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蔑她人名誉权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合集下载

名誉权_法律规定(3篇)

名誉权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享有的关于自己名誉的保护权利。

名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品德、才能、声望、信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人格尊严的体现,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权利。

我国《民法典》对名誉权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公民的名誉不受侵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名誉权的法律规定1. 名誉权的定义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的关于自己的名誉,不受他人侮辱、诽谤的权利。

2. 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公民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2)法人的名称、标志、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3)公民、法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权利。

3. 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侮辱:以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损害他人名誉;(2)诽谤: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损害他人名誉;(3)侵犯他人隐私:未经他人同意,公开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4)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违法行为等,损害他人名誉。

4. 名誉权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①停止侵害;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③赔偿损失;④赔礼道歉。

(2)刑事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行政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三、名誉权的保护措施1. 公民自我保护(1)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名誉权的法律规定;(2)遇到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不参与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 社会舆论监督(1)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避免传播不实信息,损害他人名誉;(2)社会各界要关注名誉权保护,对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3. 法律援助(1)为受侵害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维护名誉权;(2)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援助质量。

诋毁罪立案标准

诋毁罪立案标准

诋毁罪立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诋毁是指人以书面、口头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或声誉,并给他人带来持久的恶劣影响的行为,是一种以诋毁他人名誉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可能判处诋毁罪:一、有明确的诋毁行为;发表咒骂、谩骂内容,或者具体指向他人的言论,毁损他人的名誉和声誉,给他人带来恶果。

二、严重贬损社会形象;通过诋毁,严重的贬损他人的形象,比如散布不实的传闻、做出谣言、张贴公开的不雅照片等,严重地损害他人名誉。

三、造成严重影响;诋毁行为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致使他人失去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甚至还可能招致他人精神上的痛苦。

四、有犯罪准备;行凶者为了诋毁他人,必须要有一定的犯罪准备,如收集信息、策划等,与其他侵占财物有所不同,并不是说只要实施了诋毁行为就可以判处诋毁罪,必须具备犯罪准备这一特征。

五、他人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诋毁行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此情况下,侵害者必须负责付出法律上的责任,以维护他人合法权益的公平性和真实性。

综上所述,犯诋毁罪必须满足以上条件方可对犯罪者予以依法惩处。

这不仅可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是对社会形象的一种有效负责。

在改革刑事司法制度的过程中,法律制定者加强了对诋毁犯的处罚,以维护人民的和平生活,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安定。

在讨论了诋毁罪立案标准后,必须指出,诋毁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任何人都不可以不重视,因为它破坏了法律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也破坏了国家规定的正常生活秩序。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维护公正的法治秩序,形成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诋毁罪是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令人难以原谅,因此在立案审查时,不仅要根据上述标准,还必须要求犯罪者以独立的和合理的论据阐明自己的犯罪行为,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

立案审查必须严肃和公正,以便达到法律要求,使犯罪者承担其应承担的责任,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造谣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造谣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谣言和诽谤的困扰。

造谣诽谤他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后果。

本文将详细阐述造谣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

一、民事责任1. 恢复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的,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如果造谣诽谤他人,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2. 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造谣诽谤他人,给被侵权人造成名誉、精神等方面的损失,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 民事诉讼被侵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在诉讼过程中,侵权人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没有侵权行为。

二、行政责任1. 警告、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 行政拘留对于情节严重的造谣诽谤行为,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侵权人进行行政拘留。

三、刑事责任1. 侮辱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 暴力侮辱、暴力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四、法律后果的影响1. 个人名誉受损造谣诽谤他人,会使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给其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1.具有强烈社会危害性或者严重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2.违反《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三款开展活动的,以及在法律范围内造成显著
的社会危害或者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或者肖像权的,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3.被害人申诉案件被处以拘留、羁押、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根据相关证据确定
被害人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4.除上述情形外,涉嫌非法实施诬陷诽谤或者涉嫌有其他违法嫌疑的,也可以依法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二)诬陷诽谤案件立案的证据要求
1.被告系有关法律法规的故意行为:指当实施诬陷诽谤活动时,被害人已明确了被告
与具体行为的关系;被告实施诬陷诽谤行为已达到其应有的水平,可以认定其具有有效故意;行为结果与行为之间存在充分的因果关系;被告实施的相关行为已经超出正常的范围。

