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雕佛像制作方法历史悠久
历史悠久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木雕艺术
![历史悠久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木雕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f5cdc9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4.png)
历史悠久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木雕艺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雕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承至今仍然蓬勃发展。
一、传统木雕艺术的历史渊源中国木雕艺术起源于古代,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木雕艺术就有了初步的发展。
而在汉代,木雕艺术进入了较为繁荣的时期。
古代宫廷、庙宇和寺庙都广泛采用木雕作为装饰,展现出富于艺术感和宗教意义的作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木雕艺术受到了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传统木雕艺术的技艺特点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有着独特的技艺特点和造型风格。
首先,木雕作品追求传统的技艺,注重手工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其次,中国木雕作品形象栩栩如生,注重表现木材本身的质感和纹理,尤其善于捕捉人物形态和表情的细微差别。
再次,传统木雕艺术注重以线条勾勒形象,追求意境的表达,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审美观。
三、传统木雕艺术的代表作品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有众多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技艺上还是艺术表现力上都极具价值。
例如,敦煌莫高窟中的木雕佛像,被誉为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瑰宝,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造型深受世人的赞誉。
另外,四川的传统剪纸木雕和山西的传统院落门楣木雕也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代表作品,它们在艺术造型和装饰效果上独具匠心,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传统木雕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使命。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木雕艺术遇到了许多困难。
因此,保护与传承传统木雕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传统木雕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入进来,传承工艺技艺和知识,以确保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五、传统木雕艺术的现代发展尽管传统木雕艺术面临许多挑战,但是它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浅谈佛像木雕的工艺创作与艺术审美
![浅谈佛像木雕的工艺创作与艺术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73ec4bd001f69e3142329488.png)
浅谈佛像木雕的工艺创作与艺术审美作者:陈有义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我国的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佛像木雕出现在汉代,唐宋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佛像木雕也随之盛行。
明清时期佛像木雕的技艺达到巅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出现了不少流传至今的绝世佳作。
本文从佛像木雕的历史起源进行追溯,从而着重刻画佛像木雕的工艺创作与艺术审美。
关键词:佛像木雕;工艺创作;艺术审美一、佛像木雕的历史起源我国的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木雕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有木雕鱼。
据《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
商代开始设“六工”,并出现了“木工”一词。
彼时的木雕工艺出现了施漆、雕花和镶嵌等装饰工艺。
到了战国时期漆绘木雕开始盛行。
秦汉时期随着木雕技艺的日趋成熟和佛教的兴起,佛像人物和木雕工艺便开始结合,木雕工艺日趋成熟,以宏伟、阳刚的风格技法为主。
佛像木雕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所记载:东晋名士戴逵曾耗时3年,为会稽山灵宝寺以整棵树雕成一尊一丈六尺的木无量寿佛像。
普宁寺大乘阁中的木雕观音迄今为止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木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唐代造型凝练、线条清晰的佛像木雕开始大放异彩,随着“大唐盛世”的出现,当权者热衷于修建雍容典雅的宫殿和寺庙。
自宋以来,从宫廷到民间,佛像木雕都像十分盛行。
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木雕工艺,宋代的佛像木雕瑰丽饱满、手法精湛,代表性的有京工、山西工、闽工、江浙工和川湘工。
宋代以后,佛教造像的中心向南方转移,题材和风格趋向于世俗化。
随着禅宗的盛行,禅宗的“平常心是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思想,使佛教神圣、神秘的气息逐渐淡化,取之是接近现实的菩萨,具有趣味的罗汉和祖师的形象增多。
明清时期达到了木雕发展的鼎盛时期,郑和下西洋之后红木便开始传入国中。
雕琢与探索——谈木雕中的佛像雕刻
![雕琢与探索——谈木雕中的佛像雕刻](https://img.taocdn.com/s3/m/e77f21daaa00b52acfc7cacb.png)
28艺术论丛雕琢与探索——谈木雕中的佛像雕刻叶小鹏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佛教造像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规模庞大的艺术品类。
而木雕佛像是木雕艺术中文化内容丰富且造像要求严谨的一类题材。
木雕艺术创作起源于民间,是为满足人们最朴素的审美需求而出现的,尤其在人们面对一些不可抗力的灾难,祈求神灵庇护时出现。
人们借助木雕雕刻出自己想表现的事物来祈求合家幸福、健康长寿、事事顺意等人们普遍的心理和精神追求。
因此,佛像作为人们心灵世界中的重要精神寄托带来了木雕等传统艺术佛像题材的创作发展。
关键词:佛像雕刻;历史渊源;探索佛造像,属宗教范围,非宗教的泥塑、木雕、金铜像等都不能称之为佛造像。
