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与运用论文

合集下载

丹参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

丹参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

浅析丹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摘要】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受到了很大重视并且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对丹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浅析,丹参药理作用多样,临床作用明显,应用较广泛。

【关键词】丹参;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丹参是唇形科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作为入药部位,是中药中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

丹参味苦,性微寒,包含水溶性及脂溶性多种有效成分,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

1 化学成分及药物剂型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两大类:①酚酸类化合物;②丹参酮类化合物1。

前者是水溶性的,主要包括丹参酸a、b、c,后者是脂溶性的,主要包括丹参酮、隐丹参酮、异丹参酮等。

目前,常用的丹参制剂包括注射液、滴丸、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片以及冠心丹参片,其中复方丹参片和冠心丹参片已被中国药典收载。

2 药理作用2.1 对血液循环系统丹参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使血流动力学效应得到良好改善:丹参作用于衰弱的心脏,使其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此外,丹参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和肢体动脉,但是对于脑动脉显示无扩张作用。

②抗血栓作用:研究表明,丹参具有延长凝血时间的作用,而且能够降低血瘀患者的全血及血浆粘度,将红细胞的电泳时间缩减,从而接近正常水平。

丹参酮等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中磷酸二酯酶(pdes)活性,增加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进而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和释放,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另外,通过增强纤溶酶的活性而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也可以达到抗血栓的效果2。

2.2 抗炎和抗菌作用丹参对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白细胞游走及溶酶体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且,它能够使前列腺素e1(pge1)和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含量降低,减少炎症的渗出,进而达到对抗炎症的目的。

此外,隐丹参酮等丹参酮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变形杆菌等一些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2。

2.3 抗肿瘤作用丹参能够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它还可以使抗癌药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增强。

中药论文范文

中药论文范文

中药论文范文中药论文范文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本篇论文将重点探讨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中药在心脑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

许多中药被证实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例如,丹参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等作用,可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另外,川芎、桂枝、细辛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

一方面,中药通过调节血液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如血浆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影响心脑血管的收缩与扩张。

另一方面,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直接靶向心脑血管系统,发挥它们的药理作用。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等途径,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保护心脑血管功能。

尽管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其次,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生产仍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管理。

最后,中药的应用范围和适应症仍需明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可以为中药在心脑血管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持,促进中药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700字)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王五. 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19(3):256-260.2. 王六,赵七. 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21,33(4):478-483.3. Liu J, Zhu M, Shi 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treasured natural resource of anticancer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mJ Chin Med. 2018;46(4):739-755.。

中药学论文范文

中药学论文范文

中药学论文范文中药学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药效、临床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临床医学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中药学的研究现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学的研究手段和技术不断提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在药理学方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在药物化学方面,通过分离纯化中药有效成分,可以大大提高中药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使中药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在药用植物学方面,对中药材的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也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中药材的资源调查、开发和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中药资源,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药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成为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是中药的规范化研究。

通过对中药的质量标准、生产工艺、用药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使中药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是中药的个性化应用。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可以根据个体的基因特征来选择最适合的中药治疗方案,实现中药的个性化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中药学对临床医学的贡献不可忽视。

中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应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在慢性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中药的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中药在调理养生、预防疾病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中药学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表明了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药学对临床医学的贡献不可忽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和发展,我们有必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为中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

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

关于中药的论文1500字篇一:有关-中药的论文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姓名:井源博专业:药剂学学号:104753121090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摘要]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麻黄汤的指纹图谱。

方法:采用RP-HPLP法,色谱柱为WatersXTerraRP18(3.9mm×150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10mmol/L碳酸氢铵溶液(用浓氨水调pH至9.5),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5nm;流速0.8ml/min。

结果:以麻黄碱为参照峰,标示出麻黄汤10个共有峰,并说明了其药材归属。

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良好的精密度,为麻黄汤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麻黄汤;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麻黄汤为医圣张仲景名方,出自《伤寒论》,全方以麻黄为君,配伍桂枝、杏仁、炙甘草所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1],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无汗而喘[2]。

现代药理及拆方实验研究表明,麻黄汤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生理活性及药动学不尽相同,且方中桂枝、杏仁、炙甘草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药动学影响较为显著[3-5]。

