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三角形模型包括以下几种:
1. 直角三角形模型: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度为90度的三角形。
可以用两条直线表示斜边和直角边,另一条边则由勾股定理得出。
2. 等腰三角形模型:等腰三角形是指其中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可以用两条等长的线段表示等腰边,另一条边则由勾股定理得出。
3. 等边三角形模型:等边三角形是指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可以用三条等长的线段表示三边。
4. 直角坐标系中的三角形模型:可以用坐标轴上的点表示三角形的顶点,用计算坐标点之间距离的方法计算三边长度,然后用勾股定理判断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或者等腰三角形。
5.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定理模型:这些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的重要工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应用。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包括以下几种:
1. A字模型:∠1 + ∠2 = ∠c + 180°。
2. 高分角模型:高分角等于底角差的一半。
3. 八字模型:两翼和相等。
4. 飞镖模型:∠d = ∠a + ∠b + ∠c。
5. 镖分分模型:上下之和等于中间两倍。
6. 八字加角分线模型:上下之和等于中间两倍。
7. 双角平分线模型—内内:内内90°+1/2。
8. 双角平分线模型—外外:外外90°-1/2。
9. 双角平分线模型—内外:本质上有某些关联。
10. 一内一外模型:由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和一个外角平分线产生夹角。
11. 两内模型:两个内角平分线的夹角。
12. 两外模型:两个外角平分线的夹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请教数学老师或查看教辅资料,以获取更多有关三角形模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三角形五大模型及证明过程
三角形五大模型及证明过程嘿,咱今儿就来聊聊三角形的五大模型!这可都是几何世界里的宝贝呀!先来说说第一个模型,那就是等底等高模型。
就好像你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大面包,底一样长,高也一样高,那它们的大小肯定是一样的呗!在三角形里也是这个道理呀,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肯定相等呀!这多简单易懂呀!再看看第二个模型,鸟头模型。
这名字是不是挺有意思?想象一下,三角形就像一只小鸟的头,有着特别的比例关系呢。
它可神奇了,通过一些角度和边长的关系,能让我们找到好多隐藏的规律。
接着是第三个模型,蝴蝶模型。
哇,是不是感觉像美丽的蝴蝶在三角形里翩翩起舞呀!这个模型里有着好多对称和相等的关系呢,就像蝴蝶的翅膀一样美妙。
然后是第四个模型,燕尾模型。
嘿,就像燕子的尾巴一样有着独特的形状和特点。
通过它,我们能发现好多线段之间的奇妙联系。
最后一个模型,沙漏模型。
时间就像沙漏一样慢慢流逝,而这个模型里也有着时间般的规律呢。
它能帮我们理解好多三角形里关于比例和相似的问题。
那怎么证明这些模型呢?咱就拿等底等高模型来说吧。
你看呀,假如有两个三角形,底都是那条直直的线,高呢,都从顶点直直地垂下来到那条底边上。
那我们可以通过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剪下来,放到另一个上面,是不是严丝合缝呀!这不就证明了它们面积相等嘛!其他模型的证明也是各有各的巧妙之处呢。
这些三角形模型就像我们几何世界里的秘密武器,掌握了它们,我们就能在三角形的海洋里畅游啦!是不是很有趣呀?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宝藏,等着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学习这些模型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冒险,每一个模型都是一道关卡,我们要勇敢地去挑战,去理解,去证明。
当我们真正掌握了它们,那种成就感,哎呀,别提多棒啦!所以呀,别小看这小小的三角形,它里面蕴含着大大的智慧呢!大家都快来一起探索三角形的奥秘吧!让我们在几何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特点。
在研究三角形时,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型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三角形的四大模型:欧拉模型、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边-角模型和向量模型。
一、欧拉模型欧拉模型通过研究三角形的顶点、边和面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欧拉公式是欧拉模型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表达了三角形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欧拉公式,三角形的顶点数加上面数减去边数等于2。
这个定理可以用来验证三角形是否构成一个封闭的几何图形。
欧拉模型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垂心、重心、外心和内心等特殊点的性质。
这些特殊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三角形的对称性、平衡性和内切性质。
二、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是通过研究三角形的三个特殊点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特里希亚特中心包括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和内心。
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外心是三角形三条外接圆的交点,内心是三角形三条内切圆的交点。
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平衡性、外接性和内切性质。
例如,通过研究重心,我们可以了解三角形的平衡点和质心的性质;通过研究外心,我们可以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角的性质;通过研究内心,我们可以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内心角的性质。
三、边-角模型边-角模型是通过研究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边-角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角度关系、边长关系和面积关系。
在边-角模型中,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计算三角形的角度、边长和面积。
例如,正弦定理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边长,余弦定理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角度,海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四、向量模型向量模型是通过利用向量的特性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向量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平行性、共线性和向量运算等。
在向量模型中,我们可以用向量的减法来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用向量的叉乘来计算两个向量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全等三角形八大基本模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八大基本模型
1.手拉手模型
2.一线三垂直模型
3.一线三等角模型
4.等腰三角形中边边角模型
5.背对背模型
6.半角旋转模型
7.角分线模型
8.正方形手拉手模型
正文
全等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
在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时,我们需要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掌握一些常用的模型。
本文将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八大基本模型,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
1.手拉手模型:两个三角形通过一个公共边,并且这个公共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顶点相连。
2.一线三垂直模型:两个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边互相平行,且另外两组对应边互相垂直。
3.一线三等角模型:两个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边互相平行,且另外两组对应角相等。
4.等腰三角形中边边角模型:两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另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相等,且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5.背对背模型:两个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边互相垂直,且另外一组对应边互相平行。
6.半角旋转模型:一个三角形通过某个顶点旋转 180 度后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
7.角分线模型:两个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角相等,且另一组对应边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将延长线分成的两段长度相等。
8.正方形手拉手模型:两个正方形,其中一个正方形的一边与另一个正方形的一边相连,另外两个正方形的边也分别相连。
以上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八大基本模型,这些模型在解决全等三角形问题时非常实用。
全等三角形八大模型归纳
全等三角形八大模型归纳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且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具有许多性质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八大模型,分别是SSS、SAS、ASA、AAS、HL、LLL、LLA、LAL。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八种模型的特点和应用。
第一种模型是SSS,即三边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需要测量房屋的各个边长是否相等,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均衡性。
第二种模型是SAS,即两边夹角边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模型常常用于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情况,可以通过辅助线的引入来简化证明过程。
第三种模型是ASA,即两角边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夹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模型在解题过程中也经常用到,特别是在证明题中,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找到相等的角和边,从而得出结论。
第四种模型是AAS,即两角边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也是全等的。
这种情况在证明过程中比较常见,可以通过找到两个角和一边相等来得出结论。
第五种模型是HL,即斜边和直角边全等。
当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个直角边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种情况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时经常用到,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求解。
第六种模型是LLL,即三边全等。
这种模型和SSS模型类似,只不过LLL模型更加具体,强调了三个边全部相等的情况。
