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过后便是辉煌 荒谬的苦难美学

合集下载

苦难与飞翔:当你把苦难战胜时,苦难便成为你生命的财富

苦难与飞翔:当你把苦难战胜时,苦难便成为你生命的财富

苦难与飞翔:当你把苦难战胜时,苦难便成为你生命的财富
励志导读: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而我们每个人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总会欣然发现,点燃自己灵魂之光的,往往正是一些当时被视为磨难和困苦的境遇或事件。

一个完美的人生,真的需要历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苦难”是上帝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丘吉尔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他就是你的屈辱。


但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

我们不必学那些宗教殉道者,将苦痛作为一种享受和目的,我们是具有正常生理及心理功能的人,有七情六欲,知道趋利避害,懂得享受生活,但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

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了苦难,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才是你人生中经过历练后的飞翔!
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

此言不谬。

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而我们每个人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总会欣然发现,点燃自己灵魂之光的,往往正是一些当时被视为磨难和困苦的境遇或事件。

一个完美的人生,真的需要历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苦难”是上帝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例谈谷崎润一郎的苦难美学

例谈谷崎润一郎的苦难美学

例谈谷崎润一郎的苦难美学作者:王雯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1期内容摘要:贯穿谷崎文学终生的主线就是对美的义无反顾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对美的追求过程始终是充满艰难困苦的,即为了获得美,势必要经历种种苦难。

其代表作品《春琴抄》十分明显地体现出这种苦难美学观。

关键词:苦难美学自我牺牲跪拜谷崎润一郎是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大文学家。

他把对日本传统美的追求跟西方叙事学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构筑了其独有的日本传统美的世界。

在追求美的过程中,谷崎润一郎试图找出美的绝对价值,以强烈的感官、奇特的构思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谷崎润一郎在移居关西之后,其审美意识开始向日本传统美、古典美回归。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对美的追求始终是充满艰难困苦的。

笔者认为,在谷崎润一郎的美学观念中,追求美的过程是对美跪拜,为了美自我牺牲历尽苦难的过程。

这种美学观,笔者试称之为苦难美学。

本文将围绕《春琴抄》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探求这种苦难美学的真谛。

一.春琴之美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中,女主人公大多都是美女,春琴自然也不例外。

她“姿容端丽高雅”,“有着一张轮廓匀称的瓜子脸,鼻子、眼睛仿佛一一是用可爱的纤柔细指捏就般小巧玲珑”,是一个典型的日本传统式的美女。

佐助初次见到春琴的时候,“认为春琴的容貌完美无缺,没有任何不足之处”。

春琴的美貌就是她的价值所在。

而作为春琴的特质,失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对佐助来说,他“觉得春琴闭着的双眼要比她的姐妹们睁开的双眼更加明亮、美丽”。

这种美甚至与“慈眼观众生的慧眼”结合在一起,“从她紧闭的双眼中,我们仿佛感受到参拜古老画像里的观音菩萨那样的些许慈悲”。

也就是说,春琴的美作为跪拜的对象,甚至升华到了神佛的程度。

失明对一般人来说,一定是充满了痛苦的,但春琴的美却正是因为失明而得以充分的体现。

失明并没有破坏她的美,反而最大限度地引出了她的美。

经历失明的痛苦,春琴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美。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美学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美学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美学作者:何娟司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7期摘要:“罪”与“罚”以及最终的“救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核心命题,然而,作者不是以神学、伦理的方式来思考这一问题的,而是指出了一条审美的救赎之路。

关键词:苦难美学;自由;审美拯救作者简介:何娟(1991-),女,安徽安庆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司同(1981-),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西方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2“罪”与“罚”以及最终的“救赎”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思考的生存主题,也是其小说不变的精神实质。

但更多的时候,论者关注的往往是作者的神学信仰与道德信念,而作为一位文学史上最能描写苦难与痛苦的“残酷的天才”,陀氏有着自己鲜明的美学思想与艺术品格。

其小说鲜明的悲剧风格与深刻的生存思考,集中体现了一种深沉而激昂的苦难美学。

1、原罪与苦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罪”其实有着三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神学含义,在《圣经》中,亚当、夏娃被蛇引诱偷吃了分辨善恶的果实,作为对上帝的背叛,人类的原罪就是其凭借理性与知识自称为义的僭妄。

