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一、毒理学基础概述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毒物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毒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口服、吸入、注射等,对生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了解毒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二、毒物的分类根据毒物的性质和来源,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素和放射性物质等不同种类。
化学毒物又可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不同种类的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三、毒物的作用机制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毒性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细胞膜的破坏、对DNA的损害、对细胞色素系统的影响等。
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
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其中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毒物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可以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毒性效应的发生和程度。
五、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学方法等。
通过对毒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为毒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六、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昏迷等。
针对不同种类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毒素治疗、洗胃、血透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避免不良后果。
七、毒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毒物污染会影响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受损,危害人类健康。
了解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八、毒物的法律和政策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维护社会的秩序,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毒物管理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毒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 作者:
———————————————————————————————— 日期: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物而产生健康损害的与其频率,(统计概念),可用绝对危险度或相对危险度表示。
危险度评定包括: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暴露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危险度表征(riskcharacterization)。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产生有害效应,3个阶段:
毒理复习资料5篇范文
毒理复习资料5篇范文第一篇:毒理复习资料绪论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2、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3、食品安全性: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4、毒性:外源化学物具有的对机体造成损伤的能力5、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异常改变到明显的临床中毒表现,直至死亡。
毒效应的这些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谱。
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2、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3、毒性和毒物: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toxicants)。
在一定意义上,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低于一定数量,任何物质都不具备毒性;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数量,则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多的数量,才呈现毒性。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
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
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
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卫生毒理学复习整理(预防).doc
卫生毒理学资料整理毒理学最终考试题型及分值占比选择50*1'判断10*1'名解5*2'(有英文名解)简答5*6'理论考试占总分的60〜70%因为考试月时间实在比较紧张,个人感觉不太重要的问答题就没有整理,红色字体是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建议多看一看书本尤其是实验步骤,虽然说实验考到的不多但是最起码的步骤还是应该要知道的。
希望各位都能考到自己理想的成绩A"第一章绪论一、名解1、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研究所有外源有害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和生物学机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的科学。
3、描述毒理学:是对外源有害因素进行毒性描述、毒性鉴定和毒性表型锚定的学科。
4、机制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有害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机制的学科二、问答1、“3R”原则:优化减少替代2、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1)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1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1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2)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②机制毒理学③管理毒理学3、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几种?4、现代毒理学的任务与目的?5、描述毒理学的、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答:描述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对外源有害因素进行毒性描述、毒性鉴定和毒性表型锚定机制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外源有害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机制管理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在以上两门的基础上,对外源有害因素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健康风险评估及其干预管理等。
三个研究领域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现代毒理学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
6、风险评价: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试验,并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评价评价外源有害因素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危害,并对损害作用的相关证据或风险评。
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毒理学基础笔记与考试指南电子版
毒理学基础笔记与考试指南电子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毒理学基础笔记与考试指南电子版一、毒理学基础概念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及其机制的科学。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总结培训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 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 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 毒性:是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3. 毒效应:是指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4. 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5.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有害作用也称为健康效应。
6. 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7. 适应:是生物体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此反应无不可逆的紊乱和不超过正常稳态。
8. 耐受:是早先的暴露导致对该化学物毒作用反应性降低的状态。
9. 抗性:用于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学改变,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10. 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在实验情况下,动物暴露剂量被称为给予剂量。
(暴露剂量又可分为潜在剂量和应用剂量)潜在剂量:是指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应用剂量: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靶器官剂量:为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地反映剂量-效应之间的联系。
也称为到达剂量。
生物有效剂量:在发生有害作用的细胞或部位的量,是到达剂量的一部分。
暴露特征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暴露特征包括暴露途径和暴露期限及暴露频率。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效应谱】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可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最新整理第七版毒理学基础总结doc资料
