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文化资源学考试重点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是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组成部分的选项。
A. 历年真题B. 模拟试题C. 课程讲义D. 考试答案答案:C2.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的主要用途是什么?A. 用于教师备课B. 用于学生复习C. 用于学校评估D. 用于家长监督答案:B3. 下列哪项不是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的构成要素?A. 试题B. 答案C. 试题解析D. 考试时间表答案:D4.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试题的来源是什么?A. 教师自编B. 学生提供C. 网络下载D. 教育部门统一发放答案:A5.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试题的难度等级是如何划分的?A. 基础题、提高题、难题B. 简单题、中等题、难题C. 初级题、中级题、高级题D. 低级题、中级题、高级题答案:B6.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试题的类型包括以下哪些?A.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B. 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C. 选择题、计算题、论述题D. 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答案:D7.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答案的格式要求是什么?A. 简明扼要B. 详细解释C. 逐字逐句D. 无格式要求答案:A8.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试题的排版要求是什么?A. 清晰、规范B. 随意、自由C. 紧凑、密集D. 无排版要求答案:A9.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试题的更新频率是怎样的?A. 每年更新一次B. 每学期更新一次C. 每月更新一次D. 每周更新一次答案:B10.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试题的审核流程是怎样的?A. 教师审核B. 学生审核C. 家长审核D. 无审核流程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的组成要素包括以下哪些?A. 试题B. 答案C. 试题解析D. 考试时间表答案:A、B、C2.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试题的来源可能包括以下哪些?A. 教师自编B. 学生提供C. 网络下载D. 教育部门统一发放答案:A、C、D3.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试题的难度等级划分可能包括以下哪些?A. 基础题、提高题、难题B. 简单题、中等题、难题C. 初级题、中级题、高级题D. 低级题、中级题、高级题答案:A、B4.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试题的类型可能包括以下哪些?A.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B. 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C. 选择题、计算题、论述题D. 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答案:A、B、C5. 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中,试题的排版要求可能包括以下哪些?A. 清晰、规范B. 随意、自由C. 紧凑、密集D. 无排版要求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安师大期末考试题库的作用。
安徽师范大学师范类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安徽师范大学师范类教育学试卷及答案安徽师范大学师范类教育学试卷及答案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属于(A.诊断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绝对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正确答案:D2、将无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这也是有意义学习的形式之一。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析:有意义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材料本身是有逻辑意义的。
3、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体制,说明了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A.教育的领导权B.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C.受教育权的分配D.教育目的正确答案:CC[解析]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体制,说明了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本题说的是入学制度森严,并没有说影响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要乱推断。
4、教育的“j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A.面向学生B.面向未来C.面向现代化D.面向世界E.面向社会正确答案:BCD5、班会有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三类,其中主题班会是班会活动的主要形式。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18,下面提供的关于教学设计构成的四个基本因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学生、目标、策略、评价B.教学媒体、学习需要分析、形成性分析、学习目标C.测验、调查、教学形式、教学媒体D.评价、决策、规划、教学内容正确答案:A各种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构架上建立的。
19、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正确答案:A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
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心理眩惑”等情况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都影响问题的解决。
安徽高三文综知识点汇总
安徽高三文综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1. 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是人类用语言艺术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再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精神风貌的创造性活动。
文学的特点包括艺术性、表现性、感染力和可理解性等。
2. 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安徽地域特色鲜明,孕育了许多文学流派。
其中包括皖派文学、黄山派文学、徽文化文学等。
代表作品有《围城》、《红高粱》、《家》等。
二、社会文化与文学1. 文艺思潮与社会背景不同社会背景下,文艺思潮会有所变化。
如近现代中国文学的思潮包括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左联文学等,这些都是基于时代背景的文学创作思潮。
2. 文学与社会现实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中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通过作品传递思想,表达情感。
三、文学批评与评价1. 文学批评的分类文学批评可分为形式批评、内容批评和历史批评等。
形式批评主要关注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手法等;内容批评则聚焦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2. 文学作品评价标准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可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艺术性、思想性、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
评价标准应综合考虑作品整体表现和创作意图。
四、文艺理论与创作方法1. 文艺理论的发展与变革文艺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观点。
如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等,这些理论观点对文艺创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2. 文艺创作方法的探索与运用文艺创作方法包括艺术构思、语言表达、人物塑造等方面。
创作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合适的创作方法。
