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
社会福利工作原理
社会福利工作原理社会福利工作是指国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为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改善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福利服务的一种社会管理工作。
它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发展和幸福生活。
一、社会福利工作的目标与价值社会福利工作的目标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使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其他人一样的人权和基本福利,并为其提供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
社会福利工作的核心价值包括人的尊严、社会公平和正义、人类关怀等。
二、社会福利工作的原则与方法1. 全面性原则:社会福利工作应全面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
它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全面需求,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福利服务的保障。
2. 公平性原则:社会福利工作应当坚持公平原则,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消除社会各类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
3. 社会参与原则:社会福利工作应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与合作,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个人、家庭等。
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共同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4. 差异化原则:社会福利工作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福利需求。
5. 可持续发展原则:社会福利工作应注重长远发展,保障社会福利体系的可持续性。
它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平衡福利分配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社会福利工作的实践与展望社会福利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实践方式和发展水平。
在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民众提供全面、优质的福利服务;而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工作仍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服务能力。
未来,社会福利工作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 加强政策支持:各国政府应加大对社会福利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保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 推进机制创新:社会福利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其服务模式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社会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政策目标
社会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政策目标社会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国家和社会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如何制定政策以促进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分支。
它涉及到许多基本原理和政策目标,旨在实现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社会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政策目标,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基本原理1.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社会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追求个体满足感的最大化。
根据效用理论,社会福利经济学分析人们如何在有限资源下进行选择,以满足他们最多的需求和欲望。
通过研究人们的偏好和选择,社会福利经济学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最优化。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社会福利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强调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
公平原则包括平等原则、需求原则和贡献原则。
平等原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分享资源和机会;需求原则则认为资源应该按照个体的需求程度分配;贡献原则认为在资源分配中应该考虑到个体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社会福利经济学利用这些原则来评估和制定相关政策,以确保资源的公正分配。
3.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指出,自由市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低效分配和社会福利的下降。
市场失灵主要包括外部性、公共品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外部性指的是市场交易对非交易者产生的外部影响;公共品指的是一种一旦提供给某个人就会同时提供给其他人的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对称则是指卖方和买方在交易中拥有不同的信息。
社会福利经济学通过市场失灵理论分析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二、政策目标1.最大化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社会总福利是社会福利经济学政策目标的核心。
社会总福利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两个方面,既关注经济增长,也注重人民的福祉。
社会福利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配置和公平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实现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
这一目标要求政策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障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
