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帛书版第十章:道经之四象六形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

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闔,能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翻译: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注释: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

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

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②专气:专,结聚之意。

专气即集气。

③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④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

玄,奥妙深邃。

鉴,镜子。

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⑥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

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

此处依"感官说"。

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⑦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⑧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⑨畜:养育、繁殖。

⑩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道德经·第十章》解读: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承载生命运营魂魄的身体环抱成一个整体,注意力能不离开身体!(专心)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一的是使用内气致使身体柔软,能柔软的想婴儿那样!(返老还童) 3: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用意识洗涤身体内部并且玄妙的浏览一遍,能达到内部没有一点瑕疵!(治病)4: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就像热爱人民治理国家那样热爱身体的每一个组织细胞,治理身体的整体,能做到身体的每一个肢体都不消耗!(静养)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同向自然养生的大门随意开合,能使身体生长出很多功能,就好像母体可以生产子体那样。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著作,被称为道家经典之一。

第十章是其中的一篇,以下是该章的原文及解释。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在人与物质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追求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道德原则。

首先,"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味着在追求物质财富时,应该适可而止。

持之以恒地追求财富到某个程度,达到一种足够的满足即可,而不是贪心地追求无止境。

这种贪婪追求只会导致内心的不满足。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强调了在处理事物时,不要太过强硬和急躁。

如果过分急于求成,可能会失去长久的保持和持续性。

因此,应该采取温和而谨慎的态度来处理事物,保持稳定和持久的效果。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意味着财富和地位并不能保持永远。

当一个人沉迷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变得骄傲自满时,自身就蒙受了不幸。

财富和地位的失去只是时间问题,而骄傲和傲慢会导致个人失去道德和真实的内涵。

最后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强调了在追求成功之后,要适时退隐。

成功只是一种表面的成就,而真正的道德之道是能够在成功后保持低调和谦逊,并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这种退隐是真正成就内心平衡和和谐的方式。

通过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及解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在追求物质财富和成功的过程中,应该谨记适可而止的原则。

同时,要保持温和谦逊的态度,不骄不躁,以保持心灵的平衡。

真正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外在的财富和地位,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

只有在适时退隐后,我们才能体味到真正的天之道。

道德经第十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和追求幸福的重要指引。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马王堆帛书是我国出土的一部古代文献,其中包括了《道德经》的部分内容。

以下是马王堆帛书《道德经》的全文及译文:《道德经》上篇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疾不敢病。

使夫死不敢生。

为而不持,成功而不矜。

是谓玄德。

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下篇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7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8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帛书《道德经》全文解释

帛书《道德经》全文解释

帛书《道德经》全文解释《道德经》,这部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藏,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

帛书版的《道德经》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原汁原味的智慧之门。

咱先来说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

啥意思呢?要是能说清楚的道,那就不是真正恒常不变的道啦。

这就好比,你能描述出来的美景,能比得上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那种震撼吗?真正的大道,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存在。

再看“名可名,非常名”。

能叫出名的东西,也不是那种永恒不变的名。

这就像人的名字,只是个代号,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本质和内涵。

名字会变,人也会变,可有些内在的东西,却是不变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就更有意思啦!有和无是相互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成就的。

你想想,没有黑哪有白?没有苦哪有甜?没有困难,又怎么能体现出容易呢?就像爬山,爬山的过程很累很难,可当你到达山顶,看到那壮丽的景色,那一刻的喜悦和满足,不就是因为之前的艰难才显得更加珍贵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一看到这句话就吓坏啦,哎呀,天地怎么这么无情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天地对待万物是没有偏爱的,就像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平等对待。

这就好像一场考试,老师不会因为你是他喜欢的学生就给你高分,而是根据你的真实水平来评判,这才是真正的公平呀!“上善若水”,水的品德那可是极高的。

水总是往低处流,滋润万物却不居功。

咱们做人是不是也该学学水,低调谦逊,多为别人着想?“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和祸总是相互依存的。

