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原因
儿童腹腔淋巴结大小的正常范围
儿童腹腔淋巴结大小的正常范围腹腔淋巴结是身体内部的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对身体内部的病原体进行监控和清除。
而对于儿童来说,腹腔淋巴结的大小也是反映其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儿童腹腔淋巴结大小的正常范围。
腹腔淋巴结是指位于腹腔内的淋巴组织结构,它们通常位于横结肠的下方。
腹腔淋巴结的正常大小因年龄、性别和身体不同而异。
一般来说,孩子在三岁之前,淋巴结较小,平均大小为0.4-0.8厘米。
五岁左右的孩子,淋巴结的平均大小为0.8-1.2厘米。
六岁后,淋巴结的平均大小为1.0-2.0厘米。
此外,儿童淋巴结的大小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感染性疾病、免疫功能状况、肿瘤等。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在儿童身体抵抗力较差时,淋巴结往往会因为进行局部清除而肿胀,此时淋巴结会呈现出明显的肿大。
比如,在扁桃体、乳突炎、下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中,腹腔淋巴结的大小都会有所增加。
免疫功能状况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外界侵袭是否正常,如果孩子的免疫功能受损,腹腔淋巴结会失去其清除功能,从而导致淋巴结细胞变异,形成孤立性肿块。
此时,淋巴结的大小和数量通常会明显增加。
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是指由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及其失去正常功能的细胞形成的疾病。
在儿童身体内长时间积累恶性细胞时,腹腔淋巴结会发生明显异样增生,此时淋巴结常常会增大、质地变硬。
尽管儿童腹腔淋巴结大小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当孩子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时,仍需要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寻求合理的治疗。
因为淋巴结肿大可能会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免疫疾病和肿瘤等,同时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导于一系列的并发症,损害孩子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在判断儿童腹腔淋巴结大小时,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状况进行全面辨析。
如果孩子的身体状况出现异常,对其进行详细检查也是必要的。
当你有疑惑时,可以与医生进行积极联系,以获取更全面的诊疗意见。
临床助理医师知识点——淋巴结肿大
临床助理医师知识点——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分布全身,一般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
作为症状或体征的淋巴结肿大,通常指浅表淋巴结。
正常情况下这些淋巴结很小,直径为0.2~0.5cm,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邻近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
当淋巴结质地增加或体积增大,患者自己能够摸到或医师在体格检查时能够触及者,均称为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根据其起病可以是急性肿大,也可以是慢性肿大;根据其分布可以是局部肿大,也可以是全身性肿大。
一、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一)病史询问要点1.起病方式与病程进展急性淋巴结肿大常提示为急性感染,如颌下淋巴结肿大提示为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由腿部外伤或脚癣感染引起;淋巴结肿大病程较长者,往往提示为慢性炎症,如结核、梅毒及艾滋病等;局部淋巴结呈慢性进行性肿大,应考虑为淋巴瘤或癌肿转移;急性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淋巴结有无疼痛淋巴结肿大伴有局部疼痛者,常见于炎症性肿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肿瘤性疾病。
3.有无不洁性交史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梅毒、艾滋病与不洁性交有关,这些疾病常可引起腹股沟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重点1.淋巴结检查应按一定顺序进行浅表淋巴结检查,以免遗漏。
依次为耳前、耳后、枕后、颈后、颌下、颏下、颈前、锁骨上、腋窝、滑车上、腹股沟及腘窝等处。
触诊时应注意肿大淋巴结数目、大小、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质地软,常有明显触痛;慢性感染所致的淋巴结肿大,质地中等,可有轻微触痛,可相互或与邻近组织粘连。
淋巴结转移癌可单个或簇状,质地坚硬,无压痛。
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肿大明显,质硬如软骨,无压痛。
淋巴结肿大常与相应引流区器官炎症或肿瘤有关,如颈深淋巴结上群肿大、质硬,应仔细检查鼻咽部;下群肿大应认真触摸甲状腺。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能排除下肢及足部感染,必须进行直肠指诊。
腹部淋巴结ppt课件
胰下淋巴结
-
16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幽门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
17
• 胰腺和脾区
