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1、作者详见《记承天寺夜游》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参见课本注释补充: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古典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往往注重表面的字词理解,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对清代诗词的了解相对较少,对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领略诗词之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了解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解读诗词内容,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诗词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理解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诗人的故乡之情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纳兰性德的画像、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案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案

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概述《浣溪沙》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是唐代文学家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该文言文共23句,以古诗词形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短暂和爱情的浓郁的描绘。

作品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情感情,撼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教材目标本教案的主要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和文学特色;2.理解句子结构、词义、韵律变化,体味诗歌意境;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1.熟练掌握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文学特色;2.理解句子结构、词义、韵律变化,体味诗歌意境;3.突出作品意境和感染力的表现。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策略本次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内容,呈现不同的情感体验。

2. 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1)复述课文并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询问学生对于课文中构造句子、选择词汇、句子呼吸和韵律等方面的看法。

再邀请学生重复朗读,并能重点分析句子的意义与句式的特点。

最后,简要讲解诗歌背景,把诗歌融入到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去。

(2)分组探究用词韵律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从诗歌传统的韵律变化中把握分析诗句的特点,表达诗句的感情。

(3)发表分析和创意表达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第一个发表发现的一句绝妙句子,其他小组的人也可以加以点评。

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对韵律变化和用词的探讨和交流,学生可以加深对汉语音韵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课外拓展完成课后的练习。

3. 教学评估1.组织学生做练习,检测学生掌握课程重点和难点的程度;2.老师以及学生互动,给学生进行课堂表现评价;3.由专业人员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三、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鉴赏分析教学PPT;3.听力训练教学课件;4.作文和语言训练教学材料。

晏殊《浣溪沙》说课稿

晏殊《浣溪沙》说课稿

晏殊《浣溪沙》说课稿晏殊《浣溪沙》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殊《浣溪沙》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解说教材:《浣溪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上册中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第七篇课文,它是《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关于7—9年级优秀诗文的50篇中的一篇!这可以说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开阔视野的目标这个主题而展开的!这也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初中生,对于了解悠久五千年文化中的宋词所必不可少的!《浣溪沙》是宋词中婉约词的一首经典之作!主要写了身为宰相词人的晏殊伤春感时,从那逝去的美好的春光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思考永恒与短暂这个主题!全词传达了词人一种淡淡的闲愁,意蕴幽深,温厚而又淡雅!可以说其流畅的语言和意蕴深广的哲理成为该词的两大亮点,也使其成为宋词中的经典!广为人所流传!根据宋词的有关特点,以及学生现有散文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①、了解有关晏殊的生平以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②、对词中一些有分歧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扫除进一步理解的障碍!③、能有感情的吟咏,并且能够背诵这首词。

④、用优美的散文话语疏通词义,整体的感知改词的情和美。

⑤、从作者的伤春情怀中体会人生哲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在解决以上五个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对词中那句千古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的详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将对此人所代表的婉约词派做初步的了解,以及词人的人生宇宙观作为教学的难点!二、解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老师如何教,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是让其事半功倍,还是让其事倍功半,这就取决于我们是否采取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否把教和学完美的结合!基于此,我将主要采用点拨法、教授法这两种方法!讲授法,可以比较系统的传授学生一些关于本课的一些知识,点拨法,则又可以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2、学法:对于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我将坚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于学生”的这一策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那种将教师居于主导地位的格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至于具体的学法,我将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在此基础上,我将利用PPT、音频等现代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三、解说教学过程:为了,解决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我准备将课堂教学设为以下十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在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四大无穷的宝藏,它们似天上那发出耀眼光芒的流星!不过他们的光芒是永恒的!给无数代代的华夏子孙带来无限的光和热!他们分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四大宝藏之一——宋词!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宋词那冰山一角的婉约词,她似一位婀娜而又多姿的仙子,给人一种无限的情感体验,同时其中又略带一点无名的.忧伤!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第8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为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浣溪沙》的词意,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知识,分析并欣赏晏殊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浣溪沙》的意境,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难点:分析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学生课本,《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词曲,让学生感受古代词的魅力,引出本课内容。

2. 文学背景介绍: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浣溪沙》做好铺垫。

3. 词句解析:分析《浣溪沙》的词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4. 意境领悟:通过描绘景物,引导学生体会晏殊词中的情感。