毒理学基础总结归纳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性质与机体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包括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和病理过程)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和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adverse/harmful effects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2、毒理学方法:答: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3 3R原则:答:替代,减少,优化和改良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 ):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toxic substa nee , pois on , toxica nt): 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生物题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药物毒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poisons)的科学,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生物体(living organisms)的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s)及其机制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3、毒理学主要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4、毒理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毒理学体内试验;毒理学体外试验。
5、毒理学替代法alternative toxicological methods(又称“3R”法):优化(refinement)实验程序、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4th R: responsibility 责任。
第二章基本概念一、毒性和毒效应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如含氧自由基、含氮自由基、同型半胱氨酸等。
3、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毒效应(toxic effect)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5、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6、毒物(poison)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是法规管理的名词。
二、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1、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卫生毒理学(health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环境中可能接触的有害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亦可称“预防毒理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毒理学三大研究领域:#1、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直接关注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效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学改变,这类生物效应的强度是连续增加或减少的变量,用计量数据表示其强度,称量效应。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生物学、生化学及物理学等方面影响的科学。
毒物能够引起人体内部各个机体系统的损害,包括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这些公害因素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毒理学试题复杂多样,下面整理了一些毒理学基础试题并附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选择题1.下面哪个毒素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渗透进入人体内?A. 有机卤素B. 有机酸C. 胆碱酯酶抑制剂D. 重金属答案:A2.微量元素中被公认有毒性的是哪些?A. 钙、铁、锌等B. 铅、汞、锡等C. 铝、硒、钴等D. 钠、钾、氯等答案:B3.下面哪个毒素对皮肤有直接损害?A. 有机卤素B. 有机酸C. 胆碱酯酶抑制剂D. 苯及其衍生物答案:A4.下面哪一个器官是人体内毒性物质主要代谢和排泄的器官?A. 肝脏B. 肺C. 肾D. 胃肠道答案:C5.下面哪个毒类大都引起急性中毒?A. 有机氟化物B. 有机磷化合物C. 肝毒素D. 高锰酸盐答案:B二、判断题1.圆颅发育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胎儿引起的畸形,主要与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因素有关。
答案:对2.噻唑磷是一种常见的杀虫剂,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昆虫的神经系统产生稳定的抑制。
答案:错3.人体毒物相互作用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抗作用,另一种是协同作用。
答案:对4.孕妇对毒物的毒性更敏感,因为毒物很容易穿过胎盘。
答案:对5.社区毒物事件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防止次生灾害。
答案:对三、简答题1.何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其主要表现是什么?答:急性中毒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接触一定量的毒素,发生严重中毒反应。
主要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等。
慢性中毒是指长期低剂量接触毒物,毒素长期累积在人体内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体能下降和血象异常等。
2.何为毒物代谢?毒物在人体内主要有哪些代谢途径?答:毒物代谢是指毒物在人体内被吸收后,在体内代谢转化的过程。
毒物在人体内主要有生物转化和非生物转化两种代谢途径。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丧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到达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
02016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0201734、受体:是能与配体或激活剂高度选择性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物。
02023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第6版,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五篇)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五篇)第一篇: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
环境化学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②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及对人体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③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人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的特殊毒性作用与机理;④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繁殖试验、迟发神经毒试验,以及各项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致畸变试验等;⑤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和措施。
此外,环境污染物在其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毒性作用的规律和预防措施,也被列入环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毒理期末考试三部分整理答案完整版
几点说明:1.“功能容量”不用掌握,老师说误放了。
2.第一个老师说除了填空,其余题型的复习题还是蛮靠谱的,你们懂的。
3.“人肝细胞的类型”和“试述几种主要的药物身体依赖性实验的异同”感觉总结的不太好,望补充哦。
第一部分复习题一. 名解蓄积毒性:当较长时间连续给药或给药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清除药物的能力时,出现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出的速度和总量的现象,这时药物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而产生毒性。
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它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
代偿能力:当机体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病变处功能下降,此时病变外组织通过自身功能加强来弥补病变处功能不足的能力。
绝对致死量(LD100):或绝对致死浓度,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量(MLD):或最小致死浓度,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量(MTD):或最大耐受浓度,指药物在动物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或EC0):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查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中毒阈剂量):是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
慢性毒性阈剂量:指长期连续接触药物而出现毒性反应的阈剂量。
急性毒作用带(Zac):是用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此值越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的差距就越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越小。
