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森林生态学实习
![森林生态学实习](https://img.taocdn.com/s3/m/073907573169a4517723a3e7.png)
方法步骤
1、选定样地,用测绳围好(20M×30M) 2、在样地中均匀设置30个1m×1m的小样方。 3、在围合的小样方内逐一调查乔木层各树种的更新 苗数量(3米以下的植株),结果记入P116“结果16-1” 中。不管是健康还是衰弱的(记株数打正字)
5、所测指标填入指导书P12“结果2-1”中
树种参考:
樟树 棕榈 广玉兰 雪松 悬铃木(或桂花)
二、群落的更新和演替调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群落乔木种的更新调查与评价 方法; 2、熟悉分层频度法调查群落演替趋势的方 法步骤,并掌握群落演替趋势的分析方法。
原理:
1、群落的更新状况:群落的更新状 况主要指乔木层主要树种的幼苗幼树 更新状况,特别是优势种的更新状况。 只有当一个树种有足够的幼苗和幼树 才能保证该树种能够在群落中一直存 在下去,也是群落稳定性的表现。一 般采用下列方法评价乔木层树种的幼 苗幼树更新等级。
评价乔木层树种的幼苗幼树更新等级 方法(特卡钦柯):
更新苗数(株/公顷)
更新等级
>10000
更新良好
5001~10000
更新中等
2000~5000
50%,评价等级下降一级
2、群落演替研究
分层频度法简便实用,其具体方法一般 将森林群落按下列标准分层:
3、同时逐一调查各乔木种(包括主林层现在没有的) 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是否出现,出现则在相应 的栏中打“√”不计株数,记入“P117结果16-2”。
方法步骤
4、根据“结果16-1” 统计各树种更新苗 数量,换算成公顷株树。按照各树种更 新苗和频度进行更新等级评价。只有更 新良好和中等的树种在群落中才能稳定 存在。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59b395a6b307e87100f69670.png)
生态学实验指导书(园林、园艺、林学等专业用)刘龙昌周洲赵西平编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二○○七年六月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实验守那么1.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和有关基础理论,并同意实验指导人员的检查。
不然,不得参加实验。
2.学生必需按时到实验室上实验课。
进入实验室后应维持室内安静整洁,不准抽烟、随地吐痰和将赃物带入室内。
3.做实验时必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服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
4.爱惜仪器设备、节约利用材料,未经许可不得动用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仪器和其它设施,不准将室内物品带出室外。
5.实验中要细心观看,认真记录各类数据,不得马虎从事,不得剽窃他人数据,不得擅自离开操作职位。
6.实验时必需注意平安,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假设发生事故迅速采取有效方法,包括切断电源等,并注意爱惜现场,及时向指导人员报告。
7.实验完毕后,要将利用的仪器设备、工具等整理整齐,打扫实验场地,交检实验记录,经实验指导人员同意后方可离开。
8.凡损坏仪器设备和工具者应主动说明缘故,并同意检查,填写报废单或损坏情形报告,依照具体情形进行处置。
凡不遵守操作规程或擅自动用其它仪器设备造成损坏者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摘自:河科大教〔2007〕19号河南科技大学实验设备借用与补偿制度一、借用制度1.常规仪器设备校内互借,经所属实验室主任同意,借用方填写借用记录薄,两边严格交接手续。
校外原那么上不借,特殊情形经院(系)、实验室及实验室与设备治理处三方同意并填写借用记录薄,担保人签字担保,并收押金方可借出。
2.大精设备不外借。
校内借历时,设备技术人员应随机操作或指导。
3.计量仪器不准借用。
4.私人不准借用校内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二、补偿制度人为造成实验设备丢失、损坏者,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另按以下规定进行经济补偿。
1.教职工损坏、丢失实验仪器设备,修复后不阻碍利用者,补偿全数修理费。
如阻碍利用精度者,最低可按原价的5%补偿。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讲解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3e03973a8956bec0975e34e.png)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生态学野外实习指导
![生态学野外实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42838ba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c.png)
八、旅游生态学实习
4. 实习案例:
(1)旅游地的环境容量调查: 如: 物质环境-基础设施、接待服务场所、景点旅游资源规模; 社会心理容量:如居民接受程度、游客感知最长游路、空 间面积
(2)不同旅游景区负氧离子含量的观测实习 如:AIC1000型空气负离子测定器
现场观测-----取样分析-----找出原因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目的及基本类型
1.实习目的及意义: 观察、研究和认识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 如:生物组分组成、环境组分组成,物质 与能量流动过程如何?各组分结合完成怎 样的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观光农业监测
森林生态系统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目的及基本类型
九、其它生态学实习
1. 水域生态学实习 2. 工业生态学实习 3. 环境生态学实习 4. 城市生态学实习 5. 作物生态学实习
谢谢!