你中了大奖,看似是福,可也许会带来麻烦;遭遇了挫折,看似是祸,说不定能让你变得更强大。

这就跟那塞翁失马的故事一样,谁能说清到底是好是坏呢?帛书《道德经》里的智慧,那真是数也数不完。

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琢磨。

它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跟我们讲述着人生的真谛。

咱可不能把《道德经》当成一本普通的书,随便翻翻就扔一边啦。

得用心去体会,把里面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德经》⽼⼦的《道德经》(或云《德道经》),是古代道家的⼀部经典著作,也是早期中国哲学史上罕有的⼀部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思辨著作。

中华民族上下⼏千年⽂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以蔽之”者,⽆容质疑,当⾸数⽼⼦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

其精炼的九九⼋⼗⼀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地,构造出了⼀个朴素、⾃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观、⽅法论的宏⼤框架。

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道铸成三位⼀体的华夏⽂明基本肌⾻,随着中华民族的⾛向世界,《⽼⼦》也被越来越多的西⽅学者所推崇(摘⾃道教经典《道德经》(⼜名《⽼⼦》))。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信仰⽽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长的宗教,相对⽽⾔也是东⽅宗教之⼀。

⽼⼦是道教信奉的教主,⼜称太上⽼君、道德天尊,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近2000多年来《道德经》这⼀中国古⽼⽂明,经过⼀代代哲学家、道学家、智者⾼⼈传承下来。

哲学家、道学家、智者⾼⼈对《道德经》都有⾮常独到⽽精辟的阐述,从⽽更加丰富了我们的华夏⽂明,他们为中国⽂明的延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们是华夏民族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东⽅的骄傲。

现在所见《道德经》的最早⽂本,是1973年出⼟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两种帛书,即帛书甲本与帛本⼄本。

就内容看,两种帛书本与原通⾏于世的西汉河上公本,具有⼀些重要的差别。

即: 1.传世本⽼⼦⼀书有《道经》、《德经》两部分。

在通⾏本中,《道经》居前,《德经》在后。

两帛书本则次序相反,因此被称为《德道经》。

2.通⾏传世本分全书为⼋⼗⼀章,帛书本则不分章。

 3.通⾏传世本中作为语助词的“兮”字,在帛书本中⼀律写作“呵”。

如“渊兮,似万物之宗”;写作“渊呵,始万物之⽰”。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以下是帛书版《道德经》的全文及相关参考内容:道德经上品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参考:这一章描述了道的本质及其无法准确言说的特点。

道是无名无形的,是天地万物的源头。

其中“常无欲”指的是无私无欲,不执着于任何特定的欲望,以此观察和领悟道的奥妙。

而“常有欲”则指的是物欲和私欲,容易迷失于功名利禄和欲望追求中而忽略了道。

下品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这一章提出了相对论的思想,即一切存在都需要对比才能具有意义。

同时也阐明了道的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不强求自己或他人去追求完美和公正,而是放下功利和执念,自然而然地做事,不居功自傲也不怨天尤人。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参考:这一章同样是描述道的本质及无法言说的特点,其中强调道是无法准确描述和把握的,而且没有它的存在,万物皆难以产生。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这一章同第一章具有相似的特点,强调了道的无上至善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不追求物质欲望和功名利禄,但又不忽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保持自己的内在平静和自然而然的状态。

珍品《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珍品《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经》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道沖,而用之又弗fu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chen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

08.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jiu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tuan气致柔,能婴儿乎?滌di除玄览,能毋疵ci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he,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三十辐同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shan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zao户牖you,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易亚苏《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读重点分篇,注释篇章要义,点到即止。

《道德经》八十一章,九章为一篇,共九篇。

第一篇:德(修养);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国(立国);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朴归真);第九篇:恒(道行长久)。

第一篇:德(修养)。

(1)三十八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万物资始。

天仁、地义、人信(礼)。

(2)三十九章(德之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如玉。

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四十一章(德之器)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道德经第10章原文及译文讲解

道德经第10章原文及译文讲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种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