2.依据被害人自述或者他人及其它调查证据证明:有充分的证据、基本确定的证据;
或者由受害人报告、行政机关处理的逆向跟踪证据;或者法官补充调查获取的证据;表明
有证据证明被告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

3.被害人遭受损害的程度:被诬陷诽谤行为而遭受损害的被害人肉体、财产、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以及肖像权等各方面受损的程度,以及其所受到的损失程度,应反映在证
据中;其损失的客观性应符合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的标准。

4.犯罪人归责:结合案件实际和证据,证明犯罪人对案件具有明确而有实质性的归责,表明犯罪人具有诬陷诽谤行为;在所向披靡的证据情况下,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犯罪人有
犯罪倾向。

上门骂人法律规定(3篇)

上门骂人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在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尊严。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出于个人情绪或误解,采取上门骂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邻里和谐,也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

本文将对上门骂人的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上门骂人的法律性质1. 侮辱罪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侮辱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诽谤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 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如果上门骂人在骂人的过程中故意毁坏他人财物,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4.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是指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情节严重的行为。

如果上门骂人未经他人同意擅自进入他人住宅,可能构成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

二、上门骂人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如果上门骂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名誉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 刑事责任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上门骂人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或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如果上门骂人的行为未构成犯罪,但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侵权人可能面临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三、应对上门骂人的策略1. 保持冷静,不要激化矛盾面对上门骂人,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对方的情绪所影响。

避免与对方发生肢体冲突或言语对抗,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2. 记录证据,保护自身权益在骂人的过程中,尽量记录下侵权人的言行,包括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以便事后维权。

发表不当言论的法律后果

发表不当言论的法律后果

发表不当言论的法律后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之一,但是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个人的言论也越来越容易传播和扩散。

然而,有些人滥用了这种自由,发表了不当的言论,给他人带来了伤害和困扰。

在法律的保护下,这些不当言论的发表者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首先,发表不当言论可能会触犯诽谤罪。

诽谤是指以文字、口头或其他方式散布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或者网络上发表了虚假的言论,诋毁了他人的名誉,那么被诋毁的人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诽谤诉讼。

一旦被判定为诽谤罪,发表者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并承担刑事责任,包括罚款和监禁。

其次,发表不当言论可能会触犯侮辱罪。

侮辱是指以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对他人进行贬低、羞辱或嘲笑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或者网络上发表了侮辱性的言论,羞辱了他人的尊严,那么被侮辱的人有权利向法院提起侮辱诉讼。

一旦被判定为侮辱罪,发表者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并承担刑事责任,包括罚款和监禁。

此外,发表不当言论可能会触犯隐私侵犯罪。

隐私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个人信息、家庭生活和个人感情等。

如果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或者网络上公布了他人的隐私信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那么被侵犯的人有权利向法院提起隐私侵犯诉讼。

一旦被判定为隐私侵犯罪,发表者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并承担刑事责任,包括罚款和监禁。

此外,发表不当言论还可能会引发社会不安定,煽动仇恨或者暴力。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涉及种族、宗教或者政治敏感问题时,不当言论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

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法律对于这种言论也给予了严厉的制裁。

发表者可能会面临刑事指控,包括煽动仇恨罪、煽动暴力罪等,一旦被判定有罪,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刑罚。

总之,发表不当言论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尽管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权利,但是个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伤害他人。

