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 遥感作业
遥感作业
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遥感图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即遥感图像理解(Remote Sensing Imagery Understanding)分为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1.形状(shape):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形状:顶视平面图. 解译时须考虑遥感图像的成像方式。
2.大小3色调(tone):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
如海滩的砂砾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依据色调标志,可以区分出目标地物。
4颜色(colour):是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日常生活中目标地物的颜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颜色:地物在不同波段中反射或发射电磁辐射能量差异的综合反映。
彩色遥感图像上的颜色:真\假彩色.真彩色图像上地物颜色能真实反映实际地物颜色特征,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目视判读前, 需了解图像采用哪些波段合成,每个波段分别被赋予何种颜色5.阴影(shadow):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根据阴影形状、大小可判读物体的性质或高度。
不同遥感影像中阴影的解译是不同的.6水系水系标志在地质解译中应用最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岩性、构造等地质现象。
这里所讲的水系是水流作用所形成的水流形迹,即地面流水的渠道。
它可以是大的江河,也可以是小的沟谷,包括冲沟、主流、支流、湖泊以至海洋等。
在图像上可以呈现有水,也可以呈现无水。
水系的级序,一般是从冲沟到主流,7. 纹理(texture):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如航空像片上农田呈现的条带状纹理。
纹理可以作为区别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等八、位置(Location)是指地物的环境位置以及地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像片中的反映。
也称为相关特征。
它是重要的间接判读特征。
九、土壤、植被标志通过对土壤、植被的相关分析,推断其下伏地物的性质。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遥感2、遥感技术3、电磁波4、电磁波谱5、绝对黑体6、绝对白体7、灰体8、绝对温度9、辐射温度10、光谱辐射通量密度11、大气窗口12、发射率13、热惯量14、热容量15、光谱反射率16、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和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和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乘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问答题: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2、物体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并列出用于从空间对地面遥感的大气窗口的波长范围。
6、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名词解释:1、遥感平台2、遥感传感器3、卫星轨道参数4、升交点赤经5、轨道倾角6、近地点角距7、地心直角坐标系8、大地地心直角坐标系9、卫星姿态角10、开普勒第三定理11、重复周期12、近圆形轨道13、与太阳同步轨道14、近极地轨道15、偏移系数16、GPS 17、ERTS_1 18、LANDSAT_1 19、SPOT 20、IRS 21、CBERS 22、ZY_1 23、Space Shuttle 24、MODIS 25、IKONOS 26、Quick Bird 27、Radarsat 28、ERS 29、小卫星填空题:1、遥感卫星轨道的四大特点。
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完整版)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习题和答案
绪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遥感” 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感知、测量、分析并判定目标性质,其空间展布、类型及其数量的探测技术。
广义上的遥感:泛指一切不接触物体而进行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上的遥感: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利用传感器(遥感器),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综合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地物波谱特性然界任何物体都具有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能力,这是由于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同运动状态造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于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表面状态不同,具有相异的电磁波谱特性,这是遥感识别目标的前提;地物波谱特征可通过各种光谱测量仪器测得。
遥感的物理基础任何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物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物体的电磁波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物体的依据。
2.遥感的特点(优势)主要有哪些?遥感的特点(优势):面状信息获取:时效性:快速准确连续性:动态观测多维信息:平面、高程(立体)生动、形象、直观:经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时间……3. 说明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根据研究的目标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考虑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波段等因素,目标不同、尺度不同、时相要求不同、光谱特点不同• 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多时相图像配准、几何纠正、图像镶嵌、数据融合• 特征参数选择波段选择band selection、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原始波段进行处理,得到能反映目标地物特性的新的参数,如植被指数、主成分等等)• 建立分类系统各类及亚类分类指标(定性、定量)• 专题信息提取(分类)与综合分析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数量、质量、分布、发展变化特点与趋势、产生的原因)• 结果检验与成果输出对结果进行验证(直接验证、间接验证),满足需要则输出结果,反之,返回第三步、第四步,进行相关的修改、调整。