2. 土壤生态学实习的基本内容:
(1)土壤环境与土壤结构特性; (2)土壤生物学特性,根系、土壤动物和低等植物; (3)人为土地利用方式:耕作、砍伐、退耕还林; (4)土壤与全球变化。
七、土壤生态学实习
3. 基本方法:
(1)实地勘察; (2)采样; (3)测定; (4)定位观测; (5)定位实验;
六、森林生态学实习
森林群落分层标准:
主林层:优势树种的林冠层(主林层)下限以上; 演替层:距地面1m以上至主林层下限; 更新层:距地面1m一下。
六、森林生态学实习
4. 实习案例:
(2)森林群落结构调查 方法:中心点-四分法抽样
七、土壤生态学实习
1.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土壤环境
生态学实习指导书
![生态学实习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935c83b1c77da26925c5b0af.png)
生
态
学
实习指导书
福建农林大学 林学院 2014 年 12 月
安全注意事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服从安排,不单独行动,每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外业调查时按规定时间作业,规定时间内返回。 注意地形安全 注意天气变化 注意有无危险的动植物 不要进入军事设施和基地 各小组间,小组与带队教师间随时保持联系 携带必要的药品 每次调查结束均要清点人数与器材 一切以保证生命财产安全为准则
实习一 野外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
1. 实习地点:浙江雁荡山 2. 内容提要:野外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 3. 目的要求:加深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基本概念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 的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 4. 时间安排:1 天 5. 实习操作步骤: 植物群落中种群的种类与格局的变化,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因此产生 的群落演替,是反映和鉴别一个区域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和完善的重要指 标。 而所有这些变化和演替仅靠分类学的调查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借助于传统的和当代数量 生态学方法和手段对相应的样地进行调查, 才能了解和掌握群落的动态和它反映给我们的环 境和资源信息。 6. 实习原理和方法
盖度比 CR(Coverage ratio) :某种群的盖度 / 样方中最大盖度种群的盖度= Ci/Cmax, 频度 F(Frequency) :某种群出现的样方数 / 全部调查样方数, 相对频度 RF(Relative frequency):某种群的频度 / 样方内所有种群的频度和= Fi/?Fi, 频度比 FR(Frequency ratio) :某种群的频度 / 样方内频度最大种群的频度 =Fi/Fmax, 高度 H(Hight) :某种植物体的高度总合, 相对高度 RH(Relative hight) :某种群的高度 / 样方内所有种群的高度和= Hi/?Hi, 高度比 HR(Hight ratio) :某种群的高度 / 样方内最高种群的高度和= Hi/Hmax, 种群的优势度由其重要值 IV(Important value)表示:IV = RD + RC + RF, 或由总优势比 SDR(Summeddominance ratio)表示: SDR2=(DR+DC)/2,SDR3=(DR+CR)/3,SDR4=(DR+CR+RH+FR)/4。 优势度用以表示一个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具体定义和计算方法各学派意见不 一,本书以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 IV 或综合优势比 SDR 表示,它简单、明确、应用效果好, 在生态学研究中得到广泛采用。 根据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和功能位置,一般将群落内的成员作以下划分: 优势种/建群种 Dominant/constructive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 制作用的种群,其密度高、盖度大、生物量高、生活能力强。如昆嵛山次生天然林中的短柄 枹栎。 亚优势种 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的性质和 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一定作用的种群。 伴生种 Companion species: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 Rare species: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偶见种可能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偶然 侵入的种群,或群落中衰退的残遗种群。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doc黎福荣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doc黎福荣](https://img.taocdn.com/s3/m/912462353c1ec5da50e27094.png)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姓名:秦倩小组成员:秦倩马丹洋张也黎福荣徐敏王海燕学号:指导老师:王国兵2011年5月5日实习一森林土壤蚯蚓群落调查一.实习目的森林土壤蚯蚓是森林土壤“梨作”中重要角色,通过对其群落调查对了解蚯蚓在整个土壤生态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各种林分土壤状况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到土壤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了解土壤的主要生物学及生态学过程特点。
二.实习工具和方法(1)实习工具:铁锹,封口袋,标签,本子,笔,天平称,卷尺(2)实习方法:在紫金山5块不同林地和南京林业大学北大山4块不同的林地里分别调查土壤蚯蚓群落,得出调查结果①用铁铲挖出40cm×40cm×40cm的土方;②分别在0~10cm,10~25cm,25~40cm三个土层中计数蚯蚓;③在每片林中重复三次操作,结果取平均值;④将蚯蚓带回,洗净后称鲜重,记录。
样方如图:三.蚯蚓的生活习性及发挥的作用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或者腐殖质丰富,土壤肥沃,湿润,疏松的地方。
蚯蚓在土壤里活动,是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的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蚯蚓消耗弗兰德有机物和大量土粒,消化后形成含有丰富的N,P,K的粪便排出体外;蚯蚓体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是很好的蛋白质原料;蚯蚓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可以进化土壤。
