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1.4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吴志强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居民点: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将农业和畜牧业从采集业中分离出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2.城市: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将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诞生了城市这种居民点的形式。
⏹城市具有商品交换职能。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伴随着私有制出现的。
⏹城市是有史以来最集约的土地利用形式。
(二)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1.人口数量:将达到一定人口数量或一定人口密度的居民点2.产业构成:非农人口占有一定比例的居民点3.行政管辖:在行政区划中被确定为建制市或建制镇的居民点二、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农业社会)1.防御要求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内容:城市选址,城墙建设⏹历史实例:巴比伦两重城墙,罗马营寨城(斯卡莫奇理想平面),中国古代多套城墙2.社会形态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内容:功能分区,等级分化⏹历史实例:埃及卡洪城,德国吕贝克,魏邺城,隋唐长安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内容:城市布局⏹历史实例:中国突出王权,以宫殿为中心欧洲突出神权,以教堂为中心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影响内容:城市分布⏹历史实例:中国是内向型经济,城市沿内河发展欧洲是外向型经济,城市沿海岸发展(二)近代城市的发展(工业社会)1.工业的空前发展与人口的大量集中2.工业与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布局3.城市与环境的矛盾凸显4.科技带来了城市的集聚效应和高质量生活(三)二战以后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在经济复苏后得以快速发展2.出现了郊区化现象3.城镇群以及城市密集区发展迅速三、城市化(一)释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含三方面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化2.产业结构的转化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化(二)城市化进程的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各种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成正比(三)城市化进程的阶段:1.初期阶段:速度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30%以上。
西北大学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241日语(二外)242法语(二外)243德语(二外)244俄语(二外)245英语(二外)246阿拉伯语601数学乙611政治学612管理学(含公共管理)613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614美学原理615宗教学概论616文学概论617语言学概论618中国古代文学史619影视概论620法理学与宪法学621新闻传播史论622综合英语623综合日语624考古学综合625文化遗产基础综合626文物保护学综合62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28中国哲学史629社会学概论6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31国际关系概论632数学分析633普通物理634有机化学635无机化学636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637地理信息系统638城市规划原理639生物化学(生科院)640中药综合641生态学642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643地史学644新闻传播基础645艺术概论646自然辩证法概论647中国近代史648文学基础701中国史702世界史703中国思想文化史801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802世界政治与经济803管理学与运筹学(管理学占100分,运筹学占50 804经济学805信息资源管理806西方经济学与应用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占100807中西美学史808中外文化史809综合一(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810综合三(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811综合二(含古代文论、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812影视理论专题813诉讼法学814新闻传播业务815英美文学与语言学816日本文学与文化817西方哲学史818西方社会学理论8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含毛泽东思想、邓小820国际关系史821高等代数822数学史(含科技期刊史、自然科学史)823量子力学824固体物理825光学826物理化学827化工容器设计828化工原理829微生物学(化工)830有机化学(化工)831食品化学83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833激光原理834自然地理学835经济地理学836环境学837环境工程学838城市规划基础(含道路交通规划和市政工程规839植物生物学840动物生物学841微生物学842细胞生物学843电子线路(含模拟、数字)844软件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数据结构与操作50%)845教育技术学846地球科学概论847基础物理848历史学专业综合849模拟电路850数字电路851数据结构852细胞生物学(工程)853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院)854广播电视概论(文学院)855文学鉴赏与批评856物理化学(专)参考书目《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以人们的居住、工作、休闲等各方面的需要为基础,经过科学的方法和规划实践,对城市的结构、功能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控,以达到系统化、综合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原则涉及城市设计、市政设施、社会服务设施、教育、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首要考虑的是市民的利益和需求,人的需求应该是城市规划的核心。
规划设计应该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和价值观。
规划者要设想根据需求和资料分析,在综合了环境、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开发建设适合居民的住宅和工作场所。
城市规划方案必须顺应人的需求,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第二、社区化原则城市规划需要以社区为基础,发展各种社区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娱乐等。
社区设施按照人口密度分布,比如小学、邻里中心和商店等,都要考虑实际情况,因为这些设施可以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第三、分层化原则城市规划需要分层,按照功能、用途和需求明确地分层。
比如住宅区、工业区、公园、商业区等要明确分区,不同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
分层化可以让城市更紧凑,空间更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者应关注植被、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等考虑绿化、环保设计,使城市更加环保和健康。
规划者还应考虑城市交通、垃圾处理、能源利用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主要方面均达到协调发展。
第五、生态原则城市规划需要以生态考虑为前提,考虑周边环境的协同关系。
规划者应当合理地处理城市与周边生态系统之间的人为干扰,避免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第六、美学原则城市规划需要将美学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
因为城市本质上是由人创造的一种人文景观,所以城市规划应该将景观美学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
城市规划原理自己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2.劳动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第二次是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城市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也可以叫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城市。
4.对城市有影响的因素:4.1.社会形态:如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
明显的如卡洪4.2政治制度:如封建社会,中国大多数都城的繁荣都是政治因素4.3经济发展:如东方的小农经济,欧洲的封建领主制5.城镇化的最简单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换的现象和过程6.城镇化进程表现特征:6.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6.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6.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7.城镇化的S形曲线(又叫诺瑟姆曲线):超过30%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超过60%进去稳定发展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的思想:1.1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的勘探,天文学,水力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中国沉思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商代(公元前16世纪):开始出现城市的雏形,如河南偃师商城,还有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今天湖北的盘龙城,安阳的殷墟。
