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500字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12a06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a.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学到了一个新词,并获得了新知。
辜鸿铭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这个“晚清怪才”,不同于鲁迅先生那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样充满着悲悯的情怀;他更像是一个指路人,给混乱中缺乏自信的中国、深陷文明危机的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条明路。
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阐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传统下的中华文明仍具魅力与价值。
辜鸿铭先生在此文中写到:“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
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温良”这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人的品性,确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性。
文中写到:“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温良来源于同情,却高于同情。
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
在我看来,温良不是软弱,而是消磨了粗鲁和蛮狠的力量。
温良充溢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无处不在。
与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同,我们中国更加强调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这种温良的力量延续到现在成为了我们在困难来临之际的众志成城的力量。
在河南的暴雨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站出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筑起了一道道堤,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护。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整个社会的劲儿都往一处使。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击败暴雨,它冲刷了我们的身体乃至性命,却冲刷不了我们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cb9abcb314791711cd791728.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
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
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
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
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
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
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三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57384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8.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三篇】第1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先生生活的时代,正是我们国人所最不愿意去回首的时期。
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愚昧,朽木不可雕。
拿起这本《中国人的精神》,便是想了解下,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果真如我们现在所言,自大到不知天高地厚吗?看完辜老写的这本书,才明白,当时的人们,思考的深度一点都不见得比我们现在低,虽然受限于时代,但是仍然能在这样的文字中读到完整的逻辑,对中国人精神的解释,辜老的写作手法也相当的老练,可能是沿袭了八股文的文风,非常的有逻辑和说服力。
在辜老看来,中国人的精神,便是因为具备良民的信仰。
也就是我们都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仁慈的力量。
虽然良民这个词不太好听。
在资本横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还能继续秉承这种精神,真诚,守信和忠诚。
《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吴家,秉承的也是诚信的法则,想来的确是那个年代大家都认同和付诸实践去遵守的法则。
我们现在争论的几个点,这本书里都已经有讨论了,比如说中国和日本的礼仪,在辜老看来,中国人的利益,是一种心灵的礼仪,是发自内心的彼此尊重,而日本的呢,虽然精致周全,却更像是排练过的,没有办法让人心生愉悦。
再比如说,书中大量的篇幅来描写了中国人的宗教,因为我们拥有了儒家学说这样兼顾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这是一个可以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
宗教的意义便是给予众生安全感和永恒感,而儒家不仅仅满足了这两个需求,还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
在现代民主看来,君权神授是多么可笑的事情,但是却没有办法忽视他存在的合理性,不然,统治阶层的存在,就是一个可笑的错误。
现在都说民族感是正确的,可是环顾世界上仍然存在战乱的地方,大多是因为种族的冲突,能说这种民族自豪感是正确的吗?未必就比君权神授好到哪里去吧。
当然辜老的文章中也存在很多逻辑上的问题,底层的价值观有些也不敢苟同,但是至少,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也更好的理解了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的意义。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38a16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0.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相关推荐《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
真正的中国妇女。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82e92e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f.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
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
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
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0dce35cfc789eb172dc828.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篇辜鸿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脸的扼腕,常惊呼世人不理解如此爱国天才。
”大家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终于完成了我们的“建国大业”,中华睡狮从此才站立起来。
”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应有的态度。
前者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推销,尽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无视中国的实际,盲目地自大,毫不负责地哗众取宠,这种狂热缺乏冷静、科学地思考如果被社会接受,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读完本书与联系当下,掩卷沉思,我认为“正视中国”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为今天的成就歌功颂德,甚至以此为资本,鼓吹诸如《中国不高兴》等狂妄之说。
我呸!”。
也就完全与重新推行国学的初衷相背离了。
在2008年12月10日的南方都市报上曾刊登了一篇名为“《百家讲坛》的倒下与国学热的虚幻”的文章,作者在结尾写道:“在这轮国学热中,我的确不知道有多少机构和专家诚心诚意地传播了传统文化,又有多少学子兢兢业业地读了几部古代经典。