四.数据分析各类型森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1.地点:紫金山时间:2011年4月19日样地大小:40cm*40cm2. 地点:南京林业大学北大山时间:2011年4月19日样地大小:40cm*40cm五.结果与分析紫金山森林土壤蚯蚓调查柱状图从表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各个不同土壤林分的蚯蚓数量不同,并且差别比较大。
在小溪边,由于湿度比较大,小溪边的蚯蚓数量最多,鲜重最大;杨树林和榉树林的蚯蚓数量较少,鲜重最少。
这是由于小溪边的湿度较大,土壤最疏松,最肥沃,而杨树林和榉树林最贫瘠。
森林生态学_实习zu
![森林生态学_实习zu](https://img.taocdn.com/s3/m/3beaf195195f312b3069a53c.png)
生态学实习报告姓名:学号:组号: 第四组小组成员: 韩蒙,刘晶晶,吕莹莹,荆迪一,陈榕,张彦指导教师:阮宏华2011年 11月 9日实习一森林土壤蚯蚓群落调查一、目的森林土壤蚯蚓是森林土壤“梨作”中重要角色之一,对其群落调查对了解蚯蚓在整个土壤生态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各种林分土壤状况有所帮助。
二、工具和方法(一)工具:铁铲一把、三米卷尺一把、塑料密封袋若干、天平(含砝码)一台(二)方法:在五块林分不同的林地里分别调查土壤蚯蚓群落,得出调查数据。
1.用铁铲挖出40cm×40cm×40cm的土方;2.分别在0~10cm,10~25cm,25~40cm三个土层中计数蚯蚓;3.在每片林中重复三次操作,结果取平均值;将蚯蚓带回,洗净后称鲜重,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表一:各类型森林土壤中蚯蚓群落调查表森林类型0cm~10cm10cm~25cm25cm~40cm合计数量/(条/㎡)鲜重/(g/㎡)数量/(条/㎡)鲜重/(g/㎡)数量/(条/㎡)鲜重/(g/㎡)数量/(条/㎡)鲜重/(g/㎡)竹林41.67 31.63 14.5813.790.000.00 73.3 45.42 栎林 2.08 1.04 0.00 0.00 0.00 0.00 2.08 1.04 松竹林 6.25 1.98 8.33 3.85 0.00 0.00 14.58 5.83 杉木林81.25 26.21 39.58 15.83 6.25 2.50 127.08 44.54 板栗林31.25 13.03 20.83 10.19 4.17 0.7156.25 23.93通过对表一的横向分析,可以发现土壤中蚯蚓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板栗林、杉木林、栎林、松竹林、竹林(图一、二)。
由于土壤蚯蚓含量与土质疏松程度和土壤肥力有着正相关关系,所以可以得出,板栗林土壤的疏松度和肥力在几种林地类型中最优,杉木林、栎林其次,而松竹林和竹林土壤肥力等状况在五种类型中最次。
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06498f37f111f18583d05af5.png)
《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实验1 叶量的垂直分布和相对照度的关系一、目的掌握一般的叶量和相对照度的测定技术和绘图方法,使学员认识叶面积指数和光衰减系数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二、关于叶量的知识作为量度光合系统的叶的量度单位有:叶鲜重、叶干重、叶面积、叶绿素干重(Ikusima, 1965)、叶面积指数(Biaok, 1960),也有把绿化的茎考虑进去将绿茎的表面积家在叶面积里表示(Rychnovska, 1972)。
在这些量当中,与划在生产构造图中的相对照度最相关的是叶面积密度的单位,表示叶面积的分布。
也有用N素含量表示的(岩成和黑扬,1963)。
作为叶子的环境条件,通常还把相对照度划入图中。
温度、CO2浓度因为变化太大,一般不描入图中。
此外,还有把与各层叶相对应的光合速率(Ikusima, 1965;Nomoto, 1978)划入图中的,这对生产构造与物质生产的理解是很有启发的。
相对照度与气象学中的相同,不再详述。
三、仪器的准备100~200cm盒卷尺、50m皮尺、胸径尺、剪刀、手锯、天平、试料袋、塑料绳若干米1~2 m,木工笔、记录本、记录纸、铅笔、方格纸、叶面积测定仪、烘箱、照度计若干台。
四、相对照度的测定和叶子的取样测定1.在取样之前应在林分内按照林分调查规定进行调查测定,选出标准地和标准木。
然后进行相对照度垂直分布的测定。
相对照度的测定,地点和具体树应选在标准地内标准木上,分层测定,林冠上表面的1m以上和林地各设一点,林冠层应视林冠层的厚度而分层,为了提高测定制的代表性,每0.5m为一层,每0.5×0.5m设一个测定,取树冠内外的平均值作为该层的代表值。
严格来说应长期测定(一月或一年等),但为了方便,普遍选择晴天无云的日子,自早晨日出后每小时测定一次,连续数日,取其平均值为各层的代表值。
2.树冠的分层和叶子的取样:前边一说明了门司、佐伯关于生产构造图的表示方法。
按这个要求,对所要测定的树木,首先划分层次。
《森林生态学实习指导书》
![《森林生态学实习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d25d16c189eb172ded63b77b.png)
森林生态学实习指导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12年3月说明一、组织与纪律班级编为六至七个临时小组,分别选出正副组长、负责实习过程中纪律与组织安排,负责每次实习结束前后借还仪器、工具和材料等,并负责组织同学搞好内业整理,写出实习报告,报告写好后,统一交给学习班干,由学习班干交指导教师。
实习过程中,不得无故请假或不参加除特殊情况外,不得单独活动,要认真学习、认真作业,按时写实习报告。
二、由干实习场地及有关材料,器具有限,故有的实习内容可能做不全面,但尽可能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有多少内容就做多少内容,只要能够掌握实习方法即可。
三、如遇阴雨,实习相应延期,室内上课。
实习一:森林结构特征观察一、目的要求:1、加深对各种不同森林结构特征的认识。
2、掌握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的一般调查方法。
二、地点:内容和方法:1、地点:校园后山马尾松林或西田林场、黄源工区分林点二三等其他。
2、内容和方法:在森林中选择一条线路,路线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森林结构特征,能够观察到单层林、复层林、热林、混交林、同龄林、异龄林、萌芽林、实生林以及不同的郁闭度、密度、疏密度、地位级等多种情况地带。
在线路进行观察调查时,每过森林的结构特征有明显变化时,须选一观察点,在观察点中对树林的结构特征进行详细观察记载。
在具有混交林特征的观察点上,按学习小组分别选定500m2的样地(针叶林400m2即可,常绿阔叶林需800m2)进行每木检尺,分别树种,径阶进行登记,以便计算各树种组成,在单层林或片林中被组分别设置500m2的样地。
样地应具有代表性,在样地进行每木检尺,并按每100m2的标准选取优势木,测其树高平均木,测其树高,用查数伐根年龄,利用生长锥查资料和访问方式年龄,调查林分,作为确定该次林分的立地指数,地位级疏密度,密度的依据,设置的样地要求用罗盘仪器定间测绳量距。
