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发展及其背景;2.理解与诸子登岘山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3.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及其代表作品;4.掌握《山居秋暝》的基本结构、语言和意境;5.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与诸子登岘山的思想内涵;2.杜甫的艺术风格及其代表作品;3.《山居秋暝》的基本结构、语言和意境。
教学难点1.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2.文学写作水平的提高。
教学过程一、引入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文学中的两篇名篇,《与诸子登岘山》和《山居秋暝》;2.引入主题: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括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而杜甫和王维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3.激发兴趣:让学生们先听一段《赠卫八处士》的朗诵,借此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知识讲授1. 《与诸子登岘山》(1) 内容简介《与诸子登岘山》是杜甫的名篇之一,诗中写到杜甫和诸子在岘山登高游览,留下了诸多感叹和思考。
(2) 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和亲身体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尤其是最后几句“惟觉悲鸣去岂知歌舞人”,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强烈感悟和对于现实的深深忧虑。
(3) 意义阐释这首诗在唐代社会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当时的一些官员和士人广为传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2. 《山居秋暝》(1) 内容简介《山居秋暝》是王维的名篇之一,诗中写到作者在山中的田园生活和与自然的交融。
(2) 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身体验,表达了对于自然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正自由自在、自在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意义阐释这首诗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义,对于后世的文学和美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与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关注人生,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的背诵和默写;2. 诗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的分析;3. 诗文欣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如“羊公碑”、“堕泪碑”等;2. 诗歌手法的研究:如对比、象征、寓情于景等;3. 诗歌意境的体会:如何把握诗中的情感和景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诗文,重点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情况和默写成绩;2.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心得体会;3. 学生对诗文理解程度的测试;4. 学生对诗歌美感的体验和感悟。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教学资源:诗文原文、注释、译文、相关典故资料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与诸子登岘山》公开课教案_2
登高览胜思悠悠——古代诗人的登高情结【学习要求】1.完成情景体验第一、二题,通读“实时演练”与“迁移提高”诗歌,结合题目自行揣摩。
2.听完讲评后完成“实时演练”题目。
3.总结本堂课内容,课后完成“迁移提高”部分的诗歌。
【学习重点、难点】1.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写作缘起及相应的思想感情2.学会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情景体验】一、登山诗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4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①三湘接,荆门九派②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①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
②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
九派:九条支流。
③山翁: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1.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6分)2.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二、登楼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重阳登高诗1、重阳思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重阳念友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3、重阳叹时伤己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重阳言志念奴娇·重九席上(宋)辛弃疾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
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
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优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课设计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课假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顾的盛唐诗”,该专题有首诗,首教课篇目,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系教课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诗歌的感情思想;、意会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朗读为主,在多读中渐渐推动学生的意会能力;配以适合的赏析题,指引学生走上商讨之路。
专题目标:、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初步熟习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平生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本课目标:、初步熟习孟浩然、王维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初步感觉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教时第教时重点:整体认识,重点学《与诸子登岘山》过程:一、导入唐朝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望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论极高,他是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以后,开盛唐田园山川诗派之先声的宗师。
他就是孟浩然。
今日我们要学他的一首哀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唐朝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以自适。
曾居鹿山。
居一段,,又想有所作,因此到安时机。
在同名士,孟浩然一句“微云淡河,硫雨滴梧桐” 座清,大家之笔。
翌年,却在科中落选。
孟浩然然学富五车,惋惜在宦途方面却阻挡重重,始得不到朝廷重,他遇到莫大的打,只得失落地回到鹿山,悠游山川。
开元二十五年,九州,署从事。
二十七年,离幕返襄阳养病。
二十八年(公元年),好朋友王昌到达襄阳,此孟浩然背上生疽,己快康复了,医生叮不行吃等食品,但是老朋友相聚,酒聊天,非常,孟浩然竟忘了忌,吃了,果病毒作不久死亡。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与诸子登岘山》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能够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 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现友情、思乡等主题。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4. 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体现。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深层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联系;4. 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和体现。
二、教学准备教师材料:1. 《与诸子登岘山》诗歌全文;2. 韩愈的生平介绍资料;3.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材料:1. 《与诸子登岘山》诗歌全文;2. 笔记本和笔;3.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岘山的风景和历史文化,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Step 2: 诗歌学习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2. 教师解释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4.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友情和思乡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Step 3: 作者介绍教师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Step 4: 活动与练习1.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 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歌的记忆;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诗歌默写成绩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2. 学生回家后进行与诗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3.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诗歌主题的个人反思和写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苏教高中语文选修1与诸子登岘山
苏教高中语文选修1与诸子登岘山苏教高中语文选修1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方法:朗读-赏读-背诵课时安排:1节课教学内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盛唐大诗人可以说没有谁过得像他那么平淡.身为布衣的他登临此处古迹,难免会生发出伤感之情。
