒本人。
他的弟子有出色的,褚大为梁相,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
董仲舒居家写《灾异之记》,当时辽东高庙发生了火灾,主父偃把书上奏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让学者讨论,以为该书讥讽朝政。
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当时也在场,他不知这是老师的作品,批评此书是“大愚!”[2]。
结果,董仲舒被判死罪。
后来被汉武帝赦免[3]。
被废为中大夫。
以后董仲舒再也不敢宣传“阴阳灾异”了,晚年“居家……以修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建议以“弱枝”或“小末”的方式严禁王侯大臣擅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流行于汉代的谶纬都是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董仲舒还把《公羊春秋》用于司法上,提出“《公羊》治狱”,即《〈公羊〉董仲舒治狱》,是汉代酷吏产生的基础[4]。
从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周桂钿曾指出: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特大思想家:“孔子、董仲舒、朱熹。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是儒家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5]著作董仲舒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但是今日除了《天人三策》、《士不遇赋》之外大多散佚。
《隋书·经籍志》所着录《春秋繁露》据说是董仲舒作品,这个说法暂时为学界所接受;由于该书内容杂芜不纯,无法完全证实是董氏之主张。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9董仲舒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9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fbf9f8a3c8d376eeafaa312f.png)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9董仲舒编辑张书林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死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或说景县)人。
他少年时代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毋生。
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与胡毋生一起立为博士。
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
因为他治学认真,所以在学术上造诣很高。
《史记·儒林列传》说:“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其传公羊氏也。
”《汉书·五行志》也说:“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在司马迁看来,自汉初到汉武帝,传《春秋》公羊学的学者中,水平最高的是董仲舒。
班固则认为,董仲舒是西汉儒者的一代宗师。
汉武帝即位之后,举贤良文学之士,于是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上书汉武帝。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五月,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内容是以《春秋》公羊学为理论基础,从“天人相与”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才孝廉”。
汉武帝对董仲舒所上“天人三策”十分满意,于是用他为江都(今扬州)相,辅佐易王刘非。
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向来骄横,喜好武勇。
而董仲舒能以礼义予以匡正,因此易王对他也很敬重。
董仲舒任江都相期间,治理封国用《春秋》灾异学说的观点,推衍阴阳的变化,例如求雨的方法是要闭塞阳气,而放纵阴气的发展;要使雨停止,其方法则相反。
其实这只是一种迷信的仪式而已。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易王刘非上书汉武帝,愿意领兵出击匈奴。
汉武帝不许可。
因为刘非“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
很可能因为此事,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
中大夫是“掌论议”之官,居于都城长安。
在此期间,董仲舒因善为灾异之说,便在家里就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推说其意,写成《灾异之记》草稿,尚未上书皇帝。
董仲舒
![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b66880d7910ef12d2bf9e711.png)
天人合一
三纲五常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 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 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 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 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 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 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危机
班固论当时形势曰: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 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汉书· 公孙弘传赞》)
儒学复兴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 学术自由 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
社会安定 文景之治
董仲舒的成就
天人合一
三纲五常
人性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性三品论
天的体系和天人关系 1.天的体系 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 2.天人关系——由天道推演人道 君权至上和天谴说 1).君权天予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谴告论”:人既为天所创造,当人违背了天的意志时, 就会招致天的震怒;天亦会以各种灾异以示谴告和惩罚: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 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 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 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 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
董仲舒
西汉
时代背景
政治
•文景之治
经济
•经济繁荣 •国力空前强盛
文化思想
•汉初的黄老思
想
•思想控制宽舒 人民安居乐业 •汉武盛世 自如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c8c8bdc5022aaea998f0f39.png)
董仲舒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
因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在汉武帝时期,因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赋役日益苛重,怨声载道,西汉封建统治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
董仲舒为了从意识形态上加强西汉中央政权,创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书•董仲舒传》)的学说,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的这一主张,在被汉武帝采纳后,对扼杀我国春秋以来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起了很坏的作用。
董仲舒的人口思想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把孔子的男尊女卑思想推向极端,加以绝对化。
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
认为男的为阳,女的为阴,是“尽取之天”(同上),由上天所决定,而且阳的永远是主体,阴的永远是附庸,“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空守处”(同上),男尊女卑完全是天经地义的、永恒的。
董仲舒在男尊女卑问题上,贯以阴阳五行之说,作为永恒的自然规律来看待是荒谬的。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广泛流传和把广大妇女压在社会最底层,起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至于董仲舒提出“群生和而万民殖”(《汉书•董仲舒传》),增加人口的主张,释放奴婢和“除专杀之威”(《汉书•食货志上》),反对任意杀害奴婢的主张等,在当时条件下,则是有益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的。
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
因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在汉武帝时期,因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赋役日益苛重,怨声载道,西汉封建统治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
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
![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0a3d560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b.png)
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专治《春秋公羊传》1[1],为今文经大师,与古文孔安国齐名,曾指导司马迁经学之说。
早年用功读书,“三年不窥园”,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与胡母生齐名,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主张更化善治,“前德而后刑”,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讲学的方法是“下帷讲诵”,讲课时用幕布围起来,只教高才生,一般学生则由高才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没见过董仲舒本人。
他的弟子有出色的,褚大为梁相,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
董仲舒居家写《灾异之记》,当时辽东高庙发生了火灾,主父偃把书上奏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让学者讨论,以为该书讥讽朝政。
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当时也在场,他不知这是老师的作品,批评此书是“大愚!”。
结果,董仲舒被判死罪。
后来被汉武帝赦免。
被废为中大夫。
以后董仲舒再也不敢宣传“阴阳灾异”了,晚年“居家……以修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建议以“弱枝”或“小末”的方式严禁王侯大臣擅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流行于汉代的谶纬都是继承了1[1]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