在实际问题中,可以通过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第七种模型是LLA,即两边和一个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边和一个非夹角的角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种情况在解题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可以通过找到两个边和一个非夹角的角相等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八种模型是LAL,即一边和两个角全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两个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也是全等的。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培训课件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一、三角形的重要概念和性质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角平分线(角分线)中线(分面积等)高(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二、八字模型:证明结论:∠A+∠B=∠C+∠D三、飞镖模型:证明结论:1.∠BOC=∠A+∠B+∠C四、角分线模型:如图,BD、CD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BD、CD相交于点D,试探索∠A与∠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如图,△ABC两个外角(∠CAD、∠A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探索∠P与∠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题型一、三角形性质等应用1.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10m,向右转15°,再前进10m,又向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米数是()A.120 B.150 C.240 D.3602.如图所示是重叠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将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如果AB=8cm,BE=4cm,DH=3cm,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cm2.3.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且S△ABC=4cm2,则S阴影= cm2.4.A、B、C是线段A1B,B1C,C1A的中点,S△ABC的面积是1,则S△A1B1C1的面积.5.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出所有可能的图形,并分别说出内角和和外角和变化情况.6.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题型二、八字模型应用7.(1)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说明∠A+∠B=∠C+∠D;(2)如图2,AB∥CD,AP、CP分别平分∠BAD、∠BCD,①图2中共有个“8字形”;②若∠ABC=80°,∠ADC=38°,求∠P的度数;(提醒:解决此问题你可以利用图1的结论或用其他方法)③猜想图2中∠P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8.(1)求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2)求这六个角之和题型三、飞镖模型应用9.如图,已知AB∥DE,BF,EF分别平分∠ABC与∠CED交于点F,探索∠BFE与∠B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0.如图1,E是直线AB,CD内部一点,AB∥CD,连接EA,ED.(1)探究猜想:①若∠A=30°,∠D=40°,则∠AED等于多少度?②若∠A=20°,∠D=60°,则∠AED等于多少度?③猜想图1中∠AED,∠EAB,∠ED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拓展应用:如图2,射线FE与矩形ABCD的边AB交于点E,与边CD交于点F,①②③④分别是被射线FE隔开的4个区域(不含边界,其中区域③、④位于直线AB上方,P是位于以上四个区域上的点,猜想:∠PEB,∠PFC,∠EPF的关系(不要求证明).题型四、角分线模型应用11.如图,∠A=65°,∠ABD=30°,∠ACB=72°,且CE平分∠ACB,求∠BEC的度数.12.如图,在△ABC中,∠A=42°,∠ABC和∠ACB的三等分线分别交于点D,E,则∠BDC的度数是()A.67°B.84°C.88°D.110°第11题第12题第13题13.如图,若∠DBC=∠D,BD平分∠ABC,∠ABC=50°,则∠BCD的大小为()A.50°B.100°C.130°D.150°14.如图,∠ACD是△ABC的外角,∠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A1BC 的平分线与∠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A n﹣1BC的平分线与∠A n﹣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 n.设∠A=θ.则:(1)∠A1= ;(2)∠A2= ;(3)∠A n= .题型五、其他应用15.已知△ABC中,∠A=60°.(1)如图①,∠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则∠BOC= °.(2)如图②,∠ABC、∠ACB的三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则∠BO2C= °.(3)如图③,∠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对应于O1、O2…O n﹣1(内部有n﹣1个点),求∠BO n﹣1C(用n的代数式表示).(4)如图③,已知∠ABC、∠ACB的n等分线对应于O1、O2…O n﹣1,若∠BO n﹣1C=90°,求n的值.16.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如图,若△ABC 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点I,过I作DE⊥AI分别交AB、AC于点D、E.(1)请你通过画图、度量,填写右上表(图画在草稿纸上,并尽量画准确)(2)从上表中你发现了∠BIC与∠BDI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写出并说明其中的道理.∠BAC的度数40°60°90°120°∠BIC的度数∠BDI的度数(备用图)。
三角形计算四大模型
三角形计算四大模型三角形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几何形状,拥有三边和三个内角。
在数学中,有四种常见的三角形计算模型: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海伦公式和面积公式。
这些模型可以用于计算三角形的各种属性,例如边长、角度和面积。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个模型。
1.余弦定理:余弦定理表达了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的平方与其余两条边的平方之间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内角对应的顶点分别为A、B、C,那么余弦定理可以表达为:a^2 = b^2 + c^2 - 2bc*cosAb^2 = a^2 + c^2 - 2ac*cosBc^2 = a^2 + b^2 - 2ab*cosC2.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利用了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内角对应的顶点分别为A、B、C,那么正弦定理可以表达为:a/sinA = b/sinB = c/sinC3.海伦公式:海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令s为半周长(即s=(a+b+c)/2),那么海伦公式可以表达为:面积 = sqrt(s*(s-a)*(s-b)*(s-c))4.面积公式:面积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面积=(1/2)*b*h这四大模型都能够为我们提供计算三角形属性的方法。
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适用于计算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情况,而海伦公式和面积公式则适用于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具体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模型来计算三角形的属性。
除了上述四大模型之外,三角形的属性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计算,例如勾股定理、角平分线定理等。
每个模型在不同的问题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各种三角形计算问题。
三角形常见模型
三角形常见模型三角形,作为几何学中最基本且最常用的图形之一,以其独特的稳定性和多样的形状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数学中,三角形有许多常见的模型,这些模型不仅简化了复杂的问题,还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各种问题的新视角。
下面,我们将探讨几个常见的三角形模型。
等边三角形,顾名思义,是所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这种三角形的所有角都是60度,它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和均衡性。
在几何学中,等边三角形经常被用来作为其他复杂图形的参照物。
在现实生活中,等边三角形的运用也很广泛,比如在建筑设计、工程绘图和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
等腰三角形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它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顶角与底角的和等于180度。
这种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衣帽架、梯子和平面设计等。
直角三角形是一个角为90度的三角形。
在这个三角形中,斜边是最大的边,两条直角边可以根据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直角三角形在数学、工程、建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直角三角形经常被用来构建稳定的结构。
相似三角形是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
在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时,相似三角形的运用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
例如,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相似三角形被用来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
以上就是三角形的几种常见模型。
这些模型各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应用领域,但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示了三角形的魅力和价值。
无论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相似三角形,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模型的运用不仅简化了问题的解决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探索三角形世界的工具。
全等三角形常用辅助线模型,常见的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归纳在几何学中,全等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三角形,其边长和角大小均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和应用在几何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更有效地构造和证明全等三角形,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全等三角形辅助线模型,并对常见的全等三角形模型进行归纳。
微专题 三角形四大常考全等模型
基本模型
图示
模型总结
有三个直角,常利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证明角相等
针对训练 3.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 BE⊥MN于E. 求证:DE=AD+BE.