在两个郁闭度不同的观察点上,选有代表性的地段用测绳拉100米长的测线,在测线上分段记录未被树冠投影的线段长度并作记录,用以计算林分的郁闭度。
《森林生态学》实验课
![《森林生态学》实验课](https://img.taocdn.com/s3/m/09a7c88f81c758f5f61f67dd.png)
1. 目的:
(1)掌握生态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
(2)掌握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
2. 实验基本内容
1) 群落的树种组成
重要值(I .V .)=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3
2 )径级结构
Ⅰ级:幼苗+幼树,胸径<2.5cm ;
Ⅱ级:小树,胸径2.5一7.5cm ;
Ⅲ级:中树,胸径7.5一22.5cm ;
Ⅳ级:大树,胸径>22.5cm 。
3)分层频度
N
M f =
其中:f -分层频度;
M -某种出现在某层的样方数;
N -样方总数。
4)生物多样性
α多样性指数:
①Simpson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
∑-=21i P D
式中:P i 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②Shannon-wiener (香农-威纳)指数
信息论中熵的公式原来是表示信息的紊乱和不确定程度的,我们也可以用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这就是种的多样性。
香农-威纳指数即按此原理设计的,其计算公式为:
∑-=i i P P H ln '
式中:N N P i i /=
5)植物种间联结分析
))()()(()(2
2
d b c a d c b a bc ad N ++++-=χ 其中N 为样方总数。
2×2列联表的自由度为1,其卡方理论值在5%概率处为3.84。
将卡方计算结果与3.84进行比较,如果84.32>χ,则拒绝关于种A 和种B 的同时出现是独立的这一假设,即认为二者是相关的。
森林生态学实习指导书
![森林生态学实习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935a8bd184254b35eefd3450.png)
《森林生态学》实习指导书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
其涉及到种群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地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森林遗传学等多种学科。
具有理论性强、涉及学科多的特点。
特别是近年来又向着数量化的方向发展。
这就更增强了这门学科的难度。
对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有必要通过一个实践的过程。
本实验、实习指导是指引同学们从认识一般的植物群落着手,到认识、研究复杂的森林植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主宰这种关系的物质和能量的动态、种内种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学好育苗、造林、森林经营、森林经理等学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
实习的主要内容:1.植物群落稳定性的观察研究2.森林植物群落的观察研究3.林型的线路调查4.森林调查和测定的基本方法一、植物群落稳定性的观察研究在书本上讲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总是举出典型的例子,从中引导出规律、模型,抽象成理论,这样做从科学上看自然是必要的。
但从学习上看,从书本中的“自然”和现实的学员身边自然的距离上看,往往抽象的水平越高,离真实的自然的距离也越远,学起来也就越难理解。
这并非是理论脱离自然,而是说学习者本身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知识,应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这样不单纯是为了用实践来证实书本理论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从自然中探寻客观规律的思考方法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许可以作为我们这个实验实习指导的根本目的。
1.四旁植物群落观察研究的意义学校的建筑物周围、路旁、校外的公路旁、农田的空地和田埂上,每到春天,绿色草本植物就发芽成长起来,学校打扫卫生时一遍又一遍地除草,农民一年复一年地除草,然而这些杂草却并未因此灭绝,一代一代似乎是永远存续着。
如果到操场周围不经常踩踏边角空地和老的渠岸边去观察,可以看到随着水分条件、温度条件、土壤坚实度等土壤条件的不同,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群落。
如果把所有的种群进行调查比较困难,现在选其中最常见的10种进行调查。
树木与生态实习指导书
![树木与生态实习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9a1cb402f7ec4afe05a1df23.png)
南昌工程学院《树木与生态实习》指导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欧阳毅、李凤编2011年5月庐山植物园树木名录一.裸子植物Gymnospermae1.苏铁科Cycadaceae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 L. Zhou et S.Y.Yang常绿小乔木。
花房有栽培。
分布于四川。
我国特有。
供观赏,国家保护植物。
苏铁 C. revoluta Thunb.常绿小乔木。
花房有栽培。
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
我国特有。
供药用、观赏。
华南苏铁 C. rumphii Miq.常绿小乔木。
花房有栽培。
分布于华南。
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越南、缅甸、印度、非洲也有。
供药用、观赏。
云南苏铁 C. siamensis Miq.常绿小乔木。
花房有栽培。
分布于云南。
缅甸、泰国、越南也有。
供药用、观赏。
泽米苏铁Zamia furfuracea L.f.常绿小乔木。
花房有栽培。
原产墨西哥。
供观赏。
南美苏铁Z. pumila L.常绿小乔木。
花房有栽培。
原产墨西哥。
供观赏。
2.银杏科Ginkgoaceae银杏Ginkgo biloba L.落叶大乔木。
永红院有栽培。
分布于全国。
中国特有。
供药用、观赏、木材,国家保护植物。
3.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宽叶南洋杉Araucaria bidwillii Hook.常绿乔木。
花房有。
分布于大洋洲。
供观赏。
南洋杉 A. cunninghamii Sweet常绿大乔木。
花房有。
原产大洋洲。
供观赏。
诺福克南洋杉 A. heterophlla (Salisb.) Franco常绿乔木。
花房有。
原产大洋洲。
供观赏。
4.松科Pinaceae苍山冷杉 A. delavayi Franch.常绿乔木。