遥感作业(1)
1.概念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它是一种远距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
电磁辐射:具有能量传递的,且其能量与与其传播的频率成正比的电磁波。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辐射在真空中传播的频率或波长进行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的谱带,这个谱带就是电磁波谱。
大气窗口:指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幅照度:实际物体在单位光谱区间内的辐射出射度与吸收系数的比值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它是辐射能流的单位,记为φ=dW/dt。
用W(J/s)表示;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是各波段辐射通量之和。
(压力))反射率:地面物体反射的能量占入射总能量的百分比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称物体为黑体。
地物反射波谱:研究地面物体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瑞利散射:由大气中原子、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的散射。
(条件: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很多)加色法:由三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其他颜色的方法。
减色法:减色法是从自然光(白光)中,减去一种或二种基色光而生成色彩的方法。
(一般适用于颜料配色、彩色印刷等色彩的产生。
)光谱色:圆环上把光谱色按顺序标出,从红到紫是可见光谱存在的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一个波长值空间分辨率: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主光轴:通过物镜中心并与主平面(或焦平面)垂直的直线像主点:主光轴与感光片的交点航向重叠:为了使相邻航片之间没有航摄漏洞,也为了做立体观察,应使相邻航片之间有一部分重叠,这一重叠部分就叫航向重叠中心投影:空间任意点(物点)与一固定点(投影中心)连成的直线或其延长线(中心主线)被一平面(像平面)所截,则此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像点位移:地物反映到航空相片上的像点与其平面位置相比产生位置的移动传感器:获取地面目标电磁辐射信息的装置距离分辨率:侧视方向上的雷达图像分辨率方位分辨率:沿航线方向上的雷达图像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也称侧视雷达,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透视收缩:指山上面向雷达的一面在图像上被压缩且表现为较高亮度的现象。
(完整)《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3电磁波: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
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4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5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6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7绝对温度:热力学温度,又叫热力学温标,符号T,单位K(开尔文,简称开)8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9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10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13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问答题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 b。
遥感作业
作业:一、名词解释:1、电磁波2、电磁波谱3、绝对黑体4、光谱辐射通量密度5、大气窗口6、发射率7、光谱反射率8、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____ 、 ____ 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 ____ 和 ____ 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 ____ 和 ____ 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 ____ 乘 ____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 ____ 方向移动。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问答题: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2、物体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并列出用于从空间对地面遥感的大气窗口的波长范围。
6、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二、名词解释:1、遥感平台2、遥感传感器3、卫星轨道参数4、升交点赤经5、轨道倾角6、近地点角距填空题:1、遥感卫星轨道的四大特点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
5遥感技术与应用-航空遥感
第5章 航空遥感
(airborne sensing)
航空遥感:以中低空遥感平台为基础进 行摄影(或扫描)成像的遥感方式 本章提要(„)
5.1 航空遥感系统 航空遥感平台、航空摄影方式、优缺点 5.2 航空像片的物理特性 5.3 航空像片的几何特征
5.4 像片投影差
5.5 像片视差 (立体测量) *5.6 航摄飞行计划(自学)
23
航空摄影方式
多航线摄影:
沿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航线对一个广大地区进行的 连续的、布满全区的摄影。 由几个相互平行、相互连续并有一定重叠部分的单 航线摄影组成。 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的各相邻像片间的重叠 旁向重叠度:旁向重叠面积与一张像片总面积之比。 一般为15%-30%。 为避免飞行偏差,一般航线长度限制在60-120km。
