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简介及其作品《谏逐客令》赏析

合集下载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李斯是秦代公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公文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

在他的公文写作中,《谏逐客书》是最优秀的一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之最。

••••他的公文,散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和《古文苑》。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势,他们就借韩国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的建议。

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劝谏。

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以高远的立意,论述了逐客与统一天下的矛盾,并以此之利害关系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语中的,打动了秦王,最后使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就文种而言,属于“上书”。

上书,或称“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文书。

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

••••《文心雕龙·章表》上讲:“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

”这里的“言事于主”,即包括上行文书,也包括一般游说文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讲:“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上书,是在游说辞令的基础上形成的。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的《论说篇》中说:“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的话,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在《平原君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当时赵国游说之士毛遂的非凡事迹:“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说,在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到了顶峰。

不少游说之士在国君面前,纵横陈词,无所顾忌,颇有一种“侠义之风”。

这种“侠义之风”至秦汉以后,由于皇权的高压而逐渐消失了。

201712【李斯】《谏逐客书》(欣赏与分析)

201712【李斯】《谏逐客书》(欣赏与分析)

201712【李斯】《谏逐客书》(欣赏与分析)■创作背景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内容鉴赏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

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6-7]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篇1出处或作者: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李斯是秦代公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公文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

在他的公文写作中,《谏逐客书》是最优秀的一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之最。

••••他的公文,散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和《古文苑》。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势,他们就借韩国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的建议。

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劝谏。

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以高远的立意,论述了逐客与统一天下的矛盾,并以此之利害关系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语中的,打动了秦王,最后使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就文种而言,属于“上书”。

上书,或称“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文书。

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

••••《文心雕龙·章表》上讲:“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

”这里的“言事于主”,即包括上行文书,也包括一般游说文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讲:“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上书,是在游说辞令的基础上形成的。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的《论说篇》中说:“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的话,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在《平原君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当时赵国游说之士毛遂的非凡事迹:“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说,在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到了顶峰。

不少游说之士在国君面前,纵横陈词,无所顾忌,颇有一种“侠义之风”。

这种“侠义之风”至秦汉以后,由于皇权的高压而逐渐消失了。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李斯,楚国上蔡人(今湖北与河南的交界之处),李斯少年天才,在加上好学刻苦,便在一群人中脱颖而出,又因其办事干练。

为人机警,被他人推荐为吏。

一日,他从老鼠偷食中得出一条人生感悟:老鼠能够自由进出到人与狗所不能进入的地方,只因为老鼠较小,推到人生上,人不管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相对的,只有找到对应的地方,即使不肖也能成贤。

不久,他嫌弃官小便辞官而去,便继续游荡江湖,在增加自己的阅历,于是他便拜荀子为师,学法是和帝王之学,几年以后,李斯学有所成,就跃跃欲试,想力师干事业去了。

最终,李斯选择了秦国作为自己才能的施展之地。

刚当客卿不久,秦国便发生了一件政治大事,李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才使自己的政治前途免毁于一旦。

因秦攻韩甚急,韩王无计可施。

这时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向韩王献计:郑国假装投降秦国,鼓动秦王政派人修水利,用以消耗秦之国力,延缓秦向外进攻。

不久,郑国的阴谋被识破,秦国内大哗,宗室大臣都说从别的国家来的客卿都是间谍、特务,应全部驱逐出去。

秦王政因受郑国所骗,气恼不已,就下令把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全部赶出去。

而李斯是楚人,也属驱逐之列。

在他接到驱逐出境的命令后,就斗胆向秦王政上了一个奏章,毫不客气地指出秦王政这样做是愚蠢之举,是强大对手,削弱自己。

并建议秦王政收回成命,重用客卿,为秦统一六国服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说:“自从秦穆公起一直到秦昭王、庄襄王,都有客卿,如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等人,都是外国人,可他们并不是间谍,恰恰相反、这些人对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怎么能一概而论都说客卿不好,要驱逐出境呢?”李斯又说:“如果说外国的不好、那你秦王宫里用的包括宫里装饰的玉石奇珍,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球,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风之旗等,都是外国的,秦本国一样也没有,你为什么认为好呢?”最后,李斯提醒秦王:“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标题:《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的艺术与妙处探析文档内容:一、引言《谏逐客书》是秦朝丞相李斯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所作的一篇奏疏,其以雄辩之才和深邃的洞察力成功劝阻了秦王嬴政驱逐外国宾客的决定,不仅彰显出李斯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更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人才基础。

