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的特征与形成

合集下载

四川二十三座精美绝伦的国保级古塔,你去过几处?

四川二十三座精美绝伦的国保级古塔,你去过几处?

四川二十三座精美绝伦的国保级古塔,你去过几处?塔,起源于古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

佛教在汉代时传入中国,佛塔也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国本土建筑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的塔”这种独居特色的建筑形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扩散,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塔。

中国现存有名的古塔有2000多座,其中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塔有16座。

虽然这16座名塔中,四川地区古塔未列其中。

但素有“天府之国”的川蜀地区,历史悠久,名刹众多,高僧辈出。

其佛教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一个重要分类,川蜀地区的古塔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在兵燹和人为损毁中损坏无数。

其中尚存的23座古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从始建年代可分为:唐塔3座,宋塔 16座:元塔1座,清塔3座。

从现行政区划可分为:成都地区9座,自贡地区1座,泸州地区1座,德阳地区2座,遂宁地区2座,乐山地区2座,南充地区2座,眉山地区1座,宜宾地区1座,广安地区1座,资阳地区1座。

一、乐山灵宝塔乐山灵宝塔乐山灵宝塔在乐山大佛景区凌云山灵宝峰巅,沿着78级汉白玉的台阶拾阶而上,印入眼帘的是13层古塔----灵宝塔。

灵宝塔又称凌云塔、白塔,巍峨灵秀,古朴雅致,是凌云山九峰的制高点,可俯瞰三江,对望峨眉,是构成乐山巨型卧佛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嘉州的地标建筑,在乐山城内亦清晰可见。

灵宝塔为十三层密檐式方形砖塔,残高29.29米,塔身平面呈正方形,塔身自下而上诸层高度均匀递减逐层收敛,塔体外形轮廓呈现抛物线形,其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具有唐塔风格。

塔坐东朝西,由青砖砌成方形基座,边长11米,高2.2米,塔基下层由四级垂带式踏道组成。

塔身底层均设有半圆拱券门,但仅西面正门可以进出,其余三方实为拱形龛。

整个塔身由白灰浆作黏合剂,个别部位穿插铁、木件。

塔顶原有塔刹,已毁。

巴蜀建筑文化品格与地域特色

巴蜀建筑文化品格与地域特色

巴蜀建筑文化品格与地域特色中国建筑学会李先逵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盆地,世所罕见,具有异常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四周山岳高耸、围合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自古即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喟叹。

但其域内河川纵横、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土地肥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其地形地貌多样,平原、丘陵、山地、高原、草地、湖泊均兼而有之,自然景观亦名扬中外。

巴山蜀水精蕴纷呈,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远古先民生息绵延,开创了灿烂奇异的巴蜀文化,独领风骚,自成一系。

在与名为正统的中原文化以及其它文化体系的交流影响中,历代文风鼎盛,高峰迭起,俊杰辈出。

秦时李冰父子治堰,汉时文翁兴学倡教,唐时李杜诗中仙圣,宋时三苏文坛统领,直至晚明近清,不胜枚举。

自然环境要素和历史人文要素造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渝地方乡土文化特色的优良传统。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则表现为自成一格的川渝古代建筑风格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共性的基础上,展示着巴蜀建筑文化的强烈个性。

探寻发掘这些乡土文化个性对今天的建筑现代化发展不是没有关联和裨益的。

建筑文化品格意指作为社会文化综合载体的建筑,从中所透露出来的创作思想、观念意识、格局气质和精神风貌,并进而形成建筑的地域特色。

由此认识巴蜀建筑文化的品格,举其大要,似有如下数端。

1、风韵独到 自成体系川渝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川渝古代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自己特别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要真正弄清中国建筑史,离开了地方建筑史和民族建筑史是极不完全的。

川渝古代建筑的发展源远流长,同它开化较早密切相关。

且不说“蚕丛”、“鱼凫”、“开明”等古史传说记载,在考古发掘实物的证例中,新石器时代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的“木骨泥墙”,和成都十二桥商周干栏建筑遗址,大大丰富了中国早期建筑发展的内容,为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建筑起源,力主“多源合流”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古蜀历史故事