木雕佛造像作为造像中的一类,因宗教而生,随着宗教、人们的信仰,被一尊尊地塑造、供奉,化身为信仰的具现,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
有道是木石皆有佛性,无论是从顽石中雕凿,还是从愚木中镂刻,一尊尊美丽神圣的佛像显露世间,你若遇见,便是有缘。
一、佛像人物在木雕创作中的历史渊源商周之时木雕便已出现施漆、雕花、镶嵌等装饰技艺,战国时期更是盛行漆绘木雕。
至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此时又诞生施彩木雕新法,标志着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木雕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和其他雕刻工艺一样,应用到佛教传播领域。
魏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分裂时期。
战乱、割据、血腥残酷的统治,人们向佛教祈求慰藉,将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的道家、儒家思想相融合,即‘魏晋风度’。
随着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佛像人物在木雕上的应用也随即广泛了起来,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和古代文化传承。
隋唐时代,当权者大肆修建宫殿和寺庙,在题材上扩大了佛教艺术的内容,更渗透了现实的气息,艺术上趋向真实感,隋唐造像风格延续北齐、北周的倾向,造像面容、体态变得丰满,发展形成雍容华贵,庄重典雅的优美形态。
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炼,表现的刚柔相济,肌肉夸张得体。
中国传统木雕的技艺与表现
![中国传统木雕的技艺与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dc68f99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9.png)
中国传统木雕的技艺与表现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凭借其独特的技艺与精湛的表现力,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木雕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通过雕刻和塑造木材,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信仰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木雕的技艺与表现。
一、木雕的历史与起源中国木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木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这些古代木雕作品主要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
二、木雕的工艺技术中国传统木雕的工艺技术丰富多样,包括选材、刻制、上色等环节。
首先是选材,木雕通常选用质地坚硬、纹理清晰的木材,如楠木、黄花梨等。
其次是刻制,雕匠通过刀刻、雕凿、雕钻等手法,将木材进行精细的雕刻,形成各种形状和纹饰。
最后是上色,雕成的木雕作品需要经过上色、打磨等工序,使其更加美观。
三、木雕的表现主题中国传统木雕的表现主题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等。
其中,人物木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和服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个性。
动物木雕则通过对动物形态的雕刻,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和神秘。
花卉木雕则以其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传递出花开花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山水木雕则通过对山川江河的形态和色彩的再现,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四、木雕的艺术特点中国传统木雕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木雕作品常常具有浓厚的装饰性,以繁复的纹饰和精细的雕刻为特点。
其次,木雕作品常常采用立体雕刻,通过多层次的结构和立体的造型,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此外,木雕作品常常色彩鲜艳,经过精心绘制的颜色能够增添作品的视觉效果。
五、木雕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木雕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木雕艺术家们注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和个人创新,形成了新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同时,木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并且在国内外展览和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中国传统木雕工艺
![中国传统木雕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ff09eb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1.png)
中国传统木雕工艺中国传统木雕工艺是我国悠久的手工艺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木雕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木雕工艺起源于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和周代。
在古代中国,木材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被广泛用于建筑、家具制作以及工艺品制作等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木雕技艺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卓越的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木雕工艺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木雕工艺融合了佛教艺术的元素,创造出了许多寺庙雕像和佛像。
唐代是中国木雕工艺的黄金时期,唐代的木雕作品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和宫殿家具。
宋代是中国木雕工艺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宋代的木雕作品在技艺上更加纯熟,呈现出更为精细的雕刻工艺。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木雕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木雕工艺不仅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家具制作,还被运用于文房四宝和艺术品的制作上。