航向重叠 旁向重叠
Flightl ine #2 20 ?30% sidel ap Flightl ine #3
Jensen, 2000 26
航空摄影方式
(3)按摄影所用的波段分
普通黑白摄影:城市航空摄影测量使用的基 本资料
天然彩色摄影:蓝、绿、红三种感光乳剂
黑白红外摄影:对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感光 彩色红外摄影:绿、红、红外波段感光(主 要类型) 多光谱摄影:多个波段航空像片 机载侧视雷达
航空遥感灵活,适用于一些专题遥感研究
根据用户的需求, 灵活选择具有特定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时间分 辨率的传感器, 设计航空遥感飞行的方案和路线等 ;
航空遥感作为实验性技术系统,是各种星载遥感 仪器的先行检验者
检测传感器的功能;一切星载遥感仪器都是以机载试验为前提的
信息获取方便
可以随时随地对需要侦察或普查的地区进行遥感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遥感作业(1)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遥感作业(1)1. 简介本文是《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的遥感作业(1)。
本次作业主要涉及到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应用,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是遥感技术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对地球表面信息的探测手段。
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有以下方式:1.感应遥感:通过地面感应器获取所需数据,如温度、湿度等。
2.摄影测量:通过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数据。
3.雷达遥感:通过信号的反射和散射获得影像数据,主要用于地形测量和军事侦察等领域。
4.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监测,获取影像数据。
3. 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处理是将从遥感平台或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原始数据转化成可以用于分析和应用的数据的过程。
遥感数据处理通常包括以下流程: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数字图像处理:对遥感图像进行增强、过滤、分割和分类等操作,提取所需信息。
3.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将处理后的遥感图像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集成,实现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
4. 遥感数据的应用遥感数据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很多领域,如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和农业生产等。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遥感数据应用:1.矢量化:将遥感图像转化为矢量数据,用于地图制图、土地利用分类和资源评估等。
2.地表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城市扩张、海岸侵蚀和农业追踪等。
3.环境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和植被覆盖等。
4.天气预报: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引导和辅助,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5.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不断在发展和创新。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不断积累,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普及和深入。
本次作业通过对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的介绍,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遥感原理与应用的课后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的课后答案第一章:遥感基础知识1.1 遥感概述•遥感是利用空间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与技术。
•遥感技术的特点包括遥感性质、遥感对象、遥感方法等。
1.2 遥感的分类•根据遥感方式,可将遥感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
•主动遥感指人工发射电磁波,通过接收返回信号得到目标的信息。
•被动遥感则是通过接收自然环境中辐射的信息。
1.3 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系统由人工卫星、航空平台、地面站三个部分组成。
•人工卫星是指搭载遥感装置的卫星,用于对地观测。
•航空平台一般指飞机或无人机等载人或无人飞行器。
•地面站则用于接收、处理和存储遥感数据。
第二章: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2.1 遥感图像获取•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包括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被动遥感图像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地球表面辐射的能量。
•主动遥感图像则是通过人工发射的电磁波测量返回信号得到。
2.2 遥感图像处理步骤•遥感图像处理步骤包括预处理、增强、分类和解译等。
•预处理主要针对图像的去噪、几何校正等。
•增强则是对图像的对比度、亮度等进行调整。
•分类是指将图像中的不同特征划分为不同类别。
•解译则是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和理解。
2.3 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图像的分类主要有无监督分类和有监督分类两种方法。
•无监督分类是指根据图像中像素的相似性进行自动分类。
•有监督分类则需要根据预先标记好的样本进行分类。
第三章: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1 遥感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可以用于获取气象元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气象监测。