当然,我知道也总是有一些人在努力。
北京出版社出过一套《大家小书》丛书,翻印了不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学大家为普通读者写的通俗读物,就非常值得推广。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传统文化本来应该如何去普及;也可以看出,《百家讲坛》等强调的雅俗之争,其实是多么虚假的问题。
”现在看似气势如虹,如日中天的国学热,在我看来,不但没有有效给人们带去心灵的宁静,相反将其推向了更为功利的境地。
儒学,早已失去了过去作为国家宗教的根基,早已不能如孔子生活的扩张时代那样,使现在同样充满着矛盾、冲突的中国人的心灵跟头脑获得救赎。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90722aaef8941ea66e056c.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操作过程,眼见一堆知识和观点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初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设想,对于很多东西全都开始有可以选择选择接受了,一般来说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自觉性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沦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归根结底的智商,一全然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才华横溢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
比如辜鸿铭。
于是,他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
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有价值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出庭作证罢了。
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
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兴趣爱好,一生仍旧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
黄易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即便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闲来无聊还是努力比肩超越,这实际上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
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论战参予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
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论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
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周边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诚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如前所述对方的技术性错误。
关于名著《中国人的精神》的阅读感悟范文多篇
![关于名著《中国人的精神》的阅读感悟范文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6df01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4.png)
关于名著《中国人的精神》的阅读感悟范文多篇中国人的精神阅读感悟1 读完了辜老先生的两册《中国人的精神》以后深有感受。
读到精彩之处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大叫畅快。
读到晦涩之处会反复揣摩,反复掂量,读到精髓之处会理清思路、比较我的想法与他有何异同,有时候,会有所保留的接受他的看法,有时候,我理解,但是不接受。
很久没有这么仔细的读一本书了,感谢党校培训推举的书目。
虽然前前后后用零碎的时间读了很久才读完,但是真的很有启发,也学到了很多宏大的思想跟一位师兄说我想沉下心来读书了。
用我剩下的高校时间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或许这也是辜老先生带给我的吧。
今日看到有同学拿着书从图书馆出来一副沉醉其中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样做学问,才是我憧憬的。
不过,谁又能知道呢,年轻又肤浅的我,想法时时会变吧。
但是最近经常想起小时候读书时那如饥似渴的.感觉,长大后被各种世俗的事情冲昏了头脑,都遗忘要好好读书了。
下面想以摘录书中的句子为开场白开头我的读后感看这本书看到现在,有一段话始终是我的最爱,每每读到心中都非常感动:"真正的中国人或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
真正的中国人或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
真正的中国人或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
真正的中国人或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
真正的中国人或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
'我不知道辜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番话的,在有人看来是自欺欺人的劝慰,在有人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在有人看来是为了激励国民宣扬我国,在我看来,是老先生自身一种骨气的写照。
从旁人对他的描述中可以发觉,辜老先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怪人,他在中国的牛津运动中摇旗呐喊,爱护中国千年的文化不被康有为等人毁掉,而与他一起的那些翰林院的学士们则被现在的历史书称为迂腐的保守派保皇派,尽管他们的目光的确有所狭隘,但是我们谁又能准确地说康有为等人是成熟又真心的呢?长期的处于一种说辞中的我们,殊不知辜老先生为了真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消逝痛心疾首,为世人,尤其是他所说的暴民,对君主的误会和反对是多么的生气。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6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ac11e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0.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
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
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
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
第二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af6a47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d.png)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1500字《中国人的精神》是张力量先生写的一本书,书中主要探讨了中国人在面对困境、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是源远流长的,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辈就在各种环境和困境中表现出坚韧不拔、奋发向前的精神。
无论是在历史上的饥荒、战乱,还是在现代社会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人始终保持着不屈的勇气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书中谈到了中国人的自信精神。
中国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曾创造了伟大的文化和科学成就。
虽然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整体来说我们还不够自信。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需要更加坚定地相信我们自己,相信我们有能力走出去,为世界做出贡献。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人的团结精神。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但我们几乎都能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挑战。
无论是在自然灾害还是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团结起来,共同战胜困难。
这种团结精神不仅体现在国内,也表现在国际舞台上。