明清时期的木雕作品以雕刻技艺的精湛和艺术表现力的丰富为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代表。
二、特点中国传统木雕工艺以其独特的特点而独树一帜。
首先,它注重刻画对象的神态和特征,追求表现力和传神性。
木雕作品常常可以栩栩如生地表达人物形象、动物形态,甚至是自然景物的美丽。
其次,中国传统木雕工艺擅长运用线条和负高度来表现造型立体感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富有张力。
此外,木雕作品常常通过雕琢、切割、阳线、阴线等技法来表现不同纹理和纹样,增加艺术的观赏性。
三、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木雕工艺对于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非常重要。
在现代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木雕工艺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授,培养更多的木雕工艺师。
其次,建立木雕工艺的保护和研究机构,致力于对传统木雕工艺进行保护和研究。
木雕佛造像艺术发展简史(图解)
![木雕佛造像艺术发展简史(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329bbc3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8.png)
木雕佛造像艺术发展简史(图解)木雕佛像是随着佛教兴起和中国木雕雕刻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木雕佛像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和古代文化传承。
木雕到商周,已出现施漆、镶嵌、雕花等装饰技术;到战国时期,盛行漆绘木雕枝术;至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此时又诞生施彩木雕新沄,标志着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木雕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和其他雕刻工艺一样,应用到佛教传播领域。
唐代迦叶木雕头像上海博物馆馆藏佛像从汉代开始,木雕佛像文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
木雕佛像的价值,主要根据佛像木质,佛像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木雕工艺的水准高低。
其他,还有佛像体量大小、完残程度和存世量多寡因素等。
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东京国立博物馆隋唐时代,当权者大肆修建宫殿和寺庙,在题材上扩大了佛教艺术的内容在宗教题材中,更渗透了现实的气息,艺术上趋向真实感,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炼,表现的刚柔相济,肌肉夸张得体。
与这时的建筑装饰木雕华丽浑雄,雍容典雅交相辉映,显示了盛唐时期繁荣昌盛景象。
北宋木雕协侍菩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宋代的佛像雕刻饱满瑰丽的作风和洗练圆熟的手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更有新的转变和发展。
此时的菩萨像造型,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贵妇形象,雍容大度,装束华贵。
宋末泉州港、枫亭港输入菲律宾的紫檀、鸡翅木等成为兴化工匠的木雕原料,红木木雕渐盛。
辽~金彩绘木雕南海观音像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从元代开始,宫廷就有邀请尼泊尔的工匠来制作佛像,明早洪武时期有过中断,至永宣时期又再次恢复并大力盛行,汉藏风格结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汉传宫廷造像便吸取了尼泊尔、西藏、蒙古风格的一些特点,如佛像身段的婀娜与优美。
而开相和整体,还是更多地保留了汉传造像内敛神圣的气质。
阿弥驼佛像明代木造原彩传世至今的木雕佛像,除了海内外博物馆藏(展)品外,还有保存得较好的一些古庙中能一窥风采。
浅谈木质雕刻的历史演变和艺术造诣
![浅谈木质雕刻的历史演变和艺术造诣](https://img.taocdn.com/s3/m/5be1ce2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1.png)
050《名家名作》·研究木雕是我国传统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追溯到远古先民创造的第一件木制工具。
当时先民利用石头或者骨头等在木头上刻录记事符号,制作简单的木质用品,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实用内涵即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雕“鱼”和辽宁沈阳新乐遗址2号坑出土的“鸟形木雕”都可以看作是新石器时代的浮雕作品。
我国的木雕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的典籍之中,很早就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和铁工具的出现,为木雕工艺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此时木雕的表现手法由简单的刻纹发展到立体圆雕。
在这个时期,漆器工艺迅猛发展,一直延续到汉代。
而漆器的成型与木雕工艺密不可分,当时的木雕不仅主体造型美观大方,而且在装饰范围、表现形式、雕刻技艺等方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到秦汉时期,木雕工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木雕既有造型艺术的美,又在工艺技法表现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化和商业的发展,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梁武帝广建寺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装饰木雕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变,此时的木雕注重精雕细刻。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檀木佛像。
例如,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中的一尊木雕观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佛像高22.28米,腰围15米,重110吨,有42只手印、45只慧眼。
又如,南朝著名雕刻家戴逵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以整棵树雕成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是木雕佛像的先例。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深化,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此时的木雕创作题材广泛,木雕工艺趋向完美。
