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走势
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走势来源:经济决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近20年的快速增长,1980~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8%,1997年以后,随着软着陆的成功,中国经济遇到了经济增长趋缓、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
在困难面前,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能量已经释放,经济将从此进入低速增长阶段;还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下滑属于周期性现象,将来还会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另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增长,但达到9.8%的增长速度将是个别现象。
利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模型研究”,对未来中国20年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预测。
1、决定未来经济增长因素通过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制度变革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该课题认为,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①经济体制的变革。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是中国最近2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首要原因。
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
开放经济的实质是商品和生产要素更加自由的流动。
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国际和国内流动,都有助于经济增长。
②后发优势。
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资本将是相对稀缺的,因此引进外资是中国的长期政策。
通过引进外资和国际贸易,我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模仿、学习,以较低的成本、较短的时间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知识和技术可以通过劳动力的培训和本国管理经济的训练或通过外国企业与本地零部件供应商的联系从外国企业外溢到本国。
本国企业可以通过考察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内容提要】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虽然有的流派没有直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述,但其思想的背后却隐含着对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某种确定。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模式和中国经济究范式的转型,以供求原理分析国内地价与房价的因果关系,解释农业发展的需求和供给现象。
通过实例分析经济中的问题,展望宏观调控下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学供求关系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的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
结合经济理论和经验数据,从消费者、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等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式进行分析,调查研究中国经济供求关系的变化,并根据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工资利润等相关经济情况,评论中国长期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一、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给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
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可见供求理论在经济学体系中就如人体的大动脉和大静脉一样,它们俩之间不但有相互辅佐和制约的关系,并且如大动脉和大静脉对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意义一样。
它是经济学本身的根,是经济学发展与否的关键。
通常,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都是短暂的,一旦供给量增加,价格很快下跌,引起需求量增加,产生新的供求平衡;一旦供给量减少,价格很快上涨,引起需求量减少,也能产生新的供求关系。
不过,这两种新的供求平衡并不是经济学研究的价格时所说的供求平衡。
例如,当各行各业都取得了社会平均的资本利润率时,各种产品的供求平衡才是经济学研究价格时所说的供求平衡。
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经济发展中,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分析其发展状况尤为重要。
一、经济增速放缓十几年前,中国经济增长率一度超过10%。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推进,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降至6%左右,远低于过去的水平。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增长率的下降还是令人担忧。
二、经济结构转型难度大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但是转型难度不小。
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向消费和创新驱动模式。
然而,这种转型需要巨大的投资和时间,而且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如消费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等。
三、贫富差距加剧尽管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贫富差距也随之加剧。
中国数亿人口的生活水平仍然相当低,而一些地区和部门却拥有惊人的财富。
这个差距不仅影响到经济增长,还影响到社会和政治稳定。
四、环境问题严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高污染产业模式、城市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推动了排放的增加,导致空气、水、土壤污染。
这些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
五、人口老龄化压力大中国处在一个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这对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数量正在减少。
这种情况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福利压力增加,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但是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
继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环境保护和加大社会福利投入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下必须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我们相信,只要在政策、投资和社会层面上凝聚智慧和力量,中国经济必将再创新的奇迹。
现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研究
现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研究中国自20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快速,其本质即是中国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壮大。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青年和学者的独立探索到一流科学家的汇聚,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走过了不少弯路,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经济学发展历程及宏观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创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计划经济的新时代。
此时期,中国社会需求提高,计划经济与日俱增,国有企业为主导。
而在经济学界,马克思主义、斯大林主义,这两种思想为主导。
中国经济学开始追随苏联的风格,针对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等群体进行理论研究。
这时期的中国经济学特色为价值规律、共产主义经济以及国营企业。
但随着9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逐步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机制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中国经济合理发展,人口增长,全球化交流。
中国经济学家已积极研究全球经济体系,并结合中国一些特殊的市场环境,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国经济学的主要成就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近年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些重要理论具有国际影响力。
例如,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先验性原理——有人文章。
在市场化改革中,有人文章的理论扮演着重要角色。
论文指出:“无论进行什么类型的市场化改革,应为实现普遍公平性而而非少数人的奇迹而进行”。
这一原则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导向。
