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千米》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下《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通过测量、实验、推想、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千米、感知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路程的长度,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千米1.回忆旧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我们已经学过厘米,米,分米、毫米。

教师随机粘贴制作好的长度单位卡片。

师:你能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一下吗?先写在你的草稿本上。

(教师逡巡指导)同学们的小手都已经举得高高的了,谁愿意到讲台上来给它们排排队? (请一位学生上台排序)师:你们的答案与他相同吗?生:相同。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吗?生:mm,cm……(师板书)师:1 毫米有多长吗?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指甲盖的厚度)师:1 厘米呢?(大拇指的宽度)1 分米呢?(一柞)1 米呢?(双臂打开的长度)师:那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吗?(千米)同学们真棒,都有预习的好习惯。

2.引入千米师:那它应该排在这一排的哪个位置上呢?请哪位小朋友来给它排排队。

(生贴)师:你真聪明,我们掌声送给他。

3、生活中的千米师:千米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有发现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带领学生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校园也隐藏了一个 1 千米,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吗?(出示学校操场课件)生:操场师:那你知道我们的操场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生:250 米师:那么跑几圈就是 1 千米呢?生:4 圈师:上体育课跑过 1 千米吗?什么感觉?生:很累师:你能用你的身体尺来描述1千米吗?(学生摇头)(二)、感知 1 千米有多长1.体验 10 米的长度师:1 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要体验它的长度,我们先来看看十米的长度。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苏教版⼩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苏教版⼩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及想想做做1~5。

教学构想: 例题⾸先呈现了三幅涉及长度单位“千⽶”的图⽚,引导学⽣初步感受千⽶在⽇常⽣活中的应⽤,进⽽产⽣认识千⽶的⼼理需求。

在此基础上,向学⽣介绍千⽶。

这⾥的介绍包含了三个要点:第⼀,千⽶是⼀个长度单位,⽽且是⼀个较⼤的长度单位;第⼆,指明了它的应⽤范围,作为⼀个较⼤的长度单位,千⽶通常被⽤来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第三,千⽶的不同名称及字母表⽰⽅法。

初步了解上述内容后,再引导学⽣思考“1千⽶有多长”这个核⼼问题,联系他们的具体感受,进⼀步明确:10个100⽶是1000⽶,就是1千⽶。

即:1千⽶=1000⽶。

这样教学,有利于学⽣充分利⽤已有的知识和⽇常⽣活经验,在掌握千⽶基本含义的同时,初步形成对1千⽶实际长度的体验。

最后,再要求学⽣联系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度,试着说说“⼤约⼏圈是1千⽶”,帮助他们从不同⾓度丰富对1千⽶实际长度的体验。

教学⽬标: 1、在具体的⽣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1千⽶的长度观念,能进⾏千⽶和⽶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些有关千⽶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的应⽤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体会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

教学难点:建⽴1千⽶的单位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的长度单位? 学⽣互相⽐划并说说1⽶、1分⽶、1厘⽶、1毫⽶的长度。

《认识千米》(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千米》(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千米》(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教案:《认识千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长度单位》,具体讲述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直尺、地图。

学具: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通过PPT展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表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呢?”学生可能会回答:“用米、用厘米……”此时,我顺势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2. 千米概念的学习:我通过PPT展示千米的长度形象,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解释千米的意思。

例如:“1千米等于1000米,我们平时走路、跑步,可能要走几千米的路程。

”3.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我利用直尺作为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们把直尺上的1000个刻度标记为1千米,那么1千米就是1000米。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练习。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例如:“小明家到学校有2千米远,小明步行上学需要多少时间?”5. 千米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

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计算两家之间的距离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实际情景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教材第37页,完成练习题13。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一下,还能用在哪些情景中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请举例说明。

答案:1. 教材第37页练习题13的答案。

2. 例如:测量操场的长度、计算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等。

认识千米(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千米(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认识千米年级:三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定义和意义,能够正确使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千米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千米的定义和意义。

2. 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

教学难点:1. 千米的实际应用和换算。

2. 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米尺或卷尺。

3. 实物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千米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千米的定义:千米是长度单位,等于一千米,即1000米。

2. 解释千米的意义:千米常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如城市间的距离、国家间的距离等。

3. 示范如何使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操场的周长等。

三、实践与探究(15分钟)1. 分组实践活动:每组学生用米尺或卷尺测量一段距离,如教室的长度,然后将其换算成千米。

2.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学生尝试用千米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如书本、桌子等,并记录下来。