这个时期的木雕佛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佳作,具有线条清晰明快、刀法熟练流畅、造型凝练的工艺特点。
唐代的建筑装饰木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具有华丽雄浑、雍容典雅的特点,如五台山的南禅寺、佛光寺等。
在五代十国时期,木雕的造型艺术深受隋唐文化的浸润,这一时期的木雕技法工艺颇具隋唐文化艺术审美情趣。
木雕文化艺术内涵
![木雕文化艺术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8b9a3f8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2.png)
木雕文化艺术内涵一、介绍木雕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雕刻手法创造出各种形态丰富的雕刻作品。
木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意识之中。
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和艺术的高度。
二、历史渊源1. 早期发展木雕艺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的木雕作品多以神话、宗教和民间传说为主题,通过雕刻木材来表达人们对于神灵和生活的崇拜。
2. 宋元明清时期的鼎盛在宋元明清时期,木雕艺术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木雕作品在题材和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例如,宋代的木雕以佛像雕刻最为著名,尤其是南宋时期的岭南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触感而闻名于世。
三、木雕的文化内涵1. 融入民间传统木雕艺术在中国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色彩。
许多木雕作品都表达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热爱和追忆。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木雕作品常常以农民和农耕生活为主题,通过雕刻展现出中国农耕文明的丰富内涵。
2. 体现审美意境木雕作品通过雕刻的形式和技法,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例如,一些山水木雕作品以其精细入微的纹理和流畅的线条,给人以深深地艺术享受。
木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能够引导人们思考和感受的艺术形式。
四、传承与创新1. 传统技法的传承木雕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传统的木雕技法包括凿刻、雕琢、镂空、涂金等,这些技法在不同的地区和流派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如今,一些古老的技法仍然在一些木雕作品中得到运用,这使得传统技法能够得以保留和传承。
2. 当代艺术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木雕艺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些当代艺术家通过结合现代元素和概念,创作出富有时代感的木雕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技法和审美特点,又融入了当代的艺术思潮,展现出独特的时代艺术风貌。
五、木雕的意义和价值1. 传承中华文化木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中国古代佛像的制作过程
![中国古代佛像的制作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adfe26a8960590c69ec376ec.png)
中国古代佛像的制作过程,简直大开眼界!古玩古董交易2015-05-07 11:34:50阅读(176)评论(0)中国古代佛像的制作过程中国遗存着大量古代建筑,尤以宗教建筑居多。
在佛寺、道观内散落着众多精美的历代泥塑。
今天就来看看泥塑是怎么从一坨泥巴变成金光闪闪的佛像的。
细腻、黏性强的泥土即可,一般在冲积平原以及河流故道两侧的积土地都能找到,只是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黏土的细腻度和色泽有所区别而已。
颗粒匀称,干净无杂质的细沙即可田间地头已干燥的草梗、麦秸或已加工好的草垫均可用做棉被的已弹好的棉花将干稻草和到澄好的泥浆中分成小团的粗泥团澄好的泥浆加入筛好的细纱双手均匀的慢慢揉搓拍成方砖,仔细包好,备用搅拌好的泥浆加入棉絮双手均匀的揉搓,并加入少量细沙揉至棉花与泥、沙成分均匀,撕扯泥时有均匀棉絮分成小袋,密封好,防止风干,备用传统泥塑的工具通常都是由工匠们根据不同的造型需要来制作的,以求达到完美的造型效果和更高的效率,一般分塑形工具和压光工具两种,以竹、木制成的最为适用。
制作细节压光的小工具钉制木架传统工匠从称之为“立骨”,大型彩塑的骨架通常使用整根的木材深插入地下,再夯实周围泥土固定,悬塑、壁塑则要把骨架固定在房架和墙面上,小型彩塑则直接固定在底座上即可。
双手均匀的揉搓,并加入少量细沙揉至棉花与泥、沙成分均匀,撕扯泥时有均匀棉絮分成小袋,密封好,防止风干,备用传统泥塑的工具通常都是由工匠们根据不同的造型需要来制作的,以求达到完美的造型效果和更高的效率,一般分塑形工具和压光工具两种,以竹、木制成的最为适用。
制作细节压光的小工具钉制木架传统工匠从称之为“立骨”,大型彩塑的骨架通常使用整根的木材深插入地下,再夯实周围泥土固定,悬塑、壁塑则要把骨架固定在房架和墙面上,小型彩塑则直接固定在底座上即可。
按照粉本搭构泥塑骨架,架子的搭建过程就已经是造型的开始。
除力求结实并能很好的负重外,对体量的大小和姿态的把握就已经开始考虑了。
故宫的木雕艺术之韵
![故宫的木雕艺术之韵](https://img.taocdn.com/s3/m/3108235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d.png)
故宫的木雕艺术之韵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古代中国皇宫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故宫承载着无数国宝级的珍贵文物,而其中的木雕艺术更是独具魅力。
通过对故宫的木雕艺术的探究,我们可以领略到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故宫木雕的历史背景故宫木雕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艺术,历史悠久。
早在商周时期,木雕就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雕工艺经历了多次发展与演变,并逐渐融入宫廷建筑中。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宫殿,拥有众多的建筑、家具以及陈设品,其中不乏精美的木雕作品。
这些作品既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技艺精湛,也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追求。
二、故宫木雕的艺术特点1. 精湛的雕刻技艺故宫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工匠们擅长运用刀法与雕绘技巧,将之融入到木材的质感之中,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无论是宫殿的柱头雕刻、托架纹饰还是家具的装饰,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与真实的生动感。
