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防控宣传资料
鼠疫防控宣传资料尊敬的市民朋友们:近期,我市出现了鼠疫疫情。
为了保护大家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特别制作了这份鼠疫防控宣传资料,希望能够提高大家对鼠疫的认识,并且掌握一些防控方法,共同防范和应对鼠疫疫情的发生。
一、了解鼠疫二、防止鼠疫的传播1.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乱扔垃圾。
2.保持环境整洁:垃圾及时清理,不随意堆放杂物。
3.杜绝老鼠滋生:堵塞孔洞、消灭老鼠,防止老鼠进入家庭。
4.防止跳蚤叮咬:保持居住环境干净,使用灭虫剂防止跳蚤滋生。
三、防控鼠疫1.做好个人防护:外出佩戴口罩,避免与外界直接接触。
2.接种疫苗:及时接种鼠疫疫苗,增强免疫力。
3.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如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避免与患者接触:减少人际接触,避免拥挤场所。
5.隔离患者:对疑似鼠疫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情传播。
四、如果发现鼠疫疫情,应该怎么做?2.配合工作: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接受相关检查。
3.不隐瞒事实:主动告知相关部门个人与疫情的接触史,不隐瞒真相。
4.遵守规定:听从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指导和防控措施,做好个人防护。
五、鼠疫防控常识1.鼠疫是可以治愈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2.鼠疫不可怕:只要做好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就可以避免感染。
3.不传人传:鼠疫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染,只能通过跳蚤间接传播。
4.科学防控是关键:科学防控和公众协力合作是阻断鼠疫传播的关键。
在这个紧急的时刻,我们希望每个市民都能够阅读并掌握这些鼠疫防控宣传资料,共同做好鼠疫的防控工作。
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科学的防控措施,战胜疫情,守护美好家园!策划单位:XXX市卫生防疫委员会时间:XXXX年X月。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一、鼠疫简介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和跳蚤传播。
该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疫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鼠疫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1. 鼠类传播:鼠类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是黑鼠和棕鼠。
它们携带鼠疫杆菌,通过排泄物、尸体和分泌物将病原体传播到环境中。
2. 跳蚤传播:跳蚤是鼠疫病原体的中间宿主,通过叮咬感染鼠类,再通过叮咬人类传播鼠疫。
当感染的鼠类死亡后,跳蚤会寄生在其他鼠类或它们的巢穴中,继续传播病原体。
三、鼠疫的预防措施1. 环境清洁:定期清除垃圾、杂草和堆积物,保持环境整洁。
消毒鼠类出没的地方,防止鼠类繁殖。
2. 鼠类防治:采取鼠类防治措施,如设置捕鼠器、使用鼠类毒饵等,有效控制鼠类数量,减少鼠疫的传播。
3. 跳蚤防治:使用跳蚤灭蚤剂,清除跳蚤寄主,减少跳蚤的数量,阻断鼠疫传播链。
4. 个人防护:在可能接触鼠类或跳蚤的情况下,应穿戴防护服装和手套,并使用防跳蚤的驱虫剂。
避免直接接触死亡的鼠类或其尸体。
5.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公众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饮食不洁和接触污染源。
四、鼠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 早期症状:鼠疫潜伏期一般为2-7天,早期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在鼠疫高发地区或与鼠类接触后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 实验室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进行鼠疫杆菌的培养和PCR检测,确诊鼠疫。
3. 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的鼠疫患者应及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治疗应持续7-10天,直到症状消失。
五、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1. 监测系统:建立鼠疫疫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鼠疫病例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
2. 疫情报告:发现鼠疫病例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和协作。
及时发布鼠疫疫情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控措施。
鼠疫防治知识PPT
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治疗手段,例如,将新型药物和疫苗应用于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完善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更加精准、高效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预防和控制鼠疫 的传播。
国际合作与全球防控
跨国合作
鼠疫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04
直接接触
与感染鼠疫的病人直接接触, 通过飞沫传播。
间接接触
接触了被鼠疫杆菌污染的物品 或环境,再触摸自己的口鼻或 伤口,通过皮肤接触传播。
动物媒介
被感染的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 通过跳蚤等媒介将病菌传播给
人。
空气传播
在密闭、拥挤的环境中,鼠疫 杆菌可通过飞沫在空气中长时 间悬浮,被人吸入后感染。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配合。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组织发起的鼠疫防控合作项目,共同应对全球鼠疫威胁。
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鼠疫防 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
