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 4_0750文档
(新)人教部编版九上《3.乡愁》说课稿(精)
![(新)人教部编版九上《3.乡愁》说课稿(精)](https://img.taocdn.com/s3/m/9361ba4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d.png)
《乡愁》说课稿《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稳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
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土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
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
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
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
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
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
第4课《乡愁》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d8581f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5.png)
《乡愁》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余光中的《乡愁》。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乡愁》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诗通过邮票、船票等四个意象寄寓了诗人特定时期的情感,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及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之情。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诗歌学习和鉴赏能力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乡愁”的理解和诗歌的意象、情感把握还不足,加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划分句子节奏,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2)分析化抽象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及一咏三叹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法,分析诗歌中数量词、叠词、方位词的作用;(2)通过诵读法,品味诗歌中“邮票、船票”等意象和“小时候、长大后”等时间词,理解该诗的主题,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浓浓的“乡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下,产生的思乡之情和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单元目标要求:学习新诗要反复朗读课文,感受韵律美和意蕴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我将教学重点设计如下)(1)对《乡愁》中“邮票、船票”等意象的把握;(2)诗中比喻和化抽象为具体等艺术手法的分析;(3)数量词、叠词、方位词使用妙处的体会。
2.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诗歌的结构特点把握存在一定困难,在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上(1)有所不足的学情,我将教学难点设计如下)(2)对诗歌中“一咏三叹”结构形式的探寻;(3)诗歌抒发的思乡、思亲、爱国情感的体味。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和学生实际情况,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征,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讲授法2.情境教学法五、说学法(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意象、意蕴,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1.朗读法2.圈点勾画法3.讨论法六、说教学过程(为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我的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新课导入(约2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将采用音频导入法导入本课,具体如下)同学们,今天老师放一首歌给你们听,歌名叫《故乡的云》。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d3de54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b.png)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
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
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eaf71c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6.png)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
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
(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
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乡愁》说课稿篇2:《乡愁》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4(教案)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4(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e11cc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a.png)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讲课稿 /初中讲课稿/初中语文讲课稿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初中语文教课方案文讯教育教课方案《乡愁》讲课稿4( 教课方案 )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讲课稿资料合用于初中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乡愁》讲课稿讲课人:杨煌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拥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课内容是为详细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期间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希望民族分裂场面早日结束,祖国一致大业赶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剖析:《新课程标准》中要修业生能“赏识文学作品,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偏向作出自己的评论”,“品尝作品中富裕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的缺少和知识构造的不完美,对乡愁的理解、对意会诗歌的境界有必定的困难,所以,我的教课方案是把本课教课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诵——品味——迁徙”。
经过听闻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恒久常新的广泛主题有必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定了以下教课目的: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区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诵。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领会与赏识诗歌中美的能力。
感情目标:经过朗读领会作者深邃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拥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区感,纵横订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依据现代诗歌的特色,本诗的教课要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区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诵;经过朗诵领会作者深邃的思乡之情,让学生领会美。
人教版乡愁说课稿
![人教版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41eb88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8.png)
人教版乡愁说课稿人教版《乡愁》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乡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口语或书面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提高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乡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 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比喻等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乡愁的多重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文学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课文《乡愁》的文本资料。
- 与乡愁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 教学PPT,包含课文重点、文学手法解析等内容。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乡愁》,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大意。
- 准备与乡愁相关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用于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乡愁相关的音乐或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导入课文主题。
2. 课文学习:-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 讨论作者通过《乡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文学手法分析:- 讲解并示范如何识别和分析文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 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并讨论其作用和意义。
4. 情感体验与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 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表达对乡愁的感悟。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和表达乡愁。
-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学手法,创作自己的乡愁故事或诗歌。
2024年《乡愁》说课稿(通用3篇)
![2024年《乡愁》说课稿(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d8260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6.png)
2024年《乡愁》说课稿(通用3篇)《乡愁》说课稿1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
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__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
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__,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2、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__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乡愁》 说课稿
![《乡愁》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4a75f3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8.png)