2. 丰富的题材表现故宫木雕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仙人形象,也有文人雅士的山水风情,形态各异。
这些作品不仅是宫殿建筑的装饰,更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
每一件木雕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意境与文化内涵。
3. 精致的装饰效果故宫木雕的装饰效果非常精致。
无论是雕刻的细节还是颜色搭配,都力求达到极致的表现。
木材的质感与色彩的搭配相得益彰,使得故宫木雕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这种精致的装饰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完美体现。
三、故宫木雕的文化意义1. 历史文化传承故宫木雕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魅力,通过它的展示,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工艺的发展历程,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 美学价值的传承故宫木雕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后世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设计理念、装饰效果以及艺术表现手法都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雕艺术
![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雕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f608112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4.png)
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雕艺术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雕艺术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木雕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木雕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美感吸引了众多的艺术爱好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雕艺术。
一、历史渊源木雕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木工匠人就开始运用木制工具创造艺术品。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艺及风格。
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木雕艺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唐代,木雕艺术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当时的艺术家们在木材上雕刻出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佛像雕塑。
而明清时期,由于皇家及富豪的支持,木雕艺术又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大量的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中都可以看到精致的木雕装饰。
二、技艺与工艺1. 选择材料:在木雕艺术中,选择合适的木材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木材有红木、黄杨木、柚木等。
不同的木材质地和纹理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艺术家需要根据作品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2. 制作工艺:木雕艺术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
首先是设计与构思,艺术家需要根据主题和构图来设计作品。
其次是雕刻,艺术家使用各种木雕刀具将木材进行精细的雕刻。
最后是装饰和上色,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和色彩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
三、艺术表现与特点1. 精湛技艺:中国的木雕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艺术家们能够通过巧妙运用雕刻刀具,将木材雕刻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细节处理得惟妙惟肖。
2. 独特风格:中国木雕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其作品往往以自然山水、人物故事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3. 寓意深远:中国木雕艺术作品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艺术家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形象表现,传递出关于生活、人性、道德等各种哲理和价值观。
四、传承与保护木雕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得到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佛造像方法
![佛造像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2cc55c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9.png)
佛造像方法原文地址:佛造像方法作者:大河艺术love王诗文自古以来造像的方法很多,制作材料亦多不胜数。
最常见的可分为锤鍱、铸造、雕刻、塑造、干漆夹纻、陶瓷烧制等各种工艺技术。
质地则可分为锤鍱像、铸像、雕像、塑像等八大类;另外还有刺绣佛像、缂丝佛像等等以丝织品制作的佛像,统称为织绣像。
缂丝佛像在东晋时就已出现,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己相当繁荣。
这些工艺技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也各有特色,了解个中奥妙之处,才能更深入地鉴赏每尊佛像,以及分辨佛像的真伪。
可以说任何工艺美术技艺都可以用来表现佛教各种题材,艺匠们凭着精湛的手艺,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制造出不同种类的佛像作品,丰富了中国的佛像艺术。
锤鍱像锤鍱像是以薄金属(铜、金、银)片覆于钢或铜模上,然后以锤敲击而成的佛像。
铜皮还要鎏金,所以也往往被称为金薄像、金箔像、金鏄像。
此种技法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
公元3至4世纪,中国西行求法的僧人从西域带回了锤鍱像,此种技法也很快得到应用。
