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08年第12期--神道_徼道_司马门道_西汉帝陵道路初探_焦南峰

合集下载

宗庙道_游道_衣冠道_西汉帝陵道路再探_焦南峰

宗庙道_游道_衣冠道_西汉帝陵道路再探_焦南峰

宗庙道、游道、衣冠道———西汉帝陵道路再探焦南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文物》2008年第12期发表了焦南峰、杨武站、曹龙《神道、徼道、司马门道———西汉帝陵道路初探》一文,阐述了我们在西汉帝陵田野考古研究方面的一些心得。

在撰写、送交、等待这篇文章刊用的同时,我们又对与西汉帝陵有关的宗庙道、游道、衣冠道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并根据新的认识在汉景帝阳陵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考古调查和钻探,现将结果公布如下,敬请指正。

一研究与探索回顾王子今在《西汉帝陵方位与长安地区的交通形势》一文中,将西汉帝陵方位放置在“周定四极”、“经纬天下”的长安地区交通系统的宏观形势进行讨论,并对“陵墓筑于路侧”、“陵区本身也必须规划通行条件较好的道路系统”以及“驰道迳遥”、“陵园斯践,震中路之号”、“衣冠道”等进行了论述[1]。

刘庆柱、李毓芳多年研究西汉帝陵及汉长安城,他们的结论是:“由寝园至陵庙有`月游衣冠'专用的道路,称`衣冠道'、`游道'或`宗庙道'。

”[2]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在研究中涉及“宗庙道”、“游道”和“衣冠道”,但多为浅尝辄止,此不赘述。

上述研究与探索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二文献梳理与理解关于宗庙道、游道、衣冠道,历史文献中的记载较少,主要见于《史记》和《汉书》,晚期资料均为转录或释义。

现摘录早期文献如下:(1)《史记·叔孙通列传》:“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能习。

'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

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

'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

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

愿陛下为原庙渭DOI:10.13619/ 11-1532/k.2010.01.0072010年·第1期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文物》杂志2006年第12期--洛阳华山路西晋墓发掘简报_司马俊堂

《文物》杂志2006年第12期--洛阳华山路西晋墓发掘简报_司马俊堂

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洛阳华山路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2004年12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涧西区华山路以东配合洛阳市中侨绿城三期工程建设时发掘西晋墓2座(图一)。

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这两座西晋墓(CM2348、CM2349)均为暗券单室砖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墓室组成。

CM2348方向为110°。

墓道位于甬道东,平面呈长方形,斜坡状,坡度26.5°。

近底略缓。

两壁呈台阶状内收,各内收0.3、0.35米。

口长20、宽2.6、底宽1.3、距地表1.9~9.2米。

墓道内填花土。

封门两重,第一重封门位于墓道内,用长方形小砖横放错缝平铺叠砌。

宽1.3、厚0.3、残高0.36米。

第二重封门位于墓道与甬道相接处,由条形石做门框,两扇石门立于底部条形基石上。

条形基石两端呈曲尺状,形成门砧。

长1.5、宽0.15、厚0.15米;门框高1.26、厚0.12米;横梁长1.6、宽0.28、厚0.15米;两扇石门大小相同,高1.3、宽0.3、厚0.08米。

两封门间两壁用小砖错缝平铺砌,券顶坍塌。

残高0.36、两封门间距0.4、宽1.3米。

甬道平面呈长方形。

长1.3、宽1.2、高1.26米。

壁用条形小砖错缝平铺砌,拱顶坍塌,底用条形小砖呈“人”字形平铺。

墓室砖室,四壁小砖平铺错缝砌,残存砖10~17层,墙体垂直,四隅用两砖突出两角,形成2个三角形角柱,角柱上斜砌3砖形成3个三角形斗,斗上起券内弧,顶坍塌不明,底用小砖“人”字形平铺。

