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五藏别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五脏别论
题
解
别,区别。本篇主要论述五脏六腑 与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区别。
本篇内容
一、奇恒之府传化之府及五脏六府的区别 二、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 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 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2106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 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 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 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 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 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 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 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 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
寸口为脉之大会,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均 可反映于此。 五脏六腑的精气都来源于胃, 胃气充盛,五脏六腑得精气濡养则功能正常, 五脏的脉象也正常,称为有胃气的脉象。
(从容、和缓、有力)
正常脉:五脏本脏脉+胃气
病 死 脉:五脏本脏脉+胃气不足 脉:五脏本脏脉+无胃气
二、医生诊疗态度
(一)认真、全面诊察病情; (二)摒弃迷信,相信科学; (三)说服开导,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五脏别论
1、传化之府与奇恒之腑的区别? 2、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功能特点? 3、试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4、名词:奇恒之腑、传化之府、女子胞、 魄门、化物、气口、天气、地气
诊寸口的意义:诊察病人的脉象有无胃 气,以此辨别平、病、死脉。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1、气口是脉之大会。在气口人迎对比诊中, 气口主五脏,反映五脏的精气变化。 2、气口位于手太阴肺经上,肺朝百脉,肺经 起于中焦,能反映脾胃的盛衰。 3、胃气 (1)胃为五脏六腑之大原,胃气补充营养五脏。 (2)胃气的有无多少影响五脏之气变化,这种变 化反映到寸口脉上即是平、病、死脉。 (3)胃气作为动力推动脏气到达手太阴。 故气口唯一凭借胃气主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
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
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
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
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
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
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
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
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馀字,增注义者二千馀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素问·五藏别论》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
《素问·五藏别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以下是该书中关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的主宰。
其精曰神,其华曰志。
心藏神,所以统摄百骸,调畅精神,使人的意志得以表现。
心如肝之帅官,总领全身,而心气向下流注,所以音声发自下,归属于肾。
二、肺者,将军之官,其精曰气。
肺通于心,主出入气。
其华曰毛,气化为声,发于肺,所以主宰吸呼。
三、肝者,将军之官,其精曰魂,其神曰魂。
肝藏魂,所以主策动体躯的活动,加之肝的恶邪,使人生气不宁,惊惧骇狂。
四、脾者,中军之官,其精曰思,其神曰意。
脾主运化水谷,以生津液,所以运行血脉,引领精思。
其华曰肉,虚则水谷不化,饥则饮食不行。
五、肾者,官藏之官,其精曰精,其神曰志。
肾藏精,所以生髓、充脑、濡肉、泽皮毛。
是人之根本,摄行于五脏六腑,精气以象变,和泽五脏。
六、心包者,是饰部主管心气通输于血脉之行,其华曰脉。
七、三焦者,是水谷变贯注于五脏六腑之官,其精在上焦为清,中焦为、下焦为渍。
八、膀胱者,是河渠之官,主受五谷之液,贮而为欲,以时行泄,是气化之门户。
九、胆者,是纽门之官,主辅君主,以昼而行,是职为发泄。
十、胃者,是仓廪之官,主受五谷之精气,布为津液,贮而化食。
通过《素问·五藏别论》这一经典著作的记载,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正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才构成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独特理论体系。
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还在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素问·五藏别论》的记载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医学中,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它主宰着人体的神明。
心的精气蕴含着人的精神力量,而心气向下流注并归属于肾。
这说明心脏不仅具有控制意志和情绪的作用,还与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导论《素问?生气通天论》1(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气立如故。
2(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浊阴归六腑。
2( 阴味出下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3(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1( 心者,生之本……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1( 心者,君主之官也……形乃大伤。
《素问?五藏别论》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故实而不能满也。
2( 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变现于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1( 阳者,天气也……阴受之则入五脏。
