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太阳直射点及其影响(经典)

合集下载

地理太阳直射知识点总结

地理太阳直射知识点总结

地理太阳直射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太阳直射的基本原理太阳直射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所造成的。

地球自转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度,而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也在改变,因此造成了太阳直射区域的不断变化。

地球自转每天都会经过太阳直射区域,而地球公转则导致太阳直射区域在不同季节不断移动。

二、太阳直射带1. 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离赤道最近的地区,因此在太阳直射时受到的太阳能最为强烈。

赤道地区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温差小,是热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2. 热带地区热带地区是位于赤道两侧约23.5度以内的地区,这个范围内的地区在一年中都会经历一次太阳直射。

热带地区气温高,季节变化不明显,是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3. 温带地区温带地区位于热带地区的两侧,介于23.5度到66.5度之间。

这个范围内的地区在一年中都会经历两次太阳直射。

温带地区气温适宜,季节变化明显,适合农业生产。

4. 寒带地区寒带地区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内的地区,介于66.5度到90度之间。

这个范围内的地区在一年中都会经历一次太阳直射。

寒带地区气温低,冰雪覆盖,是极地冰雪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太阳直射对气候的影响1. 温度太阳直射会使得太阳能辐射最为集中,因此太阳直射区域的气温会较高。

赤道地区气温持续高,而极地地区气温持续低。

2. 降水太阳直射会形成气流运动,使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圈,从而形成大规模的对流性降水,影响降水的分布。

3. 季节变化太阳直射会导致地球季节的变化。

当北半球夏至时,南半球就是冬至。

这就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所造成的。

四、太阳直射对影响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1. 农业生产太阳直射会影响季节变化和降水分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太阳直射区域和季节变化来安排种植和收割。

2. 生态环境太阳直射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将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长繁衍。

热带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植被分布就是直接受到太阳直射的影响。

3. 人类活动太阳直射的地理分布也影响着人类活动,赤道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居民生活习俗和经济活动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

高考地理太阳直射点考前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太阳直射点考前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太阳直射点考前复习资料高考地理太阳直射点五个小知识1、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2、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3、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

例如: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的太阳高度=90°-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189;×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189;×(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4、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9.23~次年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5、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①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②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北方向。

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什么?3月21日春分,太阳直射赤道;过后,直射点北移,到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后直射点南移,秋分(9月23日)时又直射赤道,继续南移,冬至日(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以后又北移。

高考地理太阳直射点模拟题1、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D)A、地球的公转B、地球的自转C、太阳的运动D、地球公转运动和相对不变的地轴倾角解析: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即形成了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10月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C)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解析:12月22号直射南回归线,到3月21号直射直射赤道,在南半球。

微专题06 太阳视运动与影子问题-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06 太阳视运动与影子问题-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006太阳视运动与影子问题2021年浙江1月卷19-20题示意图+文字以我国某中学推窗望日为背景,考查太阳视运动方位2021年山东卷12-13题区域图+文字以我国某地某日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为其背景,考查太阳视运动方位2021年河北卷7-8题示意图+文字以小明书房一角采光问题为背景,考查太阳视运动方位2021年浙江6月卷19-20题示意图+文字以我国某中学立竿见影观测为背景,考查太阳视运动方位2021年天津卷15题示意图+文字以我国某地一住宅小区某栋住宅楼二至日8:00和16:00的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为背景,考查太阳视运动方位2021年山东卷8题示意图+文字以我国珠峰测量为背景,考查地方时的计算、太阳视运动方位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2021年天津卷14-15题文字以科考队在北极圈内实地考察为背景,考查太阳视运动方位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2020年全国3卷44题示意图+文字以燕山南麓沟谷鸟儿撞击玻璃幕墙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为背景,考查太阳视运动方位(1)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日出日落方位示意图(2)日影长短及朝向问题日影朝向,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一天中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影子方向为正南、正北或者无影子。

(3)日出、日落的方位及日影朝向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不同,以北半球为例比较说明:注意:①极圈内某地区出现极昼或刚结束极夜的地点(极点除外),若是北半球,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日出、日落时影子朝正南;若是南半球,反之。

②纬度越高,其日出、日落方位年变化越大。

③同一地点,夏至日、冬至日的日出、日落方位偏离正东的角度最大。

19.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则该窗朝向A.正南B.东北C.正北D.西南【解析】19.夏半年,我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半年,我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高三地理太阳直射点知识点