3.2 遥感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可以用于获取地表水体的面积、水质等信息。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广大水域的高效监测。
3.3 遥感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利用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等信息。
•遥感技术可以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3.4 遥感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图像可以用于监测地震、洪水、火灾等灾害。
中国地质大学智慧树知到“资源勘查工程”《遥感原理与应用》网课测试题答案5
中国地质大学智慧树知到“资源勘查工程”《遥感原理与应用》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下列情况不属于作业方式的分类的判读是()A.室内判读B.野外判读C.综合判读D.地形判读2.()就是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资源类型、质量数量、社会经济属性及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规律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
A.遥感土地资源调查B.遥感土地资源动态监测C.遥感土壤调查D.野外概查3.()是应用卫星图像识别大宗作物最基本的方法。
A.图像处理技术B.目测判读C.电子计算自动判读D.综合判读4.GPS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以实现不同的具体应用目标包括()A.定位B.测量C.分析计算D.监控导航5.反射波谱表现为缓斜型的为()土壤。
A.沼泽土B.水稻土C.赤红壤D.干旱荒漠地区土壤6.卫星图像的解译方法有()A.直接解译法B.对比法C.综合解译法D.历史比较法7.下列光谱段不属于主色的是()A.蓝B.红C.黄D.绿8.陆地卫星TM影像判读中,“呈灰鹤色调、枝叉状条块、轮廓不清、有极细微麻点”描述是用来描述未利用土地中的()A.沼泽地B.沙滩地C.裸土地D.荒草地9.在遥感土地调查程序中,()的工作内容包括建立解释标志。
A.野外概查B.准备工作C.土地面积量算D.作业调绘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土壤遥感调查的特点的是()A.可以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真实反映自然界土壤光谱反射特性B.遥感影像能直接反映地面特征C.制图精度高D.动态监测效果好11.关于卫星的运行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卫星的轨道都是椭圆形轨道,地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B.许多气象卫星、资源卫星、侦察卫星都采用极轨轨道,如中国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系列C.在赤道上空35786km,有一轨道倾角为零,地面上的人看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D.卫星的轨道面倾角确定了卫星对地球的观测范围,轨道面倾角越大,卫星对地面观测的覆盖面越大12.地籍测量一般要求成图比例尺寸1:500或1:1000,为此要求航片的比例尺选定在()之间。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6章-遥感作业
第六章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名词解释:辐射定标、绝对定标、相对定标、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图像增强、累积直方图、直方图匹配、NDVI、图像融合1、辐射定标:是指传感器探测值的标定过程方法,用以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准确辐射值。
2、绝对定标:建立传感器测量的数字信号与对应的辐射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目标作定量的描述,得到目标的辐射绝对值。
3、相对定标:又称传感器探测元件归一化,是为了校正传感器中各个探测元件响应度差异而对卫星传感器测量到的原始亮度值进行归一化的一种处理过程。
最终得到的是目标中某一点辐射亮度与其他点的相对值。
4、辐射校正:是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的过程。
5、大气校正:是指消除大气对阳光和来自目标的辐射产生的吸收和散射影响的过程。
6、图像增强:为了特定目的,突出遥感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削弱或除去某些不需要的信息,使图像更易判读。
7、累积直方图:以累积分布函数为纵坐标,图像灰度为横坐标得到的直方图称为累积直方图。
8、直方图匹配:是通过非线性变换使得一个图像的直方图与另一个图像直方图类似。
也称生物量指标变化,可使植9、NDVI: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
NDVI=B7−B5B7+B5被从水和土中分离出来。
10、图像融合:是指将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
问答题:1.根据辐射传输方程,指出传感器接收的能量包含哪几方面,辐射误差及辐射误差纠正内容是什么。
根据辐射传输方程,传感器接收的电磁波能量包含三部分:1)太阳经大气衰减后照射到地面,经地面发射后又经过大气的二次衰减进入传感器的能量;2)大气散射、反射和辐射的能量;3)地面本身辐射的能量经过大气后进入传感器的能量。
辐射误差包括:1)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引起的辐射误差;2)大气的散射和吸收引起的辐射误差;3)地形影响和光照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辐射误差。
辐射误差纠正的内容是传感器辐射定标和辐射误差校正等。
XXX《遥感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XXX《遥感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解释遥感是一种技术,通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信息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
它具有以下特点:1.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
遥感从飞机上或人造地球卫星上获取的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比在地面上观察视域范围大得多。
又不受地形地物阻隔的影响,景观一览无余,为人们研究地面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遥感不仅能获得地物可见光波段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紫外、红外,微波等波段的信息。
