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 盲童早期的生活环境对其人格的构建影响十分重大,绝大多数盲童入学前都是在家庭 里成长的,因此父母和家庭成员对盲童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盲童因失去占个体感知信息量80%的视觉感知优势而显得外界刺激匿乏,由于宣传和 社会教育不够.许多父母此时还不知道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或对采取什么措施仍束手无策, 在听觉还没有完全赋予意义时,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外界因素来说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盲 童在外界刺激得不到满足时极有可能在自己身体上寻求刺激,从而许多盲童慢慢地形成了 自我刺激性行为(self-stimularion behavior),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性癖性行为,将影 响个体积极探索外界环境、害怕并拒绝接受新事物,影响个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个体 对社会、对集体S寸他人正确态度的形成。 幼年的视力残疾儿童常因看不到父母的微笑而不能回报以微笑,父母常因此而失望, 致使孩子缺乏儿童发展所必须的抱、亲、宠、逗等情感刺激,孩子寡欢、抑郁、消沉、焦 虑,父母更为失望,如此恶性循环由不良的亲子关系造就盲童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许多负 面特征;或者有的父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孩子的目盲而过分溺爱,造就了有的盲童 依赖、自卑、焦虑、自私等不良人格;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经受若干次挫 折之后,有的视力残疾儿童经受不了打击,不能正确处理好有关事情,于是在情绪情感发 展方面通常出现异常。 有的盲童如果早期教育不力,常常因活动范围有限、活动欠量或家庭环境过于保护等 因素,特别是一些家长害怕自己有残疾的孩子被别人欺负,限制盲童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导致有的盲童在对外交往、接触同伴、接触社会等方面产生障碍。
不 过 , 他 们 一 直 期 望 着 明 天 !
因为爱,所有梦想的花朵都开放— — 这爱,来自于不离不弃的亲情, 来自于携手共进的友情。“生命没 有距离,有我就有你;幸福就在身 边,让我拥抱你。” 这爱,来自于自强不息的执著, 来自于永不枯竭的梦想。“这就是 我们的人生,永不言弃;这就是我 们的世界,充满爱意。” 这爱,能创造奇迹,它让梦的 彩虹永远绚丽;这爱,从不曾远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就流淌在你我心里。
二、影响因素的探索 人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盲童一出生时就注定了其人格都和上述 描述完全相同,现实生活中盲童的人格并非千人一面,这是因为人格的构建受各种先天和 后天因素综合影响。 1.目盲导致的认知局限性的影响 盲童在认知方面其认知途径发生了变化.原本应由视觉来感知的外部信息只好转道通 过其他感觉来感知了,听觉和触觉成为他们感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个体认知的广度受到限 制,因为视力残疾影响了个体活动与感知的范围,而且有许多外界信息是无法通过其他感 觉来代偿感知的:如颜色、亮度、二维体、光学艺术、气状物体、太小的物体、太大的物 体、太遥远的物体、太娇嫩的物体等;心理学研究认为目盲会影响个体认知的深度、速度 等。 盲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在遵循普通儿童心理发展基今规律的同时又具有一些特殊性:盲 童在刺激“需要”产生的动力方面,因外界施加者的降低要求和个体自身未能接受外界刺 激或信息接受不清晰或接受不完全而“打了折扣”;在“需要”产生的途径方面,因代偿 感知觉无法代偿感知一些非由视觉途径感知不可的外界信息而受到影响;在“需要‘,产 生的量方面,因认知广度、速度、深度的局限而明显不及普通儿童:在“需要”的水平方 面,因起点低而影响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新旧“需要”更替的速率方面因认知发展速度和 “积极活动”水平低落而比普通儿童低;在“需要”的表现形式上其动机、目的、兴趣、 理想等方面都因视力残疾而受到影响。 没有心理过程就根本谈不上个性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发 展过程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个性心理特性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又反 过来影响着心理过程的形成;同样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心理状态, 制约着心理过程。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说明个性倾向性、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性、心理 状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任何某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着其它因素的发展,因此 目盲带给个体的不仅仅是认知发展的影响,同时目盲还直接或不直接地影响了个体人格的 形成和发展。
3.指导盲童学会与社会环境互动 盲童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应该包括一方面盲童通过学习,使自己不断地适应自己周围 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盲童可以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服务、与普通学校 联谊等接触和了解社会,扩大与健全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亲身感受社会对残疾人的关 怀。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这实质上 也是让社会了解盲童、了解盲人的过程。盲童不断参与社会生活使社会意识到了盲童 (人)的存在,不断地了解了他们的需要,进而理解这一群体、关心这一群体、帮助这 一群体,从而使“盲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改进,有利于构建盲童健康的人格。 4.加强盲校心理卫生个别辅导 盲校学生个体间差异很大,盲童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家庭注意到了 早期干预、有的什么也没做;有的先天失明、有的中途失明;有的尚有光感、有的眼前 一片漆黑;有的入学时八九岁甚至更大、有的还不到七岁;有的非常聪明、有的有明显 的智力问题;有的就是单纯的视力残疾、有的兼有其他的残疾甚至好几种;有的人格方 面问题大多、有的则几乎近于正常;有的人格在这方面有问题、有的则在那方面有问 题……这些林林种种的差异告诉人们,目前我国所推行的班级集体授课制是无法满足全 体学生人格发展需要的,它要求盲校在集体教学之外必须有针对各个视力残疾儿童的特 殊需要而适当地补充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盲校可以在《个别矫正》活动课程中安排心 理卫生个别辅导。针对不同盲生的不同人格问题作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与治疗。