古蜀历史故事

古蜀王朝历史故事汇编四川古地理环境:据地质学家们说,四川盆地在遥远的石炭纪曾是一个巨大的内陆海,后来沧桑变化使积水由三峡东泄,内陆海变成了膏腴的成都平原,并形成了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众多江河穿流全境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古代蜀人的栖息繁衍提供了一方气候温暖适于农耕的区域。

但每当温柔的岷江野性复发、泛滥成灾时,平原便成了沼泽。

自远古时代起,古代蜀人就开始了与水患的斗争。

四川有“千河之省”之美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419条,绝大多数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如此众多的河流为古代四川的植物、动物的繁衍创造了一个华胥乐园。

一、蚕丛时代1、古蜀人为古羌族一支居住在岷山河谷,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从甘肃、陕西一带迁徙至岷江上游,击败戈基人,在岷山站稳脚跟,并更名为蜀族,人称为蜀山氏,生活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狩猎和养殖,养殖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养蚕缫丝。

2、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所生的后代就是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

蚕丛及其族人,眼睛生得很特别,竖直向上。

古有“蚕丛纵目”之说,三星堆发掘出众多贴金纵目人面像,有说那个长长眼珠的就是蚕丛王的化身。

3、蚕丛带领族人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从岷江上游顺江水入川到的瞿上,逐渐发展农耕。

蜀地山林茂盛,物产丰富,犀牛、牦牛、大象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

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的第一个“指挥所”。

4、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

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和雟〈两地于今四川西昌一带〉,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

5、蚕丛是“蜀”的化身,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是中国华厦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

“蚕”图腾崇拜使古蜀族的心理凝聚起来,最终成为维系和发展本集团力量的一种精神纽带,并开始向周边扩张,后来迁移到成都平原立国。

成都著名地标建筑介绍

成都著名地标建筑介绍

成都著名地标建筑介绍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许多著名的地标建筑。

以下是对一些著名地标建筑的介绍:1. 锦里,位于成都市区,是一条具有浓厚古风的街道,也是成都的代表性景点之一。

锦里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这里有传统的四合院、古色古香的建筑、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成都。

2.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区,是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之一。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组成,沿街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

这里有传统的四合院、茶馆、手工艺品店等,是了解成都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3. 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中心,是成都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

广场上矗立着巨大的毛泽东塑像,象征着成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

广场周围有现代化的商业建筑、购物中心和高楼大厦,是成都的商业中心。

4. 都江堰,位于成都市郊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为了解决成都平原的水灾问题而修建的。

这个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5. 锦江之星,位于成都市中心的锦江之星是成都的地标建筑之一。

这座高楼大厦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成都市区的重要商业中心。

锦江之星周围有许多购物中心、酒店和办公楼,是成都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以上是成都一些著名的地标建筑的简要介绍。

这些建筑代表着成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居民。

无论是古老的锦里和宽窄巷子,还是现代的天府广场和锦江之星,都展示了成都丰富多样的魅力。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摘要: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而言,其具有着十分稳定的秩序以及风格。

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民居更是具有着较为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本文中,将就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形成原因;1 引言川西,即我国川西平原,处于四川盆地西部,在该区域中,民居具有着较为典型的独特样式,同现代民居相比具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