五、文化传统与文学创作1. 徽派文化与文学创作徽派文化是安徽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徽派文化强调礼仪、儒家思想和传统艺术等,这些元素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2. 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呈现与承接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呈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承接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扬和发展。
文化资源学考试重点
1.1 资源的概念⏹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资源:自然物质+人类的劳动(有形、无形、人的体力和智力);⏹所以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关系⏹自然资源是文化资源得以形成的基础⏹自然资源是文化资源的审美对象⏹花鸟虫鱼、观赏石、山水画⏹“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文化资源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1文化资源的内涵⏹文化内涵的争议⏹观点之一:有形无形说⏹有的研究者认为: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文化资源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
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界定。
“有形无形说”是不周严的,因为文化资源中的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有形的。
⏹观点之二:度量说⏹有的研究者认为:文化资源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两种。
其理论基础来源于文化产业的市场配置学说。
这种理论划分的缺憾是,即使是可度量的文化资源也并不一定都能完成市场配置,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进入市场,进而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的基础性要素。
⏹观点之三:复制说⏹有的研究者认为: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以多次复制和利用的资源。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的认识与把握。
这种理论划分同样存在着可商榷之处,因为文化资源中的相当一部分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是无法复制的。
⏹观点之四:积淀说⏹有的研究者认为:文化资源就是文化积淀。
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对我国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这种理论划分将“文化积淀”等同于“文化资源”,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因为文化积淀只是形成文化资源的物质基础。
⏹文化资源内涵的界定⏹广义上,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对应,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资源,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成果及历史存在,如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制度等。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填空题(30选20,20分)名词解释(6选4,20分)简答题(5选3,30分)论述题(2选1,30分)填空:1.人类文化史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 (也称儒家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 (也称印度佛教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也称伊斯兰教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也称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
2.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农抑商。
3.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4.战国以前,宰相制度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和明清的内阁制。
5.汉代地方沿袭秦制。
在京师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种官职,合称“三辅”。
汉武帝时,设十三部(州)刺史,汉末刺史改称“州牧”。
6.清朝级别最高的九位封疆大臣:直隶(直隶、河南、山东)总督、两广(广东、广西)总督、两江(江苏、安徽、江西)总督、湖广(湖南、湖北)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7. 家庭结构派生出家族观念,大略有三:血缘观念。
——宗谱;门第观念;孝悌观念(“养”、“敬”、“无违”)。
8. 《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9. 《尚书·尧典》“以亲九族”:上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延亲子、孙、曾孙、玄孙。
10.狭义的礼指礼节或仪式。
“吉凶军宾嘉”11.东汉科举出现变革:首先是按照人口比例岁举孝廉,注意优待边郡。
其二是举孝廉开始试经,实行优胜劣汰。
“阳嘉新制”。
常科还设有“茂才”。
12.唐代科举分常科与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举行,“春闱”与“秋卷”。
13.唐代进士及第,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需经过吏部的选试,合格后才授予实际的官职。
选试的内容包括“身”、“言”、“书”、“判”,四者合称“四才”。
此外还要考察“三实”:“德行”、“才用”、“劳效”。
14. 科举制度如何培养、选拨与录用人才。
中国古代经历了周代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与征辟制、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始于隋而终于清末的科举制。
2010-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试题一、名词解释1. 特殊迁移2. 认知内驱力3. 形成性评价4. 掌握学习5. 长善救失原则6.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二、简答题1. 情景陶冶法的内涵及要求2.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3. 蔡元培五育并举4. 促进迁移的教学原则三、论述题1. 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有效发挥的条件2.试论述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及其当代意义3.试论述颜元的“实学”、“真学" 和“习行”的内容及启示四、(材料:关于“研学旅游”的文件颁布等信息)谈谈你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和理解(从内涵、类型、价值和实施等方面来论述)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试题一、名词解释:1、双规学制2、实践锻炼法3、藏息相辅4、下位学习5、精细加工策略6、教育无目的论二、简答:1永恒主义的教育思潮2、颜之推儿童教育思想3、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4、知识理解影响因素三、论述:1、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加涅的学习阶段划分自己信息加工理论的启示3、联系实际论述陈鹤琴的教学理论以及现实意义四、案例分析题:关键词:核心素养与基础课程改革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试题一、名词解释1课程标准2发现法3最近发展区4先行组织者5“七艺”6要素主义教育二、简答题1联系例子论述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的主张有哪些4斯宾塞的智育论三论述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基本精神2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的三个阶段3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对国人教育观念转变的影响四材料引用了《学会生存》中一段话,然后说有人说教育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即教育决定物质生产,而不是物质生产决定教育请问,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用教育学的理论分析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试题一、解释下列概念(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 教育制度2. 校本管理3. 程序性知识4. 观察学习5. 自然教育6. 公学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教育如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2. 在教学评价中,如何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之间的关系?3. 简述学校美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00-10