因此,笔者试图运用RP-HPLC法,通过建立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麻黄汤指纹图谱,为较深入地研究该方有效成分的变化提供分析手段,同时,以期从多药物、多成分的系统化角度实现对麻黄汤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

1 仪器与材料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0分离单元,Waters 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药材均购于安国药材市场,经解放军第302医院中医药研究所肖小河研究员鉴定为正品,即: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干燥草质茎,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L. var. ansu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yrrhizauralensis Fischer的干燥根及根茎。

茯苓的功能主治和用法论文

茯苓的功能主治和用法论文

茯苓的功能主治和用法论文茯苓简介茯苓又名茯神、茯苓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属于真菌门多孔菌纲下的茯苓科植物。

其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地区。

茯苓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主要成分包括茯苓酮、茯苓醇、茯苓苷等多种有效成分。

这些成分赋予了茯苓很多药理作用,包括:1.利尿作用:茯苓能够促进尿液排出,从而有助于减轻水肿等症状。

2.消炎作用:茯苓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不适。

3.抗肿瘤作用:茯苓中的茯苓酮具有抗肿瘤活性,对一些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

4.抗氧化作用:茯苓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

5.调节免疫功能:茯苓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茯苓的主要功效1. 利尿消肿茯苓被称为“天然利尿剂”,可以促进体内多余的液体排出,减轻水肿等症状。

对于肾脏病、水肿型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2. 改善消化功能茯苓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对于胃寒、食欲不振等胃肠道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 抗炎镇痛茯苓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用于缓解炎症引起的痛苦。

对于关节炎、风湿痛等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降低血脂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于高血脂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5. 抗肿瘤茯苓中的茯苓酮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对于一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茯苓的常见用法茯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使用,常见的用法包括:•茯苓煮汤:将茯苓切片煮汤,可以增加饮品的药性,起到调理作用。

•茯苓煎剂:将茯苓煎煮成药水,可以直接服用,起到药效作用。

•茯苓粉末:将茯苓研磨成粉末,可以制作成胶囊或者口服液,方便服用。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茯苓。

•对于过敏体质者慎用茯苓。

•长期使用茯苓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茯苓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其药理作用和主要功效,可以更好地了解茯苓的作用及用法,合理使用茯苓,起到治疗与保健作用。

中药论文范文大全

中药论文范文大全

中药论文范文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药论文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重要学术作业,对于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药论文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一】题目: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黄芪,中药名。

为豆科植物黄芪的根。

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功效。

黄芪主要化学成分为黄芪甙、黄芪酸、黄芪醇等。

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疲劳、抗氧化、抗炎症等药理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脾胃虚弱、自汗盗汗、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症状。

黄芪还可用于治疗肿瘤放疗和化疗的辅助治疗,能够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范文二】题目:人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人参,中药名。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具有补气养血、益气生津的功效。

人参主要化学成分为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人参酸等。

人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血管循环、抗疲劳等药理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脑血管疾病、疲劳乏力、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

人参还可用于改善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范文三】题目:枸杞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枸杞,中药名。

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果实。

具有滋阴补肾、明目益气的功效。

枸杞主要化学成分为枸杞多糖、枸杞甙、枸杞碱等。

枸杞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提高视力、增强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视力减退、疲劳乏力、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

枸杞还可用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视力、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是关于黄芪、人参、枸杞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应用中药,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药学论文(合集5篇)

中药学论文(合集5篇)

中药学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中药学论文中药学论文[关键词] 中药;安全性;思考论文摘要:中药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毒性低、安全,事实上也是如此。

安全、有效是对药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备条件。

但是近年来一系列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如: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黄连事件等,以及国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种种报道,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

来自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统计,1997年1月~2001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中药不良反应报告301例,涉及中药品种87种。

注射剂在品种上占32.18%,在不良反应例数上却占到68.71%。

在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占14%。

2006年6月1日国家药监局叫停中药鱼腥草注射剂无疑是对长期被标榜为“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中药的又一次挑战。

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几方面原因:1药物本身有毒性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中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它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和独特的临床疗效,许多疑难杂病离不开它;另一方面临床又很难驾驭、使用它,稍不小心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使用不当是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在对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及中毒事件的综合分析后发现,使用不当是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

概括其原因大体如下。

2.1误服伪品药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中药的药材非常讲究产地、品种、采集季节及药用部位。

