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剂临床应用
常用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五):清热常用方剂
方解 : 本方是用治火热毒盛, 充
斥三焦的常用方。 中用黄连 泻心 方
火为君 , 泻中焦 之火 ; 兼 黄芩清 肺
同, 其属性则一 , 故此三者统 属里热 证 。 素 问 ・ 真要 大 论 “ 者 寒 ( 《 至 热
之 ”“ 、温者清 之” 的治疗原则 , 由 对
温、 、 热 火所致 的里 热证皆可适用。
重用石膏配知母、 甘草 , 是取法白虎
汤, 意在清热保津 ; 黄连 、 黄芩 、 栀子
共用 , 是仿黄连解毒方义 , 意在通泻 三焦火热 。 犀角、 生地、 赤芍、 丹皮相 配, 即犀角地黄汤的成方 , 是为清热
ZOGYOT ND | HN I I A A
解毒 , 凉血散瘀而设 , 配清气法以治 气血两燔 之证 。 配连 翘 、 再 元参 “ 解 散浮游之火 ”桔梗、 ; 竹叶取其“ 载药
中药天地 fH G A NN I O O A ZN Y D
常用 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 ( 五)
清热常用方剂
吴志 香 唐朝 泽
( 宁 中医药大学附属 医院内分泌科 , 阳 10 3 ) 辽 沈 0 2 1
凡以清热 药为主组成 , 具有清 热、 泻火 、 凉血 、 解毒 、 滋阴透热等作 用的方剂 , 统称清热剂 , 属于“ 八法” 中的“ 清法 ” 。 温、 、 热 火三者 , 一般有温盛为
为清热解毒 , 凉血泻火 。 主治温疫热
功用为清热生津 。 主治 阳明气分热
盛。
特点是凉血 与活血散瘀并 用 , 如 正
叶天士所说 :入血就 恐耗血动 血 , “
直须凉血散血 ” 。
方解 : 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 之证 。 方中用石膏为君 , 取其辛甘大 寒, 以制阳明( 气分) 内盛之热 。 以知 母苦寒 质润为 臣, 以助石 膏清肺 一 胃之热 ; 以借苦寒润燥以滋 阴。 一 用 甘草 、 粳米 , 既能益 胃护津 , 又可止
赭决九味汤临床应用
赭决九味汤临床应用
赭决九味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由赭石、乳香、没药、丁香、
广藿香、苍术、白芥子、代赭石、半夏九味组成。
这个方剂在临床上
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赭决九味汤在临床上的应
用情况。
赭决九味汤主要用于治疗气滞痰阻、胸腹胀满、咳逆呕逆等病症。
它具有行气祛痰、舒肝散结的功效,适用于心、肝、胆、胃、肠、胸、咽等部位的疾病。
赭决九味汤不仅可以通经络、活血化瘀,还可以抗
炎镇痛、调节免疫功能,对一些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临床应用中,赭决九味汤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气胀、消化不良、胃痛等。
它还可以用于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痛经、月经
不调等问题。
此外,赭决九味汤在呼吸系统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除此之外,赭决九味汤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可
以缓解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
它还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改善心悸、心律不齐等问题。
对于一些免疫系统疾病,赭决九味汤也可以发
挥出一定的调节作用。
总的来说,赭决九味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
广泛的适用范围。
它具有温和的药性,适合各种年龄层的患者使用。
当然,在应用时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更加了解赭决九味汤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贡献。
临床常用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汇总
临床常用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汇总注:(原十三五规划教材有21章现将其归纳为如下5部)解✧解表1.解表剂:以(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表证]的方剂,●确立原则: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属于方剂八大治法中之的“汗法”2.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肺胃受邪】●风寒外感、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白、脉浮者,均为其适用范围3.分类(根据人体自身体质与外邪性质划分)●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4.配伍特点:●多用辛散轻扬之品●兼见气、血、阴、阳诸不足者,配以补益药5.应用注意事项:●1、不宜久煎●2、温服,●3、取汗,服后避风寒,并增衣被,啜热粥以助药力。
●4、汗出以遍身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恐病邪不解;汗出太过,易耗气伤津。
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5、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五辛、烟酒●6、【表证里证先后治】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邪不在表不治此)✧和解1.以【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2.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3.分类●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寒热剂4.配伍规律●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兼表者,散而和之;兼里者,攻而和之。
——《新方八阵略》5.应用注意●不宜使用和解剂:●邪在肌表未入少阳,●邪已入里,阳明热盛●劳倦内伤、气血虚弱等纯虚证✧表里双解1.凡以【表里同治、内外分解】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2.适用于:●1、表证未解又见里证●2、原有宿疾复感表邪●3、表证与里证同时并见3.分类(依据表证所兼的里证性质划分)●里热———解表清里剂●里寒———解表温里剂●里实———解表攻里剂●里虚———(扶正解表剂)4.配伍特点●表证兼里热证,当用解表药配伍清热药;●表证兼里寒证,当用解表药配伍温里药;●表证兼里实证,当用解表药配伍泻下药;●表证兼里虚证,当用解表药配伍补益药;5.使用注意:●首先是明确证候——有邪气在表而里证又急●其次辨别里证属性——寒、热、虚、实●权衡表药与里药之配伍比例,以免太过或不及之弊治✧风1.治风剂2.凡以【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风病---的方剂3.分类(根据风病及治疗划分)●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侵袭●外风侵袭人体肌表、经络、筋骨、关节等,●有风寒、风湿、风热等证●破伤风(风邪毒气从皮肤破伤之处侵袭人体)●平息内风剂●适用于:肝风上扰、热盛风动、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4.