从性质以及规模角度看来,可以将其分为农舍、庄园以及民居这几种类型。

结构方面,其一般为抬梁式木结构体系,梁柱横断面较小,墙体则为穿斗式模结构。

外观方面,具有着较大的屋檐以及斜坡式屋顶。

为了更好的对其特征做好把握,就需要从色彩以及形成原因方面做好研究。

2 川西民居色彩外貌2.1 典型川西民居色彩对于传统传世民族而言,瓦为青黑色、墙为粉白色、木结构为褐色是主要的特点类型。

组成方面,木构件则在建筑墙面进行穿插以及分割,这也是川西民居建设的主要构成色彩。

除了这部分结构之外,其也搭配有枣红色的门窗以及黑色的立柱,在风格上具有着较为清雅的特征。

同时,川西民居也具有着一定数量的飞檐斗角以及雕梁画栋,但这部分结构在应用中更多的表现为材料本身的色彩,即使在其上方具有一定的绘画,在色彩选择方面也较为清淡。

2.2 其他民居色彩根据分布区域以及建筑材料应用上存在的差异,川西民居除了传统色彩表现类型之外,也具有一定的其他色彩形式。

在部分民居中,并没有在色彩方面进行更多的雕琢,而是对材料的本色进行突出,即属于不同色相、且纯度偏中低的色调,具有着较为朴实的特征。

如木板房的褐色、麦草民居的黄色等等,且具有完全以草、石等修建的住宅,并根据材料类型的差异对不同色彩进行呈现。

3 川西民居色彩形成原因3.1 自然条件影响对川西地区来说,其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着较多的雾气天气以及丰富的雨量。

在川西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冷热差异小、雾多、湿度大以及夜雨多是其主要存在的气候特点。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自然地理气候及材料概况(一)地形地貌四川全省地形大致以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面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小各约占一半。

川西高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四川盆地则几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土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此外,从行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市,但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入四川民居作统一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面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山,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谷探堑,地形变化大,地貌形态丰富。

盆地四周高山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米以上,北及东北为米仓山、大巴山,东为巫山,东南及南为武陵山、大娄山、西及西南为大凉山、大雪山、耶睐山,西北则是眠山、龙门山等山脉。

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

所以,自古即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白宫宾以上又称金沙江.白西北青藏高原而来,从西至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十余条文干流注入长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

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

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山地高原、草地湖79等淘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聚纷呈,自然景观中外称誉。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巴山蜀水,地灵人杰,成为四川山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生长的根基。

四川特色文化

四川特色文化

四川特色文化一、概述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四川特色文化独具魅力,融合了多个族群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介绍四川特色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艺术、美食、建筑和民俗等。

二、四川特色文化的艺术1.川剧川剧是四川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之一。

川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和戏曲剧本而闻名。

脸谱是川剧中的重要元素,不同颜色和图案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特征和角色性格。

川剧以其激情四溢、快节奏的表演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

2.绘画和书法四川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四川绘画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擅长山水、花鸟和人物画。

四川书法则以草书和行书为主要流派,充满了豪放和个性化的特点。

四川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

3.木雕四川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四川木雕的作品多以人物、动物和景观为主题,形象逼真,富有生动感。

木雕作品常常运用彩色和镶嵌技术,增加了艺术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三、四川特色美食1.火锅四川的麻辣火锅是中国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而享誉全球。

四川火锅以特制的辣椒和香料为主要调料,配以各种新鲜的蔬菜、肉类和海鲜,味道麻辣鲜香,十分开胃。

四川的火锅文化也成为了四川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川菜川菜在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其辣味和麻辣口感而闻名。

四川人喜欢使用各种香料和调味品,使得川菜具有浓重的口味和独特的风味。

四川的川菜有多个系列,包括宫廷菜、家常菜、火锅菜等,每一系列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特点。

3.小吃四川的小吃文化也是四川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四川的小吃种类繁多,包括麻花、兔丁、香辣烤鱼等。

这些小吃以其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吸引了无数食客。

四、四川特色建筑1.宫殿式建筑四川的宫殿式建筑是四川特色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四川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重要政治和文化中心,各种宫殿、庙宇和建筑遗址仍然广泛存在。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摘要: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1.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2.四川民居的地形地貌影响3.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二、四川民居的分类1.四川民居的类型及特点2.四川民居的布局与结构3.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1.四川民居与当地民俗的关系2.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联系3.四川民居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分类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成都十二桥发现的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雏形。

四川民居在历史演变中,受到了地形地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以木材、砖石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竹子、土石等资源。

由于四川地处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因此木结构建筑在四川民居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四川民居还广泛采用砖石、竹子等材料,使得建筑外观朴实、经济实用。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四川民居的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