同一种药材,若产地不同,安全性会有较大差别;同一种药材,若产地相同,采收季节不同或药用部位不同,对其作用、安全性也有影响。

2.2药物的使用剂量过大超过了国家《药典》规定的范围,从相关报道来看,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此有较大关系。

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临床医生采用大剂量处方,二是患者不按规定剂量服药。

2.3 药品炮制不当药品炮制不当也会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上升;如果严格按照药物的炮制程序,是可以减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毒性,这样就可使患者发生中毒或不良反应的机会减小。

药学论文范文

药学论文范文

药学论文范文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核心工作,是世界药学发展的趋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药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药学论文范文一:中药中医药学论文1合理用药基本原理1.1现代合理用药原理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诊断、开处方、包装调配、分发给患者以及患者遵医嘱服用药品的过程。

简而言之,合理用药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

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用药内涵有明确规定,包括: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⑤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1.2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

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

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1.2.1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1.2.2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1.2.3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1.2.4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

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

中药学论文的参考范文(热门5篇)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

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

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中药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根据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中药学岗位工作的任务。

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在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

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中药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

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

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

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

从中药药理作用的角度解析中药如何发挥药效作用可举例说明。(不少于800字)

从中药药理作用的角度解析中药如何发挥药效作用可举例说明。(不少于800字)

从中药药理作用的角度解析中药如何发挥药效作用可举例说明。

(不少于800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其发挥药效的基础,下面将从中药药理作用的角度解析中药如何发挥药效作用。

一、中药的药理作用1. 清热解毒清热解毒类中药常用于治疗热毒病、痈肿疮疡等疾病。

该类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等作用,能够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例如,连翘作为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富含连翘苷、连翘油等成分,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2.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类中药常用于治疗血脉不畅、瘀血阻滞等疾病。

该类中药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镇痛、抗炎等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川芎作为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富含川芎嗪、川芎醇等成分,能够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从而治疗头痛、眩晕等疾病。

3. 健脾化湿健脾化湿类中药常用于治疗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等疾病。

该类中药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利尿、抗风湿等作用,能够促进机体代谢,排除体内废物,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陈皮作为一种健脾化湿的中药,富含挥发油、橙皮苷等成分,能够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从而治疗消化不良等疾病。

二、中药药理作用与药效的关系1. 中药药理作用与药效的相关性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药效密切相关,药理作用是药效的基础。

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化湿等,而这些作用都与中药的药效密切相关。

清热解毒类中药能够治疗热毒病、痈肿疮疡等疾病,活血化瘀类中药能够治疗血脉不畅、瘀血阻滞等疾病,健脾化湿类中药能够治疗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等疾病。

2. 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样性中药的药理作用不仅局限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化湿等,还具有其他多种作用。

例如,补肝肾类中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精髓等作用,能够治疗肝肾亏损等疾病;平肝熄风类中药具有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等作用,能够治疗肝阳上亢等疾病;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能够治疗痈肿疮疡等疾病。

刺五加中医药用和功效论文

刺五加中医药用和功效论文

刺五加中医药用和功效分析摘要:中医医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中草药物药效的不断研发。

刺五加,是多年生五加科属落叶灌木,别名刺拐棒,俗称老虎撩子,树皮根茎药用价值极高。

现代医学条件下,科学的认识和分析刺五加的中医药用功效,有助于人们的医疗保健和身体健康保障。

关键词:刺五加;中医药用;功效分析【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41-02刺五加,作为古今中医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的中草药材,以其独特高效的药用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堪与人参相媲美。

本文结合刺五加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药理成分分析,阐述了刺五加的中医药用价值和实际功效。

1 刺五加的主要药性成分刺五加根茎中含有多种配醣体。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刺五加的主要成份包括:1.1 刺五加含有大量胡萝卜素。

刺五加甘a在人体内能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可防治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

刺五加甘b为紫丁香素,是刺五加的主要强壮成分,有促性腺、抗辐射、抗疲劳等作用。

1.2 刺五加含超氧化歧化酵素sod复合物,sod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能,可以增强人体免疫以及抵抗自由基攻击的效果,具有抗老化功能,可增强人体机能的免疫力、防止过早衰老及促进健康。

1.3 刺五加亦含有丰富的葡萄糖、维他命以及矿物质。

经过研究分析,刺五加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1、b2及维生素c等,同时还含有锰、铜、镁、锌、铁、钾、钙等矿物质成分。