不仅能用摄影方式获得信息,而且还可以用扫描方式获得信息。
遥感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用常规传统方法所获得的信息量,扩大了人们的观测范围和感知领域,加深了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遥感通常为瞬时成像,可获得同一瞬间大面积区域的景观实况,现实性好。
而且可通过不同时相取得的资料及像片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地物动态变化的情况,为环境监测以及研究分析地物发展演化规律提供了基础。
4.其他特点:遥感适用范围广,效益高,资料性,全天候,全方位。
二、遥感的分类1.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类:①地面遥感:1.5~300m,车、船、塔,主要用于研究地物光谱特征。
②航空遥感:9~50km,飞机、气球,较微观地面资源调查。
③航天遥感:100~km,卫星、飞船、火箭、天飞机、空间站。
2.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类:①主动遥感:雷达。
②被动遥感:被动接受地物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摄影机、扫描仪。
3.根据遥感信息的记录方式分类:①成像遥感:以图象方式记录:航空性片、卫星图象。
②非成像遥感:图形、电子数据:数字磁带、光盘。
4.根据遥感使用的探测波段分类:①紫外遥遥:0.3~0.4μm。
②可见光遥感:0.4~0.76μm。
③红外遥感:0.7~14μm。
④微波遥感:0.1~30cm。
⑤多波段遥感:0.5-0.6,0.6-0.7,0.7-0.8,0.8-0.9.5.根据遥感的应用领域分类:气象、海洋、地质、军事。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6章-遥感作业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6章-遥感作业一、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运用。
遥感是指使用各种遥感设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探测和测量,以获取地球表面各种信息的技术。
在国民经济、军事防卫、科学研究等领域,遥感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遥感作业的流程遥感作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流程:1. 数据采集遥感技术需要通过特定的遥感设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采集各种数据。
常用的遥感设备有卫星、航空平台、无人机等。
2. 数据预处理在获取数据后,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噪声、纠正偏移、配准图像等。
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有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地形校正、影像配准等。
3. 数据处理在预处理完成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目标信息。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目标检测、分类、测量、分析等。
4. 数据可视化数据处理完成后,可以将处理结果进行可视化,以便于使用者进行分析和理解。
常用的数据可视化方法有数码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遥感作业的应用1. 农业在农业生产中,遥感技术可以较准确地获取、分析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实现精准施肥、治理水土流失等目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矿产资源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寻找地底矿产资源,把握资源分布情况与数量,为矿业事业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环境保护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也日益重要。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水体、空气、土地、植被等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更好地保护环境。
4. 气象预报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各个地方的气象数据,对气象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地表温度、湿度、气压等指标的观测与分析,为气象预报提供数据支撑。
四、遥感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数据处理能力遥感数据具有海量性、多源性、高维性等特点,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何有效地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成为遥感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 数据质量遥感数据的质量是遥感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数据质量,避免因数据质量影响对处理结果和应用的准确性,是遥感技术研究的难点之一。
遥感原理与应用 作业(含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作业18地6118078607宋雨龙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3)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4)第四章卫星遥感平台 (5)第五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6)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7)第七章多源遥感信息融合 (9)第八章遥感图像分类 (9)第九章遥感技术应用 (10)第一章绪论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答:遥感(RS),即遥远的感知。
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被测目标直接接触,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分析,揭示出目标的特征性质及其运动状态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举例说明。
答:①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遥感从飞机上或人造地球卫星上获取的航空或卫星影像,比在地面上观察视域范围大得多。