1.3周代:结束游牧生活,兴建丰、稿两京。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探定测,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1.4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技术了周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市场的大小为一夫之地,方百步(140*140))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战国时期,规划思想多元化:1.吴国国都阖闾城(苏州)—伍子胥利用江南水乡2.越国的范蠡利用孙子兵法为国都选址3.齐国临淄城,因地制宜,考虑自然地形4.江南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利于防御战国时期的著作1.《管子.度地篇》: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是革命性著作,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还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2.《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问题做了阐述。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1城市的定义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1.2城市化城市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并且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补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2.1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两个)阴阳五行堪舆学(风水学)2.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傅立叶)2.3现代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3.1城乡规划下的四大体系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运作系统3.2法规体系有哪几大类的法律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3.3法规系统(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3.4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理解概括:中央集权,地方自治,分级审批)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工作程序(三段式):调查、分析、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1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规划原理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最初形成入手,阐述了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 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介绍了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现特征,指出了中国、未来的_市化道路与国家发展前途的#系。
未来的中国城布 fi'uc应当是立足¥城乡k域的¥调发展,走向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1居民点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人类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
当时的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在长期与自然的中.人类创造了工具,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开始有了捕鱼、狩猎,, 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从采集果实中发现一些更适宜人们食用的植物予以集中栽植.出现了农业:从狩猎中发现一些较温顺的动物可以集中牧养.出现了畜牧业:于是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人们的生活与农业均离不开水.所以原始的居民点大都靠近河流、湖泊.而且大多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往往在原始居民点外围挖筑壕沟,或用石.土、木等材料筑成墙及栅栏。
这些沟、墙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也是城池的雏形。
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2城市的形成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也就是我国古代《易经》中所说的\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改为固定的市。
由于原始部落中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分工的加强,逐渐出现_些专门的手工业者。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规划原理1.3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吴志强 城市规划原理
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应该在获得土地使 用权后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证。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 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应该向城乡规划 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对乡、村庄规划区:由建设单位和个人向乡镇人民 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市、县人民政府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法》2008 共七章七十条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城市规划法》1989 共六章四十六条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 城市新区开发和 旧区改造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是约束城乡规划行为的准绳,是我国各级城 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的法律依据;也是 城乡规划编制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的行为准 则。
(2)《城乡规划法》的基本框架
城乡规划的制定 城乡规划的实施 城乡规划的修改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城乡规划的法律责任
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法的章节比较
城市规划原理
主讲人: 2018年9月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体系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二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第三篇 城乡空间规划
第四篇 城市专项规划
第五篇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21章 城市开发规划 第22章 城乡规划管理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乡规划体制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五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系统
1、开发控制制度
对于城市规划区分为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申请、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申请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申 请,即“一书两证” 。
1.1 City城市规划原理