2.缩小贫富差距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福利经济学政策目标之一。
劳动法第十四章
思考题
了解社会福度: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 律、政策的有关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 (军人及其家庭)以提供津贴、服务和安 置条件等方式,在就业、入学、救济、贷 款、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以确保其 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生活水平的社 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优抚的特征: 1、优抚对象的法定性; 我国现行的社会优抚对象包括:①现役军人和武警 官兵;②革命伤残军人;③复员退伍军人;④军 人家属;⑤离退休军官、文职干部 2、责任主体的明确性: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优抚的 主体为国家和社会 3、待遇标准的激励性:其保障待遇高于一般公民或 同等级别人员的待遇水平 4、实施措施的规范性:优抚制度的各种法律、法规、 规章制度相对健全 5、保障目标的双重性:即是物质保障性与政治褒扬 性的结合
第十四章 社会福利和社 会优抚
第一节 社会福利
一、社会福利制度:是指由国家和社会团体 举办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之外的各种 福利事业和公共服务,其目的在于提升国 民的物质和精神水平。
二、社会福利的特点: 1、社会福利是以全社会力量给予支持的; (社会福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资金 来源是政府出资和社会筹资) 2、社会福利具有普惠性;(任何公民都有权 享受) 3、社会福利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专业性社会 服务。
三、社会优抚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优待: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资金和服务等优惠 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褒扬其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社 会优抚制度。 主要包括: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对革命残废军人的 优待;对革命烈士家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的优待;对 复员、退伍军人的优待。 2、社会抚恤:是指国家通过发放抚恤金向优抚对象提供生 活保障的优抚形式。 主要包括:死亡抚恤(对象主要是烈士遗属、因公牺牲、病 故军人的家属;采取物质抚慰形式,分为一次性抚恤和定 期抚恤。定期抚恤领取的条件:①父母、抚养人、夫、妻 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收入的,或虽有一定生活收入,但不足 以维持当地一般群众生活的;②子女未满18周岁,或虽满 18周岁因读书或伤残而无生活来源的;③弟妹未满18周岁, 且须是依靠军人生前供养的。)和伤残抚恤(对象主要是 伤残军人,主要包括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现役和退役 军人;主要采用提供津贴和提供康复服务的形式,分为伤 残抚恤金和伤残保健金) 3、安置保障:主要包括退役安置、离退休安置
社会保障学社会福利PPT课件
以促进、保护或恢复健康等方面的一系列福利政策和行动的总称。
•
2、医疗服务的基本目标
•
——疾病预防;
•
——疾病治疗。
•
3、医疗服务的基本内容
•
——预防性医疗服务 ;
•
——治疗性医疗服务;
•
——针对专门人群的医疗服务 。
第10页/共45页
• 三、公共教育
•
1、教育的重要性
•
——对个人的重要性: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影响
•
——《残疾人权利宣言》:
•
残疾人是指任何由于先天性或非先天性的身心缺陷而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取得正常的
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上一切或部分必需品的人。
第24页/共45页
• ——《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
•
残疾人并不是一个单一性质的群体,包括精神病者、智力迟钝者、视觉、听觉和言
语方面受损者、行动能力受限者和“内科残疾”者等。
不能进行听说交往)两类。
•
——视力残疾:盲和低视力两类。
•
——语言残疾:l)发声器官失常;2)声音失常;3)口吃;4)语言发展落
后;5)裂颚;6)脑麻痹;7)听力损害;8)失语症。
•
如果一个人同时患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残疾则为多重残疾。
第26页/共45页
• 二、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特征
•
——生理上的缺陷或障碍是残疾人群体的首要特征;
•
教育服务:老年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及艺术馆等,老人职业学校、老年人讲座或补习
教育、老年人学习性俱乐部、关于退休前的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
就业服务
•
退休者再雇佣训练与辅导,老年人创业或就业计划。
14第十四章西方福利经济学
马歇尔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3
西方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的定义
庇古认为,一个人的福利来自他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 满足,所有满足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全部福利。庇古把福利分 为两类。 一类是广义的福利,指人们所获得的全部福利,称之为 社会福利; 另一类是狭义的福利,指全部福利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那部分福利,称之为经济福利。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6
西方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的萌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即第一次世 界大战爆发以后福利经济学正式产生。其主要标志是庇古的 《福利经济学》的出版。 马歇尔的学生庇古(A.C.Pigou)在1920年出版了第一次 以《福利经济学》为题的著作。庇古阐明了自己创立福利经济 学的动机,是为了用经济学改善人们的生活。他提出了一整套 的福利学说及相应的政策设计,形成了旧福利经济学的完整体 系。在此书出版以前,一些经济学家曾经提出“财富”经济学 和“幸福”经济学。但在此书出版以后,“福利”一词就变得 非常流行,并成为经济学的专用术语。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1
西方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的特点不仅在于它讲求使用各种分析 方法,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从完全竞争的状态出发,得出 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的结论。美国经济学家雷德尔的 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一点:“新福利经济学实际上是反对 自由放任传统的副产品;在很大程度上,30和40年代的 福利理论在于表明情况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在这种情况 下,自由放任政策是不合适的。换言之,新福利经济学 涉及的政策准则,是同‘竞争状态’,‘个人契约自由’ 等无关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8
