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点

合集下载

云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云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云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云南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6.03.01【实施日期】2006.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云南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2006年3月1日)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和部署,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千方百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克服了雪灾冻害、高温干旱、禽流感疫情、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等造成的重重困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抑制,国民经济继续朝预期目标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年初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十五”计划顺利完成。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5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完成3472.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6.18亿元,增长6.3%,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449.71亿元,增长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66.45亿元,增长10.8%,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9.3∶41.6∶39.1调整为18.9:41.7:39.4。

人均GDP为7833元,跃上人均900美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8.1%。

2005年非公有经济蓬勃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活力增强,创造增加值121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GDP年平均增长9.1%,比“九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速快0.4个百分点。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2月22日在盐源县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理县长张振国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四年工作回顾四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开展“三项整治”,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全面实施“农业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不断加快“两区两线”开发步伐,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十一五”又快又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14亿元,比全州平均增幅高出3.92个百分点,GDP总量位居全州B组第一,全州第六,增速全州第二,综合考核B组第一。

“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6.25%,比“九五”平均增幅高出8.1个百分点。

2006年预计GDP达到17.38亿元,超过目标任务8800万元,增速达到16%。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财政收入一年一个台阶,四年翻了一番多。

一般预算收入2003年增长20.36%,达到4103万元;2004年增长32.63%,达到5442万元;2005年增长63.87%,达到8918万元;2006年预计增长40%以上,达到12700万元,历史性突破亿元大关。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三项产业之比由2002年的53.01:23.62:23.37调整为2006年的37.19:38.72:24.09。

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其中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较大。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新增加1184万人,净增加97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808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35%。

全年全国税收收入37636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6770亿元,增长21.9%。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40万公顷,增加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万公顷,减少5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78万公顷,增加2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18万公顷,增加46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9746万吨,比上年增加1344万吨,增产2.8%;棉花产量673万吨,增产17.8%;油料产量3062万吨,减产0.5%;糖料产量10987万吨,增产16.2%。

云南省统计数据之地级城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06年)

云南省统计数据之地级城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06年)
(不含市辖县) 指
22-1 地级城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06年)

Item
人口、劳动力及土地面积 年末总人口(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 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万人)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万人) 第二产业(万人) 第三产业(万人) 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人)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其中: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综合经济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万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 其中:工业增加值(万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万元) 其中:科学支出(万元)
昆明市
Kunming
231.96 172.07
65.53 0.43
26.03 39.07 575 556 4 103.72 232.76
9 132 169 151 286
4 333 370 3 496 907 4 647 513
847 372 919 890
4 001 95 131 39 790 9 522 277 366 058
Deposit Balance of Urban/Rural Residents at Year-end (10 000 yuan) Premiums (10 000 yuan) Industry
Enterprises with funded from Domestic Enterprises (10 000 yuan) Enterprises with funded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10 000 yuan) Enterprises with Funded from Foreigners (10 000 yuan) Revenue on Major Businese(10 000 yuan) Transport, Post, Telecommunication and Energy Electricity Freight Traffic of Railways (10 000 tons) Length of Railways in Operation (km) Number of Civil Motor Vehicles Owned (unit) Of which: Number of Private-owned Motor Vehicles (unit) Freight Traffic of Highways (10 000 tons) Length of Highways (km) Passanger Traffic of Civil Aviation (10 000 tons) Number of Postal Offices at Year-end (unit) Post Business Revenue(10 000 yuan) Revenue of TetecommuniCation Services(10 000 yuan) Number of Telephone Sets at the Year-end in Local (10 000 households) Number of Mobile Telephone at the Year-end (households)

临沧市二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临沧市二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临沧市⼆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临沧市⼆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是实施“⼗⼀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族⼈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机遇、功坚克难,狠抓各项⼯作落实,各项⼯作整体推进,供给能⼒增强、社会需求有效扩⼤,经济效益逐步提⾼,财政⾦融运⾏稳健,国民经济呈现出⼜好⼜快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五”的良好开局,是“九五”以来最好最快的⼀年。

