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63高效课堂模式)教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意义1.3 教学方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教案章节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2.2 教学内容:物质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物质循环的过程与途径2.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让学生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让学生掌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3.2 教学内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3.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教案章节四: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4.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的兴趣。

展望物质循环研究的发展方向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教案章节六:碳循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6.2 教学内容:碳循环的概念与特点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作用6.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碳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碳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七:氮循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1引入新课题展示一个小实验:用一个玻璃瓶,底下铺些细沙,里面有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生物,然后注满清水,再放些水藻和活的小鱼虾,最后将瓶子密封起来,放到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这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

提问:这个密封的小世界如果我们不向其内投放食物和更换空气,里面的动、植物可以维持生命吗?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观看道具,体会,思考,回答。

1.用道具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2.引入主题的过程1.过渡语: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往复循环利用,因此,物质是永恒的,世界是物质的,是符合物质不灭定律的。

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2.给出幻灯片图片假设我将开始时的实验进行改善,将密闭的玻璃瓶中只装有标记C14的CO2,过了一段时间后,问:1)你认为水藻中哪种物质一定能检测到C14的存在?2)C元素是如何由无机环境到生物体中的呢?这是一个什么生理过程?3)玻璃瓶中的小鱼虾体内是否也存在C14呢?为什么?3.给出幻灯片图片:1)将上述实验中的金鱼取出,放置在充满O2而没有CO2的密闭鱼缸中,过一段时间用仪器检测鱼缸中的空气。

2)同时将将上述实验中的水藻放置在一个密闭的不含标记C的容器内,光照,过一段时间,用仪器检测容器内的空气。

提问:检测结果是什么呢?这个结果是经过什么生理过程完成的?4.过渡语:从上述实验中我们知道了,无机环境中的C通过光合作用被生物群落所利用,生物群落又通过呼吸作用将一部分C还给了无机环境。

可是有些植物并没有全部被动物所摄食,如枯枝落叶等提问:枯萎的水藻中存留下来的C14 最终如何回到无机环境中的呢?这个生理过程是什么呢?(探究实验: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你能结合以前学过的实验知识,及前几节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提问:生物遗体中的C14只有这一条路径回到无机环境吗?讲述:植物的枝叶和根茎,没有被分解的经过千百万年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这就是煤炭。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和特点。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案例资料: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实例。

3. 讨论话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途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负面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建议。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绘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并简述其过程。

七、拓展与延伸1. 邀请生态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科研前沿。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

3. 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体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立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推进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稳态”的涵义。

针对高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素养差异多元的实际,采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方式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设疑为主线,以问题驱动式引导学生为主体形式,以多媒体手段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梯次以问题冲突循环冲击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拓宽自身的思维维度,将培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融入教材知识内容体系中去。

[教学目标]1、以概念辨析、模型建构为师生课堂交流载体,推动学生围绕物质循环的概念经历了解――理解――简单应用――较熟练应用过程,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进学习生物的情感。

2、围绕“碳循环”多维设置信息呈现形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互助交流,教师收敛测评方式,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融入“展示自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氛围中,一方面渐次提升理解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不同维度的认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协同、对比、感受“知识生成”所需的各个层面的能力素养。

3、以社会热点信息为载体,以“物质循环”概念要素为思维收敛点,以师生交流为依托,引领学生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4、以概念要素对比分析为主要载体,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围绕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以“实验信息读取”“实验步骤设置”“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为重点,引领学生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教学方法:主题探讨法、问题归纳法、典型案例法、多维思辨法[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围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设置框架式问题信息――依托教师设置的信息,领会“流程”“要素”――引导学生为后续学习阅读分析新知做好思维发展铺垫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设疑――所需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围绕教师设疑,融入新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探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2. 物质循环的途径:物质循环通过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成。

3. 物质循环的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4. 物质循环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物质循环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 案例材料:收集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际案例。

3. 讨论题目: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5. 总结:对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过程和意义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途径: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理解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掌握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4. 能够分析和评估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PPT、图片、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

2.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容器、水、盐、植物、土壤等。

3. 学生参与活动所需材料:纸板、彩色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生态系统,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提问:你认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的?为什么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很重要?知识讲解:1. 通过PPT或板书,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2. 详细讲解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包括每个循环过程的步骤和重要性。

3. 强调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对碳循环的影响、化肥使用对氮循环的影响等。

实验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个实验活动。

2. 实验1:水循环模拟实验。

将水倒入透明塑料容器中,加入植物和土壤,覆盖容器顶部,观察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

