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
中西文化比较作业
9. 试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物我两分其实讲的是天(物)与人(我)关系的双重属性,即合一性和两分性。
“天人合一”就是遵守自然规律;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是指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中国哲学的本体是整一的,无论称其本体为天、为道、为太极、阴阳,或为理、为心、为气,都具有“大全”、“一”的性质。
作为社会关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其体现的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是人道对天道的遵从。
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中央集权;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它反对口是心非;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皈依。
“物我二分”就是物为我用。
西方文化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物我二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这也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
“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它强调两种实体彼此对立,谁也决定不了谁。
这样主客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题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第二讲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 康德:墓志铭: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 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 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 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一、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 秦始皇、成吉思汗、努尔哈赤 •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今天。
西方:从“一只鸡”到“两只鸡”
• 在西方人眼中,世界是可分的,分为现实 世界和抽象世界。(超越精神)
• 中国人则重点关注现实世界,对抽象世界 的不大关注。(现实精神)
• 泰勒斯
• 毕达哥拉斯:数
• 巴门尼德:唯一存在
•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logos)
第二讲 “和合”与“分争”—中西文
化基本精神比较
中国:“六尺巷”的故事
• 张英: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 安徽桐城 吴家 宅基地 争执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儒家: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人与自然:
•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一)中国: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 “天—地—人”整体宇宙观
(二)西方:物我二分,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一)中国:群己合一,中庸和平Leabharlann (二)西方:人我二分,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西文化比较(第二版)PPT 第四章第一节
第一节 平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平衡”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计Hale Waihona Puke 器具的名称中庸平衡
衡器
“中庸” 思想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论语·中庸》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朱熹《论语集注·中庸》
古代的座次
室 内
堂 内
次尊者
尊者
尊者
卑者 又次尊者 次尊者
又次尊者
卑者
二、“平衡”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单体建筑面阔均为单数(奇数)间。
单体建筑左右对称。
建筑群左右对称布局,产生贯穿前后 的纵轴(中轴)线。
城市布局整体格局亦重视对称,形成 城市的中轴线。
明徐渭《牡丹蕉石图》(上海博物馆藏)
第四讲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直觉的整体性 (互补)
• 整体性:习惯于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两方面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 直接性: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而直接把握事物。 • 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的考虑方式。
中西方思维差异
直觉的整体性:整体地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
并改造世界。 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统一的结构 之中。 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放在整个人际关系中去把握。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文化中的体现
•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 中国画注重写意,追求神似;西洋画注重写实,追求形似。 • 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西方饮食较为单一, 注重营养结构。
• 中国人看问题习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而西方人正好 相反。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是:
先整体后局部,是演绎式的思维模式。
2、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具象思维
• 人们以经验为基础没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进而达到协同效应。 • 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式。 •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于以‚实‛的形式表示‚虚‛的概念,
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思维之中的逻辑性联系可
以不很明显,只要有相关性,就可建立联想。
在处事方面: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
握事物。
(2)和谐的辨证性
追求公允、协调、互补和自行调节,以此达到事物的平衡和 稳定。
美国人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看重观察和分析的方式,热 衷于搜集资料和数据,是典型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
西方:逻辑、分析、线性思维
的推理判断。
——‚无领域依附‛
英语注重‚形和‛,就是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
中西文化思考题
中西文化思考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中西文化比较(中外文化专题)思考题绪论思考题:1.简述文化的有代表性界定。
2.简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
