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中国在这三次机遇面前的表现是不同的,因而给自己造成的后果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有条件抓住却没有觉察而错过,结果开始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第二次是强烈意识到了机遇,并进行相当的努力,但终因没有把握关键重点而再次错失,其结果是中国在“千古变局”之下,不但进一步落后于西方,而且还被近邻日本甩到后头;第三次机遇期到来时,中国最初的意识并不清晰,最终可谓把握了一半,仍然没有实现中国复兴的梦想。
第一次机遇期:大航海与郑和下西洋中国面临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竞争对手是西欧。
世界历史学家普遍将1500年当作分界线,以大航海与地理大发现为标志,世界从此有了相互联系的历史。
15世纪末期时的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和西欧,差不多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其大作《大国的兴衰》中指出,在1500年时,欧洲与亚洲相比,并不具有什么明显的优势,欧洲的相对弱点比它的力量更为明显。
当时的欧洲资源不算丰富,人口更无法同印度和中国相比;地缘政治上,欧洲大陆北部和西部被冰山和海水包围,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东部构成强大威胁;政治制度上,欧洲支离破碎,自罗马帝国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法、英、西班牙等国之间争斗不休;在科学技术、文化和军事力量上,当时的欧洲只能算是亚洲文明的学生。
可以说,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都处在相同的水平上。
15世纪时的欧洲最多也只能说是像今天一样,是几个最重要的力量中心之一。
转折点发生在大航海时代。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为欧洲提供了发展的强大动力。
此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的活跃时期,创造了“欧洲奇迹”。
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在此后的两三百年中,完全改变了人类历史。
欧洲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实际上,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表明,中国在明朝时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
郑和下西洋是在15世纪初叶,比欧洲大航海更早,航程更远,使用的仪器更先进,出海的船只更大更坚固,使用的人员也更多。
为什么从2000到2020年被称为我国重要的机遇期
为什么从2000到2020年被称为我国重要的机遇期本世纪头20年的机遇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机遇期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观察和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及其走向,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这一时期从世界的局势看,多极化曲折发展,大国之间加强协作,使我们有可能争取到相对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为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乘势而上提供了条件;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广泛利用国外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1世纪头一二十年之所以是我们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是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将为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自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出现。
“9.11”事件后,国际关系中出现新矛盾、新问题,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产生巨大冲击。
但是,总体上看,国际局势的基本走向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在多极化趋势主导下,国际局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将成为21世纪初期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与各大国相比较,其经济、科技、军事上的优势突出。
尽管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主导作用,但从目前的现实和近期的发展看,世界仍不是单极的。
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挑战。
在经济上,欧盟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特别是欧元的诞生和逐渐走强,打破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垄断地位。
日本虽然连续10年经济低迷,但是并没有动摇其实体经济基础和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
2024年国内经济形势评估与机遇分析
2024年国内经济形势评估与机遇分析一、宏观经济环境评估2024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出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平稳,预计GDP增速将保持在6%左右。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也将继续发挥。
其次,消费市场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将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领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数字经济也将继续迅猛增长,电商、在线教育、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2024年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外贸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依然存在。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滞缓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都给国内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仍然突出,这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机遇分析2024年,国内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
首先,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创新力度,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促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等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会。
其次,绿色发展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随着全球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增加,国内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区域协调发展也将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机会。
政府将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将成为吸引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三、风险应对面对2024年国内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风险应对措施。
首先,加大金融风险防控力度,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同时培育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增强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学理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吉林公主岭郭玉侠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实质上是建立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问题。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
21世纪刚过去10年,还有10年时间,我国仍然处在这一战略机遇期之内,在逻辑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过去的10年里,世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
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经过过去这10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一方面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在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
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
另一方面是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有矛盾有摩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更加务实。
特别是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等活动,通过抗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国威大增,民气大升。
这一切表明,尽管我们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题,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仍有重大的战略机遇。
经过金融危机冲击与洗礼,世界和平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具有新特点与新内容。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等问题时,明确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
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
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
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
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
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
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
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
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
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特许经营领域向非公有制企业开放,非公有经济参股投资于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等等。
何谓“战略机遇期”
何谓“战略机遇期”所谓“战略机遇期”,通常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契机,并对其国际地位、历史轨迹等产生长远和深刻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
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些国家正是站在战略高度,抓住发展机遇,成就了大国地位,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
十六大报告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以来我国把握“战略机遇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握战略机遇期,扭住发展不动摇,胜利完成了“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辉煌成绩。
