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摘要、关键词、前言 (1)

2.长沙花鼓戏形成发展概述 (2)

3.长沙花鼓戏的声腔一唱腔特点分析 (3)

㈠小调 (4)

㈡牌子 (5)

㈢打锣腔 (5)

(㈣)川调 (6)

4。长沙花鼓戏吐字、咬字的特点

㈠长沙话的声母、韵母 (7)

㈡声调 (8)

㈢咬字、吐字、归韵收音 (9)

①咬字 (9)

②吐字 (10)

③归韵收音 (11)

5.参考文献 (11)

6.致谢词 (12)

湖南花鼓戏的分类及声腔特点

学生:甘甜

指导老师:汪琦

(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长沙410004)

摘要【湖南花鼓戏具有小调、牌子、打锣腔和川调四种声腔一唱腔的形式,长

沙花鼓戏是湖南六种不同形式花鼓戏之一,其声腔—唱腔方面,继承和保持着湖南花鼓戏共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其个性特征。在简单回顾长沙花鼓戏形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其声腔—唱腔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以及吐字和咬字等特

点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花鼓戏;声腔特征

前言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境内民间小戏的总称。新中国成立以前,各地的花鼓戏名目繁多,例如,湘北的花鼓戏叫“小戏”;常德的花鼓戏叫榕榕戏;长沙的花鼓戏叫打花鼓、地花鼓,也曾被称作“楚剧”;衡阳的花鼓戏则叫“衡阳马灯”或“衡阳花鼓灯”;零陵花鼓戏叫“祁阳花鼓灯”或“道州调子班”邵阳花鼓戏则叫“花鼓灯”。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名目繁多的地方小戏统称为花鼓戏,各地区花鼓戏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曲调是相同的,但由于湖南各地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语言音系、流行地区、声腔特点以及受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影响不同,各地区的花鼓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花鼓戏种类。同时,按照中国戏曲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地方剧种的确立,毕竟有其基本的条件,比如剧目、声腔、语言、班社及表演特色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无疑是舞台语言和唱

腔音乐。特别是声腔,它是区别不同剧种的最主要的标志。依据这一基本原则,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又可分为六个种类,即: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它们有各自特定的流行区域,相统一的舞台语言,近似的音乐风格,以及同中有异的声腔形式了解和研究花鼓戏的种类和流派的历史、现状、特点和风格,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其音乐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抛砖引玉,更好研究湖南花鼓戏。

一、长沙花鼓戏形成发展概述

长沙花鼓戏,是指在古长沙府及其所辖的十二县即湘潭、株洲、宁乡、善化、平江、浏阳、醴陵、益阳、沉江、南县、华容、安乡等地流行的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最大的一种。

长沙花鼓戏也是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花鼓(对子花鼓)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一旦一丑装扮表演的“对子花鼓”是花鼓戏的雏形。

长沙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声腔发展的角度,长沙花鼓戏经历了民歌、灯调演唱、戏曲化的打锣腔、调形成到诸种声腔合流的发展阶段。

长沙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益阳派、西湖派、宁乡派、醴潭派、长沙派五个派别。

1、益阳派,活跃于益阳、桃江、沉江一带,是长沙花鼓戏中影响

较大的一个流派。益阳路花鼓戏对川调、打锣腔的建立与发展贡献较大。其代表性唱腔是“益路川调”和“八同牌子”。由于它们的表现力与表现容量较大,故剧目以正剧、悲剧为主,正生、正旦戏多于小生、花旦戏。

2、西湖派,活跃于南县、华容、安乡一带。它是与湘剧结合较早,1947年,西湖艺人进入长沙,与长沙派合流,共建楚剧改进社,对长沙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湖派的唱腔与益阳派大致相同,但不再像益阳派那样如泣如诉。

3、宁乡派,流行于宁乡一带。宁乡在旧时被称为“花鼓戏窝子”。宁乡派剧目以表演爱情生活及家庭故事的“三小戏”为主,唱做并重,有“宁乡花鼓风流戏”的俗谚。其曲调丰富,剧目繁多。

4、醴潭派,流行于活跃于长沙市及邻近郊区湘潭、浏阳、茶陵、彼县、醴陵一带,它也是长沙花鼓戏中重要的艺术流派。唱腔以“川调”,因此派临近衡阳、邵阳,故曲调风格近似衡阳花鼓戏,高昂、激越。

5、长沙派,以吐字清晰,行腔细腻为显著特点,特别强调声音表情,将喜怒哀乐融于清唱之中。曲调以小调为主,也有部分川调。20世纪40年代,各路花鼓进入长沙,长沙派艺人与之合班演出,彼此交流,取长补短,促进了各路花鼓的艺术交流。现在的长沙花鼓戏,之所以成为艺术较为成熟,流行地区较广,剧团最多,影响最大的剧种,与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二、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唱腔特点分析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六种不同形式花鼓戏之一,其声腔—唱腔方面,继承和保持着湖南花鼓戏共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其个性特征。湖南花鼓戏具有小调、牌子、打锣腔和川调四种声腔—唱腔的形式,笔者结合其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简略论述。

(一)小调

湖南花鼓戏小调包括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音乐,民歌小调不仅是原汁原味的正宗土音乐,也是湖南花鼓戏最早的音乐素材,其特点是质朴自然,节奏明快,旋律悠扬;而丝弦小调是从长江下游即江浙一带引进的,其特点是典雅宛曲,如泣如诉。由于在湖南花鼓戏成熟以后,它们在剧中的地位、作用不可与牌子、打锣腔、川调三种“正调”相提并论,人们习惯上将二者统称为小调。

民歌是劳动群众的生活、生产和思想、感情、愿望的体现,具有朴素、清新、活泼、健康向上的特点,洋溢着欢快明朗的情绪色彩。如长沙民歌《采茶调》。民间的歌舞、说唱、曲艺音乐等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产生的。民歌起初都被用作地花鼓曲调,后来被艺人不断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吸收到花鼓戏中,成为常用曲调。

民歌小调主要适用于对子花鼓,即湖南花鼓戏的“两小戏”阶段,虽然它结构简单,不适宜表现丰富的人物情感,却是湖南花鼓戏音乐的最早的源头。当“两小戏”发展到“三小戏”和大本戏以后,民歌小调大多作为插曲使用,但在戏剧化程度较低的剧目中,仍然以小调为主。

丝弦小调是因其演唱时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丝弦乐器而得名。丝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