3.简述广义文化的结构。
4.简述文化的特征5、简要说明两种跨文化比较方法及其代表人物和成果。
一、思考题:1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2 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3中国的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4 西方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对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二、思考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2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3.中国农耕经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4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5西方文化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6试比较中西经济基础的异同。
三、思考题1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是什么?2中国宗法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5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6.西方社会的政治结构基础是什么?西方的政治结构以怎样的政治体制为核心?7.比较中西原初社会结构的同与异。
四、思考题1 试述中西方历史上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性观点。
2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体现在哪些方面)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有何不同?4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精神都有哪些内容?5中西文化是如何看待个人的价值的?6西方文化是如何化解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群体、利他的冲突的?7试述中西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
8试述中西方不同的内向与开放的文化心态。
9试述西方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0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1你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12五四时代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探讨与今天的观点有何不同?五、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六、思考题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何种地位?2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3.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己关系论?4.传统义利之辩有何现代意义?5儒道的人格学说有何不同的价值取向?七、思考题1.“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哲学思维的认识论前提有什么不同?)(中西哲学思维的宇宙观、认识论有什么不同?)2.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区别)3.实践理性与思辫理性具有怎样的文化影响? (中西方哲学思维在目标追求上的原则差别)八、思考题1.你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同意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吗?为什么?2.中西语言的基本差异有哪些?中西语言在句法和修辞方面存在哪些不同?3.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中西语言在类型上有什么差异?阐述它们的表现(语义型与语法型)5试述中西语言在构成方式上的差异——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
“天人合一”与“物我相隔”——王维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比较
仙 常在 我 眼前 闪现 ,让 我 把 孤 寂 中 的福 安 家 /
—
来 说 . 方 的 自然 诗 不 如 中国 的 山水 田 园 诗 发 展 得 那 般 枝 繁 西
这 时我 的心 被 欢 乐 充 满/ 随 着 那 水 仙 起 并 华兹 华 斯《 水仙 》 黄
叶茂 。著名 的 自然抒情 诗人有华兹华斯 、 科勒律 治 、 雪莱 、 济
一
、
中 西 自然 诗 歌 发 展 概 述
二 、 层 之 下 的 分 歧 表
无 疑 , 兹 华 斯 和王 维 分 别 作 为 1 华 8世 纪 浪 漫 主 义 自然
中西方作为不 同的文化体系 , 所孕 育出的 自然诗传统 存
在 着 质 的 差 异 。并 非 所 有 涉 及 自然 景 物 描 写 的 诗 歌 都 是 山 诗歌和 中国山水 田园派诗 歌创作 的杰 出代表 , 他们 的 山水 诗
远流长 的创作传统 , 一语 天然 万古新 . 华落尽 见真 淳” 如“ 豪 的陶( 渊明) ,淡 到看不 见诗” 诗 “ 的孟 ( 然) } 画相 生 直 浩 诗 诗 入空灵禅境 的王 ( 诗 ……但就 自然诗歌 艺术 成就来讲 , 维) 最
杰 出 的诗 人 当属 陶 渊 明 与 王 维 。 西 方 的 山水 意 象 出 现 得 也 很 早 , 如 《 里 亚 特 》 《 例 伊 和 奥
照主体的转变 , 至唐进入全面 繁盛期 。以 自然山水描写为 主 的诗歌流派在 中国被称 为“ 山水 田园派” 又可分 为山水诗 、 (
田 园诗 两 类 , 表 人 物 分 别 是 谢 灵 运 与 陶 渊 明 ) 代 。其 间 山 水
王 维《 夷 坞 》 辛
田 园诗 得 到 了诗 人 、 者 的青 睐 。 以充 分 发 展 , 成 一 个 源 读 得 形
跨文化比较:中国人的和、合与西方人的独、立
跨文化比较(四):中国人的“和”、“合”与西方人的“独”、“立”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4): the"Harmony" and "Integration" of theChinese and the “Individualism” and"Independence" of the Westerners一、我们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所以,我们对自然尊重的表现,就是对代表自然的上天以及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各类神灵的崇拜,并且上天或者神都是万能的。
这是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也是讲究协调、和谐、匹配。
“和”指的是和谐、和平,“合”指的是融合、联合。
我们古人认为世界万物皆不是独立存在的,宇宙万物皆有阴阳或五行组成。
如:天与地,日与月,凡事讲究要天时地利人和,即使我们饭菜的烹调也讲究百味的调和。
我们使用的筷子是一双,两根筷子要相互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曾有老人在弥留之际用“单根筷子很容易折断,几双筷子就很难折断”的道理,来教育兄弟之间要团结。
我们吃饭习惯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家人合坐在一起,吃的是同一个碗里的饭菜,尤其是春节除夕的年夜饭,更是团圆、和谐的象征。
不论你身在何处,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吃一顿年夜饭。
因此,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庭的和睦,家人的团结,全社会倡导要孝敬老人,关爱子女,要尊老爱幼。
中国人的“和”与“合”,几千年来早已根深蒂固,形成了独特的理念。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月盈则亏,有知识但要懂得谦虚,有财要懂得节俭,话不可以说尽,事不可以做绝,凡事要留有余地。
我们国人自古不赞扬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要融入集体中,才能有所作为。