根据地域、气候、建筑材料等因素,四川民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成都平原地区民居:成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具有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严谨,以厅堂为中心,两侧设有卧室、书房等。

2.川南地区民居:川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民居建筑风格独特。

例如,自贡地区的盐商住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融合了川南民居与西方建筑元素。

3.川东地区民居:川东地区地势较高,民居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具有坚固、稳重的特点。

建筑外观多呈阶梯状,内部布局以厅堂为中心,周围设有卧室、厨房等。

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和民俗风情。

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多样,例如,川西民居以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为主要装饰手段,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四川宋元时期的汉式寺庙建筑共3篇

四川宋元时期的汉式寺庙建筑共3篇

四川宋元时期的汉式寺庙建筑共3篇四川宋元时期的汉式寺庙建筑1四川宋元时期的汉式寺庙建筑中国是佛教的发源地,历史上兴建了许多寺庙。

而在宋元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一些汉式寺庙建筑,这些建筑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丰富了传统汉式建筑的文化内涵。

1. 巴州开元寺巴州开元寺位于四川宜宾市南部,其建成时间可以追溯到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建、扩建。

这座寺庙所采用的是典型的中国汉式建筑风格,主要建筑结构包括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和羯鼓楼等。

山门为整座寺庙的正门,宽敞高大,正中悬挂着巨大的双凤呈祥屏风,上方有“宝力山房”四个大字。

而大雄宝殿是整座寺庙的主殿,采用典型的三进式建筑,每进上面同样悬挂着铜铸板匾,其中主殿正中的龙凤呈祥屏风尤为壮观。

2. 成都青羊宫成都青羊宫,又称为西岸护国寺,位于成都市区内,始建于公元311年,历经多次修缮,于唐代时期被改建为佛寺。

青羊宫所采用的是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包括白塔、大雄宝殿和罗经阁等。

白塔为寺庙内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代,为七级楼式塔,高达十多米,背衬着天蓝色的天空,显得格外惊艳。

而大雄宝殿则是青羊宫的主殿,采用典型的三进式建筑,左右两侧分别为观音殿和文殊殿,共同构成了整座青羊宫的核心建筑群。

3.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岗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始建于唐朝,历经南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建和扩建。

这座寺庙采用了典型的中国造像与寺庙结合的风格,和佛教寺庙建筑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乐山大佛整座寺庙位于山峰之间,海拔达到了七百多米,峰间有翠竹葱茏,流水潺潺,远处还有云雾缭绕。

而大佛面前的寺庙建筑群则是以唐代建筑为基础,结合了宋、元、明、清等时代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创意。

四川宋元时期的汉式寺庙建筑,每座寺庙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特点。

它们不仅是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四川省青羊宫和乐山大佛作为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四川民居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四川民居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风格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

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

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干栏式建筑单门独户四合院精美雕刻添光彩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用一些木雕、石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

比较常见的是在门窗格扇、挂落、牌坊、撑拱等部位施以木雕,可分为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和浅雕四种。

另一种常见的雕刻是石雕,从各地的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石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石雕。

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面镶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自如。

商住两用的房屋多为一楼一底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面是门面,后面是居室和厨房。

大一点的商住两用房中间用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传统民居的特征1 是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 是结构和外形特征。

它反映了地理条件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 是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气候与民居成都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

夏季,成都平原处于一个封闭的地形中,风速较小,十分湿热,冬季,多雨,潮湿,日照少。

因此,形成“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碳、冷摊瓦”等特点。

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四川植被茂盛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中国各地建筑特色

中国各地建筑特色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二)、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蒙古包西南侧安门,帐顶有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