高三地理太阳直射点知识点

高三地理太阳直射点知识点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射到地球上的某一点,这个点上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为90度。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会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变化而发生移动,它对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和地理环境等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变化原因以及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球某一点上的现象。

当太阳光线以垂直角度射到地球上时,此时的太阳直射点就确定了。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移动。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点决定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进行旋转的运动,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由于地球轨道呈椭圆形,且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平面夹角存在倾斜,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移动。

1. 地球自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一天的旋转运动,约为24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并不垂直,所以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也会有相应的移动。

每天地球都会经历一个完整的自转周期,太阳直射点也会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5天。

地球的轨道呈椭圆形,离太阳较远的时候称为远日点,离太阳较近的时候称为近日点。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也会由近日点移动到远日点,然后再回到近日点的位置。

三、太阳直射点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气候和季节变化等重要因素。

1. 日照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

在太阳直射点附近的地区,太阳直射的角度较大,昼夜长短差异较小,日照时间相对较长。

而在离太阳直射点较远的地区,太阳直射的角度较小,昼夜长短差异较大,日照时间相对较短。

2. 气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在太阳直射点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的强烈和日照时间的长,导致气温较高,气候干燥。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6)太阳直射点(学生版)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6)太阳直射点(学生版)

专题6 太阳直射点【学习目标】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回归运动的规律。

2.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特点。

3.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地理意义。

4.掌握判定太阳直射点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和难点】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地理意义。

3.掌握判定太阳直射点的方法和技巧。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独立思考,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太阳直射点及其回归运动1.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光线照射的地点,或地表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为的地点,它是连线与的交点。

【理解】①太阳光线与地表各地所成的角度不同。

太阳照射地面可分为和两种方式。

②因地球比太阳小得多,且地球距日,故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一组光线。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之间的周期性的往返运动。

1)原因:①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附近;②的存在(关键因素)。

2)移动规律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春分→夏至南→北半球夏至→秋分北→南秋分→冬至半球冬至→次年春分南→北图示如下:【注】其它特点: 周期:1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幅度:°′(23°26′N—23°26′S);速度:每月移动约个纬度(或约1°/天)。

项目恒星年回归年概念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或太阳连续两次直射(或3.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意义(或影响)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1)地球上四季的更替,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气候的变化等许多地理现象,都与直射点的周年变化有关。

2)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发生季节变化。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发生极昼和极夜的范围越大。

【注】太阳直射点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时刻不停地自向移动,速度约为°/小时。

太阳地球直射地理知识

太阳地球直射地理知识

太阳地球直射地理知识太阳地球直射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太阳地球直射的原理、影响以及与地理知识的关系。

一、太阳地球直射的原理太阳地球直射是指太阳光线直接照射到地球的情况。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光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到地球上。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到地球某一点时,就称为太阳地球直射。

太阳地球直射的原理可以通过地球的倾斜度来解释。

地球的轴线与地面的垂直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地球的倾角约为23.5度。

当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置时,太阳的光线会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到地球上。

在北半球的夏季,地球的北半球倾斜向太阳,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的北半球较为直接,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较高。

而在南半球的夏季,地球的南半球倾斜向太阳,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的南半球较为直接,南半球的气温较高。

二、太阳地球直射的影响太阳地球直射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太阳地球直射的位置移动时,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季节变化以及气候带的形成。

1. 温度变化:太阳地球直射的位置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

在夏季,太阳地球直射的位置偏向北半球,北半球的气温较高;而在冬季,太阳地球直射的位置偏向南半球,南半球的气温较高。

这种温度变化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2. 季节变化:太阳地球直射的位置也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在夏至和冬至这两个时间点上,太阳地球直射的位置达到了极值,分别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和冬季的开始。

夏季时,太阳地球直射的位置偏向北半球,北半球经历夏季;冬季时,太阳地球直射的位置偏向南半球,南半球经历夏季。

3. 气候带的形成:太阳地球直射的位置还决定了地球上不同气候带的形成。

根据太阳地球直射的位置,地球被分为赤道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赤道气候带位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副热带气候带位于赤道以北和以南,气温适中;温带气候带位于副热带以北和以南,气温较凉;寒带气候带位于温带以北和以南,气温较冷。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应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应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应用一、典题示例1.高考刚结束,小明同学到我国某省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旅游。

