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研究
植病研究方法范文

植病研究方法范文植病研究方法是指为了深入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等问题,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植病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鉴定、病害病原体的培养与保存、病害病原鉴定、病原特性研究、病害生态学研究、病害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等。
1.病原微生物鉴定对于植物疾病,首先需要通过实验室方法将病原鉴定为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比如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2.病害病原体的培养与保存为了进行详细的病原特性研究和病害生态学研究,需要用纯培养物对病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通常使用人工培养基对病原进行培养和繁殖,并将其保存在病原库中,以备后续研究和防治使用。
3.病害病原鉴定通过对病害病原进行鉴定和分类,可以为我们了解病害的产生机制和扩散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
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4.病原特性研究病原特性研究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生殖方式、致病机制等内容。
这些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为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常用的方法包括病原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virulence factor 的筛选和相关酶活性测定等。
5.病害生态学研究病害生态学是对植物病害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的研究。
通过对病害的病原、寄主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病害发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
研究方法包括病害流行规律的调查和分析、传播途径的追踪和控制、病害的模拟和预测等。
6.病害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根据病害的特征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可以发展出一系列的病害诊断和防控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病害的快速鉴定和分类方法、病害的早期预警系统、病害的综合防控策略等。
研究方法包括田间调查、监测和数据分析等。
综上所述,植病研究方法是围绕病害的病原微生物鉴定、病害病原鉴定、病原特性研究、病害生态学研究、病害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等方面展开的。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温度并增加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园林植物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威胁,给城市绿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对于促进城市绿化工作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虫害种类及其特点1. 病害(1)叶斑病:叶斑病是园林植物常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主要有细菌、真菌等。
受害植物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斑点,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2)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树枝和果实上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造成植物凋谢。
(3)霉病: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病害,叶片上会出现白色或灰色的霉斑,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2. 害虫(1)蚜虫:蚜虫是园林植物的一种常见害虫,会在叶片和茎部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叶片卷曲、干枯甚至死亡。
(2)蛾类:蛾类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严重时会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长发育。
(3)螨类:螨类害虫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导致植物叶片出现黄化、卷曲等现象,严重时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规律(1)春季:春季气温回暖,适宜病菌和虫类的生长繁殖,易发生霉病、蚜虫等害虫。
(2)夏季:夏季高温多雨,适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的发生。
(3)秋季:秋季气温适宜,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叶斑病、蚜虫等害虫易发生。
(4)冬季:冬季气温低,病菌和虫类活动减缓,害虫发生相对较少。
2. 空间分布规律(1)外来携带:部分病害和害虫通过外来携带的方式进入城市,如运输、贸易等活动带来的病原菌和虫类。
(2)密集分布:园林植物密集分布的地区更容易引发病虫害,因为病害和害虫能够在植物之间迅速传播。
三、病虫害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如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蚜虫数量。
(2)利用微生物: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来控制植物真菌病害。
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应用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常见问题,它会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植物病害,分子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研究、诊断、监测和防治中。