– 胰脾间隙淋巴结 – 胰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 平均生存期为10月。对于早期病变进行积 极治疗,生存期可以超过5年。
-
32
肝细胞癌淋巴结分期
• 肝细胞癌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0 没有淋巴结转移 – N1 局部淋巴结转移
-
33
• 肝细胞癌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 – 腔静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肝总动脉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肝动脉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胃大弯 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
46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结肠癌的淋巴结分期结肠癌的淋巴结分期nxnx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n1133区的淋巴结转移区的淋巴结转移n24或者更多的区淋巴结转移或者更多的区淋巴结转移胃十二指肠淋巴结结肠周围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右侧胃网膜淋巴结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淋巴结周围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小肠旁淋巴结中结肠淋巴结结肠周围淋巴结下腔静脉后淋巴结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主动脉旁淋巴结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淋巴结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主动脉旁淋巴结下腔静脉后淋巴结下腔静脉旁淋巴结下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前淋巴结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淋巴结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淋巴结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回结肠前淋巴结回结肠后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小肠旁淋巴结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淋巴结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小肠旁淋巴结髂总外侧淋巴结髂总内侧淋巴结盲肠前淋巴结盲肠后淋巴结回盲肠淋巴结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淋巴结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回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升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横结肠淋巴结图图7降结肠淋巴结降结肠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2121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
孩子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孩子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怎么回事?
导语:淋巴结是全身都分布的一种器官,在我们的体内有三种流动的液体系统,淋巴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当我们的机体感染了细菌、病毒之类的,有可能会
淋巴结是全身都分布的一种器官,在我们的体内有三种流动的液体系统,淋巴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当我们的机体感染了细菌、病毒之类的,有可能会侵犯我们的淋巴,特别是更加严重的肿瘤的问题,癌细胞侵犯淋巴系统的话就会使得淋巴回流受到阻碍。
但是小孩腹腔内的多发淋巴结的肿大又是怎么回事呢?
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不明显的话可以观察,可以自愈。
疼痛剧烈,血常规异常要做进一步治疗。
所以你需要查一个血常规。
提示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
淋巴结参与人体的免疫,如果当致病因素侵犯时,或是病变蔓延至淋巴时,就会引起淋巴结的肿大,继而产生相关症状。
对于宝贝的情况,可以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看一下,同时遵医应用抗炎药物遵医。
近期生活注意保暖,清淡、营养和易消化饮食,适当增加饮水量,以利于康复。
如果经过治疗和复诊显示病变无改善,那么应进一步检查了解有否其他原因!
考虑这种情况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性、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常合并或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较易反复发作,彩超检查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指导意见:
如果确定是淋巴结炎的情况下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症状较重时经禁食、静脉输液及抗生素治疗腹痛可明显好转,预后非常好,大部分不需任何特异治疗就可康复。
疼痛较严重可以口服颠茄合剂缓解一下,祝早日康复!