毛毡一般为牧民自制,上面还有棕色毛线缝的吉祥图案,有些骨架和绳尾还系着五彩丝带,意喻五色经幡。

(三)、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藏式建筑的历史沿革与特色

藏式建筑的历史沿革与特色
藏式建筑的历史沿革与特色
09建筑 陈国超
前言
藏族建筑在藏文化宝库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化理念在建筑学领域中不断探索,逐 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并在与周边民族和地 区文化交往中积极吸收、借鉴先进的建造技术及优美的建 筑风格,不断完善自己建筑风格特征,不断提高建筑的文 化元素及寓意,使藏式建筑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历史沿革
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分类
藏族建筑发展经历了原始时期、萌芽时期、皱形时期、发展时期、 转型时期、成熟时期、定型时期和现代时期。 关于藏族建筑发展史,学术界还有另一种传统划分方法,一是史 前时期藏族建筑,其中包括原始时期和雅隆王统时期;二是吐蕃王朝 时期,其中包括吐蕃王朝时期和后吐蕃时期;三是政教合一时期,其 中包括萨迦、帕竹和格鲁政权时期;四是现代藏族建筑,由于学术界 注重研究藏族传统建筑,很少有人研究现代藏族建筑,所以藏族现代 建筑部分没有列入其中。 藏族建筑的发展历史不是依据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进行划分的,而 是建筑自身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划分的。但是,社会发展及社会变革却 深深影响和改变着建筑功能、建筑布局、建筑理念。故而藏族建筑的 发展历程与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体现在建筑自身的 形制的发展变异。
藏族建筑皱形时期在藏西和藏东地区都出现了碉式建筑从这一时 期整个藏族房屋建筑而言,它不是唯一的主体建筑但它却代表了当时 建筑的最高水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藏式碉房的建筑风貌。 碉式建筑是由石材、木材、粘土构成的混合建筑物,其建筑材料 是就地取材,并直接使用建造,有利于建筑材料的多次使用。 在这个时期,藏族建筑中体现了社会的阶级等级、农牧生产分工和军事 冲突平凡等特点。
二、形式多样
藏式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内容丰富。虽然藏式传统建 筑在结构形式、门窗套型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共性, 但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每一栋建筑,又富有极其鲜明的个性。从空 间上划分,有依山建筑、平川建筑等;从结构形式划分,有土木结构、 石木结构等;从建筑类型划分,有一层平房、多层楼房等;从屋面形 式划分,有平顶房屋、坡面房屋等;从平面形式划分,有矩形、圆形 和不规则多边形等。由于各地民俗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西藏 七城市的不同区域,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如民居,拉 萨有石墙围成的碉房,林芝有圆木做墙的木屋,昌都有实木筑起的土 楼,那曲有生土夯垒的平房。窗是建筑立面的主要部分。窗的大小和 窗在墙面的位置,主要根据房间的功能而定。居室的窗比较大,而附 属用房的窗就比较小,而且窗的排列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建筑立面上 窗的大小和排列的高低所具有的不规则性和随意性,突出表现了藏式 传统建筑形式多样的特点。

中国的非遗建筑

中国的非遗建筑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代 表之一,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碉楼与村落是 西方建筑元素与岭南传统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些碉 楼和村落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同时也展现了开平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
浙江南浔古镇
中国的非遗建筑
浙江南浔古镇是中国江南水乡古 镇的代表之一,位于浙江省湖州 市。南浔古镇是一个具有典型江 南水乡特色的古镇,保存完好的 古建筑、古桥、古巷、古宅等构 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这里 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江 南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江南园林
中国的非遗建筑
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江南园林以 山水园林为主,具有精美的建筑和植物景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其中最 著名的是苏州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仅是中国非遗建筑的一部分,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代表着中国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 代表之一,位于河南 省登封市。嵩岳寺塔 始建于北魏时期,历 经多次修葺,现存的 是唐代建筑。塔身线 条流畅,结构匀称, 气势磅礴,是中国古 代佛教建筑的瑰宝
江苏苏州园林
中国的非遗建筑
中国的非遗建筑
江苏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
以山水意境和精湛的园林技艺而闻名于世。苏州园林在设计上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其中最著 名的是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1. 西藏布达拉宫
徽派建筑
中国的非遗建筑

