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
学习者通过观察他 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 果而受到强化。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例如:
当儿童看到同伴推倒 别的小朋友并获得了想要 的玩具,那么,他以后也 可能会尝试使用这个方法, 这就是替代强化。
学到这里,你能解释 案例导入中男童的行为是 如何形成的了吗?
——华生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 观点
环境决定人的心理发展。 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行为模式: S(刺激)-R(反应)
三、行为主义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观点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
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
形成规则 自觉遵守
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二、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
是最重要的生物本能,人在 不 同 的 年 龄 , 性 的 能 量 —— 力比多,会投向身体的不同 部位,产生快乐与兴奋的感 觉。
二、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生殖器期(12岁以后)
关。 强化控制原理
行为矫正原理
三、行为主义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良好行为
今天露露表现很好 乖乖地吃完了饭
不良行为
强化
养成好习惯
人类社会认同的行为模式
不予强化 消除不良行为
但是,对一些严重违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引导教育。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幼儿学前教育)发展心理学理论流派简介及环境论与成熟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儿童开展心理学理论流派简介及环境论与成熟论一、要紧流派简介〔一〕成熟势力说的心理开展观成熟学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开展的理论。
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大夫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
1.要紧观点〔1〕阻碍心理开展的因素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开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
他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那么与外环境有关。
儿童心理开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阻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那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外环境只是给开展提供以适当的时机而已。
格塞尔认为,成熟是推动儿童开展的要紧动力,关于儿童的开展来说,学习并不是不重要,当个体还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效果是专门有限的。
格塞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楼梯〞,确实是这一观点专门有力的佐证。
双生子实验研究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A和双生子B 进行行为基线的观看,认为他们开展水平相当。
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A 进行爬楼梯训练,而对B那么不予相应训练。
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A 比B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
到了第53周,当B到达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常,对他开始集中训练,觉察只要少量训练,B就到达了A的熟练水平。
进一步的观看觉察,在55周时,A和B的能力没有差异。
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开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
〔2〕开展的原那么格塞尔认为,儿童生理和心理开展遵循以下原那么。
开展方向的原那么。
要紧包括:由上至下,如新生儿的头部开展比脚部开展早;由中心向边缘,如手臂的活动由肩关节向肘关节再向腕关节最后到指关节开展;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开展,如手指抓握动作由不能太晚的一把抓到提腕的指尖对拿。
相互交错的原那么。
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称的,对称的两边需要均衡开展。
在开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有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阶段又会有另一方面占优势。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感知运动 阶段
主要图式
动作图式 符号图式
特点
以感知和动作进行反应,形成低级的动作图式(手的抓取、 嘴的吸吮)。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符号图式,逐渐获得客体
永久性(7个月之后)
2-7岁
前运算阶 段
表象思维 直观形象思维
思维从动作中摆脱出来,但是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物来学习理 解外部世界。不能理解守恒概念,思维缺乏可逆性,自我中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只要运用好强 化技术,就能塑造儿童形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行为,强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强化好 的行为,忽视不好的行为
4.斯金纳理论的实践运用
教学课堂管理
根据强化原理,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要 对好的行为予以强化,不好的行为予以惩罚 或忽视,用正确的行为替代不正确的行为
适合幼儿的强化物:食物、奖品、表扬、代 币、游戏、减少作业
1-3岁
自主感VS羞 怯感和怀疑 感
学饭照顾穿习自衣自己,主的爬,卫行自生走己路吃,获 秩序得和自法主制感,意志的实现,
羞怯感,怀疑 或否定自身
父母
3-6岁
主动感VS内 疚感
探索周围环境,独 立活动,尝试新事 物
获得主动感,目的的实现, 有助于未来工作上的成就
内疚感和失败 感
家人
6-12岁
勤奋感VS自 卑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01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02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03
皮亚杰 & 维果茨基
04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
儿童心理学
第 2 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 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 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 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 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 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 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艾里克森 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 所限制。 (积极品质,关键词:“目的”或“价值”)
儿童心理学