它寂静无声,空虚而广大,独立于万物之外而不改变,循环往复而不衰竭,可以作为天地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称它为“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

大的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叫做返回。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

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占据其一。

王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道遵循自然的法则。

讲解:本章主要阐述了道的特性以及它与宇宙万物的关系。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这句话说明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先于天地而生,存在于天地形成之前。

这个“有物”并非指具体的事物,而是指道本身。

2.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这里形容道寂静无声、空虚广大,独立于万物之外而不改变,循环往复而不衰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3.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句话表明老子对道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只能勉强称之为“道”和“大”。

4.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句话揭示了道的变化规律,即大者逝去,逝去者遥远,遥远者返回。

这里的“逝”、“远”、“反”都是道的不同状态。

5.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这句话强调了道、天、地、王的关系,它们都是宇宙中伟大的存在。

6.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句话说明宇宙中有四大元素,而人占据其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阐述了宇宙中万物遵循的法则,即王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道遵循自然的法则。

总结:本章通过阐述道的特性,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和法则。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具有寂静、广大、独立、循环往复等特点。

道德经10章

道德经10章

道德经10章摘要:一、道德经第十章的概述二、道德经第十章的主要内容三、道德经第十章的启示和应用正文:一、道德经第十章的概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

第十章是其中的一章,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人生的态度和处世哲学。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婴儿”、“赤子”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应该像婴儿一样保持纯真、无私、无欲的状态,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二、道德经第十章的主要内容1.原文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如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吗?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解析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人生的态度和处世哲学。

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纯真、无私、无欲的状态,像婴儿一样自然地生活。

他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地发展。

最后,老子指出,真正的德行是无私的,它不仅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而且不依仗自己的力量,不主宰万物,这就是“玄德”。

3.启示和应用这一章的启示是,人们应该保持纯真、无私、无欲的状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地发展。

在处世哲学上,应该像婴儿一样自然地生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受名利的诱惑,不受权力的腐蚀。

在治理国家上,应该实行无为而治,让人民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不要强求一致。

在个人修养上,应该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要贪图名利,不要追求权力,不要迷失自我。

三、道德经第十章的启示和应用综上所述,道德经第十章的启示和应用是:保持纯真、无私、无欲的状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地发展。

在处世哲学上,应该像婴儿一样自然地生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受名利的诱惑,不受权力的腐蚀。

在治理国家上,应该实行无为而治,让人民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不要强求一致。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

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1)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老子五千言》的本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五千言》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3 -第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二章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2)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 4 -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八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十九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5 -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第二十三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6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章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第二十四章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二十七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7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不以取强焉果而勿娇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 8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于江海也第三十三章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第三十四章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9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三十六章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兴之将欲夺之必古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七章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 10 -而取此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11 -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3)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4)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第四十八章- 12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詥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5)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 13 -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6)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7)虺(8)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耰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 14 -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八章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5 -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第六十四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 16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六十五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争第六十七章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六十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17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第七十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第七十一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七十二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七十三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 18 -是以不病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猒(9)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第七十七章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19 -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月亘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细微居上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八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八十一章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20 -注释:(1)雠[chóu]:动词形声。

道德经第10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10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10章原文及译文第十章生而不有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③,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④,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⑤?生之畜之⑥。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⑦。

【注释】①营魄;即魂魄。

魂属神,魄属精,在此连用,指魂魄合一。

抱一: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

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②专气:志气专一。

致柔:调合到柔和的境地。

③涤除:清除。

玄鉴:形容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奥妙。

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

鉴,镜子。

④天门:这里指耳目口鼻等感官。

天门,有多种解释。

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

此处依"感官说"。

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阖(hé):关闭。

⑤无知:即不用智谋。

知,作“智”讲。

⑥生之畜之:使它生育,使它繁殖。

⑦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译文】精神和形体融为一体,能永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出生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尘垢而深入观察心灵,如一尘不染的明镜没有瑕疵吗?热爱百姓,按照道的法则来治国,能保持“无为”的境地吗?口鼻自然地开闭,呼吸吐纳,能绵绵细静地雌守吗?通达四方,能不玩弄权术和心智吗?生养抚育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已有,为世间立下了卓越功勋但并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这就是最高深的“德”。