川东北民居特色及其运用浅述

川东北民居特色及其运用浅述

川东北民居特色及其运用浅述四川东北地区,东、南邻重庆,北接陕西、甘肃两省。

境内有涪江、嘉陵江等重要河流,其中,嘉陵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区。

区域内包括南充、遂宁、达州、广元、广安、巴中六市,地缘相邻,文脉相承,地貌相似,多属丘陵。

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到复杂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这里的民居建筑兼有北方建筑和南方建筑的特征,风味独特,自成体系。

一、四川东北地区民居的特征平面形态特征平面形态多因地制宜,有“一”字型,“L”字型和“凹”字型以及四合院形态。

“一”字型是最为简易的样式,常见三开间,少见五开间,中间为堂屋,东为卧室,西为厨房。

农村常见在房屋山墙外修建单坡“偏厦”,用于圈养牲畜或储存杂物。

这种形制多用于普通的民居建筑。

“L”字型,即房屋的平面形态呈类似于“L”的拐角状,是由“一”字型衍生而来一种平面形态。

垂直于“一”字建筑主体,在一端加盖数间房屋,可作为卧室、厨房,堂屋仍然位于“一”字建筑的中间一间。

“L”型的建筑前亦形成了一个半围合式的院子,可用作晒场和户外活动场地。

这种形制的用房在当地十分常见,不论在山地、河谷还是平坝地形区都有分布。

“凹”字型,即三合院的平面形态,由“L”字型平面形态衍生而来,在垂直于“一”字建筑主体的另一端,再加盖数间房屋。

左右两侧房屋间数和体量视地形条件可以灵活布置,无需完全对称和相同。

堂屋仍多位于“一”字建筑的中间一间。

房屋三面围合形成的空地,配以篱笆栅栏等具有更好的私密性。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的民居常见布局形式,在四川东北地区比较少,但亦有集中存在,如巴中市恩阳古镇的民居建筑,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小四合院。

外观与色彩特征四川东北地区的民居多采用穿斗式木结构,结构外露,从外部可以直接看到突出墙体的深棕色的木梁和木柱,墙身多为白色的竹篾土夹墙,与棕色的木构架形成强烈的对比。

临街的铺面多为可拆卸的木板门。

广元等地有些民居受到陕西民居的影响,又具有北方民居围墙厚实等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1.昆明“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耳房)及 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一颗印”民居均为穿斗木构架,土 筑或土坯外墙,内隔断均为木板壁,形成灵巧,内向,封闭的外观 特点,适合于人口稠密、用地紧张而且气候较为温和的地方。 “一颗印”民居分布在昆明附近及滇中、滇南等地区,为汉族、彝 族、白族等采用。“一颗印”民居的平面空间布局反映了地区的自 然条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内向型、封闭型、宗法制的家庭结构和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
2.四川民居特点:
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 响,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民居建 筑中,在使用多功能的天井、檐廊和巧妙设置的望楼、碉楼等方 面有独到的处理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堪称四川民居一 绝。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 有机结合。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4)采用石、砖、木、竹等材料
山水环绕的傣族竹楼
6.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 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 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 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 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 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 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 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 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 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 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摘要:一、四川民居的特点1.依山临水,与环境融合2.历史演变:干栏式建筑3.建筑结构:穿斗式、抬梁式4.功能分区明确5.注重风水二、四川民居的分类1.围龙屋2.客家土楼3.庭园式民居正文: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川民居的形成和发展深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四川民居的特点1.依山临水,与环境融合四川民居非常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大多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层层拔高,与四邻环境协调。

古林修竹、挖池堆石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运用于民居建筑中,使之具有特殊的韵味。

2.历史演变:干栏式建筑四川民居源于远古的干栏式建筑,经过殷商时期、汉代等地干栏式建筑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四川民居建筑风格。

3.建筑结构:穿斗式、抬梁式四川民居的建筑结构多为穿斗式、抬梁式,有撑拱、斗拱的作法,体现出四川传统民居的布局和风格。

4.功能分区明确四川民居多为四合院布局,分为前堂、后寝、厨房、望楼等四个院落,功能分区明确,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5.注重风水四川民居讲究风水,建筑布局和设计都充分考虑风水因素,以求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1.围龙屋围龙屋是四川民居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