1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建筑学专业)School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AJU2013. 11 2002chu@城市规划原理2◆熟悉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初步建立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模式,建立以空间为主体的城市整体概念◆了解城市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绪论⏹课程性质⏹学习目的专业必修课、主干课程、学位课程、考试课绪论☐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规划概念和思想☐培养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正确观点☐理解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具体工作的基本原理☐了解并运用规划理论和知识,进行城市规划调查、预测、综合分析和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基本要求4绪论序号主要内容(章)学时1城市与城市化42城市规划思想83城市规划总论44城市规划编制65城市总体规划66城市详细规划27城市工程规划2合计学时32⏹教材⏹课程内容⏹课时安排7个部分详见《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吴志强, 李德华主编. 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5☐课程作业、课堂小作业、出勤(30%)☐考试(70%)绪论☐城市发展史、中外建筑史☐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与建设法律法规☐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城市管线工程⏹相关课程⏹作业安排⏹学习要求与方法☐读书报告1篇或小论文1篇(3000~5000字)6[英] P.霍尔. 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美] 刘易斯·芒福德著, 倪文产, 宋俊岭译. 城市发展史: 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美] 伊利尔·沙里宁著, 顾启源译. 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美] J. L.麦克哈格著, 芮经纬译, 倪文彦校. 设计结合自然.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美] 凯文·林奇著, 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译. 城市形态.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英] P.霍尔著,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译. 世界大城市.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英] W.鲍尔, 倪文彦译. 城市的发展过程.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2.[英] 埃比尼泽-霍华德E, 金经元译. 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绪论⏹参考书目7于洪俊, 宁越敏. 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技出版社, 1983.郭彦弘. 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刷, 1995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阮仪三. 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谭纵波著.城市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孙施文编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建筑规划类: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城市问题、规划师、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开发、建筑学报地理类相关杂志: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等(详见网络课堂)绪论81 城市与城市化91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产生与形成、概念、含义☐城市发展的动力、范围、要素☐中外城市的发展特征、布局特点☐城市化现象、概念、特征、动力⏹主要内容☐城市、城市化⏹基本要求☐对城市和城市化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到不同时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城市化现象及发展趋势⏹章节重点⏹章节难点101.1 城市11巢居穴居陕西半坡村原始村落复原图西方原始村落1.1.1 城市的产生(一)城市产生的过程121.1.1 城市的产生中外古代城市攻防图13(北宋张择端528mm 长)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城市1.1.1 城市的产生14中世纪欧洲城市1.1.1 城市的产生15现代城市曼哈顿1.1.1 城市的产生东京161.1. 城市的产生城市产生过程简图从原始聚落的形成到城市的出现171.1. 城市的产生城市产生过程简图从原始聚落的形成到城市的出现18聚居与原始聚落⏹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导致原始聚落的分化: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1.1.1 城市的产生191)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历史上第一批城市都是诞生在农业发达的地区2)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二)城市产生的条件1.1.1 城市的产生20⏹社会分工说⏹防御说⏹私有制说⏹阶级学说⏹集市说⏹宗教学说(三)城市形成的机制1.1.1 城市的产生21(四)古代城市的选址•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和条件,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城市规划原理涉及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指导。
二、城市空间布局1. 城市功能分区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以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
2. 城市中心区规划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应合理规划中心区的空间布局,包括道路布局、建造高度、用地规划等,以提高中心区的形象和功能。
3. 城市扩展与边缘区规划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不断扩展和更新,应合理规划城市的扩展方向和边缘区的开辟,确保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土地利用1. 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2. 土地利用强度根据城市规模和发展需求,确定土地的利用强度,包括建造容积率、建造高度限制等,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益。
3. 土地保护与节约利用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注重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提倡节约用地,减少土地浪费,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交通规划1. 道路网络规划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交通流量,规划城市的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支路、快速路、高速公路等,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拥堵。
2. 公共交通规划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路线和站点,提升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规划步行和自行车道,提供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并吞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加速了城市化。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原料,产品要运输至外地,就出现了城市仓储运输用地。
铁路、车站、码头及公共建设均有着自己的选址要求,都改变着城市的结构布局。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一)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
(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三)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居住由分散变密集,从靠近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为主转变。
城市化也可称城镇化,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区别仅是文字使用与规模的区别,“市”和“镇”尚有行政建制的区别。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程度。
人口按职业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按户籍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一、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扩大)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不仅是在行政级别意义上的城市,也包括在行政管理设置、在市级以上地区,也包括够不上城市行政设置的镇、乡和村等人居环境。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地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二、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发展(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保护文化遗产与新科学技术应用协调、从实际出发重视当地客观条件和历史传统(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生活和谐:城市设施现代化,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及收入状况,不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规划师的基本立场。
城市规划原理
2013年8月22日
邻里单位
2013年8月22日
7 .二战后的城市发展
战后重建
大城市膨胀与新城建设
城市郊区化 旧城改造
2013年8月22日
大伦敦规划
1944 年 Patrick Abercrombie制定大伦 敦规划 1960年大伦敦规划, 反磁力中心:南安普 顿、纽勃莱、勃莱契 莱
2013年8月22日
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
2013年8月22日
巴黎地区战略规划