【解析】本章是讲修道育朴的方法和过程,从“载营魄抱一”到“明白四达”,境界是逐步提高的。

“道”的境界和自我之德是同步的,“玄德”表明自我之德与道合一,是德的最高境界,并透过六个问句,把道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作了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要求。

从字面上看,每句的后半句,似乎都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老子认为,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道德经》帛书版第十章:道经之四象六形

《道德经》帛书版第十章:道经之四象六形

《道德经》帛书版第十章道经之四象六开彳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拎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邦,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译文:将人民(军队)凝聚一心,能做到不分离吗?满腔热情的开始,当热情渐消,能够像婴儿一样没有私心杂念吗?经常及省,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做到尊规守制吗?教化人民,能够代代相传了吗?明白通晓自然规律(或知识),能做到用来指导实践吗?生育并且饲养他们,生育而不佔有,成长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德(道德)。

概述:本章一连串的疑问,最后用“玄德”作为回答,“德”合乎道是老子的重要的论述。

第十章、第五十一章、第六十五章都在讲“玄德”,是合道的重要体现。

感想:本章“四象”,三个问题用“毋”字反问,两个问题未用“毋”字,表示疑问,因此“四象”可理解为“抱一”、“反省”、“爱民治邦”、“母子”。

由此可推断老子的“六形”理念,就是本章的六个问题,即为“抱一”、“婴儿”、“反省”、“爱民治邦”、“母亲”、“自然规律和知识”。

《道德经》包含的“道”的四象和六形理论,之后的章节对此进行了大量的阐述说明。

道德就是尽到本分,不求回报,以真正的融合为目标的言行规范或依据。

解读字义:(1)“载”本义为承载、装载,引申为事、成、行、满、记载。

(2)“营”,围绕而居,引申为军营、扎营、营造等。

代指国民或军队。

(3)“魄”本义为阴神,即鬼,引申扩展义很多,例如心灵、精神、气质、精力、胆识等。

(4)“抱”本义用手或手臂围住,引申为心存、心怀。

参考上文“持”、“怀”,都是聚集的不同表达。

“抱”和“营”基本含义都是围。

“抱一”指一心一意,也可以理解为专心致志,只是后者不包含原字。

(5)“毋”本义为禁止,引申为否定,暗含强调。

“能毋” 表示反问。

另有版本为“无”,“能无”也可以表达反问,但问题是“无”很容易同后续的字结合,导致对仗混乱。

道德经10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10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10章原文及译文【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介绍《道德经》的地位和影响二、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及译文1.原文2.译文三、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1.原文2.译文四、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1.原文2.译文五、赏析1.修身治世的道理2.无形的道创生万物六、结论:总结全文,强调道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这本书中,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通过自己的智慧,向世人传授了道的智慧。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十章至第十二章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看第十章。

这一章的主题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通过一系列提问,告诉我们修身治世的道理。

他教导我们要像道一样,无处不在,却又不为自己谋求私利。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爱民治国。

接下来是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中,老子通过车毂、器皿和房屋等具体事物,告诉我们“无”比“有”更加重要。

只有理解了“无”的奥妙,才能发挥“有”的作用。

在第十二章中,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对人的损害。

老子认为,过度追求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和难得之货,都会让人的心神不宁,甚至失去理智。

通过以上对《道德经》第十至第十二章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道家学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内心淡泊,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道德经《第十章-长而不宰》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十章-长而不宰》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十章-长而不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十章-长而不宰》原文及鉴赏【导语】:长而不宰【原文】载营魄抱一[1],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2],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3],能为雌乎[4]?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5],生而不有,为长而不宰【原文】载营魄抱一[1],能无离乎?专气致柔[2],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3],能为雌乎[4]?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6]。

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帛书版文章没有格式错误。

道经】1)第一章道是可以说的,但它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名字是可以称呼的,但它也不是恒久不变的名字。