二是伦理含义,“罪”等同于肉身欲望与行为隐含的“恶”。

如圣经中的“七宗罪”,不仅是宗教禁止的行为,也是世俗伦理与社会法律所惩戒的对象。

然而,在宗教与伦理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还隐藏着“感性学”所研究的审美维度,克尔凯郭尔曾将人生的分为“宗教生存”、“道德生存”,与“审美生存”三个阶段。

这种审美生存源自个体生命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不幸,对它的发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基督教神正论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圣奥古斯丁因此而赞美道:“天主,你看了你所造的一切,‘都很美好’我们也看见了,一切都很美好。

……各部分分别看都是好的,而整体自更远为美好。

小说中后期京派文学苦难美学探析

小说中后期京派文学苦难美学探析

关键词:京派文学;苦难美学;田涛;沃土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一个自由主义文学流派。

有学者认为,京派文学以1933年为界可以分为前期京派和后期京派。

后期京派摆脱了前期京派强调文学的个人目的性而排斥或否认文学的社会目的性的弊端,从而具有了一种鲜明的社会目的论指向,开始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照,表现出对现实人生“审美”的同情。

作家田涛初入文坛便受到了沈从文、凌叔华、萧乾等京派文人的扶植,他的小说创作立足于中国现实,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对北方乡村俗相的展示,二是抗战时期为民族存亡的呐喊,三是战后对故乡的回忆书写。

其中早期短篇小说《离》《荒》和战后的小说《沃土》《灾难》等明显秉承了京派的审美趣味,尤其是长篇小说《沃土》中对仝云庆一家苦难生活的书写和苦难之中“美”的发现,与后期京派文学的“苦难美学”观念不谋而合。

一、无处不在的苦难苦难是一种生命的常态,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陈晓明曾说:“文学几乎与生俱来就与苦难主题结下不解之缘,没有苦难何以有文学?”[1]后期京派作家沈从文、芦焚、田涛等都曾对现实苦难进行观照和书写,如沈从文的小说《长河》《萧萧》《丈夫》等以超越苦难的审美姿态书写苦难;芦焚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则用讽刺的笔触道尽果园城人生命的苦难。

与沈从文的诗意、芦焚的嘲讽不同,田涛对苦难的书写是“夹着血、含着泪”的,他选择直面人生的苦难与死亡,“他的‘郊寒岛瘦’的风格,无处不现凄凉的悲苦的倾诉,在后期京派作家的创作中堪称独步”[2]。

田涛在长篇小说《沃土》中不仅对北方乡村下层人民所经历的各种生存苦难进行了直接展示,还将苦难抽象化为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指出苦难的无可逃避性。

(一)苦难的书写小说《沃土》中,仝云庆一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其中天灾给靠天吃饭的农民带来巨大打击。

当天气干旱、农作物无法生长时,一家人忧心忡忡,祈求老天快点降雨施福,等到终于盼来了雨,却又赶上了水灾。

让苦难美学远离大众作文

让苦难美学远离大众作文

苦难从来不是一种美学网上曾经流传一句很受人追捧的话“感谢那些伤害我的人,感谢那些苦难,他们让我们成长,成就了现在优秀的我们。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简直觉得自己的三观被颠覆了,我们的成长不是应该感谢自己的努力,感谢那些在帮助过我们的人吗?为什么要去感谢那些伤害自己的人,感谢那些苦难,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如果伤害和苦难是成功的条件,那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真的不敢想像。

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个十几岁小女孩因当环卫工人的妈妈生病,只能替母亲清扫大街,结果却被评为“最美的环卫工人”,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

难道我们不应该去质疑社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难道我们不应该去提问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吗?无可否认,这些精神让我们感动,可是我们不是应该希望不要再有这样的事情,这种精神不需要再出现吗?如果把对待苦难的观点变成一种畸形文化,那它将会变成一种逃避现实的美化工具,这将是对苦难一种扭曲的理解。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苦难,苦难从它本意来讲就是一种丑陋、不美好的事情,它从身体和心灵上给与我们不同程序上的伤害,让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

苦难让很多人陷入痛苦的深渊,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憎恨。

我们为了摆脱苦难,不得不练就自己坚强的意志,不得不强撑受伤的身躯,不得不与苦难作斗争。

当我们战胜了困难之后,人们却说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因为是苦难让我们成长了,可原本我们不需要这样艰难地成长,苦难才是原罪不是吗?苦难就是苦难,永远不会成为一种美,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病态文学。

