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质概况
苏州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
苏州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苏州,素有“江南之冠”的美誉,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
苏州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州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特点等方面,归纳总结苏州地理高考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苏州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地区,地处江苏省中东部。
它的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抵南京,北靠淮安。
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一部分,处于沿海地区和内陆的交汇点,地处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地貌苏州地势相对平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太湖是苏州的重要自然地理特征之一,它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对苏州的水资源供应和旅游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水系苏州还拥有众多的运河、河流和湖泊,其中最有名的是苏州古运河,总长近700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最长的运河之一。
运河纵贯苏州城区,成为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此外,苏州还有其他重要的水系,如吴中运河、虎丘河等。
3.气候苏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潮湿。
气候条件为苏州的农业、旅游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经济地理特点1.农业苏州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稻米是苏州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尤以太湖西北地区的稻米口感和品质享誉中外。
此外,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也在苏州广泛栽培。
2.工业苏州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近年来,苏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信息、装备、电子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集聚区等成为苏州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3.旅游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苏州的古城风貌、园林艺术和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著名的苏州园林、虎丘、拙政园等景点成为苏州的旅游名片,推动了苏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苏州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近年来,苏州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苏州地质概况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1、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1.7mm(1962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
(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m,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苏州自然地理环境
苏州自然地理环境苏州自然地理环境苏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它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东部,东邻上海,濒临东海,南连浙江。
西傍无锡,北枕长江。
行政区辖苏州、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张家港等市(县),其地理座标为:北纬30o46'(吴江震泽镇南)~32o02'(张家港江心岛),东经120o11'(洞庭西山西)~121o16'(太仓浏河镇长江江心),南北、东西之间的距离都在142公里左右。
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约4660平方公里,水面约3607平方公里,丘陵约221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4.9%、42.5%、2.6%。
1998年,全市总人口达585.35万人,其中市区为107.25万人。
国民生产总值逐年稳步递增,是全国第五位有持久发展潜能的城市,也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之一。
按照综合性、发生学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则,苏州市自然综合区划的等级隶属于两个省一级的自然地理区: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
苏州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两季较短。
≥10℃日积温为4991.9℃,年平均气温15.7℃,1月份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9.8℃;7月份平均气温为28.2℃,平均最高温为32~33℃,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8~40℃;无霜期约233天,平均初霜期在11月15日~11月20,平均终霜期:西部为3月20日~3月25日,东部为3月25日~3月31日。
本地区灾害性天气严重时会出现低温冻害,如1958年1月上旬,最低气温曾下降至-9.8℃;盛夏高温及干旱期可达20~30天,如1986年8月30日气温高达36.6%,1987年7月上、中旬,37℃以上的高温持续了20多天,造成了伏旱。
雨量充沛,降水量约1063毫米,集中在4~9月中的六个月中,最高月份为6月(165毫米),最低月份是12月(40.7毫米)和1月(42毫米);历史上最多的一日降水量曾发生在吴江:334毫米;苏州~昆山之间:292毫米;太仓230毫米。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
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l、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掣的海洋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7 ℃,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 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 1.7mm(1962 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矗(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趣,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苏州地理高考知识点必修
