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结果

合集下载

密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密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密云县文化‎委员会关于‎公布密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不可移动文‎物保
护单位‎名单)的公告
【来源】:密云县文化‎委员会【发布时间】: 2012-07-20
我县历史悠‎久,通过对高岭‎镇黄土梁古‎人类活动地‎点的发掘证‎明,早在二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密‎云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3‎33处。

其中,古遗址18‎5处、古建筑61‎处、石刻11处‎、古墓葬20‎处、近现代文物‎56处。

按级别划分‎,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白乙化烈士‎陵园、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番字石刻、白龙潭四组‎古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其它为普查‎登记在册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现将密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向社会公‎布,请各级政府‎、机关单位、全体公民对‎所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依‎法进行保护‎。

密云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密云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密云县普查‎登记在册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知识

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知识

扎实搞好文物普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繁荣发展垣曲县文物局贾俊理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为了使大家对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更深的认识,下面就由我对垣曲县几年来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做以简要汇报。

由于到任时间不长,错误和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指正、包涵。

一、“三普”背景文物普查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每一次普查都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1956年的第一次普查后,我国公布了首批全国文保单位,建立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机制。

1986年的第二次普查是在第一部《文物保护法》颁布之后,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普查手段和方法都较前一次有了较大提高,普查对促进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延缓我国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保持多民族文化特质和文化独立性、维系我国文化生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同时,文物普查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和推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文物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展,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乡土建筑、商业老字号等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都得到了重视并纳入了保护范围,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开展新一轮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对这些新的文物类别进行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探索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展示途径,继而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十一五”期间自上而下开展的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项文物工作。

二、“三普”起止时间及三个阶段工作重点2007年4月4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于2018年6月30日全面启动。

各地文物部门积极组织人员,采用多种调查方式,全面、系统地开展文物普查工作。

一、普查进展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国共完成文物普查工作96.7%的任务,共检查文物和古迹198.6万处,涵盖了所有历史时期和各类文物类型。

同时,共录入文物数据1.2亿条,建立文物数据库共60万余条。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文物资源总量达到260万处,其中一级文物约有1.6万处,二级文物约有3.3万处,三级文物约有25万处。

二、普查成果
1.文物资源分布情况
通过普查,我们了解到,我国文物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不仅集中分布于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还分布于偏远山区和边远地区。

2.文物保护状况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绝大多数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和重视,但仍有一些文物受到了破坏和侵蚀。

此外,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3.文物利用情况
普查结果还显示,我国文物资源利用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一些文物利用方式不够科学、合理,甚至存在破坏性利用的现象。

同时,文物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需要加以关注。

三、下一步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文物资源,我们将继续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资源利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文物旅游产业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公民积极参与文物保护事业,共同珍爱和传承文化遗产。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实际存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均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具体认定标准如下:1 古遗址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1.1 存在文化堆积,并有明晰的分布范围;1.2 在地表发现有古文化遗物,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1.3 水库、湖泊、河流以及沿海水域内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存,包括沉船和地点明确的文物出土点;1.4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1.5 建筑及构筑物基址尚存。

2 古墓葬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2.1 形制结构或遗迹尚存;2.2 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的地域范围;2.3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3 古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3.1 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存在;3.2 建筑本体重修,但原有风格或形制基本保留;3.3 建筑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4 石窟寺及石刻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4.1 洞窟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2 石刻本体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3 石窟寺、石刻迁移,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5 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5.1 与历史进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5.2 具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典型性、在社会各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形式风格特殊且结构和形制基本完整的建筑;5.3 为纪念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建立的建筑物、构筑物,具有标志意义或典型意义。

6 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不能列入上述各类别的文化遗存,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6.1 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本体存在;6.2 古脊椎动物或其他古生物化石地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分类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中包括若干子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普查工作总结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普查工作总结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普查工作总结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件的通知》和《保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和部署,我县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扎实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全县文物普查工作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及各相关部门的相互协作下,通过全县文物干部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野外普查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通知》下发后,我县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各有关部门学习《通知》和收听收看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电视电话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深入领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通过文物普查,可全面掌握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态势,为研究制定全县文物保护政策和事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水平。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制定普查方案和组织培训1、XX年3月31日至4月11日,文物普查队所有业务人员都参加了保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

重点对普查方法、技能进行了学习。

具体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分类、定名、年代及计量等标准。

不可移动文物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汇总、名称编制、工作报告编制、建档备案工作等规范,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普查实践训练。