墓室长、宽均为3.4、残高1.8米。

墓室南壁中部设一土洞耳室,直壁,拱顶,“人”字形小砖铺底。

口宽1.1、室内宽1.18、进深1.2、顶高1.1米。

西壁设一假耳室。

宽1.4、高1.1、进深0.14米。

此墓早期被扰,人骨散乱,葬式不详(图二)。

CM2349形制与CM2348相近。

方向190°。

斜坡墓道内收一个台阶。

残长6.2、宽0.3、口宽2、底宽1.4、最深距地表8.4米。

《文史》第1-64目录

《文史》第1-64目录

《文史》(1—50辑)分类目录一、专题论文1、历史从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时代的帝王世系………………………………丁山遗著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上)………………………………………刘起舒第28辑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综考(下)………………………………………刘起舒第29辑共工传说史实探源………………………………………杨国宜第3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上)………………………………………丁山遗著第47辑由鲧降洪水论舜放四凶(下)………………………………………丁山遗著第48辑尧、舜、禹(上)………………………………………徐旭生遗著第39辑尧、舜、禹(下)………………………………………徐旭生遗著第40辑禹平水土本事考………………………………………丁山遗著第34辑腊日节溯源………………………………………陈久金第32辑关於“夏鼎”………………………………………唐兰第7辑《夏小正》五事质疑………………………………………于省吾第4辑卜辞所见先帝高祖六宗考………………………………………丁山遗著第43辑武丁早期卜辞考证………………………………………林小安第36辑殷契“王作三师”解………………………………………沈长云第44辑说《庚壶》的“大”字………………………………………张政烺第36辑释“郊”………………………………………李学勤第36辑评<殷虚卜辞综述》………………………………………裘锡圭第35辑关於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裘锡圭第17辑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裘锡圭第19辑殷周用鼎制度研究………………………………………李玉洁第44辑商周庙制新考………………………………………王贵民第45辑先周族舆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谭戒甫遗著第6辑月吉、初吉、既吉………………………………………李学勤第46辑<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国]夏含夷第38辑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顾颉刚遗著第18辑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美国]夏含夷第29辑周公摄政考………………………………………彭裕商第45辑“三监”人物及其疆地——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2辑周公执政称王——周公束征史事考证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3辑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顾颉刚遗著第26辑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一………………………………………顾颉刚遗著第27辑康王以下的东征和北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二………………………………………顾颉刚遗著第29辑三监的结局——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三………………………………………顾颉刚遗著第30辑奄和蒲姑的南迁——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四………………………………………顾颉刚遗著第31辑徐和淮夷的迁、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五………………………………………顾颉刚遗著第32辑西周年代论(上)………………………………………谢元震第28辑西周年代论(下)………………………………………谢元震第29辑西周懿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启益第36辑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刘启益第13辑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盛冬铃第17辑论<硕人>铭神兽镜………………………………………李学勤第30辑西周耕作制度简论——兼评对“蕾、新、畲,,的各种解释……………………………………李根蟠第15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上) …………………顾颉刚遗著第14辑由“熏”、“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下) …………………顾颉刚遗著第15辑《尧典》著作时代考………………………………………顾颉刚遗著第24辑《禹贡》兖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0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上)………………………………………刘起舒第44辑《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下)………………………………………刘起舒第45辑《禹贡》青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37辑《酒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33辑《尚书&#8226;多士》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0辑《梓材》校释译论………………………………………顾颉剐遗著第42辑《尚书&#8226;无逸》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4辑《召诰》校释译论………………………………………顾颉刚遗著第46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上)………………………………………顾颉刚遗著第49辑《尚书》历代解释选录和补充(下)………………………………………顾颉刚遗著第50辑释<尚书&#8226;甘誓》的“五行”与“三正”………………………………………刘起舒第7辑先秦文字中的“县”………………………………………李家浩第28辑“天子朱芾,诸侯赤芾”说辨谬………………………………………郭锦华第43辑《左传》成书年代论述………………………………………杨伯峻第6辑《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胡念贻第11辑论刘歆作《左传》——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商讨………………………………………徐仁甫第11辑《左传》无经之传考………………………………………赵伯雄第49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2辑左宦漫录………………………………………孙人和第3辑《孝经》作者与成书年代考………………………………………孙涛第49辑晋祁奚字黄羊解………………………………………于省吾第5辑“士田十万”新解………………………………………张政烺第29辑春秋隐公射鱼于棠说驳议——兼论春秋搜狩、治兵与祭牲之制………………………………………杨希枚第26辑包山竹简所记楚先祖名及其相关的问题………………………………………李家浩第42辑秦国名考………………………………………雒江生第38辑从曾姬无恤壶铭文谈楚减曾的年代………………………………………李家浩第33辑中国古代居民组织的两大类型及其不同来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居民组织试析………………………………………李零第28辑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张传玺第16辑《禹贡》冀州地理丛考………………………………………刘起舒第25辑《逸周书&#8226;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顾颉刚第2辑关於《古本竹书纪年》的亡佚年代………………………………………范祥雍第25辑“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顾颉刚第6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上)………………………………………沈文倬第15辑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下)………………………………………沈文倬第16辑礼经十论………………………………………段熙仲第1辑《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闻人军第23辑《周礼正义》校勘述略………………………………………王世伟第33辑《大戴礼记》经文校正………………………………………谢贵安第39辑《仪礼》和《逸礼》的出现舆邵懿辰考辨的评价——《礼经通论》序………………………………………顾颉刚遗著第38辑读(周礼)札记………………………………………晁福林第46辑献俘礼研究(上)………………………………………高智群第35辑献俘礼研究(下)………………………………………高智群第36辑先秦讳礼析论………………………………………虞万里第49辑<仪礼>单疏版本说………………………………………乔秀岩第50辑说醻………………………………………—………………………………………段熙仲第3辑“开阡陌”辨证………………………………………李解民第11辑畿服说考略………………………………………王树民第44辑论孔子作《春秋》………………………………………赵生群第47辑墨子书目版本考评………………………………………朱宏建第41辑稷下学宫考述………………………………………孙以楷第23辑公孙卫事迹考………………………………………何清谷第13辑楚王酓璋戈与楚减越的年代………………………………………李家浩第24辑逢泽之会考………………………………………晁福林第50辑民和黔首——兼评秦始皇“更名民日黔首”………………………………………李解民第23辑莒县出土束周铜器铭文汇释………………………………………何琳仪第50辑云萝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第8辑秦律“葆子”释义………………………………………张政烺第9辑论秦汉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双层结构与“普遍依附农制”…………………………冷鹏飞第44辑秦漠郡守兼掌军事略说………………………………………施丁第13辑试论秦漠政权内部的逆向监察机制………………………………………刘丽双李福泉第45辑秦汉都市交通考论………………………………………王予今第42辑长沙马王堆汉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遣策考释…………………………………唐兰遗著第10辑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补正………………………………………朱德熙裘锡圭第10辑马王堆房中书研究………………………………………李零第35辑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高敏第20辑汉简零拾………………………………………裘锡圭第12辑居延汉简释丛………………………………………于豪亮第12辑居延汉简丛释………………………………………于豪亮遗著第17辑<流沙坠简>释文校正………………………………………李均明第12辑汉简邮驿资料释例………………………………………楼祖抬第3辑汉简所见一日十八时、一时十分记时制……………………………………李均明第22辑漠简所见出入符、传与出入名籍………………………………………李均明第19辑漠简<服传)考(上)………………………………………沈文倬第24辑汉简《服传)考(下)…………………………………………沈文倬第25辑礼汉简异文释(一)………………………………………沈文倬第33辑礼漠简异文释(二)………………………………………沈文倬第34辑礼汉简异文释(三)………………………………………沈文倬第35辑礼汉简异文释(四)………………………………………沈文倬第36辑西域木简所见(汉律)………………………………………速劭名第29辑木简出入取予券书制度考………………………………………胡平生第36辑一九八〇年楼兰出土文书考释………………………………………平明第36辑《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六年历谱散