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后感
读有效备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有效备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有效备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有效备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篇1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学校给我们推荐的一本好书,那就是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读了有效备课一节感觉对于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很大。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必修基本工作,在新课程条件下,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备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研读课标。
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才会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一个习惯,总要把课程标准中名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
名师如此,普通教师更是应该如此。
抓住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如何有效的利用教材,是备课的一种体现。
我觉的书上的这句话最能说明读教材重要:“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是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是白教。
”了解学生。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练习题的设计,是我读完这本书最让我值得注意的一点,这让我到了一个成语“对症下药”,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就好像是我们在给学生诊脉,了解病情,练习题的设计就是我们开得药方,诊治的好不好,能不能治病,就看你的练习题能不能起到巩固的作用,药量少了,治不了病,检查不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一则备课之研读课标篇大竹园小学谢克刚本学期,学校为了加强教师学习,为每位教师购买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这本书对于一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读来受益匪浅。
尤其是说对有效备课,让我对这本书产生很大的兴趣。
近年来,课改之风越刮越烈,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追逐的目标,甚至有很多教师为找到捷径违背教学规律,所谓的高效成了“伪高效”。
我觉得要做到高效还得先从有效做起,而真正把课堂做到有效有时似乎也很难。
要让课堂有效,得从有效备课做起。
本书首先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做到有效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做好备,得从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来做,有些是看得见的备,有些是看不见的备。
书中用了三个教学案例来进行阐述如何研读课标。
第一个案例介绍了怎样落实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书中用到“人文性的过与不及”来强调语文课如何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度。
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有顾此失彼之时,且成为常态。
有时我们看到老师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性,把好好的一堂课讲的干巴巴的,硬要学生把课文进行肢解,问这问那。
还有的老师过分追求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课堂热热闹闹,课后什么都没有学到。
有时甚至牵强附会,贴标签。
书中说到“人文性”贵在渗透、浸染、感悟、顺其自然。
第二个案例“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让我知道了评价学生的作文不能因为学生缺少高大尚的精神指向,于是认为学生的作文不行。
而课标对作文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标准建设“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什么“中心思想不明确”“条理不清楚”“详略不够得当”等等都是“老皇历”了。
第三个案例四年级数学“可能性”说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于一个教材来说是多么重要,只有做到整体把握了,你才能知道到什么年级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有效备课上课评课》读后感(总3页)
《有效备课上课评课》读后感《有效备课上课评课》读后感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既得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得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而我们必须向课堂要质量,要上好课就必须得备好课。
只有课前进行的是“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如何才能有效第备课呢?在《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的备课篇中,我找到了这句话:真正的“备”,首先是要从精神上、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谨慎而为;其次猜从物质上、行动上“预备”“准备”。
以前我一直觉得上课是最重要的,但几年的课上下来才感受到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在精神上重视上课,必须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学段标准。
老师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课标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
但看到著名物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习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真的觉得汗颜!《英语课程标准》我在大学时、工作后都翻看了多遍,但细想自己在备课时能把课标的内容时时渗透进教案真的少之又少。
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还要努力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载体,教师要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将现在学习的教材同已学教材有效地融合。
反思我在“备教材”这一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好,尤其是在期中考试的分析会上,听了孙老师的介绍后深觉自己的不足。
升入五年级之后,备课时就仅仅只备所学的这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平时的习题、考试中都会时时出现以前的知识点,因为没有有意识的复习,所以学生遗忘的很快,犯错很多。
在备课时应以现有知识点为基础,关联以前三、四年级所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复现,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书中的一句话说得好,老师的工作,与其说台上十分钟,不如说是用一生去备课。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心得体会(优秀8篇)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心得体会(优秀8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心得体会篇一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是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以下是我整理的评课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评课心得体会1 本周是我们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我听了七节课,参加了三次评课活动,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也学到了很多,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必须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对教材深入研究,理解充分,才能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才能知道怎么上,学生才能学得轻松。
第二,教师要多学习,多读书,提升自己的素质。