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性、体制性、基础性⽭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龙头企业缺乏、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新型⼯业化⽔平低;解放思想、创新能⼒和开放程度不够;低收⼊家庭⽣活状况与经济增长不相协调的⽭盾⽇益突出;社会保障和就业压⼒依然较⼤。

⼀、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全年完成⽣产总值(GDP)114.18 亿元, ⽐上年增长12.2%,增速⽐上年提⾼3.4个百分点。

其中:第⼀产业增加值完成41.07亿元,增长8.3%;第⼆产业增加值完成37.83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28亿元,增长12.3%;⾮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5.88亿元,⽐上年增长18.3%,占全市⽣产总值的31.4%。

三次产业⽐重由上年的37.3:30.8:31.9调整为36:33.1:30.9。

全年完成财政收⼊9.17亿元,⽐上年增长17.9%,其中地⽅⼀般预算收⼊5.55亿元,⽐上年增长20.7%。

完成财政总⽀出29.16 亿元,⽐上年增长28.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平⽐上年上涨0.8%,其中:⾷品下跌0.26%,居住上扬2.65%;商品零售价格总⽔平下跌0.07%,其中:⾷品类上扬3.52%;农业⽣产资料价格总⽔平下跌0.06%,其中:饲料上扬0.07%,化学肥料下跌6.27%。

图⼀:图⼆:图三:图四:⼆、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各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农惠农政策措施,千⽅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户的经济利益。

大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真理,牢牢把握这个大局不分神,推进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停步。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效益提高,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0351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600万元,比2005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5754万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96156万元,增长9.6%。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9%、47%、44%。

非公经济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4.9%。

价格水平小幅上涨。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4,比2005年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9.8,比2005年下跌0.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7.5,比2005年上涨7.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4.95,比2005年下跌4.95%。

商品房销售价格12月比去年同月为107.6,比去年12月上涨7.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我市年末从业人员为350351人,比2005年增加1568人,增长0.44%。

其中:第一产业124278人;第二产业97475人;第三产业128598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4201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1城市化进程加快。

年末建成区面积为34.58平方公里,同比增加1.7平方公里,增长5.17%;城镇化率为48.3%。

二、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作物;积极发展特色花卉产业;积极实施高产奶牛示范村建设和鲜奶直接补贴政策,推动了乳畜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734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734公顷,比2005年下降2.1%;粮食总产量147827吨,比2005年增11448吨,增长8.39%;粮食平均单产467千克;2006年农业总产值160986万元,比2005年增长10.34%; 年末奶牛存栏29058头, 比2005年同期增长2.87%。

2006年寻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寻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县委、县政府保持定力,统筹谋划,加强调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精准发力,把改革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力以赴做好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

一、综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60779万元,比上年增长 6.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9114万元,比上年增长7.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3012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04622万元,比上年增长2.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8653万元,比上年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4:34.5:38.1调整为27.5:31.9:40.6;人均GDP达16273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6.02%。

非公经济创造增加值374426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2% 。

二、农业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74705万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82221万元,比上年增长9%,林业总产值11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3 %,畜牧业总产值为168283万元,比上年增长4.3%,渔业总产值8981万元,比上年增长8.6%;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211432万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牧业增加值98742万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7%。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24441.5亩,同比下降2.3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915901亩,同比下降0.4%,粮食总产量244525吨,同比下降0.44%,肉类总产量98575.9吨,同比增长8.27%,其中猪牛羊肉94728.5吨,同比增长8.29%。

主要农产品产量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县工业完成总产值836458万元,比上年下降10.54%(现价);完成工业增加值204622万元,比上年增长2.5%。

2006年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和工业强市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量高、居民增收多、发展后劲强的良好态势,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67.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32.89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24.73亿元,增长15.4%。