能力。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减少与鼠类等动物的接触。
及时报告疑似病例
呼吁公众发现疑似鼠疫病例及时 向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
防控措施。
06 鼠疫防治的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与疫苗研制
新药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鼠疫 病原体的新药研发将取得更多突破。 例如,开发更高效、低毒性的抗生素, 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疫苗研制
新型疫苗的研制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通过改进疫苗成分和生产工艺,提高 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适应不断 变化的鼠疫病原体。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鼠疫是鼠疫杆菌引发的致死性极高的恶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
该病发病急,传染性强.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鼠疫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下面,为大家介绍鼠疫防治的基本知识:鼠疫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面部发红、眼红、皮肤有出血点等.鼠疫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
肺鼠疫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一、传染源:鼠疫主要在啮齿动物中循环进行,形成自然疫源地。
啮齿动物中主要是鼠类和旱獭,肺鼠疫患者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杆菌,因而成为重要传染源.造成人间鼠疫流行的传染源有:一是患有或死于鼠疫病的各种动物,如旱獭等;二是动物体外寄生的跳蚤等;三是鼠疫病人.二、传播途径:人感染鼠疫菌的途径也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病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鼠疫病人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疫情控制:鼠疫可防可控可治,早期发现疫情,早期报告,及时处理疫区是制止鼠疫蔓延的关键措施。
因此,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和各级卫生组织力量,建立疫情报告网,确定疫情报告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早治疗。
(一)、避免在鼠疫疫源地,接触鼠及旱獭、特别是病死旱獭有感染鼠疫的危险。
(二)、坚持“三不”制度: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2.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
(三)、坚持“三报"制度:1.发现病(死)旱獭和其它病(死)动物要报告;2.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3.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四)、疫源地居民安置地、救援人员驻扎地选择要远离旱獭栖息地,做好防鼠防蚤。
需要在鼠疫活动地区内宿营时,最好能在宿营地周围喷洒一些杀虫药剂,杀灭可能侵袭人类的吸血昆虫.(五)、不要剥食不明原因死亡的藏系绵羊;这些动物体表的蚤类不活跃,只要人类不主动接触它们,就会减少和避免感染鼠疫的危险。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一、什么是鼠疫,鼠疫有哪些危害?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100%。
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二、鼠疫的传播1.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2.传播途径(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3.易感人群:人对鼠疫普遍易感。
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三、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1)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
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四、鼠疫预防治疗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带口罩,勤洗手;(3)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4)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
04
CATALOGUE
鼠疫的治疗与护理
鼠疫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
鼠疫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如 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 早期、足量、联合、持续的抗生 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
率的关键。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退热、止痛、镇静等。
支持治疗
保证患者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 ,维持电解质平衡,提高机体免
疫情报告
发现疑似鼠疫病例,应立即向当地疾 控部门报告,确保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防止疫情扩散。
隔离治疗
对确诊患者及时隔离治疗,使用有效 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 病死率。
接触者追踪
对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观 察,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阻断疫情 传播链。
消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