旅游期间,小明既领略了高原风光,又穿越了高山峡谷,还参观了橡胶园。

某天的下午1点20分,太阳直射小明头顶。

此时他可能位于()A.23°N,100°E B.23°N,120°EC.24°N,100°E D.24°N,120°E[解析]根据题干“太阳直射小明头顶”,说明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应位于两回归线之间,排除C、D项。

北京时间下午1点20分时该地为正午12时(太阳直射头顶),通过计算得出该地经度为100°E,A项正确。

[答案] A2.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据此完成(1)~(2)题。

(1)()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解析]第(1)题,由资料可知,在连续三个月,该地太阳高度在递减;由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

第(2)题,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说明第二次测量时是当地的秋分日。

[答案](1)D(2)C二、方法讲解(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断技巧1.根据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判断如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牢记此图可有效判定太阳直射点位置,方法如下:(1)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26′;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影子的方向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有关。

假设某地位于北半球,则影子的方向为:①春分-夏至-秋分:太阳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南,黄昏影子朝向东南;②秋分-冬至-春分:太阳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北,黄昏影子朝向西南;③正午影子方向:与观察者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北;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南;④南/北极点: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北。

图2 影子的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C、A精讲精析:(1)分析影子的方向。

①由于该地为北极点,因此该点的四周,全部为“南”,因此中国结的影子指向正南,拍摄者也位于正南;②如果此时为3月21日(春分),则全球昼夜平分,北极点处应该是一半夜晚、一半白天,而图中全部都为白天,因此不是春分或者秋分。

(2)分析南极点的气候特点。

①南、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1月份为南极的夏季,但南极点的冰层很厚,夏季虽然有融化,但仍然比北极要厚很多;②3月1日~21日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的昼长>夜长;3月21日~31日为冬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夜长>昼长,因此总体来看3月份昼长>夜长,而北极点及其附近地区恰好相反,因此累计昼长:南极点附近>北极点附近;③南极的海拔较高,因此气压较低;④假设南极北极海拔相同,则9月1日~23日为南半球冬半年,气温较低;24日~30日为夏半年,气温较高,因此总体来说气温较低的日子更多。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影子的方向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有关。

假设某地位于北半球,则影子的方向为:①春分-夏至-秋分:太阳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南,黄昏影子朝向东南;②秋分-冬至-春分:太阳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北,黄昏影子朝向西南;③正午影子方向:与观察者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北;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南;④南/北极点: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北。

图2 影子的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C、A精讲精析:(1)分析影子的方向。

①由于该地为北极点,因此该点的四周,全部为“南”,因此中国结的影子指向正南,拍摄者也位于正南;②如果此时为3月21日(春分),则全球昼夜平分,北极点处应该是一半夜晚、一半白天,而图中全部都为白天,因此不是春分或者秋分。

(2)分析南极点的气候特点。

①南、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1月份为南极的夏季,但南极点的冰层很厚,夏季虽然有融化,但仍然比北极要厚很多;②3月1日~21日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的昼长>夜长;3月21日~31日为冬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夜长>昼长,因此总体来看3月份昼长>夜长,而北极点及其附近地区恰好相反,因此累计昼长:南极点附近>北极点附近;③南极的海拔较高,因此气压较低;④假设南极北极海拔相同,则9月1日~23日为南半球冬半年,气温较低;24日~30日为夏半年,气温较高,因此总体来说气温较低的日子更多。

高考地理复习强化训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含详解)

高考地理复习强化训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含详解)

2021届高考地理复习强化训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含详解)一、单选题根据图所示我国日历反映的信息回答下面小题。