2、XX年5月26日,成立了**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分管文化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政府办副主任和文广局局长担任,成员由财政、国土、交通等14家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文广局,办公室内设行政管理组和普查组。

文物普查队由文管所全体人员组成。

丝路文化与镇坪古盐道文化复兴

丝路文化与镇坪古盐道文化复兴

道上的物质交流融合着丰富多彩的异域 和价值追求的反映,在新时代文化自 窗口。以盐道文化为主题,创立独有的
文化和本土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带着 信的培育过程中,彰显了独具“咸” 盐文化品牌,融合休闲、娱乐、养生多
“咸”味的盐道文化。
味的、饱含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 维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文旅产业链。
镇坪古盐道作为秦巴古盐道的起 资源的魅力。
义”就是仁爱与正义。仁爱既是泛爱, 文化资源的整合创造了新的平台,结合 化产品与信息推广的要求,导致传统文
这种爱是由有血缘关系的人至无血缘关 新媒体搭建“互联网 + 文旅产业”发展 化沦落于窘境之中。因此,结合地方文
系的人逐层拓展开来的。孟子继承并发 平台,使古盐道文化实现多维联合,加 化特色,挖掘资源优势,开阔眼界,转
业的发展奠定了丰沃的自然生态基础。 设施,缩短与省内及邻省重要城市的 道,聚合旅游文化资源。目前,丝绸之
交通行程,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 路沿线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
镇坪古盐道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作,拓展镇坪古盐道文化资源整合的 产品和文旅产业,通过物质产品的交易
1. 中国文化与镇坪古盐道文化融合 空间基础。
从历史上看,自虞夏以来至 20 世
乱象。一次,人们在劳作时,有人不小 纪 70 年代,在镇坪古盐道上一直流传
心烧干了卤水,结果剩下一堆白色的结 着以挑战生命极限的大无畏精神,这是
晶体,于是有了固体的盐,也一下子解 世世代代穿梭于秦巴古盐道上的盐夫们
88 《中国外资》 2021 年 6 月(上)第 11 期
办公室经过多次遴选评审,最终,安康
由于盐场南边峰峦重叠、地势险峻,
镇坪古盐道被国家文物局录入《第三次 没有一条可以直接通往镇坪县的路,只

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作者:毛保中王建伟来源:《文物春秋》2012年第06期【关键词】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分析【摘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河北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943处,其中新发现21634处,成果丰硕,进一步奠定了文物大省的地位。

按照类别、年代、保护级别、所有权、保护现状、地域分布等方面对所得各类数据进行系统分类统计、分析和研究,对今后全省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承担的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地域广,历经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投入资金大,技术要求高,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在这次普查中,河北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943处,其中古遗址17041处,古墓葬3941处,古建筑8637处,石窟寺及石刻80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439处,其他78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1634处,复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2309处;另复查注销不可移动文物1924处(表一)。

对“三普”所得各类数据进行系统的分类统计、分析和研究,对于今后全省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总量与消失文物统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河北省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35867处,11个设区市中调查量由高到低排序为:张家口市、石家庄市、邯郸市、承德市、保定市、邢台市、沧州市、唐山市、衡水市、廊坊市、秦皇岛市。

复查注销不可移动文物1924处,占调查总量的5.36%,占复查文物总量的15.63%。

复查注销的文物中,因认定标准变化和文物本身情况的变化,转为可移动文物的385处,占20%;不符合文物普查认定标准而剔除的如古树名木等111处,占6%;并入其他文物名下的73处,占4%;已发掘的古遗址、古墓葬69处,约占4%;实际消失的1286处,占复查注销文物的66%,占复查文物总量的约10%(表二)。

注销文物中,古遗址548处,占42%,其次是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分别占约17%。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度汇总表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度汇总表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度汇总表
填报单位:汇总截止时点:2009年8月31日
汇总说明:河南省共辖地市级行政区域个,县级行政区域个。

截至2009年8月31日,各级普查办人员合计人,一线普查队员合计人。

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至2009年8月31日,累计到位文物普查经费万元(不含中央财政补助经费),其中省级财政到位万元,共有0个地市级财政到位0万元,个县级财政到位万元; 2009年省级财政已到位万元,共有0个地市级行政区域到位0万元,个县级行政区域到位万元。

截至2009年8月31日,共有个县级行政区域启动了实地文物调查,仍有个未启动,全境普查启动率为(启动率=已启动乡镇数/全省乡镇总数);共有个县级行政区域完成实地文物调查,其中有个已验收合格,仍有个县级行政区域未完成实地文物调查,全境普查完成率为(完成率=已完成乡镇数/全省乡镇总数)。