运用●首先辨风内外属性●鉴别兼夹病邪●鉴别病情虚实●分清主次(外风可以引动内风,而内风又可兼夹外风)轻重、缓急,兼而治之热1.清热剂2.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里热证—的方剂3.确立原则:热者寒之,温者清之4.属于“八法”中之“清法”5.适用于——里热证6.分类:●清热解毒剂●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气血两清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7.应用:●辨别里热所在部位及热证之真假、虚实●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邪热在表,治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对于热邪炽盛,服寒凉剂入口即吐者,可用“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反佐法✧暑1.祛暑剂2.以【祛除暑邪】作用为主,用于治疗—暑病—的方剂3.属于“八法”中之“清法”4.适用于:●暑热伤气: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暑热伤津:常兼口渴汗多、体倦少气等症●暑病夹湿:兼见胸闷,或身体困重,小便不利,或泄泻,苔白腻●暑季感寒:夏月贪凉露卧,不避风寒,加之腠理疏松,寒邪侵袭肌表,而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等症5.分类●祛暑益气剂●祛暑利湿剂●祛暑解表剂6.应用●应注意暑病本证、兼证和主次轻重●单纯中暑受热——清热祛暑——苦寒、甘寒●暑病夹湿——在祛暑剂中配伍祛湿之品●(湿轻暑重,则湿易从热化,祛湿之品不宜过于温燥,以免损伤津液)●(湿重暑轻,则暑易被湿遏,清热之品不宜过于甘寒,以免阴柔留湿。
古中医十大名方临床新用
古中医十大名方临床新用王圣尉中医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一般是指:小青龙汤《伤寒论》、大承气汤《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五苓散《伤寒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归脾汤《济生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青龙汤【概述】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组成】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大承气汤【出处】《伤寒论》【分类】泻下剂-寒下【组成】大黄12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9g。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小柴胡汤【来源】《伤寒论》【组成】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八味除烦汤临床应用
八味除烦汤临床应用除烦汤,原名为八味除烦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几经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方剂。
据中医学理论,八味除烦汤性味辛辣微温,具有清热解毒、镇痛安神的功效,主治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失眠等。
下面将介绍一下八味除烦汤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
八味除烦汤的药物组成包括黄芩、生地、知母、石膏、麦冬、甘草、黄连、黄柏。
这八味中药各有所长,搭配起来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在临床中,医师往往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调整配伍比例,以达到最佳疗效。
八味除烦汤主要适用于上火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口渴等症状。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感。
同时,八味除烦汤中的一些药物还具有滋阴润燥、补肝养肾的作用,特别适合于因体内阴虚引起的口干舌燥、失眠多梦等症状。
临床实践证明,八味除烦汤不仅可以治疗口舌生疮等外感症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内伤引起的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祛病强身的作用。
虽然八味除烦汤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自行更改剂量或频率;其次,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性;最后,患者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处理。
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八味除烦汤依然被广泛应用,并且在一些现代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出色表现。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使用中医药方剂时,还需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害。
总的来说,八味除烦汤在临床应用中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口舌生疮、口渴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作为传统中医药方剂,八味除烦汤的疗效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但在应用时仍需谨慎对待,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临床常用首方剂
使用调和肝脾剂时需注意药物配伍和剂量,避免因药物相 互作用影响疗效。
调和肠胃剂
调和肠胃剂主要用于治疗肠胃不和,症见脘腹胀满、 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等。
输入 标题
详细描述
调和肠胃剂的代表方为保和丸,其组成为山楂、神曲、 麦芽、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该方通过消食化积, 和胃降逆,以解除脘腹胀满等症状。
临床常用首方剂
目录
CONTENTS
• 解表剂 • 泻下剂 • 和解剂 • 清热剂 • 祛暑剂 • 温里剂
01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总结词
麻黄汤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 汗、头身疼痛、舌淡苔白、脉浮紧。
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具有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
九味羌活汤
大青龙汤