1.日历中立冬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A.120°WB.150°EC.30°ED.90°E2.关于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的正确表述是A.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B.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C.在赤道并向南移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上图四点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A.①B.②C.③D.④4.上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A.①B.②C.③D.④5.一中期末考试这天,地球所处的位置为下图中的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①之间6.一中期末考试这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C.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2010年6月26日出现月偏食,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见。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此次出现月偏食时,地球公转的大致位置是A.A点后的几天B.B点后的几天C.C点后的几天D.D点后的几天8.当地球公转到A点后的几天内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速度达最慢B.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速度达最快C.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速度达最快D.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速度达最慢9.当地球公转到B点附近时A.夜弧和昼弧不等长B.北极圈内为极夜C.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D.南半球为春季10.对某地(30°E、20°N)的正确描述是A.属热带地区,但无太阳直射现象B.一年中有两次直射机会C.属于温带地区,得到热量较少D.有极昼极夜现象,但时间不长2019年国庆节期间,全国人民在祝福伟大祖国的同时也在享受国庆假期带来的快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在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处于图中的A.a→b之间B.c→d之间C.b→c之间D.d→e之间12.太阳直射点从a→b→c→d→e运动的周期是A.365日5时48分46秒B.365日6时9分10秒C.23时56分4秒D.29天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一、引言太阳直射点是地球上每年两次发生的现象,也是地球气候变化和季节交替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原理以及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太阳直射点指的是太阳的垂直射线(也称为垂直入射角),它与地球表面形成一个垂直的角度,这个角度受到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及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倾角的影响。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23.5°,所以太阳的直射点会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

三、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引起的。

每年地球绕太阳完成一周运动,太阳直射点也会随之变化。

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有一个称为赤道的带状地区,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往返移动,形成两次太阳直射点。

四、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会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产生影响。

1. 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当太阳直射点靠近北半球时,北半球就进入夏季;当太阳直射点靠近南半球时,南半球就进入夏季。

夏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的垂直射线倾向于北半球,使得北半球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天气炎热;冬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天气寒冷。

2. 地区气候差异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不同地区的气候也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比较稳定,因此赤道地区的气候相对稳定,年平均温度高。

而靠近极地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点的远离和辐射角度的变化,气候变化较为剧烈,温度差异大。

3. 降水分布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也会影响雨季和旱季的分布。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赤道地区会受到持续的热力作用,形成热带雨林,年降水量很大;而靠近太阳直射点的地区则容易形成干旱带,降水非常稀少。

4. 海洋环流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也会对海洋环流产生影响。

热带地区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稳定,热力作用较强,导致在赤道附近形成热带低气压带,海水蒸发增加,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风暴。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日出、日落、极昼、极夜)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日出、日落、极昼、极夜)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日出、日落、极昼、极夜)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日出日落方向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向不同。

以北半球为例,下图中的A点代表北半球的观察点,N、S、W、E分别表示北、南、西、东。

则不同季节太阳的日出日落方向为: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春分/秋分时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④正午时,从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从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北方,从赤道看时太阳位于正上方。

图2 日出日落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A、B、A精讲精析:(1)分析优惠政策的优势。

优惠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吸引北京的游客,但会造成景区游览人员增多,产生拥堵,游客交通与游览的用时的比值增长,但不会影响旅游服务设施的等级。

(2)分析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两大类,其中选项A中主要是人文资源,选项C、D主要是自然资源,选项B同时包含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太行大峡谷)。

(3)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①9月23日为秋分,15天为一个节气,因此10月8日为寒露,10月23日为霜降,11月7日为立冬,11月22日为小雪。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影子方向)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影子方向)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影子方向)考点详解(1)日出日落以北半球为例:①春分、秋至,6点日出,18点日落;②夏至,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冬至,6点后日出,18点后日落。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运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南移动,秋分(9月23日)重新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返回,向北移动,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太阳直射的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下图中的红色夹角H)。

正午太阳高度角(H),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角,在中午的12:00出现。

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规律:①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H)=90°;②太阳不直射时,12:00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③太阳高度角,等于90°减去该地距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④从直射点开始,向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减小的角度,恰好等于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图2 正午太阳高度角例题图3 例题答案:B、C精讲精析:(1)判断影子的方向。

如下图,第一张图中,影子位于白色平台的上面,天塔的右侧为一个暗色的凸出港口;对应到第二幅图上面,应该是下图第二幅图中红色线的位置。

第二幅图中有指北针,因此该红线所指的西北方,即为天塔的影子方向。

图4 太阳高度角示意图(2)判断太阳的位置,进而确定时间。

影子在西北方,因此太阳应该位于东南方,应该是日出后的一段时间。

天津低处北半球40°N左右,因此春季秋季6点日出,夏季6点前日出,冬季6点后日出。

因此只有8:00-10:00符合条件,每个季节都是刚刚日出后。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极昼、极夜)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极昼、极夜)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极昼、极夜)考点详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当地时间12:00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下图中的α)。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观察者的纬度有关,计算公式如下:α= 90°- | β- γ|其中α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β为观察者所处的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其中β-γ表示的是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遵循“同减异加”的规律,即当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用减法;当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