在言论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

在发表言论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避免发表不当言论,以免承担法律责任。

污蔑诽谤法律怎么处理

污蔑诽谤法律怎么处理

污蔑诽谤法律怎么处理如果⾃⼰污蔑诽谤他⼈,对他⼈的⼀些名誉权遭受到损失的话,那么⾃⼰肯定要⾯临法律责任承担,对⽅很可能会起诉⾃⼰,那么到时候如何处理?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污蔑诽谤法律怎么处理根据《刑法》第⼆百四⼗六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以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情节严重的⾏为。

构成诽谤罪的诽谤⾏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违反治安⾏政法规的诽谤⾏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报案,公安机关可以调查。

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请公证员对侮辱、诽谤你的内容进⾏公证,作为指控对⽅的证据。

在公安机关调查清楚后,构成犯罪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论是否构成犯罪,你都可以利⽤这些证据,要求对⽅道歉并赔偿损失。

为了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刑法规定侮辱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也就是说如果受害⼈及其法定代理⼈不去法院起诉的,当事⼈将不被追究刑事责任。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

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

⽽名誉侵权⾏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

对于侮辱⾏为引起被害⼈精神失常甚⾄⾃杀⾝亡等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检察机关⼀样可以⾃主介⼊调查,并追究当事⼈的刑事责任。

以上内容就是相关的回答,如果对⽅污蔑诽谤⾃⼰的话,那么应该及时的收集证据,这个可以是聊天记录,也可以是⼀些其他的证据材料,然后⾃⼰需要向⼈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可以咨询店铺相关律师。

诽谤污蔑罪法律规定(3篇)

诽谤污蔑罪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诽谤污蔑罪是指行为人以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名誉是社会对特定自然人的品德、才能、功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法律高度重视对名誉权的保护,对诽谤污蔑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本文将详细阐述诽谤污蔑罪的法律规定,包括构成要件、刑事责任、法律责任等方面。

二、诽谤污蔑罪的构成要件1. 客体要件诽谤污蔑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即名誉权。

名誉权是自然人的基本人格权利之一,是指个人在社会上享有的良好评价和尊严。

2. 客观要件诽谤污蔑罪的客观要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行为人实施了诽谤行为。

诽谤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虚假事实是指与客观事实不符的事实,可以是部分事实,也可以是全部事实。

(2)行为人的诽谤行为造成了他人名誉的损害。

名誉损害是指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3. 主观要件诽谤污蔑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具体表现为故意或者过失。

4. 主体要件诽谤污蔑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三、诽谤污蔑罪的刑事责任1. 犯罪构成诽谤污蔑罪的犯罪构成包括以下四个要件:(1)客体要件:他人的人格尊严,即名誉权。

(2)客观要件:行为人实施了诽谤行为,并造成了他人名誉的损害。

(3)主观要件: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4)主体要件: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 犯罪形态诽谤污蔑罪的犯罪形态包括以下几种:(1)诽谤罪:指行为人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2)诽谤罪未遂: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诽谤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行为。

(3)诽谤罪中止: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3.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污蔑罪立案标准

污蔑罪立案标准

污蔑罪立案标准污蔑罪是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的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也是一种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可以构成污蔑罪?在我国法律中,污蔑罪立案标准是怎样规定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他人进行诽谤、诬陷,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而诽谤罪是污蔑罪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对他人进行诽谤、诬陷的行为是构成污蔑罪的立案标准之一。

诽谤行为是指以捏造事实或者歪曲事实的方式,对他人进行贬低、诽谤,损害其名誉的行为。

而诬陷行为则是指对他人进行不实的指控,使其受到不应有的惩罚或者侵害。

其次,我国刑法还规定了对他人进行恶意造谣的行为构成污蔑罪。

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他人进行恶意造谣,情节严重的,也构成污蔑罪。

造谣行为是指故意编造不实的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者诬陷。

而恶意造谣则是指明知信息不实,却故意传播、宣扬,以达到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

此外,对他人进行恶意捏造事实,损害其名誉的行为也构成污蔑罪。

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他人进行恶意捏造事实,损害其名誉,情节严重的,也构成污蔑罪。