童 无光的世界
他们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里 但只有黑暗从来不是他们的心声: “爸爸,妈妈,我多想看看你们的模 样,我多想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 他们
只不过是跌落 凡间的 折翼的天使
下 面 是 盲 童 雯 雯 的 生 活 片 段
盲童的人格特点 我国的教科书在涉及这一问题时大多数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如台湾省的某教科书概括为:6-10岁的男盲童 缺少安全感、缺乏自信心、自我意识强、无归属感、心思不专一;女盲童消沉、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强、无归属感、 心思不专一。11-15岁的男盲童猜忌心强、成就感偏低、缺乏自信及归属感、对爱的需求强烈;女盲童消沉、成就动 机低落、缺乏自信及归属感、有的心思不专。大陆某权威专著概括为:盲童性格内向、不易与别人融洽相处、容易 有自卑心理、对生活态度消极、对自己的缺陷很敏感等。结合过去我国研究的成果和本人近年来在北京盲校的观察 与研究,盲童的人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气质方面 盲童的气质倾向以粘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局多,而多血质和胆汁质类型的人数较少。某盲校通过对观察食堂开 饭晚了之后学校盲生的气质表现,统计出胆汁质类型的占11%、多血质类型的占13%、粘液质类型的48%、抑郁质 类型的占28%。 2.能力方面 盲童的能力发展从质的角度来看,与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听觉分辨能力、触觉能方比普通儿童高些, 但他们普遍存在着应变能力尤其是应变新环境的能力差、定向行走能力差、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其能力发展从量的 角度来看,国内外均有智商测查结果表明:盲童与普通儿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皮亚杰发展阶段论角度来看 盲童每个阶段的发展要比普通儿童缓1一2年左右,其生活、劳动、运动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比普通儿童晚而且慢, 生活适应能力较差;其能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盲童的发展在16岁前后都存在着一个“快速赶上”期,使其 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 3.兴趣方面 盲童的兴趣发展受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很大,常年以耳代目和以手代目.使得他们对听觉信息和触觉信息更感兴 趣;就兴趣品质而言,盲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兴趣的广度方面尤其在视觉刺激信息方面显得不够广阔。但在兴趣的 稳定性方面则比普通儿童稍强。 4.性格方面 他们中多数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上,表现出自私、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冷酷无情、孤僻、不善于 与人相处的性格倾向;大多数盲生对待学习表现得非常认真、踏实,而对待体力劳动则表现得懒惰;在对自己的态 度方面通常表现为异常的自尊、自负或自卑、缺乏自信心。盲童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依赖性、不果断 性和坚韧;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情绪困扰、情绪不稳定、更为敏感、消沉、抑郁、焦虑者占多数,爱 钻中角尖。
三、教育对策 教育的功能与目的除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以外.还包括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的建构 个体健康的人格,面对盲童因种种因素而导致的一些人格问题,盲教工作者并非束手无 策。 1.加强早期干预与指导 既然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对盲童人格的影响很大,因而等到盲童入学以后才开始建构 与矫正明显已为时太晚了。作为盲童教育工作者应设法从改进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入手, 指导盲童教给家长对盲童应持的正确态度、应使用的正确的抚养方式、如何适时适量地 提供各种适当的刺激、如何帮助盲童及早地学会控制身体和走路、如何训练盲童有效地 利用其他感官、如何安排并鼓励盲童积极正确地与小朋友交往、如何帮助盲童接触了解 社会……国外的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对盲童早期干预越早、越得力,其身体发展、智力 发展、人格发展就越接近于普通同龄儿童。 2.引导盲童正确认识目盲 目前我国试行的《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比较注重对盲童进行认识身身残疾的教育, 在某些学科要求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要求学生能正确对待视力残疾的影响(初中生物), 具有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 观开朗、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小学思想品德);培养学主自尊、自信、自 强、自立、战胜伤残、立志成材的精神(初中思想政治);结合残疾人的先进事迹进行 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集体现念、组织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与伤残做斗争的信心 和勇气〔班团队活动人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 往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我们在盲童人格建构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在 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等细节方面尚有待纵深发展;上述内容固然重要,但使 学生了解目盲的原因、目前视力的状况、预后、如何克眼目盲的不良影响、目前自己的 优势、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目盲了我还可能做什么等内容对构建盲童的人格也非 常重要。
3.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由于社会人群的绝大多数都是明眼人,社会的许 多环境都是按照视觉的标准而构建的,盲童以无视觉 的孱弱之躯来适应视觉社会必然会踌躇得不知所措、 失去安全感等,在许多情况下会感到无能为力而常常 焦虑。自卑、缺乏自信及归属感。 盲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盲童人格的构建: 传统社会对目盲的迷信解释上对盲人的种种偏见、无 知者对盲人不公或不善甚至于歧视的态度,以及社会 坏境中各种并未考虑到盲人需要的房屋建筑、公共设 施、交通道路等,这些都会影响盲童人格的正常发展: 缺乏自信心、自卑、缺乏伙伴作用而失去交往机会、 参加社会活动不便,很难就业、连累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