四大名著就是很好的例子,《西游记》是一行五人,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共同努力,一路西行,历经艰难险阻,才最终修得正果,取得真经。
中西方文化价值比较-----第四章
第四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中西思维方式比较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的话,那么思维认识现象既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又是一切财富的基础。
一种文化如何对待物质世界,如何把握精神现象,如何理解各种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这决定了人在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中的位置,决定了人的作为范围,决定了人的生命意义,也决定了文化的主导价值。
按照威廉斯的“理想的”文化定义,文化分析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或作品中被认为构成一种永恒秩序或与普遍的人类状况有永久关联的价值的发现和描写。
可以说,思维模式正是这样一种在最深刻最普遍的意义上影响着文化的面貌与发展的价值形态,作为其基础和背景的哲学观念也必然在文化的方方面面打上烙印。
因此,本章将从宇宙观和思维方法,以及两种文化在认知实践中所产生的思维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中西哲学思维的异同,以求准确、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认识基础。
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人与自然同出一宗,人与自然通灵的联系性认识和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念。
表现在文化中,几乎所有原始文化都有自然神灵崇拜和图腾崇拜现象。
人类愈是走向文明,也就愈是脱离自然,直至最后从自然界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独尊者,成为万物的主宰。
在人与自然分离的文明进程中,即在人的自觉意识、自我意识确立的过程中,中西方哲学思维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地分解万事万物,她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他以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主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基本前提。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
深藏在混沌未开的朦胧原始意识中的天人不分、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被众多哲学家提升为整体的哲学本源认识。
中西文化比较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
第四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1、人与自然(人与天)思维方式2、人与社会(三层)3、人与人(我与他;我与我)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总结:“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萨特“地狱就是他人”。
* 二元的对立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
(灵肉分裂)* 伊壁鸠鲁“是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理性,理性找出了一切我们的取舍的理由。
”(中世纪灵与肉的分裂达到绝对的程度)第二节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联想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 直觉思维十分重视为认识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
* 直觉体验的个体主观性是不确定的,认识本身也就有极大的随意性,灵活性,这也许是直觉思维具有创造力量的原因,是中国哲学思维的绝妙之处。
* 重视个体性的西方文化,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给了个人以诸多的限制,而重视群体的中国文化则给了个人以更多的自由。
* 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1,2,3)* 因为它是主观的,顿悟式的,是难以言说的;它是个体化的,是无法概括的。
* 联系性是直觉思维达到认识目的重要途径。
1、这种联系性首先建立在宇宙整体论的观念上的一切都在联系中。
“‘气’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能贯穿一切有形无形之物。
2、思维的联系性还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变化,彼此包容的联系;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虚实的广泛联系。
3、中国思维的这种联系性还是辩证、转化的关系。
二、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西方科学文化极发达,靠了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
* 分析的方法包含两大步骤:1、细剖精析(*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 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起,原子一直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2、建立逻辑的认识系统(* 切割细分得到单一、确定的认识,使认识具有可靠性、明晰性,是认识更深入。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得宇宙观或对自然得态度就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对自然规律得顺从与对自然得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得生活与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与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得境界 无论就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与实践等方面都就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与。
在中国天人合一得思想指导与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与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与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得思维方式与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得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得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得万物都就是对立得,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与改造自然得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得东西或地位,她们相信这并不就是天命,顺从命运得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得原子得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得思想方式与重逻辑得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得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得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得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 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群体取向,二就是她人取向。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
