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详细]
岩土工程知识: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工程类精品文档]
岩土工程知识: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工程类精品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学员问题】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解答】查明形成地面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提出拟采取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分布特征、变形特征及规模(长、高或直径,单位:m),对附近建构筑物危害情况;②形成塌陷的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条件、采矿活动;③成因类型:自然成因:岩溶塌陷(土洞塌陷),阐述岩溶发育规律、规模、地下水动力条件;人为成因:采空区塌陷,阐述采矿强度、采空区发育情况、采空区稳定性、地下水抽排开采等;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活动(采矿、开采地下水)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对溶洞、土洞和采空区的发育位置、规模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及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圈定塌陷区、影响区;一般认为,对于开采后地表形成的变形曲线,经常采用的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根据大量实测,反映地表下沉分布规律的是负指数函数经验公式,其关系如下:式中: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任意点的下沉值,mm;地表最大下沉值,mm;e自然对数的底;Z=X/LL移动盆地的半长,mX地表任意点到最大下沉点的距离,m;和b待定系数。
另一种认为,通过分析一系列实测资料后,水平煤层初次开采后,地表上某点A的下沉可用某一函数f(x)来描述,函数f(x)称为A点的影响曲线。
而且认为此影响曲线与概率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近似。
地表移动盆地的剖面线(即地表的最终下沉曲线)可以用这一正态分布曲线的积分曲线来表示。
即距开采边界点为x的地表点的下沉值,mm;地表最大下沉值,mm;r主要影响半径,m.以上公式参考《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煤炭工业出版社)。
④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⑤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地面塌陷特征表)。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二) 共生现象 岩溶地区在自然和人为因
素作用下除产生塌陷外,还可由于自身所具有 的条件出现与之共生的地面变形现象,如沉陷 和地裂。它们与塌陷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而 是与塌陷不同的另一类变形现象,认识它对于 区别塌陷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造运动形成的地裂可偶见外,较常见的是岩溶地区的红粘 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 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而产生的地裂, 并常使建筑物开裂损坏。另一类地裂是由于地面沉降而引 起的,伴随地面沉降而出现和分布。沉降愈强烈,地裂也 愈密集,其延伸长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如江西乐平 花亭锰矿在放水试验时伴随降出现地裂150多条,最大长度 160米,可见最深2米。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 点及其防治措施
2009年 22日是第40个 世界地球日”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 在这样一个“爱护地球、保护家园” 在这样一个“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日子里,人 们都希望能减少日渐增多的地质灾害。中国是世界 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 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着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滑坡和泥石流是人们少见的地 质灾害,但是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就比较常见。
1.4 岩溶塌陷的分布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 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 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 (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 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 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 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 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 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 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 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 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
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环境是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和地层组成,以及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自然环境。
地面塌陷灾害是由于地下空洞、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导致地表沉降,造成房屋倾斜、裂缝等现象。
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上形成的地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加强监测与调查充分了解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分布情况,是保护工作的基础。
通过地质勘探、地下水位监测等方法,掌握地下空洞、地下水位下降等造成地面塌陷的原因和危险性。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质遗迹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进一步破坏。
二、制定保护策略根据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的特点和价值,制定保护策略。
对于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可以采取限制人类活动、建立保护区等措施,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对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地质遗迹,需要采取补充土壤、加固结构等工程措施,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三、加强科学研究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
加强相关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地质遗迹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对地质遗迹进行非破坏性探测,提高保护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宣传教育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需要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加强对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意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相关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视程度。