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深深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到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注重反复朗读。
好文章是用来读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第四,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要学会先扶后放,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品质,做课堂上的主人。
总之,这次的听评课活动,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评课心得体会2 原本以为上课、听课、评课是教师的家常便饭,不言自知,并不十分重视,但通过了这次的骨干培训,使我认识了有三点是最重要的。
一、说课是拓宽教学研究的新视野关于说课的内容,第一节讲述说课的理念,提到说课的类型、特点,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以及说课中注意的问题;第二节为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程序五方面的内容;第三节为说课评价。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心得体会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心得体会(精选17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心得体会篇1今天听了一节市级语文研究课,是一节一年级新课标教材的阅读课,《四季》第二课时,感觉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一、教师注意情境的创设这节课老师始终注意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起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开课创设一个童话故事情境:这节课我们要到秋伯伯和冬爷爷去做客,想去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在接下来的过生字关时,也是那么主动积极。
学习秋天和冬天的`儿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就知道秋天来了,冬天来了,然后放剪辑的典型的秋天、冬天特点的录象。
孩子们完全进入了情境,跟着录象一会儿赞叹,好美啊,一会儿自发读儿歌:红叶舞,黄叶飘……师生边看录象,边自然地抒发感受,其乐融融。
学生对秋天、冬天有了更多的认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在回顾生活经验中,在看录象中,在说画面中也得到了发展。
读书指导很巧妙,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指名读“谷穗弯弯”这一部分时,老师很自然地一问:小谷穗在哪儿呀?我们班有没有小谷穗?能不能边做动作边读。
学生读后,老师评价。
小稻子成熟了,多自豪啊,谁还是?既是表扬又暗含朗读指导。
读“小雪人把肚子一挺那一部分”时,老师说:“那小雪人在哪儿呢?我们下位找找小伙伴,把雪人的样子读出来吧。
”学生投入地读着,仿佛自己就是那弯弯的谷穗,那顽皮的小雪人,在读中,在表演中,还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弯弯、挺、鞠躬‘等词语的意思。
二、在合作中进行互动这节课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合作的形式很多,如,四人小组商量怎么识字,同位合作表演读,下位找小伙伴读,分组比赛读等等,但是没有流于形式,合作中形成了真正的互动,比如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在后来的反馈中看出来效果很好,学生用了熟字加偏旁,遍儿歌,比较等方法识字。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上学期在学校的统一关怀下,我们寒假发了一本书,《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该书由余文森主编,余文森现任福建量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长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在有效学和校本研究等专题研究上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每一项教学改革都是使教学更有效。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同时校本研究也正是当前的发展方向,所以我挑选了该书进行阅读。
该书编写时,立足于一线教师的爱读好用,以主题的形式,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或新课程理念出发,以典型案例丰富具体名言或理念,再用操作要点引领老师们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行动。
在每一主题后面,还提供了拓展阅读材料,让我们拓宽视野、开放思维。
通过阅读该书,让我清晰地理解了教学的有效性包含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并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有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
每学期由于工作的需要,对教研组的同事们的听课、评课增多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
通过阅读该书,结合自己几年人教学经验,让我更加实施有效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那么怎样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才是有效的呢?没读该书前,可能也略知一、二。
因为备课、上课、听课是老师的家常便饭,就像人们总是不断地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一样,老师也总是在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方面,不断地改进,使之更有效更充满生命活力。
阅读该书后,让我对在平时备课、上课、听课所形成的定性思维产生了思考,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在一些教学基本环节出现形式化、低效化。
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对一名教师来说虽然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要真正做好,并不是易事。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只有自己爱读书,带头读书,才能做好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暑假是教师特有的超长假期,而有效的利用这个假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利用今年暑假,我读了余文森老师主编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感觉收获颇多。
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可以说是每个老师的“家常便饭”,就像人们总是不断地改善家常便饭一样,让它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我们老师也需要在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方面不断改进自己,让它更充满活力。
那么怎样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才是有效的呢?余老师告诉我们很多。
在备课方面:首先我们要研读课标,吃透课标可以帮助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
其次我们还要钻研教材,如果老师读不懂教材,就可能使学生“误读”、“误解”,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接着我们还要做好了解学生的工作,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让教学充满活力。
再者我们要设计练习,充分开发习题的教育资源,使习题的知识功能、评价功能和教育功能三者并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另外要撰写教案,这个教案可以是有形教案,也可以是无形教案,假如想提高教学质量,让它更有效、更优质,这两种教案缺一不可。
最后我们还要集体备课,同伴互助可以更好的促进我们专业的成长。
上课方面,余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七大技能,即:讲授的技能、提问的技能、倾听的技能、观察的技能、点拨的技能、情境创设的技能和课堂调控的技能。
上课是最复杂、最核心的工作,老师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上课服务、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上课而做。
所以掌握住余老师的七大技能,对我们来说事半功倍。
听课方面,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专家、名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是怎样有准备、多视角、多感官参与听课,在听课中成长的,还给我们总结归纳出若干普遍性的听课要点,比如提前做好准备,带着思想进课堂;怎样有效听课;听课的要点等。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学习心得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学习心得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备课的真正意义,发放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