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2003年至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世界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政府调控与社会综合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非典、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活动。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10年中,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各类各级教育快速发展,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惠及城乡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实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下,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这些机遇和挑战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社会、环境和政治等多个层面。
下面将详细阐述我国面临的一些重要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1.全球市场扩大: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了巨大机会,推动了经济增长。
2.创新和科技发展: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加大创新和科技投资,中国也正在创新和科技领域取得长足进展。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科研人才,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潜力,可以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挑战:1.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当前国际贸易摩擦日益严重,保护主义抬头。
这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应对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2.地缘政治风险: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需密切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变化,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环境和资源压力:现代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资源压力,这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需要加强环境治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4.内外部经济结构矛盾: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矛盾,包括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问题,这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了挑战,需要通过和创新来解决。
为了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继续推进开放:加快推进市场化,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
2.加强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研发,培育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提高人才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既面临了机遇,也面临了挑战。
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从政策环境看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
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围绕《从政策环境看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这个标题,分析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带来的机遇。
一、背景介绍2024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阶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政策环境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可以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和发展动力。
二、政策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24年,中国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政府将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增强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能力。
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中国经济正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内需的支持力度,推动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
同时,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提高消费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实施: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动能。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政府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同时,深化改革,推动产权保护、市场监管、金融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三、挑战与机遇挑战: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增速下滑压力、结构性矛盾凸显、产业升级难度等。
同时,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对中国经济形成一定冲击。
机遇: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广阔的机遇。
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内需潜力巨大。
同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带来科技创新的突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加大对外开放将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面临“五大战略机遇”和“四大挑战”
由于国内困境和实力相对下降,美国正在进行“宏观收缩、局部扩张”的战略调整。这其中尽 管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无论是“战略东移”还是“重返亚洲”,我国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可能 根本逆转。综观世界,我国面临“五大战略机遇”。 第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制约霸权主义因素在增加,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和平发展 的战略机遇。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和新兴发 展中大国迅速崛起,一定程度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中美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越来越紧密的经贸联系决定彼此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中美关系从 根本上看不会全面对立,美国也不会改变对我国的遏制战略。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世界格局,和平 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将继续赢得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
file:///D|/公司,工会及企业文化/德钢公司”党群工作“/党建工作/党建理论建设/我国面临“五大战略机遇”和“四大挑战”_战略机遇期_求是理论网.htm(第 2/5 页)2012/8/5 10:44:49
我国面临“五大战略机遇”和“四大挑战”_战略机遇期_求是理论网
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五,国际体系变革趋势不可逆转,新兴国家活跃于世界舞台,我国能够继续赢得参与国际关 系重组的战略机遇。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大国关系的重大调整,改革国际体系的呼声日益 高涨。目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逐步推进,全球性问题谈判全面展开,特 别是20国集团作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增加了新兴国家的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为推动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未来将继续抓住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增加世界话语权和国际规则 制定权。 然而,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在深刻认识我国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中面临的以下“四大挑战”。 一是不能低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实力上升产生的焦虑心态。综观全局,影响 我国整体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是美国。由于两国存在政治、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根深蒂固的 矛盾,美国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始终没有变。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源于意识形态的偏见 和对我国的疑虑,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配合美国对我施压。对未来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外部挑 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使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更为复杂。近年来,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
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跨过21世纪,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了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从一个备受凌辱,积贫积弱的国家逐步发展成为全世界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不断革新和发展生产力水平,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再到而今的“十二五规划”中国的发展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然而中国的发展又充满着机遇与挑战。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未来五年中国在:经济、文化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金融危机后,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化进程更加曲折,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在全球化调整发展中拥有新的优势。