围龙屋建筑呈圆形或半圆形,以山为依托,形成独特的建筑群体。

2.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四川民居的另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客家地区。

客家土楼高大、气势雄浑,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

3.庭园式民居庭园式民居是四川民居的另一种形式,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

庭园式民居具有典型的四川传统建筑风格,强调庭园与建筑的融合,富有江南水乡特色。

成都洛带古镇介绍

成都洛带古镇介绍

洛带古镇介绍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三峨山麓。

三国蜀汉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

全镇客家人占91%,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

洛带古镇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其建筑物大多为晚清与民国风格。

洛带古镇距成都市区约17公里的洛带古镇于三国时期建镇,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名“落带”,后演变为“洛带”。

400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洛带古镇。

在此之后,洛带古镇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

“洛带”之名的由来有三个传说:一说洛带原叫“甑子场”,场内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为东海龙王口中所吐,味极甘甜、泡茶泡香、洗脸美颜。

一日,蜀太子阿斗率众太监到该处,忽见一条尺长大鱼随一白发老者鱼杆动,划一弧线,飞出井来。

阿斗抓鱼,连人带鱼跌入池塘,慌乱中腰带掉入井底,回头找老翁算账。

仅见老翁坐位处留一白绸帕上书“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

而绸帕掉井中堵住海眼,井水从此变浑变苦。

后人遂改甑子场为“落带”,后演变为“洛带”镇;二说镇旁有一“洛水”环绕,形如玉带,故此得名;三说场镇老街蜿延一公里,状如玉带自天飘落,故为此名。

洛带古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

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又被人们称为“客家名镇、会馆之乡”。

洛带古镇如今镇上的2万多居民中,有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

全镇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以洛带古镇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国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争等原因,曾有5次大规模的南迁,于中国南方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范围。

成都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区别

成都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区别

成都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区别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和商贸中心之一。

成都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而闻名,这些特征形成了成都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成都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进行比较,揭示其区别之处。

一、自然特征成都自然特征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

首先,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四周被四川盆地的山脉环绕,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和地势。

这种地理环境为成都提供了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如都江堰、青城山等。

其次,成都的气候条件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但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多。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成都拥有绿树成荫、花香弥漫的城市景观,也促进了成都的农业发展,如著名的成都七大农产品中的梨子、花椒等。

此外,成都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例如,成都是重要的矿产开发基地,拥有煤炭、稀土、钒钛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成都也有多条河流穿城而过,如成都最重要的江河之一的岷江流经成都市区。

这些自然资源为成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二、人文特征成都的人文特征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等方面。

首先,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成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见证了成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其次,成都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川西、巴渝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

成都的传统建筑多采用青砖灰瓦、重檐歇山顶和木构架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都建筑风格。

如成都的宅院“合院”结构和特色的川剧脸谱等都彰显着成都的独特文化风貌。

此外,成都还以其人文景观而闻名,如成都的著名文化街区宽窄巷子以及著名的夜景观赏点-锦里等。

这些地方都展现了成都独特的人文氛围和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三、区别与共同点成都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成都的独特魅力。

从自然特征上看,成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赋予了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川古建筑民居的类型及特点有哪些?

四川古建筑民居的类型及特点有哪些?

四川古建筑民居的类型及特点有哪些?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既是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包括重庆市),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聚落形态川内人口密集,城镇乡场众多,汉族民居的分布从聚落形态角度论可划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县城以上的城镇民居,二是区乡以下的乡场民居,三是广大农村民居。

前两类为街坊聚居式,后一类为自由散居式。

(1)聚落城镇民居这类民居基本上是围绕旧城核心形成片区,在目前旧城改造的新建设中已保留不多,较典型的有阆中古城明清民居片区,规模较大,衔巷纵横,以华光楼为中心市楼,以十字街为主要布局形态,较为规整有序,大小街巷九十余条,店铺林立,商贸百业发达兴旺。