第3题图
证明:∵∠ACB=90°,AC=BC, ∴∠ACD+∠BCE=90°, 又∵AD⊥MN,BE⊥MN,∴∠ADC=∠CEB=90°, ∴∠ACD+∠DAC=90°, ∴∠BCE=∠CAD. 在△ADC和△CEB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4题图
∠A=∠ACF AD=CF , ∠A DF =∠F ∴△ADE≌△CFE(ASA).
W
点击链接至综合提升
例2题图
解:全等.
理由如下:∵∠1=∠2,∴DB=DC.
∵AB=AC,∴∠ABC=∠ACB.
∴∠ABC-∠1=∠ACB-∠2,
∴∠ABD=∠ACD,
在△ABD和△ACD中, AB=AC ∠ABD=∠ACD, BD=CD ∴△ABD≌△ACD(SAS).
基本模型
图示
所给图形可沿某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重合的顶 模型总结 点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解题时要注意其隐含条件,即公共边
【思维教练】要证△ABC≌△DEC, 题干已知BC=CE,AB=DE,∠BAE =∠BCE=90°,只需证明∠B= ∠CED即可.
例4题图
证明:∵∠BAE=∠BCE=90°, ∴∠ABC+∠AEC=180°. ∵∠AEC+∠DEC=180°, ∴∠DEC=∠B. 在△ABC和△DEC中, AB=DE ∠B=∠DEC, BC=EC ∴△ABC≌△DEC(SAS).
微专题 四大常考全等模型
(必考,均在几何图形的证明与计算中涉及考查) 模型一 平移模型 例1 如图,已知BC∥EF,∠B=∠DGC,点D、C在AF上,且AB=DE. 求证:AD=CF. 【找一找】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五种基本模型
八年级上册数学学科包含了各种重要概念和技能,其中三角形的五种基本模型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五种基本模型,包括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并且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多边形,其中最基本的三角形模型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普通三角形和直角等腰三角形。
这五种基本模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际问题中也经常出现。
我们首先来讨论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指三条边长度均相等的三角形。
它有着特殊的性质,例如它的三个内角均相等,每个角都是60度,而且它的高度、中位线和重心重合于同一点。
在实际问题中,等边三角形常常出现在建筑、工程等领域中,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常常会使用等边三角形来布局房屋的基础结构,利用它的稳定性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是指至少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它也有着特殊的性质,例如它的两个底角相等,而顶角则不一定相等,而且它的高度、中位线和重心也有着特殊的关系。
在实际问题中,等腰三角形也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设计各种图案和装饰,从而增加空间的美感和艺术性。
第三个基本模型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为90度的三角形。
它有着独特的性质,例如勾股定理的适用以及三条边的关系。
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测量、地理勘测和导航等领域中,我们常常会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接下来是普通三角形,即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
普通三角形具有较为普遍的性质,例如它的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度,而且它也有着丰富的性质和定理,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
在实际问题中,普通三角形也经常出现,例如在地理测量、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等领域中,我们经常需要利用普通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专题13 全等三角形重难点模型(五大模型)(解析版)
专题13全等三角形重难点模型(五大模型)模型一:一线三等角型模型二:手拉手模型模型三:半角模型模型四:对角互补模型模型五:平行+线段中点构造全等模型【典例分析】【模型一:一线三等角型】如图一,∠D=∠BCA=∠E=90°,BC=AC。
结论:Rt△BDC≌Rt△CEA模型二一线三等角全等模型如图二,∠D=∠BCA=∠E,BC=AC。
结论:△BEC≌△CDA图一图二应用:①通过证明全等实现边角关系的转化,便于解决对应的几何问题;②与函数综合应用中有利于点的坐标的求解。
【典例1】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A(﹣1,0)和y轴上一动点B(0,a),其中a>0,以B点为直角顶点在第二象限内作等腰直角△ABC,设点C的坐标为(c,d).(1)当a=2时,则C点的坐标为;(2)动点B在运动的过程中,试判断c+d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如图1中,过点C作CE⊥y轴于E,则∠CEB=∠AOB.∵△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BA,∠ABC=90°,∴∠BCE+∠CBE=90°=∠BAO+∠CBE,∴∠BCE=∠ABO,在△BCE和△BAO中,,∴△CBE≌△BAO(AAS),∵A(﹣1,0),B(0,2),∴AO=BE=1,OB=CE=2,∴OE=1+2=3,∴C(﹣2,3),故答案为:(﹣2,3);(2)动点A在运动的过程中,c+d的值不变.理由:过点C作CE⊥y轴于E,则∠CEA=∠AOB,∵△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BA,∠ABC=90°,∴∠BCE+∠CBE=90°=∠ABO+∠CBE,∴∠BCE=∠ABO,在△BCE和△BAO中,,∴△CBE≌△BAO(AAS),∵B(﹣1,0),A(0,a),∴BO=AE=1,AO=CE=a,∴OE=1+a,∴C(﹣a,1+a),又∵点C的坐标为(c,d),∴c+d=﹣a+1+a=1,即c+d的值不变.