一、分子诊断技术简介分子诊断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病原或病源体的基因、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确定病原体是否存在,以及其数量、分布和种类等信息的一种方法。
这项技术不仅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准确度的优势,而且不受病原体生长环境的影响,加上操作简便、速度快、可重复性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基因工程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二、分子诊断技术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1、植物病原体检测传统的植物病害检测方法采用的是人工观测和病原体培养分离等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着检测效率低、时间长、误差大等问题。
而利用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植物病原体的存在情况。
例如PCR技术可以将特异性引物与模板DNA特异性结合,使其扩增特异性DNA段,快速检测出特定病原体的存在情况。
2、病原体分子鉴定利用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体的属种、种类和亚型等信息。
例如,通过使用核糖体RNA和线粒体DNA特异性引物可以将病菌系统进化分类,并区分属和种。
这种鉴定方法可以直接从植物或土壤中提取病原体的DNA并检测,不受病原体数量、环境和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植物病害监测和预警利用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监测和预警植物病害的情况,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例如,利用PCR技术可以便捷地监测到植物中的病原体,并计算它们的数量,以及监控病害的发展趋势和分布情况,实现预警和快速反应。
4、种质资源鉴定利用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对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保护,同时可为植物育种和繁殖提供科学基础。
例如,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对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确定育种目标,优化育种方案,加快新品种的选育速度。
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植物病害是造成世界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许多植物病原菌分布广泛,感染大量作物,从而造成植物死亡。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防治植物病害,需
要不断地对植物病害的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新一代生物技术的发
展为植物病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手段。
近年来,植物病害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成果。
首先,植物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近期,许多植物
病原菌的基因组信息被完全或者大部分测序,这样使得研究者可以直接观
察和分析它们的基因组组成和比较这些基因组变异的位点,从而更清楚地
了解这些病原体的分类学、生理学、遗传学特性以及其对于植物病害产生
的机制。
此外,植物抗病性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研究者着重研究了植物防御病
原的机制,揭示了植物抗病性的基本原理,通过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工具,深入揭示了植物防御力的分子机制和基因调控机制,为提高植物抗性提供
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植物病害检测与诊断方法研究

植物病害检测与诊断方法研究一、引言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问题之一,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对农作物产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控植物病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常见的植物病害及其诊断方法1.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袭豆科植物和蔷薇科植物。
其症状包括“水渍”病斑、黑色壳斑、黑色子囊和萎缩等表现。
炭疽菌的诊断可通过菌丝培养、鉴定和生物学检验等多重方法综合判断。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逐渐成为炭疽病的首选检测方法,其可根据炭疽菌的特征序列进行检测。
2.灰霉病:灰霉病是一种由灰色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袭茄科植物、葡萄和草莓等果树。
其症状包括病斑、腐烂以及对于果实的破坏等。
灰霉病的诊断可通过病斑切片、菌丝培养和鉴定等方法进行。
最近,DNA甲基化的检测技术也被用于诊断灰霉病,其具有高度的检测灵敏度和专属性。
3.癌病:癌病是一种由冠壳菌属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侵袭茄科植物、十字花科植物、葫芦科植物、椰树、北极杨和柏木等。
其症状为癌肿、坑洼和细胞增生,随着病情加重,植株受到极大的损害。
癌病的检测可通过组织学分析进行,染色及显微镜下观察病变部位,同时通过真菌菌丝培养鉴定和分离。
4.稻曲病:稻曲病是由稻曲霉引起的病害,主要侵袭水稻。
其症状为稻谷变黑色,稻谷器皮变为泡状。
稻曲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菌丝培养和鉴定,同时,PCR技术也可用于鉴定和检测。
三、新型的植物病害检测技术1. 病原学诊断技术病原学诊断技术包括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培养和鉴定等传统方法,以及ELISA、PCR和LAMP等分子表征技术。