我迫不及待地翻阅每一页,并做了笔记。
这本书的“通识”部分非常实用,其中有些视角是我们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很容易被忽视的。
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备课需要更多的准备。
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我们都很熟悉课标,但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是否认真地研究过它呢?虽然我们熟知新课程、课改新理念和新课标,但看到著名物级教师于XXX老师的做法——“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我真的感到汗颜!每天备课、翻备课本,能够“温故而知新”,于老师能够把握好课标对每个阶段、学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胆地开展教学工作,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学指南”,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会偏离语文的大目标,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有效”!我特别欣赏于老师能够按要求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于老师真的太“酷”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因为业务检查的需要,我们都不敢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偏离课程标准。
2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语文课标,会发现其中并没有强调“做题”这一点,而是强调“兴趣、惯、积累、朗读、阅读、语感”等方面。
即使是研究惯不好的学生,他们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投入热情,这种情况下,让他们阅读比让他们做无尽的作业或者考试更为有效。
但是,由于考试成为各校考评老师业务的唯一尺度,许多老师不得不让学生学会应对考试,从而剥夺了学生朗读、阅读的时间,只专注于“答题”。
这种“应试教育”扼杀了许多学生研究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导致研究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以课标为指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生字和词汇,更要让他们在语言环境中整体感受课文的美,进行详细分析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要过于简单粗暴,也不要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原先的整体美感。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后感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后感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
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
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问题提得好,好像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在我们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见”。
原因全在于此。
能否科学地设计出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曾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几点:(一)明确提问功能1、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理解学生的种种错误理解。
如果不向学生提问,就可能意识不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提问能够使学生参与教学,更确切地说,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
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全班学生的参与欲望,表达学生的想法。
3、提问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瞬间问题”,“这些提问要求学生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批判思维技能”。
课堂提问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该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以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
当前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重数量,轻质量。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
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已知:△ABC,AB=AC,求证:∠B=∠C,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
(完整版)《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陆洁婷 Luki“有效备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本学期我们学校组织的教师例会主题,随后科组里也组织了共读书籍《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让我受益匪浅,感想良多。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也就是如何有效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
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
课标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只有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每日必备课,每备课必翻备课本,每翻备课本必能“温故而知新”,于老师便能把握好课标对每个阶段、学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胆地开展教学工作,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学指南,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会偏离大目标,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有效”!而备课除了备课标,还要备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所以我们要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
同时教材需要教师去调整、去丰富、去完善,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
备教材一要了解教材知识分布体系,二要了解本册教材目标、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三要了解单元目标、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四要了解课时目标、课时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五要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最后还要备学情,正如书中于老师所说的,备课过程中,好多东西教案上是没有的,也是无法写上去的。
我想到了那天是我的书法课,我按着刚备好的教案,开始激趣导入,我说:“同学们,上课前我想分享一个关于书法的小故事。
”学生没有欢呼,没有雀跃,怎么他们没有我想象中的积极反应?而是看着我,没什么反应,我很尴尬,只好自己找台阶下,我说:“怎么?大家不喜欢听故事吗?不然,我们换一个吧。
”就这样整个教学环节被打乱了,这节课上得无滋无味的。
课后,我把这件事写在教学反思里,反思什么呢?正如在第106页中谈到的,“课后思考:教学设计适合学生吗?教学有效吗?”是啊,我以这样的导入适合学生吗?为什么要猜数?怎么猜?猜对了,有什么奖励?这些我都没有准备好,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我一直责怪学生不够活泼,不够聪明,不够配合,可是我为什么没能让学生活泼、聪明和配合呢?我有责任,也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感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感这个寒假有幸拜读了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读后颇有收获。