二是金融危机后,各国致力于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将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发展科技和产业的竞争中具有新的机遇。
三是新兴大国地位上升。
发达国家复苏进程艰难复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亚洲及太平洋和新兴市场转移,我国等新兴大国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得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更加健全, 企业竞争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
总体看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挑战:1、资源成为发展“瓶颈”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基础上,而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若不加以改变当前已经难以为继,更说不上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
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资源约束的突出问题,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许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低端产品比重较大,难以适应成本上升和市场需求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3O多年来,我们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关起门来搞建设转向通过开放促发展,由传统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新世纪以来,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迈出坚实步伐。
应当看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的回旋余地广阔,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综合优势,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经过近些年的磨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许多方面又积累了新的经验、铸造了新的优势。
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长期保持下去。
还应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人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政治机遇
怎样理解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怎样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何为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是指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面临的机遇。
这个机遇期可以反映十年、五十年,也可以上百年。
江泽民正是从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出发,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因为对中国来说,这是各种难得的历史机遇交汇在一起的重要时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①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环境处在大变动、大重组之中。
不少国家受其影响或出现增长繁荣,或出现衰退困难,只要善于利用,都有可能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的条件。
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对我国来说,这有利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们吸引利用外资,有利于我们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我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③世界经济长周期新高涨正在到来。
由于技术革命的周期性决定了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周期变动。
因此,依照当前新技术革命蓬勃展开的情况,我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前1/4时间里,将会出现一个世界经济长周期的新高涨。
这将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时机。
④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潮流。
尽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国际形势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这就完全有可能在客观上继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从国内环境来看①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已有了相当的积累。
拥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个执政兴国的强大理论武器。
同时,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这对在新世纪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②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经济条件。
得益于三十来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已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为何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何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论——《中共十六大报告》节选: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认为可以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角度分析。
国际环境:一是世界越来越向多极化发展。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暂时呈现一种“一超多强”的局面。
欧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日本在经济势力膨胀后也开始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
而中国作为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第三世界国家也在发展壮大。
多极化的加强改变了少数国家主宰世界的历史格局,使更多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发言权,而非“霸权主义”横行。
同时多极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持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样的环境给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这当然包括中国。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一直致力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互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解决国与国争端的基本准则,也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精神。
在结束了上个世纪的动乱后,多数国家都希望能拥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恢复发展经济。
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以这样积极的形象出现,势必能在国际舞台上以大国姿态出现,为今后的有好合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当代中国处于战略机遇期
三、改革开放,抓住战略机遇期取得 了辉煌成就
30年前,我们党审时度势,深刻洞察机遇, 果断作出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使中国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 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
没有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键抉择”,没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 停滞的进取精神,就不可能抓住机遇、用好机 遇,也就不会有30多年持续不断的快速发展,更 谈不上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面 貌的历史性变化。在迎头“赶上世界”的30多年 中,社会主义中国对机遇的理解有了自己的心 得。
· 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条件开始发生变
化,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其一,市场经济 体制亟待完善。
生产要素总量约束逐步 显现,原有的"人口红利 "正在逐步消退
市场经济体制亟待完善 ,一些价格等体制机制 性问题突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受到 挑战,部分地区的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 。
财富集中、贫富差距扩 大等矛盾比较突出,分 配不公会成为影响经济 发展的新瓶颈 。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 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 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前景广阔,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调结构、转 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谋划“十三五”时期发 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 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 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时完善经济发展 战略。 着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科学发 展提供体制保障。
2
3
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4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国家以及全世界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除了中国大陆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以外,我们还有一个香港。香港1997年7月1号回归中国,亚洲金融危机从1998年春天开始,所以香港经济同时也受到很大冲击,楼市也跌,股市也跌。有人要把这盆脏水泼到我们头上,说是中国的管理不利,香港刚刚回归中国经济就跨掉了。因此当时我们除了要解决自身受危机冲击的影响之外,还要帮助香港。
日本人是十年倍增,我们是二十年翻两番。江泽民任总书记的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实现邓小平提出来的翻两番。到了“十六大”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出任总书记,翻两番的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了。当时提出来人均GDP翻番和翻两番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不过要求增长的更快一些。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有一个人口增长的因素,所以要想实现人均GDP翻番,使年均增长速度要比7.2%多一点。到了“十八大”,新的十年提出了两个翻番,第一个翻番是GDP翻番,这个和邓小平同志讲的以及“十六大”提的人均GDP翻番是一样,是纯经济总量的翻番。但是“十八大”还提出来第二个,就是居民平均收入的翻番,它的含义不仅仅限于单纯的经济总量问题,要想研究人均收入翻番,必须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