其中,PCR和LAMP技术的敏感性较高,检测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在病原筛选和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2. 转录组学分析技术转录组学分析技术通过对被感染的植物组织的RNA序列进行测序,揭示出在病原菌和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和调控等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具有抗病性和胁迫性的基因。
植物抗病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种植模式的改变,植物病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为了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探讨植物抗病性的机制,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植物抗病性的遗传规律。
2. 分析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3. 研究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4. 评估植物抗病育种技术的应用效果。
三、实验方法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采用自交、回交、测交等方法,对植物抗病性进行遗传分析,确定抗病性状的遗传方式。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等技术,检测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抗病性品种和病原菌侵染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通过电生理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观察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细胞信号传导、物质运输等过程。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采用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对植物抗病育种效果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通过自交、回交等实验,发现植物抗病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抗病性强的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抗病性弱的品种。
此外,在病原菌侵染条件下,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实验表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植物细胞壁蛋白与病原菌效应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等。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通过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结论与展望1. 植物抗病性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
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

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植物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植物保健问题极其重要。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攻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因此,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植物病害的分类植物病害可以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真核生物性病害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病害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它们的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
虽然每种类型的病害都有其特定的防治方法,但是预防上还有一些共同的方法。
二、植物病害的预防措施1. 做好田间管理良好的管理措施是预防植物病害的关键。
这包括对土壤质量的管理、浇水、施肥、杂草控制等。
2. 使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预防植物病害的重要方法。
这些品种具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抵御植物病害。
3. 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良好的生态平衡是预防植物病害的重要因素。
农田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植物生长和保健的基础。
一个健康的生态平衡可以保证植物生长的环境卫生和稳定。
三、植物病害的治疗措施1. 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是目前防治植物病害的常用方法之一。
这些药物可以按照药剂标签上的说明正确使用,并在发病季节周围进行操作。
2. 发现病害及时治疗及时发现并治疗病害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一旦发现了植物上的病斑,应该立即进行有效的药物和 / 或物理治疗。
3. 发挥自然抵御作用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免疫系统,在感染病原体后会自然产生一些抗体。
发挥植物自然抵御是治疗病害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帮助植物增强免疫系统,可以加快治疗进程并抑制病原体的增殖。
四、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目前,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已经愈发注重环保和高生产率,新的防治技术在“高效、低污染、安全”三个方向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 遗传改良防治遗传改良是新研究的一个领域,目的是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病害的侵染机制与防治对策研究