它没有名字,是天地的起始,有名字,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它常常没有欲望来观察它的微妙,也常常有欲望来观察它的所追求的。

这两种情况虽然出自同样的东西,但是被称为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

2)第二章全世界都知道美是美的,丑陋也已经被认识到了;善是善的,邪恶也已经被认识到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对,高低相盈,声音相和,先后相随,一直都是这样。

因此,圣人在无为的事情上居住,行不言之教,让万物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去强求。

成功了,也不去居住。

因为只有不去居住,才不会被离开。

3)第三章不用上下智慧,让民众不互相争斗;不用珍贵的东西,让民众不去偷盗;不让人看到可欲的东西,让民众不会乱来。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虚心待人,实际行动,弱化自己的意志,强化自己的骨骼,让民众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让那些有知识的人不敢去做,这样就没有什么事情是治不好的。

4)第四章道是宽广无比的,用起来却没有尽头。

它就像一条深渊,是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打磨掉东西的锐气,解决掉东西的纷争,让东西的光芒和尘埃相同,就像湖水一样深邃。

它就像一个存在却没有名字的东西,好像神的先祖。

5)第五章天地并不像人一样有情感,它把万物都看成是草木。

圣人也不像人一样有情感,他们把人民看成是草木。

在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大箱子,虚空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听,多看,不如保持中庸之道。

6)第六章谷神永远不会死,这就是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

它像是绵绵不断的存在,如果我想用它,它就会像存在一样,没有缺陷。

7)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不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它能够生生不息。

因此,圣人后退自己的身体,却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存在。

他们不是因为没有私心才能取得成功。

8)第八章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且有一种平静的力量。

在众人所讨厌的地方,水却能够居住。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关于版本问题: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

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

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

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厘定《道德经》的原则:(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

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

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后人所谓专家学者对某些字词乃至句子的意见,或考证,不予采纳。

因为道德经是一部“求道”圣典,修行求道达到巅峰的老子面前,没有专家,更没有学者。

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

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解词:上:高;上面。

上等,上乘。

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下:下等,等级低的:下级。

下品。

下乘。

解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依道而行,积功累德,若注重功德本身,则德而不德,反而没有任何的功德。

所以真正的大德并不贪着功德本身,也不执着于积功累德。

如此所得功德大到不可思议。

是以有德,如此大德而为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执着于道本身,念念皆为积功累德,贪德住着。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与解析道德经,又称《老子》或《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广泛视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其中的第十章,探讨了人与道的关系,关注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内涵。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如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首先,在解析这段经文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背景。

《道德经》强调追求道的觉醒和心灵的清净,认为道是宇宙及人类生活的根本。

第十章聚焦于一个人内在的修炼,关注如何凭借与道的和谐来实现道德与治理。

文中的“载营魄抱一”说明了要将身心合一,使内心与外在行为保持一致。

这是指人们要觉察和认同自身的本性,并将其与道相融合。

这种内外一致的状态,使人能够实现在道的指引下无所依附。

接下来,“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提醒人们要尽量保持心境柔和,并且专注于自己的内在能量。

与婴儿相比,他们天真、柔弱但坚定,没有执着的自我。

这种状态可以帮助人们回归最原始纯粹的自我,并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

接下来的一句“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中,涤除指的是清除杂物和混乱,使心灵纯净。

这样的纯洁使人无疵,即没有瑕疵。

这种状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不被外在事物所困扰。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强调了领导者应该以慈爱的心态来治理国家。

这里的“无知”是指不以权力为荣,不以权谋私利。

真正的领导者应该以民为本,关爱人民,而不是滥用权力。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指的是天地既有开放的一面,又有封闭的一面。

这也要求人们要具备开放的心态,不拘泥于狭隘的观念,能够广纳百川,宽容并接纳不同的声音。

最后一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意味着人们应该追求真知灼见,并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