截至2009年8月31日,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新发现处,复查处;调查登记消失文物处。

注:乡镇包括区公所、乡、苏木、民族乡、民族苏木、街道等同级行政区划单位。

制表人:____________ 审定人:____________ 审定日期: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 手机:____________。

巩义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

巩义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

巩义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作者:李丽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14期1934年春季,中国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等人在巩义塌坡遗址等地点的考古发掘,掀开了郑州地区史前考古的第一篇章,这也是巩义考古工作的起点。

90年来,一代代考古人不懈耕耘、孜孜探索,取得了璀璨夺目的丰硕成果。

本文对巩义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历程进行梳理归纳,同时对史前考古90年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新中国成立前的考古实践(1934-1949年)1932年,河南古迹研究会成立,郭宝钧为负责人,除围绕安阳殷墟工作外,也展开对河南其他地方的调查和发掘(即以商代考古为中心,向上下端延伸)。

1934年春季,郭宝钧和韩维周等人发掘了塌坡、马峪沟、赵沟、陈沟等地,除赵沟外,另3处为仰韶、龙山时期遗址。

当年10月,在郑州和巩义之间又发现多处仰韶文化遗迹。

其中,塌坡遗址发现有彩陶、红陶、石斧等遗物,地面采集到黑陶陶片。

梁思永在《小屯、龙山与仰韶》一书中记录“1934年春,在巩县附近发现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指的应是此处。

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攻陷开封,发掘出土的遗物及当时的文字资料丢失。

郭宝钧等人对塌坡、马峪沟、赵沟、陈沟等地点的调查和发掘,是巩义地区最早的考古工作,开启了郑州地区考古发掘研究的历史。

同时,也为当时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对象的史前考古学提供了重要材料,为日后的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的考古发展(1950-1990年)1937—1949年,受战争影响,中国田野考古活动衰落。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才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此间巩义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相对有限。

1959年,中国著名史学家徐旭生率队对豫西地区开展了功勋卓著的“夏墟”调查。

此次调查,在巩县伊洛河岸发现了稍柴、小訾殿遗址。

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曾经对小訾殿遗址进行过调查和钻探。

1958年,修建赵城水库时发现赵城遗址;1962年、1977年,又对赵城遗址进行了2次调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实际存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均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具体认定标准如下:1 古遗址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1.1 存在文化堆积,并有明晰的分布范围;1.2 在地表发现有古文化遗物,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1.3 水库、湖泊、河流以及沿海水域内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存,包括沉船和地点明确的文物出土点;1.4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1.5 建筑及构筑物基址尚存。

2 古墓葬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2.1 形制结构或遗迹尚存;2.2 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的地域范围;2.3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3 古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3.1 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存在;3.2 建筑本体重修,但原有风格或形制基本保留;3.3 建筑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4 石窟寺及石刻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4.1 洞窟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2 石刻本体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3 石窟寺、石刻迁移,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5 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5.1 与历史进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5.2 具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典型性、在社会各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形式风格特殊且结构和形制基本完整的建筑;5.3 为纪念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建立的建筑物、构筑物,具有标志意义或典型意义。

6 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不能列入上述各类别的文化遗存,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6.1 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本体存在;6.2 古脊椎动物或其他古生物化石地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分类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中包括若干子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0洞穴址0聚落址0城址0窑址0窖藏址0矿冶遗址0古战场0驿站古道遗址o军事设施遗址o桥梁码头遗址o祭祀遗址o水下遗址o水利设施遗址o 寺庙遗址0宫殿衙署遗址0其他古遗址0帝王陵寝0名人或贵族墓0普通墓葬0其他古墓葬0城垣城楼0宫殿府邸0宅第民居0坛庙祠堂0衙署官邸0学堂书院0驿站会馆0店铺作坊0牌坊影壁0亭台楼阙0寺观塔幢0苑囿园林0桥涵码头0 堤坝渠堰0池塘井泉0其他古建筑0石窟寺0摩崖石刻0碑刻0石雕0岩画0其他石刻0古遗址古墓葬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0古建筑o石窟寺及石刻o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o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o名人故、旧居o传统民居o宗教建筑o名人墓o烈士墓及纪念设施o工业建筑及附属物o金融商贸建筑o中华老字号o水利设施及附属物o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o医疗卫生建筑o军事建筑及设施o交通道路设施o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o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称地址及位置GPS坐标纬度O f〃测点说明代码经度。