西方福利经济学
四、收入均等化及最适度配置资源的政策主张
庇古认为,要改善社会生活状况,增进经济福利,主要有两条途 径:一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实行适度的收入均等化;二是通过 不断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总量。 庇古认为,如果实行适度的收入均等化,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 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增加一元钱的收入,对于富人只是锦 上添花,而对于穷人则是雪中送炭。显然,增加的这一元钱对于穷人 的效用就要高于对于富人的效用,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则 可以增加货币的效用,从而使社会满足程度提高,使社会福利总量增 加。庇古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他认为,这种转移除了依靠 “资源转移”,即富人自愿拿出一部分收入举办公益事业外,更主要 的是需要政府实行“强制转移”。政府向富人征税(累进的所得税和 遗产税),所得收入再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补贴穷人。
社会福利的名词解释
社会福利的名词解释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政府或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求,提供保障和帮助的一系列行为和政策。
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起着重要作用。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及背景社会福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社会成员在生活、教育、健康、就业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措施。
它源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旨在弥补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不完全性和不公平性,为弱势群体提供保护和帮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福利的发展背景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密切相关。
在文明、法制和社会制度相对健全的古代国家中,国家会为公民提供一定的救济和保障。
而在现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社会矛盾与问题也随之增加,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社会福利的内容1.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核心内容,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经济、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保障,社会可以有效降低无保障风险,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 公共教育公共教育是社会福利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提供全面、平等的教育机会,社会可以帮助每个人发展其潜能,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
公共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 卫生保健卫生保健是社会福利的重要方面,包括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卫生保健体系,社会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并减轻家庭负担。
4. 就业保障就业保障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培训等,社会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
三、社会福利的作用与意义社会福利的作用与意义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不公平问题,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优化。
通过提供福利保障,社会可以减轻弱势群体的负担,提高其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基本原理社会福利是指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设置的一系列公共制度和政策。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基本原理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共产主义的理论指导,实现社会福利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福利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整体的生活水平。
这包括提供基本的食品、衣物、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福利,并不断提高人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使其享有更多的福祉和幸福感。
二、社会福利的原则1. 公平原则: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福利应当按照人民的需求和贡献来分配,以保证社会福利的公平性。
即根据个人的能力和贡献,为每个人提供相应的福利保障。
2. 公正原则:社会福利的提供和分配应该遵循公正原则。
即依法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福利待遇,消除社会福利分配的不公正现象,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地分享社会福利的红利。
3. 可持续原则:社会福利的提供应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保证社会福利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
这需要合理调配社会资源,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并积极开展经济发展,为社会福利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三、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1. 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福利的实现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制度保障。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基本的福利待遇;建立公平的税收制度,以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等。