生活常识分享。
高频超声诊断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价值于海霞【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评价它在小儿腹痛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6例不明原因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显示的肠系膜淋巴结均为多发,其中以右下腹和脐周最多见;腹痛组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均较正常组增大(P<0.01).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正确判断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对临床诊断有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2(025)007【总页数】2页(P816-817)【关键词】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高频超声【作者】于海霞【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037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小儿腹痛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病因多种多样,在发生上感、中耳炎、扁桃体炎或仅是高热时幼儿及儿童往往伴有腹痛,以往临床主要考虑胆道蛔虫或胃肠道痉挛。
近年来由于高频探头的广泛应用,使得肠系膜淋巴结能够清晰显示,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了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但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标准却不尽相同。
为了正确认识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表现,达到正确诊断和鉴别腹部淋巴结疾病的目的。
现对我科超声探查到肠系膜淋巴结的316例不明原因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声像图做回顾性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2010我科超声探查的408例儿科门诊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资料,对其中能探查到肠系膜淋巴结的316例不明原因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声像图资料做总结、分析。
316例中男198例,女118例,年龄1.5~12岁,平均年龄(7.0±2.65)岁。
本组病例均因程度不同、时间不等的间歇性或持续性腹痛而就诊,并且已经排除有明确病因的腹痛(如阑尾炎、肠套叠、肠蛔虫、淋巴结核、肝、胆、胰及泌尿系统疾病等)。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Siemens 300型及Philips IU 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0MHz。
腹腔内多发淋巴结的病因
腹腔内多发淋巴结的病因腹腔内多发淋巴结是一种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一般来说,这种疾病对我们的生命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大家一定要积极的去治疗,患上这种疾病以后大家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这个时候最需要接受治疗,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腹腔内多发淋巴结的病因。
腹腔内淋巴结炎治疗并不复杂,但是有一点就是容易复发,通常和呼吸道感染或者肠道感染有关系,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 只要积极抗炎,抗病毒治疗即可.目前建议您最好能够给于静脉输液治疗,只要选用的抗生素合适,按疗程,根据孩子体重给药,一般都没有问题的.疗程至少一周左右. 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同时要积极预防感冒.一,感染。
1,急性感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
2,慢性感染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螺丝菌病丝虫病性病性淋巴结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
二,肿瘤1.恶性淋巴瘤 Hodgkin病与非Hodgkin淋巴瘤。
2.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等。
3.浆细胞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4.恶习性组织细胞病。
5.肿瘤转移: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
三,反应性增生1.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病。
2.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
3.变应性亚败血症。
4.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
上面的这些内容就是关于腹腔内多发淋巴结的病因的介绍了,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引起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很多小的疾病都会发展成严重的危害,所以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这种疾病也是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治疗,早日康复才能够减少伤害。
腹腔脏器恶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