三次产业比例为14.6:48.8:36.6。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7789元,比上年增加2707元,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达到2281美元。

从业人员稳定增加。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5.4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0.3万人、第二产业7.5万人、第三产业7.6万人,年末在岗职工3.0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9万人,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74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完成了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民营经济成为加速发展的主动力。

进一步完善市乡财政体制,规范了政府采购和会计集中核算等制度,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管理体制,加快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改革不断深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市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重大招商项目还未取得较大突破;农村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建设新农村和致富群众的任务较为艰巨,统筹城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较为繁重,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农业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2006年,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较好。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云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云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云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主要指标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云政发[2006]66号
【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6.04.17
【实施日期】2006.04.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云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的通知
(云政发[2006]66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现将计划主要指标通知如下,请按照下达的计划指标安排工作。

一、云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按照本通知下达的指标执行。

二、云南省2006年农村经济计划、工业经济计划、利用外资计划、社会发展计划、科技项目计划,按照2006年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下达的计划执行。

三、云南省2006年土地利用计划、基础测绘项目计划另行下达。

请各州、市人民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按照各项计划下达任务,抓紧组织实施,确保全
面完成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目标及主要任务。

附件:云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四月十七日附件:云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大理白族自治州_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大理白族自治州_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大理白族自治州_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09大理白族自治州统计局目录大理白族自治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一、综合 (5)二、农业 (5)三、工业和建筑业 (6)四、固定资产投资 (7)五、国内贸易 (7)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7)七、交通和邮电 (8)八、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 (8)九、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科技 (8)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9)大理州白族自治州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一、综合 (10)二、农业 (10)三、工业和建筑业 (11)四、固定资产投资 (11)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12)六、市场物价 (12)七、金融和保险业 (12)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13)九、人口、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 (13)十、人民生活 (13)大理白族自治州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5)一、综合 (15)二、农业 (16)三、工业和建筑业 (16)四、固定资产投资 (17)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18)六、金融、保险和证劵业 (19)七、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19)八、人口、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 (19)九、人民生活 (20)大理白族自治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一、农业 (21)二、工业和建筑业 (22)三、固定资产投资 (23)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23)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3)六、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24)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4)八、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24)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25)大理白族自治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索引号:532900-005789-20081112-0004大理白族自治州统计局2009年,州委、州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立足实际,坚定信心,砥励奋进,共克时艰,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全州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云南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云南日报20050412第6版

云南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云南日报20050412第6版

云南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云南日报20050412第6版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

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在工业、投资和消费的强劲拉动下,全省国民经济在上年稳固恢复增长的基础上取得了多年来难得的既好又快的明显成效,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发展处在10多年来最好的时期。

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超出预期调控目标以外都顺利完成。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2004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完成2959.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4.33亿元,增长5.6%,对GDP增长的奉献为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314.19亿元,增长15.0%,对GDP增长的奉献为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040.96亿元,增长10.7%,对GDP增长的奉献为3.9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0.4:43.4:36.2调整为20.4:44.4:35.2。

人均GDP为6733元,提前一年完成人均800美元的阶段性目标,比上年增长l0.5%。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活力增强。

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102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全省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28.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2498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

20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66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位。

《2006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北京市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位。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浙江省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3位。

《2006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广东省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5.5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4位。

《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83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5位。

《200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江苏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26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6位。

《200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7位。

《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92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湖南省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04.67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7-02-28 09:20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28日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图1 2002-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图2 2002-2006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全年肉类总产量8100万吨,比上年增长4.6%。

其中,猪、牛、羊肉分图3 2002-2006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完成54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中部地区完图5 2002-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六、对外经济图6 2002-2006年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全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485家,比上年下降5.8%。

实际使用图8 2002-2006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职业教育招生741万人,在校生1809万人,毕业生476万人。