2. 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社会福利的重要基础。
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为社会福利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生产能力,为社会福利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3. 教育和培训: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福利的重要手段。
通过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为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四、发展社会福利的挑战与对策1. 经济转型: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社会福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经济学原理知识:社会福利原理——如何权衡公平和效率
经济学原理知识:社会福利原理——如何权衡公平和效率社会福利原理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如何权衡公平和效率,在任何社会和经济活动中都至关重要。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公平和效率是相互依存的。
如果一个经济体系在公平上表现出色,但不够高效,那么这个经济体系最终可能会停滞不前;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系在效率方面表现出色,但缺乏公平性,那么这个经济体系可能会出现社会不稳定和政治问题。
社会福利原理是基于一种基本前提,即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最大化的。
因此,社会福利的定义不仅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和政治福利。
社会福利原理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能够实现公平和效率平衡的社会和经济体系。
公平和效率的平衡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实现公正和稳定的社会、公正的税收政策、保障公平竞争以及正确的资源分配。
为了实现这种平衡,经济学家们开发了许多有用的工具和理论,用来解决在实践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常见的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社会福利原理并权衡公平和效率。
公平和效率的平衡问题在协调公平和效率之间达到平衡的过程中,会面临两个主要问题:1.如何确保资源分配公平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如何公平分配资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贫富差距扩大以及经济停滞不前。
对于公平分配资源的问题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公平性原则,例如拥有更大财富的人可以承担更多的税收、政府可以设置福利和救济计划来确保相对弱势的人群得到必要的支持和援助等。
2.如何保证资源的分配效率在确保资源公平分配的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分配效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一些资源通过政府干预得以重新分配,但导致经济效益降低,那么这个过程也是没必要的。
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分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完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竞争、优化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等。
如何在实践中权衡公平和效率当我们在实践中考虑如何权衡公平和效率时,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制定合理的税制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是实现公平和效率平衡的关键。
《社会福利理论》课件
米尔顿·弗里德曼
主张个人权利和个人责任,提倡以负 所得税和商品券等方案来改革社会福 利体系。
自由主义福利理论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责任,有利于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张有限政府角色和市场机制,有利 于提高社会福利体系的效率和效益。
缺点
过于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可能导致社会福利体系的不公平和分化;忽视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 的重要角色,难以应对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对市场机制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和效率低下。
社会福利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福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根据提供主体,社会福利可以分为国家福利、社会福利 和混合福利;根据享受对象,社会福利可以分为普遍福利和特殊福利。
社会福利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可以追溯到 人类文明初期,当时的社会已经 有了救济贫困和孤寡的观念和实 践。
03
社会主义福利理论
社会主义福利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福利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社会主义福利理论认为,社会福利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基于 个人能力或社会地位的特权。
社会福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福祉
社会主义福利理论强调,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福祉,缩小 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04
国家干预下的福利理论
国家干预下的福利理论的基本观点
01
国家应该承担提供福利服务的责任,以满足公民的 基本需求。
02
国家通过制定和执行福利政策,可以调节社会经济 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03
国家干预下的福利理论强调政府在福利服务中的主 导作用,但也重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合作。
《社会保障概论》PPT课件
• 去世了:居委会将慰问吊唁 – 家里有亲人去世,由居住地社区居委会携带价值200元的“离世慰问包” 精选课件–pp-t -----2010年11月10日《京华时报4 》4
精选课件ppt
总资产净值限额 187,000元(1) 252,000元(1) 330,000元(1) 384,000元(1) 428,000元 463,000元 494,000元 518,000元 572,000元 616,000元
17
17
无亲属关系之高龄人士入息及总资产净值限额
申请人数 2人 3人 4人
人口,18个行政区域 ,