【变式1】点A的坐标为(4,0),点B为y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分别以OB、AB为直角边在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作等腰Rt△OBC和等腰Rt△ABD.(1)如图一,若点B坐标为(0,﹣3),连接AC、OD.①求证:AC=OD;②求D点坐标.(2)如图二,连接CD,与y轴交于点E,试求BE长度.【解答】(1)①证明:∵△OBC和△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B=CB,BD=AB,∠ABD=∠OBC=90°,∴∠ABD+ABO=∠OBC+∠A∠O,∴∠OBD=∠CBA,∴△OBD≌△CBA(SAS),∴AC=OD;②如图一、∵A(4,0),B(0,﹣3),∴OA=4,OB=3,过点D作DF⊥y轴于F,∴∠BOA=∠DFB=90°,∴∠ABO+∠OAB=90°,∵∠ABD=90°,∴∠ABO+∠FBD=90°,∴∠OAB=∠FBD,∵AB=BD,∴△AOB≌△BFD(AAS),∴DF=OB=3,BF=OA=4,∴OF=OB+BF=7,∴D(3,﹣7);(2)如图二、过点D作DF⊥y轴于F,则∠DFB=90°=∠CBF,同(1)②的方法得,△AOB≌△BFD(AAS),∴DF=OB,BF=OA=4,∵OB=BC,∴BC=DF,∵∠DEF=∠CEB,∴△DEF≌△CEB(AAS),∴BE=EF,∴BF=BE+EF=2BE=4,∴BE=2.【典例2】(1)猜想:如图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试猜想DE、BD、C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2)探究:如果三个角不是直角,那结论是否会成立呢?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如果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解决问题:如图3,F是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D、E分别是直线m上A点左右两侧的动点,D、E、A互不重合,在运动过程中线段DE的长度始终为n,连接BD、CE,若∠BDA=∠AEC=∠BAC,试判断△D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解答】解:(1)DE=BD+CE,理由如下:∵∠BAC=90°,∴∠BAD+∠CAE=90°,∵BD⊥m,CE⊥m,∴∠ADB=∠CEA=90°,∴∠BAD+∠ABD=90°,∴∠ABD=∠CAE,在△ADB和△CEA中,,∴△ADB≌△CEA(AAS),∴BD=AE,AD=CE,∴DE=AD+AE=BD+CE;(2)结论DE=BD+CE成立,理由如下:∵∠BAD+∠CAE=180°﹣∠BAC,∠BAD+∠ABD=180°﹣∠ADB,∠ADB=∠BAC,∴∠ABD=∠CAE,在△BAD和△ACE中,,∴△BAD≌△ACE(AAS),∴BD=AE,AD=CE,∴DE=DA+AE=BD+CE;(3)△DFE为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由(2)得,△BAD≌△ACE,∴BD=AE,∠ABD=∠CAE,∴∠ABD+∠FBA=∠CAE+FAC,即∠FBD=∠FAE,在△FBD和△FAE中,,∴△FBD≌△FAE(SAS),∴FD=FE,∠BFD=∠AFE,∴∠DFE=∠DFA+∠AFE=∠DFA+∠BFD=60°,∴△DFE为等边三角形.【变式2】已知,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且DE =9cm,∠BDA=∠AEC=∠BAC(1)如图①,若AB⊥AC,则BD与AE的数量关系为,CE与AD 的数量关系为;(2)如图②,判断并说明线段BD,CE与DE的数量关系;(3)如图③,若只保持∠BDA=∠AEC,BD=EF=7cm,点A在线段DE上以2cm/s的速度由点D向点E运动,同时,点C在线段EF上以xcm/s的速度由点E向点F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是否存在x,使得△ABD与△EAC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BDA=∠AEC=∠BAC,∴∠BAD+∠CAE=∠BAD+∠ABD,∴∠CAE=∠ABD,∵∠BDA=∠AEC,BA=CA,∴△ABD≌△CAE(AAS),∴BD=AE,CE=AD,故答案为:BD=AE,CE=AD;(2)DE=BD+CE,由(1)同理可得△ABD≌△CAE(AAS),∴BD=AE,CE=AD,∴DE=BD+CE;(3)存在,当△DAB≌△ECA时,∴AD=CE=2cm,BD=AE=7cm,∴t=1,此时x=2;当△DAB≌△EAC时,∴AD=AE=4.5cm,DB=EC=7cm,∴t=,x=7÷=,综上:t=1,x=2或t=,x=.【模型二:手拉手模型】应用:①利用手拉手模型证明三角形全等,便于解决对应的几何问题;②作辅助线构造手拉手模型,难度比较大。
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高分突破必练专题(人教版)全等三角形基本模型(4大模型)(解析版)
全等三角形基本模型(4大模型)模型一:平移型模型二:翻折型模型三:旋转型模型四:一线三垂直型【类型一:平移型】【典例1】如图已知点E、C在线段BF上BE=CF AB∥DE∠ACB=∠F.求证:.【解答】证明:∵AB∥DE∴∠B=∠DEF∵BE=CF∴BE+EC=CF+EC即BC=EF.∴在△ABC和△DEF中{∠B=∠DEF BC=EF ∠ACB=∠F∴△ABC≅△DEF(ASA).【变式1-1】如图已知Rt△ABC与Rt△DEF中△A=△D=90° 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且AB=DE BF=CE 求证:△B=△E.【解答】证明:∵BF=CE BF+FC=BC CE+CF=EF∴BC=EF在Rt△ABC和Rt△DEF中∵{BC=EFAB=DE∴Rt△ABC≌Rt△DEF(HL)∴∠B=∠E.【变式1-2】如图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EA//FB EC//FD EA=FB.求证:AB=CD.【解答】证明:∵EA∥FB∴∠A=∠FBD∵EC∥FD∴∠D=∠ECA 在△EAC和△FBD中{∠ECA=∠D∠A=∠FBDAE=BF∴△EAC≌△FBD(AAS)∴AC=BD∴AB+BC=BC+CD∴AB=CD.【变式1-3】如图点B C E F在同一直线上BE=CF AC⊥BC DF⊥EF垂足分别为C F AB=DE.求证:AC=DF.