对确诊患者居住环境、接触物品等进 行全面消毒灭菌,杀灭病原体,防止 疫情扩散。
制作和发放宣传材料
制作宣传海报
设计并制作包含鼠疫防治 知识的宣传海报,以图文 并茂的形式吸引公众关注 。
制作宣传手册
编写包含鼠疫基本知识、 防控措施、应急处理等方 面的宣传手册,便于公众 随时查阅。
制作宣传视频
制作简短易懂的鼠疫防治 知识宣传视频,通过媒体 和网络平台广泛传播。
开展培训和讲座,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影响
鼠疫的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一旦爆发很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此外,鼠疫还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 影响,如旅游、贸易等受到限制,大量捕杀啮齿动物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加强鼠疫的预防和控制工 作至关重要。
02
CATALOGUE
鼠疫的预防和控制
鼠疫的预防措施
环境卫生改善
鼠类防控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了解鼠疫】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类和旱獭等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轻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
●鼠疫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可以经鼠蚤叮咬、破溃皮肤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蚤叮咬带病菌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再叮咬人时引起感染。
●少数病人是因剥食患病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经由皮肤或粘膜的伤口而感染鼠疫病菌。
●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咳嗽、谈话、呼吸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传播,可以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鼠疫的临床表现】鼠疫的潜伏期短。
除轻型病人外,其他各型鼠疫病人初期均可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包括寒战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黏膜出血,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
●鼠疫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
●轻型病人表现为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脓。
●腺鼠疫最为常见,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
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现疼痛、红斑,可以形成疱疹、脓疱甚至发展形成疖、痈。
叮咬附近区域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治疗不及时可以迅速化脓、破溃,使病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
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次是腋下、颈部及颌下的淋巴结。
●肺鼠疫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绀迅速加重,抢救不及时2到3天内死亡。
●败血症型鼠疫最为凶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
鼠疫防治知识如何预防鼠疫传播
鼠疫防治知识如何预防鼠疫传播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传播速度快,病情危重,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预防鼠疫的传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鼠疫防治知识。
一、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跳蚤传播,而跳蚤又是通过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传播的。
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是预防控制鼠疫的基础。
人类感染鼠疫主要有三种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中,鼠蚤作为鼠疫传播的中间宿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控制鼠蚤的繁殖为了预防鼠疫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控制鼠蚤的繁殖。
首先,消除鼠类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鼠类是鼠蚤的主要宿主,只有消灭鼠类才能有效控制鼠蚤的数量。
其次,定期进行室内和室外的清洁,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第三,使用杀虫剂喷洒鼠类常出没的地方,有效杀灭和控制鼠蚤的繁殖。
三、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鼠疫的传播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保持勤洗手、勤洗浴、勤换洗衣物等良好卫生习惯。
此外,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和鼠类,以免感染鼠疫。
离开野外后,及时清洗身体和衣物,消除携带鼠蚤的风险。
四、加强鼠疫的监测与报告对于发现疑似鼠疫病例或鼠类大量死亡的情况,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加强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只有及时发现和报告鼠疫疫情,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鼠疫的传播和扩散。
五、接种疫苗预防鼠疫疫苗是预防鼠疫的有效手段之一。
及时接种鼠疫疫苗可以有效提高人体抵抗鼠疫的能力,降低感染鼠疫的风险。
此外,疫苗接种后应保持疫苗免疫良好,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补种或加强免疫。