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作者:立言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20年第12期立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成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面向“新发展阶段”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的基本理论前提。
深刻把握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是我们全面、准确地学习理解以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成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的致辞中指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而不是制造隔阂、推进合作而不是挑起冲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深入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意义及要求,必须从科学认识党中央关于时代主题的最新判断入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演变大势的深刻洞察,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面对西方国家的集体“制裁”,我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环境。
如何看待这个环境?邓小平认为,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
据此,继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后,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试论中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意义
试论中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意义摘要: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同时,随着中国自身发展提质增量,中国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者为主转变为贡献者,从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弱势者逐步转变为强势者,从国际体系的被动适应者转变为国际体系改革的推动者,从周边环境现状的被动维护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
中国战略机遇期新阶段内涵与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其核心还是中国的变化。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抓住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关键字:中国;战略机遇期;国际体系;改革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显然,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新阶段,准确认识和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成为切实抓住新机遇、有效应对新挑战、做好战略机遇期新阶段各项对外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一、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战略机遇期的完全表述应当是,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其前提和基本要求是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其核心内涵是和平、安全与稳定。
也就是说,国家外部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大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
要确保国家的主权、领土、政治制度安全,要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
国内要保持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
归根结底,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的相互结合,要有利于国家的和平发展。
形成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的主要条件是:外部没有武装入侵威胁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直接、严重影响我国安全与发展的大规模战争;国内没有大规模的政治动乱和社会危机。
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国际大环境和周边环境,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中国就处于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种战略机遇期就不复存在。
历史上九次“战略机遇期”对当前抓好发展机遇的几点启示
历史上九次“战略机遇期”对当前抓好发展机遇的几点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每一个国家都会面临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大发展,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九次“战略机遇期”,这些时期都对当时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当前抓好发展机遇提供一些启示。
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公元前1世纪中国汉朝的开元盛世汉武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
这一时期对我们当前的抓好发展机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实现经济繁荣的关键在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的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帝国时代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这一时期对我们当前的抓好发展机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昌盛是相辅相成的,要建设一个繁荣的国家,不仅需要做好经济建设,还需要注重文化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
第三次“战略机遇期”:公元10世纪阿拉伯帝国的阿拉伯黄金时代阿拉伯帝国的阿拉伯黄金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阿拉伯的科技、文艺、哲学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对我们当前的抓好发展机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重视文化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八次“战略机遇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发展转折点,开启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对我们当前的抓好发展机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坚持改革和开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开放,才能使国家发展稳步推进。
第九次“战略机遇期”:21世纪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推动的国际合作倡议,旨在实现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推动全球经济繁荣。
这一时期对我们当前的抓好发展机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国际合作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与国际的合作,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
为什么说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什么说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判断。
自此,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成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国内建设成就巨大,国际与周边环境总体有利,这是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事实根据。
经过新时期23年特别是近13年的顽强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向温饱、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全面短缺向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突破;对外经济关系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新世纪头20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总体上也相对有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与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键就看这头20年了.这是我们的战略缓和期,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稳定,只要头20年把握好,中国就能进入一个新时期.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是中国的经济引擎拉动了世界经济.所以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20年.中国面临的机遇。
其—,世界形势的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中国面临的挑战:其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谈谈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作为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或多或少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经济、科学、政治、教育等问题,在世界上每一个举动都会引来世界各地的眼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十几年,现已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都呈现出较快平稳的发展,但在这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积极的去应对,采取怎样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充分把握每一次的机遇,不断挑战,不断创新,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如何应对国际形势,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利用一次次挑战壮大自己,如何让全世界人们敬仰中国,是我们新一代青年人值得思考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新一届的领导人,在未来的中国,中国会更加繁荣富强,昌盛。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将“战略机遇期”通俗解释为:国际国内各种客观与主观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
从国内情况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对外贸易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
主要是:世界经济发展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攀升,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不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发达国家仍然限制高新技术输往中国。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的具体依据是什么,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一度冲击全球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艰难,到哪啊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首先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得到推动,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会受到各方面重视。