例如位于同一半球:40°N-20°′N=20°;位于不同半球:40°N-20°S=40°+20°=60°。

图2 太阳高度角例题图3 例题答案:D、A精讲精析:(1)分析太阳高度角与光照面积。

①题干中所说的为“正午”,因此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小时,正午太阳最“低”,即照进室内的光线最远,光照面积最大;②福建位于北半球,因此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太阳高度角α=90°-|β-γ|,β与γ处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

2020高考地理专题系列复习-太阳直射点及影响(共43张PPT)

2020高考地理专题系列复习-太阳直射点及影响(共43张PPT)

下表是我国某地连续三个月21日的日出和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读表,完 成下列问题。
时间 a月21日 b月21日 c月21日
日出 5:10 5:05 5:19
11.从a月21日到c月21日期间(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
日落 19:05 19:20 19:15
B.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CHale Waihona Puke 该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c月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2.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D )
A.甲
B.乙
C.丙
D.丁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 昏线的移动,从而导致昼 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昼夜长短状况与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夏半年) 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A 66034'N
C
N
600 M
23026'N
300
D赤
66034'S B 00

图3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A
N
D
900
M
O
赤道面
C
晨昏圈
地轴 S B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日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一天中随着
地球的自西向东的自转,
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
F EDC

时移过15度经度(如图)。
6 8 1012

但同时每天也向南(或向
A 3、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 、b两月分别是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4、在图示月份中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正午、日出、日落方位)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正午、日出、日落方位)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正午、日出、日落方位)考点详解•正午的太阳方位正午的太阳方位,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

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点以南,则正午太阳便位于观察点的南方。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个回归年)例题下图为安徽省某中学的操场示意图,两侧为行道树(早上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遮盖)。

读图完成1~2题。

1、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4:00~14: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应选择的最佳地区是()A. ①B. ②C. ③D. ④2、下列日期中,一天中行道树的影子,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A. 5月1日B. 6月1日C. 7月1日C. 8月1日答案:A、C精讲精析:(1)分析每个区域的树荫面积。

①安徽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而6月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该操场以南,即正午12:00时,太阳位于正南;②14:00时,太阳由正南,慢慢向西移动,即位于西南(南偏西);③此时太阳位于西南,因此此时操场的树荫,西操场>东操场,并且西北操场(①)的树荫面积最大。

(2)分析树影的转动角度。

①树影的转动角度,与早上、正午、晚上的太阳位置有关;②冬至时,太阳早上在东南、正午在正南、晚上在正西,因此一天之中树影转过<180°;③春分和秋分时,太阳早上在正东,晚上在正西,一天之中树影转过180°;④夏至时,太阳早上在东北,正午在正南,晚上在西北,一天之中树影转过>180°;⑤因此,夏至时(6月23日)树影转过的角度最大,选项中的7月1日距离夏至(6月23日)最近,因此选项C正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影响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不停地自转。

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变化以及生物活动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简单来说,就是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地球表面的点。

由于地球是一个倾斜着的球体,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存在一个约 665 度的夹角,这就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有规律地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也就是北纬 235 度和南纬 235 度之间。

每年的 3 月 21 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这一天被称为春分。

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开始进入春季,南半球则是秋季。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

到了6 月22 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夏至。

在这一天,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而南极圈内则是极夜。

此时,北半球处于炎热的夏季,南半球则是冬季。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向南移动。

9 月 23 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这一天被称为秋分。

和春分一样,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进入秋季,南半球进入春季。

继续向南移动,到 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冬至。

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北半球是寒冷的冬季,南半球则是炎热的夏季。

太阳直射点的这种移动规律,直接导致了地球上季节的更替。

在中纬度地区,四季的变化最为明显。

比如在我国,春季温暖宜人,万物复苏;夏季炎热多雨,草木繁茂;秋季天高气爽,果实累累;冬季寒冷干燥,雪花纷飞。

除了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还对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太阳直射的地区,接收到的太阳热量多,气温高,气候炎热;而在太阳斜射的地区,接收到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气候寒冷。