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鼠疫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提高公众的鼠疫防治意识至关重要。
政府和卫生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普及鼠疫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发生鼠疫疫情。
在预防鼠疫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充分认识到鼠疫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鼠疫的传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鼠疫防治知识预防鼠疫的个人卫生措施
鼠疫防治知识预防鼠疫的个人卫生措施鼠疫是一种由鼠类和跳蚤传播的传染病,其致命性极高,对个人和社区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因此,了解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鼠疫的个人卫生措施,以帮助人们有效防范这种疾病。
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鼠疫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个人应每天洗手多次,特别是在接触到可能被鼠类或跳蚤污染的环境后。
其次,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整洁,定期清扫家庭垃圾,及时清理食物残渣,以防止鼠类的滋生。
二、注意食物卫生饮食卫生是预防鼠疫的重要环节。
个人应确保食物安全,食用熟透的食品,并避免生食和半熟的肉类食品。
此外,食品储存要做到密封严实,以防止鼠类侵入并感染食物。
餐具和烹饪用具要保持清洁并经常进行清洗消毒。
三、控制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环境的整洁是预防鼠疫的关键。
首先,封堵可能的入侵途径,如修复破损的门窗,堵塞管道和空隙,以防止鼠类进入室内。
其次,定期清理室内杂物,尤其是堆放在角落和暗处的物品,以减少鼠类的藏身之地。
另外,室内要保持足够的通风,以保持空气流动,减少跳蚤滋生的机会。
四、注意宠物卫生宠物是鼠类和跳蚤的潜在宿主,因此,保持宠物的卫生也是预防鼠疫的重要一环。
个人应定期为宠物清洁身体,包括洗澡和刷毛,以减少跳蚤滋生。
同时,定期检查宠物身体是否有跳蚤叮咬的症状,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驱虫药剂等。
五、提高个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个人免疫力能够帮助预防鼠疫。
个人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有规律的饮食,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接种疫苗也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个人应定期接种相关疫苗,以预防可能的鼠疫感染。
综上所述,预防鼠疫的个人卫生措施十分重要。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食物卫生,控制室内环境,关注宠物卫生以及提高个人免疫力,将有助于有效预防鼠疫的发生。
为了确保个人和社区的健康,我们应重视并积极采取这些预防措施。
世界各国的卫生部门也应加强相关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鼠疫预防的认识,以共同抵御这一疾病的威胁。
最新2023年鼠疫知识要点培训
尸体处理:用浓度为2000-3000mg/ I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棉球,堵住尸体 所有孔(口、耳、鼻、肛门、阴道等) 用上述浓度浸泡过的被单包裹,安 放入防渗水的尸体袋中,尽快火化 处理。
二、怎样预防人间鼠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认真学习有关鼠疫防治 的知识,自觉执行预防措 施,克服恐惧心理,掌握 鼠疫传播途径,防患于未 然。
(三)消毒措施:
1.空气消毒:通风,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
2.物表消毒:环境可采用有效氯浓度10002000mg/L的溶液擦拭、拖地。
患者的衣物:患者的衣服等织物采 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 ~ 1000mg/L溶液浸泡30min后清 水洗净。
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等:每1000ml加50g漂白粉混匀静置 2小时后排入下水道;尿液:每1000ml加5g漂白粉混匀后静 置2小时后排入下水道。
三、鼠疫的“三报”“三不”制度
(一)三报:在鼠疫疫源地内
01
报告病(死) 旱獭和其它 病(死)动 物;
02
报告疑似鼠 疫病人;
03
报告不明原 因的高热病 人和急死病 人。
(二)三不:在鼠疫疫源地内
01
不私自捕猎 疫源动物;
02
不剥食疫源 动物;
03
不私自携带 疫源动物及 其产品出疫 区。
四、跳蚤的防治措施
(一)灭蚤先灭鼠。
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保持宠物的清洁卫生。
空间喷洒杀虫剂;熏杀;室内滞留喷洒。
(四)防治药物:溴氰菊酯(凯素灵),具有极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而且作用 快、持效长,能较快地降低地面游离跳蚤指数。使用方便,直接用水稀释,能 充分发挥药效,分散度良好,对动物安全,无刺激气味,对物体表面无腐蚀破
鼠疫防治知识-预防鼠疫知识内容
鼠疫防治知识-预防鼠疫知识内容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一、鼠疫流行病学鼠疫耶尔森氏菌是引起鼠疫的病原体,它是一种强毒力的病原体,对人和敏感动物具有猛烈的侵袭力和快速传染性。
一)、传染源各种感染鼠疫菌的啮齿动物和鼠疫病人。
二)、传播途径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两种:动物→跳蚤→人,蚤叮咬,经血液传播,多为腺鼠疫,称为动物型传播;人→空气飞沫→人,传播肺鼠疫,称为人型传播。
其他传播途径有剥离染疫动物皮毛时鼠疫菌进入创口而感染,接触传播,或吸入带菌皮毛中的尘埃感染,取食未充分煮熟的染疫兽肉,经消化道感染,实验室感染,染疫动物随运输工具传到其他地区。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所有人群都有易感性。
在各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不同职业与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职业人群与染疫动物及其媒介接触机会的多寡,而不是职业本身造成对鼠疫的感受性差异。
四)、人间鼠疫流行季节鼠疫的流行季节因疫源地不同而异。
在各类旱獭及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高峰在7、8、9月,称为单峰型;在长爪沙鼠疫源地,每年4~5月和10~11月有两个高峰,称为双峰型;南方家鼠疫源地则长年可流行。