第 2 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 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 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 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 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 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 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 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 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 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艾里克森 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 自我抑制的决心。 (积极品质,关键词:“意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1]1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初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1.无意向有意发展
无意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有意心理活动,指由自己的意识(目的,动机等)控制的心理活动。
儿童的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最初都是无意的,以后向着有意或随意的心理活动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或局限。
比如,几个月大的孩子,其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取决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
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个人特有的个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 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
1 应答性行为(由刺激引发)
•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2 操作性行为(自发的)
•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如:如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行为
后果
行为发生频率
幼儿主动发言 获得称赞、新玩具
惩罚是由于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
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举例
给予惩罚 给予(+) 厌恶刺激
降低
学生迟到时,要求其打 扫教室卫生
移去惩罚 撤销(-) 愉快刺激
降低
不服从老师的安排,没 收之前奖励的小贴花
• 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著名的 “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又称 “波比娃娃”(Bobo doll)实验。
幼儿主动打人 被批评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正强化 给予(+) 愉快刺激 负强化 撤销(-) 厌恶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增加 增加
举例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奖励一朵小贴花
按时交作业,老师撤 销对他的处分
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 斯金纳&班杜拉
2.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部条件对 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 为反应。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应的变化,在生活中叫做社会情境。刺激和反应都是物理或化学变化。 2.研究任务
心理学就是通过确定刺激反应之间联结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
体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的公式: S(刺激) 社会情境 引起 适应 R(反应) 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反应的分类:
根据可否直接观察将反应分为内隐的(internal response)和外显的 反应(external response); 根据可否习得分为习得反应(unlearned response)和非习得反应
(learned response)。
又依照这两个标准将反应分为: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2.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3)言语报告法
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 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
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他主张要设计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只能用来测验人的习惯,习
们不协调的情况中摆脱出来时,我们开始思考” 思维的分类: a)已经完全习惯化的言语的无声应用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 b)组织得很好的内隐语言过程被情境或刺激激发 艺术创作 如33*333 如音乐家浏览熟悉的曲段、
c)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情境时) 如
贡献
评价
1.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动物,由于这种结构,人生来就能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他把这类反应 称为非习得的行为(unlearning behavior),而非能力、“心理特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道德两难故事: 海因兹偷药救妻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 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的1000元, 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 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 “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 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及其观点; 2. 能将各理论流派的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具体问 题。
一、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
(一)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的早期研究
在西方,早在古代就有些思想家提出了他们的儿童观。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和古罗 马的儿童观。
(二)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分化和发展
1. 精神分析理论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① 口唇期(0—1岁) ② 肛门期(1—3岁) ③ 性器期(3—5岁) ④ 潜伏期(5—12岁) ⑤ 生殖期(12—20岁)
(2)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① 婴儿期(0—1.5岁) ② 儿童期(1.5—3岁) ③ 学龄初期(3—5岁) ④ 学龄期(6—12岁) ⑤ 青春期(12—18岁) ⑥ 成年早期(18—25岁) ⑦ 成年期(25—65岁) ⑧ 成熟期(65岁以上)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根据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的观察,首次提出 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的观点。他把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个自然阶段分为三 个时期: 从出生到7岁,7岁至14岁,14岁至21岁。这是最早的教育年龄分期,也是最早的 对儿童及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的探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斯金纳箱
•实验发现: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 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 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内容页
(三)强化理论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
框哦)
1.什么是强化?