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
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
以虚文为本位。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唯有如此相互交流才是合情合理的。
他们(指中国人)善于观察,而我们长于思考。
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莱布尼兹附:中西文化之别(图例)注:一个德国中国通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天壤之别左:西方人(蓝)右:中国人(红)1、表达个人观点2、生活方式3、准时4、人际关系5、表达愤怒方式6、排队7、自我8、星期日街景9、聚会10、餐馆里11、胃痛时的饮品12、旅游时13、审美14、处理问题方式15、一日三餐16、交通工具,图释文字,上:1970年。
下:2010年17、老人的晚年生活18、洗澡时间19、心情与天气20、领导21、时尚22、孩子23、对待新事物24、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
欢迎指正• 谢谢!第四节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一、饮食结构• 欧洲:肉类蛋类即蛋白质为主• 中国:谷类即淀粉为主• 食肉动物游牧民族凶猛进攻性强• 食草动物农业民族平和娴静中国:民以食为天(口腹化、泛食主义)•• 见面问候:“吃了没有”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临刑前:一顿饱饭—饿鬼常见词:吃(见下页);饭碗;生人-熟人;食言等等人们的崇拜对象:妈妈;羊;成为吉祥之物、美善之词,许慎:羊为祥;羊言为善,羊大(羊人)为美;佯;佯装、佯攻• 鲜、羞、着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饮食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位,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学风浮躁叫浅尝则止,改变处境叫苦尽甘来,• 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靠女人吃饭叫吃软饭,混得好的叫吃得开,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收入太少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犹豫不决叫吃不准,干不成叫干什么吃的,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第二篇: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一、饮食结构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试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
试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话题:教育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经验材料经验总结思维摘要:中西方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方"重了悟而轻实证",西方"重分析而轻整体",文章正是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剖析,梳理出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轻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划清主客界限,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就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哲学思维重整体轻个体中国传统的思维着重于系统、整体的把握,轻视个体分析。
中国哲学思维从最自然的、直接的、感性的东西出发,凭借直觉推及整个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不断变化、流转的过程,强调人与世界的融合,物即我,我即物,无也是有,有也是无,万物一体。
在整体模糊中获得全方位的认识,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哲学思维则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主客有别,讲求实证,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在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把局部与整体分开,进而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加以逻辑推理,综合归纳,旨在从个体中寻求和把握一般的规律。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维偏重于整体统一性,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整体融合。
二是中国传统思维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重整体意识,个体对家族、国家的归顺性、依顺性,属道德约束型文化。
强调个体存在于社会群体之间,个体是受群体规范和制约,个体依附于群体,个体是集体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群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群体凌驾于个体之上,是个体的载体、保障和最终归宿,个体和群体是一体的,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比较(1)
第一章●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是英国学者泰勒,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比较方法强调以对象间的可比性为前提,它要求参与比较的材料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在某一方面具有矛盾的同一性,例如相近的或历史背景,相同的学科范畴或近似的命题,相似的内容和倾向或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等第二章中西方文化寻根●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
文化条件被视为‘自然的现象,它们的变动反而被认为违反自然。
●中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基础的比较:一、中国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正是赖干这不可多得的广阔内陆基地。
2、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正是这些千姿百志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色,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
加上由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资源十分丰富,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一方面,它所面对的水域是浩渺无际的太平洋,海对于上古的中国人只意味着陆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因而这些海洋就不能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
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的外缘,有西部的崇山峻岭和充满烟瘴的热带大林莽,它使中国与东南地区的文化交往与传递变得艰难。
积极影响:促使中国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消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世界中心,妄自尊大的大国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
中西文化思考题