《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所选的诗文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乡愁》以其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
诗歌语言简洁,节奏韵律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和艺术感染力。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但是,对于诗歌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的时期,对乡愁这种情感可能有一定的感受,但还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借助意象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借助意象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深沉情感。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乡愁》说课稿范文
![《乡愁》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7d895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d.png)
《乡愁》说课稿范文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这一单元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诗人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特殊的物象,层层推进,深切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2.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的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点拨,分析结构特点,感受本诗鲜明的复沓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品悟,理解诗歌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物象,体会诗意是如何由“乡愁”一步步升华到家国之思的,掌握托物寄情这一写作手法的运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结构特色,理解诗歌独特的四个物象,把握诗歌的主题,从复沓这一手法中,欣赏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
2.教学难点(由于本首诗具有与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同的广度和深度,并且此阶段的学生在把握诗歌意境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教学难点设计如下)掌握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领会诗人情感升华的过程。
四、说教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因此,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首诗,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作品,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韵味。
)3.点拨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诗歌的精妙之处适当地进行点拨、化解难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演示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f6c4ce0f61fb7360b4c65c5.png)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著现代诗名篇《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文小结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所选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
这些诗现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精练,形式完美,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实现美的感染和熏陶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先生的这篇《乡愁》以一组偏实的比喻性意象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故土故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3)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2)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4、学情:初一的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转向成熟的阶段。
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而且极富想象力和模仿力。
他们不喜欢被动的听课,而是想做课堂的主人;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提问,而是想向老师提问题;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想用自己的观点解释问题。
初一下的学生已经具有阅读现代诗歌的能力,但是在理解上尚有所欠缺。
同时,初一学生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5、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法和学法1、教法(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中国各地的美景和台湾海峡的景色,课文的朗读视频等,展示中华大地的美景,强化学生对于一个中国,同宗同源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朗读教学法:有感情的朗读对于诗歌的学习至关重要,本文可以把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清诗歌的思路,品味诗歌低回往复,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6b7f2290722192e4536f6aa.png)
《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与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作业、板书等几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乡愁》是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篇诗歌。
本课所选的两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说学情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相对初一来讲,年龄有所增长,心理、生理特征都有显著的变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而且,学生们在初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关于思念亲人、思乡爱国的文章或诗歌,并掌握了一些语文学习能力和诗歌阅读理解能。
运用一些多媒体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乡愁》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课标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者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的深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知识目标:能够背诵并默写全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找出现代诗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和联想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体会意境来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2.教学重点:能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教学难点:学习通过联想具体意象来欣赏诗歌意境美的方法。
作为一首抒情诗,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思乡、思家、思母、思归之情,可谓情深意长、极富感染力。
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按时间的顺承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13962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8.png)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乡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乡愁》是2024年的课外阅读,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②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乡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散文,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重要性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授散文的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引导讨论法;学法:阅读学法,个人思考法。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教授《乡愁》这篇散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材料:1、散文课件:将散文的内容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上,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绘画作品:展示一些描绘家乡的优秀绘画作品,以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和学生进行一次简短的谈话引入,通过提问“你对家乡有什么印象?你对故乡的思念有多深?”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环节二、阅读理解和分析。
我将让学生个人阅读《乡愁》,并要求他们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辨,促进他们对散文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环节三、展示优秀绘画作品。
为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知和情感共鸣,我准备了一些描绘家乡的优秀绘画作品,通过展示这些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对家乡的思考。
环节四、思维导图与总结在学生理解和分析散文的基础上,我会组织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乡愁》的主题和感受,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展示,进一步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记忆。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f752e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4.png)
《乡愁》说课稿【说课稿】《乡愁》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诗歌《乡愁》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3. 学会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课件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课堂参与。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家乡风景的视频或播放一首关于家乡的音乐,调动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与学生进行感性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
呈现与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首名为《乡愁》的诗歌,并向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尽可能读出脑海中直观的印象,与相似的经历分享。
文本理解(15分钟):1. 学生初步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乡愁是什么?一词多义,发散思路;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乡愁的不同层面。
诗歌分析(15分钟):1. 学生对诗歌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找出诗歌的重点表达;2. 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