松柏区有。
分布于云南、西藏。
我国特有。
作木材。
冷杉 A. fabri (Mast.) Craib常绿乔木。
园门口有。
分布于四川。
我国特有。
作木材。
日本冷杉 A. firma Sieb.et Zucc.常绿乔木。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doc资料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doc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7bf0b65227916888486d7e6.png)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生态实习指导资料
![生态实习指导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74ab9cb998fcc22bcd10d8c.png)
目录前言一:森林生态学实习实习过程的一般要求二:实验部分实验一林内光照强度的测定实验二林内温度的测定实验三大气污染状况的调查三:实习部分实习一森林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习二群落结构特征调查Ⅰ——样方法实习三群落数量特征调查Ⅱ——点四分法及随机对法实习四森林群落生活型和生活行谱的调查实习五林下更新调查实习六森林演替动态调查实习七群落多样性的测定实习八种群生态位分析实习九林木种群分布格局的调查实习十种间关联分析实习十一群落的排序前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人和自然环境矛盾的不断加深,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保护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行为规范,并使其成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研究森林中的生物个体,种群及森林群落和系统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
森林生态学实验和实习,不仅是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且,对掌握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对森林群落的感性知识,了解森林和环境关系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本文在参考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验实习的应用重新编著了这本教材,充实了一些内容,做为森林生态实验和实习的主要参考书。
编者:郭忠玲1995年6月一、森林生态学实验实习过程的一般要求森林生态学实验实习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外业调查、内业资料整理分析及报告的形成阶段,对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应首先对实习的目的和内容加以明确,参考教材和有关资料,认真复习理解在实验实习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明确调查步骤和方法。
在野外调查时还要应用一些仪器和其它用品,也应在此阶段准备齐全。
调查表格也应在这一阶段准备好,在所设计的调查表格中,除要求的调查内容外,日期、调查人、记录人项目也都应具备。
(二)外业调查阶段在外业实验实习工作中,所涉及的间题较多,首先,调查地点(选样地点)的选择要尽量满足要求,如在群落结构调查过程中,调查地点应选择在群落中间的典型地段上,调查地点不应有特殊群落片断及特殊地型条件(如沟、道路、溪流等)的出现;调查数据要用铅笔填写,以便于修改,数据要写的清晰,利于辩认。
生态学实习指导书2
![生态学实习指导书2](https://img.taocdn.com/s3/m/843cba46cf84b9d528ea7a34.png)
实习一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调查一、目的: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各统计指标的含义。
二、工具备品:皮尺、钢卷尺、测绳、枝剪、粉笔、铅笔、标签、方格纸、调查表格、植物检索表等。
计算器(带角度测算)三、调查方法:全面踏查和样方法相结合。
其基本步骤是:1.全面踏查:对所要进行调查的植被地全面踏查一遍,选定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固定或)临时样地。
2.样地调查:(1)样地面积:森林:20*30平米,其中:灌木样方四个,2*2平米,草本样方四个,1*1平米。
(2)每木调查(附表1):具体按测树学方法进行。
平均胸径大于8厘米者,2厘米一个径阶;小于8厘米者,1厘米一个径阶。
(3)植被及灌木调查:见附表2。
植被调查在1*1平米小样方中进行,下木调查在2*2平米小样方中进行,乔木调查在实习中绘制树冠投影图。
A.植物名称:记录植物中名或学名,并采集有关植物标本(实习中只采集野外不能识别的标本。
经鉴定后再将植物名称填入,但在鉴定前要填入代号)。
由于标本不完整,鉴定有困难时可暂填入**科或**属的一种。
如苔草属的一种。
B.层次:可根据植物高度划分为几个层次。
若一种植物分布在几个层次中,按其分布情况记入分布最多的层次中。
C.层次盖度:即该层次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方面积的%比。
D.高度:按植物自然情况进行测定。
范围指最低高度到最高高度。
如果植物最低为0.3米,最高为1.5米,则记为0.3-1.5米。
E.多度(表3):指该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地面积的%比。
用德鲁提的多度等级进行分级。
F.分布:指丛生、片状、稀疏、单株等。
G.物候相:种子植物分为:“—”营养期;“º”花蕾期;“(”花前期;“⊙”花盛期;“)”花后期;“Δ”幼果期;“⊕”果熟期;“=”果落期。
蕨类植物用文字记载,分为营养期、孢囊期、孢囊成熟期和孢子散落期。
H.生活力:分三级:Ⅰ生长发育良好,能开花结实,或进行正常的营养繁殖,叶的大小正常,色泽鲜艳。
园林生态实习指导书
![园林生态实习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4ab2346fddccda38376bafa5.png)
园林生态实习指导书环境教研室2014.11树种耐阴性的观测一、目的要求:通过对不同树种的形态结构特征的观测,进一步了解光的生态作用,并掌握测定树种耐荫性的基本方法。
二、观测内容:1、观测校园周围不同树种的树冠大小、树冠结构、树冠透光度、自然整枝高度、叶片形态、叶片排列状况等方面的特征。
2、观测树种有:悬铃木、油松、毛白杨、侧柏、园柏、雪松、柳树、榆树、朴树、梧桐、杜仲、黄杨、核桃、女贞、泡桐等。
三、观测方法1、树冠大小的测定:用皮尺在树冠下量测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冠幅,求平均冠幅;然后用测高仪测冠长、枝下高。
2、树冠透光度的观测:树冠透光度决定于树冠枝叶浓密的程度,一般用树冠透光率表示,既站在树冠下目测树冠范围内兰天面积占树冠投影面积的百分比。
3、枝叶密度:目测每立方米的树冠中,枝条的数量(用长度表示)或叶量(用叶面积数表示)。
根据目测确定树冠枝叶密度为密、较密、中等、较稀、稀五个级别。
4、根据阳生叶、阴生叶的外部形态、观察树冠阳叶和阴叶的比例及着生状况。