四、巩固与应用(10分钟)1. 出示一些长度数据,让学生将其换算成千米,如100米、500米等。

2. 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从学校到公园的距离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千米的特点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2. 鼓励学生运用千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计算商品的价格等。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千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1 认识千米|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1 认识千米|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1 认识千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将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千米的意义和用途;2.能够正确地使用千米来衡量距离;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认识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学习距离单位千米的意义和用途,并正确地使用它来衡量距离。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清晰、语言准确的表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单位可以用来衡量距离?有哪些常见的距离单位?2. 定义千米的概念通过展示教学用具(例如千米尺),引导学生讨论千米对应的长度。

并在画板上画出1千米长的线段,并帮助学生理解千米的长度单位。

3. 认识千米的用途通过介绍千米的用途,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可以用来衡量地球上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4.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了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长度单位,例如米和厘米。

5. 千米和米的换算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

例如,1千米等于1000米。

6. 练习通过许多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千米概念的理解,同时使他们掌握使用千米和米衡量距离的能力,并加强他们的表述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距离单位的认识,再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千米的单位和换算,自然地带出了学生如何使用千米衡量距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等内容。

通过多种手段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在表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此次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千米这一重要的长度单位,并加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1.认识千米》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1.认识千米》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1.认识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1.认识千米》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

此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千米作为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还是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千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千米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千米,理解千米。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表象。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有关千米的相关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教学学具:千米尺、米尺、实际场景图片等。

3.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学场地,便于学生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介绍今天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场景图片,如学校到家的距离、操场的长度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千米。

同时,教师介绍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千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

1.认识千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认识千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千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米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3.能够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千米、米、厘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千米是长度单位中比较大的一种,能够与米、厘米相互转换,建立起概念与实际应用场景的联系;2.将千米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学习先请同学看一组图片,让他们简单描述一下每张图片中人物的状态和所在位置,再带领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描述这些人所在位置的距离,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这个问题引出来后,再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千米。

2. 观察图片,讲解千米让同学再次看一组图片,以及标注在图片上的尺子,引导他们思考:这个尺子的作用是什么?标注在尺子上的数字与图片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接着,将讲解的重点转移到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是长度单位中比较大的一种。

其中,“千”代表“一千”,即1 km = 1000 m。

•让同学通过尺子标注的数字和图片距离之间的关系,体会千米和米、厘米的不同之处。

3. 制定小组任务把课堂分成小组,每组5-6个同学,让小组内成员聚在一起,相互讨论一下,在什么情况下经常会使用千米这个单位。

比如说回家的路程、去度假的路上、出门散步的时候、春游、爬山等等。

同时要求同学能够思考一下,千米、米、厘米这三个长度单位,在实际上闯荡生活中,应该如何转换使用。

4. 课堂讲解根据小组的讨论和思考内容,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并进行举例说明。

例如,去学校可以用千米来计算,而在学校里则可以用米或者厘米来衡量,千米和米、厘米的转换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

5. 完成小组小练习让同学完成分组小练习,根据画好的蚂蚁走过的路程,计算这段路程的长度,并用千米、米、厘米三种长度单位表示出来。

6. 总结通过本次课堂,同学们理解了千米的概念和意义,并学会了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实现了从具体实践场景到概念的转换和反过来实现实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千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千米作为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可能对千米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如知道1千米大约等于步行10分钟的路程。

但如何将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体会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教学难点: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灵活进行换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米尺、米尺、课件、实物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如自行车赛、马拉松比赛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场景中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米、厘米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1千米长的图片,如操场、公园等,让学生直观感受1千米的长度。

–提问:你们觉得1千米长什么样?–学生回答:很长的样子。

–教师总结:1千米就是很长很长的一条线段。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学生尺,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长度,如教室的长度、课桌的高度等,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千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千米》的内容主要包括:千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千米的实际应用等。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千米,感知千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测量、估算能力。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达到理解千米、会用千米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千米的概念了解不多,对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千米,感知千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千米,认识千米,掌握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千米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测量、估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千米,认识千米,掌握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2.难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千米。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测量、估算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模型、测量工具等。

2.学具:练习本、彩笔等。

3.教学课件:千米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千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千米,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了解千米,认识千米,掌握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认识千米|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1 认识千米|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章第1节“认识千米”。

该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了解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运用千米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重点:掌握千米的概念,能够运用千米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模型、米尺、PPT等。

2. 学具:学生尺、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一找有没有千米长的物体。

2. 知识讲解:介绍千米的概念,讲解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例题讲解:用千米模型演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千米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 千米在实际测量和估算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册第2.1节的相关练习题。

(2)运用千米进行一次实际测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 答案:(1)练习册第2.1节的练习题答案。

(2)实际测量结果:千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千米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需要在课后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上的距离、自行车赛程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千米》教案(校级一等奖)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千米》教案(校级一等奖)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千米》教案(校级一等奖)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千米》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理解千米与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长度单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米、厘米等基本长度单位,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