2( 四肢皆禀气于胃……不得主时也。
《素问?经脉别论》1( 食气入胃……揆度以为常也。
《灵枢?本神》1( 生之来谓之精……因虑而处物谓之志。
2( 肝藏血……实则胀,五脏不安。
《灵枢?营卫生会》1(人受气于谷……至阴而止。
《灵枢?决气》1( 两神相搏……令无所避,是谓脉。
2( 精脱者,耳聋……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第四章病机《灵枢?百病始生》1( 风雨寒热,不得虚……大病乃成。
《素问?至真要大论》1( 背诵“病机十九条”原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1( 春生,夏长……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素问?举痛论》1( 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
2(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
《素问?调经论》1( 夫心藏神……是故守经隧焉。
2(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第五章病证《素问?热论》1(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必不免于死。
2( 帝曰:治之奈何……可泄而已。
《素问?评热病论》1( 人所以汗出者……虽愈必死也。
《素问?咳论》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者为泄、为痛。
《素问?痹论》1( 风寒湿三气杂至……内舍于其合也。
2(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素问?痿论》1( 五脏使人痿……著则生痿躄也。
2( 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故足痿不用也。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内经》原文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无畏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
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
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
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
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
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
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
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
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
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
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灵枢•本神【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土,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译文皇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
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
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原文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芻)(zhu四声)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
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阳,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月去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素问·五常政大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素问·五常政大论【内容】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
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瞤瘈,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
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
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
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
(完整版)黄帝内经背诵条文及复习思考题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全文
《素问》全文《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释名:“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
”《素问》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以黄帝问而岐伯答的形式记载,褚征在《褚氏遗书》说:“素问者,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
此书出于岐伯者多,玫《本纪》不及诸臣耳。
”主要阐述解剖学、生理学及治疗方法等。
《素问》原为九卷,八十一篇。
与《灵枢》八十一篇合称《黄帝内经》,共十八卷。
南朝齐梁时期的全元起曾为《素问》作注,但是全元起本亡佚于南北宋之交。
[1]至唐代,王冰对《素问》进行了编次和注释,是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共二十四卷,在北宋经林亿等人校正后遂广为流传。
1.上古天真论《素问》第一篇2.四气调神大论《素问》第二篇3.生气通天论《素问》第三篇4.金匮真言论《素问》第四篇5.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第五篇6.阴阳离合论《素问》第六篇7.阴阳别论《素问》第七篇8.灵兰秘典论《素问》第八篇9.六节藏象论《素问》第九篇10.五藏生成《素问》第十篇11.五藏别论《素问》第十一篇12.异法方宜论《素问》第十二篇13.移精变气论《素问》第十三篇14.汤液醪醴论《素问》第十四篇15.玉版论要《素问》第十五篇16.诊要经终论《素问》第十六篇18.平人气象论《素问》第十八篇19.玉机真藏论《素问》第十九篇20.三部九候论《素问》第二十篇21.经脉别论《素问》第二十一篇22.藏气法时论《素问》第二十二篇23.宣明五气《素问》第二十三篇24.血气形志《素问》第二十四篇25.宝命全形论《素问》第二十五篇26.八正神明论《素问》第二十六篇27.离合真邪论《素问》第二十七篇28.通评虚实论《素问》第二十八篇29.太阴阳明论《素问》第二十九篇30.阳明脉解《素问》第三十篇31.热论《素问》第三十一篇32.刺热《素问》第三十二篇33.评热病论《素问》第三十三篇34.逆调论《素问》第三十四篇35.疟论《素问》第三十五篇36.刺疟《素问》第三十六篇37.气厥论《素问》第三十七篇38.欬论《素问》第三十八篇39.举痛论《素问》第三十九篇40.腹中论《素问》第四十篇41.刺腰痛《素问》第四十一篇42.风论《素问》第四十二篇43.痹论《素问》第四十三篇44.痿论《素问》第四十四篇45.厥论《素问》第四十五篇46.