3. 实验2:碳循环模拟实验。

将一小块盐放入透明塑料容器中,加入少量水,放置在阳光下,观察盐的溶解和结晶过程。

4. 实验3:氮循环模拟实验。

将一小块盐放入透明塑料容器中,加入植物和土壤,观察植物对氮的吸收和释放过程。

讨论与总结:1. 学生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3. 提出问题:你认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哪些负面影响?如何减少这些影响?拓展活动:1. 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调查并撰写一份关于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报告。

2. 学生可以使用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报告结果,并进行口头展示。

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短文。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和过程。

2. 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够诠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了解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机制,并能够将其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含图片、图表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准备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案例,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讨论。

3. 准备一些土壤、水和大气样本,以便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

4. 准备一些关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基础知识,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补充。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教室小结。

1. 课前预习:在课前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自行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观点和过程。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教室效率。

2. 新课导入:起首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接着提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什么?其过程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3. 知识讲解: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氮循环、碳循环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流动和转化的。

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室小结:在教室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室上,老师应该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63高效课堂模式说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63高效课堂模式说课

探究点三:能量流动与物质 循环的关系
③5分钟后,老师出示“展 示分工”,组长注意幻
探究点四:我们作为地球的 主人,能够为我们的家园
灯片的切换 ,帮助小组 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成员展示最佳答案。
为什么?
环节二:课中探究
步骤四
展示要求
展示点评
要求:
展示:
质疑探究
1.将讨论结果展示在规定 位置,注意字迹工整。
展 题目 示
位置
分值
2.展示内容上边必须写组

别 3.其他同学快速整理落实
讨论结果(书面)。
探究 点一
1 前黑板 2
5
4.没有安排任务的为点评 组,点评组同学注意
探究 点二
3 小黑板
5
观察展示结果,做好 点评准备。
探究 点三
4 小黑板
5
不浪费一分钟,小组 长做好安排和检查
探究 点四
抢答
1
环节五: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CO2、碳酸盐
②生物群落中的碳?
含碳有机物
处理学案 掌握基础
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 ①碳是如何由无机环境进入生产者?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是如何由生产者进入消费者? 动物摄食
③碳是如何由生产者、消费者进入分解者? 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排出物
④碳是如何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 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 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掌握物质循环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意识。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图片和图表。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教学资源: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互联网资源和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内容:介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质循环的过程。

4. 知识巩固: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规律。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并反思其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能力: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探究和分析的能力。

4.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物质循环在农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等方面的应用。

分析物质循环失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2. 跨学科联系:联系物理学、化学等其他学科,探讨物质循环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

联系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探讨物质循环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能说出物质循环的特点。

(2)以碳循环为例,阐明碳循环的过程。

(3)理解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探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2)碳循环的过程。

2、教学难点(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图片,如森林、草原或湖泊,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引出物质循环的主题。

提问: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如何获取所需的物质的?物质又是如何在生物和环境之间流动的?2、知识讲解(20 分钟)(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动物通过食物获取物质,以及生物死后物质回归环境等,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强调:物质循环中的“物质”主要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如 C、H、O、N、P、S 等。

(2)碳循环展示碳循环的示意图,详细讲解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②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③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3)物质循环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碳循环的过程,总结物质循环的特点: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整个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原理。

2. 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质循环过程。

3. 掌握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2. 生态系统模型或图表3. 实验材料(如植物、土壤、水等)4. 学生笔记本或工作表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知识建构(20分钟):1. 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不同的物质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并提供相关的示意图或模型进行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实践探究(30分钟):1. 分组或个人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或个人,进行一项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验,例如水的蒸发和凝结实验,或者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现象。

2. 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物质循环过程。

概念强化(15分钟):1. 回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 通过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影响。

评估(10分钟):1. 分发给学生一份简单的问卷或练习,测试他们对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评估。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和呈现特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的使用。

2.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深入探索。

3. 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案撰写时,建议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物质循环的概念;2.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的构成;2.物质循环的概念;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2.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包括各种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土壤、水、空气等)。

3.活动一:物质循环的概念(1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物质循环是什么意思吗?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利用的概念。

4.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30分钟)5.知识总结(10分钟)请几位学生展示他们小组制作的海报,进行总结和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各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6.活动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每个小组至少列举两到三个例子,并展示给全班。

7.案例分析(15分钟)向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例如:森林砍伐导致土壤侵蚀、化肥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8.激发情感(10分钟)通过观看一些环境保护的视频片段或播放相关歌曲,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生,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写下自己的保护环境的行动计划。