苏州地理高考知识点必修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江南园林之城”之称。
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貌,苏州的地理高考知识点必修成为考生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地理位置苏州地处江苏省的南部,东临上海,西连无锡,北邻太湖,南临杭州湾,距离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上海只有不到100公里的距离,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内的重要城市。
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带,地势平坦,主要为丘陵、低山和河网交错的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苏州的地貌形成主要受到长江、太湖、杭州湾三大水系的影响,长江、太湖是苏州两大重要的水资源。
三、水系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其下游进入苏州境内,与太湖相连,形成长江-太湖水系。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民用等方面具备重要的作用。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是江苏省内的最大湖泊,位于苏州市西南部。
太湖水域面积广阔,湖面呈现东高西低的倾斜形状。
太湖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苏州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
四、气候特点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到季风的影响,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潮湿。
苏州的气温变化较为明显,夏季高温多湿,冬季寒冷多雨。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是苏州的旅游旺季。
五、自然资源苏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和旅游资源。
太湖的水资源对苏州的经济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苏州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此外,苏州还有丰富的山水风光和古镇古村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行者。
六、人文地理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苏州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精致的建筑和精心设计的景观使得苏州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此外,苏州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包括苏州评弹、苏剧、园林艺术等,为苏州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七、发展与挑战苏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城市拥堵等问题。
苏州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层划分
苏州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层划分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程建设在各地广泛开展。
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苏州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苏州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层的划分问题。
二、苏州地区工程地质条件概述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地貌单一。
区域内地层主要包括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古近纪粘土岩、砂岩和石炭纪灰岩等。
苏州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动力条件复杂。
此外,苏州地区近年来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地震安全性成为工程地质评价的重要因素。
三、苏州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层划分依据根据《苏州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苏州地区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地层年代:以地质年代为主要依据,将地层划分为第四纪、古近纪和新近纪等。
2.地层岩性:根据岩性特征,将粘土岩、砂岩、灰岩等划分为不同的工程地质层。
3.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对工程地质条件有重要影响,将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单独划分为一类。
4.地震安全性:结合地震活动情况和区域地震烈度,将地震安全性较高的地区划分为一类。
四、苏州地区工程地质层划分具体方案根据上述划分依据,将苏州地区工程地质层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区:主要分布在苏州城区及近郊,包括太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2.古近纪粘土岩区:主要分布在苏州西部地区,如吴江区、震泽镇等。
3.砂岩区:主要分布在苏州北部地区,如常熟市、张家港市等。
4.石炭纪灰岩区:主要分布在苏州南部地区,如苏州市、昆山市等。
5.地下水位较高区:主要分布在苏州城区及近郊,如太湖平原地区。
6.地震安全性较高区:主要分布在苏州地区边缘,如吴江区、昆山市等。
五、划分结果与应用通过对苏州地区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划分结果在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勘察、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结论苏州地区工程地质层划分研究为本地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地质支持。
苏州地形设计分析报告
苏州地形设计分析报告1. 引言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苏州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报告旨在对苏州地形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利用其特点进行地形设计,以进一步提升苏州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