1965年制订“巴黎地区战略规划”,采用了“保护旧市区, 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的方针。 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马赛。同时,在巴黎地区沿塞纳河下游发展 几个城市群,既巴黎地区、卢昂地区和勒·哈佛地区城市群,以减 少工业和人口进一步集中到巴黎地区。 改变原来集焦式向心发展的城市结构,而沿塞纳河发展成带行的城 市结构,在城市南北发展两条城市走廊。在南北两条走廊内建设5 座新城,容纳165万人。 打破原来的单中心城市布局,发展多中心城市群。在规划中布置了 9个副中心。 新城建设多依托原有城镇,由小城镇组成新城。这种具有松散结构 并且极易接近优美的自然环境的“糖葫芦型”城市,创造了良好的 居住环境。
2013年8月22日
其他城市规划思想
戛涅(法,Tony Garnier)的工业城市(1901年) 马塔(西,Arturo Soria Y Mata)的带形城市(1882年) 盖迪斯(苏格兰)的区域规划(1915年)
2013年8月22日
3.卫星城理论与实践
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 市人口成为更突出的问题。 恩维(Raymond Unwin)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 卫星城市的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利尔· 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 论(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哈罗新城(Harlow New Town) 坎伯诺尔多(Cumbernauld) 米尔顿· 凯恩斯(Milton Keynes)
城市规划原理1.4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吴志强 城市规划原理
不同时期的规划基于其所处的特定背景和认 识水平持不同的价值观,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技术的进步,永续发展 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
的基本价值观。
第三节 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 基本价值观
1、永续发展的概念和思想形成
永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被称为 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
强调城市不是站在自然环境的对立面的一个人工 环境,它应该成为自然整体系统中间的一个部分,它 不再是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费者”,而应该是生态 系统循环中间的一个环节,它不仅以理性和智慧最大 可能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费,更应该能够成为自然资 源和能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场所。
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
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健康与安全;方便与效率;公平 与平等;美观与有序;环境与资源等等。尽管这些价值观 表述不同,但基本价值观是一致的,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 基本目标是“城乡空间中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这 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底线,假如规划学科脱离了这个底线, 学科发展就会轻浮,规划学科必须坚持底线上的课题开展、 学者培养和组织投入。
人与人的社会和谐
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 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社 会集团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
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强调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的延续性,保护文化遗 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运用并使之 成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新的科学技 术运用之间的协调。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它主要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限制”
1、永续发展的概念和思想形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课后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课后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课后习题答案PDF下载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
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与社会、历史与⽂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地分类及其适⽤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态与环境规划、城
关注⽂章底部公众号
回复课后答案+城市规划原理
免费获取课后答案
市⼯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城市规划原理课后答案吴志强作⼈员参考。
第1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1节 城市的产⽣与定义
第2节 城市的发展
第3节 城镇化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1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2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与发展
第3节 城市规划⾯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第4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法的变⾰
第3章 城乡规划体制
第1节 城乡规划体制概述
第2节 我国现⾏城乡规划法规系统
第3节 我国现⾏城乡规划⾏政系统
显⽰全部信息显⽰全部信息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课后答案PDF下载。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课设计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讲教师:***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2、讲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3、学时学分:共68 个学时, 4 个学分4、使用教材及教课参照书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第一版社,2010 年 9 月第四版。
参照书目: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第一版社,2008 年 9 月第三版。
2.《城市和地区规划》, [ 英 ]P ·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第一版社, 1985 。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第一版社,1998 年 8 月。
5、查核方式:考试6、讲课的种类:采用讲解、分组议论、讲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课方法和手段。
7、教课目标:本课程包含城乡规划的基来源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
经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认识并掌握包含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系统、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家产、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种类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合用性评价、城乡地区规划、整体规划、控制性详尽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供给更好的指导。
8、教课重点:( 1)城市与城市化(2)城市用地合用性评论(3)城市整体规划(4)城市道路设计(5)城市居住区规划9、教课重点:(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城市居住区规划10、教课方法:讲堂讲解 +事例讲解 +讲堂示范画图11、教课手段:传统讲解 +多媒体讲解 +手绘示范12、教课内容:见各章节详细内容13、思虑题或作业练习:每章节课后部署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方法:(1)教课理念更新:实行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打破传统看法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大全5篇]
城市规划原理[大全5篇]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畜牧业)与固定居民点的形成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农村、商业、手工业--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是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及第三产业高度集聚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1)、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2)、埃及卡洪城布局(3)、在封建主的城堡外围发展起来的城市——德国吕贝克.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则是民主和法制。
