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彩心理学

【内容摘要】色彩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更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利用色彩的心理效应为生活服务。研究由色彩引起的共同感情,对于装饰色彩的设计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恰当地使用色彩装饰在工作上能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故;在生活上能够创造舒适的环境,增加生活的乐趣;甚至在医学上也能用于治病。本文将从色彩本质;心理色彩;色彩心理;色彩的象征、原理及其应用;色彩感情及应用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字】色彩心理学应用

一、色彩的本质

人们看到色彩经过三个过程,即光、眼、神经。

光线进入人的视网膜后,视神经受到光线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将信息传给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色彩感觉。

1666 年,物理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证实,日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光。而各种光的波长均不同,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

物体之所以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吸收与反射的太阳光是有不同的。例如:红色物体吸收了日光中的橙、黄、绿、蓝、紫等光线,反射大部分红光,因此我们看到这个物体呈现红色。当然物体的颜色还与投射光、环境光等因素有关。

而色彩都具有色相、明度、纯度,任一改变,该色彩的心理效应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心理颜色

(一)分类

日常生活中观察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形成心理颜色视觉。

在色度学中,颜色是根据色相,明度,纯度,主波长等加以区分的。然而在生产中则习惯用亮不亮、浓淡、鲜不鲜等这些通俗的表达方法。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组。将色相、色光、色彩表示的归纳为一组;明度、亮度、深浅度、明暗度、层次表示的归纳为一组;饱和度、鲜度、纯度、彩度、色正不正等表示的归纳为一组。

当然,色相不等于色光;明度也不等于亮度;饱和度也不等于纯度、鲜度、深浅度,但是在判断颜色时,它们是三个变数,大致能和色度学中三个变数相对应。

其中,主波长对应于色相;色度学中的亮度对应于明度、亮度、主观亮度、明亮度、明暗度和层次等;而色度学中的纯度则对应于饱和度、鲜度、彩度、纯度等。

对于这三者有以下的定义:

A.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即区别不同色彩的特征。不同的色相波长不同。红色的色相就是我们看到的红色,绿色的色相就是我们看到的绿色。

B.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

C. 纯度:指色彩的鲜浊程度,也称饱和度。

(二)区别

心理颜色视觉的名称虽然和色度学中的几个物理量相对应,但它们有许多不同的特征。(1)饱和度与纯度

色度学中的纯度分为刺激纯和色度纯两种。

认为白光的纯度为零,一切单色光的纯度(不分刺激纯或色度纯)均为1。

其中色度纯的定义为,色光中所含单色光的比例,表示某颜色与某中性色或白光的接近程度。但是,心理颜色视觉在分辨色光与中性色的区别时,却认为各个单色光的纯度并不是一样的。同样的单色光,黄、绿和白光的差别不大,红、蓝和白光的差别显著。

所以在心理上认为,黄色光尽管也是单色光,但纯度却比蓝色光低些。

这些心理上的颜色与白光的差别,通常称为饱和度,以区别于色度学上的纯度。(2)明度和亮度

心理上的亮度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联系到物体,另一种是不联系物体的亮度。

例如通过一个小孔观察物体的表面,这时观察者看不见物体,无法联系物体来判断亮度,但它也与色度学中的亮度有差别,为把物体表面的光亮和色度学中的亮度分开,称它为明度。(3)混合色与原色

在混合色方面,心理颜色和色度学的颜色也不相同。

当看到橙色时,会感到它是红与黄的混合,看到紫红色时,会感到是蓝与红的混合等。但看到黄光时,却不会感到黄光可以由红光和绿光混合而成。

在心理颜色视觉上一切色彩“好像”不能由其他颜色混合出来。一般觉得,颜色有红中带黄的橙,绿中带蓝的青绿,绿中带黄的草绿,但是,却没有黄中带蓝或红中带绿的颜色。

因此,不同于色度学的红、黄、蓝或者光学的红、蓝、绿的三原色,在心理上把色彩分为红、黄、绿、蓝四种并称为四原色。

由于无法想象黑白色是这四原色混合出来的,所以,红、黄、绿、蓝加上白和黑,成为心理颜色视觉上的六种基本感觉。

不得不说的是:尽管在物理上黑是人眼不受光的情形,但在心理上许多人却认为不受光是没有感觉,而黑确实是一种感觉。

而通常红与绿、黄与蓝称为心理补色。

心理补色在许多影视作品中也有提及,如古代就有人利用这一原理制造假祥瑞——让人在挂满绿色的屋子里在上几个时辰,在出门看天空就会感觉看到了红色的祥云。

三、色彩心理

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

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就是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

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

事实上,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过程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有一定的生理变化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在有一定的心理活动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变化。比如,红色能使人生理上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理上具有温暖的感觉。长时间红光的刺激,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烦躁不安,在生理上欲求相应的绿色来补充平衡。因此色彩的美感与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快感有关。

色彩具有精神的价值。人常常感受到色彩对自己心理的影响,这些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左右我们的情绪。色彩的心理效应发生在不同层次中,有些属直接的刺激,有些要通过间接的联想,更高层次则涉及到人的观念与信仰。

四、色彩的象征、原理及其应用

(一)红色——夕阳、火、热情、危险、性感、权威、自信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属于积极、扩张、外向的暖调区域的色彩。因此它对人的视觉冲击力最显著。

红色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在高纯度的状态下,它传递热烈、喜庆、吉祥、兴奋、残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