五、加强国际合作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地质遗迹,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通过合作共享经验和资源,提高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结语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地质遗迹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加强监测与调查、制定保护策略、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可以保护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地质环境与地面塌陷灾害的可持续发展。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知识点22: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P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微课题目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P2]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
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P3]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如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P4]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我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二是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三是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P5]先讲第一个问题:我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P6]据专门勘查和区域地形变测量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约有70个。
累计沉降量达2米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兰、嘉义等5个城市,1米~2米的有西安、太原、沧州、苏州、无锡等5个城市,0.5米~1.0米的有北京、保定、嘉兴、常州、衡水、阜阳等6个城市,小于0.5米或沉降量不详的有54个城市[P7]从区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严重。
在该区域内,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带)。
主要有下列6个区(带)。
1、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沉降区。
2、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沉降区。
属我国沉降范围最广,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区。
地面沉降与区域地下水位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步发展。
中心区主要在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市区及外围的宁河、安次、南堡、塘沽、静海、大港、黄骅、沧州一带;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县、枣强及外围地区;再次是鲁北平原的德州-滨州-东营-滩坊地区。
3、南部黄淮海平原的徐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指在岩土工程中,由于地质原因导致的各种灾害。
这些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地面塌陷、地下水涌流等。
对于岩土工程来说,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导致工程的破坏,给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研究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措施十分重要。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1.地质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的前期,地质勘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等的详细调查,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依据。
采用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如地震勘探、地质雷达等,可以提高勘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抗滑和防渗技术:滑坡是岩土工程中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采用抗滑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滑坡的发生。
常见的抗滑技术包括:增加岩土体的抗滑稳定性,如加固坡面、设置锚固等;利用抗滑结构,如桩墙、挡土墙等;控制地下水位,减小坡面的含水量,从而降低滑坡的风险。
3.防爆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由于蓄积的瓦斯或火药等可燃气体的存在,可能导致爆炸事故。
防爆技术是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的防爆技术包括:控制可燃气体的生成和积聚,如通风、排气等;选择适当的爆破方式和工具,以降低爆炸的风险;合理使用防爆设备和防护措施,如防爆灯、防静电装置等。
4.防治地下水灾害技术:地下水涌流会导致岩土工程中的坍塌和涌水等问题。
采用防治地下水灾害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灾的发生。
常见的防治地下水灾害技术包括: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如设置排水系统、注浆、减水等;加固和加密岩土体,提高其抗渗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施工方法,以降低渗水的风险。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加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可以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控制水平。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测体系,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
2.加强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主体和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监管和防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知识点21: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P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述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地面塌陷。
[P2]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介绍,一是我国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二是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三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P3]先讲第一个问题:我国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P4]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区地面塌陷。
[P5]1、岩溶地面塌陷分布特点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现代岩溶地面塌陷比较发育,长江以北地区岩溶发育程度不高,除古代的岩溶洞穴系统有部分残留外,现代岩溶主要以溶蚀裂隙为主。
据1993年的不完全统计,南方岩溶地面塌陷点已发现34072个,占全国总数的96.5%。
其中湖南省有14152个,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为8751个、8735个,再其次为贵州、云南、四川。
矿山排水、开采地下水、水库蓄水等人为干扰岩溶水流场的活动,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主导力量。
[P6]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分布目前我国采矿业造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市,塌陷点总数达17138个,占全国各种类型地面塌陷总点数44.4%,其中湖南省为12549个,再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2800个,再其次分别为山西、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省。