情感体验与情感写作(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思乡之情;2. 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写一篇与乡愁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或诗歌分享给同学,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乡愁思乡之情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家乡的景色对于每个人而言,家乡的景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乡音乡音是乡愁的一种体验乡情乡情是乡愁的一种表达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诗歌教学,学生对诗歌《乡愁》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
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写作,发现学生在表达乡愁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一次可以通过示范阅读和学生对诗歌的分析来提高。
【乡愁】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情绪。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23225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a.png)
乡愁说课稿一、说课内容本节课将以《乡愁》为题材,通过分析诗人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鲜明的形象描写、细腻的情感揭示和情景的营造,帮助学生全面感知和体会乡愁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义,并通过诗歌的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乡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乡愁的内涵以及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乡愁》,引发学生对乡愁的深刻思考,唤起对家乡和亲情的珍惜之情。
三、教学重点1.理解乡愁的内涵和特点。
2.分析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乡愁的哲学内涵。
2.通过诗歌语言的形式美感受和表达情感。
五、教学策略1.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和PPT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乡愁的意蕴。
2.情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欣赏,唤起他们对家乡和亲情的思考和回忆。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乡村的自然景色短片,引起学生对乡愁的思考和回忆,并与学生分享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乡愁》的全文,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感悟(15分钟)和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乡愁的独特之处,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和分享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4.解读(20分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诗歌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乡愁的方式,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和表达的敏感性。
5.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以《乡愁》为启发,写一篇自己心目中的乡愁故事或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与同学分享。
七、巩固与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检查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最后,布置以写一篇乡愁故事或感受为主题的作文,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c9c98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e.png)
乡愁说课稿一、课程主题与背景本次课程的主题是“乡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乡愁》,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
同时,通过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与意义1.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
3. 情感目标:体验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共鸣。
4. 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乡愁》,理解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与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2. 学习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5. 总结评价:引导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表现。
六、教学效果与评价1.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价教学效果。
2. 通过学生的创作练习和课堂讨论,检验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提高。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1. 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2. 总结本次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启示。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71e2c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b.png)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乡愁》是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它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乡愁的感悟,表达了乡愁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乡愁的含义,领悟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③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乡愁,让学生思念家乡,体验文学的力量。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乡愁的含义,把握作品的主题;难点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是批判式教学法和情感教育法。
批判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情感教育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培养情感态度。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图片和音频来呈现教学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乡村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起家乡的风景和记忆,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共鸣;2、预习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乡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现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并进行讨论;3、分析课文通过课文的分析,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逐步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4、情感交流在学生对于乡愁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乡愁;5、创作活动我设计了一个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乡愁,以散文的形式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6、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他们再次回顾和理解乡愁的含义以及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
《乡愁》说课稿模板
![《乡愁》说课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a38c45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3.png)
《乡愁》说课稿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将就余光中的《乡愁》一文进行说课,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乡愁》是一首充满深情的现代诗歌,它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2. 诗歌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乡愁之情,体会诗歌的情感力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次意义,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过渡到深层次的思考。
2. 诗歌的鉴赏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诗歌的内涵。
2. 情景模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境。
3.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歌产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什么是乡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4. 情感体验:学生尝试朗读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5.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背诵《乡愁》。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乡愁》余光中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情感:乡愁、思念、眷恋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
4_0750文档
EDUCATION WORD
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 4_0750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乡愁》说课稿
说课人:杨煌
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
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
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
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
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
总结主题:乡愁。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设计理念:能力训练。
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
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
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
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
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乡愁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
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
学生选做。
1、习作园。
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
2、收藏室。
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
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3、三味书屋。
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