5.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6. 例题讲解:选取类似《浣溪沙》的词作为例题,分析其写作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晏殊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浣溪沙》晏殊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2. 作业答案:《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晏殊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晏殊的词风特点,掌握了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词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宋代的著名词人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2. 组织一次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词的魅力。

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统编六下《浣溪沙》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六下《浣溪沙》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六下《浣溪沙》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能用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浣溪沙》,理解词意。

2.能用“品读意象法”,结合“暮雨、子规啼”等关键词感受词人悲凉的心境。

能用“知人论世法”“了解用典法”,走进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3.领悟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汲取成长的力量。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意,走进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领悟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汲取成长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关于苏轼,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介绍或评价一下。

2.这是我们对苏轼的评价,那么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人生的呢?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黄州就是湖北黄州,惠州就是广东惠州,儋州是海南儋州。

为什么苏轼认为“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对自己的意义非同一般,今天我们先来走进黄州。

板书课题,齐读,明确词牌名。

3.了解小序。

这首词正文前面有一行小字,这是什么?(小序。

)小序交代了什么?小结:小序交代了写作背景。

读词时要关注一下。

二、探究新知(一)学习活动一:读准一首词1.自由读词三遍,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好韵脚。

注释也要读。

2.汇报评价:(1)指名读,正音。

(生评)多音字:少,据意定音(2)齐读,读好节奏,韵脚平声,稍微延长一点。

(二)学习活动二:赏一处风景,品一种心情1.词的上阕分别写了哪几种景物?边读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致?2.交流反馈。

句一:山下兰芽短浸溪。

预设:兰芽怎么样?短短的,茁壮的,娇嫩、生机勃勃。

句二:松间沙路净无泥。

预设:怎样的松林?郁郁葱葱。

怎样的沙路?一尘不染小结:这些景物让我们感受到词人的心情十分愉悦。

板书:愉悦句三:萧萧暮雨子规啼。

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字词传递给你这样的感受?预设1:萧萧——联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

预设2:暮雨——傍晚的雨给人什么感受?预设3:子规啼。

(出示子规啼血资料。

)传说古蜀国国王望帝死后,化为一只小鸟,因为思念自己的子民,夜夜哀啼,啼出的鲜血染红了杜鹃花,称为杜鹃鸟,也叫子规鸟。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浣溪沙》 说课稿

《浣溪沙》 说课稿

《浣溪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浣溪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浣溪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经典词作。

这首词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材中,这首词所处的单元通常以古代诗词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古代诗词,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相对较少,这可能会对他们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领悟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其艺术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加深对词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朗读品味法:通过朗读,品味词的语言和情感。

晏殊《浣溪沙》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2)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境、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晏殊的思想感情,体会友谊的可贵;(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2)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浣溪沙》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浣溪沙》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2)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浣溪沙》的教学内容,了解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收集相关资料,如诗人生平、作品鉴赏等;(3)准备教学课件和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浣溪沙》,了解作品背景;(2)搜集与晏殊相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3)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浣溪沙》,感受韵律美;(2)引导学生逐句翻译,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浣溪沙》的意境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友谊的可贵;(2)分析《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境、修辞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浣溪沙》;2. 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晏殊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教学设计8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教学设计8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课内外诗词诵读与拓展一、设计思想《浣溪沙》是一个非常短浅,此调分平仄两体,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因此本课以《浣溪沙》这个词牌为切入点,重温旧词,学习新词,拓展课外词,并尝试填词。

二、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以及即将学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在人教版语文书中,也录有苏轼《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两首。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可以做整合性的专题学习,以一个词牌《浣溪沙》,让学生更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浣溪沙》词牌的韵律与鉴赏不同主题的《浣溪沙》;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习《浣溪沙》词牌的格律要求并尝试填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中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诗词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鉴赏不同主题的《浣溪沙》并尝试填词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模式:“探索——发现”2、教学策略:“主动参与教学策略”3、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温故知新,复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预习《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2、教师的教学准备:①查阅《浣溪沙》词牌的相关知识②由课内《浣溪沙》诗词学习拓展到课外《浣溪沙》鉴赏资料③制作音频与PPT 八、教学过程(3)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清幽。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苏轼《浣溪沙》教案案例

苏轼《浣溪沙》教案案例

苏轼《浣溪沙》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苏轼的诗歌风格,了解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苏轼的词作,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体会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苏轼的词风及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翻译和解析。