[P7]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P8]1、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可以从岩土体内、外部条件进行探讨。
(1)岩土体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下存在空洞(先决条件);二是洞穴围岩状况,是否发生塌陷取决于顶板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拱。
一般而论,当洞穴埋藏深度与洞穴高度之比小于25:1时,洞顶上部就会形成三个变形特点不同的带,即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
(2)岩土体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影响因素(如大气降水、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地震)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破坏的各类自然灾害。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地质灾害类型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内部土层发生运动而导致地表土壤滑动的现象。
滑坡往往具有突然性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它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的防治方法包括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建设护坡、设立挡土墙等。
护坡是指在坡体表面设置较为牢固的护坡结构,以防止坡体发生滑动。
挡土墙是通过设置混凝土墙体等坚固结构,来抵抗土体的滑移和下滑的力量。
这些措施通过增加坡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风险。
生态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和生物工程等。
植被恢复指在滑坡区域进行绿化,通过种植草木等植被来增加土壤的抗冲击和保持力,减缓水土流失。
生物工程是指利用生物力量来改善滑坡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地,如利用植物的根系来加固土壤,减少滑坡的风险。
二、崩塌崩塌是指山体或边坡由于荷载超过其承载能力而发生的整体性破坏和滑动。
崩塌往往带有破坏性和危险性,对周边的房屋、道路等造成威胁。
崩塌的防治方法包括工程控制和地质改造。
工程控制主要包括拦挡结构和排水系统等。
拦挡结构是通过设置混凝土墙体、挡土墙等刚性结构,来阻止崩塌物的滑动和展开。
排水系统是通过设置排水管道和集水井等设施,将崩塌体内的积水排除,减少水分对崩塌体的影响。
地质改造主要包括改变地形、裁剪崩塌体和固结崩塌体等措施。
改变地形是通过挖掘或填土等方式,改变崩塌体的形状和坡度,以提高其稳定性。
裁剪崩塌体是将崩塌体按照一定的标高进行切割,使其稳定性得到提高。
固结崩塌体是通过加固土体的方法,如注浆、灌浆等,增加崩塌体的抗滑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下溶洞或抽水引起地表以上岩土层土壤塌陷形成的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矿区地面塌陷、裂缝防治措施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矿区地面塌陷、裂缝防治措施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地测科二〇一一年一月五日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矿区地面塌陷、裂缝防治措施一、矿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矿区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煤矿井下受采动影响失去原有的地层平衡,造成地面塌陷、裂缝、地面沉降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应突出“以人为本,群策群防”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以防为主、合理避让、经济合理”的原则,强调政府或主体负责、群众参与的行为方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防治区域。
(一)健全组织机构。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制,建立防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和调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切实做到层层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工作有序高效。
(二)强化管理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山西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并结合《山西省煤矿采空区调查评价报告》内容,制定地质环境管理措施,规范地质环境管理,使之逐步纳入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实现地质环境管理的良性循环。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开采,对因开采造成的危房等要及时拆迁重建,对具有危险隐患的河堤等进行加固和综合治理,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
(三) 完善群策群防体系。
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完善地质灾害群策群防网络体系。
指定专人负责预警预报工作,设立专门值班电话(煤矿调度室,电话:6842193),实行24小时值班。
成立专门的监测预警预报组,明确预警信号,确定避险路线和场所。
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视和简易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及时逐级上报。
按照《山西省煤矿采空区调查评价报告》内容,加强对矿区范围内的重要建筑物变形情况、固定监测点高程变化、水平移动等情况的监测,发现重要敏感目标附近出现地面变形异常或险情时应及时上报。
(四)设立地质灾害警示标志。
加强对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警示,分别设立不同的标示;通过会议宣告、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加强对职工的防灾教育,宣传防灾知识,增强职工的防灾意识。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详细]
二、 塌陷防治技术
2. 地面塌陷的前兆 ①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 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等。 ②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等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建筑物倾斜
20
地面出现沉降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2. 地面塌陷的前兆 ③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 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地下水位水量等突变; ④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⑤植物变态(颜色、生命状况)、动物惊恐等。
1)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措施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
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系统的讲:岩溶塌 陷的防治措施包括:
控水措施、工程加 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 治措施。
26
地面塌陷治理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一)控水措施 ① 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 (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 (2)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
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
地面塌陷篇
1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提纲
一、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二、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2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1.定义:
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 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2.分类:
自然塌陷
按成因分
人为塌陷
地面塌陷
按发育地质 条件分
(二)工程加固措施 5)注浆法:用于埋深较深的岩溶洞穴、溶蚀裂隙、溶沟等进 行处理。
① 对松散空隙进行充填处理; ②增强岩溶地基的承载能力和阻断地下水运移通道。 ③浆液还会向溶蚀裂隙、溶沟、溶槽内灌注充填,阻断 了地表水与地下孔隙水、岩溶水的水力活动的一些径流通道, 防止岩土体在地下水流动中发生潜蚀作用引起塌陷等岩溶病 害发生。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讲义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三、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二、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2、南方岩溶塌陷区
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集中、面积 最大的区域,总面积约176.08×104km2。气候温热湿润,植被 茂密,地质构造多为紧密的褶皱和密集的断块,现代岩溶十分发 育。
裸露岩溶区和半裸露岩溶区的面积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41.3%, 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省。 湖南省岩溶塌陷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再其次为贵州、云南、四川。
二、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1、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区
长江以北,由于华北地台大多为大型宽缓的褶皱和断块构造, 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少,岩溶发育程度不高,除古代的岩溶洞穴 系统有部分残留外,现代岩溶主要以溶蚀裂隙为主。
岩溶地面塌陷大多集中在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如辽宁省的 南部、山东的泰安、枣庄、莱芜、河北的唐山、秦皇岛柳江盆地、 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南、淮北等地。
地下空洞的形成,可以是自然力,也可以是人工挖掘的结果。 在可溶盐岩分布区的岩溶洞穴包括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 管道等。一般而言,当可溶岩岩性较纯,岩层厚度较大,出露分布 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时,岩溶较易发育。
岩溶洞隙的发育一般受岩溶地下水排泄基准面的控制,多发育 于浅部,向深部逐渐减弱。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频繁,交 替强烈,一般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塌陷坑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洞穴愈大,塌陷规 模也愈大;洞隙开口愈大,塌陷速度愈快。 地下井巷系统是最易引发地面塌陷的一种人工洞室。
地质灾害塌陷总结汇报
地质灾害塌陷总结汇报地质灾害塌陷总结汇报地质灾害塌陷是指由于地表下的岩土层发生不可逆性的变形或破坏,导致地表下陷或坍塌的现象。
地质灾害塌陷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和损失。
本次汇报将详细介绍地质灾害塌陷的成因、特点、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
一、地质灾害塌陷的成因地质灾害塌陷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两大类。
1. 自然因素(1)地质构造因素:地壳运动、槽谷侵蚀等造成了地下岩土层的变形和破坏,导致地表下陷。
(2)地下水因素:地下水的开采和过度利用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使地下岩土层失去水的支撑力,引发地表塌陷。
(3)地质岩土因素: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土壤含水量等因素都会对地下岩土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2. 人类活动因素(1)地下开采活动:煤矿开采、盐矿开采等地下资源的提取直接导致地下空洞的产生,引起地表塌陷。
(2)地下水的开采和排泄:工业和农业用水的过度开采和排泄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导致地表塌陷。
(3)过度建设和土地利用:城市化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过度压实土地等活动增加了地下岩土层的压力,破坏了地下水循环系统,加速了地表下陷。
二、地质灾害塌陷的特点地质灾害塌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突发性:地质灾害塌陷往往是突然发生的,给人们留下较短的应对时间,加大了救援和抢险的难度。
2. 难以预测性:地质灾害塌陷的发生很难事先预测,尤其是在地下岩土层的变形和破坏程度无法直接观测的情况下。
3. 范围广泛:地质灾害塌陷往往会影响大片地区,造成较大的灾害范围和丧失。
4. 损失严重:地质灾害塌陷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巨大,包括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多个方面。
三、地质灾害塌陷的影响地质灾害塌陷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伤亡:地质灾害塌陷会造成人员伤亡,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区发生时,往往伤亡较为严重。
2. 社会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塌陷导致的财产损失较大,包括房屋、道路、农田等基础设施的破坏和损毁,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地面塌陷防治基础常识
地面塌陷防治基础常识一、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二、岩溶塌陷的形态与规模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园形、椭园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与下伏岩洞隙的开口形态及其上复岩、土体的性质在平面上分布的均一性有关。
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粘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
三、岩溶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岩溶塌陷很长一段变形过程发展于地面以下,一旦地面以上出现前兆,离塌陷时间已近而短促,往往因未及时引起警惕而造成重大损失。
然而作为塌陷的序幕,只要认真仔细观察是可以发现并作出预警预报的,对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的前兆有: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水位的骤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和翻砂、冒气。
这些现象反映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突然发生急剧改变,从而为塌陷作用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这些变化的产生或与附近地表水体河、湖、坑矿)突然间发生集中渗漏有关,或者与地下水通道因土洞扩展坍塌造成的堵塞或冲决有关。
无论如何它们都将促进土洞的快速扩展,预示着存在塌陷的险情,作为塌陷的前兆有着重要的意义。
2、地面变形:如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
它们一般是土洞扩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其顶板已接近极限平衡状态的现象,这时地面已处于临近塌陷的危险状态。
四、岩溶塌陷的简易监测1、监测的目的通过简易监测,一方面是要抓住岩溶塌陷的前兆现象;另一方面是取得这些前兆现象变化过程的资料,以便于分析判断其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2、监测点的选择一般是选择有异常变化现象的点如井、泉水位,地面和建筑物的裂缝等。
进行监测,对于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化,应在变形的不同部位布点,形成监测点网,以全面掌握其变形的系统情况。
3、监测方法和工具监测方法和工具可根据具体条件确定,可因陋就简,以能取得观测数据资料为原则。
地质灾害中地面塌陷的防治
作 用 下 , 在 覆 盖 层 比较 薄 弱 的 地 段 污 水 流 人 地 下 ,对 地 下 水 源 造 成 污
. . -¨ - . -+ -. _ . _ . 一 ・ 一◆ - 一◆ -◆ -◆ 一◆ - ◆ -◆ -+ -◆ ・◆ - + - . -. - . -. -◆ -◆ 一◆ 一◆ -◆ 一 ◆ ・+ -. - .
