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浮士德作为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作终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德的《浮士德》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充溢着心智和情感的不断突破和创造精神。它阐述了启蒙思想的精神:人应当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我的最高价值和最大意义。在《浮士德》中,他提出,爱情、名利、艺术这些领域都不是实现自我的方式,人只有回归社会才能成就自我。在不断完善自我的途径中,歌德还继续告诫我们要警惕内在的自私、懒惰等恶的本性,在自省中不断进取。

通过《浮士德》,可以看到启蒙思想对人的智慧的肯定。在浮士德中,主人公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学神学读遍了,他应该满足却毫无满足之感,因为他在书中讨论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是两回事。把脱离现实社会的书斋视同爬虫式的生活,是一切启蒙学家的共同理念。只有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学者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启蒙思想中对人的智慧的肯定,不等同于对知识的肯定。这是浮士德向人们提出的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社会知识就是智慧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倾向于用文凭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伴随而来的是在日益严峻的社会观念下假文凭、野鸡大学等催生物。钱钟书曾在《围城》中写到:仅用哪一张文凭,便可以把人的无知愚昧空虚都遮掩起来了。事实上,文凭只是一张彩打的薄纸,它承载不了那么大的现实意义,是人们强加给了他整个社会的看法。启蒙思想的意义就在于他打破了人们对科学文化的常规观念,重新塑造起个人智慧的概念,赞美人的自身创造力想象力。

启蒙思想中对教会神权统治的批判,也体现在了《浮士德》的内容里。浮士德的生命之旅是从上帝与魔鬼梅菲斯特的争论开始的,为了验证人性的善恶,魔鬼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浮士德的第一站不仅是爱情世界的历险,也是他同宗法习俗的一次冲突。作为一个受到启蒙精神洗礼的青年贵族,他与信奉基督教的格雷琴的爱情发生了一系列悲剧:浮士德误用毒酒杀死了格雷琴的母亲;有了私生子的格雷琴,受到嘲笑后羞愧难当,把孩子淹死了因此而入狱;格雷琴的哥哥与浮士德战斗,被浮士德杀死。痛苦的浮士德在魔鬼的带领下与各种各样的女人狂欢。最终他带着羞愧与内疚就离开了。魔鬼梅菲斯特的设计注定失败,因为肉欲并不等于爱情。浮士德这样一个努力寻找生命意义的人,绝不会在肉欲中沉沦。真正破灭了浮士德爱情的,是教会神权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悲剧。教会神权要求人们禁欲,克制自己的欲望甚至是人的本能,而作为启蒙运动的感染者,浮士德的爱是奔放的、炙热的,两者的冲突不可避免,浮士德在强大的教会神权的压力下败下阵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歌德对教会神权的批判和他要求平等自由博爱的理念。

启蒙思想也指崇尚道德理性。西方文学中有名的浮士德难题向人们提出: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浮士德并没有做到这点。《浮士德》的第二个部分,梅费斯特将他带入政治官场,然而为了取悦皇帝,浮士德提出加滥发纸币来缓解经济危机,弄巧成拙,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自然欲望与道德本体的和谐,才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由和谐的发展的前提。“三鹿奶粉,后妈的选择”,“富士康,跳跳更健康”现代企业得到的道德本体很多时候湮灭在了自然欲望中。事实上,歌德早就以前瞻性的眼光为我们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困境。康德墓碑上刻着《实践理性批判》结论的第一句话:有两件事,令人敬而畏之,久而弥新:在上是宇宙星空,在心底是道德法则。在康德心目中,道德法则同宇宙心空一样神秘、神圣。爱因斯坦崇尚有神论,因为在他看来,宇宙中的一切都太完美了,他根本无法解释宇宙的前因后果,唯有相信神的存在。同样,人为什么会有

道德法则?为什么会产生道德理性?这些人类求之而不得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但可以确定的是,康德、歌德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崇尚道德理性,追求人性的善良高贵优美。

浮士德的生命是在不断探求过程中终结的,他身上的这种探求精神可以视为作者对启蒙精神的注解。而启蒙精神的内核,就是理性。人们对理性大致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人可以通过理性去发现普遍、不朽的规律;现实就是由理性揭示的规律构建起来的。理性也一度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但是在后现代和解构思潮中,启蒙与理性已遭到了强烈的批判。从这一背景看,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就不只是限于把人自身从中世纪的封建意识和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还在于他思考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去面对自我理想与现实条件的差异与矛盾。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理性自身的局限,引起人们对启蒙困境的思考。文本中恶魔梅非斯特的设置,寓意极为深刻。梅非斯特一再引诱浮士德作恶,倡议滥发纸币,奉行掠夺和强权的原则。其实这里与其把梅非斯特视做与浮士德对立的一个人物形象,不如把他看做浮士德内心的另一个区别于理性的“欲望自我”。欲望自我与“理性自我"的矛盾在于,一方面要通过欲望自我来确定自己的身份,一方面又要努力恢复为理性自我。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对笛卡儿以来的理性、古典主义理性化原则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作出区分,并维护了启蒙理性自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