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行为空间2旅游资源3文化景观4历史地理学5需求圆锥体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何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2.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并请阐述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方针应包括哪些内容?3.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地理学(一)谈谈您对文化结构的认识。
(20分)(二)试论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20分)(三)试论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20分)(四)何谓旅游地?目前我国旅游地主要有哪些开发类型。
(15分)(五)谈谈您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即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认识。
(25分)地理学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4分)1.地理环境决定论2.功能文化区3.民族4.城市体系5.旅游产品二、论述题(共5题,任选其中4题,每题20分)1.论述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2.试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试述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影响。
4.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及其内涵的理解。
5.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推进城市化的对策。
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题5分)1.人地关系论2民族3城市经济区4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5形式文化区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0分)1.简述文化扩散的基本方式2.简述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3.佩蒂-克拉克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4.简述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5.简述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特征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5分)1.试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2.试述旅游开发对区域的经济影响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对策地理学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1.精神文化2中心商务区3地理环境决定论4城市(镇)体系5旅游地生命周期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0分)1.简述汉语方言的种类及其主要分布区域2.简述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转变模式3.简述普雷德行为矩阵模型4.简述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及其相互关系5.简述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5分)1.论述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2.对比分析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特征3.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及其理论依据地理学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5分)1文化整合2亚历山大·冯·洪堡3城市地域结构扇形模式4主题公园5结构主义方法论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0分)1.简述国家的基本特征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3.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机制4.简述民族的特征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5分)1.论述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2.分析冷战以后世界“一强多极”的政治地理格局形成的原因3.试述城市(镇)化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作用及意义地理学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人文地理学2、文化区3、人口移动4、民族5、地理物象二、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请简述宗教景观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
安师大人文地理参考书
安师大人文地理参考书第一章人文地理概论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是该专业的研究机构之一。
本书旨在为人文地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第二章人类社会与环境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如何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社会。
同时还探讨了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等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章地理思维与地理方法地理思维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统计学、地理模型等。
同时还介绍了地理实验与调查方法,以及地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
第四章区域与城市发展区域与城市发展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问题。
同时还介绍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文化地理与景观研究文化地理与景观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理景观特征,以及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同时还介绍了文化地理学在旅游、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等领域的应用。
第六章社会地理与人口研究社会地理与人口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口增长、迁移、分布等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结构变化。
同时还介绍了社会地理学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第七章历史地理与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理与文化遗产保护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特征,以及古代建筑、景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同时还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在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领域的应用。
第八章全球化与地方发展全球化与地方发展是人文地理研究的新趋势。
本章主要介绍了全球化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地方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政策措施。
同时还介绍了全球化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2009年?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试题
2009年
2009年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1、 文化景观2 、逆城市化3 、示范效应4 、国家5 、地理物象二、简答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四大学派。2 、简述世界主要工业区分布3 、简述乡村聚落的类型和空间结构特征4 、简述旅游地文化特征5 、简述汉语言分布区三、论述1、 论述城市化的概念和形成机制。2 、阐述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内容。3 、论述文化全球化表现形式、原因及问题。