【解答】证明:∵BE=CF∴BE−CE=CF−CE即BC=EF在Rt△ABC和Rt△DEF中{BC=EFAB=DE∴Rt△ABC△Rt△DEF(HL)∴AC=DF.【类型二:翻折型】【典例2】已知△A=△D BC平分△ABD 求证:AC=DC.【解答】解:∵BC平分△ABD ∴△ABC=△DBC在△BAC和△BDC中{∠A=∠D ∠ABC=∠DBC BC=BC∴△BAC△△BDC∴AC=DC.【变式2-1】如图已知BD是∠ABC的角平分线AB=CB.求证:△ABD≌△CBD.【解答】证明:∵BD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ABD=∠CBD(角平分线定义)在△ABC与△CBD中∵{AB=CB(已知)∠ABD=∠CBD(已证)BD=BD(公共边)∴△ABD≌△CBD(SAS).【变式2-2】已知:如图线段BE、DC交于点O 点D在线段AB上点E在线段AC 上AB=AC AD=AE.求证:△B=△C.【解答】解:在△AEB和△ADC中{AB=AC ∠A=∠A AE=AD∴△AEB△△ADC(SAS)∴△B=△C.【变式2-3】已知:如图△ABC=△DCB △1=△2.求证AB=DC.【解答】证明:如图记AC BD的交点为O∵△ABC=△DCB △1=△2又∵△OBC=△ABC−△1 △OCB=△DCB−△2∴△OBC=△OCB∴OB=OC在△ABO和△DCO中{∠1=∠2OB=OC∠AOB=∠DOC∴△ABO△△DCO(ASA)∴AB=DC.【类型三:旋转型】【典例3】已知:如图AD BE相交于点O AB△BE DE△AD 垂足分别为B D OA=OE.求证:△ABO△△EDO.【解答】证明:∵AB△BE DE△AD∴△B=△D=90°.在△ABO和△EDO中{∠B=∠D ∠AOB=∠EOD OA=OE∴△ABO△△EDO.【变式3】如图已知线段AC BD相交于点E AE=DE BE=CE求证:△ABE△△DCE.【解答】证明:在△ABE和△DCE中{AE=DE ∠AEB=∠DEC BE=CE∴△ABE△△DCE(SAS)【典例4】如图CA=CD ∠1=∠2 BC=EC求证:∠B=∠E.【解答】证明:∵△1=△2∴△1+△ECA=△2+△ECA 即△ACB=△DCE 在△ABC和△DEC中{CA=CD∠ACB=∠DCEBC=EC∴△ABC△△DEC(SAS)∴∠B=∠E.【变式4】如图△ABC中点E在BC边上AE=AB 将线段AC绕A点旋转到AF 的位置使得△CAF=△BAE 连接EF EF与AC交于点G.(1)求证:EF=BC;(2)若△ABC=65° △ACB=28° 求△FGC的度数.【解答】(1)证明:∵△CAF=△BAE∴△CAF+△CAE=△BAE+△CAE 即△EAF=△BAC∵AE=AB AC=AF∴△EAF△△BAC∴EF=BC;(2)解:∵△EAF△△BAC∴△AEF=△ABC=65°∵AB=AE∴△AEB=△ABC=65°∴△FEC=180°-△AEB-△AEF=50°∴△FGC=△FEC+△ACB=78°.【类型四:一线三垂直型】【典例5】如图AB=AC直线l经过点A BM△l CN△l垂足分别为M、N BM=AN.(1)求证:MN=BM+CN;(2)求证:△BAC=90°.【解答】(1)证明:∵BM△直线l CN△直线l ∴△AMB=△CNA=90°在Rt△AMB和Rt△CNA中{AB=CABM=AN∴Rt△AMB△Rt△CNA(HL)∴BM=AN CN=AM∴MN=AM+AN=BM+CN;(2)由(1)得:Rt△AMB△Rt△CNA∴△BAM=△ACN∵△CAN+△ACN=90°∴△CAN+△BAM=90°∴△BAC=180°﹣90°=90°.【变式5-1】课间小明拿着老师的等腰三角板玩不小心掉在两墙之间如图所示:(1)求证:△ADC△△CEB;(2)已知DE=35cm 请你帮小明求出砌墙砖块的厚度a的大小(每块砖的厚度相同)【解答】(1)证明:由题意得:AC=BC △ACB=90° AD△DE BE△DE∴△ADC=△CEB=90°∴△ACD+△BCE=90° △ACD+△DAC=90°∴△BCE=△DAC在△ADC和△CEB中{∠ADC=∠CEB ∠DAC=∠BCE AC=BC∴△ADC△△CEB(AAS);(2)解:由题意得:∵一块墙砖的厚度为a∴AD=4a BE=3a由(1)得:△ADC△△CEB∴DC=BE=3a AD=CE=4a∴DC+CE=BE+AD=7a=35∴a=5答:砌墙砖块的厚度a为5cm.【变式5-2】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 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①求证:△ADC△ △CEB;②求证: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1)中的结论②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解答】(1)证明:①∵AD△MN BE△MN∴△ADC=△BEC=90°∵△ACB=90°∴△ACD+△BCE=90° △DAC+△ACD=90°∴△DAC=△BCE又∵AC=BC∴△ADC△ △CEB;②∵△ADC△ △CEB∴CD=BE AD=CE∵DE=CE+CD∴DE=AD+BE;(2)解:DE=AD+BE不成立此时应有DE=AD-BE 理由如下:∵BE△MN AD△MN∴△ADC=△BEC=90°∴△EBC+△ECB=90°∵△ACB=90°∴△ECB+△ACE=90°∴△ACD=△EBC又∵AC=BC∴△ADC△ △CEB∴AD=CE CD=BE∵DE=CE-CD∴DE=AD-BE.1.如图在△ABC和△CDE中点B、D、C在同一直线上已知△ACB=△E AC=CE AB∥DE 求证:△ABC△△CDE.【解答】证明:∵AB∥DE ∴∠B=∠EDC在△ABC和△CDE中{∠B=∠EDC ∠ACB=∠E AC=CE∴△ABC≌△CDE(AAS).2.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 OA=OC DC△AB.求证DC=AB.【解答】证明:∵DC△AB∴△D=△B在△COD与△AOB中{∠D=∠B ∠DOC=∠BOA OC=OA∴△COD△△AOB(AAS)∴DC=AB.3.如图点B、F、C、E在同一条直线上△B=△E AB=DE BF=CE.求证:AC =DF.【解答】证明:∵BF=CE∴BF+FC=CE+FC 即BC=EF在△ABC和△DEF中{AB=DE ∠B=∠E BC=EF∴△ABC△△DEF(SAS)∴AC=DF.4.如图等边△ABC的内部有一点D 连接BD 以BD为边作等边△BDE连接AD CE 求证:AD=CE.【解答】证明:∵△ABC和△DBE为等边三角形∴△ABC =△DBE=60°AB=BC DB=EB∴△ABC−△DBC=△DBE−△DBC即△ABD=△CBE在△ABD和△CBE中{AB=BC∠ABD=∠CBE BD=EB∴△ABD≌△CBE(SAS)∴AD=CE5.如图点E F在BC上BE=CF △A=△D △B=△C 求证:AB=DC.【解答】证明:∵点E F在BC上BE=CF ∴BE+EF=CF+EF 即BF=CE;在△ABF和△DCE中{∠A=∠D ∠B=∠C BF=CE∴△ABF△△DCE(AAS)∴AB=C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6.