简年代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6辑居延汉简居延都尉与甲渠候官人物志………………………………李均明刘军第36辑居延新出汉简所见方术考释………………………………………刘昭瑞第43辑敦煌、居延汉简中与朔闰表不合诸简考释………………………罗见今关守义第49辑《银雀山汉墓竹简》原列《孙膑兵法&#8226;下编》十五篇校补…………赵逵矢第44辑《武威汉简》丙本<丧服》简的缀合………………………………………李解民第34辑漠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赵平安第48辑汉代的属国………………………………………王宗维第20辑夜郎首邑考………………………………………罗荣泉第19辑漠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上)………………………………………李均明第34辑汉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下)………………………………………李均明第35辑西汉给事中非加官考………………………………………秦学颀第31辑《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李零第20辑<屈原列传)新探………………………………………汤炳正第1辑论(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三家注解………………程金造第7辑汲古阁单本(史记索隐)的一些问题………………………………………程金造第4辑日本《史记会注考证》增补《史记正义》的真伪问题……………………贺次君第14辑《史记》解诂(上)………………………………………吴国泰遗著第42辑《史记》解诂(下)………………………………………吴国泰遗著第43辑《汜胜之书》述略………………………………………吴树平第16辑读《汉书》、《后汉书》札记………………………………………黄侃遗著第1辑(汉书)材料来源考………………………………………王利器第21辑安息与乌弋山离——读《汉书&#8226;西域传》札记之一…………………孙毓棠第5辑条支——读《汉书&#8226;西域传》札记之二…………………………孙毓棠第6辑车师後部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孟凡人第16辑匈奴、Huns同族论质疑………………………………………余太山第33辑《风俗通义》杂考………………………………………吴树平第7辑《东观汉记》初探(上篇)………………………………………吴树平第28辑《东观漠记》初探(下篇)………………………………………吴树平第29辑《春秋左氏传》郑义辑述………………………………………徐孝定第8辑《论衡》司南新考与复原方案………………………………………王锦光闻人军第31辑建武十年弩机铭文考释………………………………………宋僳第34辑论郑玄《三礼注》………………………………………杨天宇第21辑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石泉第6辑黄河古桥述略………………………………………李祖桓第20辑论所谓“江淮运河”及其引起的问题………………………………………黄盛璋第21辑图经述略………………………………………陆振岳第27辑墓志溯源………………………………………赵超第21辑“司南”六义之演变………………………………………闻人军第34辑汉代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关系……………………周速宽张荣芳第9辑汉代的社………………………………………宁可第9辑论漠代文化的整合与分解………………………………………冷鹏飞第45辑漠魏中书………………………………………杨鸿年第2 辑两漠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张传玺第50辑两汉三国时期的印度洋航业………………………………………沈福伟第26辑试论漠唐间的水稻生产………………………………………张泽咸第18辑汉唐时期的茶叶………………………………………张泽咸第11辑漠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上)………………………………………张泽咸第46辑汉唐间东北地区农牧生产述略(下)………………………………………张泽咸第47辑汉唐间的荆州宗氏………………………………………牟发松第44辑新疆所出怯卢文书的断代问题——兼论楼兰遗址和魏晋时期的鄯善郡………马雍第7辑曹魏屯田的分布地区与经营年代考略………………………………………高敏第42辑“正始党争”探赜………………………………………柳春新第46辑《三国志》札记………………………………………周一良第9辑《三国志》斟议………………………………………吴金华第50辑《晋书》札记………………………………………周一良第10辑论<禹贡地域图》与《春秋盟会图》的性质与贡献……………………陈连开第16辑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上)……………………………余太山第47辑两漠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里数(下)……………………………余太山第48辑义渠考………………………………………余太山第50辑《魏书&#8226;粟特国传》辨考………………………………………佘太山第21辑魏书》粟特不是俄粟特………………………………………萧之兴第15辑噘畦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28辑柔然、阿瓦尔同族论质疑——兼论阿瓦尔即悦般…………………………余太山第34辑曹魏、西晋与西域关系述考………………………………………余太山第43辑赀虏与费也头………………………………………周伟洲第23辑贵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属………………………………………余太山第38辑关於董琬、高明西使的若干问题………………………………………余太山第27辑“三语掾”语事考………………………………………方北辰第29辑论梁武帝佞佛………………………………………梁满仓第45辑法献佛牙隐现记………………………………………陈垣第1辑麴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侯灿第22辑高昌郡官府文书中所见十六国时期郡府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柳洪亮第43辑魏晋南北朝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兼论左丞与御史中丞的分工…………祝总斌第32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蔬菜………………………………………张泽咸第44辑由梁元帝著述书目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分类体系——兼论卷轴时代卷与帙的关系…………辛德勇第49辑乞伏氏出於高车补证………………………………………陈仲安第25辑鲜卑姓氏考(上)………………………………………王仲荦遗著第30辑鲜卑姓氏考(下)………………………………………王仲荦遗著第31辑“羯胡”、“柘羯”、“杂种胡”考辨………………………………………黄永年第8辑六镇臆说………………………………………陈仲安第14辑代北豪强酋帅崛起述论………………………………………朱大渭第3l辑《徙戎论》考析………………………………………黄烈第28辑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阎步克第48辑北魏明元帝以太子焘监国考………………………………………李凭第38辑近代郦学家和郦学研究…….………………………………………陈桥驿第41辑郦道元所引《魏土地记》及相关诸问题………………………………………姜纬堂第39辑西魏敦煌计账文书以及若干有关问题………………………………………唐耕耦第9辑东西魏北齐北周侨置六州考略………………………………………王仲荦第5辑说“潜埋虚葬”………………………………………曹永年第31辑补周书艺文志………………………………………郭霭春第26辑郭义恭《广志》成书年代考证………………………………………王利华第48辑北周趟贵、独孤信事件考论………………………………………周双林第40辑北朝行台地方官化考略………………………………………牟发松第33辑麴氏高昌王国寺院研究………………………………………严耀中第34辑一九六〇年吐鲁番新发现的古突厥文………………………………………冯家升第3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上)………………………………………樊圃第32辑六到八世纪突厥社会研究(下)………………………………………樊圃第33辑突厥方物志………………………………………蔡鸿生第46辑蜀史四题………………………………………田余庆第35辑五岭辨正………………………………………覃圣敏第32辑<隋书》康国传探微………………………………………蔡鸿生第26辑隋领军府考补………………………………………李燕捷第32辑隋唐五代户等制度研究………………………………………邢铁第40辑关於隋末农民起义的若干问题………………………………………胡如雷第11辑唐长安郊区的研究………………………………………武伯纶第3辑唐长安城坊建置丛考………………………………………辛德勇第37辑唐代的寄庄户………………………………………张泽咸第5辑关於唐代团结兵的探讨………………………………………方积六第25辑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杨志玖张国刚第28辑唐代天宝年间军费开支蠡测………………………………………胡宝华第33辑唐代中後期的和罗………………………………………卢向前第41辑唐代进奏院考略………………………………………张国刚第18辑唐集贤院考………………………………………郑伟章第19辑唐代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职能………………………………………黎虎第47辑唐代“南选”及其产生的社会前提………………………………………张泽咸第22辑唐代的门荫………………………………………张泽咸第27辑唐代的进士放榜与宴集………………………………………傅璇琮第23辑释唐代军职建忠帅和立义帅………………………………………孙继民第43辑唐代婚姻礼俗考略………………………………………赵守俨第3辑唐代四种官类工匠考实………………………………………李鸿宾第42辑唐折冲府增考………………………………………李方第36辑试论唐代的太子监国制度………………………………………郭锋第40辑唐代财政东西分掌制的确立………………………………………李锦绣第46辑唐代教育史中的几个问题………………………………………李锦绣第44辑唐代西州均田制的普遍意义——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卢向前第44辑试论唐代的税草制度………………………………………李锦绣第34辑唐代六品以下职散官受永业田质疑——敦煌户籍勋职官受田之分析………卢向前第34辑唐代的翰林学士………………………………………袁刚第33辑唐代部曲、奴婢身份浅析………………………………………李伯重第32辑唐後期中书、门下侍郎平章事职权的变化及特点…………………………俞钢第39辑唐季“大奏穆护袄”考(上)………………………………………林悟殊第48辑唐季“大秦穆护袄”考(下)………………………………………林悟殊第49辑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韩茂莉第48辑一行、南宫说天文大地测量新考…………………………………闻人军李磊第32辑唐代九姓胡礼俗丛考………………………………………蔡鸿生第35辑唐代九姓胡贡品分析………………………………………蔡鸿生第31辑唐代的节日………………………………………张泽咸第37辑“甘露之变”前後郑注行踪考辨………………………………………卢向前第46辑郑亚事迹考述………………………………………周建国第3l辑《唐人行第录》正补………………………………………陶敏第31辑《唐人行第录》续正补………………………………………陶敏第34辑<大唐西域记>阙文考辨………………………………………范祥雍第13辑(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史实考原………………………………………张乘健第38辑《唐律疏议》制作年代考………………………………………杨廷福第5辑张惊和《朝野愈载》………………………………………赵守俨第8辑炖煌考释………………………………………谭世保第37辑阎立本《西域图》在宋元著作中的著录及其史料价值…………………汤开建第31辑《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残卷考释………………………………………王仲荦第9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3辑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校注并跋…………………吴震第14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上)……………………………………何丙郁何冠彪第25辑敦煌残卷《占云气书》研究(下)……………………………………何丙郁何冠彪第26辑唐代籍帐中“常田”“部田”诸词试释………………………………………黄永年第19辑唐志校史………………………………………周绍良第29辑盖蕃一家墓志综考………………………………………赵超第29辑两《唐书》校