植物病害的侵染机制与防治对策研究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生长发育异常或死亡的现象。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植物病害的侵染机制是病原体通过种子、土壤、空气、虫媒等途径进入植物体内,利用植物的营养和环境条件进行生长繁殖,最终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机制(一)直接接触传播植物病害的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植物体表面的伤口或裂口进入植物体内,引起病害。
例如,晚疫病菌通过侵染土豆的切口或叶片切口进入植物体内,引起晚疫病;青枯病菌通过侵染番茄的叶片伤口进入植物体内,引起青枯病。
(二)土传播土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种子或残根等途径侵染植物。
例如,根腐病菌通过侵染土壤中的残根或种子进入植物体内,引起根腐病;青枯病菌通过侵染土壤中的微生物进入植物体内,引起青枯病。
(三)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或孢子等途径侵染植物。
例如,灰霉病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进入植物体内,引起灰霉病;白粉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进入植物体内,引起白粉病。
(四)虫媒传播虫媒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昆虫等害虫作为媒介侵染植物。
例如,蚜虫通过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将花叶卷曲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给其他植物,引起花叶卷曲病;粉虱通过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将黄化曲叶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给其他植物,引起黄化曲叶病。
二、防治对策(一)预防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植物病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在选用品种时,应优先选择对目标病害具有抗性或耐性的品种。
2. 做好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田间管理是预防植物病害的关键。
应注意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及时清除枯萎、死亡或受害部位,避免过度施肥或过度灌溉等不良管理措施。
3. 加强检测监测:及时发现和诊断植物病害是预防和控制病害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田间巡查和检测工作,定期对种子、苗木、土壤和农产品进行检测。
(二)治理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控制植物病害是一种环保、有效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害研究法实验实验一: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一、配方:马铃薯去皮200g,蔗糖20g,自来水1000ml,琼脂18g,自然pH二、步骤:1.称取去皮新鲜马铃薯200g切成指甲盖大小的方块,放于小铝锅中,加入1000ml自来水,放在电炉上煮。
煮到用玻璃棒稍微按一下即烂即可2.用四层纱布过滤3.将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剪碎,然后和过滤后的溶液一起放入锅中加热煮至琼脂全部溶(用玻璃棒挑看上面有无琼脂条即可)4.将溶化后的琼脂一起倒入事先放入蔗糖的1000ml烧杯5.将熬制好的培养基倒入三角瓶中,倒入三角瓶的量不要太满,以免以后用时加热时发生事故6.用棉塞塞住,再用报纸包好后,用绳子勒紧即可7.放入灭菌锅中灭菌三、注意事项:1.制备培养基的用具不宜用铁锅或铜锅。
因为培养基中含铜量超过0.3mg/L或含铁量超过0.4mg/L时就可能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2.实验做完后,关电,检查储水池是否被杂物塞住3.做好卫生以及整理好实验材料NA培养基:一、配方:牛肉膏3g, 蛋白胨10g,琼脂15~20g,葡萄糖5~10g,自来水1000ml pH7.0~7.2二、步骤:1.用玻璃棒挑取牛肉膏3g,蛋白胨10g,放入小烧杯式表面皿中,把称量好的配方加水置电磁炉中搅拌加热至牛肉膏,蛋白胨完全溶解2.向小铝锅中量取500ml的自来水,将溶解的牛肉膏、蛋白胨洗入铝锅中并用自来水冲洗2~3次,在电磁炉上边加热边搅拌3.加入称量好的琼脂条,继续搅拌,加热至琼脂完全熔化,再加入称量好的葡萄糖,搅拌均匀后,补足水量至1000ml4.分别装于250ml的锥形瓶中,塞好棉塞,捆扎好5.高压蒸汽灭菌121℃,灭菌实验二:病原物人工接种一、实验原理:从病植物上分离到的微生物不一定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只用通过接种植物体才能确定他的致病性。
对于病原菌致病性的测定,不仅是病原物鉴定时不可缺少的工作,在病原菌致病性研究和作物不同品种抗病性的研究中都必须通过接种来测定他们的差异。
因此,接种技术是植病研究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也是柯赫氏法则中最重要的一步。
柯赫氏法则有三条:①这种微生物经常于某种病害有联系,发生这种病害往往就有这种微生物的存在②从病组织上可以分离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并且可以在各种培养基上研究它的性质③将培养的菌种接种到健康植株上,可诱发与原来相同的病害④从接种后发病的植物上在分离到原来的微生物二、实验步骤:1.白菜软腐病菌的接种:①取无病的白菜帮两片,用脱脂棉沾取75%的乙醇表面消毒,自然干燥后备用②用无菌针分别在两片白菜帮上刺出梅花状小孔,孔与孔之间大于1cm③挑取白菜帮软腐病菌涂抹于一片菜帮的伤口处,一片不接种,设为对照④脱脂棉蘸取无菌水放于伤口处⑤写好标签,28℃保湿箱中培养,3天后观察发病情况2.涂抹法接种锈菌:①选取杂草锈菌,把锈孢子收集起来放在白纸上备用②选取幼嫩杂草,用手指轻轻摩擦叶表面,擦出微伤口,用手指蘸水在草叶上画出一道水膜,把收集到的孢子涂抹在叶片上③用塑料袋套住已接种的在草叶上,保湿24h后观察所接种草叶的发病情况。
未发病的原因:锈孢子致病力不强,环境条件不适宜,杂草抗病能力强实验三:单孢分离技术一、实验原理:单孢分离的方法很多,例如振落法,稀释法和直接挑取法。
振落法和稀释法的共同点都是采用某种方法使用真菌孢子经稀疏地分散在水琼脂平板上,然后再显微镜下检查寻找在水琼脂平板表面的单个孢子,找到单个孢子标记好后移植到PDA斜面培养基上,置室温下培养,形成的菌落即为单孢细菌,直接挑取法是在实体解剖镜下直接挑取单个孢子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二、实验步骤:1.利用震落法进行单孢分离:①用无菌操作将熔化冷却60~70℃水琼脂培养基约10ml倒皿,凝固成平板备用②按无菌操作要领,将盛水琼脂培养基打开30~45°,将长有较多孢子材料(事先干燥好,易震落)伸进水琼脂平板,轻轻震动,使孢子稀疏落在平板表面,震落时宁轻勿重,防止过多孢子落在水琼脂表面③水琼脂平板翻转置显微镜载物台上,用低倍(10*10)找单个孢子,标记④将标记好的单孢移植到PDA上,标注,25℃⑤数月后,如在培养基上生出菌丝并形成孢子,镜检是否是纯菌体2.利用稀释法进行单孢分离①用灭菌水配制成孢子悬浮液,稀释到一滴孢子悬浮液20-30个孢子左右,用无菌吸管取一滴孢子悬浮液入灭菌培养皿。