5、小组为单位,边调查边讨论,逐项填写观察结果,并填入下表.四、作业根据观测。
按耐荫到喜光顺序排出被调查树种的耐荫性的次序。
并根据已学理论简要分析。
五、工具:皮尺、测高器、铅笔、讲义夹。
调查时间:调查人实习二、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一、实验内容:气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
二、目的要求:熟悉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
三、主要仪器设备:温湿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1.群落内外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变化由于太阳和地球相对位置的不断变化,以及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反射和散射介质的差异,太阳辐射具有时空上的显著差异。
植物群落由于叶子对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植物群落内外的太阳辐射也有显著的不同。
测定时,在群落内外随机确定若干个测点,从早到晚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各点的光照强度。
2.群落内外温度及其变化地球表面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气温也存在时空变化。
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a75c8900cc175527072208ad.png)
从 x 到(x+1)期的
死亡率
死亡数(dx) 平均存活数(Lx) 期望平均年龄(ex) (1000qx)
0
1000
1
945
2
880
3
865
4
800
5
735
6
415
7
249
8
132
9
99
10
66
11
33
12
0
利用调查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编制生命表,见表 12。
表 12 根据调查某地区人口统计数据编制生命表
表 13 舞毒蛾种群的生命表
x(龄期) nx(x 期开始的存活数)
dx(死亡原因) 寄生
Dx(x 期死亡数) qx(死亡)
82.5
15
卵
550
其他
82.5
15
合计
165.5
30
Ⅰ~Ⅲ龄幼虫
385
扩散等
37
鼠捕食
48.5
20
Ⅳ~Ⅵ龄幼虫
242.5
寄虫,疾病
12.1
5
其他
167.3
69
合计
227.9
94
x
nx(男性)
dx
Lx
ex
nx(女性)
dx
Lx
ex
0
100 000
100 000
1
97 708
97 937
5
96 100
96 246
10 95 662
95 930
15 95 331 20 94 722
95 683 95 227
25 93 764
94 621
林学概论实验报告
![林学概论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8b4bb4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a.png)
实验名称:森林生态调查与样地设置实验目的:1. 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学习样地设置的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实地调查和分析森林生态数据的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XX森林公园实验材料:1. 林学概论实验指导书2. 样地调查记录表3. 全站仪4. 皮尺5. 望远镜6. 计算器实验人员:林学概论实验小组实验内容:一、森林生态调查1. 观察并记录森林的类型、分布、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状况。
2. 调查并记录森林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及植被覆盖度。
3. 观察并记录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二、样地设置1. 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样地类型(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
2. 使用全站仪确定样地位置,并记录经纬度、海拔等数据。
3. 设置样地边界,并使用皮尺测量样地面积。
4. 在样地内进行分层调查,记录各层的植物种类、数量、高度、胸径等数据。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1. 将调查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计算各层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
2. 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森林生态状况。
实验结果:一、森林生态调查结果1. 森林类型:针叶林2. 分布:山脊、山谷、山坡3. 结构:乔木层以松树为主,灌木层以杜鹃、荆棘等为主,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4. 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包括鸟类、哺乳动物、昆虫等。
5. 土壤类型:黄壤6. 肥力状况:中等7. 植被覆盖度:90%8.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二、样地设置结果1. 样地类型:乔木层2. 样地位置:XX森林公园东北部3. 样地面积:100平方米4. 样地内植物种类:10种5. 样地内植物数量:100株6. 样地内植物高度:1.5-5米7. 样地内植物胸径:2-20厘米三、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1. 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为10吨/公顷,灌木层生物量为5吨/公顷,草本层生物量为1吨/公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生态环境系实验一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水热组合状况在决定植被类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Walter生物气候图解能较好地反映水、热二者综合的气候特点,是目前解释植被分布规律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Walter 生物气候图解主要是用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的匹配关系来表示生物气候类型。
通常以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为两个纵坐标(右边为降水量,左边为温度),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为P=2T(其中P为月平均降水量,T为月平均温度),而用一年中的12个月份作为横坐标。