勘拾遗………………………………………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第12辑唐代的条枝和条枝海考………………………………………苏北海第29辑唐代马湖江通吐蕃路线行程考——兼考蒙古入大理的中、西道………冯漠锈第30辑唐五代时剑南道的交通路线考………………………………………冯漠镝第14辑唐代洛阳至太原驿路再考………………………………………王文楚第49辑中日史籍中的日使来唐事异同考……………………………………戴禾张英莉第20辑王仙芝、黄巢起义始年考………………………………………臧嵘第16辑关於黄巢农民军的一些史料的考辨………………………………………王永兴第5辑黄巢渡江南下考………………………………………方积六第10辑对黄巢起义记事墨迹内容的质疑………………………………………诸葛计第12辑《唐临川公主墓志》记事考索………………………………………赵守俨第9辑伯三六〇二残卷作者考………………………………………许建平第40辑归义军改元考………………………………………荣新江第38辑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缝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王永兴第40辑吐鲁番所出武周时期吐谷浑归朝文书史实考证…………………………王素第29辑闽王王审知夫妇墓志………………………………………官桂铨官大梁第28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上)………………………………………曹汛第46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中)………………………………………曹汛第47辑《唐代墓志汇编》残志辨证(下)………………………………………曹汛第48辑五代时期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赵永柬第44辑通颊考………………………………………荣新江第33辑旧五代史辑本引书卷数多误例………………………………………陈垣第3辑宋代编敕初探………………………………………戴建国第42辑宋代便罗“三说法”考略………………………………………袁一堂第45辑宋代四川帅司路考述………………………………………李昌宪第44辑论宋代浙西、江束水利田的异同及利弊……………………………………周生春第43辑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龚延明第41辑宋代武学武举制度考述………………………………………吴九龙王菡第36辑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汪圣铎第33辑宋代刑事审判制度研究………………………………………戴建国第31辑宋代地方州军财政制度述略………………………………………包伟民第41辑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汪圣铎第27辑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汪圣铎第18辑宋朝的两税………………………………………王曾瑜第14辑宋朝的和耀粮草………………………………………朱家源王曾瑜第24辑税钞、粮草钞和盐钞………………………………………汪圣铎第15辑宋代广州的香料贸易………………………………………关履权第3辑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汪圣铎第25辑宋朝的奴婢、人力、女使和金朝奴隶制………………………………………王曾瑜第29辑《北宋经抚年表》补正………………………………………李之亮第39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上)……..………………………………………李昌宪第47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中)………………………………………李昌宪第48辑宋代安抚使制度(下)………………………………………李昌宪第49辑宋代职官品阶制度研究………………………………………俞宗宪第21辑宋朝宣抚使等的属官体制………………………………………王曾瑜第22辑宋代文官帖职制度…………………………………………………………李昌宪第30辑南宋文官贴职制度研究………………………………………祖慧第44辑宋代幕职州县官的荐举制度………………………………………朱瑞熙第27辑北宋州县学官………………………………………郭宝林第32辑宋代官员公费用餐制度初探………………………………………朱瑞熙第49辑宋代婚姻礼俗考述………………………………………方建新第24辑北宋南江地区羁縻州考………………………………………马力第34辑北宋诸路转运司的治所………………………………………王文楚第28辑宋代世家初探………………………………………王善军第4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上)——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8辑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辩(下)——兼论景德镇南宋与元代瓷器工艺、市场及税制等方面的差异…………刘新园第19辑南宋高宗时期东南六路海盐政策的变迁………………………………………郭正忠第40辑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邹逸麟第12辑宋代国内海道考………………………………………冯漠鳙第26辑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王文楚第12辑王延德行记与天山硇砂………………………………………张承志第20辑《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贾敬颜第22辑《资治通鉴》编修考………………………………………曹家琪第5辑北宋《神宗实录》四修考………………………………………彭久松第24辑《续资治通鉴长编》版本著录考略………………………………………裴汝诫第12辑《续资治通鉴长编》义例考略………………………………………裴汝诚第25辑李焘年表………………………………………徐规第2辑《李焘年表》补正………………………………………徐规第4辑《李焘年表》再补正………………………………………徐规第16辑李焘著述考辨………………………………………王承略杨锦先第50辑沈括的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胡道静第3辑今本《南方草木状》研究………………………………………陈速庆第18辑《郡斋读书志》衢袁二本的比较研究——兼论《郡斋读书志》的成书过程………………………………………孙猛第20辑《宋史&#8226;兵志》一段文字的考释……………………………………王曾瑜第19辑“杯酒释兵权”说献疑………………………………………方建新徐规第14辑《宋史&#8226;高昌传》笺证………………………………………程溯洛第32辑《宋史&#8226;李心传传》考补………………………………………来可泓第33辑《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辨正……………………………………李方王素第25辑《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邓广铭第8辑《两朝纲目备要》史源浅探——李心传史学地位的侧面观察………………梁太济第32辑《要录》自注的内容范围及其所揭示的修纂体例……………………………梁太济第50辑《系年要录》《朝野杂记》的歧异记述及其成因……………………………梁太济第41辑绍兴《神宗实录》两修说………………………………………蔡崇榜第37辑宋辽和战关系中的几个问题………………………………………王煦华金永高第9辑李锐的生平及其《观妙居日记》………………………………………冯锦荣第47辑关於方腊起义若干问题的再探索………………………………………杨渭生第8辑宋代军事家陈规事迹考………………………………………王锦光闻人军第22辑环绕宋高宗生母韦氏年龄的若干问题………………………………………何忠礼第39辑孙用和父子行迹考………………………………………赵璞珊第37辑赵鼎和李光………………………………………王曾瑜第42辑岳飞几次北伐的考证………………………………………王曾瑜第6辑“黄龙痛饮”考释………………………………………邓广铭第7辑岳家军的兵力和编制………………………………………王曾瑜第11辑岳珂生平事迹考述………………………………………王瑞来第9辑《齐束野语》订误………………………………………徐规第46辑从《齐束野语》一书看周密的反理学倾向………………………………何忠礼第45辑崔与之事迹系年………………………………………何忠礼第41辑文天祥事迹四种………………………………………王曾瑜第46辑文天祥家书诗帖考释………………………………………魏连科第12辑《缃素杂记》鈎沉………………………………………吴企明第44辑《青箱杂记》订误………………………………………徐规第41辑宋代刻书述略………………………………………李致忠第14辑略论契丹建国初期营建的四楼………………………………………王树民第16辑辽代经济机构试探………………………………………向南杨若薇第17辑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街初探………………………………………王曾瑜第34辑头下与辽金“二税户”………………………………………李锡厚第38辑《辽史&#8226;地理志>校读记………………………………………嵇训杰第37辑跋北京出上辽张俭墓志铭………………………………………陈述第12辑关於金代蒲与路的考察………………………………………景爱第10辑金上京宫室考………………………………………景爱第36辑金代捺鉢研究(上)………………………………………刘浦江第49辑金代捺鉢研究(下)………………………………………刘浦江第50辑“蒲鲜万奴有异志”辩析——《金史&#8226;梁持胜传》纠误…………刘长海第49辑瓦因托尼出土廪食简的整理与研究…………………………………徐苹芳陈公柔第13辑东北古地理古民族丛考………………………………………贾敬颜第12辑鞑靼杂考………………………………………周良霄第8辑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唐长孺李涵第11辑金元二代的衍圣公………………………………………陈高华第27辑中亚写本中的样磨与巴尔楚克………………………………………林梅村第36辑成吉思汗生年考………………………………………周清澍第1辑汪古部统治家族——汪古部事辑之一………………………………周清澍第9辑汪古的族源——汪古部事辑之二………………………………………周清澍第10辑历代汪古部首领封王事跻——汪古部事辑之三…………………………周清澍第11辑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关系——汪古部事辑四…………………周清澍第12辑汪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汪古部事辑之五………………………………………周清澍第14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上)……………………………周清澍第49辑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下)……………………………周清澍第50辑元代役法简论………………………………………陈高华第11辑元代税粮制度初探………………………………………陈高华第6辑元代的阿速、钦察、康里人………………………………………陆峻岭何高济第16辑“佛郎机”名号源流考略………………………………………于化民第27辑“阑遣”与“索兰奚,,考………………………………………周良霄第12辑元代奉使波斯碑初考………………………………………杨钦章第30辑《文献通考&#8226;职官考》订误………………………………………龚延明第28辑《大德南海志》所见西域南海诸国考实……………………………………陈连庆第27辑《元史>探源——兼评《元史》的史学价值………………………叶幼泉王慎荣第27辑元史考证两篇………………………………………方广锅第29辑《通鉴续编》蒙古史料考索………………………………………黄时监第33辑关於元代诸王封爵等级和王位继承问题……………………………………李治安第35辑元代札你别献物考………………………………………黄时监第35辑阿剌吉与中国烧酒的起始………………………………………黄时监第31辑中国烧酒的起始与中国蒸馏器………………………………………黄时监第4l辑罗天益和<卫生宝鉴)…………………-………………………………………陈高华第48辑马可波罗天德、宣德之行………………………………………杨志玖第48辑十四世纪来中国的日本僧人………………………………………陈高华第18辑元代著名学者郑玉考………………………………………韩志速第45辑彭莹玉事迹考略………………………………………邱树森第16辑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方志速第33辑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方志远第40辑明代文职要员部推制度考略………………………………………刘渝龙第45辑——兼与方志远先生商榷………………………………………田澍第49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魏速科第32辑明代食盐专卖制度的演变………………………………………吴慧第26辑关於明代皇庄的几个问题………………………………………邺克晟第10辑。

