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探索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城县探索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襄城县政府办公室
近年来,襄城县积极实施城镇发展带动战略,坚持以城镇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的理念,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先后融资近30亿元,开工建设重点城建项目280多个,房地产开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日益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襄城特色、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取得成效
(一)城乡规划体系更加健全。2005年以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高标准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为全县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蓝图。2009年,襄城县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产业聚集区之一,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当年7月份评审通过《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9-2020)》,满足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要求。近两年,先后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两个集聚区规划、16个乡镇总体规划和59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为全县的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城区路网结构更加合理。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把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向东和北延伸,新建、改造中心路、烟城路、沿河路、曙光路、青云路、消防路等70多条道路和背街小巷,道路总里程达60公里,形成了六横五纵的城市道路框架和完整的环城通道,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空间,城区框架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5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
(三)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襄城县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改造了文化广场及治理东风湖、高中坑、豆腐组坑等城区老坑塘,建成市政广场和恒达、泰安、滨河等城市绿地游园15处,绿地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2.6%以上,为新老城区居民提供了优良的居住环境。投资5511万元开工建设第二水厂,
彻底改善城区居民生活用水条件。开工建设天然气工程,新建住宅小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投资3500万元,建设占地395亩的集休闲、游乐、景观、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仅2010年度,就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及民生项目22个,完成投资15.8亿元,极大改善了城乡面貌。
(四)房地产市场更加规范。近年来,襄城县积极引导和扶持房地产业,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房地产市场得到了逐步规范,房地产企业数量由起初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16家,房地产开发量也由起初的年均5万平方米,猛增到近年的年均60多万平方米。近五年来,新增住房建设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确保了全县住房的有效供应,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助推了县域经济发展。
(五)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更大。自2007年启动保障性住房工作以来,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总面积达1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面积达5.3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有700余户中低收入家庭住上了经济适用房,全县廉租住房保障受益家庭达到2250户,发放补贴资金387万元,首批符合条件的110户低收入家庭已住上廉租房。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城市规划是生产力”的理念,加快构建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步伐,不断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依托城南、城北两个产业集聚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专门委托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部门,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编制了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规、产业发展规划和总体发展规划环评。严格按照上述规划定位,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二)抓资金投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积极运用BT、BOT等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快城镇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仅去年一年,就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及民生项目22个,新扩建城乡公路300多公里,完成投
资15.8亿元,极大改善了城乡面貌。始终坚持群众、政府、企业“三满意”原则,通过政府统征储备、市场开发运作、村企开发共建等方式,着力推进城中村改造,逐步实现新老城区的和谐对接。2010年,启动实施城中村改造13个,完成投资11.6亿元,拆迁32.6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1286套,城区居民生活品位得以有效提高。
(三)抓产业支撑,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牢牢抓住产业集聚区这个载体,以产业发展带动扩大城市建设规模,以就业岗位增加加快人口转移进程。目前,城南煤焦化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入驻项目62个,安排就业2.8万人,汇聚了上海宝钢、中平能化等一大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原煤、洗煤、炼焦、化工、发电及其他相关产业综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城北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确定的全省首批17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先后完成投资10亿多元,安排就业2.1万余人,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制鞋制衣、机械电子、卫生用品等主导产业。
(四)抓城市创建,努力打造宜居襄城。全面整治城区私搭乱建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全天候”排查和“不间断”巡查制度,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建立长效机制,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深入推进创建活动,在城镇中心、广场、城郊结合部兴建绿化休闲广场及游园,着力搞好城市道路、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等绿化工程,建成恒达花园、电视塔花园、泰安花园、滨河游园、市政广场、襄城公园等城市绿地游园15处,绿地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2.6%以上,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和省级卫生城验收,着力打造优美、和谐、宜人的多样性城镇生活空间。
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襄城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基础弱、底子薄、欠发达,虽然近几年房地产开发力度较大,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和膨胀,但全县工业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口密集型产业少,不易形成规模,吸纳力不强,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速度缓慢,城市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城市发展相对缓慢。
(二)城镇化内在质量有待提高。在城市建设上,城市空间优化和城市功能完善方面重视力度不够,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管理水平上不去。在城市发展中,不注意挖掘本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没有彰显出自己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抢救保护不够,丢失了不少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特色。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一)立足中心带动,加快实现襄许和谐全面对接。坚持城区向北拓展至北三环,向东拓展至东二环,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区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城市的配套服务功能。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开发的思路,把311国道以西老城区的8个村庄和集聚区内的9个村庄,全部纳入城中村改造规划范畴,力争三年内全部完成改造任务。以国道311线襄城至许昌段为轴心,积极实施拓宽改造工程,建成高标准的城市化道路。把库庄镇、颍阳镇作为衔接襄许一体化的节点和纽带,加快其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等相关规划与许昌市总体规划的呼应和衔接,引导带动村庄向镇区集聚,镇区向县城拓展,县城向市区靠拢,着力打造许襄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和通勤圈,不断推进襄城向北向心发展,加快实现襄城和许昌的和谐全面对接。
(二)着眼园区拉动,全面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步伐。把两个产业集聚区作为转型发展的新载体,作为经济增长的新极点,作为产城融合的新空间,进行高标准建设,不断提升发展层次。城南产业园重点围绕煤炭的开采和综合利用,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焦化工产业。城北集聚区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光伏材料、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制鞋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两个园区的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园区和城市互动发展的融合度,吸纳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城市集聚,力争到“十二五”末,煤化工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电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太阳能光伏材料产业年产值突破150亿元,支撑带动全县财政收入力争突破20亿元,为推进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