中国鼠疫疫源地类型与分布中国鼠疫疫源地包括旱獭、黄鼠、沙鼠、田鼠、家鼠5大类型,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的19个省、自治区、291个县,总面积达140余万平方千米。
五)、我国鼠疫疫源地概况我国现有11个鼠疫疫源地,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
青藏地区较容易发生鼠疫疫情,而且毒性很强,这和当地特定的外环境有关。
以上是鼠疫防治的基本知识,大家要加强预防意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发热、头痛、寒战、乏力、肌肉疼痛等。
四)、腺鼠疫: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形成痈,痈破后有脓液排出,也可自行吸收。
鼠疫预防和措施PPT
如何预防鼠疫? 疫苗接种
在鼠疫高发地区,适时接种鼠疫疫苗可以增 强免疫力。
疫苗可以为高风险人群提供额外的保护。
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
早期识别
出现鼠疫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应对措施
病例报告
发现鼠疫病例应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进行流行 病学调查。
公众
公众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鼠疫的预防措施 。
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 能力。
如何预防鼠疫?
如何预防鼠疫?
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环境的卫生,定期清理鼠害和跳蚤 。
使用灭鼠剂和灭虫剂可以有效减少鼠和跳蚤 的数量。
如何预防鼠疫?
个人防护
在高风险地区,穿长袖衣物和使用防虫剂可 以防止跳蚤叮咬。
有效的病例追踪可以帮助控制开展鼠疫预防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防范 意识。
通过社区活动和媒体宣传,可以更好地传播防治 知识。
谢谢观看
鼠疫预防与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鼠疫? 2. 为什么要预防鼠疫? 3. 谁需要关注鼠疫? 4. 如何预防鼠疫? 5. 应对措施
什么是鼠疫?
什么是鼠疫?
定义
鼠疫是一种由耶尔森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 通过跳蚤叮咬传播。
鼠疫有三种主要形式: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 鼠疫。
什么是鼠疫?
传播途径
历史上,鼠疫曾导致数百万人的死亡。
为什么要预防鼠疫?
提高意识
预防鼠疫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意识和 防治能力。
了解鼠疫的传播和症状有助于及早发现和隔 离病例。
为什么要预防鼠疫?
鼠疫防治知识全员培训
鼠疫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尊敬的各位员工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行一次关于鼠疫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能够对人类和动物造成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障我们每一位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我们必须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跳蚤、直接接触病人和接触被感染的动物。
1.跳蚤传播:鼠疫杆菌依靠输液跳蚤寄生在啮齿动物身上,跳蚤会吸食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血液,然后在下一次叮咬人类或其他动物时,将鼠疫杆菌传播给叮咬的对象。
2.直接接触病人传播:当与鼠疫感染的人直接接触时,会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患者的体液传播鼠疫。
3.接触被感染的动物传播:当接触到患有鼠疫的动物,如老鼠、兔子等,或者与其接触过的物品(如尸体、粪便)时,鼠疫杆菌可能通过伤口、接触性黏膜(如眼睛、口腔等)或皮肤破损而进入人体。
二、鼠疫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鼠疫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环境清洁:保持办公室、仓库和食堂等场所的清洁,并定期清理垃圾和食品残渣,以减少啮齿动物和跳蚤的滋生条件。
2.防蚤措施:定期检查和消灭啮齿动物,灭蚤控制是预防鼠疫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使用杀跳蚤剂和兽药等方式。
3.个人防护: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和帽子,避免直接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或患者的体液、粪便等物品。
接触后要及时洗手和消毒。
4.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鼠疫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及时接种鼠疫疫苗,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三、鼠疫的处理方法如果发生鼠疫疫情,我们需要立即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隔离措施:对被感染的人员和动物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鼠疫的扩散。
2.药物治疗:对于确诊的鼠疫感染者,需要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并预防病情恶化。
3.灭鼠灭蚤:对鼠疫感染源进行彻底清除,灭鼠灭蚤是阻断鼠疫传播链的重要手段。
4.通知上级部门: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协助开展疫情调查和防控工作。
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病原体与传染方式
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病原体与传染方式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病原体与传播途径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防治鼠疫,我们需要了解其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本文将介绍鼠疫的病原体及其传播方式,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并有效预防鼠疫的发生。