1.4 刺五加含有芝麻脂素、木栓酮、皂甘、真皮素、刺五加甘等物质。

芝麻脂素成份具有止咳、袪痰效果,也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

配类糖体还元基,具有刺激性荷尔蒙以及镇静和调整心肌能力的作用。

2 刺五加的药理功效分析研究证明,刺五加的根茎皮含有多种丰富的药理成分。

对于人体各种肌能组织的医药功效比较广泛:2.1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效:刺五加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刺激兴奋和抑制作用。

刺五加能有效改善神经兴奋程度,增加大脑皮层的内抑制过程。

刺五加提取物能削弱水合氯醛、氯丙嗪及巴比妥的抑制作用,可缩短乙醚的麻醉过程,延长己烯醛麻醉时间,具有抗惊厥功效。

中药药性与运用论文

中药药性与运用论文

中药药性与运用【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疾病的增加,大部分疾病通过西药进行治疗只是暂时缓解,复发率较高,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中医药。

本文通过对中药药性及运用的综述,面对西药有取代中药迹象的现状,促进国人认识中医药治疗方法,以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中药药性;中药运用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56-02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与疾病不断作斗争,通过实践和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丰富和发展了医药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疾病斗争和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1];几千年来,它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同属一脉,把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用药经验相结合,既有理论依据,更有临床实践。

通过长期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步认识到中药的性质,再概括不同的性质,总结出了药性理论,所以药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了临床实践。

中药药性正是这样高度的概括了中药性质与功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

1 中药的基础理论主要说明如下11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平)四种特性四气最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列》“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温性药物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如人参、荆芥、鹿茸、白芷等。

热性药具有驱寒、温里作用;如白参、当归、干姜等;有的药具有强烈刺激,如巴豆、大风子;有的药具有毒性,如乌头。

寒性药物具有平衡内环境热量的作用,有的含有甙类,如地肤子、番泻叶、黄芩等。

凉性药物具有散热作用,所含物质以挥发油为主,如薄荷脑。

中医认为,热用寒治,寒用热治,这是基本用药[2]。

12 “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个味泛指药物对机体的某种作用,是中药临床功能总结出的抽象的味;当然也包含食物营养对机体进行滋补,而中药五味不是正常的酸、甜、苦、辣、咸的味觉感受。

【论文范文】中药贝母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

【论文范文】中药贝母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

论文范文题目:中药贝母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编辑:司马小【摘要】论述贝母的功效如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解毒散结等,从《本草纲目》、现代医学和新方应用三方面对贝母的临床应用加以总结。

最后讲述了贝母的多种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喘、抗菌及抗溃疡作用。

【关键词】贝母;临床应用;药理作用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陶宏景谓之“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后至《本草纲目拾遗》始将分为川贝及浙贝两种,以下是对其功效、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的一些浅谈。

1 贝母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贝母释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气味(根)辛,平,无毒。

《本草纲目拾遗》中把贝母分为川贝母、浙贝母。

1.1 川贝母又可称为贝母、空草、贝父等。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

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咳,咳痰带血,肺痿,肺痈,瘿瘤,瘰疬,喉痹,乳痈等症状。

服用时3~9 g,研粉冲服一次1~2 g,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

1.2 浙贝母又名土贝母、象贝、浙贝、象贝母,大贝母。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浙贝母性寒,味大苦,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经。

浙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等症状,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外敷。

2 贝母的临床应用2.1 《本草纲目》中贝母可以用于以下症状(1)胸膈郁积。

用贝母(去心),加姜汁炒后研细,再和姜汁、面糊做成丸子。

每服七十丸。

(2)化痰降气,止咳解郁。

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3)小儿百日咳。

用贝母五钱、甘草(半生半炙)二钱,共研为末,加砂糖调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以米汤化服一丸。

(4)乳汁不下。

用贝母、知母、牡蛎粉等分,研为细末。

每服二钱,猪蹄汤调服,此方名为“二母散”。

关于中药学的论文

关于中药学的论文

关于中药学的论文中药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毕业专题是中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积极探索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专题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的中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药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中药学的论文范文一:中药医治包块病例分析盆腔炎性包块是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严重损害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西医抗菌素治疗往往不能完全奏效,中医治疗本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我们自制盆腔炎性包块经验方口服加灌肠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6年7月—2011年8月年我们病房及门诊病人,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检查,收治了确定为盆腔炎性包块,中医辨证属湿热瘀结证病人64例。