例如:一幅陆地卫星TM影像可反映出185km×185km的景观实况,我国全境仅需500余张这种影像就可拼接成全国卫星影像图。
②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传感器来获取信息。
③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卫星围绕地球运转,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最新资料,例如:Landsat-5/7陆地卫星每16天即可对全球陆地表面成像一次。
④具有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的特点: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都可以使用遥感进行观测。
⑤应用领域广,具有用途大、效益高的特点:遥感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勘测、农林水利、地质勘探、环境保护、气象、地理、测绘、海洋研究和军事侦察等领域,且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
遥感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应和卓有成效的社会效应。
3.遥感有哪几种主要分类?其分类依据是什么?4.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如何?答:当今,遥感技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遥感原理与应用(专升本)阶段性作业(2019秋)
(A) BSQ格式
(B) BIL格式
(C) BIP格式
(D) TIFF格式
参考答案:C
3.
是利用星载或机载的传感器收集、记录地物的热红外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来识别地
物和反演地表参数的技术系统,在红外遥感中居于主导地位。(5分)
(A) 微波遥感
(B) 可见光遥感
(C) 近红外遥感
(D) 热红外遥感
参考答案:D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3. 电磁波是纵波。(4分)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4. 如果一个闭合的轮廓内灰度相对均一,或者只有简单的梯度,或者有相对均匀的纹理或图案
第1/2页
,并且此外不包含明显的轮廓线,我们称这一闭合轮廓包围的区域成称为线状特征。(4分)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1. 微波高度计是___(1)___ 传感器,微波辐射计是被动传感器。(6分) (1). 参考答案: 主动 2. 利用遥感数据进行NPP估算的方法或者模型可大体分为3类:经验模型、___(2)___ 和过程 模型。(6分) (1). 参考答案: 光能利用率模型 3. 叶片的结构由3个部分组成:表皮、叶肉和___(3)___ 。(6分) (1). 参考答案: 叶脉 4. ___(4)___ 是主动传感器,微波辐射计是被动传感器。(6分) (1). 参考答案: 微波高度计 5. ___(5)___ 就是利用某种传感器接收地面各种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信号,借以识别、分析 地物,提取所需信息。(6分) (1). 参考答案: 微波遥感
参考答案:A,B,D
(C) 氢气
(D) 二氧化碳
3. 以下哪些属于遥感影像的“测量维”分辨力:_______(7分)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遥感作业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遥感作业第五章遥感图像几何纠正名词解释:构像方程几何变形 RFM 多项式纠正间接法纠正重采样图像配准图像镶嵌 DEM1、构像方程:是指地物点在图像上的图像坐标(x,y)和其在地面对应点的大地坐标(X,Y,Z)之间的数学关系。
2、几何变形:是指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3、RFM:有理函数模型,是利用分子和分母都采用多项式来形成比值得到的多项式模型。
4、多项式纠正:回避成像的空间几何过程,直接对图像变形的本身进行数学模拟,用一个适当的多项式来描述纠正前后图像相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
5、间接法纠正:是从空白的输出图像阵列出发,亦按行列的顺序依次对每个输出像素点位反求原始图像坐标中的位置。
6、重采样: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该点位周围邻近整数点位上亮度值对该点的亮度贡献累积起来,构成该点位的新亮度值,这个过程称为重采样。
7、图像配准:实质就是遥感图像的几何纠正,是根据图像的几何畸变特点,采用一种几何变换将图像归化到统一的坐标系中的过程。
8、图像镶嵌:当感兴趣的研究区域在不同的图像文件时,需要将不同的图像文件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包含感兴趣区域的图像,这就是图像镶嵌。
9、DEM: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是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
问答题:1.根据通用构像方程,写出中心投影影像、推扫式影像、逐点扫描影像和侧视雷达影像的构像方程。
中心投影构像方程:其中是成像比例尺分母,A为旋转矩阵。
推扫式影像:逐点扫描式影像:其中侧视雷达影像:2.分别指出Landsat-7、SPOT-5、TERRASAR—X的瞬时等效像点坐标。
Landsat-7使用的传感器是ETM+,属于逐点扫描式传感器,每个像元坐标都是(x=0,y=0),由其构像方程可得其瞬时等效像点坐标为:SPOT-5搭载的传感器是HRV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瞬时像点坐标是(0,y,-f),瞬时等效像点坐标是:(垂直成像时)(侧视成像时)TerraSAR-X卫星是德国发射的SAR卫星,其传感器是合成孔径雷达,其瞬时等效像点坐标为:3.根据中心投影影像姿态产生的变形误差公式,推导出推扫式影像、逐点扫描影像和侧视雷达影像的像点位移公式。
遥感作业课后习题
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r射线2利用较1投影距离的影响4: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有统一的比例尺。
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H和焦距f有关。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
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
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平台:高度在0~50m范围内,三角架、遥感塔、遥感车和遥感船等与地面接触的平台称为地面平台或近地面平台。
它通过地物光谱仪或传感器来对地面进行近距离遥感,测定各种地物的波谱特性及影像的实验研究。
航空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飞机按高度可以分为低空平台、中空平台和高空平台。
低空平台:2000米以内,对流层下层中。
中空平台:2000-6000米,对流层中层。