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 、生地黄、黄芩、甘草组成,具有解表散 寒、祛风除湿的功效。
使用和解少阳剂时需注意剂量 和煎煮方法,避免因药物浓度 过高或煎煮不当影响疗效。
调和肝脾剂
总结词
调和肝脾剂主要用于治疗肝脾不和,症见胁痛、腹胀、泄 泻等。
临床应用
调和肝脾剂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等病 症的治疗。
详细描述
调和肝脾剂的代表方为逍遥散,其组成为柴胡、白芍、白 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该方通过疏肝健脾,以 解除胁痛、腹胀等症状。
代表方剂
当归四逆汤、阳和汤等。
详细描述
这些方剂多由温性药物组成,如桂枝、附子、鹿角胶等,能够温通经络、活血化瘀,对 于寒邪入侵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柴葛解肌汤
由柴胡、葛根、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解肌清热的作用。
附子薏苡仁汤临床应用
附子薏苡仁汤临床应用
附子薏苡仁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附子、薏苡仁、桂枝
等药材组成而成。
在中医临床中,附子薏苡仁汤被广泛用于治疗风湿
关节炎、肾炎、水肿等疾病,具有疏风祛湿、利水消肿的功效。
附子薏苡仁汤的主要药物附子,性味辛温,具有温阳祛湿、发散寒
凉的功效。
薏苡仁为主要药物之一,性味甘淡,具有健脾利湿、利水
消肿的作用。
桂枝为本方主药之一,能祛风散寒、活血化淤。
这三味
药物配伍合理,能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功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应用中,附子薏苡仁汤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
风湿关节
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
症状。
此时使用附子薏苡仁汤可以温阳祛湿、活血散寒,改善病情,
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附子薏苡仁汤还可以用于治疗肾炎。
肾炎是肾脏的一种炎症
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症状。
使用附子薏苡仁汤
可以健脾利湿、利水消肿,调理肾脏功能,促进康复。
总的来说,附子薏苡仁汤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具有显著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疗程,以避免
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医护人员在使用附子薏苡仁汤时能够谨慎权衡
利弊,确保患者的安全。
1155工程100首常用方剂临床应用
100首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一)解表剂1.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邪收引凝滞,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
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
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
余如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
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泄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血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之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助麻、杏以止咳平喘,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证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炙甘草汤临床加减应用方法
炙甘草汤临床加减应用方法
炙甘草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
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症状。
炙甘草汤的组成为炙甘草、麦门冬、生姜、大枣。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具体体质和症状特点,可
进行适当的加减,以提高疗效。
下面将介绍炙甘草汤的临床加减应用
方法。
首先,针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加入黄芪、
党参、白术等补益脾胃的药物,以增强脾胃功能。
黄芪具有补气益力、健脾益胃的作用,党参能补气健脾,白术则有健脾和胃、止泻和外感
的功效。
将这些药物适量加入炙甘草汤中煎服,可以更好地调理脾胃,加快康复速度。
其次,对于病情较为严重,伴有虚寒证候的患者,可以考虑加入肉桂、附子等温阳祛寒的药物。
肉桂具有温经散寒、祛寒止泻的功效,
附子则能温中散寒、止痛解表。
在炙甘草汤中加入这些药物,可有效
缓解寒邪侵袭所致的症状,提高体内阳气,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另外,对于脾胃湿热、口苦口干、大便黏腻等湿热症状较为明显的
患者,可以加入黄连、黄芩、苦参等清热燥湿的药物。
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利湿的作用,苦参则
有清热燥湿、解毒祛痈的功效。
将这些药物与炙甘草汤搭配使用,可
以有效清热泻火,改善湿热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的来说,炙甘草汤作为一味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
疗效。
在加减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药物组合,
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掌握炙甘草汤的加减应用方法,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1。
【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五苓散 - 组成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五苓散 -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伤寒经典方剂在临床的应用
伤寒经典方剂在临床的应用《伤寒经典方剂在临床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中医药临床经常采用古代经典方剂。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这些方剂经过千百年的验证,已经被证实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探讨伤寒经典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希望能够为更多医生和病患带来帮助。