2. 苏轼词作中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浣溪沙》全文。

2. 参考资料:苏轼词作选集、宋代词发展概况、诗歌鉴赏方法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词作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析苏轼的词风,了解宋代词的发展概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2)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浣溪沙》。

(2)写一篇关于苏轼词作赏析的文章。

(3)调查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晏殊《浣溪沙》教案设计

晏殊《浣溪沙》教案设计

晏殊《浣溪沙》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浣溪沙》全文,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掌握宋代词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浣溪沙》的意象、意境,感悟词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词中提炼出意象,理解词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5分钟)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晏殊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意打下基础。

(5分钟)3. 诗词朗诵:教师示范朗诵《浣溪沙》,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5分钟)4.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从词中找出意象,如“落花”、“夕阳”等,分析其寓意,感悟词人的情感。

(10分钟)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鉴赏题,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讲解答题技巧。

(15分钟)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词的意象、意境,巩固所学知识。

(10分钟)(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浣溪沙》2. 作者:晏殊3. 意象:落花、夕阳等4. 情感:抒发对时光流逝、美好时光不再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浣溪沙》中的意象、意境,结合词人的情感,写一篇300字的鉴赏短文。

《浣溪沙》描绘了落花满地、夕阳西下的景象,词人借此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美好时光不再的感慨。

词中以落花、夕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令人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哀愁。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语言通顺,逻辑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意象、意境的理解,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宋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晏殊《浣溪沙》教材解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晏殊《浣溪沙》教材解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晏殊《浣溪沙》教材解读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字字珠玑,圆润有声,坦诚明丽,意蕴深广,能给人以人生哲理性启迪。

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

而这情又难以确指,带有一股只可意会的朦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起句即由景生情,无端的伤感弥漫在字面上。

时值暮春,目睹小园的一切,难免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回忆,和今年的暮春相比真有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似乎一切都在变化,让人琢磨不透,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千古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这无限美好的夕阳,西下了何时回来重现斜晖异彩?夕阳西下是眼前的景,但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漏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

“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雁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

“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他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结尾句“小园香径独徘徊”更为直接的抒发寂寞和忧伤。

“独徘徊”,可见词境中只有词人独自一人,独自饮酒,独自伫立亭台。

“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

“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所有的思绪都是有着“独”字而来。

这是一首语言平淡却隽永耐读的小词,意境优美,虽写个人感受,却带着普遍的意义——在人生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过和词人相同的感受吧。

9《浣溪沙》说课稿

9《浣溪沙》说课稿

《浣溪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唐隆平,在第一师第四中学任教。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宋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基本理念、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九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浣溪沙》这首词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的第九首。

“古诗词诵读”主要在让学生进一步增加积累,同时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疏通诗词大意,从而为更高年级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浣溪沙》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松间小路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笔锋一转,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道出人生的哲理。

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时光流逝。

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人到老年而发自衰老之叹。

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首词,能让学生走进一代文豪的坎坷人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逆行前进的力量。

二、说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己经具备一定的诗、词自学能力和表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竞争意识,大多数学生有自尊心,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

但学生存在依赖性,在老师的督促下背诵积累占诗、词,不能深入想象画面,不主动深入思考、探窕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

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品读词句,更深层次的感悟词人的思想感情。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高年级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本课《浣溪沙》重在引导学生阅读词,大体把握词意,想象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浣溪沙》教材分析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

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

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

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应该说,《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词,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竞争意识,大多数学生有自尊心,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

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但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存在依赖性,学习的动力来自督促,学习的目的是因为老师和认真负责家长的检查。

其次,学生学习存在懒惰思想。

不愿意去背诵积累,不愿意深度思考问题,不愿意自己探究问题。

例如《浣溪沙》《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的画面想象,不能深入想象,遇到思考题,随随便便肤浅写几句,不愿意多问,不愿意多思考,不愿意多写。

最后,学生的古诗词诵读技巧不灵活,词的内在音节、韵律,词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气势、韵味等,需要更多的反复的读中才会逐渐体味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诵读
9.浣溪沙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________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蕲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③[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④[潇潇]形容雨声。

⑤[子规]杜鹃鸟。

⑥[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⑦[休]不要。

⑧[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借以表示时光流逝。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借以表示时光的流逝。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

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

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创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