均有性生活史,病程半月~5年,以上64例病人按入组序号随机分位为两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年龄18~53岁,平均(35.40±9.3)岁,B超显示包块(4.5×4.6×3.1)~(11.2×7.0×4.6)cm3,对照组年龄19~52岁,平均(34.43±8.7)岁,B 超显示包块(4.4×4.7×3.2)~(10.7×6.8×4.9)cm3。

两组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根据《中医妇科学》[1]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主要证候:低热起伏,小腹隐痛或刺痛,或胀痛,拒按,检查有包块,痛连腰骶,经期或过劳后加重,胸闷纳少,口干不欲饮,带多色黄或黄白相间,质黏稠,有异味,大便秘结或溏稀,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弦数。

西医诊断依据[2]:有盆腔炎病史,有急性期表现的病人有使用抗菌素7~14天后,盆腔炎性包块不消改用中药治疗,或有低热,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白带多,妇检扪及宫颈举痛,子宫固定压痛,子宫周围扪及边界不清包块,压痛,B超下子宫上方或后方、左右两侧可见包块囊壁光滑,边界清晰或不清囊性的无回声区,输卵管积水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盆腔有积液。

论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中药性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指的是中药药性的性质和味道。

性味是中药药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也逐渐增多。

一、中药性味与现代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现代药学的研究发现,中药的性味与其含有的活性成分密切相关。

例如,中药苦寒性味常与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成分相关;中药苦寒性味常与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成分相关;中药酸涩性味常与含有鞣质、生物碱等成分相关。

对中药性味与现代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中药的药物活性机制和药理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二、中药性味与疾病的关系研究中药的性味特点也与其对不同疾病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

例如,中药苦寒性味对热性疾病具有清热作用;中药酸涩性味对腹泻性疾病具有收敛作用。

对中药性味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发现适用于不同疾病的中药,并进行个性化治疗。

三、中药性味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现代药学研究发现,中药的性味也与其与西药相互作用的机制有关。

如何合理应用中药和西药的问题一直是医药界面临的难题。

中药性味对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与西药的相互影响机制,为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降低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四、中药性味与药物制剂研究中药制剂是中药在现代药学中的重要应用形式。

中药性味对药物制剂的选择和配伍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苦味对制剂的黏附性有促进作用;酸味对制剂的溶解性有促进作用。

研究中药性味与药物制剂的关系,可以为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对于揭示中药的药效机制、合理应用和开发中药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性味的研究需要结合现代药学的科学方法,比如化学组分分析和药效学实验,以及临床应用验证等。

中药性味的研究对于提高中药的疗效和确保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中药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中药专业论文范文1实践教学可以夯实理论学问,同时提高同学实际操作力量。

通过实践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加深同学对基础理论学问的认知,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养中药专业人才,并为同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科学方法、提高课外实践力量搭建宽阔平台。

针对中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试验教学、实训教学、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1.试验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课程方案中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课程占试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90%以上,并开设肯定数量的创新性试验。

通过开展试验教学,巩固了同学们的理论学问,同时提高了其实际操作力量。

2.实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方案中,支配肯定学时(学分)的实训,让同学在模拟情境中联系理论学问,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获得学问综合运用的力量。

3.实习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需支配同学进行必要的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实习,保证一人一题,并与实际生产问题要紧密结合。

每个同学依据自己的实习方向,设计实习内容,制定实习方案,形成实习成果。

4.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利于拓展同学学习思路,加强同学专业力量和综合力量的提升。

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在大二暑假期间支配去野外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采药,制作标本。

由同学们自由分组,自行打算采集标本的种类,依据采集到的标本,查阅相关资料,猎取与该标本相关的学问。

同时,中药专业的同学每年暑假,每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并依据自己的实践经受,撰写实践总结,从而熬炼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二、基于其次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其次课堂是相对教学课堂而言,指在完成本专业的培育方案的专业课程之外,基于专业学问,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项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其次课堂培育同学的综合素养、运用学问的力量、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实践力量等。

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长,其次课堂活动的开展应当符合专业特色,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育目标。