恶意捏造事实是指明知事实并非如此,却故意编造虚假的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者诬陷。

综上所述,我国刑法中对污蔑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对他人进行诽谤、诬陷、恶意造谣、恶意捏造事实等行为。

而构成污蔑罪的关键点在于行为人的恶意和行为的严重性。

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恶意且情节严重时,才能构成污蔑罪并立案追究其法律责任。

总之,污蔑罪是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一种犯罪行为,其立案标准主要包括对他人进行诽谤、诬陷、恶意造谣、恶意捏造事实等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不进行捏造事实、传播谣言,不对他人进行诬陷、诽谤,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诬告人的法律后果(3篇)

诬告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诬告是指捏造事实,向有关机关或个人进行虚假指控,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其他不良后果的行为。

在我国,诬告行为被法律所禁止,对诬告人将依法予以处罚。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诬告人的法律后果,旨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诬告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民事责任诬告行为可能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名誉权等,因此,诬告人可能面临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3. 行政责任对于诬告行为,行政机关可以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4. 恢复名誉诬告行为可能对被诬告人造成名誉损害,被诬告人可以要求诬告人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如果诬告人拒不执行,被诬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 信用记录诬告行为可能对诬告人的信用记录产生不良影响。

在我国,个人信用信息被纳入征信系统,诬告行为可能会被记录在案,对诬告人的信用评价产生负面影响。

三、案例分析某甲因与某乙有矛盾,心生报复之意。

某甲捏造某乙涉嫌贪污的事实,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经调查,发现某乙并无贪污行为,某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法院判处某甲有期徒刑一年。

四、总结诬告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对被诬告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我国法律对诬告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民应当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对于诬告行为,我们要坚决抵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当众羞辱别人的法律后果(3篇)

当众羞辱别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比如被别人羞辱、嘲讽或者侮辱。

当众羞辱他人不仅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

本文将详细阐述当众羞辱别人的法律后果。

一、侵犯名誉权当众羞辱他人可能侵犯对方的名誉权。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指个人享有的良好声誉、荣誉和信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1. 侮辱行为:侮辱是指以言语、文字、图画等形式,公然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2. 诽谤行为:诽谤是指捏造事实,散布谣言,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诽谤行为同样属于违法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侵犯人格尊严当众羞辱他人可能侵犯对方的人格尊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1. 侮辱行为:侮辱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同时也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

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诽谤行为:诽谤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同时也侵犯了他的人格尊严。

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侵犯隐私权当众羞辱他人可能涉及侵犯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1. 侮辱行为:侮辱行为可能涉及泄露他人的隐私,如个人身份信息、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诽谤行为:诽谤行为可能涉及泄露他人的隐私,如个人经历、健康状况等。

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当众羞辱他人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 行政责任:在特定情况下,当众羞辱他人可能受到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等。

恶意造谣污蔑法律后果(3篇)

恶意造谣污蔑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这也使得恶意造谣、污蔑他人的现象愈发猖獗。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还可能触犯法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围绕恶意造谣污蔑的法律后果展开论述。

一、恶意造谣污蔑的定义恶意造谣污蔑是指故意编造虚假信息,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侮辱、诬告陷害等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传播,给被造谣者带来极大的名誉损害和精神痛苦。

二、恶意造谣污蔑的法律后果1.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恶意造谣污蔑他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具体包括:(1)停止侵害: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恶意造谣污蔑的行为。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因恶意造谣污蔑给被侵权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3)赔礼道歉:侵权人应当向被侵权人公开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4)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被侵权人因此遭受的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失。

2.刑事责任恶意造谣污蔑情节严重,可能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以下几种情况可能构成犯罪:(1)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诽谤罪,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诬告陷害罪,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捏造事实,利用网络等媒体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最高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恶意造谣污蔑的行为,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恶意造谣污蔑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防范恶意造谣污蔑的措施1.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恶意造谣污蔑的行为。

2.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恶意造谣污蔑的法律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