一、病原体概述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该细菌主要通过自然传播链、血液传播和跳蚤传播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1. 自然传播链:自然传播链是指鼠类和滋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传播链。
在野外,这种传播链主要通过草原鼠类和山地鼠类感染跳蚤,最终传播给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
2. 血液传播:鼠疫杆菌也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给人类,特别是在处理受感染动物时容易发生。
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如呕吐物、尿液等,可能导致感染。
3. 跳蚤传播:跳蚤是鼠疫的传播媒介之一。
感染鼠疫的跳蚤会通过咬人或动物传播疾病。
跳蚤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动物,如松鼠、獭兔、地鼠等。
当它们叮咬了感染鼠疫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或其他宿主,就会将鼠疫传播给宿主。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对我们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鼠疫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给人类:1. 气溶胶传播:当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如草原鼠类和山地鼠类)咳嗽、喷嚏或呼吸时,释放出携带鼠疫杆菌的细小飞沫,其中的细菌可在空气中存活一段时间。
当人类吸入空气中的这些飞沫,则可能感染鼠疫。
2.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组织,以及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时可能导致传播。
3. 跳蚤传播:野生啮齿类动物身上寄生的跳蚤具有传播鼠疫的能力。
当感染鼠疫的跳蚤叮咬人时,就有可能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
此外,饲养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的人也容易受到跳蚤叮咬的影响。
4. 病媒传播:某些啮齿类动物,如老鼠,可能成为鼠疫传播的媒介。
老鼠可以感染鼠疫杆菌并将其带入人类居住的环境中,间接传播给人类。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1、鼠疫是一种什么病?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病情极为凶险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国际检疫中被列为第1号法定的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
鼠疫本来是啮齿动物的传染病,当鼠间流行鼠疫时,就会出现大批的病鼠和死鼠,鼠死以后,它身上吸有含鼠疫菌血液的跳蚤离开死鼠,找到活的动物吸血就发生传染。
如果叮咬了人,人就会染上鼠疫病。
2、鼠疫的传染源有哪些?人间鼠疫的传染源,一是染疫地动物;二是鼠疫病人。
作为传染病的染疫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如褐家鼠和黄胸鼠等,是家鼠鼠疫疫源地内,人间发生腺鼠疫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鼠疫病人特别是肺鼠疫患者,可通过飞沫向外排菌,引起肺鼠疫流行;腺鼠疫或其它型病人出现菌血症时,也可通过媒介昆虫的作用,成为腺鼠疫的传染源。
3、怎样预防人间鼠疫?在鼠疫疫源地区的居民,要在严格个人防护(穿长筒靴、袜等)和施行预防接种的情况下,进行耕作、放牧与其他野外活动。
严禁打猎,严禁剥食鼠、狐狸、旱獭、野兔等动物,禁止小孩玩鼠。
发现疫情与时报告,如在外发现病死鼠或其他动物。
发现症状与鼠疫相似或原因不明的高烧昏迷病人,应与时报告就近的卫生院、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并就地隔离治疗。
在疫情地区必须做到“三报”和“三不”,“三报”指:报送自然死鼠、病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与不明原因高热急死病人;报告鼠疫病人。
“三不”指:不私自捕猎旱獭、鼠类;不剥、食鼠类和其它病死动物皮和肉;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与产品出疫区。
对已判定为鼠疫“疫区”的地区,要做好预防接种,积极做好疫区处理(消毒、灭鼠、灭蚤)和家屋与周围环境的灭鼠灭蚤,并搞好环境卫生。
4、鼠疫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给人?鼠疫菌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给人:(1)媒介昆虫:主要是通过染疫跳蚤的叮咬,其它吸血虫媒,如硬蜱、臭虫、虱子等,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携带鼠疫菌。
(2)直接接触:人与感染鼠疫的动物(包括家畜)、媒介昆虫、鼠疫患者与其尸体,带菌分泌物和排泄物和排泄物直接接触皆可引起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鼠疫是鼠疫杆菌引发的致死性极高的恶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
该病发病急,传染性强。
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鼠疫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下面,为大家介绍鼠疫防治的基本知识:鼠疫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面部发红、眼红、皮肤有出血点等。
鼠疫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
肺鼠疫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
一、传染源:鼠疫主要在啮齿动物中循环进行,形成自然疫源地。
啮齿动物中主要是鼠类和旱獭,肺鼠疫患者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杆菌,因而成为重要传染源。
造成人间鼠疫流行的传染源有:一是患有或死于鼠疫病的各种动物,如旱獭等;二是动物体外寄生的跳蚤等;三是鼠疫病人。
二、传播途径:人感染鼠疫菌的途径也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病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鼠疫病人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疫情控制:鼠疫可防可控可治,早期发现疫情,早期报告,及时处理疫区是制止鼠疫蔓延的关键措施。