2011文化资源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它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文化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
2. 文化资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文化资源可划分为可再生文化资源和不可再生文化资源。
从统计评价的角度,文化资源可划分为可度量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文化资源。
3.文化历史资源主要是指前人创造的物的凝聚,其典型代表是文化遗产。
4.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文化生产力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二重价值规律理论以及文化艺术品的价值决定和供求机理。
5. 古道是古时地区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我国著名的古道有:茶马古道、玉石之路、丝绸之路。
6. 我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镇古村落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西递宏村、云南建水、浙江西塘等。
7. 我国的四大名楼有: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山西的鹳雀楼。
8. 我国文房四宝的著名品牌及产地是:湖笔——浙江湖州;徽墨——安徽歙县;宣纸——安徽泾县;端砚——广东肇庆。
9. 泥塑和面塑是我国独有的民间工艺,以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泥人最著名,“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有特色的作品。
面塑则以山东菏泽最为有名。
10. 中国素有“瓷国”之称,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江苏宜兴因盛产紫砂陶制品而享誉世界。
11. 我国古代碑林石刻数量相当浩大,最有名的碑林有: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镇江焦山碑林,以及大量帝王陵园中的碑刻等。
12. 我国宗教雕塑的主要遗存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13.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有: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
14. 民俗简单说就是民间风俗,一般把因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习尚叫“风”,把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社会习尚称为“俗”。
早在汉代就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
安师大826知识点总结
安师大826知识点总结引言近年来,安师大826项目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颗新星,备受关注。
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项目,826项目的知识点涵盖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826项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进步。
一、教育原理与方法1、教学目标在教育实践中,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
要注意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系统、有序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体验法等,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4、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纪律和行为管理的过程。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每个学生在智力、兴趣、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特点。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2、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上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指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因和推动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安徽师范大学文化资源学考试重点
文化资源学2011.01.14 2050503一、名词解释(5*5分=25分)1、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2、农村文化、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意义农村文化:即乡村文化,是一种生发于传统农业社会,以农民为载体的,通过农村群众个体和集体努力创造并世代传承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功能的大众文化。
开发意义:(1)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适应时代,加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2)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突破(3)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4)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素养(5)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3、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第一,它是人类思想资料的重要来源第二,文化资源是人类价值观念形成的依据第三、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第五,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基础4、文化资源概念及特点概念:文化资源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活动。
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
特点:意识性、不可再生性与无限使用性、易变性、时空差异性、社会性、消费的精神性、传承性、教化性。
5、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员工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并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的处事风格、环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精神境界。
内隐于员工精神心理面貌,外显于企业的物质文化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动力源。
6、企业文化资源企业文化资源分类:(1)企业文化外部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行业文化资源、政治文化资源、经济文化资源、国际文化资源。
(2)企业文化核心资源:企业家文化资源、管理者文化资源、普通员工文化资源(3)企业文化内部资源:企业历史文化资源、企业体制文化资源、企业环境文化资源、企业管理文化资源、企业经营文化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师范大学文化资源学考试重点文化资源学
2011.01.14 2050503 一、名词解释(5*5分=25分)
1、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2、农村文化、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意义
农村文化:
即乡村文化,是一种生发于传统农业社会,以农民为载体的,通过农村群众个体和集体努力创造并世代传承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功能的大众文化。
开发意义:
(1)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适应时代,加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
(2)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突破
(3)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4)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素养
(5)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
3、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思想资料的重要来源
第二,文化资源是人类价值观念形成的依据
第三、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
第五,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4、文化资源概念及特点
概念:
文化资源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活动。