法律对恶意诽谤和造谣的处罚和救济

法律对恶意诽谤和造谣的处罚和救济

法律对恶意诽谤和造谣的处罚和救济恶意诽谤和造谣严重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和声誉,对被诽谤和受蒙骗的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为了维护社会公序良俗,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对恶意诽谤和造谣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处罚和救济规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法律对恶意诽谤和造谣的处罚和救济措施。

一、恶意诽谤的处罚恶意诽谤是指故意捏造、散布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贬低、污蔑和不实陈述的行为。

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恶意诽谤属于犯罪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接受处罚。

依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恶意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后果特别严重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表明对于恶意诽谤行为,法律将给予严厉的刑事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此外,对于恶意诽谤行为,被害人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要求赔偿损失,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造谣的处罚造谣是指散布无根据的言论、消息或信息,制造谎言,误导他人,损害社会正常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造谣不仅扰乱了社会的公共秩序,也严重侵害了他人的声誉和利益。

我国相关法律对造谣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故意造谣,干扰公共秩序的,将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对于故意制造谣言,造成严重后果,扰乱社会秩序的,将被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表明法律对于造谣行为采取了严厉的刑事处罚。

除了刑事处罚外,被造谣的个人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要求赔偿损失。

根据我国民法的规定,侵害名誉权的民事侵权行为,被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经济损失赔偿和精神抚慰金等。

三、救济措施为了加强对恶意诽谤和造谣行为的打击,我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以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共秩序。

首先,建立了投诉举报机制,鼓励个人向执法机关举报恶意诽谤和造谣行为。

执法机关将及时受理投诉,并依法进行调查,追究法律责任。

污蔑抹黑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污蔑抹黑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已远超以往。

然而,在追求言论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滥用言论自由,对他人进行污蔑和抹黑,不仅会伤害他人的人格尊严,还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就污蔑抹黑他人的法律后果进行探讨。

一、污蔑抹黑他人的法律定义污蔑,是指故意捏造事实,散布他人的谣言,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抹黑,是指通过捏造、歪曲事实,或者以其他手段,使他人名誉受损的行为。

在法律上,污蔑和抹黑他人都属于名誉权侵犯行为。

二、污蔑抹黑他人的法律后果1. 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名誉权侵权案件中,如果污蔑抹黑他人导致其精神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如果污蔑抹黑他人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可能构成诽谤罪。

3.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名誉权侵权案件中,如果污蔑抹黑他人导致其精神损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

4.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名誉权侵权案件中,如果污蔑抹黑他人情节较轻,可能面临行政拘留和罚款的处罚。

5. 资格限制在名誉权侵权案件中,如果侵权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能会被限制担任某些职务,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律师、法官等。

三、防范措施1.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不参与污蔑抹黑他人的行为。

2. 在发表言论时,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避免捏造事实。

3. 发现他人污蔑抹黑自己时,要及时收集证据,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辱骂他人事件的法律后果(3篇)

辱骂他人事件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在现实生活中,辱骂他人是一种常见的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围绕辱骂他人事件的法律后果展开论述,以期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辱骂他人事件的构成要件1. 主体:辱骂他人行为的主体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 行为:辱骂他人行为是指以言语、文字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诬告、诬陷等行为。

3. 侵犯客体:辱骂他人事件侵犯的客体为被侮辱人的名誉权。

4. 法律后果:辱骂他人行为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三、辱骂他人事件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被侮辱人有权要求侮辱人停止侵害其名誉权的行为。

(2)消除影响:侮辱人应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因侮辱行为给被侮辱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3)赔礼道歉:侮辱人应向被侮辱人赔礼道歉,以消除影响。

(4)赔偿损失:侮辱人应赔偿被侮辱人因侮辱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2. 行政责任侮辱他人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可能承担以下行政责任:(1)警告:公安机关可以对侮辱他人行为的人给予警告。