四、教学评价:1.参加小组讨论和海报制作的情况;2.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法的合理性;3.保护环境的行动计划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五、拓展延伸:请学生每天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举行一次环保展示活动,展示他们的观察和解决方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3. 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物质循环的含义,阐述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4. 分析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讲解物质循环的途径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5. 案例分析:给出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能量流的特点。

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效率和限制。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能量流的特点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效率和限制。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能量流的特点: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阐述能量流的特点。

3. 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讲解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示范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2.通过分析生物富集的过程,说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认同应采取措施减少危害。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碳循环的过程,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展示问题探讨中的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资料:胡杨能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可顽强地在荒漠中生存繁衍。

然而,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一些远离水源的胡杨也难逃死亡的厄运。

这些死亡的胡杨虽历经烈日和荒漠的摧残,却依然傲立于大漠,其枝干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之说,乃树中极品,常引喻为有傲骨之名士。

1.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荒漠中哪种生态系统的成分较少?提示:荒漠中缺乏水分,分解者的数量很少,因此死亡后的胡杨无法被快速分解。

2.死后胡杨中的能量去向是什么?提示: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未被利用。

3.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提示:(1)荒漠中生产者的种类与数量很少,能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就少;(2)消费者与分解者也少,物质循环缓慢;(3)土壤中可供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遗体等很少,且分解速度较慢,因此土壤中积累的营养物质很少;(4)胡杨会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因此,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比草原的更为贫瘠。

【新知讲解】一、碳循环的过程【学生活动】此刻你正在进行着呼吸作用,请你想象一下你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都有哪些去向呢?能否用流程出标出出CO2的足迹。

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CO2中的C和O是如何进入你的体内?(呼吸和饮食)进入你体内之前存在于什么物质中?(有机物中)CO2又有怎样的去向?(飘在空气中,或者溶解在水中,或者被植物光合作用固定)【过渡】经过上述活动,你已经知道这两种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 讲解物质循环的定义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自己生活中参与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

教案章节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案章节三:碳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氮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与家长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教案章节五:水循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碳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其中教学重点是碳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物质运行的角度来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

由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所以本节课对于充分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在碳循环的过程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比较难掌握,根据这一情况,对与这部分内容,可以多通过练习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是学生的一个弱点,也是学生难掌握的地方,通过案例分析加以指导,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碳循环的过程【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时间安排2课时七.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八.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那么大家回忆一下:问题串: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在哪里?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师: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得很好。

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浠水实验高中陈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并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探究。

方法与技巧:精心思考,合作探究,学会运用归纳和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积极思考,主动自觉,全力以赴,享受学习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我探究
五、教学用具:ppt、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展示点评
质疑探究备。

不浪费一分钟,小组长做好安排和检查
下面邀请点评同学闪亮登场。

注意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和应注意
的问题。

点评要求:
1、点评同学要声音响亮,面向同学、仪态大方。

2、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下面的同学注意倾听、思考,关键内容做好笔记,有补充或不明白的地
方及时、大胆提出,力争全部过关。

解决疑难点。

4、请不要吝啬给点评同学以掌声哦
探究点一:碳循环的模式图
探究点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提出问题: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作出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探究点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反复循环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往复循环
联系
1.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
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3.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
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4.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思维拓展:温室效应愈演愈烈,两极地区冰盖急剧缩小,保护环境刻不容
缓。

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能够为我们的家园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为
什么?课后请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积极搜集素材,小组间相互交流,
完成一篇关于温室效应的报告。

点评
小组
点评
拓展提升
总结升华总结知识点:
归纳
知识
总结
升华
清理过关
当堂检测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C )
A. 带有全球性
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D.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B )
A. 线粒体和染色体
B. 叶绿体和线粒体
C. 叶绿体和核糖体
D. 线粒体和内质网
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B. 间循环往复
C. 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药地
区的南极,动植物内也发现了DDT,该现象说明了:( B )
A. DDT使挥发性物质
B. 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 科考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 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药地区觅食
5.看图回答问题
1)这是碳元素的循环。

2)写出①~⑤所示过程的名称:
①光合作用②③呼吸作用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燃烧过程
3)图中A、B、C、D各是什么生物?
A 绿色植物
B 植食性动物
C 肉食性动物
D 腐生细菌、真菌等
4)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植物的呼吸作用,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

回答
问题
巩固
知识
教学反思
本堂课采用我校163高效课堂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自我、互相点评的方式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突出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