过程 中, 地下洞穴 , 管道 在 崩 塌作 用 落 , 地 面往 往 出现开 裂变 形和 塌 陷 。
下 不 断 扩 展 ,最 后 导 致 顶 板 盖 层 在
水 直 接 回 灌 等 。采 用 并 探 讨 排 气 管
另外 , 塌 陷 也有 许 多 的危 害 : 塌 法 , 对 于塌 陷 的成 因 , 国 内 普 遍 接 陷引起 水 土 流失 、 地下 水 污染 、 地质 受 真 空 吸 蚀 论 。 ( 作 者单 位 : 黑 龙 江 省 九 。 四水 文
化 土上 种植 而成 。
镜 泊 湖 地 区有 悠 久 的历 史 。 湖 区南 侧 的 莺 歌 岭 有 新
石 器 时代 遗 址 。镜 泊 湖 唐 代 称 忽 汗 海 , 明 代 因 其 水 平 如
堰塞湖 , 湖面海 拔 3 5 0米 左 右 , 绿水 青 山 , 渔 产 丰 富 。 湖 武 岩 , 且 富 含深源 包体 , 划分 了火 山岩相 , 还 进 行 了微 量 区有八 大胜 景 , 首 推 吊水 楼 瀑 布 , 为我 国著 名瀑 布 之一 , 元 素 和 同 位 素 的研 究 。 对 火 山 岩 的生 物 效 应 的研 究 是 值
抽 取 地 下水 引 起 的塌 陷 , 城市 、 近 地 面 的 地 层 结 构 ,使 周 围 地 面 发
厂 矿 抽 取 地 下 水 引 起 的 塌 陷 ,一 般 生 沉 降 、 开裂 等环 境效 应 。 防治塌陷的主要对策 : 塌 坑 回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哪些外界作用可诱发滑坡?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通常,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石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坡(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
此外,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许多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滑坡的活动时间有什么规律?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塌陷地 预防和管理地面塌陷
塌陷地预防和管理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预防和管理地面塌陷,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识别潜在的危险区域,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管理策略。
本文将介绍塌陷地的定义和成因,并深入探讨预防和管理地面塌陷的方法。
一、塌陷地的定义和成因塌陷地是指地面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沉降和下陷的现象。
塌陷地的形成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有关:1.地质因素:地下水位下降、地下岩层的溶解、地下洞穴的坍塌等地质因素是塌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开采活动、地下矿井的抽水和排放、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等人为活动也是塌陷地的重要因素。
二、预防地面塌陷的措施为了预防地面塌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相关部门应根据地区的地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危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2.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塌陷地的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的变化以及地面沉降等参数,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加强建设规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合理使用地下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
4.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避免地下水位过度下降,从而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5.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管理地面塌陷的方法当地面塌陷发生时,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减少损失和保护人员安全。
以下是管理地面塌陷的常用方法:1.应急预案:制定塌陷地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流程,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和救援。
2.隔离措施:在塌陷地周围设立警示标志,禁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确保人员安全。
3.临时补强:对塌陷地周围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进行紧急补强,以减少进一步的损失。
4.维修和恢复:及时修复塌陷地造成的破坏,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
结论地面塌陷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建议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建议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点:地面塌陷是指地表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向下陷落、坍塌,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在我们管线建设时期应尽量避开此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
地面塌陷的发生、发展和分布主要受岩石组分与结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和上覆第四系土层的组分与厚度等因素的控制。
地面塌陷一般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非岩溶塌陷一般又分为采空塌陷及黄土湿陷,在我省主要发育的主要是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非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和分布,除了与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有关外,主要受人类工程活动的控制;而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和分布规律,除了与岩石性质和结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上覆第四系土层的性质和厚度等因素有关外。
主要还受岩溶发育程度和地下水的动力条件控制。
在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地区,若与管道交叉处产生塌陷,会导致管道悬空失稳,在上部负压较大时甚至可能导致管道泄露、光缆损坏,对我方管道安全产生较大影响。
发生前兆:(1)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出现环型开裂、出现沉降等;(2)建筑物:嘎嘎作响、倾斜、开裂等;(3)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地下水位、水量等突变;(4)地面有积水时出现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5)植物变态(颜色、生命状况)、动物惊恐等。