这本书指出了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都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性,四者既有独立性,又有统一性。
“备课”强调要先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后要了解自己、了解学生,最后还要思考反省等主题,其中每个主题都从老师们熟悉的经典名言出发,还有典型的案例分析。
“上课”明确指出上课时教学的核心工作。
如讲授,提问,情境,倾听,观摩,点拨,调控等供老师们借鉴学习运用。
“听课”是通过展示名师带着思想进课堂,看、听、想、认协调发展,联动推进,联动是有效听课的真谛,老师们在听课中逐渐成长。
“评课”中说:老师的上课时画龙,评课就是点睛,龙因睛而腾飞,评课是教学研究的灵魂。
上课人因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人因评课而豁然开朗。
结合所执教的英语学科特点,浅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感悟: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结构思想,了解一节课在教材的这个单元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明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站高一点看教材,设计好每一节课,是“读”好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一、整体把握教材(一)明确当前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领会初中英语课程对语言“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和标准,结合课程所提供的具体教学内容,遵循语言的规律,构建一定的学习和教学方法。
(二)了解初中英语教材,据教材的基本内容。
把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三)结合具体情况,设定教学环节。
按照“字母——语音——词汇——句子——语法“五步环节,利用“备课——上课——反思“的循环模式,制定出恰当的教学计划,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折、教育教学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措施、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活动安排等内容。
(完整版)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笔记及有感圭峰中学舒婧我认真阅读了由余文森主编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读后收获真的很多很多。
首先说说我收获到的理论知识有效的教学首先依赖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没有这种全面把握和宏观视野,教学只能如“风中的蒲公英”,随意游走,没有着陆的根。
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一个教师教学的基点,也是日常教学研究有效开展的基础。
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结构思想,了解一节课在教材这个单元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明晰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特别是要强化单位知识的结构意识,站高一点看教材,“眼高手低”,自上而下地设计好每一节课,是“读”好教材的一个重要维度。
一、怎样研读课程标准呢?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4.读“附录”,和孩子一起成长。
二、如何读懂教材、钻研教材,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一)解读文本,充分与作者、编者对话。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教材的精神,充分与作者、编者对话,走进作者和编者的心灵。
我们认为,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这就是余文森教授一再强调的“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要义。
(二) 读《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与编者对话。
研读教材: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1、理清脉络,用好教材资源。
2、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
3、联系实际,用活教材资源。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结合学生的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
4、合理重组,优化教材资源。
5、适度开发,创生教材资源。
三、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材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教育类书籍《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
教育类书籍(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最近,我阅读了教育类书籍(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本书从教师一般教学的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指导性意见。
备课1,研读课标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便于一般教学研究有效的开展。
了解一节课在教材这个单元的作用,一个单元的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明晰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加强单元知识的结构意识,站的高一点看教材,“眼高手低〞,自上而下地设计好每一节课。
2,钻研教材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如:对教材内容做单元内调整整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过度束缚。
同时教师讲解的内容要建立在学生已知的的根底上: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
3,了解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心愿,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开展区〞--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不仅要考虑大局部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要考虑“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同样的学习内容,学困生应该掌握哪些最根本的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提供什么援助。
课堂提问时,哪些问题是针对学困生而提的,课堂教学,哪些时间为学困生安排的,备课时要思考,使学困生不断地得到个性化辅导,不断进步,不断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就迈进了优秀行列。
4,撰写教案教案必写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根本的教学程序,问题设计,练习设计,教学反思。
但好多内容是无法写到教案上的,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犹如一眼泉。
这称之为‘隐形教案’。
上课1,讲授的技巧在教学进程中要特长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化抽象为具体,变难懂为易懂。
亲切感人的教学言语也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服的学习心境,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促进理解的作用。
同时做到有针对性--机械重复的课堂言语会降低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兴程度不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开展。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心得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心得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郑重其事地看关于教育类的书籍,受益颇多。
每学期都要听很多课,听课更多时候觉得自己是在看热闹。
要来评老师的课时,自己却什么都说不出,当我读了这本书时,才发现,听课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和轻松。
翻开听课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听课如同阅读一本活的教育教学书。
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多想,多记。
听课也是一样的,听课是当教师的开始,是老师走上讲台的基石;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的路径。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几年来我听了校内外教师的1000多节课。