最早记载中国制作锤鍱像是南朝时期,如《高僧传》卷五记载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琅岈(今江苏省)郡守王荟于会稽建嘉祥寺,请道一居僧首,道一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锤鍱千像。
计算起来此种技艺传入中国的时期应更早。
锤鍱像是用模具敲击而成,故很适合制作连续排列的千佛图,看来僧史的记载是可靠的。
锤鍱佛像的实物遗存,可见于德国探险队于20世纪初,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发现的数件佛坐像(现藏柏林国立印度美术馆),呈圆薄片形,四周有孔,应是嵌于器物之上。
当中一件一佛二菩萨像(直径6.2厘米),佛陀着通肩大衣,衣纹隆起成圆棱状,大衣襟部呈U形,与十六国时的造像样式接近,从样式分析时代当在公元6至7世纪左右的北朝晚期到初唐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佛像都带有浓浓的西域佛像风格。
汉风的锤鍱像最早实例有佛说法坐像(青铜镀金,正方形,边长15.3厘米,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释迦佛着袒右肩大衣,两侧为二菩萨、二弟子,下方是二供养菩萨,上方有二飞天,与隋代的石雕和铜佛像的艺术风格一致。
中国的传统民间木雕
![中国的传统民间木雕](https://img.taocdn.com/s3/m/9c01c12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6.png)
中国的传统民间木雕木雕艺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品。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间木雕的历史渊源、地区特色、工艺技术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间木雕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的木雕作品主要用于崇拜神灵和祖先,以及装饰宫殿和庙宇。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雕技术逐渐发展,不仅在艺术上呈现出极高的水平,还在生活中起到实用的作用。
二、地区特色中国各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木雕风格和特色。
例如,四川巴蜀地区的木雕以传统的工艺技术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而闻名。
广东潮汕地区的木雕则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琢磨技巧。
江苏扬州木雕则以水乡风情为主题,充满了江南的柔美和细腻。
三、工艺技术中国传统民间木雕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选材、刻制、上色和装饰等步骤。
首先,艺人会选择合适的木材,并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切削和打磨。
接着,他们会运用各种刻刀和工具,将形象和纹饰刻制在木材上。
刻制完成后,艺人通常会给作品上色,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最后,根据需要,艺人可以运用不同的装饰技巧,如烙金、嵌贝壳等,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四、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民间木雕不仅是艺术品,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记录了中国民间的历史、生活和价值观,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术,木雕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激发了对美的热爱和探索。
在现代社会,木雕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还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中国传统民间木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论是其独特的地区特色还是精湛的工艺技术,都展示了中国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传统木雕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推动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传统木雕的创作技艺与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木雕的创作技艺与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2339f51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4.png)
中国传统木雕的创作技艺与文化传统木雕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积淀。
在中国古代,木雕艺术曾是重要的宫廷工艺和装饰艺术,同时也在民间传统工艺中得以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木雕的创作技艺与文化传统,以展示其独特之处与魅力所在。
一、木雕的起源与发展木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
在中国古代,木雕工艺主要应用于宫廷建筑、佛寺造像、神庙雕刻等领域。
这些作品不仅装饰了建筑和室内空间,更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雕艺术逐渐在民间发展起来,从家具、雕龙画凤到吉祥物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传统木雕的工艺特点中国传统木雕的工艺技法丰富多样,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常见的技法包括浮雕、透雕、阴线雕、刻灰、堆黏等等。
其中,浮雕是指在木材表面上雕刻出凸起的图案,透雕是将图案彻底切割出来,以形成线条清晰的立体效果。
阴线雕以其独特的构图方式,强调形象的光线和阴影效果,展现了立体主义的风貌。
刻灰则使用金属刀具进行雕刻,打磨出一种特殊的灰白色调。
堆黏则是将小木雕零件通过黏贴或者钉接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三、木雕中的艺术表现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木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木材的质地、纹理以及雕刻工艺,木雕作品传达出独特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雕常常被用来展现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尊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例如,雕刻一座栩栩如生的山水画,通过细致入微的雕琢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抒情与意境。
另外,木雕作品也经常以神话、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为题材,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