②将已熔化好并冷却45~50℃水琼脂培养基约10ml倒入上述灭菌培养皿中摇匀,凝成平板。
将上述孢子分散在平板上③与震落相同:将盛水琼脂培养基打开30~45°,将长有较多孢子材料(事先干燥好,易震落)伸进水琼脂平板,轻轻震动,使孢子稀疏落在平板表面,震落时宁轻勿重,防止过多孢子落在水琼脂表面实验四: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一、实验原理:真菌孢子的萌发受内在因子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内在因子主要是孢子的成熟度寿命长短、休眠期限和生机的强弱等。
环境因子主要有温湿度、氧气、营养条件等二、实验步骤:1.培养皿中萌发法:将10ml无菌水倒入长满病菌菌体的培养皿中,用L玻棒轻轻刮培养皿于烧杯中,使病菌菌体充分混合在无菌水中制成菌悬液。
用双层纱布过滤菌悬液得到孢悬液,取适量孢悬液移入另一培养皿中,再加入适量无菌水,使其浸没皿底,然后放在28℃条件下培养24h后观察萌发情况,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萌发率2.水琼脂表面萌发法:①取水琼脂加热解冻②倒水琼脂平板,冷却,凝固③制作病原真菌的孢悬液,移取1-2ml置于琼脂平板上,(两个重复)置于黑暗、光照24h(20℃)实验五: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测定实验操作:皿内拮抗性观察:3.在PDA平板上扩大繁殖靶标致病菌和生防菌4.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打孔器把病原菌和生防菌均打成多个菌饼备用5.将靶标致病菌均匀摆在PDA培养基上成等边三角形6.利用无菌操作技术分别将生防菌一块置于已经接种的靶标致病菌菌柄种羊,重复两次7.用不接生防菌一皿做对照8.标记25℃培养9.一周观察抑菌情况,记录抑菌圈大小,从而判断抑菌能力实验六:杀菌剂的室内生物测定实验操作:一、生长速率法:1.用消毒杯盛取配制好的不同浓度2.加热溶化PDA培养基,取49ml培养基加入1ml的药剂,充分摇匀后迅速倒入霉菌培养皿中,对照组培养皿加无菌水1ml3.无菌操作,用接种环移植一块纯培养菌种(菌落边缘取)移植平板中央,25℃培养48h测菌落直径二、抑菌圈法:1.在纯培养菌种试管中加入无菌水,配制孢子悬浮液2.溶化培养基,冷却加入0.2ml菌悬液,摇匀,倒平板3.取消毒杯,标记好菌落浓度,用镊子夹住滤纸片(消毒)放入各培养皿中(4-6片),标注4.处理好培养皿置于25℃培养箱,2-3天观察抑菌圈大小抑制百分率=(对照组菌落直径—处理组菌落直径)*100%/对照组菌落直径实验七:真菌的培养和生长力量的测定实验内容:1.培养基的观察①菌落的质地②菌落的形成是凸起的或又成型的菌丝体③形成成堆的孢子是干的或黏性的④各种子实体和休眠结构的形成和所需时间⑤菌落正面、背面颜色,有无色素参加培养基中⑥有无特殊气味⑦菌落有无部分呈扇形⑧成长率的快慢2.成长量测定方法①目力估测:观察琼脂斜面平板上菌丝体的多少②直线生长:将真菌移植在琼脂平板上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菌落半径式直径③湿重测定:测定振荡式或通气搅拌培养的真菌④干重测定3.真菌的移植将长满菌的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的打孔器打成菌饼,然后用接种环、挑针等将其放入另外的培养基内培养实验八: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一、实验原理: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实验室工作中的基本技能。
为了获得某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
即让病原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造成的只利于次菌生长,而抑制其它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到纯菌株。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方法主要有组织分离和稀释分离法两种。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组织分离法,而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的方法。
病原细菌的分离方法的划线分离法最常用,在有些情况下也采用稀释分离法。
为了获得分离菌的纯培养,必须进行分离菌的纯化。
纯化的方法类似于分类工作中使用的稀释分离法或划线分离法二、实验操作:1.病原真菌分离(组织分离法)①取灭菌培养皿,标注②用无菌操作法向培养皿加25%乳酸1-2滴,防细菌污染,将冷却培养倒平板③取真菌叶斑病新鲜叶片,选典型病斑,用剪刀沿病健交界处取小块(2-4mm)。
病组织块④取病组织放入70%酒精中3-5秒后,无菌操作移入0.1%升汞液中表面消毒0.5~3分钟,移灭菌水漂洗3次⑤无菌操作将病组织移植培养皿内,每皿内放4~6块⑥将培养皿倒置在25℃培养箱,3-4天观察结果⑦若病组织小块上长出均匀一致的菌落,则多半是要分离病原菌2.稀释分离法①取灭菌的培养皿三个,标注②用灭菌吸管吸取无菌水③用移植环蘸一滴孢子悬浮液,与第一个培养皿中灭菌水混合④将熔化并冷却的培养皿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皿中摇匀,凝固⑤将培养皿翻转置恒温箱25℃培养,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实验九:叶面真菌粘贴检视及徒手切片检视实验操作:1.叶面真菌粘贴检视(透明胶带粘贴)为检查叶片表面真菌(白粉菌)和其他霉菌,取小段透明胶带,贴在真菌生长部位叶片上,真菌即粘在胶带上,取下胶带,放在载玻片上(加蒸馏水)检视2.徒手切片检视①材料选料大而坚硬的,夹在手指间切②一般材料徒手切片,将病组织沾湿,夹在表面很平的材料中间,随手慢慢向后退,用刀切成薄片,切下的薄片放在蒸馏水中,检查中显微镜下检视名词解释1.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完全除去或杀死器物表面和内部的一切微生物。
2.消毒:指消灭或减少病原微生物以防止侵染,而不是消灭所有微生物。
3.发病率:指发病田块、植株、器官的发病百分率。
4.严重度:指发病田块、植株、器官的损害程度。
5.回归分析:若已知两个变量x和y之间有一定关系,一个变量y值在一定程度上随另一个变量x值变化而变化。
前者称因变量,后者称自变量。
6.平均数:7.变异系数:样本的(标准差)对均数的百分数。
8.t分布:指当具有一个参数追求另一个参数的一组密度函数曲线。
9.t测验:按t分布进行的假想实验。
10.随机排列法:是将实验地根据重复数目分为若干大区,大区再根据不同处理分为若干小区,小区的各处理排列是随机的。
11.相关系数:两个变量线性关系的密切地程度,如果用一个数量做指标,两者关系称相关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