高空平台:12000米左右的对流层以上。
低空气球:凡是发放到对流层中去的气球称为低空气球;高空气球:凡是发放到平流层中去的气球称为高空气球。
可上升到12-40公里的高空。
填补了高空飞机升不到,低轨卫星降不到的空中平台的空白。
航天平台:包括卫星、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高度在150km以上。
航天飞机240~350km高度。
卫星:低轨:150~300km,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图象;寿命短,几天到几周(由于地心引力、大气摩擦),用于军事侦察;中轨:700~1000km,资源与环境遥感;高轨:35860km,地球静止卫星,通信、气象。
航天平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气象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胶片来记录物体影像;数字摄影则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经过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来记录物体影像。
图象特点:投影:航片是中心投影,即摄影光线交于同一点。
比例尺:航空像片上某一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长度之比,称为像片比例尺。
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象。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遥感图像几何纠正
名词解释:构像方程几何变形 RFM 多项式纠正间接法纠正重采样图像配准图像镶嵌 DEM
1、 构像方程:是指地物点在图像上的图像坐标(x,y)和其在地
面对应点的大地坐标(X,Y,Z)之间的数学关系。
2、 几何变形:是指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
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3、 RFM:有理函数模型,是利用分子和分母都采用多项式来形成比
值得到的多项式模型。
4、 多项式纠正:回避成像的空间几何过程,直接对图像变形的本
身进行数学模拟,用一个适当的多项式来描述纠正前后图像相
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
5、 间接法纠正:是从空白的输出图像阵列出发,亦按行列的顺序
依次对每个输出像素点位反求原始图像坐标中的位置。
6、 重采样: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该点位周围邻近整数点位上亮度值
对该点的亮度贡献累积起来,构成该点位的新亮度值,这个过
程称为重采样。
7、 图像配准:实质就是遥感图像的几何纠正,是根据图像的几何
畸变特点,采用一种几何变换将图像归化到统一的坐标系中的
过程。
8、 图像镶嵌:当感兴趣的研究区域在不同的图像文件时,需要将
不同的图像文件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包含感兴趣区域的图
像,这就是图像镶嵌。
9、DEM: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
(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是通
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
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
问答题:
1. 根据通用构像方程,写出中心投影影像、推扫式影像、逐点扫描影像和侧视雷达影像的构像方程。
中心投影构像方程: 其中是成像比例尺分母,A为旋转矩阵。
推扫式影像:
逐点扫描式影像: 其中
侧视雷达影像:
2. 分别指出Landsat-7、SPOT-5、TERRASAR—X的瞬时等效像点坐标。
Landsat-7使用的传感器是ETM+,属于逐点扫描式传感器,每个像元坐标都是(x=0,y=0),由其构像方程可得其瞬时等效像点坐标为:
SPOT-5搭载的传感器是HRV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瞬时像点坐标是(0,y,-f),瞬时等效像点坐标是:(垂直成像时)
(侧视成像时)
TerraSAR-X卫星是德国发射的SAR卫星,其传感器是合成孔径雷达,其瞬时等效像点坐标为:
3. 根据中心投影影像姿态产生的变形误差公式,推导出推扫式影像、逐点扫描影像和侧视雷达影像的像点位移公式。
中心投影影像姿态产生的像点位移公式为:
推扫式图像中x=0,y=y,带入方程得到:
逐点扫描式中像点坐标为x=0,y=0,但中心投影是在垂直摄影的前提下,故需将侧视投影转换到垂直投影下来即得到带入方程得到的像点位移公式为:
侧视雷达等效为中心垂直投影时的像点坐标为,代入方程得到像点位移公式为:
4. 叙述多项式拟合法纠正卫星图像的原理和步骤。
原理:回避成像的空间几何过程,直接对图像变形的本身进行数学
模拟,而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是多方面的,难以用一个确定的数学
模型来进行表达,所以就用多项式来表达纠正前后图像之间的坐标
关系。
步骤:1)根据控制点列出平差模型,求解多项式系数;
2)确定纠正后图像的边界,利用间接法或者直接法进行图像的纠正变换;
3)对纠正后的数字图像进行灰度重采样;
4)对纠正结果进行评价。
5. 直接法纠正和间接法纠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两种纠正变换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纠正变换函数的不同,互为逆变
换,直接法是从原始图像出发得到纠正后图像位置,间接法是从空
白图像出发逐点得到对应原始图像的位置;另外,在纠正后像素获
得灰度值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直接法是亮度重配置,间接法是亮
度重采样。
6. 两幅影像进行图像镶嵌应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1) 两幅不同图像的连接。
不同的图像的几何位置和变形是不一样的,解决几何连接的方法就是几何纠正,将所有图像纠正
到一个统一的坐标系下去掉重叠部分连成一幅图像。
2) 保证拼接后的图像反差一致,色调相近,没有明显的接缝。
这个问题采用最佳镶嵌边搜索的方法得到最佳镶嵌边,然后
进行色调和反差的调整,最终进行边界线的平滑就可以处理
了。
7. 图像配准和图像镶嵌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两者的实质都是图像的几何纠正。
不同点:图像配准只是利用几何纠正将不同的图像进行对准实现所有图像在统一的坐标系下;而图像镶嵌是将不同图像合并在一起得到一幅包
含完整感兴趣区域的图像。
计算题
若P(i,j)=G表示在影像上第i行第j列的像元灰度值为G。
对于P(101,
56)=50、P(101,57)=20、P(102,56)=40、P(102,57)=30的四个像
元,分别利用双线性内插和双三次卷积计算像元P(101.6,56.4)的灰度。
答:1、利用双线性内插
P(101.6,56.4)==39.2
灰度值取整得到P(101.6,56.4)=39
2、双三次卷积
此时计算时需要P(101.6,56.4)周围4*4=16个像素的
灰度值,此时只有4个像素,故无法进行双三次卷积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