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19全国各省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情况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问题的提出1999 年国家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自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991 年至2011 西部地区的实际GDP(1990 年为基期) 年均增长速度为11. 6%,2007 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 1% 以上,增速最快并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2011 年以14. 0%的速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738. 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高于东部地区 3. 4%,高于中部地区1. 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 西部地区GDP 与全国经济总量对比,1998 年西部地区GDP 占全国GDP 的14. 6% ,2011 年占全国GDP 的比重达到了19. 2% ,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发展,1998 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不到40%,2011 年工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2%,伴随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011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 8: 51. 7: 35. 5,可见第二产业是西部经济增长的强驱动因素。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
1991 -2011 年西部地区GDP 与工业污染三废的排放量表现出整体增长的趋势如图 1 所示,由于数据单位不统一,以对数值来缩小差距。
可以看到,工业烟尘的增长几乎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工业废水的变动与GDP 增长的关系不是很紧密,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伴随GDP 增长整体出现下降,1991 至1995 年、1996 至2006 年有局部上升的表现。
2011 年,西部地区工业SO2、工业烟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 79% 、6. 25% 和78. 66% ,而工业废水出现了负增长16. 46%。
中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效果评估
中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效果评估作者:李小胜时辰张思思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06期摘要:運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碳排放交易政策实施前后的省际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减少碳排放的实际效应。
通过实证结果表明:自2011年碳排放交易市场政策颁布起,交易碳排放交政策对试点城市的碳排放量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政策影响效应随试点年限的增加逐步增强;加强碳排放市场制度的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此外,不断增长的城镇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因素限制了碳排放量的下降,不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
最后,通过安慰剂检验再次确认碳排放交易市场政策的减排作用是稳健的。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政策;二氧化碳排放量;双重差分模型0 引言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不断困扰着各个国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2007年颁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指出,人类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首当其冲,也是各国主要的减排对象。
200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达到62.56亿吨,居世界之首,并在2013年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排放量总和。
为遏制全球气候问题的恶化,各国在1992年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也是之后全球范围内各国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此后,在1997年根据公约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颁布的《京都议定书》中,要求附件一国家在第一个承诺期(2008~2012年)内完成本国在1990年碳排放基础上减排5%的任务。
2008年,在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COP-14)中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根据原有布置的减排任务框架,为各成员国制定了新一轮的环境保护任务。
次年12月,在哥本哈根会议中各国政府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其中我国提出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少40%~50%的目标。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峰会中,我国也做出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下降60%~65%。
环境规制对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
第34卷总第200期)2021年4月第2期.环境规制对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毛霞潼郑凌燕(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形成了畸彩的产业结构和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构建1996—2018年中国11个沿海省份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GMM有效矩估计法,分析财政分权背景下环境规制对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澎响。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正向促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但存在"钝性"的影响效应;财政分权政策会彩响地方政府行为,导致地方政府财力与财政支出不平衡,沿海地区地方政府有动机采取"短视性”经济发展政策而降低环境规制力度,进而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在政绩考核体系中引入环保等多元化扌盲标可有效缓解沿海地区地方政府的“短视性”。
关键词:环境规制;财政分权;产业结构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通过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高速增长,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
由此带来的水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最终将严重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环境规制力度亟需加强。
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畸形、要素资源不合理配置、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是沿海地区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碍。
在“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指引下,推进中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沿海地区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同时环境规制力度在同步加强,是否意味着对沿海地区加强环境规制力度能促进沿海省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双重红利”?财政分权体系下,切实落实环境规制政策和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地方政府,对财政收支有一定自主权,其行为会受到干扰而存在许多问题。
从财政分权视角出发,将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产业结构问题放在同一理论框架内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
在深入研究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上,部分学者从实证研究中得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U”型变化,当环境规制实施力度未达到某一门槛阈值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一定负面效应,一旦环境规制实施力度超过门槛阈值,环境规制将直接倒逼产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W也有国内外学者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路径,指出严格的环境规制通过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等中介途径间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河。
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袁倩倩徐徐摘要: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的数据,综合运用群组AHP法、因子分析权数法■,从经济、科技、环保、教育和自然稟賦等五个维度对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再运用GIS可视化技术,演示11省(市)评价值时空演化特征。
最后,通过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五大维度在综合评价中的贡献率进行濱入分析,剖析发展短板及面临的各种难点和挑战。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群组AHP;因子分析权数法;贡献率一、引言和文献综述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明确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地带,是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中国经济大动脉。
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高质量发展,将是现在和未来很长时间政府工作的重点。
2017年提出高质量发展后,一些学者开始尝试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挖掘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另有一些学者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求得到更能准确评价高质量发展现状的定量方法。
本文结合我国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分析已有相关研究,突破仅从经济、科技等方面定量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束缚.剖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征。