因此,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和各级卫生组织力量,建立疫情报告网,确定疫情报告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早治疗。
(一)、避免在鼠疫疫源地,接触鼠及旱獭、特别是病死旱獭有感染鼠疫的危险。
(二)、坚持“三不”制度: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2.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
(三)、坚持“三报”制度:1.发现病(死)旱獭和其它病(死)动物要报告;2.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3.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
(四)、疫源地居民安置地、救援人员驻扎地选择要远离旱獭栖息地,做好防鼠防蚤。
需要在鼠疫活动地区内宿营时,最好能在宿营地周围喷洒一些杀虫药剂,杀灭可能侵袭人类的吸血昆虫。
(五)、不要剥食不明原因死亡的藏系绵羊;这些动物体表的蚤类不活跃,只要人类不主动接触它们,就会减少和避免感染鼠疫的危险。
不要接触牧羊犬叼食的病死旱獭。
(六)、疫源地内,或在10日内进入或到过疫源地的人员,突然发生高热,发生明显的淋巴结肿大,或咳嗽、痰中带血,且病程进展迅速,应考虑感染鼠疫的可能性,及时就诊,立即向防疫机构报告,并采取措施,避免病人与更多的人接触。
(七)、在尚未发现鼠疫疫情情况下,一般群众和救援人员不需要采取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特异性预防措施,也不需要穿着特殊防护装备。
五、防疫应急:(一)、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二)、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三)、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四)、接触过鼠疫病人者应主动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五)、立即采取统一的灭鼠、灭蚤行动。
(六)、发生疫情,须服从当地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
(七)、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疫区。
鼠疫诊疗知识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
鼠疫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旱獭等为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
鼠蚤为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
本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目前已大幅减少,但在我国西部、西北部仍有散发病例发生。
传播途径:鼠蚤叮咬、飞沫、皮肤伤口、消化道感染常见病因:鼠蚤叮咬是传播鼠疫杆菌的主要途径常见症状:发热、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传播途径:鼠蚤叮咬、飞沫、皮肤伤口、消化道感染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传染源为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其中褐家鼠和黄胸鼠是主要传染源。
野狐、野狼、野猫、野兔、骆驼和羊也可能是传染源。
病人是肺型鼠疫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1.鼠蚤叮咬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由此可将动物身上的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传播给人,形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带有大量的鼠疫耶尔森菌,可经呼吸道飞沫形成人际间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经皮肤传播接触传播。
健康人破损的皮肤黏膜与病人的脓血、痰液或与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血液接触可发生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无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
疫区的野外工作者、与旱獭密切接触的猎人、牧民是高危人群。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得一定免疫力。
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可将鼠疫分为轻型鼠疫、腺鼠疫、肺鼠疫、脓毒血症型鼠疫和其他类型鼠疫。
不同的分型,潜伏期有不同,腺鼠疫2~8天,肺鼠疫数小时至2~3天,曾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一)轻型鼠疫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期或末期、以及曾预防接种者。
(二)腺鼠疫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
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
鼠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
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淋巴结。
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病人常呈强迫体位。
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继发肺炎或脓毒血症死亡。
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肿大的淋巴结逐渐消散、伤口愈合而康复。
(三)肺鼠疫根据传播途径分原发性肺鼠疫和继发性肺鼠疫。
1.原发性肺鼠疫为呼吸道直接感染所致。
多见于流行高峰,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
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
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
重症病人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
2.继发性肺鼠疫是在腺鼠疫和脓毒血症型鼠疫的基础上,继发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肺鼠疫相同。