但千米作为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实际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千米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长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千米的概念,理解千米与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难点:能正确运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千米的长度。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直观印象。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米模型、米尺、图片等。

2.学具:练习本、铅笔等。

3.教学课件:千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展示千米的长度,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千米。

例如,展示一幅从远处观看的风景画,让学生猜测画中的距离是否用到千米作为单位。

2.呈现(10分钟)讲解千米与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千米的长度。

如: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千米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千米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千米一、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的基本概念,掌握它和其他单位的换算方法。

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千米进行计量和比较大小。

二、教学重难点1.千米的认识和换算。

2.实际生活中使用千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1.认识千米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3.运用千米进行计量和比较大小。

3.2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引导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和意义。

2.教师通过演示、讲解和举例等方式,详细说明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千米进行计量和比较大小。

四、教学流程4.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千米尺子、课件等。

2.教师准备小组活动材料:图纸、计量器具等。

4.2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黑板上的图片或课件展示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并询问学生这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及其问题。

2.认识千米(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黑板上的图示,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

3.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30分钟)教师通过彩色粉笔的演示,详细讲解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并让学生通过书本上的练习完成对应的计算题。

4.运用千米进行计量和比较大小(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千米进行距离的计量和比较大小。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纸,使用千米尺子测量图纸中的建筑物和道路的距离,并用千米进行计量和比较大小。

4.3 教学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黑板上的总结重点,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及成果。

2.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操作和书本上的作业表现。

3.学生的笔记和课堂表现。

六、板书设计内容方法千米的认识介绍、举例千米和其他单位的换算彩色粉笔演示运用千米进行比较小组活动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加深,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千米进行计量和比较大小。

2.1《认识千米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2.1《认识千米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认识千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的单位,1千米等于1000米。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能够将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2. 千米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然后引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2. 讲解千米的概念(1)教师讲解千米的概念,1千米等于1000米。

(2)通过举例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城市的距离、计算车辆的行驶速度等。

3. 千米的单位换算(1)教师讲解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米等于1000米、100000厘米等。

(2)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千米单位换算的理解。

4. 千米的实际应用(1)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运用千米解决问题的经验。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3. 学生能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2. 通过练习题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提高教学效果。

4. 在课后作业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5.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千米的实际应用”。

这是因为千米作为长度单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像米、分米、厘米那样直观,因此,如何将千米的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苏教数学《认识千米》教案

苏教数学《认识千米》教案

苏教数学《认识千米》教案苏教数学《认识千米》教案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和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

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资源: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米。

(学生用手势,米尺或身边物体的`长度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学校跑道一圈长250()安镇到无锡的公路大约长14()师:我们安镇到无锡的公路长度,为什么眼用千米做单位?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讲述: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介绍千米的符号。

(板书:千米Km)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相机出示图片:铁路、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记,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等)你知道每副图片的含义吗?二、师生探究——建构“1千米”的概念1、动态演示过程——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猜看!(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仔细观测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多媒体可见演示:每测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别显示出“100米”“200米”“300米”……“900米”,最后随着音乐声响起,“1000米”变为“1千米”。

(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000米=1千米指导学生读这个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这是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的一节数学课。

在第三章的第六节,教材讲解了计量长度中的“千米”。

对于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不太能够理解什么是“千米”以及具体的长度和意义。

本节课就是想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设计,让学生们了解“千米”并且掌握和描述千米的长度与意义。

2.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设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千米”。

•让学生能够描述千米的长度和意义,掌握有关千米的相关专业术语。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比较更加敏锐的感知千米与米之间的长度差别。

•通过数学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计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换算。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且以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和视频作为进入课堂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好奇和期待中进入学习状态中。

步骤二:探究针对这一内容,我们提供一些性质可以用来对千米进行辅助认识的方式。

方式一:测量距离教师在课堂中设置几个地点,并给出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给出对于千米和米的描述。

由学生用纸尺等工具来测量这些距离,并且通过观察二者之间的长度区别,感性认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方式二:游戏猜字在授课后,教师根据千米的意向和含义来设置一些能够用文字描述的玩具、建筑物等物品。

比如,“这是什么?”,“非常长的建筑物”,“用于很多人聚集的场所”,让学生猜出其正确的概念,同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制作千米标尺,或者是将每个标尺从头至尾用合适的词语进行一一概括。

步骤三:总结在探究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

总结的重点可以包含:•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基本单位之一。

•千米是而已描述一些道路、建筑、城市等等。

•千米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方式掌握更好的长度和换算方式。

步骤四:延伸在完成探究后,教师要进行统计,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比如通过进行5个问题的小测试等,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将这些知识融入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4.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相信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千米》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千米》苏教版