中西文化思考题中西文化比较(中外文化专题)思考题导言问题:1.简述文化的有代表性界定。
2.简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
3.简述广义文化的结构。
4.简述文化的特征5.本文简要介绍了两种跨文化比较方法及其代表性和成就。
一、思考题:历史上有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什么相同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3.中国的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举个例子。
4.西部地理环境的特点是什么?它对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二、思考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2.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3.中国农业经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4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西方经济的基础是什么?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6.尝试比较中西方经济基础的异同。
3、思考问题1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是什么?2.中国父权制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父权制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君主专制的特点是什么?5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6.西方社会的政治结构基础是什么?西方政治结构的核心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7.比较中西原始社会结构的异同。
4、思考问题1试述中西方历史上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性观点。
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体现在哪些方面)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有何不同?4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精神都有哪些内容?5中西文化是如何看待个人的价值的?西方文化如何解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群体利他主义之间的冲突?7.试着描述中西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
8.试着描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内向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9试述西方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0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1你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精神的讨论与今天的观点有什么不同?5、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六、思考题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什么?2天人论战的价值观是什么3如何理解儒家的群体自我关系理论?4.传统义利之争的现代意义是什么?5儒道的人格学说有何不同的价值取向?七、思考问题1.“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哲学思维的认识论前提有什么不同?)(中西哲学思维的宇宙观、认识论有什么不同?)2.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什么?(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3.实践理性与思辫理性具有怎样的文化影响?(中西方哲学思维在目标追求上的原则差别)八、思考问题1.你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同意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吗?为什么?2.中西语言的基本差异有哪些?中西语言在句法和修辞方面存在哪些不同?3.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中西方语言在类型上有什么不同?解释他们的表达方式(语义和语法)5.试着描述中西语言——意合语言和形合语言——在构图方式上的差异。
第二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二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思维模式深刻普遍寺影响着文化的面貌与发展的价值形态。
一、物我二分和天一合人(一)物我二分:主观与客观、此岸与彼岸、人与外在世界的对立。
柏拉图:三层世界个别事物始终处于生灭变化之中,是个别、相对、偶然的,而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普遍和必然的存在。
如桌子:理念上的桌子、现实中的桌子、艺术作品中的桌子。
柏拉图:洞喻(注意这个比喻和柏拉图理念说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同时有一堵低墙。
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
他们背负着器具走来走去,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
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
基督教:此岸与彼岸1. 人与自然:竭力把认识主体从万物殊象中分离出来。
2. 人与自我:灵与肉,超我与本我3. 人与社会: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与个人个性原则的冲突。
(二)天人合一:1. 从本体论来说是指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天: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化合之物。
董仲舒: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程颢: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译文:只有天下极其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生命;能充分帮助天地化育生命,就可以和天地并列为三了。
可见,作为精神存在的人与天道的合一,可以使人的精神发扬光大,使人的有限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个体精神合于天道可进入恢宏而自由的状态。
中西方神话比较
中西方神话比较摘要:神话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它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与行为习惯。
神话是原始的哲学和宇宙观,是各民族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探索、理解和幻想的结晶,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过程。
从古至今,中西方都留传了许多经典的神话故事,它们是各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也正是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神话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点和共同点。
对于神话的定义,徐行言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指出:神话的内容是关于神的各种故事,它们的表象是神奇的、超自然的,本质却有着具体而实在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神话是原始先民的文化结晶,是原始先民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都是这个民族在人类早期发展中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一种想像。