如图点B、C、E、F在一条直线上AB=CD AE=DF BF=CE求证:∠A=∠D.【解答】证明:∵BF=CE∴BF+EF=CE+EF即BE=CF在△ABE和△DCF中{AB=DCBE=CFAE=DF∴△ABE△△DCF.∴∠A=∠D7.如图已知AB、CD相交于点O 且AD=CB AB=CD.求证:△A=△C.【解答】证明:连接BD 如图在△ABD和△CDB中∵AD=CB AB=CD BD=DB∴△ABD△△CDB(SSS)∴△A=△C.8.已知:如图A、C、F、D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B//DE AF=DC AB=DE求证:△ABC△△DEF.【解答】证明:∵AB△DE∴△A=△D∵AF=CD∴AD+CF=CF+DF∴AC=DF在△ABC和△DEF中{AC=DF ∠A=∠D AB=DE∴△ABC△△DEF(SAS).9.如图:点E、F在BC上BE=CF AB=DC∠B=∠C AF与DE交于点G.过点G作GH⊥BC垂足为H.(1)求证:△ABF≌△DCE(2)求证:∠EGH=∠FGH【解答】(1)证明:∵BE=CF∴BF=CE在△ABF和△DCE中{AB=DC ∠B=∠C BF=CE∴△ABF△△DCE(SAS).(2)证明:∵△ABF△△DCE∴△AFE=△DEC∴EG=GF∵GH△BC∴△EGH=△FGH.10.如图AD平分∠BAC ∠ADB=∠ADC.(1)求证:△ABD⊆△ACD:(2)若∠B=25° ∠BAC=40°求∠BDC的度数.【解答】(1)证明:∵AD平分∠BAC ∴∠BAD=∠CAD.又∵AD=DA ∠ADB=∠ADC ∴△ABD≅△ACD(ASA)(2)解:∵∠BAD=∠CAD ∠BAC=40°∴∠BAD=∠CAD=12∠BAC=20°.又∵∠B=25°∴∠ADB=180°−∠B−∠BAD=135°.又∵△ABD≅△ACD ∴∠ADC=∠ADB=135°.又∵∠ADB+∠ADC+∠BDC=360°∴∠BDC=90°.1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CB上一点分别延长AE DC相交于点F AB= CF ∠CEA=∠B+∠F.(1)求证:∠EAB=∠F;(2)若BC=10求BE的长.【解答】(1)证明:∵∠CEA是△ABE的外角∴∠CEA=∠B+∠EAB.又∵∠CEA=∠B+∠F∴∠EAB=∠F.(2)解:在△ABE和△FCE中{AB=FC ∠EAB=∠F ∠AEB=∠FEC∴△ABE△△FCE.∴BE=CE.∵BC=10∴BE=5.12.如图AB⊥BE DE⊥BE垂足分别为点B E且AB=DE BF=CE点B F C E在同一条直线上AC DF相交于点G.求证:(1)ΔABC≌ΔDEF;(2)AG=DG.【解答】(1)解:∵AB⊥BE DE⊥BE∴∠B=∠E=90°∵BF=CE∴BF+FC=CE+FC即BC=EF在ΔABC和ΔDEF中{AB=DE∠B=∠EBC=EF∴ΔABC≌ΔDEF(SAS)(2)解:由(1)全等可知:AC=DF ∠ACB=∠DFE∴CG=FG13.如图已知△A=△D AB=DB 点E在AC边上△AED=△CBE AB和DE相交于点F.(1)求证:△ABC△△DBE.(2)若△CBE=50° 求△BED的度数.【解答】(1)证明:∵△A=△D △AFE=△BFD∴△ABD=△AED又∵△AED=△CBE∴∠ABD=∠CBE∴△ABD+△ABE=△CBE+△ABE即△ABC=△DBE在△ABC和△DBE中{∠A=∠DAB=DB ∠ABC=∠DBE∴△ABC△△DBE(ASA);(2)解:∵△ABC△△DBE∴BE=BC∴△BEC=△C∵△CBE=50°∴△BEC=△C=65°.∴AG=DG14.已知:如图点A D C B在同一条直线上AD=BC AE=BF CE=DF求证:(1)AE△FB(1)DE=CF.【解答】(1)证明:在△ADE和△BCF中{AE=BF∠A=∠BAD=BC∴△ADE△△BCF(SAS)∴DE=CF.15.如图在△ABC中AB=BC BE平分△ABC AD为BC边上的高且AD=BD.(1)求证:△ABE=△CAD(2)试判断线段AB与BD DH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答】(1)证明:∵AB=BC BE平分△ABC∴BE△AC∴△BEA=90°=△ADB∵△CAD+△BEA+△AHE=180° △HBD+△ADB+△BHD=180° △AHE=△BHD∴△HBD=△CAD∵△HBD=△ABE∴△ABE=△CAD(2)解:AB=BD+DH理由是:∵在△BDH和△ADC中{∠2=∠3 BD=AD∠BDH=∠ADC=90°∴△BDH△△ADC(ASA)∴DH=DC∴BC=BD+DC=BD+DH∵AB=BC∴AB=BD+DH.16.如图1 AC=BC CD=CE △ACB=△DCE=α AD、BE相交于点M.(1)求证:BE=AD;(2)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AMB的度数为(3)当α=90°时取AD BE的中点分别为点P、Q 连接CP CQ PQ 如图2 判断△CPQ的形状并加以证明.【解答】(1)证明:如图1∵△ACB=△DCE=α∴△ACD=△BCE在△ACD和△BCE中{CA=CB ∠ACD=∠BCE CD=CE∴△ACD△△BCE(SAS)∴BE=AD;(2)α(3)解:△CP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如图2 由(1)可得BE=AD∵AD BE的中点分别为点P、Q∴AP=BQ∵△ACD△△BCE∴△CAP=△CBQ在△ACP和△BCQ中{CA=CB ∠CAP=∠CBQ AP=BQ∴△ACP△△BCQ(SAS)∴CP=CQ 且△ACP=△BCQ 又∵△ACP+△PCB=90°∴△BCQ+△PCB=90°∴△PCQ=90°∴△CP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微专题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
21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模型应用
8.如图17, △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 = ,
∠ = 120∘ ,点 , 分别在 , 上,且
∠ = 60∘ .求 △ 的周长.
提示:如图16,延长 至点 ,使 = ,连接 .
图6
= ,
在 △ 和 △ 中, ቐ∠ = ∠, ∴ △≌△ SAS .
= ,
∠ = ∠ = 50∘ .
7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模型三 旋转型
模型剖析
如图7,将三角形绕着公共顶
点旋转一定角度后,两个三角形能
够完全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旋
图3
在 △ 和△ 中, ∵ ∠ = ∠ , ∠ = ∠ , = ,
∴ △ ≌ △ AAS .