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71万人,在校生2515万人,毕业生727万人。

曲靖市二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曲靖市二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曲靖市二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市595万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四大”目标,积极推进“三化”进程,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发展既快又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据初步测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3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是十年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时期,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9453元,折合1211美元。

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实现增加值97.8亿元,增长7%,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9.5亿元,增长21.9%,工业实现增加值259.8亿元,增长24.3%,工业拉动GDP增长1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9.6亿元,增长10.2%。

经济结构继续得到调整。

按照调精调优一产业,调快调强二产业,调大调旺三产业的方针,努力打造工业强市战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进一步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由2000年24:45:31调整为2006年的18:54:28,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0%上升为49%,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

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工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电力、煤焦和冶金总体规模超过烟草工业,过分依赖于烟草的经济结构单一状况明显改善,有三个行业产值超100亿元。

2006年电力行业完成产值122.7亿元,煤焦完成产值102.7亿元,冶金完成产值113.2亿元,烟草工业完成产值94.7亿元。

09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09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09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2009年是经受严峻考验、克服重重艰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

面对历史上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省政府预见早、判断准、行动快、措施硬,果断采取一揽子有效政策措施,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明显成效。

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了稳步复苏、回升向好的态势,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民生不断改善,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巩固。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616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全国排名第15位。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63.9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2580.34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523.93亿元,增长13.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9:43.1:39.0调整为17.3:41.8:40.9。

全省人均GDP达到13539元(按年末汇率折合1983美元),比上年增长11.4%。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241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9.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图1 2005-2009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4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增值税完成97.53亿元,下降1.9%;营业税175.79亿元,增长28.7%;企业所得税65.29亿元,下降1.1%。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952.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用于农林水事务、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50.3%、40.5%、27.4%、40.5%和30.8%。

图2 2005-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6%。

2006年昆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昆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昆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02-07 来源:昆明日报昆明市统计局2006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锐意进取,务实创新,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全市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56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5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三次产业结构为6.8:46.7:46.5。

人均生产总值达19663元。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48.75亿元,增长13.9%。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8.48亿元,增长19.0%。

地方财政支出159.40亿元,增长19.5%。

农业全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农业产值68.83亿元。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65万公顷,产量113.1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89万公顷,产量174.25万吨,分别增长3.6%和3.1 %;花卉种植面积5889公顷,产量32.14亿枝;水果种植面积23879公顷,产量增长13.7 %。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 2006年比上年±%粮食万吨 113.17 -0.2#稻谷万吨 37.22 -0.7油料万吨 1.45 6.8#油菜籽万吨 1.17 4.7烤烟万吨 8.83 2.5蔬菜万吨 174.25 3.1花卉亿枝 32.14 1.8水果万吨 10.95 13.7畜牧业产值43.20亿元。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云南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云南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云南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02•【字号】云政办发[2006]110号•【施行日期】2006.06.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云南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云政办发[2006]110号)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2006年云南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六年六月二日2006年云南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06]21号)精神,2006年,我省整规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积极推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持续、明显好转,为促进云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一、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和药品安全整治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落实好各地、各部门对食品安全承担的责任。

食品和药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整规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长期坚持抓好。

各级人民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好食品安全责任,做到层层抓落实,注重实效,确保取得好成效。

进一步完善综合监管执法机制,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相互协调,通力合作。

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畅通执法监管渠道,进一步加大联合打击食品、保健品、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的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