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
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
《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董仲舒还把《公羊春秋》用于司法上,提出“《公羊》治狱”,即《〈公羊〉董仲舒治狱》,是汉代酷吏产生的基础。
西汉大儒——董仲舒
![西汉大儒——董仲舒](https://img.taocdn.com/s3/m/b094db2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a.png)
西汉大儒——董仲舒董仲舒,西汉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人,西汉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儒学大师。
董仲舒“下帷讲学”于十里长村,后因董仲舒“下帷”于此,遂改为下帷村(今河北省故城县房庄镇董学村)。
清同治九年,文生苏鸿勋在董学村修董子祠,立碑一通。
董仲舒在家乡学习和讲学一直到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结束在故城董学村的教书生涯,迁居京城长安。
因学识渊博,被举荐为贤良,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43年)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呈《举贤良对策》,把儒家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政治需求相结合,吸纳了阴阳家、道家、法家、墨家的学说,创立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以德治国”学说,深得汉武帝赏识。
随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后,董仲舒在江都易王刘非相国十年,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著书立说,思想与观点收录于《春秋繁露》。
太初元年病故,享年75岁。
汉武帝赐葬长安下马陵。
董仲舒自幼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酷爱读书学习,不关心田产家园。
据《景州志》考据,董仲舒下帷讲诵在别墅董学村(今属故城县),“盖三年不观于舍园”,说明董仲舒学习专心致志,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青年时期攻读《公羊春秋》,致力于儒学的研究和传播。
董仲舒在董学村开馆授徒,兴办学校,“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以师尊之。
”(《史记.儒林列传》)培养出一批贤达之士。
在董仲舒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以学生带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对汉初儒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使董仲舒的思想影响到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的整个区域。
董仲舒在故城县、景县、枣强县、德州受历代学士膜拜和奉祀。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举贤良对策》(《天人三策》)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
在初高中的历史书都介绍过董仲舒,那么你了解他的生平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董仲舒生平个人简历
人物介绍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表彰六经”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
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足见他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人物生平
幼年好学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在衡水东南,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
传授儒学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
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
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
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
他曾走出家门,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传弟子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没见过他的面。
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
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很多读书人都尊他为师。
汉武帝继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的国相。
他治理江都国,主要是以《公羊》为指导,通过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错误”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时能关闭阳气,释放阴气,使天下雨;止雨时,能关闭阴气,释放阳气,使雨停止。
在江都国,他这样做,从来都没出现误错。
后来,他被废为中大夫。
(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
天人三问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
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
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对策后,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
刘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蛮横,一介武夫,但因为董仲舒当时声望很高,是举国知名的大儒,所以对董仲舒非常尊重。
而且刘非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来辅助自己,以篡夺中央政权。
但董仲舒是主张"春秋大一统"的,因此,对于刘非的发问,他借古喻今进行了规劝,指出“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
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于提到五霸,因为五霸是先行欺诈后行仁义。
只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义的人提及。
”暗示刘非不要称霸。
董仲舒为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涝之类的活动。
罢官教书
汉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带病坚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
结果奏章还没上,正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见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
武帝看后大怒,决定将董仲舒斩首。
后怜其才,又下诏赦免,但江都王相却被罢免,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干起了老本行,从事教学活动,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东山再起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公孙弘又推荐董仲舒做胶西王刘端的国相。
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他比刘非更凶残、蛮横,过去不少做过他国相的人都被杀掉,或毒死。
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刘端对他还比较尊重。
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时间长了遭到不测,遂于四年后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
从此以后,也就结束了他的仕禄生涯。
董仲舒晚年对什么事情都不过问,只是埋头读书、著作。
虽然他辞去了官职,但朝廷有大事,还常派人到他家向他请教,董仲舒都有很明确的看法。
后来,张汤把询问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为《春秋决狱》一书。
董仲舒虽然养病在家,但仍十分关心朝政大事,甚至在临终之前,还写奏章给汉武帝,坚决反对盐铁官营的政策。
家中病逝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于家中病卒,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了表彰其对汉王朝的贡献,特下马致意。
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思想成就
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
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
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
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
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
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
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
那些
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
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
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
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
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
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
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
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
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
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
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
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
用"天"来限制他。
当时董仲舒为什么要采用"天人感应"的形式来戒惧皇帝呢?原因是:西汉时期社会科学水平低,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
董仲舒就采用了"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限制皇帝的权力。
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
作品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