常用治理措施:塌陷前预防措施:①管道敷设路径尽量避开塌陷区;②收集管道周边矿产企业采矿范围及采矿平巷埋深等信息;③管线周边为岩溶区时,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④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⑤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治理措施:岩溶塌陷的治理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地表水防水措施;地下水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平衡水气压力法;注浆法;高压旋喷桩加固法;综合治理)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风险评价;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试验研究找出临界条件;增强防灾意识,建立防灾体系)。
第十三章 地面塌陷灾害防治
第十三章地面塌陷灾害防治第一节地面塌陷的定义、类型及形态特征一、地面塌陷的定义及类型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与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岩溶塌陷由于可溶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
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复盖的复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
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而2,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非岩溶性塌陷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
后两者分布较局限。
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目前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翰眨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km,,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重地威协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二、岩溶塌陷的形态特征与规模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园形、椭园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与下伏岩溶洞隙的开口形状及其上复岩、土体的性质在平面上分布的均一性有关。
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粘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见图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引自陈国亮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处置示例:
网格板跨越塌陷坑
由于网格梁的相互连接作 用,构成整体受力结构,克服 局部塌陷。其尺寸根据路堤宽 度、荷载大小以及可能发生塌 陷的最大尺寸,用连续梁,悬 臂梁理论进行计算。
37
—引自陈国亮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
地面塌陷篇
1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提纲
一、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二、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2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1.定义:
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 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2.分类:
自然塌陷
按成因分
人为塌陷
地面塌陷
按发育地质 条件分
18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1、塌陷防治理念
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 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 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例如,对于采空 区,在塌陷区形成 之前,就采取“超 前”防治措施,即 在制定开采设计时 就考虑预防措施。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1.2 岩溶塌陷的伴生与共生现象 ① 地面下沉或地面沉降 ② 地面开裂 ③ 塌陷地震
16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4. 地面塌陷危害
1)对居民地的危害
地面塌陷 会对房屋 带来严重 甚至毁灭 性的伤害。
17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2)对公路工程的危害 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
12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1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岩溶塌陷沿河流分布
临近河湖岩溶塌陷-洞庭湖附近岩溶塌陷
13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3.1.1 时空动态规律
① 单个岩溶塌陷的发育过程及其动态特征 发育过程: 岩溶洞隙~土洞~塌陷的;
土洞
老土洞 新土洞
通常是采用打入桩、钻孔灌注桩、沉井和墩式基础
等把建筑物的基础置于基岩上。旋喷桩是桩基础应用中
较新的方法,施工迅速,工艺较简单,对洞穴堆积物的
加固具有良好的效果,得到更多的应用。
39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处置示例
40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27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3)地表封闭防渗 a. 植被防渗 b. 水泥土封闭 c. 氯丁橡胶板封闭 d. 玻璃纤维涂料封闭 e. 回填抹面封闭
28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一)控水措施 ② 地下水控水措施
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 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危险地段对 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44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5)注浆法:用于埋深较深的岩溶洞穴、溶蚀裂隙、溶沟等进 行处理。
通过钻机钻孔至对应的溶洞、土洞或岩溶裂隙中,把水 泥浆液或其它化学浆液,采用加压泵送的方法,使浆液进入 需要注浆处理的部位。