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智慧,但又不被所知所困扰。

这种境界可以帮助人们超越个人的局限,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道德经10章

道德经10章

道德经10章《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第10章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章主要探讨了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1.治人事天本章开篇即强调了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治人事天是治国安民的首要任务,只有治好国家,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2.和为大道老子主张以和为贵,认为和谐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只有和谐的社会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道之为物老子将道比喻为万物之源,认为道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存在。

他强调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欲无求的特点,认为只有遵循道的规律,才能达到和谐与平衡。

4.有无之辩老子在章中探讨了有与无的关系。

他认为,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有与无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5.虚实之论老子在章中探讨了虚与实的关系。

他认为,虚与实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虚与实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6.柔弱胜刚强老子在章中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念。

他认为,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因为柔弱代表着包容、谦逊和忍耐,而刚强则代表着强势、傲慢和固执。

只有以柔克刚,才能达到真正的胜利。

7.贵身无为老子在章中强调了贵身无为的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珍视自己的身体,不要为了追求名利而损害自己的身体。

同时,他也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顺应自然、不妄为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8.知足不屡老子在章中提出了“知足不辱”的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懂得满足,不要贪心不足、贪婪过度,否则会陷入困境和痛苦之中。

只有知足才能常乐,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9功遂身退老子在章中提出了“功遂身退”的观念。

他认为,人在取得成就之后应该及时退出舞台,不要贪恋权位和名利。

只有功遂身退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避免陷入纷争和烦恼之中.10.天道无亲老子在章中强调了天道无亲的观念。

他认为天地之道是没有亲疏之分的,不会因为个人的善恶而偏祖或惩罚。

只有顺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严循东 2007年4月2日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
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

是谓玄德。

【译文】:人身具有的营养精气与精魄的统一,能不分离吗?呼吸吐纳,运气周身,以至于心平气和,能像婴儿那样柔顺吗?清除内心的杂念,能没有一点瑕疵吗?爱国救民,能不用智慧吗?人的生存,能做到安静柔顺吗?聪明通达,能不
依赖知识吗?生育万物、养育万物,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滋养万物而不宰制,这就叫做深奥的“德”。

【注释】: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总是承载在一起的(先天的元神和后天的精神相连),二者又可能分离,这是因为现实行为与思维有时总是会背道而驰。

一味崇
尚阴柔,也不可像婴儿一样软弱。

即便人类的理论成果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现
实中还是可能出现问题。

爱民与治国的关系要处理好需要智慧。

自然之理就在于
一开一合的对立之中,不能光强调“阴”的一个方面。

要深谙这些道理,就需要知识与智慧。

要根据这些道理生发出应对方略,不断地积累经验,所生发出的应对方
略不是照搬前人和别人现成的经验。

一旦成为经验,它可以长久应用,但也不能
一成不变。

这就是与自然相呼应的深奥的智慧学问。

抟(tuǎn):即圆,运转,周环。

阖(hé):关。

天门开阖指人的呼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帛书版第十章道经之四象六形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邦,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 译文:
将人民(军队)凝聚一心,能做到不分离吗?满腔热情的开始,当热情渐消,能够像婴儿一样没有私心杂念吗?经常反省,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做到尊规守制吗?教化人民,能够代代相传了吗?明白通晓自然规律(或知识),能做到用来指导实践吗?生育并且饲养他们,生育而不佔有,成长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德(道德)。

---------------------------------------------------- 概述:
本章一连串的疑问,最后用“玄德”作为回答,“德”合乎道是老子的重要的论述。

第十章、第五十一章、第六十五章都在讲“玄德”,是合道的重要体现。

---------------------------------------------------- 感想:
本章“四象”,三个问题用“毋”字反问,两个问题未用“毋”字,表示疑问,因此“四象”可理解为“抱一”、“反省”、“爱民治邦”、“母子”。

由此可推断老子的“六形”理念,就是本章的六个问题,即为“抱一”、“婴儿”、“反省”、“爱民治
邦”、“母亲”、“自然规律和知识”。

《道德经》包含的“道”的四象和六形理论,之后的章节对此进行了大量的阐述说明。

道德就是尽到本分,不求回报,以真正的融合为目标的言行规范或依据。

---------------------------------------------------- 解读字义:
(1)“载”本义为承载、装载,引申为事、成、行、满、记载。