二、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针对高质量发展,学者间有不同的解读,但增长的稳定性、教育的普及性、科技的先进性、发展的均衡性和环境的持续性是其核心内涵。
高质量发展不仅追求发展过程,还要追求发展结果;不仅把握发展的当前动力,还要把握发展的前景与潜力。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从经济、科技、环保、教育和自然禀赋五个维度共33个指标,构建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一)方法理论基础样本和数据收集: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市)作为研究样本,从中国统计年鉴和11省(市)2008-2018年的年鉴,收集相关指标原始数据。
工业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0引言工业是实体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1]。
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例如在煤炭行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以加强煤炭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从而降低煤炭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确保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减耗高效,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3]。
整理国外文献发现,Ahmet等(2017)[4]指出工业部门从污染制造业向清洁部门的转变导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U”型。
Patrik Oskarsson等(2018)[5]对印度的煤炭开采与加工进行研究,发现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电力生产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缓解煤污染。
整理国内文献发现,刘华军(2012)[6]等的研究证明我国绝大多数的省市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形曲线。
卢福财和詹先志(2019)[7]的研究探析了环境污染与制造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发现二氧化硫污染对制造业的集聚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大多是结合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产业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进行较为宏观的研究,而较少有文章从工业发展的视域开展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分析工业污染的影响因素,进而得到一系列的工业污染改善措施。
1理论假设1.1工业增加值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是工业发展在环境方面所带来的主要污染问题[8,9]。
大气污染会对工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如二氧化硫等浓度的增加会对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另一方面污染气体会腐蚀生产建筑材料以及厂房设备。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水资源匮乏,与此同时工业废水会对生产设备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且大大降低污水治理的效率,因此水污染是工业发展的绊脚石。
环境规制能否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自长江经济带的经验证据
2021.3薛莲黄永明摘要: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对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从长期来看也是影响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利用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层面测算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发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中上游弱、下游强”的特点。
进一步的计量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数量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但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 型曲线关系;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出“创新补偿效应”,对经济数量增长主要表现为“成本遵循效应”。
此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数量增长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这是新时代我国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大战略。
要制定适宜的环境规制政策,发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环境监管。
关键词:环境规制;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空间溢出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7YJC790184)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 (2021)03-0037-08环境规制能否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一、引言与文献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总量上的突飞猛进,然而与此相伴随的是结构失衡、效率低下、收入差距扩大、资源约束困境、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
与此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环境规制是否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截至目前,有关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规制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着眼点主要放在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效应上,探讨究竟是“创新补偿效应”占优,还是“遵循成本效应”占优。
西北五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程度动态评估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02期No.02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引言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近2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呈现出“多极”并存的现象,成渝经济区、呼包鄂城市群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正在成长为支撑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城市群地区,集群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刺激西部地区发展潜能。
西部地区具备着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双重特点,各地资源禀赋条件有着明显的“异质性”。
同时,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致使区域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呈现出显著不同的特点。
其次,西部地区包含的地区较多,不同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要素禀赋和自然环境,因此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导致区域内部各地区发展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部地区多个增长极共生,意味着区域协同发展阶段的到来,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战略使地区之间或地区内各分组间优势互补,合力推进大区域的发展,实现“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内生增长机制,促进区域高效有序的发展,而区域内的协同发展是大区域共生的前提。
此外,西北五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该区域内协同发展程度进行动态评估,识别发展特点,并因此推进该地区协同发展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撑是当前发展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现有文献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影响程度与原因的分析,其中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 曲线)是这类研究的理论依据。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反映了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 ”型关系,这也说明环境作为现代经济的一种重要要素,满足边际效率递减与边际成本递增的假设。
因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问题得到了以往学者的普遍重视,他们利用EKC 曲线对国内外或者国内不同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
其中,Zhang 和Liao 等(2018)对中国各省市能源消费量与人均GDP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省市分别遵循倒“N ”型、倒“U ”型与正线性关系;邢秀凤等(2006)研究了山东省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出了省域现实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
中国省际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非期望SBM-Tobit模型
中国省际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非期望SBM-Tobit模型李洪伟;李晓璐;陶敏【摘要】基于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从环境治理投资的财力、物力、人力三个方面选取四项投入指标,两项非期望产出指标,且将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处理能力纳入期望产出指标,建立环境治理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SBM Undesirable模型,选取2006 2015年我国30个(除西藏外)省市(自治区)10年环境相关指标数据为数据来源,对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进行测算评价,同时采用Tobit模型找出影响我国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各项因素,结合我国各省市环境治理现状提出改进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各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期刊名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1)005【总页数】10页(P78-87)【关键词】环境治理投资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Tobit模型;影响因素【作者】李洪伟;李晓璐;陶敏【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X321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尽管我国近年来不断增加在环境治理上的财力、物力、人力投资,但是环境污染治理尚未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近几年雾霾现象频发,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环境治理投资问题的研究分析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环境治理投入的增加,尤其是技术投入的增加,以及环境指标的变化,原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已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环境治理的投入产出情况,因此本文基于环境治理实际投入产出,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市环境治理效率进行测算分析。