海拔高程米级别面积o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o省级文物保护单位o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o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o未定分布面积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平方米年代统计年代类□日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匸夏商周(含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青代□近现代□不详0古遗址0洞穴址0聚落址0城址0窑址0窖藏址0矿冶遗址0古战场0驿站古道遗址0军事设施遗址0桥梁码头遗址0祭祀遗址0水下遗址0水利设施遗址0寺庙遗址0宫殿衙署遗址0其他古遗址别0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0帝王陵寝0名人或贵族墓0普通墓葬0其他古墓葬0城垣城楼0宫殿府邸0宅第民居0坛庙祠堂0衙署官邸0学堂书院0驿站会馆0店铺作坊0牌坊影壁0亭台楼阙0寺观塔幢0苑囿园林0桥涵码头0 堤坝渠堰0池塘井泉0其他古建筑0石窟寺0摩崖石刻0碑刻0石雕0岩画0其他石刻0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日址0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0名人故、日居0传统民居0宗教建筑0名人墓0烈士墓及纪念设施0工业建筑及附属物0金融商贸建筑0中华老字号0水利设施及附属物0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0医疗卫生建筑0军事建筑及设施0交通道路设施0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0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所有权0国家所有0集体所有0私人所有0其他隶使使用单位(人)属用情□办公场所□开放参观□宗教活动□军事设施□工农业生产□商业用途口居住场所用途况□教育场所□无人使用□其他用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实际存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均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第三次全国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第三次全国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指标顺序变更情况对照表附件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补充说明为了保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指标数据的准确、规范,现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部分调查指标的含义补充说明如下:一、调查对象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确定,每一调查对象为一个独立文化遗存,不以构成的要素多少、体量大小为依据。

每一个调查对象填写一份《登记表》。

调查对象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属同一计量概念,两者不得混淆。

二、新发现和复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以下简称“《著录说明》”)之“3.2复查”、“3.3新发现”修改为“新发现和复查调查对象应以2007年9月30日前,是否经过确认并相关文物管理机构进行了登记为据”。

三、编号和代码(一)《著录说明》之“3.1编号”,增加“编号是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对一个调查对象数据录入工作过程中随机产生数量登记的流水号”。

(二)《著录说明》之“4.2代码”,删除“根据《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档号编制规则》确定的不可移动文物代码”,修改为“是以数字形式表示调查对象主要要素状况的字符串,编码规则由国家文物局制定”。

四、《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补充说明》(以下简称“《补充说明》”)对《登记表》的部分调查指标顺序和含义作了适当调整和补充,具体是:(一)《登记表》指标顺序的调整(见《登记表》指标顺序变更情况对照表)(二)指标内容变更情况1.级别:将“级别”改为“复查对象”。

撤销“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改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定”改为“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2.面积:撤销“保护范围面积”、“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两个指标,“分布面积”、“建筑占地面积”统一改为“面积”。

其中:古遗址、古墓葬为分布面积,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占地面积,石窟寺、摩崖石刻、岩画为立面面积,碑刻、石雕为占地面积。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总结报告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总结报告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总结报告导读:本文是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总结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同志们:在我国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总结表彰会。

非常感谢省委常委胡苏平部长、张平副省长亲临大会。

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总结两年来的实地调查工作,表彰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鼓励全省“三普”工作者,发扬成绩,再接再厉,继续做好第三阶段的资料汇总工作,全面完成国务院部署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任务。

下面,我代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三是文物普查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专家把关指导。

我省实地调查的质量致胜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采取了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另一个是投入了大量的专家。

我省在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工作特点和需要,制定了符合本省实际的技术线路,采取了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

确立了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科学计量,客观准确,质量第一,严格控制,深度采集,挖掘内涵,服从规范,争议存档的工作原则,力求在完成国家规定目标的同时,扩大调查范围,扩充资料内涵,着眼于未来的文物资源评估和学术研究的开展。

省“三普”办先后举办多期(次)培训班,对全省普查人员进行了工作责任、普查规范、专业技能、设备使用及验收标准等全方位的培训教育。

在调查方法上,我省采用了pda数据与“三普”软件同步采集的办法,即,将《中国文物地图集·xx分册》电子版地图安装在pda上,同步录入新发现和复查的文物地理信息,在完成调查后,不仅能方便快捷地制作出新的囊括全部“三普”成果的各县域不可移动文物电子分布地图,又可以实现全省文物地图集的升级换代。