我们能盛大地举办奥运会,展示我们的团结和文明。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无论是古代的士人们,还是现代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们,都具备着不放弃、一往无前的精神。
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总能坚持下来,带领团队攻克难关。
中国人的坚韧不拔,使得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此外,书中还谈到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创造力人才的国家,我们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全球科技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在读完《中国人的精神》后,我对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有了更加真切的感悟。
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我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种精神力量,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通过读《中国人的精神》,我对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036f1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10.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面对这次灾难,所有的中华儿女诠释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诠释了一个最伟大的名词——生命;诠释了一个最深邃的名词——中国精神。
——题记在拿到读本时,我将目光停留在封面硕大的标题“中国精神”许久。
作为一位极重灾区的孩子,一幕幕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看到了,捐款箱前那只颤巍巍的,有点脏的手——“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我听到了天府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汶川不哭!四川雄起!”我感受到了警笛长鸣时,默默致哀的人群的鼻息。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用生命保卫我们安全的老师;慷慨解囊的普通人,企业家;远赴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亲身于群众之中,驱散阴霾的心理专家;始终与生命赛跑,日夜奋斗的白衣天使...... 太多太多。
是的,我们已经证明:小英雄林浩,马晓凤,王波,宋雪,郎铮......一个个鲜亮的名字!或许我们是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但我们不是跨掉的一代。
我们活跃在志愿者的群体中,我们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是的,我们应该铭记: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祖国以他强有力的臂弯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那句让人振奋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让人如此振奋;在我们重建的时候,援建方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联;还有,那些宁可自己淋雨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再救一个人,还能救一个人”的军队。
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庞,还是那些熟悉的声音……读着《中国精神》,我的内心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但最多的是热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而心奋,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的祖国,正以自己的“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创造了“中国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那种被五千年中国文化浸润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心心相连的伟大精神。
读着《中国精神》,我将用我的生命反复吟诵【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2023年最新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篇
![2023年最新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7b168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f.png)
2023年最新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篇【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脸的扼腕,常惊呼世人不理解如此爱国天才。
当时的我很不能理解老师的崇拜,常在想,不就是一个迂腐固执的怪老头吗?不就是抱着残旧思想的“封建余孽”吗?用得着推崇吗?直到应党的要求,拜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后才发现,他的爱国是纯粹的爱国没有任何杂质,这种精神远远覆盖了他的怪诞他的封建他的守旧他的迂腐。
他大概是那个年代里最神奇的学者了,辜鸿铭一生拿过13个博士学位,按说身受西方教育多年,应该是一脑袋西洋思想。
然而他给后人留下的形象,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式”风格。
然而他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
在这本书里面他还谈到了民主、中国语言、战争等等,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依然让你感到佩服无比。
当然,整文也不是说全都赞同只是他写此书维护中国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已经很值得我们敬佩了。
看罢此书,感叹到何谓是“中国人的精神”?当年抗日,积贫积弱之中国危在旦夕,无论华夏大地的国人,还是海外的华人华侨,纷纷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同心御辱。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大家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终于完成了我们的“建国大业”,中华睡狮从此才站立起来。
当年在海外生活时,钱学森先生就立下铭誓:“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这就是一个海外赤子的“中国人的精神”。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的根本在中国,你总会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从而落叶归根。
在中国被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树地震等等天灾的袭击下,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为之撼动,为之悲伤。
然而无论是祖国大陆各族人民,还是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抑或海外的游子,纷纷伸出援手。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4b3f4169dc5022abea00a7.png)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由辜鸿铭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2022.4.10 第一次读辜鸿铭的作品,感觉像在群山之中换了一座山来看这群山,角度完全不一样,对错我是评论不了的,水平差太远,有些说法我倒是比拟倾向的。
想写写读后感,可无从梳理,无力梳理。
全书四成的篇幅是《中国人的精神》,也作《春秋大义》,是主要内容,至于后面的《中国的妇女》、《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以及《中国学》,后两篇比拟学术向,看看就过了,女人篇的观念还可以理解,求同存异吧。
《中国人的精神》写得还是不错的,青年人总是会想到“做人〞的话题,那么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感觉辜鸿铭的说法我可以较大程度接受,“君子〞,这种儒雅的、温顺的、精神充盈的状态,令人神往。
另,辜鸿铭对孔子的解读也是我以前没接触过的类型版本,当然我才疏学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勾起我对四书五经的好奇和欲望,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吧,前提最好是读过原著有一定理解。