中国古代都城门道研究_徐龙国

中国古代都城门道研究_徐龙国


组建 筑是 西周 时 期 的


组 宫 殿 建筑 基 址 东 西 宽


南 北长

4 5



米 面积


46 9
平 方米
、 、

整座建筑 由 门 房 中 院 前 堂 后 室 东西 厢房及 回 廊组成
、 、 、

南 向 北依次 为 门 房 中 院 前 堂 后
、 。
室 两侧为左右 对称 的 东 西 厢房
址 隋 唐两 京 城 门 类 型 唐 长安 城城 门 管 理 制 度 进行 过 研究


或对唐代城 门 进行复原研

〔 2


古 代都 城城 门 门 道 设置 多 少 并 无 定 制






前 所见 主 要 有








门 二道



门三

门 五道 等几种 形制



院落 东 西长

07

南北宽
99


面积 约

1 0
00 0
平方米



南 门 基址东 西长
1 1

28

南北宽
1 3
米 南 门 前 后 置廊


两 道 隔墙 把 南 门 分 为
2 6

门 三道

隔 墙宽
进深

汉哀帝义陵考古调查_勘探简报_焦南峰

汉哀帝义陵考古调查_勘探简报_焦南峰
18
考古与文物 2012 年第 5 期
汉哀帝义陵考古调查 、 勘探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1. 陕西 1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 陕西 咸阳市 712000 )
2
西安市 710054 ;
关键词: 义陵
陵园
建筑遗址
道路
摘要: 义陵是汉哀帝与傅皇后的合葬陵园,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办南贺村东南 。 经考古勘探发现, 义陵 “亞 ” 有双重陵园, 即义陵陵园和其内的汉哀帝 、 傅皇后各自的陵园。帝陵的墓葬形制为带四条墓道的 字形, 后陵为只 “甲” 17 座外藏坑, 23 座陪葬墓, 字形。另外, 还发现了 6 处建筑遗址, 多条陵区道路。 本次勘探调 有一条南向墓道的 查, 基本掌握了义陵陵区的范围 、 布局、 结构及主要内涵, 为义陵的大遗址保护和汉陵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 KEY WORDS: Yi Mausoleum Mausoleum Architectural site Roads ABSTRACT: The Yi Mausoleum is situated at the Nanhe village of Weicheng area,Xianyang,Shaanxi Province and belonged to the Ai Emperor and Fu Empress.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entire Mausoleum consists of two parts— — —an external Mausoleum and inner Mausoleum that was occupied by the tombs of Ai emperor and his empress. The emperor's tomb is in ya ( 亚) character shape and includes four slope entries. The Queen's tomb only includes one slope entry and is in Jia ( 甲) character shape. Besides,6 architectural sites,17 ‘waicangkeng ’( storage pit outside burial chamber ) , 23 attendant tombs,and several roads have been identified during the survey. The result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scope,pattern,structure,and internal constitution of the mausoleum. It is also beneficial to the conservational projec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the research of Han Mausoleums.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_辛德勇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_辛德勇