同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环境治理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提升策略,为我国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研究
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研究【摘要】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近40年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突出问题。
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比重虽逐年上升但增速缓慢,且占gdp比重不高但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支出。
总体看来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存在财政投资比重偏低、东中西部投资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应建立激励制度和培育多元的投资主体。
【关键词】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环境投资一、导言我国环境保护从1970年代至今,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1980年代初。
这一时间段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基本上来自国家财政预算,据统计,1973至1981年间,由国家财政安排治理资金达5.04亿元。
第二阶段为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
这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环境保护投资格局由单一渠道转变为多渠道,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个主体,1984年在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环境保护的8条资金渠道。
1988年国务院发布《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扩大了融资渠道,规范了投资主体和投资对象,环保的投资获得充分保障。
第三阶段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
1995年7月,财政部发出了《关于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1996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要求银行、财政等金融部门介入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此外国外贷款、bot和证券市场等新的融资渠道相继出现①。
二、统计口径(预算内、预算外)首先需要确定什么是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以此来确定下文进行研究所需的统计口径问题。
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是用于实现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那部分财政资金。
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全面实施政府的收支分类改革。
由于政府环境保护支出项目繁多,加之历年的统计年鉴在分类和项目的统计上出现过几次调整,为方便按统一标准进行研究,本文统计口径采取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主,单列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并根据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把林业治理投资进行分析,以求尽量准确地反应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财政支出情况。
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与环境规制
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与环境规制作者:***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2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发展速度不断下降,比起2008年左右的高速增长,现在中国第三产业正处在低速发展的阶段,研究当前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论文结合当前中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这一情况,从波特假说和环境经济学理论出发,探究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阶段,环境规制强度的加深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呈抑制作用,同时这种影响呈正U 型。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added value of China's tertiary industry has been declining. Compared with the high-speed growth in 2008, China's tertiary industry is now in a stage of slow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rtiary industry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based on Porter hypo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on value-added ofChina's service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s a restraining effect on the value-added growth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is effect is positive U-shaped.【關键词】环境规制;第三产业发展;波特假说【Keyword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Porter hypothesis【中图分类号】F719;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1-0049-031 引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和国民生活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新疆统计年鉴2018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7491.29 3273.82
856.72 3442.53
0.57 184.39
21.63 29 13
1969 1227 11.82
42 35
7
65 7 5
12 7.82 140.77 97.8 93.2
249.37 22.71 14.25
212.41 2.6 64 33
8141.83 3333.9 1529.5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万吨)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储存量(万吨)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万吨) 危险废物产生量(万吨) 生态环境 当年造林面积(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数(个)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 农村生态示范建设个数(个) 国家级生态乡镇数 国家级生态村数 自然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起数(次) 发生地震灾害次数(次)
3337.42 11.1
229.59
25.53 29 13
1969 1227 11.82
42 35
7
61 4 3
58 30.14 2.43 136.5
89.5
200.9 15.85 11.23 173.82
1.8 109
63
注:自然保护区只包含自治区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7 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项目
水环境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 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 集中式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氨氮排放量(万吨)
#工业氨氮排放量 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 农业氨氮排放量 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 大气环境 工业废气排放量(亿标立方米)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重庆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019年环境保护情况统计
重庆市2019年环境保护情况统计 2018
环保投资(亿元)
367.78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524.24
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77.2
生活污水排放量(万吨)
186873.23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24.78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23.72
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10.52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工业污染治理施工项目数(个)
109
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万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9057
工业污染治理竣工项目数(个)
124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2.65
森林覆盖率(%)
48.3
自然保护区数(个)
58
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
80.48
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
9.77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
54.4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分贝)
66.1
全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毫克/立方米) 0.064
全市大气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毫克/立方米)
0.009
全市大气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毫克/立方米)
0.044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6.6
摘编自《重庆统计年鉴2020》
2019