二、学生朗读三、学生齐读四、诗词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第一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
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高中语文与诸子登岘山、燕歌行苏教选修一
高中语文与诸子登岘山、燕歌行苏教选修一高中语文与诸子登岘山、燕歌行苏教选修一高中语文与诸子登岘山、燕歌行苏教选修一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
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与诸子登岘山》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诗文的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作者对岘山美景的喜爱,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理解作者借助山水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2 诗文写作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3.2 诗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4.2 利用图像、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岘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并圈点出难以理解的字词。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诗文中生僻字词的问题,分析诗文的写作技巧。
5.4 诗文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5.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岘山美景的喜爱,以及如何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5.6 课堂小结5.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文,并尝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练笔。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6.2 诗文背诵评估:在课堂末尾或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对《与诸子登岘山》的背诵情况。
6.3 写作练习评估:收集学生的练笔作品,评估他们运用写作技巧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应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7.2 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和兴趣点,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八、拓展活动8.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到岘山或其他自然景观地进行实地观察和创作。
8.2 邀请当地的历史文化专家来课堂讲解岘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
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指导阅读《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系教学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本课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重点学《与诸子登岘山》过程:一、导入唐代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声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价极高,他是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的宗师。
他就是孟浩然。
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悲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40岁时,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
在同诸名士赋诗时,孟浩然一句“微云淡河汉,硫雨滴梧桐”让举座叹为清绝,众人为之搁笔。
翌年,却在科举中落第还乡。
孟浩然虽然才高八斗,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这让他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
与诸子登岘山(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与诸子登岘山(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
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方法:朗读-赏读-背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二、口译诗文,体味滋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三、佳诗共赏――体味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与诸子登蚬山》,是孟浩然游岘山而作的诗。
“诸子”是“诸君子”的省略,意思是“几个朋友”,不可解作“几个儿子”。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与诸子登岘山》公开课教案_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教学案第周第课时年月日总计课时数课题《与诸子登岘山》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孟浩然,赏析诗歌。
2、理解内容,初步了解孟浩然的诗歌特色。
3、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
学习重点赏析诗歌,理解内容,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
学习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内容,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引导自学明确学习内容,设计自学提纲,提出学习要求教师备课(学生笔记)1、自读本诗,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背景。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诗的内容。
【补充】作者简介及背景1、作者介绍要求:结合课后注释和以前所学,把握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孟浩然 (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作诗。
继漫游吴越,寻求出仕。
四十岁时始入京考进士,不中,失意而归。
张九龄官荆州,引为幕府从事,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其“五言诗天下称其善。
”这是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人王士源对他的赞美。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2、内容:找出诗人登上岘山后看到的古迹以及其中蕴含的典故方法: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解。
时间:2分钟明确:(1)羊公碑,又叫“堕泪碑”(2)典故:见课后注释自学检测设计检测练习教师备课(学生笔记)提示:先独立思考,独自不能解决的同位间商量。
1、内容:看完岘山的古迹“羊公碑”,作者生发了怎样的议论?方法:找出诗中相关的语句。
时间:2分钟明确:合作释质疑探究,突破重、难点教师备课(学生笔记)合作释疑(一)诗人为何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指导:联系典故和诗人自己的处境。
时间:4分钟明确:疑合作释疑(二)颈联中, 你以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指导:根据练字题答题步骤回答。
时间:4分钟明确:三、点拨拓展•古人借“登高”抒发几重情怀?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亲之情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与诸子登岘山》,使学生了解并理解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于自然和感悟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与诸子登岘山》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意图。
2. 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3.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高对于诗意的理解。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增强他们对于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源泉,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课题: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教案2. 导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们是否听说过《与诸子登岘山》这首古诗?- 岘山是什么地方?你们对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 你们曾经登过高山吗?你们对登山有何感受?二、讲授与学习(30分钟)1. 教师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诗人孟浩然通过《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 孟浩然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和山顶的景色,表达了追求真理和卓越的品质。
- 学生可以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描写和意象等修辞手法来深入理解诗人的意图。
2.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掌握古诗的诗歌形式、格律和韵律规律。
- 学习古人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 分析古诗文中的意象和主题,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学生分成小组,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自由讨论和分享,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 学生可以就诗歌中的某些具体细节展开讨论和解读,增加互动和思考的乐趣。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思考登山给人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 学生可进一步思考《与诸子登岘山》的主题如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
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
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
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