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
特点:
意识性、不可再生性与无限使用性、易变性、时空差异性、社会性、消费的精神性、传承性、教化性。
5、企业文化
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员工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并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的处事风格、环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精神境界。
内隐于员工精神心理面貌,外显于企业的物质文化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动力源。
6、企业文化资源
企业文化资源分类:
(1)企业文化外部资源:
民族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行业文化资源、政治文化资源、经济文化资源、国际文化资源。
(2)企业文化核心资源:
企业家文化资源、管理者文化资源、普通员工文化资源
(3)企业文化内部资源:
企业历史文化资源、企业体制文化资源、企业环境文化资源、企业管理文化资源、企业经营文化资源。
7、文化资本的概念并简述三种表述形态
概念:
文化资本是用于文化商品生产、流通、交换的文化价值积累,文化资本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方面,
有形方面包括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实体
无形方面包括思想、创意、传统、社会价值等
表述形态:
第一,具体的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格”的形式
第二,客观的状态存在,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
第三,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存在,如学术认同
8、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
文化生态:
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显露的美好的姿态或生动的意态
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存在的问题:
现实文化对文化生态的冲击
外族文化对文化生态的冲击
科技媒介对文化生态的破坏
商业市场对文化生态的冲击
文化生态的不均衡发展
9、“一臂间隔”
“一臂间隔”是西方文化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也称“分权化”。
它原指人在队列中与其前后左右的伙伴保持相同距离,后成为文化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该原则最先用于经济领域,针对的是一些具有隶属关系的经济组织,如母公司与子公
司、厂商和经销商等。
根据这一原则,这些组织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一方不能支配或取代另一方。
“一臂间隔”用于文化政策有两种主要含义:其一,指国家对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其二,与此相应,国家对文化采取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
从对文化的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这是“一臂间隔”原则的基本含义。
10、民间管理
主要是依托村落、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建立一种“公众参与”、“社区参与”的基础之上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机制。
二、简答题(5*8分=40分)
1、城市文化资源的类型
城市文化消费需求资源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资源
城市格局、面貌和市民工作生活情景资源
城市文化人才、文化机构、文化设施资源
城市文化市场资源
2、为什么要保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P57)
从当代社会发展看,民族文化资源重要性表现在:
(1)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特色的体现。
(2)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3)民族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母体。
3、文化资源评价要素构成
(1)文化资源品相指标
品相包括下列基本属性:文化特色、保存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分布范围。
(2)资源价值要素
文化价值、时间价值、消费价值、保护等级
(3)资源效用指标
文化资源的效用大致包括社会效用、经济效用、民间风俗礼仪、公众道德、资源消费人群以
及资源市场规模等方面。
(4)发展预期指标
这种发展到资源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便捷度、生活服务能力、商务服务能力等,
也就成了资源的整体发展环境。
(5)资源传承能力指标
主要指资源的规模、资源的综合竞争力、资源成熟度、资源环境等。
4、对于文化资源的评价和定位有何重要意义
第一,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资源进入市场的“身份证”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资源的瞬间
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永久价值。
第二,对文化资源进行统计评价有利于明确资源价值,指出资源开发和发展的方向,对于文
化资源的进一步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文化资源评估有利于不同资源之间的横向比较,对于明确资源开发的重心,决定资源
取舍具有重要价值。
第四,从产业角度看,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前提是进行市场化评估。
5、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贯彻保护为主的原则。
产业化开发要合理适度。
政府要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切实负责任。
三、论述题(20分)
1、请分析当前中国文化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存在问题:
(1)传统体制对文化资源管理的约束。
主要表现:a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政府管理),
b管理部门较多、成本大、效率低
(2)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
表现在:a管理主体关系不明确
b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够
c投资短期行为突出、主体混乱
(3)对文化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A市场运作规律:a“价值与价格分离”
b“价格与价值倒挂”
c“供给与需求不均衡”
B文化资源属性:公共产权
私人产权
C市场需求多层次性:a怀旧性与求新性
b高雅性与通俗性慈
c潜在性与现实性 (4)文化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A缺乏立法:
只有《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缺乏其他类别法律,如《电影法》《电视法》《文化法》《文
化产业法》《文艺演出法》等
B立法层次低
C政策法规不配套
a某些文化现象不能从现行法律中找到依据 b按层次分:全国性和地方性法规c按形式分:执行的、补充的和自主的法规 (5)对国外文化资源管理研究不够深入。
A对国外的文化现象研究不深入
B对国外文化资源管理方式研究不够
C对国外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D近年来我国文化资源开发特点:
重复开发、扭曲开发(偏离文化资源的本质)、单一开发(内容和形式均单一) 解决对策:
(1)建立健全文化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
A立法层次:
B立法必要性:
a文化方面
b经济方面:
需要立法确立文化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需要立法支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需要立法与WTO相协调,保护文化事业发展,抵制文化侵略
c技术方面:
互联网对传统法律的冲击
媒介手段多样化
d国家治理方式转变方面
(2)要完善管理体制。
(3)改善文化资源管理的方法,积极鼓励社会参与管理。
(4)提高文化资源管理的水平,由经验式向科学化转变。
2、论述伪文化、假民俗的产生环境、特点及危害产生环境:制度环境、消费坏境、经济环境、媒介环境特点: 假借文化之名,在进行非文化开发;凭空造出来的文化,(名人故里争夺战) 危害:
真正的文化总是被忽略或者误解
影响公众的思考能力
导致浅薄与价值观的偏差
四、材料题(15分)
1、鲁迅:
如何让对待“鲁迅”的私人属性,
第一,使用鲁迅精神,思想和遗产都应该不以营利为目的。
第二,应该依据合理合法的程序来进行,都不应该与鲁迅精神相违背。
第三,在客观上真正促进鲁迅精神的传播、地方文化繁荣和文化教育的展开。
第四,进入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之后,大部分应转移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去。
第五,体现它的公益性的本质,是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现代转型。
如何开发利用“鲁迅”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