第21卷第1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 l.21,N o.1 2006年1月 Jour nal of Chinese H istor ical G eog raphy Jan.,2006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提 要]本文针对当前在秦汉直道研究方面的种种不同说法,重新分析有关秦汉直道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结果,指出直道南端起始于甘泉,是以甘泉至咸阳间的已有道路为基础,这条道路的南端起点,实质上应是咸阳。

根据唐代以前比较可靠的文献记载,目前只能完全肯定直道乃是连通云阳(甘泉)和九原两地,但在这两地之间具体究竟怎样连接,并没有特别可靠的证据足以复原。

史念海主要依据唐代文献记载对直道路线所做的复原,亦即西线方案,反对者并没有能够提出有力的文献依据,所以,在目前看来,还是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

[关键词]秦汉 交通 直道[中图分类号]K928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205(2006)01 0095 13[收稿日期]2005 08 09[作者简介]辛德勇(1959-),男,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研究。

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始皇三十五年,修筑的一条重要战略通道,用以连接都城咸阳与北部边防前沿 。

直道对于巩固和建设秦朝北方边防地区的作用,犹如灵渠对于秦朝经营岭南地区的作用一样重要。

由于史籍记载简略,对于这条道路的具体走向,学术界一直不甚清楚。

1975年,史念海发表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结合对相关遗迹和现代地理形势的实地考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直道路线复原方案:即秦直道南端,起始于泾、洛两河分水岭子午岭南端的秦云阳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循子午岭山脊西北行,至今甘肃定边一带,再经鄂尔多斯高原,转趋东北,越过黄河,至秦九原郡治九原县(内蒙古包头附近)∀。

沿途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已经确定的秦朝县级以上行政设置。

西汉宗庙再议_焦南峰

西汉宗庙再议_焦南峰

考古与文物 2000年第5期西汉宗庙再议●焦南峰 马永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由于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的灵魂观念非常强烈,对先祖亡灵的祭祀达到极致,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因此,人们非常重视先祖亡灵“居住”的礼制性建筑——宗庙。

《礼记・曲礼》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

”《墨子・明鬼》云:“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必择国之正坛,治以为宗庙。

”《诗经・大雅・绵》载:周太王迁岐后,即首先“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的一号宫殿基址与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据文献记载绘制的周代宗庙图大致相仿,有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一座宗庙建筑遗址。

若此推断不误,则以宗庙为建筑群体中心的思想,在商代前期就形成了。

春秋至秦汉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是由与商周时奴隶制宗法制度相适应的“尊祖重庙”思想,发展演变成为以加强皇帝专制统治为宗旨的“尊时君,重朝宫”的封建皇权思想。

因此,这一时期宗庙的地位有些下降,但这种下降只是相对于奴隶制早期将宗庙推崇至凌驾于当朝君王之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言的。

因为人们的灵魂观念并未减弱,所以宗庙作为皇室祭祖祷福的神圣殿堂的功用依然如故,并继续为维护所谓正统的皇朝统治在精神上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封建统治者仍然很重视宗庙,为其设置多重管理机构,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维护宗庙的神圣地位。

本文拟针对封建制度甫迈向成熟的西汉时期的宗庙功用、管理及禁忌等作一探讨。

一、宗庙的功用修建宗庙的本意是“尊祖”,其主要功用应当是祭祀先祖,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但本文不准备讨论此项功用,而是拟针对其衍生出的其它一些功用作一探讨。

1.确立、认可有关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身份、地位及其它一些重要活动的合法性西汉宗庙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即最终确认立、废君主的合法性。

西汉王朝自昭帝始即确立了新君即位谒高庙,求得高祖亡灵认可的制度。

秦始皇陵建筑论文五千字

秦始皇陵建筑论文五千字

秦始皇陵建筑论文五千字众所周知,中国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这得先从嬴政说起。

嬴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就是秦始皇。

大家对他褒贬不一,“贬”的居多。

但不可否认他确实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如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修建长城等等。

公元前243年,年仅13岁的嬴政登基王位,自称“始皇帝”,至50岁去世。

他的陪葬品中就有许多兵马俑。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吸引了伊丽莎白女王、克林顿和比利时国王前来参观。

他为何那样有魅力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兵马俑,从1974年发现并开始发掘,到90年代初停止发掘。

共发现兵马俑8000个以上,尺寸和真人差不多。

除此之外,还出土了4万余件兵器,大都是秦军征战时用的“真家伙”,有矛、戈、铍等。

有两个要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是被压弯的青铜剑。

1974年,在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找到了一把长94厘米,被一座150公斤的高级官俑压弯了45度的青铜剑。

然而,把它拔出来时,剑居然自动弹回了。

更令人叫绝的是,历经20xx年,它依然寒光闪闪。

原来它涂了10-15微米厚的含铬的防氧化物质。

二是消失的颜色。

兵马俑刚出土时是都有颜色的。

红的、绿的、黄的……色彩各异。

但是他们都在几分钟之内褪色了,变成了现在的灰黑色。

至于为什么?卖个关子,请大家自己找一找答案哦。

还有很多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的未解之谜。

为什么所有的'兵马俑都没有戴头盔?为什么青铜剑上会有铬盐这一物质?要知道,铬盐是20世纪美国和pn德国的发明专利,而且只能防锈60年左右,那么20xx年前的中国怎么就有了呢?而且还实现了20xx年不生锈!为什么兵马俑会有紫色衣服?那种紫色颜料至今都没有从任何自然物里找到过,只是20世纪,用高科技仪器提取出来了,20xx年前的秦国是怎么得到的呢?为什么94公分的青铜剑却不断?剑是铜和锡烧制而成的,一般65公分以上就很容易断了,而这把长剑居然完好无损,古人又有什么更先进的方法呢?这么多的未解之谜,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究,更多真相会水落石出的。

西汉帝陵选址研究_焦南峰

西汉帝陵选址研究_焦南峰

考古2011年第11期o研究与探索西汉帝陵选址研究焦南峰马永嬴关键词:西汉帝陵选址传统习俗风水思想KEYWORDS:Im p erial M ausoleums of the West ern Han D y nast y Cemet er y Selection Custom s Geom anc y Thou g htsABSTRACT:T he arran g ement of the im p erial mausoleums of the Western Han D y nast y p resent ed to us t oda y is made b y the accidental f actors in t he necessit y.T he/necessit y0is that the selection of the locations of the imperial m ausoleums of the West ern H an Dynasty f ollow ed t he t raditional cemet ery se-lect ion customs and w as restricted by the geomantic superstit ions and the desire of consolidat ion of the st ate power.T he/accident al factors0are the personal likes and dislikes of each em peror,w hich w ere sometimes playing a decisive role.T he distribution of the imperial mausoleums of t he West ern H an Dy-nast y w ould rat her be explained as a parag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 he historic tradit ions,ideologies,t o-pography,political dem ands and the emperors.personal likes and dislikes t han be stereot yped as a result of m atching the Zhao-Mu system of the aristocrat burials in t he past.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杜葆仁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李毓芳等先生先后对西汉诸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一批实物资料,取得了较多的重要研究成果。