”可见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听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因为听一节好课,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见识;听一般的课,能发现问题,窥见自己的短处,让自己少走些弯路。
我们常说备课上课要有备而来,其实听课也是一样的道理,走进教室听课,似乎很简单,拿着记录本去就是了。
但是,如果想要听出门道、想要收获多多,就一定得认真准备。
有备而来,才能满载而归!在听课前,听课的我们也得认真备课,了解上课的内容,带着思想去听课,才能在听课中有所感受和体验。
如:上课老师是怎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
如果是我来上,我会怎么上,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是怎么引导学生答疑解惑的。
这样,吸取上课老师的优点与不足,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自己的课堂中去处理相同的问题时就会更有经验了。
我认为听课要做到一“听”二“看”三“记”。
一听就是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发言。
如教师的语言是否精炼;是否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引导是不是得当;课堂上是否能随机应变。
二看学生的学。
如: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学生是否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记教学过程,教师教学中的亮点,学生中的闪光点,还有就是听课时的思考和课后的反思。
总之,听课都应做到认真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只有听到位,课后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对自己才会有所启迪和促进。
读有效备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
读有效备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读有效备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读有效备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1今日,我有幸参加了承德市语文学科区域教研活动,听了四位教师的讲课,我感触很深。
语文课以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问题在每次研讨时都会一提再提,可是到底怎样指导读,才能做到有效。
这仿佛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
今日听了这几位教师的课后,我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以前总是抱怨孩子不会读课文,读得没有感情,感情不是教师一说学生就会明白的,是在教师成功的引导下,使学生体会到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思想,学生自然明白了应用什么样的语调和感情去读。
有感情朗读就成了再自然可是的事情了,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了。
再也不用教师拼命地拽着学生去读,去体会,往往一堂课下来,教师总感觉到力不从心,筋疲力尽,而学生也只好被迫的理解,毫无乐趣而言!课文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所以理解词义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今日这几位教师的课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方法:结合课文中语句充分理解,学生理解得快,教师教得简便。
同时这几位教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经过图片把生涩难懂的词的意思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难为易,变抽象为详细、形象的教学手段在《布达拉宫》这两节课中表达得更加充分。
这篇课文间隔我们的生活较远,那里的数字更是枯燥无味,两位教师经过我们生活的楼房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布达拉宫的宏伟壮观,另外,这几位教师在课上语言精练,表述准确,向我们展示了作为语文教师应有的素质,经过这次听课,我受益匪浅,并深深感到自我的缺乏。
读有效备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2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本学期我利用空闲时间向优秀教师进展学习。
半学期,前后听了十三节课。
无论是随堂课还是公开课,我都始终牢牢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时机。
尤其在秦芳教师的讲课过程中,她沉着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沉丰富的教学语言深深地折服了我,使我感受到自身的缺乏,也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完整版)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感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感教学的有效性包含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并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
那么,怎样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才是有效的呢?首先,我认为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是老师的“家常便饭”,老师也总是在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方面,不断地改进,使之更有效、更充满生命活力。
并且这种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备课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备课重要性越来越大,备课一般需要:(1)先进行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的作用.(2)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内容。
(3)了解学生,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4)撰写教案,写教案,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
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接受,就需要学会各种技能。
本书讲解了讲授的技能、提问的技能、倾听的技能、观察的技能、点拨的技能、情境创设的技能、课堂调控技能等.在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同时还要注重情感的渗透和教育。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
要评好一节课,并非易事,一般需要做到:(1)了解教学内容。
(2)先要认真听课,了解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
(3)认真揣摸讲课教师的设计意图,进行换位思考,发现优缺点。
(4)毫不保留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讨论,一起提高。
教学反思,怎样反思,反思些什么?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行为,有的放矢、行必有果,是教学反思的显著特征。
一般需要做到:(1)思考,包括课前思考、课中思考、课后思考。
(2)笔记。
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笔记。
一是随时的零散笔记;二是阶段的完整笔记。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后感一、备课篇1、首先务必在精神上重视上课,务必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进展,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学段标准。
老师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务必要有自己的思考与价值推断。
2、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是研读教材,按教材编排意图有条理进行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现实起点,不断不断追问学生学习作螺旋式上升的根基是什么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什么。
3、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根据,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务必熟读课程标准与研究课程标准。
4、懂得掌握集体备课的内涵与功能与集体备课的理性诉求,掌握新的教研文化所包含的几个方面。