本文将深入剖析《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的巧妙之处。

二、论证严密,逻辑清晰李斯在文中首先列举了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外客而使秦强大,以及秦孝公采纳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强的历史事实,以此证明接纳并重用客卿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他的论述严谨周密,层层递进,从历史到现实,从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让秦王无法反驳。

三、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李斯在论述过程中,适时地融入了对秦王的深深敬仰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盼,他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表达出对秦王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深切忧虑,字句间流露出拳拳忠心和浓浓爱国之情。

同时,其文笔犀利,比喻生动,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李斯强调了秦国历史上得益于客卿的实例,并提醒秦王,若因一时偏见而驱逐所有客卿,则无疑是自断臂膀,放弃了一条获取人才、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

他把秦王的视野引向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使秦王认识到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对于实现统一大业的至关重要性。

五、结论综上所述,《谏逐客书》中李斯以其深思熟虑的策略、真挚恳切的情感、严密有力的论证和高瞻远瞩的眼光成功劝服秦王改变决策,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和政治智慧。

这篇千古名篇,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处理人才问题的宝贵启示,堪称古代劝谏文学的典范之作。

《谏逐客书》原文与译文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译文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译文赏析《谏逐客书》原文与译文赏析〔战国〕李斯【作者小传】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

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

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并六国,拜为客卿。

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

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

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

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

【题解】本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

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当时赶走客卿的主张,已得到秦王同意。

李斯反对赶走客卿,触犯秦王,所以称“批逆鳞”,却能“功成计合”,这跟“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有关。

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

接下来历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比较,逐客的错误就明显了。

转到秦王,另起波澜。

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

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谏逐客书的全文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谏逐客书的全文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谏逐客书的全文赏析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及注释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1-2]。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谏逐客书(先秦)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谏逐客书》通过对秦国驱逐客卿进行论述,强调了客卿的重要性,再进一步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表现出任人唯贤的思想。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逐客书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令——精选推荐

谏逐客令——精选推荐

谏逐客令编辑本段原文作者:李斯(秦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後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後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後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後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①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李斯所写的一篇劝谏文章,向秦始皇上呈。

文章主要内容是告诫秦王要谨慎驱逐有才能的臣子,不要轻易妄行。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李斯的观点和论据。

一、秦始皇应该善待有才能的臣子。

1. 《谏逐客书》开篇即谏创,表示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规劝秦始皇不要轻易驱逐有才能的臣子。

这表明李斯重视人才,认为有才能的人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

2. 李斯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先例,说明了有才能的臣子可以帮助国家兴旺发达。

他引用了商鞅变法的故事,及齐桓公、晋文公任用管仲、鲍叔牙的例子,说明了有才能的臣子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二、秦始皇不应被小人挑拨,盲目驱逐臣子。