读书治学,不因声名而先入为主,不因立场而偏颇评价,吾心往之,时刻自省。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缺少精确〞的中国人距离本书出版的时间,应该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
一百年后,中国人仍然“缺少精确〞〔P7〕。
这点感受,主要来自对本人从事的汽车行业的体会。
这本书买了三年多,因为标题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一直没有掀开读一页。
偶然翻着看了看,瞬间被吸引了。
作者的许多观点有失偏颇,甚至在今天看来有点迂腐、守旧,不过作者的博学和严谨,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这本书的翻译确实有些糟糕,因为本书是辜鸿铭先生用英文写作,再由后人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比方P17中“老子对中国人说:“离开一切很随我,随我到群山,到群山中隐士的小屋,在那儿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一种不朽的生活。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4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f12c1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67.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4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
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
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心学习的礼貌。
这与直接来自心灵的、自发的礼貌不同。
事实上,日本的礼貌好像没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礼貌的中国人的礼貌有一种芳香,来自心灵的名贵油膏的香味。
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
汉语口语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语言。
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
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但是对于那些来到中国的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来说,即使是汉语口语也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他认为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6ebff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7.png)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中国人的精神》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它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的软弱与苟且,展示了中国人苦难中的勇敢与坚韧。
这本书读后,让我深受触动,明白了中国人精神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第一篇:中国人的韧性与坚持《中国人的精神》中的《阿Q正传》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人民的韧性与坚持。
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生活困顿,被人欺负,但他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阿Q总是不屈不挠地寻找生活的希望和出路。
他虽然在物质上一直贫穷,但他的精神却是坚韧的。
这种韧性和坚持,是中国人民在困苦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第二篇:中国人的自尊与保命本能在《中国人的精神》的《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篇独白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精神颓废的中国社会。
这篇小说以“我”为视角,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的奴性和自卑。
小说中的“我”面对现实的压迫和不公正对待,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
他却没有放弃对自尊与尊严的追求。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在世俗的压迫下,保持了对自我尊严的认同,才有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篇:中国人的悲观与乐观《中国人的精神》中的《孔乙己》展现了中国人民悲观与乐观并存的精神状态。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贫穷、落魄的酒保,生活无望,被环境所打败。
在他的悲观情绪下,却隐藏着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酒色是人生的两大欢娱,哪个能没有呢?”这句话表达了孔乙己对生活的看法,他仍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乐趣和慰藉。
中国人民在悲观的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这是中国人精神的独特性。
第四篇:中国人的勇敢与胆怯《中国人的精神》中的《食人回忆》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勇敢与胆怯。
小说中的主人公沈小说是一个贫困的农民,他生活在一片纷乱的社会环境中。
尽管面对种种的艰难险阻,沈小说却没有退缩。
他勇敢地面对困苦,寻找生活的希望和改变。
他的胆怯不仅体现在外界的恐惧和威胁下,更体现在他内心的对未来的焦虑和忧虑中。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b3046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e.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引言:《中国人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深刻剖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对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书籍概览:《中国人的精神》是一部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著作,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勾勒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面貌。
全书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对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价值。
二、内容特色:历史视角:作者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出发,分析了中国人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哲学思考:书中深入探讨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
文化解读: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学、艺术、民俗等文化现象的解读,展示了中国人精神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现代反思:书中还对中国人精神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三、个人感悟:在阅读《中国人的精神》的过程中,我对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礼义、智慧等价值观,对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自然观: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家的慈悲精神:佛家的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精神,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深刻的启示。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用性分析:《中国人的精神》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书籍。