二、上课篇主题一讲授的技能1、掌握“讲授的技能”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叙述事实、描绘现象、解释概念、论证原理与阐述规律并使学生懂得的活动方式。
讲授的基本形式包含。
讲述、讲解、讲读与讲演。
2、熟悉讲授的基本要求主题二提问的技能1、掌握有效提问的特点与策略。
有效提问的特点有:现实性、开放性、逻辑性与双主体性。
有效提问的策略包含:(1)建构弱权势的课堂文化。
(2)以主题与情景贯穿教学。
(3)尽量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回答。
(4)关注不确定性的回答。
2、熟悉提问的功能与误区。
主题三倾听的技能1、掌握倾听的有效策略。
(1)接纳与平等。
(2)专注与耐心。
(3)回应与互动。
(4)懂得与共情。
(5)鉴赏与学习。
2、熟悉倾听的作用与误区。
主题四观察的技能1、掌握观察原则与策略观察的原则:同步性原则、即时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反省性原则。
观察的策略:凝视、扫视、环视与巡视。
2、熟悉观察的内容。
主题五点拨的技能1、掌握点拨的策略与遵循的原则。
点拨的策略包含:整体性点拨、重难点处点拨、迁移性点拨、终结性点拨。
点拨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适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2、熟悉点拨的方式与技巧。
主题六情景创设技能1、掌握教学情境的创设途径。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学习心得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学习心得体会《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学习心得体会学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备课的真正意义所在,给我们每人都发放了一本《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拿到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一页页地翻下去,而且边读边做笔记。
觉得,此书介绍的“通识”部分,的确非同一般,有些视角是我们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不经意间被忽视了的,这一读,颇受打动——任教了二十几年,发现,其实,备课还应该做更多更多的准备的,现在我就谈谈我的感受:课标,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大家都认真学习它了吗?说起新课程、课改新理念、新课标,相信这样的字眼大家都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了,但看到著名物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习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真的觉得汗颜!正因为每日必备课,每备课必翻备课本,每翻备课本必能“温故而知新”,于老师便能把握好课标对每个阶段、学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胆地开展教学工作,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学指南”,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会偏离语文的大目标,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有效”!特别欣赏于老师能按要求当看到“多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时坚决把练习册丢在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于老师真的太“酷”了!我们任何一个一线教师,因为业务检查的需要,谁敢允许学生不完成练习册?每次,做到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花在订正上的时间太多了,若让他们简单完成抄答案,往后有些孩子便偷懒自己不动脑光想着一抄了事,而对学困生来讲,做这样的题目对他们的学习更是“形同虚设”反倒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真的是“弄不清楚搞不明白”!怎么办呢?为了“整齐划一”的要求,只好牺牲许多教学时间,课余时间,有时甚至要挪用其他课程来完成这本练习册的订正工作,真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周八节的语文课,每学一课要用上两课时完成,但上课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课文,完成练习册,有时还想来个拓展说话,写话小练笔什么的,两课时,够吗?相信大部分教师都有“挪课”吧?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要数练习册这个大“工程”了,有的课文题目简单些还好,最头痛的是遇上一道两道超纲的题目,一个学生要来回三次有时还不能订正好,全班有五十个学生,如果有一半的学生要这样做,那得花多少时间?用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多看多少书,多学多少课外知识?写到这时,我常想,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做题?为什么期末考卷上总会出一些平常生活中并不实用的东西来考学生、考老师呢?我们让学生学语文,其实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认字、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合理地运用这些汉字,有空闲的时候还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养成“书不离手”的习惯,终生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后感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后感——浅谈提问技能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
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
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问题提得好,好像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在我们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见”。
原因全在于此。
能否科学地设计出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曾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几点:(一)明确提问功能1、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理解学生的种种错误理解。
如果不向学生提问,就可能意识不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提问能够使学生参与教学,更确切地说,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
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全班学生的参与欲望,表达学生的想法。
3、提问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瞬间问题”,“这些提问要求学生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批判思维技能”。
课堂提问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该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以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
当前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重数量,轻质量。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
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已知:△ABC,AB=AC,求证:∠B=∠C,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
”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
”师:“要证:∠B=∠C,作∠A的平行线行吗?”生:“行。
”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这样的问题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显得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如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些提问重形式轻实效,表面上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
3、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
如讲角平分线定理时,问:“你知道△ABC三边有什么比例关系吗?”学生茫然,又问:“AB/AC=BD/DC吗?”学生还是沉默以对,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
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诊断效果失真。