### 伤寒经典方剂简介《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
这些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杂病,是中医治疗传统疾病的重要依据。
其中最为著名的方剂包括桂枝汤、葛根汤、白虎汤等,这些方剂具有疏散风寒、解毒、清热等功效,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 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头痛、恶寒、发汗等症状。
桂枝汤的组成主要包括桂枝、葛根、芍药、生姜等草药,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和里的作用。
在临床上,桂枝汤常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疾病,对病情缓解有着显著效果。
### 葛根汤葛根汤是另一味常用的伤寒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症状。
葛根汤的组成包括葛根、芍药、甘草等草药,具有解表、疏散风寒的作用。
在临床上,葛根汤常常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能够更好地缓解病情、恢复健康。
### 白虎汤白虎汤是治疗伤寒杂病的重要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阳明风热证引起的高热、口渴、大汗、便秘等症状。
白虎汤的组成包括知母、石膏、甘草等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临床上,白虎汤常常用于治疗中暑、高热等疾病,能够快速有效地降温缓解症状。
### 伤寒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伤寒经典方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单方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这些方剂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特点,被许多医生所推崇。
此外,伤寒经典方剂对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也具有积极作用,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也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因此更受患者的信赖。
### 结语伤寒经典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泛,能够有效地帮助医生治疗疾病、改善患者的健康。
济川煎配伍 临床应用
济川煎配伍临床应用济川煎是中医药中的一种常用方剂,传统上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状。
济川煎由多味中药组成,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以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下面将介绍济川煎的配伍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一、济川煎配伍原则1. 与活血化瘀药物搭配:济川煎多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可以与类似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搭配使用,共同用于风湿痹痛、疼痛疾病的治疗。
2. 与理气化湿药物联合应用:对于湿重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可以将济川煎与理气化湿的药物如苍术、独活子等进行配伍应用,以改善症状。
3. 与健脾益气药物搭配: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筋骨疼痛,可以将济川煎与补益气血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调和脾胃、滋养气血的效果。
二、济川煎的临床应用1. 风湿痹痛:济川煎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类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搭配当归、川芎等补血活血的药物,效果更佳。
2. 筋骨疼痛:济川煎具有强筋健骨的作用,适用于肌肉、骨骼疼痛的患者。
与独活子、巴戟天等理气化湿的药物搭配使用,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症状。
3. 腰膝酸软:济川煎可温经散寒,适用于腰膝酸软的患者。
常与肉桂、附子等温阳散寒的药物配伍使用,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
4. 痛经症状:济川煎对于女性痛经的症状有一定疗效,搭配香附、赤芍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使用,可以减轻痛经带来的不适感。
三、济川煎配伍应用注意事项1. 在使用济川煎时应遵循医嘱,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频次,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 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理特点,合理选用配伍药物,确保疗效。
3. 避免与药性相反或相克的药物同时应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济川煎的配伍应用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合理搭配能够增加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使用中需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或误用,以免带来不良影响。
相信通过对济川煎的深入了解和正确应用,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中医方剂学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科,承载着历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
在当今的中医临床实践中,方剂学不断与时俱进,展现出诸多创新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经方的拓展应用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
这些经方历经千年实践验证,疗效确切。
然而,在现代临床中,医家们不再局限于原方原用,而是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拓展应用。
以桂枝汤为例,原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但现代医家通过加减化裁,将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如加入活血化瘀药,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加入祛风除湿药,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痹证。