如果我们将苦难推崇为一种美学,那就是一种自虐的行为,甚至是一种逃避的行为。

我们应该正视苦难背后的原因,并改善它,因为如果一个东西或一件事情是美学,我们可是希望他越多越好,而苦难我们却希望它在这个世界越少越好。

《我与地坛》原文

《我与地坛》原文

《我与地坛》原文电视散文《我与地坛》节选原文一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关于经历苦难后成功的议论文4篇

关于经历苦难后成功的议论文4篇

关于经历苦难后成功的议论文4篇苦难与汗水浇灌成功之花,苦难成就人生。

不要害怕苦难,珍惜苦难带来的机会!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经历苦难后成功的议论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经历苦难后成功的议论文篇1人生百年,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命运总是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障碍,让我们去经历种种苦难。

再回首,我们会发现走过的路是神圣的,苦难竟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苦难是财富,它激励着人前进。

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不错,人要有所成,必先经历苦难。

遭受宫刑却著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苦难,定是立下汗马功劳。

或许,若不是此等苦难,司马迁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史官罢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而安逸的生活则如缠绵的流水,会渐渐磨淡人的大志,而苦难则是刺骨的冰水,使人保持头脑清醒,心灵智明方能成就大业。

正因如此,才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才有孙康的映雪苦读。

苦难的金色,照在理想的路上,使歧路暗淡无光,使人毫不犹豫地向前走。

苦难是财富,它磨砺人的品质。

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当人经受过磨难,就会如脱胎换骨一般。

霍金经受着轮椅上的苦难,使他意志坚强,智慧超群,从而为人类开辟了一片新的星空;贝多芬经受着耳聋的苦难,他学会了“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强面对生活。

苦难的金色,曾照着人的身躯;洗尽懒惰、狭隘、不思进取等铅华之色,给人留下如玉般的品质,留下人生该有的本色。

总是有人误读了苦难的色彩,有人说苦难是黑色的,于是他们屈服了,他们被命运的浪花打向礁岩;有人说苦难是灰色的,于是他们逃避着,不曾得见人生的真面目;然而我说苦难是金色的,它是炼金的烈火,是淘沙的巨浪,是结成珍珠必备的那一粒沙粒,是人生的一笔大财富。

正如平原不出骏马,陡崖间方见骐骥;小林中多见寒鸦,山顶端可寻鸾凤。

苦难是闪着金光的财富,它使人生绚丽,使人生达到目标,而无所悔恨。

艺术是所有苦难的升华 苦难的超越与升华

艺术是所有苦难的升华 苦难的超越与升华

在女性写作中,海外华人女作家虹影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气质在中国文坛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和多数女作家一样,虹影擅长于家庭叙事,她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角,通过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作家对身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爱情观、价值观以及女性命运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

1962 年,虹影生于重庆一个平民之家。

1990 年旅居英国,开始用中文进行创作。

她的代表作,如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K》、《阿难》、《孔雀的叫喊》、《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好儿女花》等,使她在海内外文坛名声大噪。

她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女性主义写作,以个人化的观察表达世界,其作品中既有现实生活的写实,也有形而上的人性探索。

而当今中国的女性主义写作普遍走向极端个人化写作,以独语、展露身体、感观刺激为手段和策略。

如何把女性主义写作从狭隘、低俗、反复言说、自说自听的困境中拯救出来,进而建构新的女性主义文学,虹影的个性化女性主义写作对此有着探索性的意义。

“女性主义”(feminism)的概念源自西方近现代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其中包含“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

在西方,女性主义是指一种争取男女平等的社会政治色彩浓烈的社会思潮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理论派别。

而在中国,由于妇女的社会政治地位以及文化语境的不同,女性主义主要指“在对抗、结构及至颠覆男性霸权文化之话语和叙事过程中,一种从女性性别出发的女性立场,它兼有社会政治色彩,但其主要涵义是文化的、文学的”。

尤其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审视的性质与意味。

虹影是“移民作家”,地理的迁徙必定会带来文化的移植,她在中西交汇的“边缘地带”写作,带着东方文化的底蕴与西方文明对话。

她并不像其他“移民”作家那样流露出对西方文明本能的拒斥和取舍的痛苦,而更多的是表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她能在母体文化的主导和西方文化的同化之间找到新的切入点,突破个人和本土的狭隘视野,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通过个人经验书写人类的共同问题。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苦难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还是整个社会面临的灾难和困境,苦难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这种苦难,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哲学思考和探讨。