6、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有些教师提问后,总是一个紧接一个指名回答,而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则不置可否,不作评价。
最后当某个学生答对了,教师便喜形于色,对这位学生大加表扬一番,于是这一提问回答的环节就随之结束。
至于答错的学生错在哪里?学生都一概不知,教师也从未关注。
7、提问措辞不清,指向不明,学生难以理解。
提问时叙述过快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辞,使学生不明其意。
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提问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学生由于没有时间思考,结果往往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适得其反。
重问题轻反馈。
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成“局外人”。
提问只面向少数尖子生,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学习中的问题难以暴露,也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
教师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如何提出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个提问的教师并不一定就是启发的教师,也不一定是民主的老师。
教师应该很少提那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更注重听取学生看法和批判性思考的问题。
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
用真实的问题来构建知识的质量,还要善于运用问题来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
好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现实性。
教师的问题不仅是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也不局限于对教材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围绕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
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和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如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
局限于教材的问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不利于对问题的迁移。
2、开放性。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向,戴维斯把问题分为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
“封闭型问题”是指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答案的问题;“开放型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的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3、逻辑性。
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能够相互转换或具有逻辑性,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
富有逻辑性的提问,会使学生的学习建构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系统。
有逻辑性的提问,要求教师考虑如何以有效知识为核心组织学习内容,从深度上探讨发展这些理论。
4、双主体性。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就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小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向老师提什么问题了么”。
学生们自己的问题最能反映他们所关注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尊重学生的兴趣来达成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钥匙正是他们自己提问。
学生在自己提问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并不是“成人”提出的问题才有价值,他们自己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而且在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思考他人提出的问题,使他们学会认真听取同学相互之间提出的问题及教师的问题,并积极地进行思考。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要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习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只有继续苦心研究,精心设计,才能使提问更有实用价值。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后感——浅谈提问技能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
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
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问题提得好,好像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在我们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见”。
原因全在于此。
能否科学地设计出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曾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几点:(一)明确提问功能1、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理解学生的种种错误理解。
如果不向学生提问,就可能意识不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提问能够使学生参与教学,更确切地说,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
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全班学生的参与欲望,表达学生的想法。
3、提问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瞬间问题”,“这些提问要求学生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批判思维技能”。
课堂提问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该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以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
当前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重数量,轻质量。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
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已知:△ABC,AB=AC,求证:∠B=∠C,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
”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
”师:“要证:∠B=∠C,作∠A的平行线行吗?”生:“行。
”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这样的问题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显得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如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些提问重形式轻实效,表面上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
3、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
如讲角平分线定理时,问:“你知道△ABC三边有什么比例关系吗?”学生茫然,又问:“AB/AC=BD/DC吗?”学生还是沉默以对,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
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诊断效果失真。
6、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有些教师提问后,总是一个紧接一个指名回答,而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则不置可否,不作评价。
最后当某个学生答对了,教师便喜形于色,对这位学生大加表扬一番,于是这一提问回答的环节就随之结束。
至于答错的学生错在哪里?学生都一概不知,教师也从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