∴ = .
4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模型二 对称型
模型剖析
如图4、图5,将所给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
够完全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对称型全等三角形,其中重合的顶点就
= , ∴ △ ≌ △ SAS . ∴ = ,
图17
图16
22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 = ∠. ∵ ∠ = 120∘ , ∠ = 60∘ , ∴ ∠ +
∠ = 60∘ . ∴ ∠ + ∠ = 60∘ . ∴ ∠ = ∠ =
∴ ∠ = ∠ + ∠ = 110∘ .
∴ ∠ = ∠ .
= ,
图9
在 △ 和 △ 中, ቐ∠ = ∠ , ∴ △ ≌ △ .
= ,
∴ = .
11
全等三角形的六种基本模型
三角形 数学建模 四大常考相似模型
(1)证明:∵∠B=∠C=∠AMN=90°,
∴∠AMB+∠CMN=90°,∠CMN+∠MNC=90°,
∴∠AMB=∠MNC,
∴△ABM∽△MCN.
2.结论: (1)
一线三垂直型 已知:∠B=∠ACE=∠D=90° 结论:(1)△ABC∽△CDE (2)AB·DE=BC·CD (3)当C为BD中点时,△ABC∽△CDE∽△ACE
(2)
一线三等角型 已知:∠B=∠ACE=∠D=α 结论:(1)△ABC∽△CDE (2) AB·DE=BC·CD (3)当C为BD中点时,△ABC∽△CDE∽△ACE
BC
1 3
.
2.如图,在△ABC中,P为边AB上一点,且∠ACP=∠B,若 AP=2,BP=3,则AC的长为 10.
3.如图,在△ABC中,AB=8,AC=6,点D在边AC上,AD=2,若点E在
边AB上,以A,D,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AE的长
为
8或3
32
.
模型解读
模型二 8字型 特征:有一组隐含的等角(即对顶角相等). (1)
第四章 三角形
数学建模 四大常考相似模型
模型解读
特征:有一个公共角. (1)
模型一 A字型
A 字型 已知:DE∥BC 结论:AD = AE = DE
AB AC BC
反 A 字型 (2)
已知:∠AED=∠C 结论:AD = AE = DE
AB AC BC
(3)
反 A 字型(共边共角)
已知:∠ABD=∠C
8 字型 已知:AB∥CD 结论:AO = BO = AB
六年级数学【小升初】三角形五大模型
三角形五大模型模型一:等积模型①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②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底之比;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高之比;如图12::S S a b =; ③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等积变形,如图ACD BCD S S =△△;反之,如果ACD BCD S S =△△,则可知直平行于CD ;④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作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⑤三角形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⑥两个平行四边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底之比;两个平行四边形底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高之比。
模型二:等分点结论(“鸟头定理”) 如图,三角形AED 占三角形ABC 面积的23×14=16模型三:任意四边形中的比例关系 (“蝴蝶定理”) ① S 1︰S 2=S 4︰S 3 或者S 1×S 3=S 2×S 4 ② ②AO ︰OC=(S 1+S 2)︰(S 4+S 3)梯形中比例关系(“梯形蝴蝶定理”) ① S 1︰S 3=a 2︰b2②S 1︰S 3︰S 2︰S 4= a 2︰b 2︰ab ︰ab ③S 的对应份数为(a+b )2模型四:相似三角形性质D CBAbs 2s 1S 4S 3s 2s 1O DCBA S 4S 3s 2s 1ba如何判断相似(1)相似的基本概念:两个三角形对应边城比例,对应角相等。
(2)判断相似的方法:①两个三角形若有两个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②两个三角形若有两条边对应成比例,且这两组对应边所夹的角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
①a b c h A B C H === ② S 1︰S 2=a 2︰A 2模型五:燕尾定理S △ABG :S △AGC =S △BGE :S △GEC =BE :EC ; S △BGA :S △BGC =S △AGF :S △GFC =AF :FC ; S △AGC :S △BCG =S △ADG :S △DGB =AD :DB ;【重点难点解析】1. 模型一与其他知识混杂的各种复杂变形2. 在纷繁复杂的图形中如何辨识“鸟头” 【考点挖掘】1. 三角形面积等高成比2. “鸟头定理”3. “蝴蝶定理”【例1】(难度等级 ※)如图,长方形ABCD 的面积是56平方厘米,点E 、F 、G 分别是长方形ABCD 边上的中点,H 为AD 边上的任意一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023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章三角形中考重难点(模型观念)四大常考全等模型
中考重难点(模型观念) 四大常考全等模型
模型解读
·数学
模型一 平移型 (1)特征:沿同一直线平移可得两三角形重合.模型展示如下:
已知: AE=BF, CB∥DF, AC∥DE 结论:△ABC≌△EFD
(2)解题思路: 判断三角形全等的关键: ①加(减)共线部分,得某一对应边相等; ②利用平行线性质找对应角相等.
·数学 4.如图,在△ABC中,∠ACB=90°,点E在AC的延长线上, ED⊥AB于点D,若BC=ED,试说明:CE=DB.
解:因为ED⊥AB,所以∠ADE=∠ACB=90°, 因为∠A=∠A,ED=BC,所以△AED≌△ABC(AAS). 所以AE=AB,AC=AD.所以CE=DB.
·数学
模型三 旋转型 (1)特征: ①共顶点,绕该顶点旋转可得两三角形重合; ②不共顶点,绕某一点旋转后,再平移可得到两三角形重合.
解:因为∠BAC=∠DAE, 所以∠BAC+∠DAC=∠DAE+∠DAC, 即∠BAD=∠CAE.
AB=AC 在△BAD和△CAE中,ቐ∠BAD=∠CAE,
AD=AE 所以△BAD≌△CAE(SAS).所以BD=CE.
·数学 6.如图,点C,E,F,B在同一直线上,点A,D在BC异侧, AB∥CD,AE=DF,∠A=∠D. (1)试说明:△ABE≌△DCF; (2)若AB=CF,试说明:△CFD是等腰三角形.
三垂直型
·数学
考虑:△ABE≌△ECD 结论:BC=BE+EC=AB+CD
(2)三个直角(不在同一直线上):
·数学
考虑:△ABE≌△BCD 结论:EC=AB-CD
考虑:△ABE≌△ECD 结论:BC=AB-CD
·数学 7.如图,在△ABC中,∠ACB=90°,AC=BC,点E是 ∠ACB内部的一点,连接CE,作AD⊥CE,BE⊥CE,垂 足分别为点D,E. (1)试说明:△BCE≌△CAD; (2)若BE=5,DE=7,BC=13,则△ACD的周长是 30 .