史实为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史实是秦汉以来历代的政治措施,说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特点的史实是雅典的民主和罗马的法律。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商代—城市雏形战国—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的发展《管子》《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南北朝时期,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宗庙和道观里坊制到街坊制特点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路易十四在巴黎城郊建造凡尔赛宫,凡尔赛的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1)背景:“人口不断流入已经过分拥挤的城市,而农村日趋荒芜”。
(2)论点:“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城市应与乡村结合)(3)“田园城市”与“花园城市”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德华认为田园城市应该通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来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1)背景:大城市恶性膨胀,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019设计学院考试大纲
建筑设计基础初试考试时间为360分钟。
2.答题形式
现场设计作图。
3.试题类型
快题设计,总分为150分。
考生自备图板、A2图纸和绘图工具。
337
工业设计工程(概论)
《工业设计概论》(第4版),程能林,何人可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
《工业设计史》(第4版),何人可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二、考试范围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古代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化的概念、特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内容与编制程序
城市的系统构成,用地分类及构成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综合协调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工程规划
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的实施
《乡村规划原理》李京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年2月第一版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是城乡规划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工作程序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等。此科目重点考察学生对城市规划基础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城市规划概念,为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相关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和典型实例
西方古代主要的建筑类型、技术成就、历史演进及典型实例
西方近现代主要建筑流派、代表人物和典型实例
(2)建筑构造
建筑构造基本的原理与方法
房屋建筑的主要节点构造
(3)建筑物理
建筑热工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建筑采光和照明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建筑声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1.1 吴志强 城市规划原理
伦敦的发展
当代城市: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Cities and Urbanization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等。
导致: 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2、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定义: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马丘比丘遗址
佛罗伦萨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Cities and Urbanization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Cities and Urbanization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Cities and Urbanization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Cities and Urbanization
城市社会及产业结构
1、城市物质构成及演化
(1)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城市物质环境
公共领域
非公共领域
公众共享的部分领域: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属于公共投资和开发的 范畴
社会个体占有的那部分 物质环境
属非公共投资和开发的 范畴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乡规划体制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期刊: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发展研究》、《规划师》、 《城市问题》等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体系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哪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的作用有哪些?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 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的作用 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 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它是人们对 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它可以反映人的主观 认知世界。
4、和谐城市的“柱锥模型”
在永续发展三角模型的基础上,建构和谐城市的柱锥模型。
当各方面的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程度,这样的 城市可以成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 了“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经济、 环境各自发展,不相冲突。
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相互 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 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 市称为“和谐城市”。
1、 “和谐城市”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997年50多位国内外规划师签署了《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于核心 纲领提出了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 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2003年春,在世博会高层战略思考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和谐城市”的 理念。
2004年3月,同济大学世博会规划方案把“和谐城市”作为核心思想,使 上海2010年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规划上得以落实。
2、 永续住区与永续城市
《全球21世纪议程》把人类住区的发展目标总结为改善 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和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 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确立了两个全球目标,即: 保证人人享有适当住房 使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 也更具有效率
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健康与安全;方便与效率;公平 与平等;美观与有序;环境与资源等等。尽管这些价值观 表述不同,但基本价值观是一致的,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 基本目标是“城乡空间中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这 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底线,假如规划学科脱离了这个底线, 学科发展就会轻浮,规划学科必须坚持底线上的课题开展、 学者培养和组织投入。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阐述了永续发 展的理念,并建议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峰会”,通过《环 境与发展宣言》,标志着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永续发展观念”,大会还通过了 《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永续发展包含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因素……”。
不同时期的规划基于其所处的特定背景和认 识水平持不同的价值观,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技术的进步,永续发展 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
的基本价值观。