1104 平方公里。截至2010
年9月30日,香港公屋住房
大概有73万套,超过200万
人租住其中,约占香港总人
口的1/3。
精选课件ppt
14 14
2010年9月1日生效
地区
市区 沙田/荃湾/青衣/葵涌 大埔/将军澳/马鞍山 粉岑/上水/东涌 天水围/元朗/屯门 离岛
建议最高租金(元/ 平方米)
法国
如果超过两个孩子,那么每增加一个孩子,每月要增加
162.25欧元。
如果雇佣保姆照顾小于六岁的
孩子,且收入低于一定标准,
每个孩子每月可享受65.46到
199.78欧元。 孩子长到11岁
时,每月补助再增加30.62欧
元, 16岁时,每月再追 加54
欧元,直到孩子找 到工作止。
精选课件ppt
29 29
99
(一)社会福利概述
5、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 • 医疗卫生福利
第14章 法律援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PPT课件
第一节 法律援助概述
一、法律援助的含义与特征
2003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 助条例》,其中对法律援助制度的界定是指国家为了保证 法律赋予公民各项权利的实现,对需要法律救济但因经济 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以及某些特殊案件的 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国 家司法公正机制的一项法律制度。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 概念中,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几个重要特征: 1.国家性 2.司法救济性 3.救助的专业性
2.法律援助的范围
四、法律援助机构
我国现行的法律援助机构主要有: (1)政府性质的法律援助机构。在政府司法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专门法律
援助机构,并在机构中配有执业律师来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广州便于 工作是采用这种模式。 (2)律师事务所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律师按照律师 协会的要求,每年完成一定的法律援助任务。武汉的做法即属此类。 (3)社会团体成立的法律援助中心,提供法律援助。如上海妇联的妇女 法律援助中心。 (4)各大学法学院的学生组织成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学生们利用自己在 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向社会弱者提供法律援助。如武汉大学社会弱 者权利保护中心、海南大学法律援助社。
与此相联系,法律援助服务水平和办案质量存 在不少问题,许多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针对上 述存在的问题,未来中国法律援助事业的进一步 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第一,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加大对法律援助的 资金投入。
第二,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和队伍建设。
第三,促进和规范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如果法律援助申请人的申请经审查得到批准后,法律援助机构应发给申请人《法 律援助合格证书》,指派法律援助服务人员承办具体的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案件 办理完毕后,法律援助人员还应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书面结案报告和相关的材料,以 便将完整的案件卷宗交法律援助机构存放。
社会福利法讲解
第十四章社会福利法第一节社会福利法概述一、社会福利的概念社会福利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社会福利是指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及减少社会病态和预防社会问题恶化所采取和发展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事业。
社会保障是各种国民生活保障措施的最高级概念,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过去专指民政部门负责的各种福利事务和传统的由单位包办的职业福利以及价格补贴等。
这已经成为约定成俗的概念。
社会福利的主要特征:1、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社会福利是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特别是以所有公民为对象的项目,公民无须履行任何义务,其他项目也只是法定范围上的限制。
2、社会福利的普惠性。
有些项目以不特定所有公民为对象,有些内容以法定范围内的公民为对象。
社会福利向低所得层倾斜。
3、社会福利待遇标准一致性。
二、社会福利法的种类根据享有社会福利对象范围的大小,社会福利可以划分为下列类型:公共福利、职业福利、特殊人群福利等。
公共福利包括住房福利、卫生福利、教育福利、文化康乐福利等。
职业福利包括最低工资、职工福利、单位福利等。
特殊人群体福利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军人福利。
我国社会福利立法概况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修订)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199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2005年修订)1994年《母婴保健法》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04年《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11年修订)2007年《残疾人就业条例》2012年《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二节公共福利法•公共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兴办的公益性设施和提供的相关服务。
•(一)福利住房供给制•1998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通知要求,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具体时间、步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
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第一篇: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按照帕累托的理论,消费者福利最优化的分析,利用了()。
A: 等成本线 B: 无差异曲线 C: 生产可能线 D: 菲利普斯曲线答案[B]2.按照帕累托的理论,满足消费者福利最优化点的组合的曲线被称为()。
A: 等成本线 B: 无差异曲线 C: 生产可能线 D: 菲利普斯曲线答案[A]3.两条等产量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再作任何一种变动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生产者得到更多的产出或者保持相同的产出,而不使另一个生产者减少产出。
这是()。
A: 消费者福利最优化的条件 B: 生产者福利最优化的条件C: 社会福利的最优的条件D: 产出的最优的条件答案[B]4.消费者的各自商品组合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或变坏,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这是()。