中药及其药效的研究与应用

中药及其药效的研究与应用

中药及其药效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

中药的药效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经过世代的传承和积累,中药已经经过严格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成为了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本篇文章将介绍中药的药效、研究和应用。

中药的药效中药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各种中药因其独特的药效,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治疗。

中药的药效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类和描述,比如性味、功效、药物作用等。

以性味为例,中药可以被分为寒凉、温热、平和、辛苦、甘苦等五种不同的性味。

不同的性味对应着不同的药效。

中药的药效主要通过其独特的药物成分来实现。

中草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有很多,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甙类、黄酮、挥发油、黄酮类、酚酸类等多种。

这些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口服、外用等不同的途径被人体吸收。

中药中的不同化学成分对应着不同的药效,例如某些化学成分可以调节身体的免疫系统、抗氧化、抗炎、抑菌等。

研究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一直备受医学界关注。

众多科学人员通过实验,不断去发现和研究中药中的新成分和新效应。

研究中药的药效,需要运用到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这些学科的研究,可以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

中药的药效研究可以分为分离提取、化学结构分析、生物学测试、药效评价等多个环节。

其中分离提取环节是中药研究的核心部分。

科学家通过不断优化提取方法和分离技术,不断地发掘和提取中药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这些提取的化学成分可以用于制作中药的药品。

在生物学测试环节,科学家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效应等问题。

应用中药中药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其独特的药效使其在治疗疾病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的应用,不仅可以针对症状对症下药,还可以进行整体的调养,达到“防病于未然”的效果。

现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药作为一种传统而安全的医学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

中药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涉及到内科领域,还有外科、骨伤、妇产等多个领域。

关于甘草的毕业论文

关于甘草的毕业论文

关于甘草的毕业论文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很多药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甘草的药用功效及其应用领域。

一、甘草的概述甘草,即甘草根,是一种典型的中药材。

它被广泛地用于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和皮肤科的临床治疗中。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甘草很多的药理活性。

二、甘草的药用功效1、调和药性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功效。

它可以调节其他药材的性质,从而提高整个方剂的疗效。

同时,它的温和的性质也可以缓解其他药材的刺激性,使患者的不适感得到缓解。

2、抗炎和抗过敏甘草中的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有很好的抗炎和抗过敏的功效。

这个功效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过敏症、结缔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3、保肝护肝甘草中的成分可以增加肝脏细胞的代谢能力,调节肝脏的功能。

这样可以减轻肝脏负担,保护肝脏。

这个功效主要应用于肝病、肝损伤等领域。

4、促进消化甘草可以增加胃肠道黏膜的保护屏障,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这个功效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胃溃疡、胃炎、慢性胃肠炎、腹泻等领域。

三、甘草的应用领域1、消化系统疾病甘草可以促进消化,缓解胃痛、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

2、呼吸系统疾病甘草可以抗炎和抗过敏,缓解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

3、皮肤过敏症甘草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缓解皮肤过敏症的症状。

4、结缔组织疾病甘草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的症状。

5、神经系统疾病甘草可以镇静、安神,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四、甘草的使用注意事项虽然甘草有很多的药用价值,但是在使用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1、甘草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遵守医嘱。

2、长期使用甘草应注意控制剂量,避免出现副作用。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应使用甘草。

4、甘草不能与某些药物同用,如利福平、地塞米松等,因为会引起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性与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疾病的增加,大部分疾病通过西药进行治疗只是暂时缓解,复发率较高,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中医药。

本文通过对中药药性及运用的综述,面对西药有取代中药迹象的现状,促进国人认识中医药治疗方法,以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中药药性;中药运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63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3)-06-3356-02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与疾病不断作斗争,通过实践和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丰富和发展了医药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疾病斗争和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
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1];几千年来,它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同属一脉,把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用药经验相结合,既有理论依据,更有临床实践。

通过长期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步认识到中药的性质,再概括不同的性质,总结出了药性理论,所以药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了临床实践。

中药药性正是这样高度的概括了中药性质与功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

1 中药的基础理论主要说明如下
11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平)四种特性四气最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列》“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温性药物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如人参、荆芥、鹿茸、白芷等。