慢性毒作用带(Zch):是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复习过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述一、毒理学概念1.传统定义: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萌芽期二、学科形成期三、学科发展期第三节毒理学方法一、体内试验二、体外试验三、人体观察四、流行病学研究第四节毒理学应用一、安全性评价二、危险度评价三、危险性管理与交流第五节毒理学展望一、系统毒理学二、计算毒理学三、表观遗传毒理学四、毒理学替代法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和毒效应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2.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5.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6.毒物(poison):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二、损害作用于非损害作用1.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2.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生物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环境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三、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甚至死亡。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整理大全附答案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整理(全)附答案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B RamazziniC ParacelsusD Fontana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述一、毒理学概念1.传统定义: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萌芽期二、学科形成期三、学科发展期第三节毒理学方法一、体内试验二、体外试验三、人体观察四、流行病学研究第四节毒理学应用一、安全性评价二、危险度评价三、危险性管理与交流第五节毒理学展望一、系统毒理学二、计算毒理学三、表观遗传毒理学四、毒理学替代法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和毒效应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2.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5.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6.毒物(poison):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二、损害作用于非损害作用1.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2.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生物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环境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三、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甚至死亡。
四、毒作用分类(一)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1.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
2.迟发型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
(二)局部或全身作用1.局部毒性作用: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2.全身毒作用: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如一氧化碳引起的全身性缺氧。
(三)可逆或不可逆作用1.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指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2.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四)超敏反应(五)特异质反应第二节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和暴露特征1.剂量(does):是决定外源化学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的因素。
2.在毒理学中,机体最常见的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吸入、经皮肤和注射等。
二、效应和反应1.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外源化学物后造成的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2.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一般用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三、量反应和剂量-效应曲线一般有双曲线形、直线形和S形曲线等。
第五节选择性毒性、靶器官和高危人群一、选择性毒物:指一种化学物质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
二、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如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
三、高危人群: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易感人群称为高危人群。
第六节生物标志一、生物标志(biomarker):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1.暴露生物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暴露生物标志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2.效应生物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三类生物标志。
3.易感生物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可以筛选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第八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一、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毒性上限参数,指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毒性下限参数,即观察到有害作用最低水平及最大无有害作用剂量。
1.致死剂量或浓度(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半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
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
2.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试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二、剂量反应关系比较1.毒作用带:表示化学物质毒作用特点的参数,分为急性毒作用带和慢性毒作用带。
2.急性毒作用带(Z 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 ac= LD50/Lim ac, Z 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3.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第三章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1.机体对于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
2.生物转运:化学毒物穿过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3.生物转化: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
4.研究ADME过程的意义:有助于阐明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或联合作用所致毒效应的机制以及物种差异存在的原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手段,防止中毒的发生。
第一节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一、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虑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1.被动转运:为化学毒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1)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大多数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经简单扩散转运的化学毒物必须具有脂溶性,脂溶性的高低可用脂/水分配系数表示,即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一般情况下,化学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易溶解于脂肪,经简单扩散转运的速率也就越快。
弱有机酸在酸性环境中,弱有机碱在碱性环境中多处于非解离态,易于通过生物膜转运。
(2)虑过:是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2.特殊转运:为化学毒物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
(1)主动转运:化学毒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其特点是:转运系统对于化学毒物的结构具有特异选择性,只有具有某种结构特征的物质才能被转运;载体具有一定的容量,在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转运系统可被饱和;使用同一转运系统转运的化学毒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抑制;需要消耗能量,代谢抑制剂可以阻断转运过程。
参与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主动转运的系统可分为两类: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超家族和以溶质载体为主的转运蛋白家族。
ABC转运蛋白超家族的成员包括:多药耐受蛋白、多耐受药物蛋白和乳腺癌耐受蛋白;(2)易化扩散:是载体中介的转运方式,又称为载体扩散,化学物质为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
二、吸收:是化学毒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
(1)经胃肠道吸收: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主要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化学毒物进入体循环之前即被消除的现象称为体循环前消除或首过消除,可使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的化学毒物原形数量减少,明显影响其所致毒效应的强度和性质。
(2)经呼吸道吸收:气体和蒸汽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它们的脂溶性和浓度。
血/气分配系数: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血/气分配系数越大的物质在血液中的溶解度越高,越容易被吸收,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长。
(3)经皮肤吸收:皮肤是将机体与环境有害因素分隔开来的主要屏障。
化学毒物作用通过表皮吸收,吸收时必须穿透多层细胞才能进入真皮层的小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化学毒物经皮肤吸收的过程可分为: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
穿透阶段:指化学毒物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角质层的过程,阴囊处最易通过,手、脚掌最为困难,即角质层越厚,化学毒物越不易透过;吸收阶段:指化学毒物透过表皮深层和真皮层并经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三、分布:指化学毒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