在以县域为单元的验收工作中,我省采取了分级验收工作程序。

即,以县域为验收单元,分县级准备、市级初验、省级验收三个步骤。

大量基础性准备工作由实施调查的基层文博单位完成,成熟一个验收一个,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市级初验中,要求全部文本必须由包市专家签字,客观上保证了普查指标项和基本数据线的完整、准确;在省级验收时,给验收专家授予普查质量的裁判权和否决权,一方面对准备不足的县域限期整改,延后验收,一方面对通过验收的县域提出限期再整改的要求。

嵌着《千字文》的井方——逝去的大布苏淖尔捺钵

嵌着《千字文》的井方——逝去的大布苏淖尔捺钵

嵌着《千字文》的井方——逝去的大布苏淖尔捺钵本文作者| 龙海翔选自《嵌着的井方》——2009年11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松原市查干湖西南乾安县境内花敖泡(一作“花坳泡”,蒙语“花淖尔”,意为丘陵旁的水泡子)南侧发现四处上千个保存完好的土台基——辽代“春捺钵”行营遗址。

至此,史学家一直苦苦探寻、破解的捺钵之谜,终于在尘封了千年之后,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从而填补了全国文物考古专家寻找捺钵遗址的空白,这对于研究辽金时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行宫、行在。

女真语为“剌钵”。

《辽史》说:“有辽始大,设置犹密。

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凡车驾行幸顿宿之所谓之纳宝,又名钠钵。

”辽金时代,契丹族皇帝与中原汉族皇帝不同,他们不是常年居住在京城,而是随季节、气候和水草的变化,四时迁徙,进行“春水、夏凉、秋山、坐冬”。

“捺钵”既是生产活动,也是政治、军事活动。

因此,形成了“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和“冬捺钵”的四时捺钵制度。

这是辽金保持先人游牧生活习俗,提高军事素质,保障政治辖制的机制。

早在3000年前的肃慎人就制造出了“楛矢”,并作为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贡品。

勿吉人还发明了毒箭,禽兽中者立死。

辽金时期的契丹人、女真人更胜乃祖,“耐饥渴,苦辛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尔渡”。

(《三朝北盟汇编》)长期狩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辽主秋岁入山,女真跟随呼鹿、射虎、捕熊,皆其职也。

”据《大金国志》记载:“四时皆猎……每猎则随军密布而围,名曰‘围场’。

”这种围猎“有类出兵”。

(《多桑蒙古史》)行围的期限一般是20天。

每天清早,负责围猎的大臣率军分左右两翼,形成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包围圈。

合拢后,皇帝携皇子们先行射猎,大臣、将士随后。

每天行围结束,把猎物摆在原野,由皇帝论功行赏。

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知识

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知识

扎实搞好文物普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繁荣发展垣曲县文物局贾俊理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为了使大家对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更深的认识,下面就由我对垣曲县几年来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做以简要汇报。

由于到任时间不长,错误和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指正、包涵。

一、“三普”背景文物普查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每一次普查都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1956年的第一次普查后,我国公布了首批全国文保单位,建立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机制。

1986年的第二次普查是在第一部《文物保护法》颁布之后,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普查手段和方法都较前一次有了较大提高,普查对促进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延缓我国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保持多民族文化特质和文化独立性、维系我国文化生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同时,文物普查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和推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文物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展,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乡土建筑、商业老字号等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都得到了重视并纳入了保护范围,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开展新一轮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对这些新的文物类别进行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探索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展示途径,继而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十一五”期间自上而下开展的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项文物工作。

二、“三普”起止时间及三个阶段工作重点2007年4月4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遗落在安化古道的茶香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遗落在安化古道的茶香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遗落在安化古道的茶香郭鹤艺
【期刊名称】《交通建设与管理》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湖南省安化县,素有茶乡之称,早在唐代便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铁”的记载。

在或山或水,或峻或秀之间,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

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与村寨上空,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