(2)“营”,围绕而居,引申为军营、扎营、营造等。

代指国民或军队。

(3)“魄”本义为阴神,即鬼,引申扩展义很多,例如心灵、精神、气质、精力、胆识等。

(4)“抱”本义用手或手臂围住,引申为心存、心怀。

参考上文“持”、“怀”,都是聚集的不同表达。

“抱”和“营”基本含义都是围。

“抱一”指一心一意,也可以理解为专心致志,只是后者不包含原字。

(5)“毋”本义为禁止,引申为否定,暗含强调。

“能毋”表示反问。

另有版本为“无”,“能无”也可以表达反问,但问题是“无”很容易同后续的字结合,导致对仗混乱。

“毋以智”和“无为”,“毋以知”和“无知”,现行的译本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一致性原则,本章“无知”和前文“无知”是分割状态。

所谓“一法通百法明”,“一字解而全本通”,典籍用字,字义趋向一致,改变字义会通过字与字的不同组合加以说明,对扩展义更会专门注解。

“能毋”,很容易理解为能不,应当理解为能够不……了,“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字。

(6)“载营魄抱一”:承载环绕精神抱成一团。

译读:将人民(军队)凝聚一心。

(7)“抟”本义为揉,又指鸟类向高空盘旋飞翔。

(8)“气”古今含义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饭熟之后打开锅盖蒸气涌现,所以古代以此代指聘礼。

(9)“致”本义为送到,引申义招致、纳入、极等。

凡此种种,都没有办法合义了。

(10)“抟气致柔”,用以形容锅盖打开蒸气渐渐柔和的过程。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句话的解读,真的就像中文翻译成英文。

满腔热情开始工作,然后热情渐消,还能像婴儿一样没有私心杂念吗?
(11)“涤”本义为清洗、打扫。

“除”,宫殿的台阶,引申为开、去,官员转职任命称为除,古代也有扫除的含义。

“鉴”,映照的工具,类似现在的镜子,“玄鉴”就是道镜,即反省。

另有版本为“览”,指泛泛地看。

“涤除玄鉴”:清扫扫除道镜。

白话文表达:经常反省。

(12)两个版本,一“邦”二“国”,从字体演变历史看,“国”指城池,“邦”才是现在的“国”,本人倾向于“邦”。

(13)“天”,前文已经讲解过,代指有至无的状态。

“天门开启”就是教化众生。

“为雌”指生育,代指传播开来。

(14)“四”,古一般代指四方,也代指四季。

四象,以阴阳学说而议,代指时间和空间的规律,通俗来讲,就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干什么;六形即“通”、“挂”、“支”、“隘”、“险”、“远”六种地形,所以六通代指通行顺利。

所以“四”在道家
一般代表“四象”,即时间(阴阳,即先后等)和空间(阴阳,即远近等),也可以代指自然规律和知识。

“达”本义为行不相遇,即顺利、熟练。

“四达”即“熟练运用四象”。

(15)“毋以智”,字面意思就是不依靠聪明才智,可解为尊规守制。

“毋以知”,字面意思就是不以此为经验或知识,可解为指导实践。

(16)“雌”为生育。

“能为雌乎?”:能够代代相传了吗?或解为能够广为接受吗?採用前者,用以强调传承。

(17)“生”对“长”,长有两个读音,即(cháng)(zh ǎng),与生对应,此处为后者,即成长。

另有版本,“为而弗恃”即有所作为而不依赖。

(18)“畜”也有两个读音,即(chù)和(xù),前者为禽兽,多指家禽;后者为饲养牲畜。

对应“生”,此处为后者,即饲养,就是喂养并照料万物,使万物成长。

(19)“同谓之玄”,因此“玄”可以理解为“道”的“名”。

“玄德”即道德,是老子之道的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