实验目的:(1)掌握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方法(2)加深理解植被分布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研究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点实验器材:1、气象资料(世界主要城市气候数据)2、实验器材坐标纸、直尺、铅笔、橡皮等方法与步骤1、气象数据的整理2、坐标轴刻度的确定(1)按P=2T分别建立两条纵轴(降水与温度)的坐标刻度值,每个刻度的大小视站点逐月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量的具体数值大小而定,如月平均温度曲线1刻度(即1格)等于10℃,则月平均降水刻度1格等于20mm。
若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则刻度单位缩小1/10。
(2)以两条均分为12段(代表12个月)的平行直线作为横坐标,并从左至右依次标出1月、2月、3月、…12月。
3、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根据上述确定的坐标体系以及计算出来的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和逐月年平均温度,在坐标纸上绘制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和年平均温度曲线,并标定图示。
(1)将降水曲线与温度曲线相交的区域填充不同的标示符。
如果温度曲线在上,降水曲线在下,两者间的区域表示干旱区,将此区域用小黑点填充。
(2)如果温度曲线在下,降水曲线在上,两者间的区域表示湿润期,将此区域用细黑竖线填充。
(3)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的区域用黑色填充。
(4)在降水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
(5)在温度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6)在双线横轴上将月平均温度低于0℃的月份用斜线填充。
(7)在气候图解的左上方注明站点的名称。
原始数据见附录。
实验二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掌握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形态结构的特点,理解植物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于其生境特征。
掌握从植物外部形态及生长,生境特点上鉴别植物耐荫性的方法。
2、理解植物器官的结构特点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环境适应的意义。
初步判定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二、实验原理: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和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根据植物与其生境中水分的的关系,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包括了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水生植物依据其生活型又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其中以叶的结构变化最为显著。
叶子是植物的重要器官,它有两大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是根系吸收水分的动力之一,植物根系吸收的矿物质主要是随蒸腾液流上升并转运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
另外,蒸腾作用也能降低叶片的表面温度,从而使叶子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不至于因温度过分升高而受损伤。
但蒸腾作用会消耗很到植物体内的水分,因而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叶片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之间需达到一个等量的状态,即水分平衡状态。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叶表面的角质层,密生绒毛,气孔下陷或形成气孔窝,叶片内储水组子发达等,都是为了适应保持水分,减少水分蒸腾的特征。
植物生活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叶片的这些适应性结构不同,形态变化也较大。
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但是由于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植物需要光的强度是不同的。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弱不同的要求,可把它们分为阳性植物(喜光植物,或“习光植物”),和阴性植物(喜阴植物,或“习阴植物”)两大类。
阳地植物与阴生植物是生长在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中的植物,由于叶是直接接受光照的器官,因此,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就容易反映在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上。
又因为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植物若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会出现结构和生理的趋异性;而不同基因型的植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又会出现趋同性,所以,即使是同一植物,因叶所处位置的光照不同,也会有阴生与阳生的差异。
一般来说树冠上部和向阳一面的叶,具阳生叶特征;而树冠下部和阴面的叶则具阴生叶的特点。
由此也可以看出叶是最具变化的器官。
表1不同植物耐荫性类型的主要差异三、实验材料:校园内生长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种类四、方法与步骤:1、在校园内选择20种完全展叶的成年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分别按下列指标分级进行观测,结果填入”结果1-1”中。
生活型:乔木(针叶、阔叶、常绿、落叶)、灌木(常绿、落叶)冠形:伞形、近伞形、近圆锥形、圆锥形。
枝叶分布:稀疏、较稀疏、较浓密、浓密。
透光度:枝叶透光面积占树冠面积的百分比。
叶型:“阳生叶”-只着生阳生叶;“阳、阴”-有阳生叶和阴生叶分化;“阴生叶”-只着生阴生叶。
枝下高(m):最下一轮活枝到地面的高度。
冠高比:树冠长度与树高之比。
相对高:植物株高(树高m)与基径(胸径cm)之比。
生长速度:快,较快,较慢,慢。
开花结实:早,较早,较晚,晚寿命:短,较短,较长,长。