奥数几何-三角形五大模型带解析
奥数几何-三角形五大模型带解析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图形之一,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应用。
在奥数竞赛中,常常会涉及到三角形的题目。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我们需要掌握三角形的五大模型,即:全等模型、相似模型、正弦定理模型、余弦定理模型和面积模型。
下面将对这五大模型进行详细解析。
一、全等模型全等模型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都相等。
利用全等模型,我们可以简化一些繁杂的计算,直接得到结论。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分别相等,我们就可以得出它们全等的结论,即△ABC≌△DEF。
利用全等模型,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为求解另一个已知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得到答案。
二、相似模型相似模型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度相等,但对应边长不一定相等。
相似模型在解决一些比例问题时非常有用。
例如,已知△ABC和△DEF的对应角度分别相等,我们可以推出它们相似的结论,即△ABC∽△DEF。
利用相似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已知比例关系,求解未知的边长或角度。
三、正弦定理模型正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正弦值与对应边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正弦定理模型在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时非常有用。
正弦定理的公式为:sinA/a = sinB/b = sinC/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角度,a、b、c为对应边的长度。
利用正弦定理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角度和边长,求解未知的边长或角度。
四、余弦定理模型余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余弦值与对应边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余弦定理模型在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时非常有用。
余弦定理的公式为:c² = a² + b² - 2abcos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C为对应的角度。
利用余弦定理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边长和角度,求解未知的边长或角度。
五、面积模型面积模型是指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关系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
在面积模型中,我们常常使用海伦公式或高度公式来求解三角形的面积。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系列之(三)三角形四大模型
初中几何模型系列之(三)三角形四大模型
全面完整版+例题解析
第一部分模型展示
一、八字模型:二、飞镖模型:
证明的过程很简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吧!
模型展示
三、角平分线模型
角平分线模型包含三种类型,1.两内角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2.两外角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3.一条内角和一个外
模型展示
四、角平分线&高线模型
注意:此模型要注意,在此结论三个角的关
系中,∠ B和∠ C之间永远是大角-小角。
第二部分例题解析
点评:此题既可用
8字模型又可用飞
镖模型,同学们一
定要仔细观察!
点评:此题既可用8字模型又可用飞镖模型,同学们
点评:此题用到8字模型的一种特殊情况,大家要体会这种情况!
点评:此题用到两次飞镖模型,大家在做题时要注意构造模型
点评:此题用到两次飞镖模型,大家在做题时要注意观察
点评:此题属于角平分线中两外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的情况
例题解析
点评:此题标准的角平分线
+高线模型,第一问的计算
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第二问的
铺垫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第三部分课后练习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令狐采学
一、三角形的重要概念和性质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角平分线(角分线)中线(分面积等)高(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二、八字模型:
证明结论:∠A+∠B=∠C+∠D
三、飞镖模型:
证明结论:1.∠BOC=∠A+∠B+∠C
四、角分线模型:
如图,BD、CD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BD、CD相交于点D,
试探索∠A与∠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如图,△ABC两个外角(∠CAD、∠A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探索∠P与∠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题型一、三角形性质等应用
1.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10m,向右转15°,再前进10m,又向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米数是()
A.120 B.150 C.240 D.360
2.如图所示是重叠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将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
如果AB=8cm,BE=4cm,DH=3cm,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cm2.
3.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
且S△ABC=4cm2,则S阴影=cm2.
4.A、B、C是线段A1B,B1C,C1A的中点,S△ABC的面积是1,则S△A1B1C1的面积.
5.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出所有可能的图形,并分别说出内角和和外角和变化情况.6.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
(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
(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
(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 之间的关系,并写出
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
题型二、八字模型应用
7.(1)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说明
∠A+∠B=∠C+∠D;
(2)如图2,AB∥CD,AP、CP分别平分∠BAD、∠BCD,
①图2中共有个“8字形”;
②若∠ABC=80°,∠ADC=38°,求∠P的度数;
(提醒:解决此问题你可以利用图1的结论或用其他方法)
③猜想图2中∠P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8.(1)求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2)求这六个角之和
题型三、飞镖模型应用
9.如图,已知AB∥DE,BF,EF分别平分∠ABC与∠CED交于点F,探索∠BFE与∠BC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0.如图1,E是直线AB,CD内部一点,AB∥CD,连接EA,ED.
(1)探究猜想:①若∠A=30°,∠D=40°,则∠AED等于多少度?
②若∠A=20°,∠D=60°,则∠AED等于多少度?
③猜想图1中∠AED,∠EAB,∠ED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拓展应用:
如图2,射线FE与矩形ABCD的边AB交于点E,与边CD 交于点F,①②③④分别是被射线FE隔开的4个区域(不含边界,其中区域③、④位于直线AB上方,P是位于以上四个区域上的点,猜想:∠PEB,∠PFC,∠EPF的关系(不要求证明).
题型四、角分线模型应用
11.如图,∠A=65°,∠ABD=30°,∠ACB=72°,且CE平分∠ACB,求∠BEC的度数.
12.如图,在△ABC中,∠A=42°,∠ABC和∠ACB的三等分线分别交于点D,E,
则∠BDC的度数是()A.67°B.84°C.88°
D.110°
第11题第12题第13题
13.如图,若∠DBC=∠D,BD平分∠ABC,∠ABC=50°,则∠BCD的大小为()
A.50°B.100° C.130° D.150°
14.如图,∠ACD是△ABC的外角,∠ABC的平分线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1,∠A1BC的平分线与∠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An﹣1BC的平分线与∠An﹣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n.设∠A=θ.则:(1)∠A1=;(2)∠A2=;(3)∠An=.
题型五、其他应用
15.已知△ABC中,∠A=60°.
(1)如图①,∠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则∠BOC=°.(2)如图②,∠ABC、∠ACB的三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则∠BO2C=°.
(3)如图③,∠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对应于O1、O2…On ﹣1(内部有n﹣1个点),求∠BOn﹣1C(用n的代数式表
示).
(4)如图③,已知∠ABC、∠ACB的n等分线对应于O1、O2…On ﹣1,若∠BOn﹣1C=90°,求n的值.
16.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如图,若△ABC 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点I,过I作
DE⊥AI分别交AB、AC于点D、E.
(1)请你通过画图、度量,填写右上表(图画在草稿纸上,并尽量画准确)
(2)从上表中你发现了∠BIC与∠BDI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写出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BAC的度数40°60°90°120°
∠BIC的度数
∠BDI的度数
(备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