比如,赤道附近由于常年受到太阳直射,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而两极地区由于太阳斜射角度大,热量少,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

高三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知识点第1篇:高三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知识点1.晨昏线的概念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时间管理,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晨昏线的移动一般地,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

1、2、3分别表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高一地理知识点之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晨昏线的概念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 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 图,图中反映了3月21日竿 影长度的点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学校大约位于 ( A ) A.21.5°N B.21.5°S C.45°N D.45°S
高考对接
(2010· 安徽文综)11 月 22 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
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哪半球?我们滁州的昼夜 长短的状况是怎样的?此后几天太阳直射点向哪 个方向移动?滁州的昼夜长短将怎么变化?
滁州市3月23日是、24日两天日出和日落时间表 (北京时间)
星期四
03月23日 星期五 03月24日
日出
06:06:21 日出 06:05:03
日落
18:20:13 日落 18:20:55
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 三层中部 ( 如下图所示 ) ,在甲楼顶层 GPS 测得纬度为 31.836 6° 、经度为 117.217 9° 、高程为 96m。完成(1)~(2) 题。
(1)隔 25 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 A.二层西部 C.五层西部 B.四层东部 D.七层东部
1. 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 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 是 _________,北京的日期是 ________,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 区范围是从_________区到东12区。 2. 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 向________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 ,用时________小时。期间,地 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________ ,角速度逐渐_______,地球上出 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_______, 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 ____________。(6分)
昼长
12:13:52
昼长
12:15:52
观察滁州市03月23日和24日两天日出和日落时间表 ,说出直射点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关系
日出太阳方位 正午太阳方位 在北半球 在赤道 在南半球 东北 正东 东南 正南 正南 正南 日落太阳方位 西北 正西 西南
40°N地区 两分两至日 时的太阳视 运动轨迹图
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的关系
1.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其规 律表现可用图示归纳如下:
(1)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 (2)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 (3)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夏半年) 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夜缩短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各地昼增长,夜缩 短;南半球各地昼缩短,夜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各地昼增长,夜缩 短;北半球各地昼缩短,夜增长。
太阳直射点移动及其影响
太阳直射点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 26´N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次年春分 秋分 9月23日前后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23º 26´S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高考经典】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 示意图”,回答问题。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 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 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 阳日。
【高考经典】 某学校(1100E)地
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 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 如下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的竿 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 过canα=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 度α。据此回答: ⑴该小组每天量测影长时,北京 时间应为( B ) A.12∶00 B.12∶40 C.11∶20 D.11∶00
B
)
(2)此后一个月内 A.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 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 B.广东省进入雨季 D.云南省昼短夜长
(D
)
一年内越接近二至日,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高考经典】图1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1, 完成3-4题。
3、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 、b两月分别是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4、在图示月份中 A.2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1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3地昼长变化最大
【答案】42. 6:24;6月23日;东2 43. 西略偏南;48;增大;减小;缩小;增大
【解析】 综合考查太阳知识点移动、地方时、公转速度快慢、正午 太阳高度变化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做此题关键是判断A、 B两点分别在夏至、北回归线(最北)和冬至、南回归线(最 南)、地图切换时关键。 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得经度为160°W,6月22日当太阳直 射点位于A点时,A点的地方时为6月22日12点,则北京 (116°E)的地方时为6月23日6时24分,0点经线为20°E,新 的一天范围从20°E向东到日界线,因此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 区范围是从东2区到东12区。太阳沿移动轨迹运动时会逐渐偏 离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因此太 阳直射点沿移动轨迹向西南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2天,即 48小时。期间,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由夏至日 (6月22日)开始向远日点(7月初)靠近,日地距离逐渐增大, 角速度减小,太阳直射点纬度逐渐靠近B点所在纬线(度), 所以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太阳直射点与季节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夏半年) 夏季 直射点不在的半球(冬半年) 冬季
太阳直射点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夏半年)
为夏季,气压带风带向高纬移动 直射点不在的半球(冬半年)
冬季,气压带风带向低纬移动
总体上,7月向北移动
1月向南移动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昼夜长短状况与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特点的判断技巧 (1)分布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 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的方向移来时,该地的正午太 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移去时,该地的正 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