荒谬的苦难哲学就是其中之一,它试图从荒谬和苦难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存在和生活。

在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和思想后,我对荒谬的苦难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荒谬的苦难哲学强调了人类生活中的荒谬性。

荒谬的概念源自于存在主义哲学家卡缪的思想,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是荒谬的。

荒谬并不是指生活本身毫无意义,而是指人们在追求意义和目标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困境。

在这种荒谬中,人们往往会感到无力和绝望,甚至产生对生活的怀疑和否定。

荒谬的苦难哲学通过对荒谬的深入探讨,试图让人们认识到生活本身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面对苦难和挑战。

其次,荒谬的苦难哲学强调了人类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和选择。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挑战,这些苦难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内心的挣扎和煎熬。

在面对这些苦难时,荒谬的苦难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态度和选择。

它认为,人们应该以一种豁达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苦难,接受生活的荒谬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要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这种态度下,人们可以更加坦然地面对苦难,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另外,荒谬的苦难哲学还强调了人类对于苦难的理解和超越。

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对生活的怀疑和否定,甚至陷入绝望和悲观的情绪中。

然而,荒谬的苦难哲学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对苦难的理解和超越,来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它提出了一种超越苦难的思想,即通过对苦难的深刻思考和体验,人们可以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渐超越对苦难的恐惧和抵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总的来说,荒谬的苦难哲学是对人类生活中苦难和挑战的一种哲学思考和探讨。

关于苦难话题作文(精选94篇)

关于苦难话题作文(精选94篇)

苦难话题作文关于苦难话题作文(精选94篇)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

那么优秀的话题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苦难话题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苦难话题作文篇1大约世间之人多是寂寞的吧?未被击节赞美的文章,未蒙赏识的赤诚,未受注视的美貌,无人为之垂泪的剧情,徒然的弹了又弹却不曾被一语道破的高山流水之音……有人说苦难就是不幸。

是的,苦难常常把人逼到无奈和困惑的地步,可你也往往因此得以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苦难又是段风雨路,跌倒了爬起来才知寻路的重要和开路的不易。

而走过那段泥泞坎坷,前路还有什么可畏惧?这么说,苦难不能算不幸。

微笑着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们善于把痛苦锤炼成诗行;微笑着的人并非没有眼泪,只不过他们善于把眼泪化作心灵的灯盏,照耀着前行的路。

微笑是一种气质,气质得益于修养;微笑是一种境界,境界依靠磨练。

相逢一笑泯恩怨,桃花依旧笑春风……叔本华曾说:“生活是一条由炽热的煤炭所铺成的环形道路。

”因为他的情感中有对生活苦难的深度感知。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件美丽的华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因为她的情感中有对生活本质深刻的剖析。

伟人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激昂;苏东坡是“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徐志摩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自我安慰。

苦难话题作文篇2人,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注定要走完这条或长或短的人生旅途,苦难是旅途中一道不可缺的风景。

苦难是竖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天宽地广。

它又是成功门前的看门犬,怯懦的人逃得越急,它就追得越紧……四季轮回,既然有春天的葱郁,也就有秋天的叶落;既然有夏天的热烈,也就有冬天的凛冽。

我们没有理由不接受苦难。

苦难宛如天边的雨,说来就来,你无法逃避,无法退却;苦难也似横亘的山,赶也赶不跑,你只有趟越,只有征服……贝多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正当他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之时,突然患了耳疾,从此,他生活在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里。

探究《青铜葵花》中的苦难美学

探究《青铜葵花》中的苦难美学

探究《青铜葵花》中的苦难美学作者:竺海姣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5期一次普通的周记,有个学生写道:“在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里,一段看似悲惨的经历,虽然会使人肉体上遭受折磨,但精神上却没有因此而沮丧。

相反地,能够使人保持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部作品,让我在苦难中感受到了美,让我明白了在苦难中同样可以活出美的生命。

”这段话让我为之震撼,为之动容。

一想到我们身边的孩子,常常因为一些不算苦难的挫折,就选择自暴自弃,甚至自杀,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由此我萌生了让整个小学高段学生共同阅读此书,感受苦难美学的想法。

一周后,我组织全校五年级学生同阅共品《青铜葵花》这本书,我们将从初探苦难、苦中有美、苦难美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探讨《青铜葵花》的苦难美学。