——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
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儿童心理 发展的必 要条件
物理 环境
•物理经验 •数理逻辑 经验
社会 环境
平衡
包括社会生 活、文化教 育和语言等
不断成熟 的内部组 织和外部 环境的相 互作用
四、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重难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的世界
靠感觉和动作(口尝、手抓、 敲打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1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2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说 3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 4 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格赛尔 1、“双生子爬梯”实验
(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2、自然成熟>后天教育
3.评价
优点:
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 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提供了一系列育儿观念。
2.前运算阶段(2~6、7岁)
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将感知动作内 化为表象,形成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
这一阶段其思维特点有: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等。
前运算阶段特点一:泛灵论
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 的意识活动、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前运算阶段特点二:自我中心性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涵盖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语言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理论解释,为我们理解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积极探索和经验积累来构建认知结构,并通过适应(即平衡和失衡)来实现认知发展。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维果茨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在社会交互中通过语言学习获取文化工具,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引导来实现认知发展。
他的“近发展区”概念指出,儿童在能力掌握的区域与潜在发展区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合适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可以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3.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Carl Rogers' Self-Theory)罗杰斯认为,儿童的自我形成是一个动态和积极的过程,他们通过不断接受和理解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自我概念。
他提出了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概念,认为只有当儿童在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受到鼓励时,他们才能实现自我潜能。
4. 超越主义发展理论(Transcendental Developmental Theory)5. 爱因斯坦根结论发展理论(Einsteinian Sudden Insight Theory)该理论强调了儿童的突发决策和领悟的重要性。
它认为,儿童不仅通过逐步积累的学习来实现发展,还通过突发的洞察力和领悟来跨越认知层次。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从环境中吸收刺激并产生反应来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儿童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正反馈和惩罚,儿童学会了一种行为模式,以适应他们周围的环境。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和适应来构建他们的认知结构。
在儿童生命早期的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发展出符号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了环境和社会交往对学前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区间性发展”的概念,即一个人在个体层面上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4.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了儿童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儿童在实现满足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感到自主、有能力和有关联感。
这可以通过提供支持、提供选择和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方式实现。
5.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社会互动和情感关系中的发展。
詹姆斯·鲁比特提出了情感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自主、皮肤到皮肤接触、控制、认同和恋爱。
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和成人之间情感连接的重要性,以及正面亲密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6.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儿童在社会中充当的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化和性别角色模型的塑造,儿童学会了符合其所在社会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期望。
7.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布隆弗伯格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包含个体、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期,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知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期,适用于2~7岁的儿童,他们开始通过语言和表象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期,适用于7~11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操作性思维。
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适用于11岁以上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2.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语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叫做"近似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够通过与比他们更有经验的人合作来完成高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4.雅各布·洛特岗斯坦发展理论
洛特岗斯坦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了发展的环境理论,强调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
他认为,正念的培养、安全的家庭环境和适度的挑战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5.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该理论主张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机会,并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绪能力。
幼儿园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特·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习得行为,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
2.认知发展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上。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他揭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化文化理论将社会和文化因素视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合作和引导,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4.心理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内心欲望和冲突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冲突的不同阶段,如口唇期、肛门期和阴蒂期。
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儿童可以达到心理平衡和成熟。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各有侧重,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教育和家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几种儿童发展理论流派
几种儿童发展理论流派
一、行为主义学说
行为主义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兴起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反叛。
行为主义者将行为界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意识逐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否认内省是其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理论体系,行为主义学说不断发展。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分别代表行为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学得社会行为。