经济全球化在一些方面会出现调整趋势,生产全球化将会进一步发展、贸易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掀起新高潮、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整体产业链的全球化难以动摇。
其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个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更加有利于平稳发展的外部环境机会大大增加。
再次,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推动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在其中,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在过去30多年出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具备了发展提升的基础。
字1978年-2007年的30年时间里,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7%,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平均真实的GDP保持在11%的水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
总体而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转型的宏观基础。
从特定的意义上说,一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消费贡献率降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储蓄率过高等,也同样可以通过改革来促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结构调整的过程。
“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今后五年,甚至今后30年的发展重要性是什么?这一判断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战略决策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版图,也影响到不同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
一些国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走到了前列,另一些国家却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能否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突出的大势就是加快由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
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重要考验。
根据统计,到2010年末中国的人均GDP或人均GNI将达到3400美元以上,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力和亚洲的马来西亚,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由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出现大量的贫民窟、金融风险造成国家财富损失、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不可跨越的障碍等原因,至今仍然挣扎在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结构调整缓慢、自身矛盾难以有效化解、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等。
顺利从发展中进入了较为发达行列的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则是受益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撑了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在达到人均5000美元的GDP水平之后,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就必须从拷贝转向自主创新,而拉美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很好的改进,韩国过去30年间,人均专利注册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而同期巴西人的人均专利注册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0.3倍。
目前,中国的人均专利注册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0.6倍,虽然高于巴西的水平但是显著低于韩国的平均水平。
如果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启动经济增长模式从库兹尼茨增长的转换。
以往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库兹尼茨增长的效应逐步递减,以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和微观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为特征的熊彼得增长模式,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张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更需要重视推进制度的变革来激发能量,相信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度变革任然存在巨大的空间,例如资源价格的改革,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分配制度改革等,都是可以推进改革来激发增长潜力的领域。
从韩国腾飞的历史来看,韩国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韩国也是靠模仿日本等国的技术,而日本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欧洲也在指责日本只能依赖模仿。
因此,只要制度安排得当,形成一个激励创新的财政与金融氛围,自主创新的进程也是可以激发和弥补的。
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综合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
经济发展必须从外需和投资主导转变为以内需主导,通过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刺激内需增长,同时加快产业升级,优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另外,及时解决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防止未来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隐患。
一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资源状况推进城镇化。
从1978到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07亿,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46.6%,年均提高到了近0,93个百分点。
即便如此,中国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稳步推进城镇化,持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是扩大内需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合理确定不同城市的定位,完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同时把加强大城市的集聚能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在中西部地区以县为基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在东部沿海地区则把有条件的中心城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同时通过加快产业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城市群。
二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在十二五期间,虽然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和环境资源硬约束的增强,中国原有的制造业的既有优势开始逐步丧失,以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下一步的结构调整重点。
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形成产业中高端竞争力,才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但在一个国家,只有部分产业可能具备这种能力。
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形成一批今后二三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按照政府目标,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8%,到2020年提高到15%,而目前这一比重不到2%。
三是推动区域结构转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在东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表现在城镇化率水平上,则东、西、中部地区差距较大。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区域规划的功能不同,在十二五期间,必须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表现为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放等相关的投资需求引起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大众消费品迅速提高阶段,东部地区将会大力发展与生产结构优化升级相关的产业,表现为服务业和消费升级引起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完善,会共同推动中国区域增长结构以及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四是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型。
中国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特点是居民收入占比过低,而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
预计未来的措施包括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放松服务业的管制,扎实推进垄断行业体制改革以及加大税收和社会保障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五是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作为一个简单的对照,从加工制造业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加工制
造业所创造的价值增量已经超过日本,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需求萎缩的背景下,未来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再度出现大幅度扩张的可能性不会太大,但是从金融资产的现实实现规模与潜在需求来看,未来中国货币资产化的趋势相当明显。
从货币构成来看,中国的货币总量虽然已经十分庞大,在2010年中国的货币已经超过美国,尽管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结构相比,中国的货币总量依然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资本市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机遇就是在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保持平稳或者较低的增长速度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货币的增长将被转换成金融资产的增长,金融资产的转换过程会经历一个较快的过程。
对比发达金融市场,未来债券资产,股票和股权,人寿保险和养老基金等金融产品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