四、木雕的现代传承与创新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传统木雕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是中国传统木雕的艺术传承并未停止,反而在当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一方面,传统木雕艺术家致力于传统技法的保护与研究,努力将传统工艺融入到现代家具、建筑以及装饰艺术中。
木雕佛像:一寸斑驳,一份历史
![木雕佛像:一寸斑驳,一份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af23cd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9.png)
木雕佛像:一寸斑驳,一份历史岩彩壁画艺术——弘扬佛法,共沐东方艺术!深栽后雕木,精巧夺天工据《礼记·曲礼》所载,在商代的王室中已设“六工”,开始有“木工”一词。
即“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木工是兼工雕刻的。
汉传造像文化,从汉代开始,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增加对它的了解,可以增强我们汉民族的文化自信。
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
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尘灰、空气和水分的相互作用,及本身置放环境的变迁,木造像表面形成独一无二的包浆与皮壳,自有一番温存的旧气,古拙的斑驳感,能够直抵人心。
唐代敦煌木雕佛立像中国木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了木雕鱼。
秦汉两代木雕工艺日趋成熟,风格表现为拙重、宏伟的阳刚之美。
在汉明帝感梦遣西域求佛法之后,过去被认为是“皂隶之事”的雕塑活动,得到了一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名士、文人、僧侣的认可和参与。
佛像雕塑改变了中国雕塑史上的格局,一举成为主流。
据考证,木雕佛像最早出现在汉代,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东晋名士戴逵曾耗时3年,为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灵宝寺以整棵树雕成一尊一丈六尺的木无量寿佛像。
唐代木雕新疆明屋遗址出土经历了上千年历史的洗礼,木雕佛像保存下来的越来越少。
佛的慈悲、菩萨之美,借木雕形神兼备的表现出来,可让现在的人们感受到木雕的魅力、造像的神奇、宗教的情怀。
作为木雕中的一部分,木雕佛像展现了我们祖辈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中国宗教造像艺术灿烂辉煌的篇章!6-7世纪木雕佛坐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杜牧的名句道出了当年佛教隆盛的景象,因此也带动了木雕艺术的发展,并出现了不同的风格类型。
而栴檀佛像最广为人知,佛经中关于栴檀瑞像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经律异相》云,“优填王即敕国内诸巧师匠,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像,举高五尺。
”《梁书》中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年),扶南国(即柬埔寨)从海路遣使送“天竺栴檀瑞像”到金陵。
木雕工艺技法发展历史、传承及价值
![木雕工艺技法发展历史、传承及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748bc0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6.png)
天工|2022年第30期作者简介:黄建国(1979—),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创办南昌县皇室雕刻工作室,研究方向:木雕。
[摘 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木雕文化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博大精深,有着十分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木雕过程中应用的珍稀原材料、精湛的雕刻工艺及其蕴藏的深刻内涵,都可体现出木雕工艺的价值。
制作而成的木雕工艺品,既可以作为展览、陈设用品,又可以用于日常把玩。
除了具备一定的欣赏价值,还具备较强的投资收藏价值。
由于不同木雕工艺品具有不同的价值,需要基于不同角度,对木雕工艺发展历史、传承价值进行分析,使木雕工艺技法得到有效传承、发扬光大,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于此,针对木雕工艺技法的发展历史、传承及价值展开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木雕工艺;技术发展;技术传承;传承价值[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0-002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黄建国.木雕工艺技法发展历史、传承及价值探析[J].天工,2022(30):28-30.黄建国木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唐朝,在宋代逐步走向繁荣,明清时期达到了发展巅峰。
清末民国时期,丰富多样的木雕工艺品层出不穷,除了体现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还体现了当时木雕工艺技法的细腻繁复。
现如今,我国的多个木雕工艺技法流派被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中。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木雕工艺技法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对其发展历史、传承及价值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以确保其得到有效传承。
一、木雕工艺的发展历史木雕工艺技法与其他雕刻艺术相比,在发展历史上高度相似,都是在产生人类社会之后形成的。
最开始,木雕工艺技法是一种不自觉行为,直到人们形成审美意识,才开始将木雕工艺品当作一种艺术。
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木雕艺术,其是木雕工艺技法的起源时期,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就出土了木雕工艺品。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到了秦汉时期,木雕工艺技法的发展速度全面加快,木雕工艺技法变得越发成熟,尤其是木雕绘画技术越发精致;发展到唐朝,木雕工艺技法大放异彩,更上一层楼,很多从唐朝留下来的木雕佛像,已成为古代工艺品中的杰出代表,其刀法较为流畅,造型较为凝练,线条较为清晰,在我国艺术市场和海外艺术市场中成为精品;发展到明清时期,木雕题材大多数是神话故事以及各地的中国风俗,如松鹤延年、五谷丰登和吉庆有余等,受到当时社会人士的青睐和喜爱。
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造像技艺