又如麻黄汤,本为发汗解表之峻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水肿,通过宣肺利水达到消肿的目的。
二、时方的创新运用时方是指宋元以来的方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疾病谱的改变,时方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
像六味地黄丸,原是滋补肝肾之阴的代表方。
如今,在此基础上加减衍化出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分别侧重于滋阴降火、养肝明目、滋肾敛肺,以适应不同的病症。
还有补中益气汤,原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
现代临床将其用于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重症肌无力等多种中气下陷所致的疾病,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对药物剂量和配伍进行调整,提高了疗效。
三、古方新用一些古代的方剂,在现代被发现了新的用途。
安宫牛黄丸,原本是治疗温热病邪内陷心包证的急救方。
如今,在中风昏迷、颅脑损伤等急危重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逍遥散,原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现在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四、方剂与现代科技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方剂学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药物提取方面,采用先进的提取工艺,提高了方剂中有效成分的纯度和含量,增强了药效。
例如,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制成新的剂型,如注射剂、滴丸等,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起效速度。
在方剂的质量控制方面,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对方剂中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保方剂的质量稳定和可控。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方剂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方剂汉方药物作为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汉方药物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对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进行解说,并重点介绍其中的方剂。
一、汉方处方的基本特点汉方处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汉方药物的配伍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强调平衡调节机体整体,而不是简单治疗某一症状或疾病。
2. 辨证施治:汉方处方的组方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重视辨证施治,以体现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3. 多味结合:汉方组方常常采用多味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4. 通用性强:汉方处方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广泛的适应症。
二、方剂的分类汉方处方中的方剂可根据其应用领域和药性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汉方方剂包括以下几类:1. 补益类: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用于气血不足、脏腑虚弱等证候。
2. 理气类:如柴胡疏肝散、犀角贝母汤等,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证候。
3. 温里类:如四逆汤、理中丸等,用于寒症、寒滞证候。
4. 清热类:如清热解毒汤、白虎汤等,用于热证、毒邪证等。
5. 补泻类:如补中益气汤、大承气汤等,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便秘等症状。
6. 消食类:如陈香胶黄丸、保和丸等,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积证等。
三、方剂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中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广泛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以及剂量,严格掌握使用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剂临床应用情况:1. 四君子汤:主治体弱、面色萎黄、肢冷无力、苔薄淡白等证候。
2. 柴胡疏肝散:主治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情志不畅、舌质发胖等证候。
3. 四逆汤:主治肢冷厥逆、脉虚无力、恶寒喜温、汗出不解等证候。
4. 清热解毒汤:主治高热、口渴喜冷、舌质红、脉浮数等证候。
5. 补中益气汤:主治脘腹胀满、四肢乏力、苔白腻、气短懒言等证候。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汉方处方中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应用范围广泛。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中药组成的配方,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配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调经方剂,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四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口感甘甜,易于服用,是妇科常用的调经药物。
2. 桂枝汤。
桂枝汤是一种温经解表的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经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邪侵袭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
桂枝汤口感辛甘,可促进汗液排出,有助于解表散寒。
3.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散寒的方剂,由茯苓、干姜、附子、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腹痛腹泻等症状。