1. 李斯在文章中指出,很多时候是小人挑拨离间,使得皇帝误信臣子的坏话而盲目驱逐有才能的人。

这样做对国家和朝廷都是不利的。

2. 他还警告说,当一个朝廷智者尽失,就会有内乱、外患。

3. 李斯举了周公旦驱逐召忽的故事,说明了一个君主应当不受小人的挑唆,应当听取众臣之言,并不可听信小人言,因为这样往往得不到真实的情况。

三、谏逐客书寓意深刻1. 《谏逐客书》不仅是具体反对某一举措的因缘及结果的功利的文字,像古代的疏通上御璧之书那样,讲的是一种君臣关系的基本道理。

2. 《谏逐客书》是通过对历代的有才能的臣子为国效力的例子,警示秦始皇不要贸然驱逐臣子,是借这些历史中的成功或者失败来劝阻秦始皇对待臣子采取盲目行动。

3. 《谏逐客书》具有目的性、说服性和合理性。

其目的性是通过向秦始皇劝谏,使其能够慎重对待臣子,不轻易将有才能的人驱逐,以便国家能因臣子而昌盛。

文章又是合理性的,通过历史例子和政治理论的论据,使得这种目的性获得了说服力。

《谏逐客书》是一篇劝谏文章,通过对历史例子的引用和详细论证,向秦始皇上呈,表达了李斯对国家兴盛发展的期望,同时也向秦始皇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文章内容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历史故事的启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通过引用历史故事,展示了有才能的臣子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同时警示秦始皇不要因为小人的挑拨而盲目驱逐有才能的臣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译文|作者简介《谏逐客书》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创作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谏逐客书》原文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毛泽东如何评价李斯的《谏逐客书》

毛泽东如何评价李斯的《谏逐客书》

毛泽东如何评价李斯的《谏逐客书》毛泽东于1959年年底至1960年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谈到《谏逐客书》这篇文章。

他说:“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

那时候各国内部的关系,看起来是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战车、武士。

”李斯(?—前208)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入秦之前,是荀子的学生。

学成后,他征求了老师的意见,选择了入秦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道路。

他抵达秦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刚去世、太子政(后来的秦始皇)刚即位的时候。

秦王嬴政时年仅13岁,他尊吕不韦为相。

吕不韦招致宾客,就将新来的李斯纳为舍人。

这为李斯得以接近秦王创造了机会。

李斯向秦王所献之计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这正是秦王要实现的目标。

秦王先后拜李斯为长史、客卿,听从并采纳他的建议,对他很信任。

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与秦接壤的东邻韩国派了一名说客,是位水利专家,名叫郑国,来到秦国,竭力建议在关中修一条长达300里的灌溉渠(这条渠后来修成后,称为“郑国渠”,也叫“郑渠”)。

这似乎是为秦国着想的,但其本意是想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这一大型水利工程上,拖住秦国,无力出兵东伐,所以根本上是替韩国着想的。

不久,这件事的内幕被捅了出来,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借此大做文章,纷纷向秦王反映说,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做事,统统有各为其主的不可告人的目的,都是坏东西,应该把他们一个不留地驱逐出去。

一时“排外”的言行形成一股势头,秦王于是也下了“逐客令”。

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

他的《谏逐客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的。

李斯的上书,开头回顾了春秋战国以来秦国历史上四个辉煌的时期:穆公用了百里奚等人,称霸西戎;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殷富;秦惠文王用了张仪,扩大版图;秦昭王用了范雎,奠定帝业。

这些智谋之士都不是秦人,而是客卿,他们于秦是有功的。

接着,李斯又以帝王所好的珍宝美女来自四方所献,不过只在于“快意当前”而已,秦的目标应该是“跨海内,制诸侯”,没有“术”怎么能成?没有人怎么能成?如果“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那就等于是损害自己、资助敌国的愚蠢举动,“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的出发点是为秦国考虑的,就事论理,颇有气势,竟说服了秦王,撤除了已经颁发的“逐客令”。

2023年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逐客书》赏析

2023年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逐客书》赏析

创作背景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作者简介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文本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始皇的一个奏章,发生在秦王嬴政十年。

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

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

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

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

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

”这说的是下行公文。

一代名相—李斯文采欣赏。

一代名相—李斯文采欣赏。

一代名相—李斯文采欣赏。

历史名篇欣赏《谏逐客书》关于历史名篇《谏逐客书》,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早有评议:“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云”;并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由此可见李斯《谏逐客书》这篇奏议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这段评说,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欣赏和分析李斯的这篇奏议。

一、《谏逐客书》写作的背景说明有关《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根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王下逐客令是在公元前237年,距秦统一天下还有十六年。