一、曹文轩言苦难——生命的命定内容《青铜葵花》是当代文坛在儿童文学领域内新近反映生活、揭示苦难的力作。

当今社会几近消失的一个名词——苦难,在这本书里光辉地出现了。

在《青铜葵花》中,“苦难”始终作为一个关键词贯串全书。

书的扉页中还写着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曾遭受苦难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孙。

”很明显,本书始终围绕着苦难这个主题来讲。

那么,何为苦难呢?顾名思义,首先让学生明白,苦难就是令人痛苦的遭遇。

苦难是人成长经历中的一种境遇,它有时候表现为物质上的困境。

比如某地大旱人们遭受的是饥荒之苦;有时候则是一种精神上的痛楚,像玉树地震中幸存者们的丧亲之痛。

总之,它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个“苦”字上。

其次,需要学生了解,在曹文轩笔下,苦难究竟是怎样被诠释的。

在作者的眼里,苦难又有着怎样的含义。

书中的主人公葵花几乎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可以称得上苦难的东西,但也就是在各种各样的磨难与挫折中,他们才成长起来。

在本书中,曹文轩头一次旗帜鲜明地把苦难作为他思考的主体,并且认为苦难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态——生命的命定内容。

人生“苦难”的升华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人生“苦难”的升华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人生“苦难”的升华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摘要]由电影《钢琴家》及其主人公的人生“苦难”遭遇,联系到其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苦难”身世,再由电影及其导演的那些人生“苦难”的社会历史背景,引出波兰钢琴家肖邦及其夜曲,最后由肖邦引出了以演奏肖邦夜曲而闻名的华人钢琴家傅聪,通过对由电影《钢琴家》而联想到的一系列艺术家的“苦难”身世与艺术成就的述评,阐明“人生苦难的升华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关键词]艺术家苦难源泉谈起电影《钢琴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斯皮尔伯格那部著名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但除了题材相同之外,两部影片的内容迥然相异。

罗曼?波兰斯基(Polanski.Roman)在本片中没有制造那种忽略了历史因果关系的、激动人心的英雄主义;也没有制造缅怀式的悲情故事,而是突显了一种氛围,即,一个人面对无法抗拒的恐怖环境的惊慌失措和强调经历过那段恐怖岁月的犹太人的内心强烈感受。

作为对故事情节人物内心感受的烘托,本影片先后选用了11首波兰钢琴家肖邦创作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题材的作品,贯穿于整个电影故事。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肖邦。

想起肖邦创作的夜曲,想起《夜曲》的出色诠释者傅聪……从而又深刻感悟到人生“苦难”的升华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一、电影《钢琴家》及其导演罗曼?波兰斯基(Polanski.Roman)电影故事片《钢琴家》由法国、德国和波兰三国合拍,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的故事。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

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之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也感动了一位德国军官,在他的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挨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他再一次来到波兰国家广播电台,继续演奏因战争而中断的肖邦《夜曲》。

波兰藉导演罗曼?波兰斯基(Polanski.Roman)1933年生于巴黎,3岁时随父母迁回老家波兰。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

荒谬的苦难哲学读后感《荒谬的苦难哲学》是法国作家艾伯特·加缪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荒谬的苦难哲学》中,加缪提出了“荒谬”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生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人们在追求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到无法解释和理解的苦难和困境。

他以主人公梅尔桑的经历为例,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荒谬时,往往会感到绝望和迷茫。

这种荒谬的存在让人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的无意义,这种无意义又反过来加剧了人们的绝望和困惑。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苦难。

加缪通过梅尔桑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

我开始意识到,人生的苦难和困境并非偶然,而是与生俱来的。

无论是物质上的困难还是精神上的挣扎,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加缪在书中写道,“生命是一场没有答案的问答游戏,但我们必须继续玩下去。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坚持和勇敢面对生活的荒谬和苦难。

除了对人生的思考之外,加缪在书中还探讨了自由和责任这两个重要的主题。

他认为,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时,应该选择自由,即选择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

自由并不意味着摆脱一切束缚,而是意味着在面对苦难和挑战时,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这种自由和责任的选择,是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无常和苦难时最重要的态度。

通过阅读《荒谬的苦难哲学》,我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荒谬和无常,也明白了自由和责任的重要性。