茯苓四逆汤口感辛温,可温中散寒,适用于寒凝内伤的病证。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一种疏肝解郁的方剂,由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
逍遥散口感苦甘,可缓解肝郁气滞的不适症状。
5.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是一种通窍散结的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通窍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风痰阻络引起的头痛、眩晕、偏瘫等症状。
通窍活血汤口感苦涩,可通窍散结,有助于改善脑血管循环。
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药学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剂,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应用。
在应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配。
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造成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药方剂的同时,也能够正确使用它们,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一)
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一)引言:经方,指中医药学中历经长期验证和广泛应用的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常用经方临床应用的要点出发,详细介绍其中的五个大点,涵盖了常用经方的选择、剂量、煎服方法、药物配伍、注意事项等方面。
正文:一、经方的选择1. 根据病情选择方剂,如表里虚实寒热等病机。
2. 针对病情变化,灵活使用经方的组方变通方法。
3. 结合兼证兼治原则,适当选择复方方剂。
二、剂量的确定1. 根据病情轻重确定方剂剂量大小。
2. 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等因素,适当调整剂量。
3. 注意使用剂量单位的准确性,细心计算饮片用量。
三、煎服方法的要点1. 根据方剂特点,选择合适的煎服方法,如煎煮、泡服、蒸服等。
2. 控制煎药温度和时间,保证药物的有效提取。
3.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煎煮方式,如包煎、研粉等。
四、药物配伍的原则1. 遵循中药药性的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原则。
2. 根据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如益气活血、清热解毒等。
3. 注意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注意事项1. 注意药物的质量和来源,选择正规药厂生产的药材或饮片。
2.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过敏或不适等情况。
3. 引导患者正确服药,提醒患者药物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总结: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包括方剂的选择、剂量的确定、煎服方法的要点、药物配伍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准确选择合适的方剂、科学确定剂量、正确使用煎服方法、合理药物配伍、注意药物质量和个体差异,是提高经方临床应用效果的重要保障。
真武汤的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
真武汤的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真武汤是中医药中一种常用的方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
下面将对真武汤的概述、临床运用以及药理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一、真武汤的概述真武汤是由中医名著《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一剂经典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炮姜、制半夏、炙甘草、大枣和干姜。
真武汤通常被用于治疗寒湿阻滞、胸膈热滞、脾胃寒湿等病症。
其主要功效是温阳化湿、理气和中。
在中医理论上,真武汤被认为能够祛除体内湿气,调理脾胃功能,并且具备祛除寒冷因素的作用。
二、真武汤的临床运用真武汤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真武汤被常用来治疗寒湿证。
中医认为寒湿是导致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真武汤通过温阳化湿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寒湿症状,如四肢冰凉、腹胀等。
其次,真武汤也常被用来治疗胸膈热滞。
在中医理论中,胸膈热滞是由于心脏被湿邪所困扰而导致的,真武汤则能够有效消除这种湿邪,舒缓患者的症状。
此外,真武汤还被用于脾胃寒湿等病症的治疗。
临床应用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辩证施治,灵活运用真武汤。
三、真武汤的药理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真武汤的药理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发现,真武汤中的炮姜以及大枣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此外,真武汤中的制半夏含有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的作用。
此外,真武汤还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能力。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真武汤可以增加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
除此之外,真武汤还能够调节人体内的神经递质,缓解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四、真武汤的不良反应与禁忌尽管真武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禁忌需要注意。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不适和皮肤过敏等反应,此时需要停止使用。
此外,真武汤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禁用。
综上所述,真武汤是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的中医方剂。
其通过温阳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治疗了许多寒湿病症。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案例