(2)罚款:侮辱他人行为的人可能被处以罚款。

(3)拘留:情节严重的侮辱他人行为的人可能被处以拘留。

3. 刑事责任侮辱他人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能构成以下犯罪:(1)侮辱罪:侮辱他人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构成侮辱罪。

(2)诽谤罪: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诽谤罪。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一起辱骂他人事件的案例分析:案情简介:甲与乙系邻居,因邻里纠纷,甲在乙家门口辱骂乙,并扬言要报复乙。

乙忍无可忍,报警处理。

处理结果:公安机关对甲进行治安拘留,并要求甲向乙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同时,甲赔偿乙的精神损害赔偿。

案例分析:本案中,甲的行为已构成侮辱他人行为,侵犯了乙的名誉权。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对甲进行了治安拘留。

造谣生事的法律后果(3篇)

造谣生事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

其中,造谣生事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探讨造谣生事的法律后果,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造谣生事的概念造谣生事,是指散布虚假信息,恶意捏造事实,以误导公众,达到损害他人名誉、诽谤他人、干扰社会秩序等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造谣生事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具体包括:(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因散布虚假信息给他人名誉、荣誉等造成的负面影响。

(3)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2.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

3. 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造谣生事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具体罪名包括:(1)诽谤罪: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2)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诬告陷害罪。

(3)扰乱公共秩序罪: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情节严重的,构成扰乱公共秩序罪。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起因造谣生事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例:案例:某网络红人因涉嫌散布虚假信息被追究刑事责任。

案情简介:某网络红人在微博上散布虚假信息,称某知名企业存在重大质量问题,导致该企业股价暴跌。

经调查,该网络红人所散布的信息完全虚假,给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处理结果:法院依法以诽谤罪判处该网络红人有期徒刑一年,并赔偿该企业经济损失。

四、总结造谣生事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社会秩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污蔑他人怎么处罚

污蔑他人怎么处罚

污蔑他⼈怎么处罚
每⼀个⼈都会有⾃⼰的⼈格权,名誉权,如果说有⼈污蔑对于⾃⼰来说的话,肯定会造成⾮常严重的损失,最明显的就是名誉受到损失,那么对⽅会如何处罚?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污蔑他⼈怎么处罚
1. 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以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如果情节严重的话,构成诽谤罪。

2. 捏造他⼈犯罪的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受刑事追究,如果情节严重的话,构成诬告陷害罪。

3. 诽谤或者诬告陷害⾏为,如果情节不是很严重的话,不构成犯罪,属于违法⾏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条有下列⾏为之⼀的,处五⽇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以上⼗⽇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法威胁他⼈⼈⾝安全的;
(⼆)公然侮辱他⼈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企图使他⼈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及其近亲属进⾏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扰他⼈正常⽣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隐私的。

以上内容就是相关的回答,如果对⽅污蔑⾃⼰达到严重地步的话,那么会侵犯了⾃⼰的名誉权,到时候会构成诽谤罪,这个要看污蔑的对象以及污蔑的程度来进⾏判刑,不构成犯罪,也会进⾏拘留,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可以咨询店铺相关律师。

恶意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恶意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现代社会,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的人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发表任何言论。

恶意诽谤他人,即故意传播关于他人的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伦理,更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本文将探讨恶意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

一、恶意诽谤的定义及构成要件恶意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恶意诽谤的构成要件包括:1. 恶意:即行为人明知或应知其散布的信息是虚假的,仍然故意进行散布。

2. 捏造事实:行为人散布的信息必须是虚构的,而非客观事实。

3. 诽谤行为:行为人通过口头、书面、网络等途径,将捏造的信息传播给他人。

4. 损害他人名誉:诽谤行为对被诽谤人的名誉造成负面影响。

二、恶意诽谤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恶意诽谤他人,被侵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以下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散布诽谤性信息。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消除诽谤行为对被侵权人名誉造成的负面影响。