它对个人修养、家庭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个人修养:书中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为个人修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家庭教育:书中对中国人精神的分析,为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社会治理:书中对中国人精神的现代反思,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五、建议与展望:我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可以进一步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以增强其说服力和实用性。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11cdd6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b.png)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解读,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品质,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梳理和解读,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谦逊、忠诚、孝顺等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勤劳方面,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传统观念,这种勤劳精神不仅体现在劳动生产上,也体现在学习上、工作上,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精神追求。
在谦逊方面,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谦虚谨慎”、“谦和礼让”的传统观念,这种谦逊精神不仅体现在待人接物上,也体现在做人处世上,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精神品格。
在忠诚方面,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忠诚爱国”、“忠心耿耿”的传统观念,这种忠诚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的忠诚上,也体现在对家庭的忠诚上,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精神信仰。
在孝顺方面,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孝敬父母”、“孝顺长辈”的传统观念,这种孝顺精神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孝敬上,也体现在对长辈的尊敬上,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精神传统。
通过阅读《中国人的精神》,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品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感自豪和自信,因为我拥有着这样一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不仅激励着我努力向上,也激励着我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品质。
同时,这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人的精神》,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品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500字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这么久,时间的调和给中国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
有人说中国文明在类似元朝这种外民族入侵后建立统治的时间节点已然停止,但是我仍觉得中国文化的脉没断,因为外族的文明进入这个温暖的饭煲之后,虽说高高在上,但换一种说法却是浮于表面。
也就是说外族的文明不但没能彻底颠覆整个中原文明的根基,反而一步步融入其中,为中国大文明的形成添加了一味独特的带有狐臊味的作料。
之所以先辩一辩中国文明的存在至今,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中西文化之辨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则无从谈起。
现在的我在看中西的时候,脚下这片土地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敢于也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跟老美、罗刹国赤毛、倭寇平起平坐的国家。
而在一百年前,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轮番轰炸之后,各色国耻条约重压之下的风雨晚清,辜鸿铭这个“老怪物”却也可以做到当代人都不一定能坚持的独立思考,凭着自己学贯中西的墨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葩履历,挺直一杆中国人的腰杆傲视群雄。
这也不难理解李大钊所云:愚以为中国两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中国人的精神》薄薄一本,但是却厚重之至,因为这是一代狂人的生命呐喊。
这本书创作的时间是欧陆一战时期,虽然西方在经济上迅猛发展,然而战争总是人类精神世界嘈乱的表现,也是在这一西方世界精神缺氧的契机,辜鸿铭却到处演说,告诉西方人,中国文明核心所在,价值所在,最后希望危机飘摇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加入中国的元素。
整本书分为以下几个篇章: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一个伟大的汉学家以及中国学。
其中尤以第一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如果用一个单词来形容,那就是”gentle “,也即温顺。
中国人的温顺不是一种柔弱,而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不疯狂。
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性中,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
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身体、心灵和性格上有缺点,也不会让你厌恶。
”而这些,我觉得原因就来自于中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然而真正的关键并非是这句话,而是这句话所代表的儒学在中国的影响
力,或者说统治力。
儒学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根基,儒家说中庸,所以中国人只要不是特别难以忍受,在别人问及自己诸如:去哪儿吃,点什么菜,喝什么之类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微微一笑,然后配上经典的回答:随便。
以至于“随便”成为了中国人菜谱上最中国的菜。
儒家说君君臣臣,所以在中国人的字典里,“造反”二字是想想都犯法的雷池。
儒家说三从四德,而婚姻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并不是因为爱情万岁,而是因为婚姻是一个紧箍咒,上面刻满了你应该和你不能云云的儒学思想。
其实,作者对以上做了一个总结,那就是儒家所宣扬的,概括说就是一种“良民的信仰”,你生而纯洁,生而善良,你要听话,不管是你老爸还是你的boss 。
聪明的中国统治者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从纣王开始的反面教材也告诉后来的统治者暴力是没用的,西方则不然,教士和军队是统治者的必备佳品,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然而塞翁失马,这却给西方世界留下了自由思考的好果实,赋予西方人勇敢的心,他们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信念,去冒险,去创新,说到底,他们有一种野性的基因在搏动有力的心脏。
而在中国,儒学的出现则让皇帝们眼前一亮。
从汉朝就开始封为“国教”的儒家学说在后来浩浩荡荡千年的中国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精神王国的地基。
中国的皇帝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手持儒学的套马杆,将治下的中国人驯化,他们拥有人类的智慧但却不是一种思想的
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推理得来的,也不像狡兔三窟这种本能的发挥,而是来自同情心,一种爱和依恋的感觉,也正是因为拥有同情心和真正的人类智慧,才是中国式的人性,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无法言表的温顺。
他们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们习惯了坚韧和淳朴,他们会一直秉持着那份“良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