第三节 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 基本价值观
1、永续发展的概念和思想形成
永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被称为 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4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 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价值观 ★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 “和谐社会”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
规划并不仅仅存在于城市发展领域,而是遍布于各 个行业和领域,甚至于我们的生活中。
规划(Planning),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术语。
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
强调城市不是站在自然环境的对立面的一个人工 环境,它应该成为自然整体系统中间的一个部分,它 不再是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费者”,而应该是生态 系统循环中间的一个环节,它不仅以理性和智慧最大 可能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费,更应该能够成为自然资 源和能源生产和再生产的场所。
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
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由永续发展的概念,可以看出,永续发展的核心依 旧是发展。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 的永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关系重大。
城市规划正是着眼于长远、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 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城市规划贯 彻、落实永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城市规划的任务
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 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 但其基本内容大致相同的。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的任务是通过空 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 护的需要。
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的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 容是有所差异的。
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 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 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 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稳定地永续、和 谐发展。
2 城市规划
不同国家和地区都以相似的方式规划与管理城市的土 地开发。城市规划泛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地管 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
有组织的城市规划职业起源于19世纪末,并从诞生 之日起就致力于化解城市矛盾与危机,为创造更为美好的 生活提供解决方案。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城市问题与矛盾层出不穷,城市规划学科始终以增进 公共利益为基本方针。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价值观
人类的有意识活动都是目标导向的。 不同的人类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体系。
城市规划目标在城市规划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1 城市规划的目标
本质上来看,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
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的影响。
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般目标(J.M.levy):
(1)健康;
(5)财政健康;
城市的前途决定了人类的前途,城市的发展必 须走向永续。
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城市规划承担了特别重 要的历史使命,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这一目 标,将城市从威胁地球生存的问题来源转化为解决 全球问题的答案所在。世界各国的规划界都在为此 而努力,并将其确立为专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
如英国《规划与强制收购法2004》明确提出, 城乡规划有责任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目标。政府 在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目标,以及建 设永续社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战以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 始反思与质疑增长与发展的关系,1962年,美国学者卡森发表了《寂静的春天》 引起了世界范围关于人类发展观的讨论;
1972年,美国学者沃德(Barbara Ward)和杜博斯(Rene Dubos)发表《只有一 个地球》,将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统一到了永续发展的语境下。同年罗马俱乐部发 表了《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理念 。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行为 计划》。
2008年联合国人居署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以“和谐城镇化”为主题; 2008 年 , 联 合 国 人 居 署 出 版 了 《 和 谐 城 市 : 世 界 城 市 状 况 报 告 2008/2009》,正式以联合国文献题目的形式提出了“和谐城市”。
和谐城市就是在规划未来发展中应当探寻更为 美好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目标。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它主要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限制”
1、永续发展的概念和思想形成
人类对永续发展的认识可追溯到两百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 《人口学》中提出了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相协调的观点;
1 规划
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规划”的定义各有侧 重。
一般而言,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与 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 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分析决策保证 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实现。
德罗尔认为:“规划即拟定一系列的决策以指导未来的 行动,并最终实现既定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决策集 合与新的追求目标”。
从永续发展这一视角来看,城市即符合人类 住区的普遍特征,又具有某些独特的属性。
永续的城市发展,应当是居民安居乐业,公 共服务设施健全,教育设施得当,土地使用合理, 交通便捷,环境美好,城市发展协调,人类能够 在生态系统承受范围之内,充分利用资源,人类 与自然协调、健康发展的发展。
3、 城市规划与永续城市发展
第四节 “和谐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谐意味着对待一些事物 适度而平衡的态度。当今,和谐被赋予了更多的现 代思想,如社会公平、环境永续性、性别平等、包 容与善治等。
几千年的城市历史,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 史,同时也是站在自然对立面的人类建设史。
人类面对未来的发展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城市 化停止于现在的状态,要么另辟蹊径创造“更好的 城市”来满足“更好的生活”。
价值体系是政策目标形成的基石,它是最为 基础、直接和本质的。价值观关乎政策目标的形 成,一定程度上决定政策活动的开展以及政策结 果的走向。
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其实质就是依据价值观 对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预设。
3 城市规划价值观的确立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一直是以保护和促进公共利 益作为其价值观。
2 、永续城市与和谐城市
永续发展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 是人类的生存;
而和谐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 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
或者说,和谐城市是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 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 模式。二者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3 、和谐城市的价值观
(2)公共安全;
(6)经济目标;
(3)交通;
(7)环境保护;
(4)公共设施的提供;
(8)再分配的目标。
2 价值观影响城市规划目标的形成
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