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精品)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 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人之初》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认读生字“人”、“之”、“初”等生字。
•能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基本含义,并能够简单解释其意义。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的理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理解“性本善”的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认读生字“人”、“之”、“初”等生字。
•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基本含义。
•进行简单的理解和表达。
2. 难点•把握《人之初》整体意思,理解古文词汇的含义。
•运用“性本善”的概念,在简短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1)通过唱歌、游戏等活动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人之初》。
2. 学习新课(1)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生字及句子的含义。
(3)分组讨论“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学生谈论思路,教师进行引导。
3. 教学拓展(1)学生小组合作展示对“人之初,性本善”理解,鼓励学生展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教师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指导和评价。
4. 归纳总结(1)通过讨论和展示,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2)教师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对本课文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古文词汇理解困难,语言表达欠缺流畅。
下一节课需要加强对古文词汇的解释和运用,同时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
五、课后作业请学生背诵本课文《人之初》,并写下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理解,以展示下节课。
以上是本节课《人之初》的教学设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增加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三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近、习、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文是什么意思?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一)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2、指读,随时正音,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4、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人之初》(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人之初》这篇诗歌,使学生了解人类的本质和起源,增强对人类尊严的认识和敬重;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韵律;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激发他们对人生与世界深刻而持久的思考和热爱。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人之初》这首诗歌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2.学生能够领会诗歌的语言艺术及其韵律美。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知;2.如何教授诗歌的韵律及艺术表现形式。
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平静下来,用想象来先营造一种氛围。
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让他们自由联想,形成自己心中对“人之初”的一些形象和想法。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贴近诗歌,感受到它的情感和意蕴。
2.合作学习策略让学生两两或三人一组,互相转述一遍这首诗,这样可以互相借鉴和纠正,大家共同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心得。
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对诗歌语言、意义和韵律等方面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3.情感教育策略诗歌是一种有情感表达的文学形式,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表现情感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诗,并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描写的情感和情绪,让学生了解到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要学习的诗歌——《人之初》。
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感官体验让学生静下心来,听老师朗读《人之初》。
让学生先感受下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先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第三步:探究语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包括句子结构和词语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和表现形式。
第四步:理解思想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运用形式,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诗歌的思想,即人类的本质和起源。
第五步:创意表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和感想,或者让学生创作一首类似于《人之初》的诗歌。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5单元《人之初》-人教部编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性本善”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班级里如何体现‘性本善’?”
-三字经的理解:三字经中的句子简练,寓意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一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浅,难以理解“性本善”的文化内涵,教师需要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举例:
-在古文朗读技巧方面,教师可以先将课文逐句朗读,让学生模仿跟读,再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通过反复练习,突破朗读难点。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性本善”这一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例子。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生字词的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在不同场景下如何展现善良本性的行为。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性本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之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觉得有时候大家都很友好,喜欢帮助别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性本善”的奥秘。
《人之初》教案(含反思)
《人之初》优秀教案(含反思)章节一: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之初》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人之初》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章节二: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文章内容。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2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人之初》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和句子。
讨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章节三:教学资源与评估3.1 教学资源课文《人之初》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的PPT或视频。
学生分组讨论的表格或卡片。
3.2 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课文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章节四:教学扩展与反思4.1 教学扩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写一篇类似的寓言故事。
4.2 教学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章节五: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确定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5.2 教学安排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互动和思考。
六、教学设计与策略6.1 教学设计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之初》的寓意。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6.2 教学策略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7.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教材概述教材名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时安排:第一课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古诗词《人之初》,培养学生爱国、敬老、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内容课文分析《人之初》是出自唐代文学家李白的《长干行》中的一段诗句,全诗20行,其中第一、二行是著名的名句: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是通过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特征,来表达人性本善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之初”意味着什么,人性的基本特点。
2.熟悉“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名言,体会其含义,思考它在生活中的作用。
3.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教师介绍李白并展示《长干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准备开始课文的学习。
2.阅读诵读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口头诵读,重点读出名句“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诠释人性中的善。
3.词语解释教师提供“初”,“性”,“良”,“相近”,“习”,“相远”等生、字的含义,教导学生理解课文全面含义。
4.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为小组,自主合作完成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探究。
5.课文内容回顾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点,讲解“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语句含义和人的道德分化的原因。
6.朗读解读完本课文后,学生口朗“人之初”诗句,感知文学的美。
7.作文练习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作文题目:“我从‘人之初’这首古诗中学到的是……”教学反思本堂课是对《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节课《人之初》的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清晰。
通过展示李白的《长干行》,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通过解读“人之初”这句名言,让学生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此诗中的文化意蕴,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通过熟练的朗读,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感受到了文学的美。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多方面的活动,注重启发式、情境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更好的接受知识。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8《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第五单元8《人之初》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之初》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词的朗诵技巧。