A: 消费者福利最优的条件。
B: 生产者福利最优化的条件 C: 社会福利的最优的条件 D: 产出的最优的条件答案[A]5.帕累托最优条件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其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A: 效率问题 B: 社会问题 C: 生产问题 D: 分配问题答案[D]6.运用数理逻辑证明,在任何情况下,试图依据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是不可能的。
这个定理被称为()。
A: 科斯定理 B: 偏好次序定理 C: 阿罗不可能定理 D: 数理逻辑定理答案[C]7.确实兼顾所有人的愿望,而不带有政府的影响的社会福利函数几乎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这是根据()。
A: 阿罗不可能定理 B: 社会福利函数 C: 个人偏好次序 D:平等问题答案[A]8.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
A: 等于零 B: 等于一 C: 大于零小于一 D: 小于一答案[A]9.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比较下列三个国家中哪一个国家的分配最为平均()。
A: 甲国的基尼系数为0.1B: 乙国的基尼系数为0.15 C: 丙国的基尼系数为0.2D: 丁国的基尼系数为0.18答案[A]10.当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
简介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
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一)帕累托最优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强调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最大化〔表现为效用最大化或利润的最大化〕,但是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最大化的加总,未必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帕累托最优化正是研究在怎样一点上个别经济主体福利的增加不会造成其它经济主体的福利的减少,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
一、消费者福利最优的条件消费者的各自商品拥有的组合到达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或不变,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也就是说,只要这种改变还能使一方的境况得到改善,而不损害另一方,就没有实现消费者福利的最优。
每期X O乙每期Y 每期Y每期X最优消费者福利利用无差异曲线进行分析二、生产效率的最优条件生产者的生产要素组合到达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产出增加或不变,而不使另一个生产要素的产出减少。
也就是说,只要这种改变还能使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增加,而不是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减少,就没有实现生产者效率的最优。
利用生产等量线进行分析每期A Oy每期B 每期BOx 每期A最优生产效率三、产品替代最优条件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可能线,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最优的条件。
二〕个人偏好和社会福利函数直观地讲,所有个人的偏好综合表现为社会的福利。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众多个人变量决定了社会福利函数无法兼顾所有的个人偏好,以致衡量社会福利的社会福利函数难以建立起来。
一、不可能定理的提出在任何情况下,试图依据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是不可能的,阿罗运用数理逻辑对此作出证明,这个证明即阿罗不可能定理。
二、建立社会福利函数的条件两项重要假定:1、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2、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可以过渡的。
要建立完全不违反以下五项条件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可能的:1、社会福利函数必须表达公众的一致偏好;2、社会福利函数不能对个人偏好的变化作出相反的应;3、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只表达那些能够实现的偏好;4、社会福利函数不受习惯和国家法规的强制;5、社会福利函数不是一个专制者的创造物。
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汇编
他的依据是“投票矛盾”----采用投票方 式往往会出现一种循环选择情况,无法确 定社会偏好的单向次序,即得到社会的无 差异曲线图。
投票矛盾的例子 (表1)
社会成员 甲 乙 丙
偏好次序 A,B,C B,C,A C,A,B
如果对两种可选择方案进行表决,其结果每种 方案都是两票赞成,一票反对。
d c
b a 边际替代率
边际转换率
2.阿罗不可能定理
由阿罗提出的社会福利函数。阿罗认为, 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集体理性、帕累托最 优、非独裁性、不依赖相关选择等项条件 的社会福利函数。
因为根据序数效用论,个人间的效用是无 法比较的,因此根据个人的偏好次序,不 足以得出社会的偏好次序来。
社会选择
这两个工具被广泛地用来对一国的政策效应和国 家间的收入分配平等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绝对平均”的表示
洛伦斯曲线图中的45°线表示社会每0%的 人口得到10%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45°线就叫绝对平等线。
基尼系数中,当A=0时,基尼系数G等于零, 即:
G=A/A+B =0/0+B =0
3.1 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
福利经济学把收入再分配和资源有效配置 作为中心问题,效率和公平是它确定的2个 基本社会目标假定。 平等:收入或财富分配的平等,或者说是 机会均等; 效率: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现实经济中,平等和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 是相互冲突的。
平等和效率的矛盾
效率要求用最有效的方式来利用和配置经济资源,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就是鼓励效率的:效率高 者会得到高回报。社会成员之间会由于各自效率 不同而拉开收入差距,这种差距有时是非常惊人 的。
社会福利原理
社会福利原理社会福利原理是昝廷全(1996)在其系统经济学中提出的三大公理之一。
它与世界最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一起构成整个系统经济学的公理系统。
社会福利原理表述如下: 社会经济活动应以提高全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目标, 内容包括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 按照供求关系的优惠性或按对社会系统的观控权对人群进行分类, 制定合理的规范, 将财富在不同类型的人群(阶层) 之间进行分配, 以保证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