797.25 498.09 76.48 191961.34 24.29 21.05 9.54 100 75 37461 112 73.5 50.1 58 80.48 9.77 52 64.6 0.06 0.007 0.04 86.6
促进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经济纵横7产 城促进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庞中燕摘要:本文选取1999-2018年广西各项指标数据,通过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建广西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广西经济发展质量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广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化解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结构性矛盾,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实施宏观调控和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加。
但是,广西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做大经济总量,关键要提高发展质量。
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广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培育不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经济长期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主要依靠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进行高耗能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大,势必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积极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对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广西经济发展质量现状1.1 广西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1.1 指标选取本文根据经济发展质量理论内涵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充分考虑广西经济发展的状况,建立广西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广西经济发展质量(表1)。
该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其中包括14个正向指标和8个负向指标。
正向指标越高,表明经济发展质量越好;负向指标越高,表明经济发展质量越低。
表1 广西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计算方法指标性质经济发展有效性GDP增长率(%)(当期GDP一上期GDP )/上期GDP×100%正指标人均GDP (元/人)广西统计年鉴正指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某期地区生产总值/同期地区平均就业人数正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报告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量/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正指标经济发展稳定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GDP×100%正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广西统计年鉴负指标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负指标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正指标经济发展持续性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GDP比重(%)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GDP×100%正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广西统计年鉴负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广西统计年鉴负指标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标立方米)广西统计年鉴负指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广西统计年鉴正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计算方法指标性质经济发展创新性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总额/当期GDP总额×100%正指标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人年)广西统计年鉴正指标全年专利申请授权量(项)广西统计年鉴正指标经济发展福利性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农村居民平均收入负指标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广西统计年鉴负指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广西统计年鉴负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广西统计年鉴正指标医疗卫生机构数(个)广西统计年鉴正指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万张)广西统计年鉴正指标1.1.2 广西经济发展质量的测算大部分学者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嫡值法等方法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2016—2019 年全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
2016—2019 年全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为基准,生态环境部依法组织对2016—2019 年污染源统计初步数据进行更新,依据《生态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生态环境统计管理报表制度》,现将相关全国生态环境统计数据公布如下。
一、污染源统计(一)统计范围污染源统计调查对象为全国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简称农业源)、生活污染源(简称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简称集中式)、移动源。
各类污染源的调查范围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范围有所不同。
工业源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行业代码为06—45 的40 个大类行业以及行业代码为4610的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
农业源包括畜禽养殖业中的大型畜禽养殖场(生猪设计年出栏量≥5000 头、奶牛设计年存栏量≥500 头、肉牛设计年出栏量≥1000 头、蛋鸡年设计存栏量≥15 万羽、肉鸡年设计出栏量≥30 万羽)。
生活源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的第三产业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源;此外,生活源废气污染物排放包括农村生活源。
集中式包括集中式污水处理单位、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单位、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处理)单位。
移动源包括机动车污染源。
(二)废水污染物2016—2019 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6 年658.1 万吨,下降为2019 年567.1 万吨,下降13.8%。
其中,工业源、农业源、集中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逐年下降,2019 年分别为77.2、18.6、1.4 万吨;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总体持平,2019 年为469.9 万吨。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6 年56.8 万吨,下降为2019 年46.3 万吨,下降18.5%。
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氨氮排放量均逐年下降,2019 年分别为3.5、0.4、42.1 万吨。
废水中总氮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6 年123.6 万吨,下降为2019 年117.6 万吨,下降4.8%。
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生态文明治理绩效的测量及时空演变
0引言2011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政绩中。
2015年1月1日“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同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紧接着各地接连出台了大量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政策。
我国这个深受环境困扰的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始走上了史上最严格的生态治理之路,政府肩负起生态治理的主体责任[1]。
然而生态绩效的测量远比经济绩效的测量难度大,需要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才能真正了解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真实成效。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一直难以统一,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权威的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部与发展改革委员会等相关部委及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目标)体系,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一系列评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但普遍存在诸多问题。
本研究总结归纳了当前主流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发现存在的问题(见表1),继而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构建出可受政府治理行为影响且具有公平性、科学性、可量化性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1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量1.1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和陆地水体污染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成为当今国内外重大的理论课题之一。
1984年,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9]最早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界定生态文明;1995年,美国学者Morrison [10]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另一种文明形态;黄勤[11]等则认为应从人类发展史维和现实社会系统维度来定义生态文明;严耕[12]认为生态文明是可以实现自然与文明共赢的文明形式。
在诸多学者的研究中,王如松[13]的“自然—经济—社会”(Nature-Economy-Society ,N-E-S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十八大以来倡导的人类高质量发展价值理念高度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