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三、认知发展学说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说,是指幼儿在心理上表征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发展。
四、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心理结构不断改进、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
心理学家通过长期大量的研究,揭示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般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体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 4、內化說:高級心理機能是不斷內化的結果,個 體就是通過內化從情境中吸取知識獲得發展的。
• 5、最近發展區—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 (二)評價
• 1、貢獻:最早將歷史主義原則引入了心理學,指 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低級心理機能基礎上產 生和發展起來的,高級心理機能是歷史的產物。
• (一)基本觀點
• 將個體人格的發展劃分為順序固定、相互關聯的 八個階段:
• 1. 基本的信任對不信任(0-1歲)
• 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 2. 自主對懷疑與羞怯(1-3歲) • 獲得自主感,克服懷疑與羞怯感 • 3. 主動對內疚(3-6歲) • 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 4. 勤奮對自卑(6-11歲) • 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 5. 同一感對同一感混亂(青春期) • 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亂
• (2)這一時期的能量固著將會導致男孩成人後好 表現、競爭;女孩傾向於純真、誘人、好表現。
• 4. 潛伏期(6-11歲)
• (1)潛伏期的兒童,性欲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
• (2)兒童的關注點從自己的身體轉移到外界的各 種活動,將精力投放到學習、交往、遊戲等活動 中。
• 5. 青春期(11、12歲開始)
• (3)對教育理論與實踐也有重要影響 ,教育與 教學應當以兒童心理學發展的特點為依據而進行。
• 2、不足:
• (1)把智力的本質看作生物意義上的適應,把認 知視作有機體適應的延伸。
• (2)把心理內部的平衡作用看作智力發展的決定 因素,對外部環境的影響似乎重視不足。
二、弗拉維爾的元認知理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是新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序号 年龄
发展危机
对危机积极解决
1
0-1岁
基本信任—不信任
希望
2
1-3岁
自主对羞愧
意志和自我控制
3
3-6岁
主动对内疚
方向和目的
4
6-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力
5 12-18岁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华生1878年1 月9日出生,是 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创始人。
(1)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研究对象:行为 刺激(S)—反应(R)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1
图2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3
图4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5
图6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第三节
1.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1)华生 (2)斯金纳 (3)班杜拉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6.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是美国心理学家。 1880年6月21日生于威斯康 星州的阿尔马;1903年,格 塞尔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获得克拉克大学的 心理学博士学位。1911年, 他任教于耶鲁大学,并于 1915年获该校医学学位。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获得快乐 2.自我:现实原则 3.超我:理想部分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注意:肛门性格:过早、 过于严格的大 小便训练会使儿童压抑。(成年后表现为过于 守秩序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5 月6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 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 分析学派”。1873年入维也纳 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 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 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 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榜样T、HANK替S 代强化 自我效能感
1.榜样:通过观察 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
2.替代强化:观察 TH他AN人KS行为的结果是受到
奖励还是惩罚,不必自 己去做就知道结果。
3.自我效能感:能 力和个性。
案
例 分
THANKS
析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瑞士人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 心理学家。他的认知 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 学科的典范。
(自学)
42
五、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苏联心 理学家,他认为社会 环境对学习有关键性 的作用,认为社会因 素与个人因素的整合 促成了学习。
五、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最近发展区:
现有发展水平与通 过成人指导可能达到的 水平之间的距离。
44
预习第二章《学 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图式:身体、感觉运动(如:玩具) 2.同化:归类上容易搅混 3.顺应:有质量的变化,开始适应 4.平衡:调整自己
例:自行车——摩托车
(三)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期(0-2岁) 2.前运算期(2-7岁) 3.具体运算期(7-11岁) 4.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
(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
实 验 : 小 老 鼠 按 压 杠 杆
得出结论:
斯金纳提出三条强化规律:强化、惩罚、消退
1.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例子:表现好妈妈就给奖励,表现好妈妈说不用做家务
2.惩罚和消退:上课罚站、冷处理方式
多了解幼儿的 心理,针对存在的 问题进行强化的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新行为 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社会学习理论 的创始人,认知理论 之父班杜拉是美国当 代著名心理学家。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把儿童分为3组: 1.甲组观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 子在打玩具娃娃,一个成人给他一些 糖果作为奖励; 2.乙组观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 子打了玩具娃娃后,成人过来打了他顿,以示惩罚; 3.第三组儿童看到录像片上大孩 子的攻击性行为,既不受奖也不受罚。 后来,这些儿童一个个被领进游戏室 里面有大孩子攻击过的玩具娃娃。
图7
图8
总结:
条件反射 泛化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华生)
对当今幼儿保育、教育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1.对孩子言语、动作太过粗鲁,经常拒绝孩 子限制孩子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会引起儿童 的不良情绪反应;反对体罚。 2.利用条件反射法消除儿童不良情绪和行为 反应。
(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
斯金纳出生于 1904年,美国心理 学家,新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也是新行为主义的 主要代表。
1.感知运动期(0-2岁)
(1)先天无条件反射:吸吮奶头、拇指、玩具 (2)习惯动作时期:开始学会寻找声音源头 (3)有目的形成时期:视觉、物体结合 (4)客体永久性:抓、敲、打
2.前运算期(2-7岁)
(1)表象思维:木棍当枪、小手帕当被子 (2)不可逆性 (3)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期 4.形式运算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忠诚
6 18-25岁
亲密对孤独
爱
7 25-50岁
繁殖对停滞
关心
8 50-死亡
完美无缺对悲观沮丧
智慧
对危机消极解决
恐惧 自我怀疑 无价值感
无能 不确定感
淡漠 自私 绝望与无意义感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着眼于把儿童看作是一个 整体,从情绪的、道德的和 人与人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 来研究人格的发展,而不是 单从某个心理过程的发展来 研究儿童。这种整体性研究 的观点值得借鉴。
一、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观点:成熟和学习 实验:双生子爬梯 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 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1.成熟与内环境有关,学习与外 环境有关。 2.内环境:人体内的细胞等身体 结构。 3.外环境:水、土、食物等。
一、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不足: 过分夸大了生
理成熟的作用,对 外在环境与教育关 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