时处战国末期,几个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

秦国作为强大的一国,由它来统一天下的局势已相当明朗,其他诸侯国都惧怕秦国吞并自己,因而千方百计地遏制秦国向外扩张。

就在这时,韩国利用秦国大兴水利建设的机会,派了一名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去,劝说秦王修筑一条很长的灌溉渠,目的是想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人力、财力,使其难以对外用兵。

可是不久,这一阴谋便被发觉了,于是,秦国宗室的贵族大臣联名上书,要求秦王下令逐客。

李斯本来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

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挥笔写下了这个奏疏,并收拾行装出走。

由于这个奏疏写得有理有力,秦王立即撤销了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从半路上追了回来。

据说这时即将被杀的郑国也向秦王进言: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工程,当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国的实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

尽管兴修水利,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修好水渠却“为秦建万代之功”。

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他,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它对发展繁荣秦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当时面临统一天下的秦王还是能够从容纳谏的。

二、《谏逐客书》写作的宗旨目的《谏逐客书》总计不过八百多字,但是它的宗旨却十分明确,开篇点题:逐客为过(谏逐客――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而李斯在奏疏中的论证主旨也十分明确,即论证逐客之非。

《谏逐客书》注释、分析

《谏逐客书》注释、分析

谏逐客书李斯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

学成之后,入秦为官,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

嬴政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迎蹇叔于宋③,来邳豹、公孙支于晋④。

此五子者,不产⑤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⑥。

孝公用商鞅⑦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⑧,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⑨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⑩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⑪,西并巴⑫、蜀,北收上郡⑬,南取汉中⑭,包九夷⑮,制鄢、郢⑯,东据成皋⑰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⑲到今。

昭王得范雎⑳,废穰侯㉑,逐华阳㉒,强公室,杜私门,蚕食㉓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㉔四君却客而不内㉕,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㉖,有随和之宝㉗,垂明月㉘之珠,服太阿㉙之剑,乘纤离㉚之马,建翠凤之旗㉛,树灵鼍㉜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㉝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㉞,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㉟,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㊱,江南㊲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㊳。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㊴,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㊵,傅玑之珥㊶,阿㊷缟㊸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㊹,佳冶窈窕㊺,赵㊻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㊼,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㊽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谏逐客书》赏析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

而李斯《谏逐客书》则正好是由于其成功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一预期目的,也就是说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

究竟李斯用了何种“魔法”竟能令秦王改变初衷,“攻心术”也~如果有人读过此文而没感受出李斯攻心术之精明,那么他就白读了。

全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

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彊”“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

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

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你看,紧接下来的一段,李斯如数家珍般一一数出秦王所占有、所喜爱的玉、宝、珠、剑、音乐等等,使贪婪的秦王读到此处禁不住眉开眼笑,占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知不觉的落入李斯攻心的“圈套”:秦王你所占有的这些宝物并非在秦国特产的啊~但你却这般喜爱它们,岂不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而且,“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些话说得好啊~得“一箭双雕”之效:既从秦王贪婪又从其要统一秦国的心理弱点上直攻秦王心扉~这样一来,秦王的逐客决心不动摇得七七八八才怪呢~但李斯并未就此罢手,而是“乘胜追击”,把攻心术运用到最彻底:用类比的方法指出秦只有纳客才不会有敌,否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 (?—前208),楚
国上蔡人,曾与韩非师从荀 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为
上,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
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而腰斩。
李斯不仅能理政、善文章,还精书
法。现存《泰山刻石》不仅为李斯所撰, 且均为李斯所书。《泰山刻石》的书体 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 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 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
4、理论概括论述,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得出结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
Hale Waihona Puke 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
也。”
1、立论高远,切中根本—立场 2、史实为据,利害对举—方法
•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
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
名也。”
3、用物与人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异国物、
逐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 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 侯之术也。”
3、修辞得当,逐层推进—策略
• 战国末期,秦、楚、齐等大国兼并 战争十分激烈。 • 斗争的策略主要是“连横”和“合
纵”。
1、开门见山的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切合日理万机的 秦王的性格。
2、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 明客卿有功。
•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