同时,在现代经济学中,中国学者们的代表作也在不断崭露头角。
比如何书广、林毅夫等,他们的著作已经被西方学者引用。
此外,例如王泉振、张五常等著名学者,也在探索中国经济的新道路。
当前,随着中国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学正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的框架下,中国经济学家们正在努力提出新的理论,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意义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创建中国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再到现代经济学的拥抱。
中国经济的现状及走向
中国经济的现状及未来走向1、现状1.1、经济增速回落平稳可控一连串的统计数据、经济学家的研究、企业家的感受,都指向一个基本判断——中国经济增速在一季度仍在继续回落,但回落幅度仍处于平稳、可控区间。
、“三驾马车”增速均有所回落。
今年前两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5%,比去年全年回落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比去年12月份回落3.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6.9%,比去年12月份回落6.5个百分点。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广西、福建调研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处在合理水平,国民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开局,仍然是平稳回调的态势,与人们的预期相符。
从回调的幅度来看,目前仍处于可控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受欧美债务危机和国内主动调控因素叠加影响,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9.7%,回落到四季度的8.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往年8%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调到7.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的分析更为乐观。
他认为,中国经济先行指标在一季度发生了积极变化,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1月份的50.5%回升至3月份的53.1%。
而放眼环球,美国经济复苏好于预期,欧债危机最糟糕的情况也一时得以避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都预测,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将在8.5%左右。
1.2、调控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伴随着经济增速的平稳回落,物价涨幅也在一季度延续总体回落态势,价格调控政策措施见效。
同时,去年底以来,针对形势新变化而出台的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成效也开始显现。
一度快速上涨的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明显回落,1月份受春节提前影响虽反弹至4.5%,但2月份大幅回落至3.2%。
专家认为,虽然3月份部分食品价格有所反弹,油价上调,但受总需求回落的制约,物价涨幅总体趋落。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共26页文档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战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 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国民生产总值 跃居第二
2011
中国
世界第三 2008 贸易大国
2007 外汇储备 居世界第一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
• 近十五年来,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现 为倒U 型的左侧,即上升阶段。
•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方式并未得到 根本改变。因此今后一段时间会将在环境 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的水平阶段。
• 经济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政府的环境 经济政策,环保支出及其效果是决定环境 库兹涅茨曲线走势的重要因素。
库兹涅茨曲线
小组成员:陈敏、樊宁、刘景景 姚巧凤、郑侠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 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 • 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 • 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 “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 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把二者简单地对立 起来、割裂开来。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人口、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的 发展观。
➢资源相对短缺 ➢生态环境脆弱 ➢环境容量不足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经学中的经发展轨迹
中国经学中的经发展轨迹中国经学是中国古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发展轨迹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阶段。
1.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的经学主要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经典文献。
在这个时期,经学主要关注社会的稳定和治理,强调君王的德行和礼仪的重要性。
例如,《礼记》中提倡以礼来调节社会关系,倡导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来统治国家。
2.西汉时期(前206年-公元9年)至唐代(618年-90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高峰期。
西汉时期的汉朝学派注意到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出现了一些经济理论和政策。
例如,董仲舒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以中庸之道来治理社会,保障人民的生计。
而唐代的经学研究更加深入,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学著作。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中收录了一些经济学的内容,批判了财政税制的弊端,并提出了和发展经济的建议。
3.宋代(960年-1279年)至明清时期(明代1368年-1644年,清代1644年-1912年):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的转折点,经济学开始独立成为一门学问。
程颐、程颢兄弟是宋代经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研究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充天监物”、“皇天之理”的观点,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明清时期,经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经济学经典著作。
例如,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庶物至大者物生,庶物至多者物困”等规律,强调经济的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国经学的发展轨迹从关注社会治理和君主德行开始,逐渐研究经济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经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观点,但都试图探索经济发展的规律,指导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践。
近代以来,中国经学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开始研究中国特色的经济问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和理论支持。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济思想的形成。
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物力交阯”的观点,强调了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直到近代,中国经济学才真正开始形成并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并尝试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其中,张謇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也关注中国农业经济的状况,并提出了一些针对中国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工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
他们通过对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建议。
例如,胡适提出了“工业化是中国的救星”的观点,强调了工业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陆展博等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市场经济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并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强调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同时,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其中,中国经济学家们对市场机制、产权制度、企业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