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我相信,只有在面对生活的荒谬时,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选择自由和责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荒谬的苦难哲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荒谬和无常,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

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

狄马:荒谬的苦难美学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觍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怎么造成的,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象还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实践当然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但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人获得了实验的检验权,别的实验就没有了检验的机会,谁能保证它不是真理?曹雪芹全家喝着稀饭,喝酒也要靠“按揭”,居然写出了《红楼梦》,但谁能保证他吃饱喝足就不出《红楼梦》,或写得更好?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苦难”相关的思辨作文指导(含答案)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苦难”相关的思辨作文指导(含答案)

跟“苦难”相关的思辨作文指导一、(2022春·上海黄浦·高二校考期中)作文题有人说:“苦难本身不是财富,对苦难的思考才是。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第一句话否定“苦难”本身的重要性,因为苦难本来就是人生之不幸,所谓的“苦难美学”是对苦难的粉饰;第二句话肯定“对苦难的思考”的重要性,强调人面对苦难能够反思苦难形成的原因,进而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在绝望中寻到生的希望。

本材料强调对苦难反思的重要性,意在引导考生明白苦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一味地承受苦难,而不懂得对苦难带来的痛苦做出主动的思考,就不会有所成长。

写作时可以分角度进行探讨,从个人角度而言,对苦难的思考可以磨砺心智,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不言放弃的精神;从国家角度而言,对苦难的思考是一个民族的自省,是经历风雨后的浴火重生,是面对下一次挑战时的资本;最后,需要联系自身成长、社会现实,再次强调对苦难反思的重要性。

(二)立意苦难与思考齐飞,成长共梦想一色。

个人反思苦难带来青春的成长,国家反思苦难带来民族的希望。

对苦难的思考带给人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三)范文参考苦难与思考齐飞成长共梦想一色苦难是荆棘世界里开出的绚烂的花儿,是暴风雨前的黎明,是交响乐的前奏曲,正在喷薄。

万籁俱寂,蓄势待发,一切都在等待……只有当我们学会正视,学会思考,苦难才会被赋予意义,抵达黎明。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思考之于苦难,便在于一个人以平肩庸手铸成长。

《断头王后》中写道“苦难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只能激发人的潜能”。

苦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命定的局限难以改变,但思考的力量须臾不可或缺。

古有孙膑因才华过人而被诬陷,截去膝盖骨后从此无法行走,但他没有被这场横祸击溃,用思考的力量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兵家奇书《孙子兵法》;今有史铁生在一生中最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期迎来了人生的重击,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思考给予他继续生活的勇气与动力,人生经历中的苦难都成为他写作的养分。

荒谬的苦难美学

荒谬的苦难美学

荒谬的苦难美学荒谬的苦难美学编辑制作:林夕梦荒谬的苦难美学这是一篇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的文章。

让我们拒绝那些理所当然,思考习以为常的背后的原因。

这篇文章看似议论的是苦难与成功的问题,其实他有着更强大的针对对象,就是苦难的制造者。

天灾倒也罢了,怕的是人祸,比人祸更可怕的是人祸反而得到赞美。

思考当今的社会,有很多感动中国、感动社会的事迹恰恰是某些人制造的惨剧,或者是某些人不作为导致的悲剧。

结果呢,我们往往以赞美或者感动了之,想来可发一笑。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觍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怎么造成的,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象还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答黄应全对《苦难美学》的批评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答黄应全对《苦难美学》的批评

·书与批评·“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答黄应全对《苦难美学》的批评刘士林一大约是过春节影响了报刊的邮发,所以直到三月上旬,我才看到黄应全在《文艺研究》今年第二期上发表的批评拙著《苦难美学》的文章。

仅就书评来说,这已经是《文艺研究》第三次评论我的著作了,在学术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我首先要表示感谢。

我与黄应全素不相识,所以尽管他的言辞与情绪都相当激烈,我想初衷应该是真诚的与善意的。

西方人有一句话,大意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坚决维护你讲话的权利”,所以我对批评一向持“欢迎”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努力督促自己更认真地思考,更严肃地做学问。