热性药具有驱寒、温里作用;
如白参、当归、干姜等;有的药具有强烈刺激,如巴豆、大风子;有的药具有毒性,如乌头。

寒性药物具有平衡内环境热量的作用,有的含有甙类,如地肤子、番泻叶、黄芩等。

凉性药物具有散热作用,所含物质以挥发油为主,如薄荷脑。

中医认为,热用寒治,寒用热治,这是基本用药[2]。

12 “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个味泛指药物对机体的某种作用,是中药临床功能总结出的抽象的味;当然也包含食物营养对机体进行滋补,而中药五味不是正常的酸、甜、苦、辣、咸的味觉感受。

13 升降浮沉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清气和浊气有规律地升降出入才可以维持人的正常生理运行,如果气机升降不调,就易生病,需要用中药对气机进行调理,这就是药物调理理论基础。

14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范围归经理论最早见于《内经》,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形成了归经学说。

古代医家将药物的形、色、气、味等特性作为药物归经的依据之一。

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药物有效物质或作用在机体具有分布规律。

近代归经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能够揭示药物对一些经脉的有效作用。

15 有毒无毒主要是指药物对人体是否有无毒害作用所有有毒
的药物,大都作用强烈,对人体有毒、副作用。

而广义来说,一方面指药物的偏性,指有的药物虽然没有大毒,但是长时间服用,也会有偏性的;另一方面,也是指药物功效情况。

一般药物的偏性或
有无毒副作用都与药物本身所含的成分相关。

对药物毒副作用的判断,应该了解药物本身所含的成份是否具有毒副作用。

一般像芦根、蜂蜜、茯苓等药物的组成是不具有毒成分的,所以对人没有伤害,而马钱子、巴豆、斑蝥等均具有毒成分在内,人体服用会造成伤害。

一般药物的“毒性”与药物本身含有的有效成分相关。

有效成分少量的就产生明显作用的称为“大毒”,而有效成分大量才有效果的称为“小毒”[3]。

16 中药的功效,是大部分人选用中药对症的依据,方法与使用一些西药制剂类似但真正规范中药选用首先应该以中医诊断为依据,结合药性四气、五味,参选功效适宜药品组方。

2 对于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主要有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临床运用的研究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性有其内在关联,如四气中寒热温凉四气,其化学成分与其药性有关。

如温热药附子、干姜等口服后能使寒证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使催化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增加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生成,对内分泌腺的功能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寒性药的作用与热性药物恰好相反,寒性药知母、石膏等能使热证患者亢进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减弱。

甘味药能够调节身体机能,能补充身体所缺,增强其抵抗能力,并且能杀菌、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利尿等;而辛味药的作用主要在于解热、抗菌、抗病毒等;咸味药能镇静、镇痛以及杀菌、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
凝血、利尿等[4]。

中药临床应用是药性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药性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3 目前对中药基础研究已经被中医药界广泛关注并在努力研究,因为其理论既表明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应用规律的前提,也是中药在临床应用的保证
对中药的药性和药理同时研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找到中西药理的联系,通过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对中药理论进行研究,更好地揭示中药功效的本质,对药物、机体、细胞、分子之间作用进行了解,更好地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

通过对中药药理的研究,能给中药定量定性,所以中药能更客观,在研究上更具有科学性,虽然在中药药性指导下,能灵活运用,但是变得把握困难,药效不能重复发挥。

而西药的特性可以弥补了这一短缺,比如对抗生素的使用,不管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其药都具有相对的稳定的。

如果能在中药本身应用的基础上,能够对本身的效理更好地吸收,中药的应用必然更具有规范性[5]。

4 结论
现代研究已经表明中药药性总结具有某些共同规律,我们通过中药药理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对中药药性从本质进行提示其科学内涵,将药性理论的宏观性与微观性相互渗透与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必然促进中医药理论现代化进程。

同时,我们加强对传统文化理论现代解析,将促进中药的药性理论对临床的指导,尽可能地将中药应用范围扩大,使中药的服务范围更广泛,为中药的新应用
奠定基础,从而对中药理论进行更好的解释,加快促进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将中药融入现代,加快中药走出国门步伐,为更多的人服务,使中药受到全球人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张海鹏,陈润花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三思[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5):1201-1202
[2] 刘悦,郑金生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27-330
[3] 沈志冲药性理论的临床中药分类体系建设[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4):100
[4] 梁晓东,唐迎雪浅析中医系统论原理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之应用[j]中药与临床,2012(1)
[5] 苗明三,杨亚蕾试论药性理论的基本药理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6):110-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