(四)脓毒血症型鼠疫也称暴发性鼠疫,可分继发和原发,原发少见。
继发脓毒血症型鼠疫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全身毒血症症状、出血、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
病人常于3天内死亡。
病人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发绀,死亡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五)其他少见类型①皮肤型:鼠蚤叮咬处出现疼痛性红斑,迅速形成疱疹和脓疱,可混有血液,可形成疖、痈。
其表面被有黑色痂皮,周围暗红,底部为坚硬的溃疡,颇似皮肤炭疽。
偶见全身性疱疹,类似天花或水痘。
②眼型:病菌侵入眼部,引起结膜充血、肿痛,甚至形成化脓性结膜炎。
③咽喉型:病菌由口腔侵入,引起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可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咽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多为曾接受预防接种者。
④肠炎型:除全身症状外,有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便,粪便中可检出病菌。
⑤脑膜炎型:可为原发或继发,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鼠疫耶尔森菌。
实验室检查(一)常规检查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血小板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大便常规:血样或黏液血便,隐血可阳性。
3.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各种管型尿。
(二)病原学检查取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材料进行细菌学检查。
一般检查程序包括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实验,简称四步试验,以上四步均获阳性结果可确诊鼠疫。
(三)血清学检查(1)荧光抗体染色镜检(IFA)具有快速、敏感度及特异性较高的优点,但有假阳性或假阴性。
(2)间接血凝反应(IHA)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性高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
(3)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敏感、高度特异,不仅是目前鼠疫监测、查源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追索诊断,作为补充IHA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葡萄球菌A蛋白的血凝改进方法(SPA-IHA)比间接血凝的检出率高,方法更简便,适于野外基础实验使用。
4.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可以在几小时内作出诊断,是一种快速和高度特异的方法。
对鼠疫监测、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诊断早期诊断、尤其是首例的及时发现对鼠疫的防治至关重要。
在流行区,流行初期或散发性不典型病例尤应特别注意。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一般即可作出诊断。
轻型病例需与急性淋巴结炎、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兔热病等区别。
对可疑者需进行细菌学或血清学检查,检出鼠疫耶尔森菌是确诊的最重要依据。
治疗1.治疗原则(1)严格的隔离消毒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
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
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
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病人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纱布口罩,穿高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饮食与补液急性期应给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护理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病人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
2.病原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
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
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2)庆大霉素分次静滴。
(3)四环素在开始2日宜用较大量。
不能口服时改静滴;热退后即改口服。
(4)磺胺药宜用于轻症及腺鼠疫,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不能口服时静滴,体温正常3~5天后停药。
(5)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也可选用。
预后肺鼠疫、脓毒血症型鼠疫预后极差。
近年,由于及时诊断,及时抗菌药物的应用,病死率已降至10%左右。
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预防(一)严格控制传染源1.管理病人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人,应立即按紧急电话和网络报告疫情,城市不得超过2小时,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
同时将病人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
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
对于肺鼠疫病人要进行严格的隔离。
各型鼠疫病人应分别隔离,肺鼠疫病人应单独一室,不能与其他鼠疫病人同住一室。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肺鼠疫病人要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
鼠疫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二)切断传播途径1.消灭跳蚤病人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