近年来,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并走向国际化。
中国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问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同时,他们也开始研究新兴经济领域的问题,如创新经济、数字经济等,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学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论文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又是如何的呢?。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篇1论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摘要: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压缩性工业化特征,分析了我国建立循环经济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对我国现有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了根源性的探索,提出利用制度创新来防范和解决我国建立循环经济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我国建立循环经济体制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体制一我国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特征1.压缩性工业化和环境滋涅茨曲线②联合国开发署环境专家 D・O・Conner 指出,早期发达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完成的工业化,在东亚国家却只花了数十年,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显著缩短,这种缩短的工业化被有关专家称为“压缩型工业化”。
压缩型经济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化进程超速发展,产业结构急剧转变、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这种“赶超型”工业的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库滋涅茨曲线显示出来。
西方环境经学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推算出EKC曲线转折点的人均GDP范围约在5千至1 万美元。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曲线的 A 点至 E 点,即 EKC 上升阶段。
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
既有与贫困落后相关联的农业环境破坏问题,也有与高水准工业化相关联的现代工业环境污染问题。
2.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背景、时代、条件、文明阶段与发达国家的早期工业化不同,环境问题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下面从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对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根源性探析。
首先,贫困和发展不足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我国是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长期的刀耕火种、毁林开荒活动不仅造成土地贫瘠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生态破坏事件,还使人们更加贫困。
“中国经济学”的概念演进与内涵变化
“中国经济学”的概念演进与内涵变化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中国经济学概念演进背景 (2)三、中国经济学概念与内涵的变化 (3)1.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学概念及内涵 (4)2. 改革开放至XX年代的经济学变化 (6)3. XX年代至今的经济学新发展 (7)四、中国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8)1. 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 (10)2. 微观经济行为与制度分析 (11)3. 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12)4.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14)五、中国经济学的方法论变革 (15)1. 传统经济学方法论概述 (17)2. 现代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18)3.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创新实践研究 (19)六、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21)1. 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2)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 (24)3. 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展望 (25)七、结论与展望 (26)一、内容概览“中国经济学”的概念演进与内涵变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经济学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转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以期为我国经济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传统经济学观念到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形成,探讨中国经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分析中国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市场机制、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在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二、中国经济学概念演进背景中国经济学概念的演进背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经济政策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国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土地、赋税等问题,强调农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浅谈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浅谈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经济学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和解决中国经济学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必须做好经济学发展方向的研究工作,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理性原则和最佳选择;发展方向我们是不是真的知道中国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是不是真的知道我国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瓶颈在哪里?我们是不是只需要哈佛的教科书、留洋的学者以及一整套完整的西方经济体系?要想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弄清楚中国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我们研究经济学不应当是为了理论而理论,我们研究经济学应当是为了更加的了解社会和影响社会。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5年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国富论》的文章,这篇文章真正的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进行研究,这门学科一直都是以改造社会、了解社会以及促进社会发展作为研究宗旨的,小到人民日常的消费、投资以及就业的选择,大到国家的一些政策和方针,都是这门学科的研究的范畴,这在《国富论》中也是得到了充分体现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科是学院派的风格,在这所大学中的绝大多数的经济学教授都是不会学而优则仕的,因此当这所大学的卢卡斯教授来我国的某大学进行讲座时,就有人问到他: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们是不是都只注重理论研究上的完美而对于理论是否有实用价值不注重时,他回答道:包括他在内的所有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都是对个人选择以及政府政策的后果由充分了解的,在这个基础上才将个人选择和政府政策作为研究目的的。
目前社会的所有经济学理论都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模型得出的,而表述者和决策者也必须是在一定的约束的条件下做出的最佳的选择,经济学家们所研究的对象就是这个最佳的选择。
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经济学家们个人的局限性,理论模型中的约束条件是不是就是现实社会中的表述决策者面临的最重要的约束条件,这点他们是保证不了的。
而且即便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不同的国家、社会甚至是决策者也都会导致最重要约束条件的不同。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2摘要:近五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不仅仅只是环境问题,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本文针对我国国情,结合西方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方法,浅析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