2. 地理特点分析2.1 地势起伏苏州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缓。
其中,城市西部的丘陵地带和东部的水域成为苏州地形的两个主要特点。
这种起伏的地势赋予苏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为地形设计提供了契机。
2.2 水域分布苏州被众多的水体环绕,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园林中的鱼池、湖泊和河道。
水的存在不仅提供了城市的美丽景观,也形成了苏州地域特色。
这为地形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创意空间。
2.3 河流和湖泊苏州地区有许多重要的河流和湖泊,最著名的是苏州的运河和太湖。
运河是苏州交通和城市发展的中心,也是苏州地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湖则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这为地形设计带来了自然的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3. 地形设计应用3.1 自然景观保护苏州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山丘、湖泊和河流。
在地形设计中,应注重保护这些自然景观,使其与城市环境相融合。
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来保护自然景观,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3.2 水域景观利用苏州的水域是城市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可以通过地形设计将其巧妙地应用到城市规划中。
例如,在公园和广场的设计中可以融入鱼池、人工湖和喷泉等水体元素,增加景观的观赏性和活力。
3.3 运河和运河文化苏州的运河扮演着重要的城市交通和文化中心的角色,可以将其作为地形设计的核心元素。
通过修葺和整治运河,打造运河文化景观带,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和交流空间。
3.4 太湖环境保护太湖是苏州地区最大的湖泊,其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对苏州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形设计中,应注重太湖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可以通过湖岸带建设、水质监测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来推动太湖的可持续发展。
苏州水文条件
苏州水文条件苏州市水文地质资料数据根据苏州气象站资料统计,苏州市区多年平均气温15.7o C,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7 o C,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4.9 o C。
7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为30.3o C,极端最高气温39.2 o C;1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为0.3o C,极端最低气温-9.8 o C。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无霜期年平均约240天,日平均气温在10o C以上的积温近5000 o C,年平均日照时数1937小时。
苏州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mm左右,降水日数平均每年达130天。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为1554 mm(1957年),最小年降水量为574.5 mm(1934年)。
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每年4~9月,受暖湿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多而集中,各月平均降水量为100~160mm,6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这期间的降水包括初夏的梅雨和夏秋的台风雨;10月到次年3月,受干冷的冬季风影响,降水很少,各月平均降水量为40~85mm。
规划区周围有苏州、枫桥、西山和瓜泾口四个蒸发站,四站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83.8mm。
苏州站多年平均风速为3.4m/s,常年主导风向夏季是SE、冬季是NW,6级以上大风平均每年约17.7天,影响本地区的台风每年约2~3次,风力8~10级。
苏州站1961年~2001年共41年的10分钟最大风速资料频率分析显示,50年一遇10分钟风速为19.1m/s。
苏州市区现有苏州站、枫桥站两个水文观测站,苏州站设在觅渡桥北;枫桥站位于枫江桥上游约1.1km 处。
苏州站多年平均水位2.83m(吴淞零点镇江基面,下同),汛期(5~10月)多年平均水位2.94m,历史最高水位4.37m(1954年7月28日),历史最低水位1.89m(1934年8月27日)。
枫桥站多年平均水位2.95m,汛期(5~10月)多年平均水位3.11m,历史最高水位4.5m(1999年7月1日)。
苏州地质概况(2020年7月整理).pdf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1、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1.7mm(1962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
(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m,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苏州地质概况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1、气象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5. 7C,极端最高气温(1934年6月26日),极40. 1C 端最低气温-12 . 7C (1931年1月10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1128 . 9mm最大年降水量1611 . 7mm(1962年),日最大降水量343. 1mm(1962年9 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 12m湖水水深达3. 33m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 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 8〜3. 0m其年变幅Im左右。
(二)地形地貌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窟窿山高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341 . 7m 南阳山高338. 2m 西山岛缥缈峰高336. 6m 为区内制咼点,其相对咼差可达300余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 天平山201m 狮子山114. 5m 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 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苏州地理
苏州乡土地理
一、自然环境
1、位置:相对位置:位于我国第三级阶梯,地处北温带,属南方
地区。