切实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依法规范药品生产、经营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400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1.1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710.19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540.53亿元,增长9.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8%、42.7%和38.5%。人均GDP为8961元,跃上人均1000美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11.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60.6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3 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7339.08
13.6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753.64
20.7
其中:水电
亿千瓦小时
355.72
1.9
火电
亿千瓦小时
397.91
44.7
铁矿石原矿量
万吨
1515.38
54.0
粗钢
万吨
635.38
23.8
钢材万吨Βιβλιοθήκη 588.06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出口完成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进口完成2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全年对亚洲出口26.6亿美元,增长27.7%;对欧盟出口3.37亿美元,增长13.3%;对东盟出口16.42亿美元,增长49.0%;对非洲出口0.4亿美元,增长1.3 %。
32.13
25.2
采矿业
70.77
2.1
制造业
216.09
9.3
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4.81
26.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7.64
45.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1.83
-29.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51
-50.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86
599.5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旅游业“二次创业”显出成效。全年接待海外入境游客39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5%。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1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72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5 %;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9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2006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
云南日报2007.4.4(6)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全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多年来难得的又好又快的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快、运行稳、效益好、后劲足的特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省人代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图4 2001-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注: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第一次经济普查数。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0.3%,书报杂志类增长15.7%;通讯器材类增长39.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6.3%,日用品类增长18.7%,家具类增长6.5%,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4.7%,服装类增长19.6 %,化妆品类增长16.5%,金银珠宝类增长55.2%。
全省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30.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4.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22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4.06亿元,增长27.0%。
图3 2001-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130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第一产业投资32.13亿元,增长25.2%;第二产业投资749.32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投资1142.61亿元,增长29.3%。
1.96
5.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64.03
41.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8
105.5
教育
45.81
49.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1.44
-13.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5.7
47.6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61.39
68.7
全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完成314.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29.51亿元,增长37.3%。全省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220.68万平方米,增长18.5%;竣工面积856.56万平方米,增长35.9%。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1561.73万平方米,增长15.8%,商品房屋销售额366.31亿元,增长23.6%。
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明显。全省电力工业投资446.09亿元,增长38.3%;公路建设投资345.67亿元,增长17.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164.03亿元,增长41.0%。
表4 2006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行业
投资额
比上年增长%
总计
1924.06
27.0
农、林、牧、渔业
表2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542.21
1.8
油料
39.01
7.7
甘蔗
1678.73
18.6
烤烟
75.78
-2.0
蔬菜
1033.78
6.5
水果
162.56
19.0
茶叶
13.82
19.2
橡胶
26.42
9.9
肉类总产量
322.05
7.3
牛奶
36.4
17.8
化学医药

1493.79
54.7
中成药

11446.02
13.1
自来水生产量
万吨
56703.87
3.5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33.26
15.1
水泥
万吨
3305.97
16.7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302.50
12.0
人造板
万立方米
78.79
1.4
发电设备
万千瓦
78.98
20.6
变压器
万千伏安
1132.7
27.8
汽车
万辆
3.75
-40.4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3.17,比上年提高24.68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786.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利润3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39.1%。
全省建筑业稳步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06年全省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0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省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5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5.2 %;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81.16万平方米,增长10.8 %;竣工面积2698.26万平方米,增长9.4%。
图1 2001-2006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增值税完成67.5亿元,增长20.5%;营业税89.5亿元,增长32.3%;企业所得税41.3亿元,增长23.7%。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七、金融、保险和证券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6131.25亿元,比年初增加985.5亿元,增长19.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54.86亿元,比年初增加423.6亿元。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4803.51亿元,比年初增加814.8亿元,增长20.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81.7亿元,比年初增加249.1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735.61亿元,比年初增加531.96亿元。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0.8
0.3
-2.8
居住
7.1
7.2
7.0
二、农业
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542.21万吨,比上年增长1.8%,实现了从2003年以来连续4年增产的可喜成就。油料产量39.01万吨,增长7.7%;烤烟产量75.78万吨,下降2.0%;蔬菜产量1033.78万吨,增长6.5%;水果产量162.56万吨,增长19.0%;茶叶产量13.82万吨,增长19.2%;鲜切花产量39.9亿枝,增长8.1%。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热点多元化,消费品市场渐趋活跃。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8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分城乡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51.05亿元,增长15.3%;农村(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37.83亿元,增长14.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49.8亿元,增长15.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78.71亿元,增长15.0%;其他行业零售额60.36亿元,增长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