关键词: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劳动力减少一、近五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根据表1可知,近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减少,从表2、表3看出我国近五年GDP 增长率,从2015年6.9%、2016年6.7%、2017年6.8%、2018年6.6%、2019年6.3%来看,GDP 增长速度 逐年放缓,国家经济发展趋势,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以及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出口产业的竞争力有所下降,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开始减少,我国经济正在逐年侧重向消费、服务内需的第三产业 靠拢。
二、近五年来我国GDP 增长率及一二三产业对GDP 增长的拉动由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近五年经济增长率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有增速回落现象,在增速回落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转型。
例如就生态问题而言,我们的环境已经确实已经不可持续,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我国的空气质量问题,如北京市等地区人们出行有时需要戴着口罩,空气检测有时都是重度污染,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再这样持续发展下去是不可行的,不仅仅只是环境问题,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现在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都力求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转型、升级是作为一种国际现象存在的。
龙文婷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浅谈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表2 近五年来我国GDP增长率及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指标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点)6.7 6.9 6.87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百分点)0.20.30.30.30.3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百分点) 2.2 2.3 2.4 2.5 2.8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百分点)3.64.24.24.13.9表1 近五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指标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990 865.10919 281.10832 035.90746 395.10688 858.20国民总收入(亿元)988 528.90914 327.10831 381.20743 408.30686 255.70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534 233.10489 700.80438 355.90390 828.10349 744.70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386 165.30364 835.20331 580.50295 427.80281 338.90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70 466.7064 745.2062 099.5060 139.2057 774.6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70 892.0066 006.0060 014.0054 139.0050 237.00表3 近五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指标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国民总收入指数(上年=100)106.4106.3107.3106.8106.5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106.1106.7106.9106.8107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数(上年=100)103.1103.5104103.3103.9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数(上年=100)105.7105.8105.9106105.9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上年=100)106.9108108.3108.1108.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105.7106.3106.4106.3106.5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32020年16期 (6月上旬)从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来看,我国政府与企业近些年的投入在不断增加,钢材的销售业、制造业、建筑业受到的波及是极小的。
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
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作者:万素晨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经济学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经济学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结合个人的学习经验,简单分析了经济学的主要内涵,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入手,阐述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教育现状发展方向一、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内涵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社会中有限的资源来进行更有价值的生产与劳务之间的关系,对每一个资源每一个生产方式都进行相适应的分配工作。
就目前经济学的发展情况而言,经济学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了财政、金融等众多重要内容。
现在,世界各地的各个高校都存在着经济学这一门学科。
众所周知,高校的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服務社会。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十分迅速,其中包括了各类学科类别,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个国家想要健康稳定的发展,想要建设经济水平,就离不开经济学。
我国经济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推广。
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课程设置和国外有着千差万别的差距,但是在我国,有关经济学的学科已经十分广泛和普遍。
一个有着专业素质的优秀的经济学人才,必然要具备三种基本要素,那就是良好的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缜密的分析能力。
首先,创造能力是无论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的一种优秀的素质,这点在经济学方面尤为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创造能力,才能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经济学家。
我们一般把创造力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于创造力之上的分析能力,一个就是观察能力。
要有良好的观察力,能够及时的提出问题,找到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分析力则是要有各种思维和能力,去分析所产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其次,观察能力主要指的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要有一定的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问题,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最后,分析能力。
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9 96
年第
期 ( 总第
期)
我 国 经 济 理 论 研 究 的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口
摘 要
,
王
询
,
自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经 济 理 论 研 究 者 的 思 忽 获 得 了 解 放 经 济 理 论 研 究 的 体 制
,
基 拙 岌 生 了 根 本 性 的 转 换 引 入 了各 种 西 方 经 济 学 理 论 研 究 领 域 大 大 拓 宽 研 究 内 容 有 所 深 入 研 究 方 法也 有 所 改 进 理 论 与 实践 的 结 合 也 得 到 更 多的 重 视 但 本 丈 主 要 不 是歌 硕 成 绩 而 在 于 从促 进 我 国 经 济 理 论 研 究 的 角 度 出发 指 出 目 前我 国 经 济 理 论 研 究 在 土 述 各 个
,
是 成 果 甚 微 此 外 就 经 济 政策 方 面 而 言 争论 分 歧 是 经 常存在 的 但 多 存 在 于 高 层 领 导 人 之 间 缺 乏 公 开 的讨论
形 式决 定
。 。
、
:
日 的 思 维 定 式 仍 具 有一 定 的 影 响 在 目前 的 经
,
,
,
,
济 学 文 献 中 仍 然 存在 计划 经 济 体制 及 与 之 相 适 应 的 计 划 经 济 学 的 影 子 另 一 方 面 也 有 一部 分 人
才 面 仍 然 存 在 一 些 问 题 并 指 出 在 茱 些 才 面 的 发 展趋 势
,
。 ,
,
,
,
.