在真善美的层次上讲, 西方的传统哲理思维倾向于对真的探讨, 中国的传统哲理思维偏重于对善的追求。
社会福利更多地与善联系在一起, 真和美在这里是通过善来表现的。
因此, 它涉及社会伦理规范、价值观念、评价标准和社会生克关系等, 需要进行规范性研究或者与实证性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社会福利水平的本质是指社会资源在全社会各需求主体之间的分配规范和分配方式。
社会福利的基础是广义的供求关系, 包括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关系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可以具体总结为三大范畴: 资源、人口与竞分规范。
因此, 创造和生产更多的广义资源, 保持合理数量的人口, 制订合理的竞争和分配规范, 杜绝个别或部分人具有非分的优惠权是社会福利的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是世界的缩影。
人有三个层次的属性: 生物学层次的本能属性,后天条件反射形成的属性, 在社会化过程中升华了的属性。
相应地, 人也应有这几个层次的需求。
社会化使“人”在生物本能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和升华了。
而这种社会化的“人”又反过来律定社会, 使人和社会都不属于原始的基态, 从而使人和社会经历着不断的演化过程。
在这里本能也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含义而非本能化。
各种政策、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至所有制乃至政治制度本质上都是广义供求关系中的广义竞分规范。
总之, 社会财富的分配, 如果过分优惠了一部分人, 或者为了满足个别人或个别阶层的非分需求, 而忽视或损害了其他人的正常需求, 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
一)帕累托最优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强调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最大化(表现为效用最大化或利润的
最大化),但是个别经济主体的福利最大化的加总,未必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帕累托最优化正是研究在怎样一点上个别经济主体福利的增加不会造成其它经济主体的福利的减少,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
一、消费者福利最优的条件
消费者的各自商品拥有的组合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
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或不变,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也就是说,只要这种改变还能使一方的境况得到改善,而不损害另一方,就没有实现消费者福利的最优。
每期X O乙
每期Y 每期Y
每期X
最优消费者福利
利用无差异曲线进行分析
二、生产效率的最优条件
生产者的生产要素组合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产出增加或不变,而不使另一个生产要素的产出减少。
也就是说,只要这种改变还能使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增加,而不是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减少,就没有实现生产者效率的最优。
利用生产等量线进行分析
每期A Oy
每期B 每期B
Ox 每期A
最优生产效率
三、产品替代最优条件
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可能线,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最优的条件。
二)个人偏好和社会福利函数
直观地讲,所有个人的偏好综合表现为社会的福利。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众多个人变量决定了社会福利函数无法兼顾所有的个人偏好,以致衡量社会福利的社会福利函数难以建立起来。
一、不可能定理的提出
在任何情况下,试图依据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是不可能的,阿罗运用数
理逻辑对此作出证明,这个证明即阿罗不可能定理。
二、建立社会福利函数的条件
两项重要假定:1、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
2、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可以过渡的。
要建立完全不违反下列五项条件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可能的:
1、社会福利函数必须体现公众的一致偏好;
2、社会福利函数不能对个人偏好的变化作出相反的应;
3、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只体现那些能够实现的偏好;
4、社会福利函数不受习惯和国家法规的强制;
5、社会福利函数不是一个独裁者的创造物。
三、不可能定理的主要内容
参见书364-366页。
根据该定理,社会选择,正如国家活动所表现的那样,总是包含着国家权力的影响,社会福利并不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尽管政府希望在社会选择中尊重个人的偏好,但权力影响依然存在,甚至人们往往只能服从政府权力的决定,而放弃自己的选择。
经济决策过程中应该多一些行政手段,还是多一些市场选择?
正是从该定理出发,经济政策恐怕更多关心的是增长的问题,而不是福利最优化的问题。
三)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
一、 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
它们是表示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收入(%)
A B
0 人口%
红线为洛伦斯曲线。
基尼系数=B
A A 洛伦斯曲线弯曲程度越大,A 的面积也就越大,
B 的面积相应越小,收入不公平的程度越高。
图中蓝线表示收入绝对公平;紫线表示收入绝对不公平。
收入分配均等程度与国家的发达程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现象比较普遍,而发达国家收入分配比较均等。
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采取了社会福利措施和社会保险制度,规定的公共养老金、失业救济金、补助金等,提高了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二、公平与效率相互替代的关系
效率是竞争的结果,正是竞争给优胜者以丰厚的报酬,丰厚的报酬又反过来刺激人们投身于更为激烈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败。
我们应该认识到,公平不仅是收入面前的公平,更应该是机会面前的公平。
机会的公平可以纠正过分强调收入公平的弊端,给优秀人才提供把握机遇,获得高额回报的可能,又从根本上保障生产效率的提高。
这就既遏制平均主义的倾向蔓延,又能防止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
三、缓解公平与效率矛盾的选择
贫困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对策:
1、创造就业机会;
2、发展教育事业;
3、控制人口增长;
4、实行负所得税制度;——年收入达不到一定金额的人,实行累退的负所得税
5、改善市场环境;
6、实行税收调节措施——征收超额累进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