病能论《素问》第四十六篇48.大奇论《素问》第四十八篇49.脉解《素问》第四十九篇50.刺要论《素问》第五十篇51.刺齐论《素问》第五十一篇52.刺禁论《素问》第五十二篇53.刺志论《素问》第五十三篇54.针解《素问》第五十四篇55.长刺节论《素问》第五十五篇56.皮部论《素问》第五十六篇57.经络论《素问》第五十七篇58.气穴论《素问》第五十八篇59.气府论《素问》第五十九篇60.骨空论《素问》第六十篇61.水热穴论《素问》第六十一篇62.调经论《素问》第六十二篇63.缪刺论《素问》第六十三篇64.四时刺逆从论《素问》第六十四篇65.标本病传论《素问》第六十五篇66.天元纪大论《素问》第六十六篇67.五运行大论《素问》第六十七篇68.六微旨大论《素问》第六十八篇69.气交变大论《素问》第六十九篇70.五常致大论《素问》第七十篇71.六元正纪大论《素问》第七十一篇72.刺法论《素问》第七十二篇73.本病论《素问》第七十三篇74.至真要大论《素问》第七十四篇75.着至教论《素问》第七十五篇76.示从容论《素问》第七十六篇78.征四失论《素问》第七十八篇79.阴阳类论《素问》第七十九篇80.方盛衰论《素问》第八十篇81.解精微论《素问》第八十一篇。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2)“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肺为气的根本,是藏魄之处。 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既主呼吸之气吸清吐 浊,又主一身之气的生成输布,故肺为气 之根本。 肺为藏魄之处,魄,主要指形体的感觉和 本能动作而言。故曰“附形谓之魄”。形, 形体,由精而成,精由气而化,形由气而 生,故魄以气为基础。肺为气之本,所以 也是藏魄之处。
[学习要求]
掌握十二脏腑的功能特点 掌握十二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及心的主导作用 背诵原文
[原文] 301 一级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 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 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 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 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 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 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 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 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物的受纳、贮藏、消化吸 收、传导排泄有关。 •饮食物被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 脾的运化输布,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传导 变化,三焦的气化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 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的 全过程。 •即能受纳腐熟水谷,又是化生精微(营气) 之处,所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 廪之官”。 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 小肠具有将胃消化的食物分清别浊的功能,为 “受盛之官”。 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 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 渎之官”。 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 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 官”。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黄帝内经》素问 ●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导读:【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
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
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
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五藏别论”——篇名的深意及本篇的基本内容(附语音)
“五藏别论”——篇名的深意及本篇的基本内容(附语音)【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五百一十二。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黃帝內經·五藏別論》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黄帝内经·素问》的第十一篇,也就是《五藏别论》篇。
首先我们先对《五藏别论》篇名的深意以及本篇的基本内容跟大家做一个介绍。
五脏是脏腑的通称,在这一篇里边不仅讲五脏,还讲了六腑,同时还在讲了奇恒之府,这是五脏。
别论的“别”在这里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区别的意思。
第二个跟另外的“另”相通,也就是另外的意思。
我们知道《素问》八十一篇,《素问》里边以“别论”名篇的有以下几篇,比如《阴阳别论》《五藏别论》还有《经脉别论》等等。
我们之前讲过《阴阳别论》,现在我们讲《五藏别论》,以后还有《经脉别论》。
为什么叫别论?“别”是对于常,正常的常的一种补充,就像姚止庵所讲的一样∶“五脏各有专司,如五行五色五味等,论之常也。
然有常必有变,轩岐为之旁搜而曲尽其义。
亦如阴阳之理,有正有变,并以别论名篇焉”,姚止庵就说,无论任何东西都有常有变。
我们都知道常论比如《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篇》等等,这都是常论。
对他的一个补充,同时“常”之外又有“变”,对于变化的论述就叫别论。
比如《五藏生成篇》《六节藏象论》,这些都是关于“常”的论述,这一篇是关于“别”的论述,也就是另外增加出来的或者是补充出来的,或者是与“常”不太一样,有变化的这样一个论述。
轩岐是谁呢?就是黄帝和岐伯,轩指的就是轩辕,轩辕就是黄帝。
岐指的就是岐伯,《黄帝内经》的主旨就是黄帝和岐伯的问答,黄帝和岐伯从各种方面进行了旁征博引,为了让大家更明白,不仅是五脏,还有六腑,还有奇恒之腑。
也就是他用五脏指代全身的脏腑,让大家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增加了这一篇的内容。
十一五内经教材背诵原文
中篇原文选学(选段)第一章天地之道《素问·六微旨大论》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
位天者,天文也。
地位者,地理也。
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躁,阳生阴长,阳杀阴,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五藏别论
【原文】
素问·五藏别论
【内容】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谓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上(原文脱字,据《太素》补)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