•能够感受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朗诵《人之初》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并表达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简短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学习诗歌内容
•向学生介绍《人之初》这首诗的作者、背景等。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汇,使学生理解诗歌意义。
朗诵练习
•给学生时间学习和背诵《人之初》。
•分组进行朗诵练习,让学生展示成果。
情感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
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人之初》的感受和理解。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内心的感情和想法。
作业布置
•布置学生阅读并背诵《人之初》。
•让学生写下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教学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人之初》这首诗歌。
人之初优秀教学设计6篇
人之初精选优秀教学设计6篇【人之初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近、习、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文是什么意思?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一)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2、指读,随时正音,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4、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生字、生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的初生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初学者的基本品质,如谦虚、好学、尊重他人等,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人格品质。
文化知识目标:通过对《人之初》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初生阶段的思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之初的含义。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针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之初的含义”的部分)了解“人之初”认识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逐步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展示课件上的初生婴儿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觉得人最初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对“人之初”的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人之初”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人在初生时是一张白纸?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教师补充讲解“人之初”的文化背景与深层含义,如人性的本善本恶等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
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使他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们将遵循识字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同时融入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以下具体步骤。
生字识别:通过展示生字卡片或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介绍课文中的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画顺序,并示范书写。
学生跟随模仿,进行书写练习。
新词理解:在生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词的意思。
通过例句、图片或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加深对新词的理解。
教师范读:教师首先进行课文的范读,注意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速,为学生树立榜样。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一、课堂背景介绍本次教学将围绕《人之初》这篇课文展开,该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必备文章,并且是一篇让学生感悟人生价值的优秀作品。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阅读、讨论和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道理,并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之初》的基本内容;2.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4.激发学生对于未来的期望和勇气,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修养。
三、教学准备•《人之初》课文教材及课后习题•课堂展示板书•PPT课件•宣纸和毛笔•讲台麦克风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回忆起童年时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2.引导学生和同桌分享自己的回忆,让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情感联系。
步骤二:文本理解1.全班大声朗读《人之初》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和韵律。
2.分组讨论:请学生讨论文章中的小孩对生活的独特看法,共同找出文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步骤三:活动互动1.分角色朗读:将文章分段,让不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画意象图:让学生以自己的想象,用宣纸和毛笔画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动的一幕。
步骤四:知识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作者想通过《人之初》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2.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并用心感悟。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人之初》这篇文章,学会了用心读文章、学会用心感悟生活。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理解生命的价值,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好学生。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人之初》;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于《人之初》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人之初》这篇文章,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能力,这将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有裨益。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词语“人之初”的含义和来源。
2.能正确书写词语“人之初”。
3.能准确地读出词语“人之初”并能在句子中使用。
4.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好奇心和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继续。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人之初”的意义。
2.能正确书写和念出词语“人之初”。
三、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对词语“人之初”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2.能在正确的情景下运用词语“人之初”。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
2.白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学生练习本。
4.图片或实物展示“人之初”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播放与“人之初”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人之初”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词语。
第二步:学习1.引导学生读出“人之初”这个词语,解释其意义是指人类的开始或初始阶段。
2.教师通过示范书写“人之初”,让学生跟读。
3.让学生自己动手书写“人之初”并进行纠正。
第三步:运用1.培养学生对词语“人之初”的理解和表达,提问引导学生用“人之初”造句。
2.小组内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使用“人之初”造句的情境。
第四步:拓展1.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古诗词或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之初”这个词语的用法和涵义。
2.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相关的书籍,加深对“人之初”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和书写词语“人之初”,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这个词语。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深入了解“人之初”的意义与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关于“人之初”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在家里积极参与家长亲子阅读,找到更多相关词语或故事。
八、教学反思针对学生在学习“人之初”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鼓励学生多交流,提高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人之初”这个词语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并背诵课文《人之初》。
2.能说出课文中描写的小朋友的特点。
3.能听懂老师的阅读朗读课文,并模仿跟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内容。
2.在课文中找出描述小朋友的关键词。
三、教学准备
1.课文《人之初》的教材。
2.幻灯片或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老师放一段描写小朋友的音频,让学生倾听。
2. 学习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发音和语调。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
•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小朋友的形象特点,每组设计一个小展板展示。
4. 学生表演
•各小组的学生上台表演展板,展示小朋友的形象特点。
5. 总结复习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重点强调小朋友的性格特点。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人之初》。
2.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身边的小朋友,注意描述细节和情感。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下一步可以加强拓展,让学生自己设计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之初》【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之初》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描写对象。
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
3.能够认真朗读课文,并得到正确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描写对象。
2.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思。
2.学生能否正确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方法1.讲解2.朗读3.分组讨论五、教学内容和方法1.让学生在课前先阅读一遍《人之初》,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在课堂上讲解课文的意境和思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配合语文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情境。
4.让学生朗读整篇课文,并纠正其错误的表达方法。
5.分组讨论,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课文的看法和理解,然后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思想。
2.学生能否正确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否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4.整节课上的活跃程度。
七、教学建议1.对于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提前在家里进行预习,对词汇进行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2.对于掌握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区别。