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_焦南峰

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_焦南峰

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焦南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市710054)拜读了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西汉帝陵钻探调查报告》一书,我认为这是一部较为重要的田野考古报告,其成果显示了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善莫大焉”,可喜可贺。

西汉帝陵的考古工作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有了超过一百年的历史。

一个世纪以来,从中、日、法、美多国专家的短期踏查、测量,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博物馆的部分勘察和试掘,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系统调查和重点发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果[1-2]。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等单位勘察了茂陵,并先后对长陵的陪葬墓、汉文帝窦皇后南陵的从葬坑、阳陵的刑徒墓地等进行了试掘,了解了个别帝陵的部分布局及结构,开始对西汉帝陵的形制特点有所了解,并发表了若干篇调查、试掘简报[3],成为现代科学意义上西汉帝陵考古工作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对西汉帝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测。

社科院考古所对汉宣帝杜陵的从葬坑、门阙、寝园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考古钻探和科学发掘;陕西考古院对汉景帝阳陵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勘察、钻探和发掘;对汉武帝茂陵、汉惠帝安陵、汉昭帝平陵等进行了部分钻探和试掘。

在此期间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陆续刊布了《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西汉十一陵》、《汉杜陵陵园遗址》等系列研究成果[4];陕西的考古工作者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的考古简报和论文[5]。

通过近30年的考古工作,基本确定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及排列顺序,了解了西汉帝陵形制结构的基本要素,掌握了西汉帝陵布局“阳陵模式”的基本特点及规律[6],把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高点。

2001年7月 2005年10月的五年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汉帝陵(除汉阳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钻探,《西汉帝陵钻探调查报告》就是其研究成果总结。

西汉帝陵园新视野下的再发现 焦南峰

西汉帝陵园新视野下的再发现 焦南峰
在 运用 常规 钻探 手 段 的 同时 , 我 们还 利用德 国 美因茨 博 物馆 ! 奥 地 利维 也纳 大学 的设 备 , 并与浙 江 大学 合 作 , 运 用探 地雷 达 等现代 科 技设 备 对安 陵和 周王 陵 陵区进行 了 探 测 , 探 索无 损伤 探 测新技 术在 考 古工作中的运 用 "
在五 年 多调 查 的七 座 陵 园中 , 我们 的 总 普 探 面 积 约2 2 3 5 万平 方 米 , 如 果 常规 钻探 , 仅此一 项就 需 经 费约3 00 0 万 元 , 而我们五 年的工 作 , 调 查勘 探 发掘 等 全部 工作仅 花 费6 0 0 余 万 元 " 可 以说 , 宏 观 的理 念 ! 合理 的勘 探方 法 , 使 我们在 较 短 的 时 间内 ! 花 费较 少的 资金 , 并 对 遗址 最 小 伤害 的情 况下 , 尽可 能 全面 ! 系统 ! 准确 地 了解其 规模 ! 布局 ! 结 构及 内涵等 , 为 西汉帝 陵 的保护提供详细准确的资料 "
顶部 都有 测绘 部 门埋设 的 国测 点 " 因此, 我们一般就 采用这些控制点作 为测绘基点 , 并通过 向测绘部门购买 国测点数据 , 将我们的测绘系统与国 家地理坐标 系建立起有效关联 "
在工 作过 程 中 , 我 们使 用 电子 全站 仪 ! R 丁K 等 专业 测绘 设备 和 技 术对调 查 ! 勘 探 和发 掘成 果进 行 测 量 和 记录 "这 些 设备 和技 术具 有 强 大的 数据 采集 ! 存储 和处 理功 能 , 我 们可 以在 测量 的 同时对 数据 资料 进 行计 算 和存储 , 并 利用 相关 测绘 软 件 , 直 接 使用 计算机 处理 相 关数
这 1 6 处遗址 , 规 模宏 大 , 面积 广阔 , 环 境 复 杂 " 它 们 分布 在西 安

神道碑、墓碑、墓碣、墓表概念辨析

神道碑、墓碑、墓碣、墓表概念辨析

神道碑、墓碑、墓碣、墓表概念辨析杨树坤;彭明旭【摘要】志墓碑刻作为原始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学界所注意,它的几种最为常见的分类:神道碑、墓碑、墓碣、墓表的概念和内涵却不甚清晰,经常为人们混淆.对上述四种碑刻的概念进行了考查和辨析,以期对碑刻和相关研究有所助益.【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2)005【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神道碑;墓碑;墓表;墓碣【作者】杨树坤;彭明旭【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7.4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在所撰《法国远东学院藏唐宋墓志拓本图录引言》一文中就说:“向来谈文献学者,辄举甲骨、简牍、敦煌写卷、档案四者,为新出史料之渊薮。

余谓宜增入碑志为五大类。

碑志之文,所与史传相表里,阐幽表微,补阙正误,前贤论之详矣。

”[1],指出了碑志的重要性。

近年来,碑志作为原始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强调,对碑志等石刻的研究几成显学。

碑志中的“志”指的当然是墓志,但是同为志墓石刻的“碑”,却有很多称呼和种类,比较常见的如墓碑、神道碑、墓表、墓碣等。

它们究竟有何区别,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对它们的概念进行辨析,可以帮助学人厘清碑刻的种类、涵义,帮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碑刻这种原始史料,从而有助于史学研究。

之前很多辞典、工具书及金石学通论著作都对墓碑、神道碑、墓表、墓碣等有所定义,但是或失之简单,或不够全面,或没有把相近概念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笔者认为学界对志墓碑刻的相关概念仍有混淆,有详细阐述和比较的需要。

以下将按神道碑、墓碑、墓碣、墓表的次序分别展开讨论。

笔者梳理了一下历史文献和金石学义例著作中对神道碑进行概念表述、功能定义的文字,有代表性的几种列举如下:1.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墓前碑碣,未详所起。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陶俑应为导引俑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陶俑应为导引俑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陶俑应为导引俑作者:张济琛张涛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02期摘要: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陶俑15件,这批陶俑出土后立刻引起世人惊奇和研究探索。

依据考古发现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调研,运用逻辑分析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对这批秦代陶俑进行深入考证,认为这批陶俑应正名为导引俑。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的发现与清理,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早期传统保健导引术的珍贵形象资料。

关键词: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导引俑;形象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2-0056-06Abstract:15 racotta figurines were unearthed from the K0007 Funerary Pit of the Emperor Qinshihuang’s Mausoleum Site, arousing surprise and exploration as soon as they appear. 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literature researc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an in-depth research was used in these terracotta figurines in the Qin Dynasty in this paper, believing that these terracotta figurines should be referred to as the physical and breathing exercise figurines. The discovery and cleaning of the K0007 Funerary Pit enriches the image data of the physical and breathing exercise and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s to study the early physical and breathing exercise in China.Key words:Emperor Qinshihuang’s Mausoleum Site of K0007 Funerary Pit;guiding figurines;image秦始皇帝陵(以下簡称秦陵)原名“丽山”,陵园名“丽山园”。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1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