一色木构瓦房,青石铺地,街景错落有致,环境古色古香。

古城区内保留的民居大院数十座。

各具特色,名胜古迹如张飞庙、文庙、考棚、寺庙等成为民居群落的重要内容和文化景点。

阆中古城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小农经济社会城市居住功能与其他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基本布局。

类似的例子还有资中的清风—条街、巴中老城区、大足老城一条衔等等。

(2)聚落乡场民居乡场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贸易交往中心,聚居形态因地形条件而随宜变化,不论是傍山麓,临溪河,坐垭口,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成一体。

四川乡场布局形态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

一是平行等高线的依山式,即利用较为宽展的台地,常是水平一条街式,一边傍水而筑,一边临崖吊脚。

或者只靠山面河,呈半边街式,如石宝寨下石宝场、宜宾月波场等。

二是依山绕缠式,即街巷布局随弯就势盘绕而上形成聚落,乡场内房屋错落,布量自由,街巷或断或续,溪涧穿插其间,空间变化十富。

如巴中恩阳镇、酋阳龚滩场等。

三是垂直等高线的爬梯式,即场镇街巷以梯道为主,背山面河,顺坡而上,可由河边直达山颠,十分壮观,如达县石梯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建筑的特征与形成的环境
四川的建筑或许不及北京建筑的尊贵、西北建筑的硬朗,也比不上岭南建筑的富贵,不同于江南建筑的秀丽考究,但它却散发着一种沁人心脾、自然朴实的迷人魅力。

四川的建筑既古典,又现代。

古典是说其材质,而现代这表现在它的设计上。

古人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介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当地居民若想在此长治久安,那必然要顺应自然,并合理的改造自然。

所以,四川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地势建造房屋。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

川西北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

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

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

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

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

而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地四周为邛崃山、岷山、大巴山等山地和贵州山地环绕,重峦叠嶂。

盆地中部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

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亚热带植物。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

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

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建筑风格有以下的特征: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

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所谓穿斗式木构架就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设架空的抬梁,而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也就是
用较小的柱与数根木拼合的穿,造成纵向整堵墙的构架,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

然后,竖立起来。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穿斗式木构架具有用料经济、施工简易、维修方便的特点。

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

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

加上屋檐一般不高,绿影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

再次,四川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

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

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说到雕刻,四川民居木作做工精细,门窗格扇、罩、挂落、挑枋、撑拱、带瓜柱等施雕部位广,做工考究,美观自然。

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工艺精湛,采用“福禄寿喜”、“琴棋书画”、“吉祥如意”、“动物花草”、“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多种题材,形象生动自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四川的悠久文化。

另外,四川的建筑还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

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

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最后是农村的四合院又称“四合头”,天井比较大,隔着天井面对正房的厅称为下厅,用作堆放农具杂物,边上设猪圈。

四合院的朝门开在下厅中间,正对中轴线。

房屋开间尺寸一般要以“八”字为尾数,如堂屋开间一丈一尺八寸、出檐二尺八寸等,“八”谐音“发”,寓意发财。

在四川农村,常见的民居格局为“三合头”,即正房两边再延伸出两通拐角的偏房,呈凹字形,中间是一块地坝,用作凉晒粮食。

这类“三合头”小院一般不建大门和围墙,而是由一片林木掩映着。

房屋一般有5—7间,正房的中间是堂屋,其余为卧室,偏房一般用作厨房、猪圈或储藏室。

这类“三合头”小院又称三合院,是四川农村最典型的民居建筑样式。

还有一类比较简单的农舍呈L形,是一种两通连体的格局,因形状有一点像套在牛脖子上的枷担而被农民称作“枷担弯”。

这种民居结构紧凑,规模较小,一般只住一户人家。

近年来,这类“枷担弯”房舍大多已改建成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小楼,增加了住房面积。

一些人家还砌了围墙,修了“龙门子”,成为新型的农家小院。

从社会环境来看,四川的建筑不仅方便人们居住,而且方便人们交流,亲情味浓厚。

四川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

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四川民居的建筑上。

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学院:国土资源学院
班级:09级1班
学号:200912140101
姓名:曹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