甘草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案例甘草附子汤,是一种在中医临床上常用的经典方剂,主治寒痹阴弱、筋骨拘急、关节疼痛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甘草附子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案例一: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患者女性,45岁,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僵硬,尤其是手腕、膝关节明显。
经检查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常服用抗炎药物仍无效。
中医诊断为寒湿凝滞,肺脾气虚。
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减。
服药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持续服用一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二: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患者男性,58岁,多年来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尤其是双膝、腰背部疼痛明显,关节红肿。
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诊断为寒湿内蕴,气血不畅。
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减。
服药后患者感觉体内气血得到调畅,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腰背部的疼痛也有所缓解。
连续服用一个月后,关节红肿消退,患者精神状态和食欲明显改善。
案例三: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患者女性,60岁,近期出现腰部疼痛,伴有下肢麻木、乏力症状。
CT检查显示为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诊断为肾虚风寒侵袭。
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减。
服药后患者感到腰部疼痛减轻,下肢麻木感明显改善,乏力感减轻。
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减少,下肢麻木症状几乎消失,身体机能得到明显改善。
以上就是几例甘草附子汤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应用中药治疗时,务必遵医嘱服用,不可擅自更改药方和剂量。
祝愿大家早日康复,健康快乐!。
参附 汤的临床应用医案
参附汤的临床应用医案参附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调和营卫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本文将介绍参附汤在不同病症中的临床应用医案,以供读者参考。
一、参附汤治疗月经不调患者:女性,22岁。
主诉:月经不调,周期不规律,经血量少,经期延长,经痛明显。
辨证:气血两虚,血瘀经络。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炙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后,患者月经周期逐渐规律,经血量增多,经期缩短,经痛明显减轻。
二、参附汤治疗贫血患者:女性,35岁。
主诉:乏力、气短、心悸、头晕、面色苍白。
辨证: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参附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炙甘草、熟地、枸杞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后,患者乏力、气短、心悸、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面色红润。
三、参附汤治疗痛经患者:女性,28岁。
主诉:经痛,腰酸背痛,情绪不稳定。
辨证:气血两虚,血瘀经络。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炙甘草、生姜、大枣、红花、丹参。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后,患者经痛、腰酸背痛明显减轻,情绪稳定。
四、参附汤治疗高血压患者:男性,55岁。
主诉:头痛、头晕、眼花、失眠、口干、口苦。
辨证:气血两虚,阴阳失调。
治法:益气养血,调和阴阳。
方药:参附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炙甘草、太子参、黄芪、丹参。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后,患者头痛、头晕、眼花、失眠、口干、口苦等症状明显减轻,血压逐渐稳定。
五、参附汤治疗风湿关节炎患者:女性,45岁。
主诉:关节肿痛,活动受限,腰酸背痛。
辨证:气血两虚,风湿痹阻。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活络。
方药:参附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炙甘草、桂枝、牛膝、防风、川独活。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后,患者关节肿痛、活动受限、腰酸背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逐渐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方剂的临床应用》第一章解表剂一、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毛,汗而发之”的原则立法。
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二、适应症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三、分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四、使用注意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
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随时空的与体质强弱的不同酌定用量。
第一节辛温解表一、适应症辛温解表剂,适用于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
二、常用药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苏叶、防风等为主组成方剂。
因寒邪束表,每致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每配伍活血通脉的桂枝、川芎及宣降肺气的杏仁、桔梗等。
三、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
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泄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血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之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助麻、杏以止咳平喘,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配伍特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