《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生民,曰有常。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识字8《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识字8《人之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能够背诵词语《人之初》。
2.了解《人之初》中的含义,能够简单描述其内容。
3.能够正确书写词语《人之初》。
能力目标:1.能够听懂并读出《人之初》。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人之初》。
3.能够与同伴合作,理解词语《人之初》的意义。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人生哲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并背诵《人之初》。
•理解《人之初》中的涵义。
三、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人之初》。
四、教学准备1.词语《人之初》的教学卡片。
2.词语《人之初》的黑板书写内容。
五、教学过程1. 热身•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舌头操活动,准备开始语文学习。
2. 引入•老师出示词语《人之初》,并向学生解释这句蕴含深刻哲理的词语来自于哪篇古文。
3. 学习•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词语《人之初》,反复练习直至学生能够熟练朗读。
4.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理解《人之初》的意义,并通过小组讨论和组长汇报的方式展示理解。
5.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该小组对于《人之初》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6. 拓展•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人之初》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词语的内涵。
7. 总结•老师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
六、课堂作业1.背诵《人之初》。
2.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于《人之初》这句词语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人之初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人之初》时,学生积极性高,理解能力较强。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再加深对于该句的诗歌背景等知识的了解,拓展学生文学素养。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人之初》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认识《人之初》中的人物及其形象。
–熟练掌握课文的读音和意思。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感受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难点:1.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抽象的“万物之初”概念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2.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2.课文:《人之初》3.教具:图片、小动画或实物道具4.课件:包括课文、问题及辅助材料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小动画,引入课文《人之初》的主题。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解释生字生词。
3.情感指导:讨论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之初》的含义,并分享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人之初》,提高学生的阅读流畅度。
3.情感表达:要求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4.结语: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情感指导充分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共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万物之初”等抽象概念理解较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对概念的讲解和引导。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写下对自然的感悟,形成小作文。
2.制作《人之初》的大型展板,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出对自然的感悟和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课文《人之初》,朗读流利,朗诵有感情。
2.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童年时光,体会自然之美,体味快乐与纯真。
3.能够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就自己的童年时光进行表达。
4.能够在课文启发下,进行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记录美好的童年回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人之初》中的内容与意境。
2.进一步感知自然之美,体味童年时光。
难点1.如何用简单的语言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感。
2.如何将课文启发下的感悟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
教学准备1.板书:课文名称《人之初》。
2.教具:幼儿园音乐盒,CD音乐《童年的回忆》。
3.课件:PPT展示《人之初》课文图片。
4.其他:自然风景图片、童年照片。
教学过程第一步: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幼儿园音乐盒中的《童年的回忆》,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第二步:导入课文(10分钟)教师展示PPT中的《人之初》课文图片,向学生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人之初”是什么样的情景。
第三步:课文朗读(15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感悟每个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体味自然之美和童年时光的快乐与纯真。
第四步:课文理解(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解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五步:情感体验(1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自己的童年时光,分享有趣的事情和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六步:创作活动(2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启发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童年回忆或想象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第七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感悟自然之美,珍惜童年时光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童年时光的小故事,展示给同学分享。
2.组织学生参加戏剧表演,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创作表演剧本。
3.安排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人之初》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自然之美和童年时光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作力。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
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
学生跟读至少2遍。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内容选讲1.内容梗概略讲: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
“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
——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人之初》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人之初》这首诗歌。
2.能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背诵《人之初》这首诗歌。
2.正确朗读诗歌,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人之初》诗歌的课件及配套图片。
2.教学素材:包括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3.教具:录音机、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播放一段关于人生初识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人之初的美好。
2. 导入•引入《人之初》这首诗歌,让学生先自己默读。
3. 学习•逐句带读,解释不懂的生字词。
•分段朗读,讲解每个段落的意义。
4. 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之初是怎样的?怎样成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 升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与诗中相似的经历?6. 总结•学生就《人之初》这首诗歌在情感上的体会进行分享,并进行小结。
六、课堂延伸•绘画:让学生根据对《人之初》的理解进行绘画。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段描述“人之初”的文字。
七、课后作业1.背诵《人之初》这首诗歌。
2.写一篇读后感,围绕“人之初”展开。
3.绘制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图画。
八、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多元化。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第五单元人之初》这首诗歌。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人之初》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人之初》教学设计课时安排•课时1:导入启示•课时2:识字学习•课时3-4:巩固练习•课时5:评价与总结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人之初》,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对人类起源的初步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课文《人之初》的复印件•相关图片或幻灯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录音带教学步骤课时1:导入启示1.利用图片或故事启发学生对人之初的感受,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列出关键词,预习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课时2:识字学习1.课文朗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模仿语音语调。
2.解释生词词语,例如“初、人之初、付、上帝”等。
3.分组讨论词语意义,加深印象。
课时3-4:巩固练习1.设计语文游戏或小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2.同学间合作,互相朗读课文,交流感想并讨论困难。
课时5:评价与总结1.邀请几位同学表演诗文,评价表现,鼓励学生表现自信。
2.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词语意义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对人之初的内涵理解有待加强。
下节课可以通过互动讨论、剧情演绎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下自己对人之初的思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起源相关知识,激发对历史的好奇。
经过这节《人之初》的课程,相信学生对语文学习将更加感兴趣,同时也能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案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 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习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近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习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教学设计无需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
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
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远方近处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
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习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⑧人之初。
(“之、初”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
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 出示任务:再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习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
(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习,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