1961年,国务院将黄帝陵发布为世界第一批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号称“全国第一陵”。

黄帝陵墓之前的“黄帝陵”三个大字为蒋介石所提。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绅士士祭奠黄帝的场合。

据记实,最早进行祭奠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

陵区景点包罗:全国第一陵、轩辕桥、陵墓区、轩辕庙、黄帝手植柏、恳切亭、挂甲柏等。

乔山山体浑朴,气魄宏伟,山下有沮水环抱。

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序常青,郁郁葱葱。

整个陵区弘大磅礴。

全国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

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高视睨步。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

陵园区周围配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

《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奠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庙前区气魄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进口广场的地面。

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手植柏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轩辕庙院内,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秀,冠盖蔽空,叶子四序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庞大的绿伞。

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天下上最迂腐的柏树。

内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

谓七人合抱犹不围。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2各位游客,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的就是唐代皇帝高宗李治和_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乾陵营建于盛唐时期,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自不必说。

单从其宏大的规模,壮伟的气势,富丽堂皇的建筑来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

据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4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

《文物》杂志2010年第12期--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_张国硕

《文物》杂志2010年第12期--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_张国硕

图一牛牧岗遗址位置示意图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商丘市文物局民权县文化局牛牧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民权县西部偏北23公里的双塔乡牛牧岗村北,北距陇海铁路约5公里;南距连霍高速公路约2公里,距民权吴岗遗址约15公里,距杞县鹿台岗遗址约22公里;西南距惠济河25公里(图一)。

遗址东西长100、南北宽120米,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

遗址高出周围地面约1~2米,中部略高,四周呈慢坡状下降。

遗址西南部有一小土岗,高约1.5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曾对杞县鹿台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

为进一步了解豫东西部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10~12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会同商丘市文物局、民权县文化局等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牛牧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现有仰韶、龙山、先商、早商、晚商、东周、西汉及唐宋明清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

其中发现8座战国、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

现将8座墓葬简报如下。

一战国墓葬(一)墓葬形制共6座(M1~M4、M6、M7),均未被盗扰,器物组合以壶、盒、鼎、罐等多见。

M1方向285°。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斜壁,平底,四壁及墓底加工规整。

墓口略大于墓底,墓口长2.2、宽1.3米,墓底长2、宽1.1米,深0.8米。

墓内填有浅灰色与黄色相间的花土,土□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图二M1平、剖面图1.铜带钩图三M2平、剖面图1、4.陶盒2.陶鼎3.陶罐5.陶壶6.小陶壶7.陶杯图四M3平、剖面图1、5.玉2.陶立俑3.铜带钩4.铜环6.石圭图五M4平、剖面图1.陶罐2、3.陶壶4、5.陶盒6、7.陶鼎质较软,结构疏松。

单人侧身屈肢葬,头向西北,仅留棺痕,随葬铜带钩1件(图二)。

尸骨保存状况差,墓主性别、年龄不详。

M2方向200°。

长方形砖室墓,墓口未见用砖封盖,四壁用小砖错缝平砌,共16层,直至墓底。

汉王刘邦就国南郑时“烧绝栈道”考辨

汉王刘邦就国南郑时“烧绝栈道”考辨

汉王刘邦就国南郑时“烧绝栈道”考辨孙启祥【摘要】秦汉之际汉王刘邦就国南郑时“烧绝栈道”之处及其行为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史记》的记载考查,刘邦经行子午道,《留侯世家》中的“褒中”为“(金蚤)中”之讹,而《汉书》的失误导致出现张良、刘邦“相送”的矛盾和经行褒斜道的错误观点.“烧绝栈道”发生在子午道并由汉王君臣实施,其他种种说法皆不可信.汉初褒斜道已壅塞四十年,刘邦无缘由此经过,亦毋须破坏此道.【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秦汉之际;汉王刘邦;褒中;蚀中;子午道;褒斜道【作者】孙启祥【作者单位】汉中市档案馆,陕西汉中7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2公元前206年(史家以其为“汉之元年”)四月,以巴、蜀、汉中为封地的汉王刘邦离开关中,穿越秦岭谷道前往王都南郑(今陕西汉中),行进途中,“烧绝栈道”,以图自固。

进入南郑之道路和“烧绝栈道”之史实,原本属于刘邦“王汉中”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枝节问题,但因典籍记载有差异和纰漏,后世取材的偏好和角度不同,且对地理实际的熟悉程度及相应判断有异,出现了许多争议,有必要进行辨析。

一、《史记》中“烧绝栈道”发生于子午道关于刘邦就国南郑之路线及“烧绝栈道”之史事,司马迁在《史记》的《高祖本纪》和《留侯世家》中都有记载。

卷八《高祖本纪》曰: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至南郑……卷五五《留侯世家》曰:汉王之国,(张)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对照《高祖本纪》和《留侯世家》,司马迁关于“烧绝栈道”的记载反映了以下史实:其一,汉王率将士自杜县(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之南的中往南郑就国;其二,张良送汉王至此道途中的褒中(为中之误,见下)即返韩,离开前劝汉王烧绝栈道;其三,张良离开后,汉王继续前行,并烧毁所过栈道。

图说西安老街巷

图说西安老街巷

图说西安老街巷作者:书吃发表日期:2008-9-9 12:35:01下马陵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

因街东口北侧有汉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马陵而得名。

唐人韦述两京记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

又曰‘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

究竟是蛤蟆陵雅化为下马陵,还是下马陵讹传为蛤蟆陵,至今无定论。

明正德年间由胭脂坡迁来在此建董子祠,人称下马陵。

董仲舒为西汉著名学者,哲学家。

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

此街中段曲折处可看出唐城和明城衔接处,明代由此向东扩建了西安城。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1#作者:书吃回复日期:2008-9-9 12:36:00东仓门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

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

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2#作者:书吃回复日期:2008-9-9 12:38:00安居巷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

南至三学街西口。

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后演化为今名。

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

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

3#作者:书吃回复日期:2008-9-9 12:40:00索罗巷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

唐代位于兴庆宫内,相传以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一娑罗树园而得名。

明代称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

4#作者:书吃回复日期:2008-9-9 12:43:00景龙池位于东关北部。

北起长乐坊,南至索罗巷。

唐时位于兴庆宫中部偏北。

唐景龙年间,这里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于此。

当时地下水涌出成湖数亩,得名景龙池。

李隆基作太子后,利用这件事说他的住所有龙气。

登基后在此建立兴庆宫,景龙池既宫中龙池,亦称九龙池。

这地名可反映出唐时因引数条河流入长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况。

5#作者:书吃回复日期:2008-9-9 12:57:00东大街为钟楼至长乐门,长2150米。

隋开皇二年建新都大兴城,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名景风门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