绝对位置:(31°.3′N, 120°.6′E)
2、地形: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太湖平原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陆地吸热比海洋快,放热也比海洋快)
4、苏州行政区划:
5个县级市:
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吴江市,太仓市
7个区:
吴中区相城区金阊区平江区沧浪区虎丘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
5、按我国温度带:亚热带;按干湿状况:湿润地区
6、河湖:太湖流域(外流湖)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7、耕地:水田农作物:粮食植物:水稻;油料植物:油菜;水果:柑橘,葡萄等;纤维植物:棉花;
作物熟制(耕作制度):一年二熟
二、社会经济因素
1、民族:汉族为主
2、苏州属于二级行政区划,属于江苏省。
3、工业:位于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有
京沪线经过;
4
,
5、严重短缺的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
6、鱼米之乡,物产丰富。
7
8
10
11、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工,农业基础好,发展历史悠久;第三产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交通发达;市场广阔。
苏州东山地貌
苏州东山地貌太湖的形成河流淤塞说认为,距今2.0-1.5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时,海水东退,古太湖海湾消亡,太湖地区与东海陆架相连,成为极其宽展的广泛被覆着黄土的古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原植被为温带草原或疏林草原。
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着气候转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
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地。
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减少,入海河道宣泄不畅,河口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
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
后湖泊扩大而汇集成统一的太湖。
其后因东岸出湖河道渐趋淤塞,太湖腹地沉降,湖水蓄积量的增加及湖中风浪潮流对湖岸的侵蚀,太湖面积进一步扩大(东汉时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代约2000平方公里,建国前2500平方公里),遂成今状。
太湖的形成还有泻湖说,构造湖、陨石撞击成湖等观点。
东山半岛的形成东山本是屹立在太湖中的一个呈长条状的基岩岛屿,历经更新世早、中期的剥蚀、侵蚀作用,至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在山地东南麓的溪流谷口堆积了数个小型冲积扇(洪积锥)。
在全新世仰韶温暖期(距今8000-3000年),湖水浸淹至冲积扇中部,其时冲积扇(东山岛上平原的前身)真高在5-10米的坡积裙平原区。
当全新世中后期,太湖面积还较小时,东山岛与陆地之间,隔着浩渺水域。
随着三江淤塞,太湖面积扩大,沙洲遽涨,沙坝发育,终于使东山岛与陆地相连,成为今日的湖滨半岛。
据隋唐书《十道志》、南宋《吴郡志》以及唐诗《宿湖中》等记述,在隋唐之际,湖水直逼潭山、穹窿山、清明山、尧峰山、七子山等山麓。
东山与陆地之间的水面辽阔,宽达15公里。
渡村、浦庄、横泾还是一片汪洋。
随着太湖淤浅日盛,洪涝灾害频繁。
为抗御自然灾害,自唐天祐元年(904年)起,官府开始募卒,组成撩浅军,在太湖下游专事撩浅、治河筑堤、疏浚吴淞江及自急水港(今黄浦江)水系的入海河道。
商务版地理八年级下册_地理词典:苏州
苏州概况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端入海口处,东临上海、西抱太湖、南接浙江、北枕长江,自古便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全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10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约15.7℃。
苏州的地貌特征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
平原的海拔高度约3~4米。
低山丘陵零星分布,一般高约100~35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隆山最高。
苏州古城苏州地区水网密布、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适宜生产各种农副物产,因此,苏州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历史沿袭据史料记载,周灵王十二年(约公元前560年),吴王诸樊迁都至今苏州一带。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基,建造阖闾大城,即今苏州古城。
后经历历朝历代的历史变迁,到隋文帝杨坚统一江南的时候,将这一带命名为苏州,名字源于城西的姑苏山。
至宋代,就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
到了明清时期,苏州更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后来由于历史及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辛亥革命后,苏州府被废,改吴县,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又改名为苏州市。
民国期间,苏州以消费城市为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在曲折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开始突飞猛进地增长,文化教育再度发达文教事业再度繁荣,城市面貌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景观简介苏州素来以山清水秀、园林典雅而闻名于天下,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
另外,由于苏州特有的水乡古城特色,便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这句诗把苏州的街景描述得绘声绘色。
沿着水流的方向,载着小舟一波三折划入水巷深处,如同进入梦幻般的仙境。
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尽是千姿百态的春日风韵,就如苏州的精致园林一般,姑苏城的景色和着优雅的江南小调,悄然显露。
苏州古城水巷环绕苏州城内外,河网密布,桥梁众多,贯穿古城内外有发达的交通网络。
桥是苏州风貌不可或缺的景色。
苏州地理空间调研报告
苏州地理空间调研报告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至32°25′,东经119°55′至121°40′,东临上海,西接无锡,南濒太湖,北界长江,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苏州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736.5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751.9平方公里。
苏州地势平坦,地形多为平原和湖泊。