但说到黄文对《苦难美学》的批评,我却感到相当的别扭与难受。

这篇文章尽管情绪激昂,措辞严厉,但实际上对《苦难美学》的基本概念(如“诗性智慧”、“精神生命”、“主体化”与“对象化”、“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反主体化”与“反对象化”六大概念、“纯粹欲望”等)、结构原理(如“离散结构”与“聚合结构”、“理性图式”、“伦理图式”、“审美图式”的观念内涵及其与“物质生产方式”、“人类自身的生产”、“精神生产方式”三种“人自身生产方式”的内在机理),还有一些作为本书基本理论支撑的新框架(如“新二元论”、方法论、“三元结构”的分类原则,“新道德主义”的价值立场)———这些东西既是《苦难美学》的逻辑建筑元件,同时也是这个新体系的“筋骨”与“支架”———不是丝毫没有触及,就是一带而过(具体说,全文只有两处稍有关联,一处是开始时提到六大概念的名称,但没有一句“解剖”与“批判”,而在另一处只是在括号中提到“诗性智慧”,由于把这个概念混同于知识理性关注的“类本质”与伦理理性关注的“人兽之别”,因而完全讲错了),由此,我就感到十分奇怪,对这些基本的东西连稍微像样或有力量的“碰”都没有“碰一下”,他是怎么得出《苦难美学》在理论上“杂糅拼凑,缺乏一贯性”、“大杂烩”等“发狠结论”(恕我造了一个戏语)的呢?黄文尽管很长,遣词造句也“凶”,但由于与《苦难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没有“接触到”,所以我越看越疑心,这是在批判《苦难美学》吗?我的回答是,不是。

史铁生的经典语录赏析

史铁生的经典语录赏析

史铁生的经典语录赏析是中国当代作家非常独特的个案,一起来赏析一下史铁生的吧!!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史铁生的经典语录赏析,希望你喜欢。

史铁生的经典语录赏析1) 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

2) 佛家有一说:杀一生命,等于杀一世界。

那么,一个生命的出生也就是一个世界的出生了,任何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

3) 生命的开端最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

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4) 关于往日的,我能写的,只是我的记忆和印象。

我无意追踪史实。

我不知道追踪到哪儿才能终亍追踪到史实;追踪所及,无不是记忆和印象。

有位物理学家曾经说过:“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够谈论什么。

”这句话给了我量。

5) 凡是有过我脚印的地方,必定有过我母亲的足迹。

6) 爱情所以选中性作为表达,作为仪式,正是因为,性,以其极端的遮蔽和极端的敞开形式,符合了爱的要求……如果仪式之后没有内容,如果敞开的只是肉体,那最多不过还是“喜欢”和“控制不住”。

7) 我走在树林里,那两个孩子已经回家。

整整那个秋天,整整那个秋天的每个夜晚,我都在那片树林里踽踽独行。

一盏和一盏路灯相距很远,一段段明亮与明亮之间是一段段黑暗与黑暗,我的影子时而在明亮中显现,时而在黑暗中隐没。

凭空而来的风一浪一浪地掀动斑斓的落叶,如同掀动着生命给我的印象。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这空空的来风,只在脱落下和旋卷起斑斓的落叶之时,才能捕捉到自己的存在。

8)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请别忘记这片天空,那是我恒久的眺望。

9)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10) 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间。

史铁生的经典语录1)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

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

可疑的美学创新——评刘士林《苦难美学》

可疑的美学创新——评刘士林《苦难美学》

A Questionable Aesthetic Creation: A Review of Liu
Shilin's Aesthetics of Suffering
作者: 黄应全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00089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134-140页
主题词: 士林;苦难;中国美学;独特;感触;时代;原创性;对象化;缺乏;体系性
摘要:任何对中国美学现状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中国美学原创性的缺乏感触良多,都希望能
够出现一个、数个乃至一批具有真正创造性的学者来振兴中国美学.与此呼应,已经有人开始尝试创造某种独特的美学.刘士林便是其中一位.他的<苦难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引文只随文注页码)试图在一个不再崇尚体系的时代建构一种体系性的美学,试图用'主体化'、'对象化'、'非主体化'、'非对象化'、'反主体化'、'反对象化'六个基本概念,从共时性和历时性方面
对'生命本体'进行系统的阐释,构造'苦难美学'.面对他的努力,在赞赏他的自信和勇气的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考量其成败利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过后便是辉煌荒谬的苦难美学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最后忍辱负重,终获成功。

中学生也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中国的文人学士喜欢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

一座偌大的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而全然不管市政当局的不作为;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刘老汉”的“主人翁精神”,而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对一个老人的身心摧残;一个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记者采访完毕,只是一个劲地称赞她的任劳任怨……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

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