【总页数】2页(P106-107)
【作者】郭鹤艺
【作者单位】《交通建设与管理》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天津宝坻区不可移动文物特点分析——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例 [J], 张志鹏
2.厚重山西——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J],
3.厚重山西——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J],
4.试论不可移动文物的定名原则和方法——基于浙江省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的分析 [J], 孔中华;傅峥嵘
5.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京西首钢:铁色铸就的工业记忆 [J], 陈楠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结果
(一)古遗址
西山古道北京市门头沟区
西辽城村遗址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辽城乡
魏家窝铺遗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
青山沟小城子山城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乡
辽春捺钵遗址群吉林省松乾安县赞字乡、余字乡
海西东水陆城站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桦川县、富锦市、同江市、抚远县北水关遗址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
影山头遗址江苏省泰州兴化市林湖乡
泗洲造纸作坊遗址浙江省杭州富阳市高桥镇
彭公水坝遗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浦溪河流域遗址群安徽省黄山区甘棠镇、耿城镇
黄柏竹林坑遗址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市武夷街道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江西省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
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群山东省广饶县、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寿光县、昌邑县
陈庄城址山东省淄博高青县花沟镇
李家沟遗址河南省郑州新密市岳村镇
南漳古山寨群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板桥镇
鬼仔石像遗址群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
老鼓楼衙署遗址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街道
阿梢脑遗址四川省九寨沟县漳扎镇
锦江谷岸遗址群贵州省铜仁市
学山遗址云南省澄江县右所镇
镇坪盐道遗址陕西省镇坪县
一棵树烽燧遗址甘肃省酒泉敦煌市南湖乡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青海省都兰县巴隆乡
小河湾遗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新集乡
红山口遗址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红山农场
(二)古墓葬
大河口墓群山西省翼城县隆化镇
宝日陶勒盖墓群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伊和淖苏木
春秋塘茶林场墓群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
李洲坳墓葬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
闰楼墓群河南省正阳县付寨乡
地埂坡墓群甘肃省高台县罗城乡
(三)古建筑
清太医院旧址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
蔚县关帝庙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合营镇
西顿济渎庙山西省泽州县高都镇
北池稷王庙山西省新绛县阳王镇
相国圩护堤水牮江苏省高淳县砖墙镇
黄村值庆桥福建省建瓯市迪口镇
凤凰岭三皇殿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
大园苗族古村寨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
长围村围屋广东省始兴县罗坝镇
蛮降屯白裤瑶族古村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乡
清溪古建筑群四川省犍为县清溪镇
鲍家屯水利工程贵州省西秀区大西桥镇
翁丁佤族古村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
恰芒波拉康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差那乡
贺家石党氏庄园陕西省绥德县白家硷乡
金崖古建筑群甘肃省榆中县金崖镇
(四)石窟寺及石刻
庙塔石窟寺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薛家湾镇
香炉山岩画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香炉山
佛尔岩塬石窟寺四川省通江县杨柏乡
灵游院石窟寺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
金沙江岩画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丽江市玉龙县
恰姆石窟寺西藏自治区定结县琼孜乡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东方饭店早期建筑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
首都钢铁公司旧址北京市石景山区
大港油田港5井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
顺直水利委员会旧址天津市河北区光复道街道
京张铁路张家口站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安大街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山西省新绛县古交镇
呼伦贝尔中东铁路建筑群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
市海拉尔区、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赉诺尔矿区
本溪钢铁厂一铁厂旧址辽宁省本溪市河沿街道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址吉林省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
辽源奉天俘虏收容所二分所旧址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北寿街道
哈尔滨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斯大林街道西孟侵华日军飞机堡群黑龙江省嫩江县海江镇
上海重型机器厂旧址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
民生港码头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
五原路近代建筑群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街道
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台旧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江东门北街浙东沿海近代灯塔群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市
坎门验潮所旧址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坎门街道
陈塘红军医院旧址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
7501瓷生产基地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新厂街道
洪都机械厂八角亭车间旧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洪都街道
青岛潮连岛灯塔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潮连岛
武昌表烈祠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街道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旧址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
顺德糖厂旧址广东省顺德区大良街道
南宁育才学校旧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心圩街道
白查黎族船形屋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
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旧址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
涪陵816工程遗址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
南沱红星渡槽重庆市涪陵区南沱乡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四川省梓潼县长卿镇
茅台酒厂历史建筑群贵州省遵义仁怀市茅台镇
同乐傈僳族村寨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
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楼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功德林街道
大华纱厂旧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太华南路
多伦多盐场青海省囊谦县娘拉乡
英雄地中四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行政委员会
青铜峡黄河铁桥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青铜峡镇
农一师五团玉尔滚俱乐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五团民族分场(六)其他
安化古道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江南镇、田庄乡
贡陂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龙水镇
峨蔓古盐田海南省儋州市峨蔓镇
泉坪猛犸象化石点甘肃省会宁县新庄乡
多儿水磨坊群甘肃省迭部县多儿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