《认识千米》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单位之一,掌握千米的符号和换算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和符号2. 千米的换算关系3. 千米的测量和计算4.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千米的概念、符号和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千米的测量和计算,以及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米的概念、符号和换算关系。

2. 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千米的测量和计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千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千米的概念和符号:讲解千米是长度单位之一,用符号“km”表示。

3. 讲解千米的换算关系:讲解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

4. 千米的测量和计算: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千米进行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5.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学校到家的距离、公园的周长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千米的概念、符号和换算关系,以及千米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千米概念、符号和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千米进行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讲解千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千米》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千米》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千米》苏教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理解千米的概念。

2.认识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运用千米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2 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小数和整数进行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2.能够运用千米单位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1.3 情感目标1.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美妙和应用性。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千米单位的认识和使用。

2.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2 教学难点1.整数和小数之间的换算。

2.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介绍千米的概念,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引出千米、米、分米、厘米的关系,并在白板上用图示方式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1千米等于多少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3.2 学习新知识3.2.1 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1.教师出示一些例题,引导学生将千米转化为其他长度单位。

例如:4千米等于几米?16千米等于几米?2.5千米等于几米?或将其他长度单位转化为千米。

例如:3400米是多少千米?800米是多少千米?2.请学生根据换算公式自己计算结果,发现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3.2.2 运用千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1.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河流的长度是多少千米?我们从学校到公园要走多长的路程?全国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并让学生计算答案。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3 巩固练习1.布置练习题,既包括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题目,也有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目。

2.课外继续巩固学习新知识。

4. 教学反思4.1 教学亮点1.教学过程中,运用具有启发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教师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教学为本”的原则,设计了一些生活类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入了解千米单位的实际应用。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千米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千米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千米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千米。

2.能正确、熟练地念出千米的读音。

3.能估算和测量距离。

4.能够正确使用千米来描述距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千米及其使用。

2.难点:如何准确估算和测量距离。

三、教学内容1. 认识千米(1)引出话题小学生大部分都跑过长距离了。

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张长跑比赛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赛地点两侧的的道路标志牌,并询问他们对标志牌上的数字是否熟悉。

(2)千米的含义将“千米”两个字分开,写在黑板上,再请学生们拼读。

译成汉语“千米”是由“千”和“米”两个词组成的,意为“1000米”的长度单位。

(3)与平时生活联系与学生们一起谈谈平时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相当于千米。

2. 认识千米的读音(1)千米的读音让学生听读“千米”,并指导他们正确发音并背诵单词。

(2)脑筋急转弯请学生们回答这个问题:“千米是千只米虫爬的距离吗?”三、教学方法1.听众式教学法。

2.课堂讨论和互动式教学法。

3.示范指导和实践操作式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本课时为45分钟,安排如下:1.导入新课,引出话题。

(5分钟)2.介绍千米的含义。

(10分钟)3.与平时生活联系。

(5分钟)4.认识千米的读音。

(10分钟)5.脑筋急转弯。

(5分钟)6.练习。

(10分钟)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出话题。

教师展示一张长跑比赛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赛地点两侧的道路标志牌,并询问他们对标志牌上的数字是否熟悉。

2. 介绍千米的含义。

将“千米”两个字分开,写在黑板上,再请学生们拼读。

译成汉语“千米”是由“千”和“米”两个词组成的,意为“1000米”的长度单位。

3. 与平时生活联系。

与学生们一起谈谈平时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相当于千米。

4. 认识千米的读音。

让学生听读“千米”,并指导他们正确发音并背诵单词。

5. 脑筋急转弯。

请学生们回答这个问题:“千米是千只米虫爬的距离吗?”6. 练习。

1.学生们围成一圈,每个人说出自己知道的与千米有关的事情。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千米丨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千米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具体章节为2.1认识千米。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千米的定义、换算以及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千米的概念,了解千米的换算方法,并能够将千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千米换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学校到家的距离,引出千米的概念。

2. 千米定义:千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一千米。

3. 千米换算:引导学生学习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方法,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

4. 例题讲解:给出例题,如:学校到家的距离是500米,请问学校到家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500米是多少千米?1000米是多少千米?6.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测量公园的长度、计算跑步的距离等。

六、板书设计1. 千米的定义2. 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方法3.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1千米等于_____米,1米等于_____厘米。

(2)计算题:学校到家的距离是300米,请问学校到家的距离是多少千米?(3)应用题:请你举例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答案:(1)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0厘米。

(2)学校到家的距离是300米,等于0.3千米。

(3)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测量操场的长度、计算骑自行车的距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千米的定义和换算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千
米》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千米》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课题:认识千米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

(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
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
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