生境:干旱贫瘠,较干旱贫瘠,较湿润肥沃,湿润肥沃。
2、综合考虑各观测指标,对20种植物的耐荫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1,2,3,…)排序;3、根据各植物的耐荫性顺序,并结合年龄、气候、土壤条件对耐荫性的影响,确定不同植物的耐荫性类型(阳性植物、中性植物、阴性植物)结果1-1植物耐荫性鉴别调查记录表结果1-2植物阳生叶、阴生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要求:1、写出小组成员姓名(以3人一组为宜),根据调查记录表分析你所调查植物的耐荫性及对光适应的典型特征。
简要说明根据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强度的不同适应性在栽培管理及群落配置的应用上应注意的问题.2、附上植物耐荫性鉴别调查记录表(不少于20种)实验三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测定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而生物个体或群体在某一个地段上所占有的生态环境就是它的生境。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不仅逐步适应了其所在的生境,而且对其生境能产生某种程度的改造作用。
因此,植物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实验通过对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的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生理生态测定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并通过不同群落或同一群落不同部位生态因子的质量和数量的比较,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实验目的:1、熟悉光照强度、温度和大气湿度等相关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加深对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规律的认识,为今后野外实习奠定基础。
2、选择不同地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定,比较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的差异及不同高度条件下光强及温度的变化特征。
二、实验器材:照度计、通风干湿表、数字温湿度计、数字微风仪、针式土壤温度计、海拔仪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一)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有林地和空旷无林地静态测定光照强度2、按照图1的样方配置在有林地内选择测定点5个,在每个测定点分别10cm、50 cm、150 cm高度的光照强度(高度应一致),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要求15分钟内测定完毕),填入表1。
图1.有林地内的样方配置3、在同一时间(尽可能做到同时测定才具有可比性),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好每次测定的数值。
表1 不同样点光强变化(二)温湿度的测定与上述测定的地点相同,实施下述内容的测定:1、大气温度的测定(1)群落内外温度差异观测选定一处正常生长的植物群落,在群落内分为乔、灌、草三个层次高度进行观测(注意各层应统一高度),各3个重复。
群落外选取1.5m高处进行测量。
表2 群落内不同层次温度变化(2)植株各部位温度观测选择1-3株健康的全光照下生长的树木进行植物个体不同部位的温度观测。
观测部位包括树干、叶、芽、花等。
使用手持式点温湿度计进行3次重复测定,填入表3。
表3 植株各部位温度记录表2、大气湿度测定在群落内均匀选取5个点,在1.5m测定其湿度,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三)风速的测定(1)在上述同样的林地中,在测定光强相同的样点上,在1.5m的高处,用风速测定仪分别测定每点的风速。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每个点的风速,并作好记录。
注意事项有林地与对照地的环境生态因子测定一定要在相同的时间进行,这样获得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
思考题植物群落内不同高度光强的变化特点及不同层次温度的变化特征以及树木不同部位其温度的变化规律,试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实验四种群生命表和年龄结构的编制生命表是系统记载和分析种群生死动态的一览表,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的有力工具。
通过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不仅可以直观考察种群数量动态的一系列特征,如种群各年龄的存活数和存活率、死亡数和死亡率、死亡原因、出生率、生命期望等,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种群数量动态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如分析种群的存活动态、估计特定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潜力和种群数量消长的趋势。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生命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并对生命表进行合理分析。
2、进一步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和设计图表来处理复杂的生态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一)种群生命表编制及其分析1、划分年龄阶段:根据研究物种的生活史特征,划分年龄组。
人通常采用5年为一年龄组;盘羊、鹿等以1年;鼠类以1个月为一年龄组。
对于一年生昆虫等则根据个体发育的特征(如若虫的龄期)具体划分年龄组。
2、调查各年龄段开始时的个体存活数,详细记录得生命表的原始数据n x。
3、据原始数据n x计算并填写生命表的其它各项特征值,完成表格(d x、l x、L x、T x、e x),并得出研究种群的生命期望e x。
现以一虚拟种群的动态生命表为例,说明其编制方法:许多生命表常采用以1000个体为基础计算,或经过标准化而将n1转化为1000(如表4-1),表中各栏数据的演算及其关系如下。
表4-1 一个假定种群的动态生命表结构表中 L x 表示从x 到x+1龄期的平均存活个体数,如L 1 =(1000+700)/2=850, L 2 =(700+500)/2=600,余类推;Tx 表示龄期x 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max 21L L L L T x x x x +++=++如表中结果,由表L x 底栏逐渐向上累加L x 得到T x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