全市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0.6%,主要有太湖、阳澄湖和东山湖等。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湖水清澈,四季景色各异,是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阳澄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以出产大闸蟹而闻名于世。
东山湖是苏州市内最大的城市湖泊,湖泊周围有众多的公园和游乐设施,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
年平均气温16-17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可下降到-5摄氏度左右。
雨量分布较为均匀,年降雨量约1000-1200毫米。
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艺术品备受世人赞美。
苏州还有许多古建筑和文化景点,如虎丘、拙政园、留园等,这些景点展示了苏州的古老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苏州市经济发达,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苏州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中以电子、机械、化工等为主导产业,服务业中以金融、旅游、文化等为主导产业。
苏州还是中国的外贸出口重镇,拥有多个外贸口岸和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企业进驻。
总而言之,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苏州以其园林、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而著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苏州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地质学知识:苏州古运河地区十三陵地质特征研究
地质学知识:苏州古运河地区十三陵地质特征研究苏州古运河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运河之一,自公元7世纪始建,一直沿用至清朝时期,总长达700多公里,是古代中国沟通南北的重要“血管”的之一。
在苏州古运河地区的南方,有一处十三陵,由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所建,不仅具有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极高价值,而且也富含地质学的研究价值。
十三陵地区主要由花岗岩、砂岩、灰岩等岩石组成,是一处较为典型的丘陵地形。
整个地区的地质构造以花岗岩为主,花岗岩属于深成岩,形成年代早于地质时期的古老时代。
花岗岩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次变质、变形作用,岩石中晶体多为富铝硅酸盐,形态多呈圆形或多边形,这一点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花岗岩类型比较相似。
此外,十三陵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砂岩、灰岩等岩石,这些岩石在地质时期的不同阶段形成,其发育往往与古堆积、海侵或海退等过程密切相关。
在十三陵地区的地质构造中,还存在着许多地表和地下水文地质特征。
地表作用主要是河流和地形变化所引起的,地表的河流水质一般较好,但当下雨后河水涨潮、污水渗入等因素影响时,不容忽视。
地下水文特征则是由多种因素所共同贡献的,例如地形形态、地下水动态、渗透能力等等。
特别是在旱季,地下水位会显著下降,而在雨季或汛期,地下水位则会迅速升高,这种变化的快速性是研究十三陵地区地质特征的难点之一。
在十三陵地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尤其重视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苏州古运河地区的命运一直与运河紧密相连,当地的工农业发展、人口迁移等都深受运河所影响。
历史上,十三陵地区是各朝代皇帝和贵族们的陵区,这也给当地的地质构造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陵区周边的环境通常比较荒凉,很多地方都不适合农业、建筑和其他人类活动,这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保护压力和挑战。
综上所述,苏州古运河地区的十三陵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也具有极高的地质学研究价值。
十三陵地区的地质特征是由多种岩石、水文、地形等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尤其是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苏州地理空间调研报告
苏州地理空间调研报告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6',北纬31°19'。
总面积为848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36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4810平方公里。
苏州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苏州东面濒临太湖,西部和南部则与无锡、常州两市接壤,北部与上海市相连。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水域面积在苏州占了大部分,不仅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拥有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苏州地势平坦,地貌以河派平原为主。
主要的水体有太湖、长江、杨柳塘河等。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条件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贯穿了全国东西方向,并将苏州与其他地区连接起来,为苏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苏州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
全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最低气温一般在1摄氏度左右,最高气温一般在30摄氏度左右。
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1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
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
苏州古城建于公元514年,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
城市内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设计、精湛的技艺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享有盛誉。
苏州的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苏州独特的地理标志。
总之,苏州地理空间的特点包括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气候宜人,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些特点为苏州的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人家尽枕河苏州地理题