原始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渗透于他们的神话作品之中。
作为民族性格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方面,也必然在这一民族创造出来的神话中得到或鲜明或隐晦的表现。
在西方社会,因为缺乏完整全面的译本,中国古代神话很少成为研究分析和比较的对象。
而在中国,虽然存在大量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其中也不乏许多与西方神话的对比研究。
但大多数这样的研究都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神话,例如洪水神话、人类起源神话、爱情神话等等;或者这类研究只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例如中西神话体现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神话的人物形象不同。
另外,因为希腊神话一直以来都被定性为西方文化的最初起源。
正因为希腊神话如此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以它来代表西方神话,进而研究阐述中西方神话的相同和不同。
神话是人类童年对自然力量幻想的延伸。
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都反映出远古人民不自觉的原始观念,在许多的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第一大差异在于,中国神话以自然神为主,西方神话以社会神为主。
中国神话多侧重于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神灵大多是自然神。
_天人合一_与_物我相隔_王维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比较
收稿日期:20051222;修回日期:20060125 作者简介:任 晶(1981),女,山东烟台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第23卷第6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月Vol.23No.6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Nov.2006“天人合一”与“物我相隔”———王维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比较任 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从表层上看,无论是在“以自然景物为主要素材”、“将美学观注于其中”,还是在“以回归自然为理想”方面,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都极为相似,但从深层进一步分析,便会发现二者相似的背后存在着分歧与差异。
文章试从文化历史角度对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哲学、宗教背景”等作综合性比照,指出其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关键词:王维;华兹华斯;自然;诗歌;天人合一;物我相隔中图分类号:I207.41;I561.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76(2006)06001703 一、中西自然诗歌发展概述中西方作为不同的文化体系,所孕育出的自然诗传统存在着质的差异。
并非所有涉及自然景物描写的诗歌都是山水诗歌,而是只有当诗歌中的山水意象摆脱从属衬托地位成为主要审美对象时才是山水诗[1]188。
“自然山水”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中国的山水意象自《诗经》开始作为一种起兴手法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由陪衬到审美观照主体的转变,至唐进入全面繁盛期。
以自然山水描写为主的诗歌流派在中国被称为“山水田园派”(又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两类,代表人物分别是谢灵运与陶渊明)。
其间山水田园诗得到了诗人、读者的青睐,得以充分发展,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创作传统,如“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陶(渊明)诗,“淡到看不见诗”的孟(浩然)诗;诗画相生直入空灵禅境的王(维)诗……但就自然诗歌艺术成就来讲,最杰出的诗人当属陶渊明与王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
1、人与自然(人与天)
思维方式2、人与社会
(三层)3、人与人(我与他;我与我)
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总结:“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 萨特“地狱就是他人”。
* 二元的对立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
(灵肉分裂)
* 伊壁鸠鲁“是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理性,理性找出了一切我们的取舍的理
由。
”(中世纪灵与肉的分裂达到绝对的程度)
第二节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 直觉思维(联想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 直觉思维十分重视为认识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
* 直觉体验的个体主观性是不确定的,认识本身也就有极大的随意性,灵活性,这也许是直觉思维具有创造力量的原因,是中国哲学思维的绝妙之处。
* 重视个体性的西方文化,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给了个人以诸多的限制,而重视群体的中国文化则给了个人以更多的自由。
* 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1,2,3)
* 因为它是主观的,顿悟式的,是难以言说的;它是个体化的,是无法概括的。
* 联系性是直觉思维达到认识目的重要途径。
1、这种联系性首先建立在宇宙整体论的观念上的一切都在联系中。
“‘气’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能贯穿一切有形无形之物。
2、思维的联系性还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变化,彼此包容的联系;也是无所不在,超越
时空、虚实的广泛联系。
3、中国思维的这种联系性还是辩证、转化的关系。
二、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 西方科学文化极发达,靠了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
* 分析的方法包含两大步骤:
1、细剖精析
(*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 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起,原子一直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
2、建立逻辑的认识系统
(* 切割细分得到单一、确定的认识,使认识具有可靠性、明晰性,是认识更深入。
)
* 分析方法局限(1,2,3)
1、分析力图使事物具有单一的性质,简单的形式,而物质粒子不断切割的可能,使分析
的这一企图只能无限的逼近单一。
2、分析置物质于相对静止状态,以求确定不变的本质。
3、分析不承认偶然性,它只认定物质遵循的铁的规律。
* 分析注重事物间的区别,组合注重事物间的共同点。
但无论分析也好组合也好,都必须依据严格的逻辑规则。
(优点1,2,3)
1、从一个真实的前提如何推出一个未知但同样真实的结论,遵循推理的规则、步骤就可
以保证实现这一目标。
(归纳:个体结论)
2、逻辑作为方法手段是一种纯粹的形式,它的前提则是被证明被公认的经验事实,或者
是在推理中表现为定理、公理的来自经验的抽象概括。
(演绎:结论个体)
3、近代方法论尤其系统论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在动态中协
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方法有相同之处。
(辩证:运用于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