,
,
关键 词
经 济 理 论研 究
两 方 经济 学
中国的经济学发展史
中国的经济学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9年的政治经济学阶段、1979年至今的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1949-1979年间,中国的经济学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强调计划经济和公有制。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初步建立了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
自1979年以来,中国开始逐渐转向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经济和私有化。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市场开放等。
未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一体化,中国也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关系。
新中国经济学60年:演化逻辑、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势
、
新中国 6 年 中国经济学 的演化 逻辑 O
关 于 中国经 济 学 的 理解 , 术 界有 两 种 不 同 的 学 认识 : 中国经济 学与 中 国的 经济 学 。 “ 中国经 济 学 ”
是在经济学研究 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 于中国国 内经济学 自身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实践结合基础上产 生 的新超越 , 经济学的中国学派。而 “ 是 中国的经 济学” 则是指经 济学在中国, 仅仅是指经济学一般
等卫生保 健 。
3 改善宏观环境 , பைடு நூலகம் 保证“ 充分就业” 。面对 当前 金 融危 机带来 的经 济 衰 退 , 发挥 政 府 宏 观 调控 的 要 功能, 改善宏观经济环境 。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 的 基础 , 统筹 城市 就业 和农村 劳动力 转移 就业 , 要 形成
城 乡 劳动力平 等就业 的制度 。重点要 实施 困难 群体 就 业援 助 , 好 高校 毕 业 生就 业 工作 。要 鼓 励各 类 作 人 员 自主创业 、 自谋 职业 。同时要协 调劳 资关 系 , 完 善农 民工政策 。保证 充 分就业 关键是 改 善宏观 经济 环境 , 进经 济 良性 协调 发展 , 激 经 济增 长 , 拓 促 刺 开 就业渠 道 , 加就业 机会 , 而达 到充 分 就业 。 增 从 4 调节 收入分 配 , 证 “ . 保 劳有 所得 ” 。要 正 确处 理收入分配关系 , 真正体现“ 劳有所 得” 。邓小平说
入 调节政 策 , 促进社会 协 调发展 。 5健 全保 障 体 系 , 善 城 乡保 障体 系 。要 切 实 . 完 提 高城市 的 医疗 、 就业 、 老保 障水 平 , 立农 村 社 养 建
看, 民生问题的解决是构建和谐社会 , 实现科学发展 的必不可少 的前提 , 着力改善民生 , 搞好社会建设是 我 们 当前头 等大 事 , 是 中 国经 济学 的根本 任务 。 也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沿研究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沿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经济学是指对中国经济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也是一个追求不断深化和拓宽的过程。
目前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学,另一个是微观经济学。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针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经济学界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旨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也同时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新的经济现象,所以中国经济学家开始加强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以适应新情况下宏观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微观经济学方面,中国经济学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企业经济学研究,以及消费者经济学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逻辑和决策策略,为线上线下营销活动以及供应链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除此之外,目前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还在向更加细分、专业的方向发展。
比如,政治经济学,治理经济学,人力资本经济学等。
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对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和细节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经济学的范畴正在逐渐扩大。
目前,中国经济学理论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推崇。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学作为一个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独特的路子。
当前的研究重点在于适应经济现实和需要,深入剖析中国经济的内在规律,提出有效的治理建议,助力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旅游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正逐渐成为研究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围绕中国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展开探讨。
一、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现状中国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目前,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旅游市场与消费者行为研究旅游市场与消费者行为是旅游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国旅游市场格局日益完善,消费者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因此,旅游市场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指导旅游企业决策、促进旅游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 旅游投资与贸易研究随着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饱和,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始通过对外投资和跨境贸易等方式寻求增长。
同时,中国对外旅游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旅游投资和贸易研究对于解决旅游企业的融资难题、推动旅游经济国际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浪费等。
旅游资源规划和管理研究对于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业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问题在上述研究过程中,中国旅游经济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 合理利用现有数据一些研究认为,当前中国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欠缺数据支持,导致结论不够科学、准确。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数据、开展对严谨数据的收集,成为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2.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中,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深度理解国际旅游市场,对推动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 关注未来趋势未来十年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如何预测旅游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前做好规划、培育未来发展的新型旅游业态、推进科技创新等,都是当前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
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
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
要的。
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
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
较为完善。
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
运行目标。
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
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
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
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
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
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
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到10篇。
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
日益缩小。
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
业的新发展。
首先,教学内容重复。
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
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
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主
义体系中分割出来。
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
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
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
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
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
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
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
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
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
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
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
指导作用。
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
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
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
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
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
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
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
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
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
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
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
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
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
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
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
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
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4 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
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
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 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