2.加减法: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3、药理研究:1)发汗作用;2) 解热抗炎作用;3)镇静、镇痛作用;4)平喘作用;5)镇咳祛痰作用;6)抗过敏作用;7)利水消肿作用;8)中枢兴奋作用;9) 强心升压作用;10)降脂减肥作用。
4.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抑郁症、嗜睡症、肥胖症等。
【临床报道】麻黄汤虽为发汗之峻剂,对外感发热只要辨证准确,确可收汗出病愈之效。
李风林等以本方水煎服,1~3岁,麻、桂、杏、草各6g,水煎2次共100ml;4~7岁,4药各8g,水煎2次共140ml;8岁以上,4药各10g,水煎2次共200ml;每日分3次温服,服后加衣被令其微汗,热退即停药。
治疗小儿发热167例,体温均在38℃以上。
其中上感者123例,兼乳蛾者44例,兼痄腮者4例,其咳者9例;衄者4例。
结果: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而痊愈者153例;服药2天,体温仍在38℃以上,主症未消失者11例,治愈率为94%。
分型发现,发热恶寒者84例,治愈77例;发热恶热者70例,治愈66例;发热而不恶寒热者13例,也有很好疗效。
三型间疗效无差异。
[李风林,等.麻黄汤治小儿发热167例疗效观察。
新中医1985;17(9):28]【实验研究】麻黄汤能使小鼠泪腺、唾液腺等分泌显著增强;静注给药30分钟时可使升高的体温下降63.8%,至120分钟时下降达130.4%。
此外,麻黄汤还能显著延长氨雾刺激所致小鼠咳嗽的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显著促进小鼠支管对酚红的排泌,抑制蟾蜍口腔粘膜纤毛的运动,并能使小鼠肺支气管灌流时间缩短,提示本方既有较强的发汗解热作用,又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田安民,等.麻黄汤与桂枝汤药理作用的比较。
中医杂志 1984;25(8):63] 配伍研究发现采用汗液着色和对汗腺上皮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给予麻黄的大鼠足跖汗腺上皮细胞内水泡数目有所增加,麻黄加桂枝时则可使汗腺上皮细胞水泡明显扩大,数目也显著增加;观察汗液分泌,也可见二药合用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明麻黄配桂枝能明显促进发汗作用,为二者的“相须”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沈映君,等.麻黄桂枝协同发汗作用的实验研究。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6;9(1):31]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3g)【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于本方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意在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本方的治疗范围,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及后世医家的运用情况来看,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而且还运用于病后、产后体弱等因营卫不和所致的病证。
这是因为桂枝汤本身具有调和营卫、阴阳的作用,而许多疾病在其病变过程中,多可出现营卫、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徐彬所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金匮要略论注》卷上),是对本方治病机理的高度概括。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2.加减法: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助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药理研究:1)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2) 汗液分泌的调节作用;3)抗炎镇痛作用;4)抑制流感病毒作用;5)性激素调节作用;6)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7).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4.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月经不调、痛经、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属营卫不和者。
【临床报道】桂枝汤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凡属营卫不和证者,常奏奇效。
姚氏以本方为主治疗24例内伤发热,其中功能性发热18人,不明原因发热6人,既往有传染病史3人。
水煎温服,2周为1疗程。
结果,痊愈16例,占66.7%;有效2例,占8.3%;好转4例,占16.7%;无效2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67%。
[姚鹤年,等.桂枝汤加味治疗内伤发热24例。
辽宁中医杂志1989;13(1):19]桂枝汤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见有风寒表虚证候者,疗效颇佳,应用亦广。
陈氏以本方为主方,水煎分2次温服,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主要症状为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涕,畏冷,鼻粘膜苍白,水肿,严重者头疼,咽疼或吞咽有异物感等。
结果:显效4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100%。
随访半年无复发者52例,有复发但症状减轻者7例,发作如初者1例,复发率为13.3%,重复治疗仍然有效。
[陈敬坚.桂枝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4):18]【实验研究】组方配伍研究发现,全方抗炎、抑制病毒增殖、增强单核巨嗜细胞系统( RES)功能的作用显著强于组成药味的各种组合,全方减去任何一个药味都会影响疗效。
方中各组成药味在全方所起的作用不同,桂枝在抗炎作用上是主要的,芍药在抑制病毒、大枣在提高RES功能上是主要的。
方中各组成药配合有协同或拮抗,但以协同为主。
如桂枝伍芍、姜、枣,均能增强抗炎作用;芍药配姜、枣、草,均能增强抑制病毒作用;桂枝配伍生姜、甘草配伍芍药、大枣,均能增强RES吞噬活性,而大枣与芍药配伍,则拮抗RES的吞噬活性。
[田安民,等.桂枝汤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
中成药研究1983;(3):25]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甘草炙,三两(6g)桂枝去皮,三两(9g)半夏洗,半升(9g)五味子半升(6g)【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