人家尽枕河苏州地理题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下面我将从地理角度回答关于苏州的问题。
1. 苏州的位置,苏州位于中国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
它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濒杭州湾,西隔太湖与无锡相望,北界太仓。
2. 地形地貌,苏州地势相对平坦,以平原为主。
其地貌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苏州地区多河流纵横,如昆山、太仓等地有苏州河、黄浦江的支流;二是苏州地区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包括太湖、阳澄湖等,这些湖泊给苏州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3. 气候特点,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湿润。
春季和秋季气候宜人,适合旅游和户外活动。
4. 自然资源,苏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太湖、阳澄湖、苏州河等。
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被誉为“江南明珠”,拥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渔业资源。
阳澄湖则以出产大闸蟹而闻名于世。
5. 城市规划,苏州市区分为五区,分别是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和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开发区,也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6. 旅游景点,苏州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而闻名于世。
此外,苏州还有苏州博物馆、虎丘、狮子林等历史文化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总结起来,苏州是一座位于中国东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貌特点。
它的气候宜人,城市规划合理,旅游景点众多。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条件
1、气象
苏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与湿润、多雨,季风明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就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40、1℃(1934年6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lO 日)。
多年平均降水量l128.9mm,最大年降水量1611、7mm(1962年),日最大降水量343、1mm(1962年9月6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1322、6mm(195l~1984年苏州气象站资料)。
2、水文
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
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
阳澄湖群:主要有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
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
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与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
度受潮汐影响。
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箭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
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与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lm左右。
(二)地形地貌
苏州地区西部为低山残丘与山间洼地相间,低山残丘由构造剥蚀形成,标高多在100~200m之间,其中,窟窿山高341、7m,南阳山高338.2m,西山岛缥缈峰高336.6m,为区内制高点,其相对高差可达300余m。
评估区西段附近有灵岩山海拔标高182m、天平山201m、狮子山114.5m,均由花岗岩组成;还有何山海拔63.8m;岩性为火山喷发岩。
山间洼地由冲洪积与冲湖积物组成。
苏州东部地区则为广阔的冲潮积平原。
多湖群、河塘分布,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评估线路主要在平原与山间洼地通过。
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4m,由西向东微倾。
ﻫ (三)区域地质ﻫ l、前第四纪地质
本区属江南地层区苏州~长兴小区的江苏部分。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东部第四系较厚,前第四系均被覆盖,西部前第四纪地层广泛出露地表。
据地表出露及勘探资料分析,区内前第四纪地层发育不全,仅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地层。
现列表如下(表2)。
ﻫ2、侵入岩ﻫ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岩体分布面积约l60km,侵入岩主要以中酸性岩类为主,仅有少量基性岩岩脉。
ﻫ(1)苏州花岗岩(γ)位于西部基岩丘陵山区近中心部位,就是区内最大的岩体,大致分布在横山~灵岩山~象山之间,面积约63.5km2,形似胃状。
ﻫ(2)阳澄湖岩体与燕山早期第三次花岗岩(Y)就是同期异地异相之岩体,面积16km。
(3)闪长岩类(δ),闪长玢岩,属中性浅成岩,呈不规划的岩株与岩脉产出。
闪长花岗岩类,分布颇为广泛,但多被第四系所覆盖或太湖水域所淹没。
3、构造
从区内构造特征反映,不同体系的构造断裂面错纵复杂交织在一起,岩浆的侵入穿插使其更加复杂化,褶皱遭受后期的破坏,己很难恢复本来面貌。
区内高角度压性结构极不发育,地层产状较缓,低角度的推覆构造强烈,地表广泛分布的泥盆系多推覆于新地层之上。
依据区内构造形迹的互相组合,初步确定了几种构造体系或构造形式。
即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及弧形构造。
本区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反映不强烈,主要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
西部丘陵山区处于缓慢抬升,东部平原区轻微下降,据中国岩石圈新构造时期升降幅度图,1956~1977年
地形形变测量结果,平原区20年间垂直形变速率不到-0、1mm/a,属地壳活动稳定区。
苏州及邻近地区地震不强烈,据近二千多年的历史记载共发生大于4级的地震49次,大于5级的地震9次,其中较大的地震有1974年4月22日溧阳上沛5、5级地震与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沙溪5、1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国标GB18306-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一组),苏州市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