(3)赔礼道歉:侵权人应当向被侵权人公开赔礼道歉。

(4)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被侵权人因此遭受的精神损害赔偿金、财产损失等。

2. 行政责任恶意诽谤他人,尚不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给予以下行政处罚:(1)警告:对行为人进行警告,告诫其不得再实施类似违法行为。

(2)罚款:对行为人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3)拘留:对行为人进行行政拘留。

3. 刑事责任恶意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犯侮辱、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体而言,以下情形可能构成犯罪:(1)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严重后果的;(2)多次恶意诽谤他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3)恶意诽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律师等特定职业人员,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4)恶意诽谤他人,造成被侵权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

诽谤污蔑罪的立案标准

诽谤污蔑罪的立案标准

诽谤污蔑罪的立案标准诽谤污蔑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以编造、散布虚假事实捏造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构成诽谤罪。

而这种行为如果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可以构成刑事诽谤罪,需要依法予以追究。

首先,诽谤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损害对象的社会评价;二是损害对象的社会关系;三是损害对象的社会地位。

这三个方面是评判诽谤罪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也是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对于损害对象的社会评价,主要是指被诽谤者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

如果被诽谤者是一个公众人物或者是某个领域的知名人士,其社会评价往往更为重要。

而如果被诽谤者是一个普通人,其社会评价也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

在处理诽谤案件时,司法机关需要对被诽谤者的社会评价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确定诽谤行为对其名誉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

其次,损害对象的社会关系也是评判诽谤罪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之一。

被诽谤者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地位以及社会影响力都会对诽谤罪的认定产生影响。

如果被诽谤者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其受到的诽谤行为可能会对其社会关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社会关系的破裂。

因此,在处理诽谤案件时,司法机关需要充分考虑被诽谤者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以确定诽谤行为对其社会关系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

最后,损害对象的社会地位也是评判诽谤罪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之一。

被诽谤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地位对诽谤罪的认定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被诽谤者是一个公职人员或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其社会地位往往更为重要。

而如果被诽谤者是一个普通人,其社会地位也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

在处理诽谤案件时,司法机关需要对被诽谤者的社会地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确定诽谤行为对其社会地位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

综上所述,诽谤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损害对象的社会评价、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三个方面。

在处理诽谤案件时,司法机关需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对被诽谤者的社会评价、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确定诽谤行为对其名誉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从而依法予以追究。

污蔑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污蔑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其中不乏一些涉及名誉权的纠纷。

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

污蔑诽谤他人,不仅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污蔑诽谤他人的法律后果,以警示人们尊重他人名誉,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污蔑诽谤的定义污蔑,是指捏造事实,恶意中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诽谤,是指公开散布有关他人的不实言论,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行为。

两者均属于侵犯名誉权的违法行为。

三、污蔑诽谤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具体包括:(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污蔑诽谤行为,消除影响。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通过公开道歉、登报等方式,消除因污蔑诽谤行为给他人名誉带来的负面影响。

(3)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体包括:(1)捏造事实,情节恶劣的;(2)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3)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屡教不改的;(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影响恶劣的。

3.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甲在网络上散布关于乙的不实言论,称乙有重大犯罪行为。

乙得知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法院审理,认定甲的行为构成诽谤,判决甲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并赔偿乙精神损害赔偿金。

案例二:乙在朋友圈发表文章,指责甲为诈骗犯。

甲得知后,报警处理。

经调查,甲并非诈骗犯,乙的行为构成诽谤。

公安机关对乙作出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蔑她人名誉权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污蔑她人名誉权会被拘留,一般就是五天以上十天一下,还要进行罚款。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一些纠纷,哪怕是进行骂对方没有动手都是违法的行为。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污蔑她人名誉权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筹划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
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

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名誉权是人生而就有的,跟年龄、金钱和性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一般侵犯名誉权都不会赔钱的,都是进行赔礼道歉或者是恢复名誉权。

虽然算不上刑事案件,但是也会受到治安处罚,只要进入公安局派出所,都会留有案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