![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造像技艺](https://img.taocdn.com/s3/m/0c75ff7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76.png)
中国古⽼的传统⼿⼯造像技艺▲唐代⼲漆夹苎佛像⼤都会博物馆藏出⾃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本商⼈收购后转卖美国相传印度有“⾏像”的传统。
“⾏像”就是于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必须把佛像请出寺院以外,类似现在的绕境,我们现在依然可见“⾏像”仪式在印度、斯⾥兰卡等国出现。
夹纻作像其质轻便,利于携运,若⾏像为⽯刻则其重量可知。
佛教传⼊中国以后,⾏像传统也流⾏于中国,另⼀⽅⾯中⼟寺院规模愈来愈⼤,佛像制作也变得愈⾼⼤,⽯材或⽊材取得不易。
因此,夹纻造像之法被⼴泛应⽤,夹纻漆像盛极⼀时。
▲鉴真⼤师⼲漆夹苎像⽇本唐招提寺藏佛教夹纻造像,是⽤漆涂裹纻⿇布⽽制成的佛菩萨像,⼜称⼲漆像、脱空像、搏换像、脱沙像等。
造像时,先搏制泥模,再在泥模上裹缝纻布,再⽤漆加以涂凝光饰,然后将泥除去,脱空⽽成像。
关于夹纻的语义,如《慧琳⼀切经⾳义》卷七⼗七引《释迦⽅志》卷上说:“夹纻者,脱空象,漆布为之。
”《⼤唐西域记》卷⼗⼆的⼩注中也说“夹纻今称脱沙”。
《资治通鉴》卷⼆〇五胡三省注释夹纻像也说,“夹纻者,以纻布夹缝为⼤像,后所谓⿇主(⽤⿇布缝漆⽽成的神主)是也”。
▲唐代⼲漆夹苎佛像弗利尔美术馆藏夹纻造像,原为古代中国创制发明。
在汉朝,已有⽤漆布制成冠、莒的事例。
这种漆纻制品,汉朝的⼈写作侠纻(汉王盱墓侠纻杯铭)或作綊纻(同墓綊纻盘铭)。
是在纻布上敷漆,制成器物,其中多有脱空的构造。
嗣后佛教传⼊,即将这⼀项技艺应⽤于造像,成为中国特创的夹纻像。
这是印度古来所未有的,因⽽各经论中均未有这⼀项造像记载。
▲唐代⼲漆夹苎菩萨头像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夹纻造像,最早见于⽂献的是四世纪末,东晋戴逵(字安道)所造的夹纻像。
如《出三藏记集》卷⼗⼆法苑杂缘原始集⽬录中,有“谯国(今安徽亳县)⼆戴(戴逵和他的次⼦戴颗)造夹纻像记。
”《辩正论》卷三也说:“晋常侍戴安道,学艺优达,造招隐寺,⼿⾃制五夹纻像;并相好⽆⽐,恒放神光。
”《法苑珠林》卷⼗六说:“逵⼜造⾏像五躯,积虑⼗年。
中国古代佛像木雕艺术
![中国古代佛像木雕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ea2c7b7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c.png)
中国古代佛像木雕艺术汉传造像文化,从汉代开始,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
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尘灰、空气和水分的相互作用,及置放环境的变迁,木造像表面形成的包浆与皮壳,有着温存的旧气。
古拙而有斑驳感,能够直抵人心。
自宋以来,从宫廷到民间,木造像十分盛行。
古代受交通限制,地区之间的交流很少,于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就产量和艺术水平而言,较有代表性的是京工、山西工、闽工、江浙工和川湘工。
几个主流地区的木造像风格各有特色,千姿百态,很值得细细研究琢磨。
这里我们便一一细说。
(以下图片除有注明出处外,皆为佛像堂藏品)明永乐木胎髹漆阿弥陀佛京工京工造像代表的是宫廷风格,既有汉传造像的风韵,又包含汉藏结合的特征。
大概从元代开始,宫廷便有邀请尼泊尔工匠前来制作佛像的先例,比如广为流传的阿尼哥。
在明早洪武时期这一现象有过中断,到永宣时期又再次恢复且大力推行,而汉藏风格结合的造像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汉传宫廷造像中佛像身段的婀娜与优美便是吸收了尼泊尔、西藏、蒙古风格的特点,而开相和整体神韵上的塑造,则更多地保留了汉传造像的内敛神圣。
我们先来看几尊京工造像:明木胎髹漆阿弥陀佛元代木胎髹漆说法佛清早期木胎髹漆自在观音明京工汉藏风格说法佛加拿大格林堡博物馆藏明京工汉藏风格童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同时,江浙、福建、山西等地区的优秀雕刻师常被邀请去宫廷制作佛像,因此京工造像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了这些地区造像工艺的优点的,从而形成集百家所长的宫廷风格,水平相对而言更高一些。
明早期京工汉藏风格传释迦成道相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总而言之,京工造像相对比较规整,造型变化不多,这与宫廷要求严格制式有关。
比例和身躯的处理比较协调到位,开相庄严肃穆,对于衣纹的处理繁而不杂,如丝绸般服帖柔软,华美精致,因而京工的艺术造诣和观赏价值皆首屈一指。
清康熙夹纻白度母清康熙夹纻菩萨清康熙夹纻罗汉尊者清康熙脱胎夹纻宫廷菩萨这是一尊康熙时期汉藏风格结合的造像,脱胎夹纻的材质,内里中空,及其轻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木雕佛像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殷、周就已流行。战国时代,明代木雕佛像和清代木雕佛像的木雕佛像的制作颇为盛行。由于木质材料易于腐朽和焚毁,因此木雕传世不多。木雕用的材料因地制宜,一般有黄杨木、红木、樟木、桧木等等。接下来迎善永安工艺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传统木雕制作方法。像的成品出来了:
济公成品
木雕佛像工艺的分类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按地域归纳起来有六大种类:仙游木雕、中原木雕、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金漆木雕、剑川木雕,仙游县迎善永安工艺木雕佛像等
如今这六大流派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中原木雕的情形同其他工艺美术产业一样,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迁徙,在迁徙中不断传播。仙游木雕延生于宋代的仙游县,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木雕工艺之乡”竟有200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制小型黄杨木雕人物陈列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福建的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文由仙游县迎善永安工艺整理
(一)因材料进行设计,充分发挥木头的自然形态和特点。(下面是根据图片而定做的济公)
济公
济公
(二)一般先要画出构图或做出泥塑的稿子,即便有经验的艺人也要细心研究和推敲,打好一个成熟的腹稿(即泥塑)。
济公
(三)先打粗坯,如雕人物要初步雕出人物的动态、比例、形体以及空间体积等,把基本形态刻画出来。
济公
(四)利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凿子,用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由简而繁、逐步深入的方法,雕出形态生动、性格鲜明的形象。还有大型木雕,现在采用新的工艺: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再以石膏像(模特儿)作依据,采用“点形仪”工具,在木材的前后上下四周找出点子(形体的部位)。用这样的方法雕刻出来的作品,形象正确不走样,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