4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死土洞
缓塌型 老土洞
对于已停止活动的死土洞,可不采取防塌措施。
缓塌型老土洞的特征是土洞充填物较疏松软弱,一般
呈软型状,具有地下流动的痕迹。 新土洞主要是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土洞充填物较 14
新,结构很疏松,含水量高,一般处于流动状态。
2020/9/30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岩溶塌陷 非岩溶塌陷
采空塌陷
黄土湿陷
3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 塌陷分布特征
4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引自刘传正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 塌 陷 分 布 特 征
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6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地面塌陷分布特征
旋喷技术是利用旋 转提升、高压喷射水泥 浆凝结成松柱或不旋转 只定向提升喷射成板墙。
31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1) 填堵法 :一般用于塌陷坑较浅小时的处理。
具体方案有两种:一是用编织袋装粘土或粉质粘 土对塌洞进行回填,上面2米则用粘土覆盖并夯实, 防止积水入渗造成垂向潜蚀;
岩溶地面塌陷问题成为控制建设工期和工程安全的关键性问题!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1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① 岩溶强烈发育的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 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② 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 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③ 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 土层缺失或甚薄的“天窗”地段;
二是用块径大于20cm的块石回填塌洞,上部2米 仍用粘土覆盖压实,防止积水入渗。
32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1) 填堵法 :
当坑内有基岩出露时,或陷坑内未出露基岩,塌坑 危害较小时,首先在坑内填入块石、碎石做成滤层,或 采用地下岩石爆破回填,然后上覆粘土夯实。
33
处置示例:
38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框架梁
框架梁适用于在既有建筑物的基础下,用顶进法将 已成框架梁或涵洞顶进。梁的孔径视岩溶塌陷的直径大 小而定,梁的两端或涵洞边墙应置于稳定的地基上。
(4)深基础法
对于一些深度较大,同时跨越结构又无能为力的塌 陷坑,深基加固建筑物的基础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42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3) 强夯法:
43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4)平衡水气压力法:
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溶洞空腔中的水气压力产生 变化,经常出现气爆或冲爆塌陷,设置各种岩溶管道的 通气调压装置,破坏真空腔的岩溶封闭条件,平衡其水、 气压力,减少发生冲爆塌陷的机会
有稳定可靠的地基时,可用钢筋混凝土板跨过。一般釆 取就地浇筑,也有做成周边固定的钢筋混凝土板。
3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2)钢轨梁(板) 对直径较大且深的单个塌陷坑,或直径小、密集的
群体塌陷坑的场地,两端有稳定岩土体,且上部有较大 负荷时,可用钢筋混凝土梁或板跨过,两端应置于稳定 的基地上。
7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地面塌陷分布特征
采空区塌陷
8
பைடு நூலகம்、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地面塌陷分布特征
黄土湿陷导致的塌陷。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湿陷性黄土塌陷
9
媒体和社会关注
场地的土、溶洞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晶报
南方日报
广州日报
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深圳广播电台 网站
46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5)注浆法:
注浆钻孔定位 搭设设备平台
钻进成孔
材料准备 浆液配比
搅拌
搅注
拌 设
浆 泵
备就
就 位
位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注浆
下一段
处理
稳压
拔管
回填
灌浆
注浆完成、移位
注浆法流程
47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6) 旋喷桩加固法: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 (厚10~20m即可),其上再设筏板基础。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1)塌陷前的预防措施
绕避岩溶强烈发育区
24
湖南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十八标段K139+410~K139+560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1)塌陷前的预防措施
25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2)塌陷后的治理措施
地面塌陷在我国的分布发育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规律性。
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岩溶强烈及中等发育的覆盖型 碳酸盐岩地区。
采空塌陷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矿山及其周围地区, 其中又以煤矿塌陷最为突出,
黄土湿陷则主要分布于湿陷性黄土发育的地区。 在时间上,近10~20年发育增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 经济发展,地面塌陷也愈来愈多,危害也愈来愈大。
19
二、 塌陷防治技术
2. 地面塌陷的前兆 ①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 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等。 ②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等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建筑物倾斜
20
地面出现沉降
地面塌陷防治理论及技术
二、 塌陷防治技术
2. 地面塌陷的前兆 ③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 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地下水位水量等突变; ④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⑤植物变态(颜色、生命状况)、动物惊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