腹腔脏器恶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杨益虎;周正国;张玫玫【摘要】@@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 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1].腹腔脏器是结外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尤以胃肠、肝脾多见.本组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来30例腹腔脏器淋巴瘤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腹腔脏器恶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增加认识,提高诊断水平,进而有助于临床的诊治.【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13)010【总页数】2页(P713-714)【作者】杨益虎;周正国;张玫玫【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市,江苏省中医院超声科;210029,南京市,江苏省中医院超声科;210029,南京市,江苏省中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1]。
腹腔脏器是结外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尤以胃肠、肝脾多见。
本组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来30例腹腔脏器淋巴瘤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腹腔脏器恶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增加认识,提高诊断水平,进而有助于临床的诊治。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收集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诊治的腹腔脏器恶性淋巴瘤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4~76岁,平均54.4岁。
所有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其中位于肝脏5例,脾脏12例,胰腺1例,肾脏3例,胃3例,肠道4例,膀胱1例,子宫1例。
二、仪器与方法使用Philips iU 22、HD11和百胜Mylab 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 MHz。
患者取常规体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检查中,先行B型超声扫查,观察脏器的大小、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等,如有局灶性病变,再进一步观测其数量、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内部和周边回声等;然后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观察脏器及其病灶内部和周边的血流信号分布、色彩。
咽痛、咳嗽伴双肺门、纵隔、腹腔多发淋巴结
2 . o L S O 3 ; 24mm l ,p 2 % 电解 质 和生 化未 见 异 常 ; I / 9 D C未 见 异
常; 乙型 肝 炎 五 项 、P A H V、 C 均 为 阴性 ; 疫 I .7g T H 、I H V 免 g 5 9 / G
L 补体 C .3 / , R 12 m / 。骨髓象 、 , 30 77 gL C P2 . s L 吸人性 过敏 原 过筛 、 血清蛋 白电泳 、 M蛋 白及免疫学检查等无异常。血管 紧 血 张素转化酶正常 , 3 .7U p 。胸部影 像学 : 1 胸 部 x线 片 为 9 2 /d ()
(0 0年 6月 2 日) 21 显示 双肺 多发 小 结 节 及 斑 片 影 , 双肺 门增 大 , 右上纵隔增宽 ( 2 。 ( ) 部 C 图 ) 2胸 T显 示 双肺 门 、 隔 及 腹 腔 腹 纵
退、 体重减轻等 , 异常 的胸部 X线 表现常是 结节 病的首要 发现 ,
约 4 % 的患者于偶然 x线检 查发现 。病变 广泛时可 出现胸 闷、 0 气 急、 甚至发绀 。患者 无皮肤及 眼部 受损表 现。但 该 患者病 情
仅依据胸部影像学考虑 结节 病 Ⅱ期 可能 性大 , 即使 将来 能确 诊
深, 个别细胞 胞浆 内似有 黏液空泡 , 结合 临床及 胃镜结果 , 除 不
外 胃印戒细胞癌肺转移 。
高 占成教授 ( 吸内科 )综合上述检查结果 , 合患者 临床 呼 : 结
表现及体征 , 患者 最后 临床 诊断为 :1 胃低分化 印戒 细胞 癌 , () 腹 腔淋 巴结广泛转移 ;2 肺淋 巴管 癌病伴广 泛肺 门和纵隔淋 巴结 ()
结节病是一种病 因未明 , 肺组织 早期 即可受 累的系统 肉芽肿性 疾病。任何年龄的男女都可发病 , 女性略多见 ,0 9 %以上结 节病 患者有肺部受累 的表 现。肺功 能为通气 功能轻 度损减 , 以限制
腹部肿瘤的诊断
第十五章腹膜后间隙及大血管、肾上腺腹膜后间隙是介于后腹膜到腰背部肌群前筋膜和脊柱前缘之间的解剖空间概念。
此区域内既包括有肾脏、肾上腺、胰腺、十二指肠(球部除外)、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器官,还有许多(如淋巴结、脂肪、纤维等各类结缔组织,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组织位于其间。
第一节局部解剖一.腹膜后间隙解剖(一)一般概念:腹膜后间隙上始于后横膈,下抵达腹膜的骨盆反折处,前壁为后腹膜,侧壁及后壁为腹横肌等腰部肌肉的前筋膜,中央为脊柱锥体前缘。
腹膜后间隙中主要器官有胰腺、双侧肾上腺、肾脏和输尿管、十二指肠降部至升部;腹主动脉及其附属分枝,下腔静脉和左右肾静脉。
影像学探讨的腹膜后间隙不包括上述消化系和泌尿系脏器,由于肾上腺较小,其周围是腹膜后肿瘤好发部位,许多研究者将肾上腺肿瘤列入此范围探讨。
(二)腹膜后大血管解剖1.腹主动脉在脊柱前方偏左侧,横切时呈圆形无回声区,有明显的节律性搏动,纵切时呈一条长管状无回声区,上起自第十二胸椎之前,经膈肌主动脉裂孔下降至第四腰椎水平,分为左右两髂总动脉,并再分为髂内及髂外动脉。
冠状切面显示时探头置于右边腹部腋中线处,可见有两条长管状无回声区,近右侧者为下腔静脉回声,远侧(左旁)随心脏节律搏动者为腹主动脉。
彩色多普勒显示:腹主动脉最大流速约56c m/s,每搏量为38.4±。
2.腹主动脉主要分支(1)腹腔动脉腹腔动脉为腹主动脉穿过膈肌后的第一个不成对分支。
其主要分支有:肝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
(2)肠系膜上动脉由腹腔动脉起点下几毫米至l c m处的腹主动脉前壁分出,斜向足侧,一般与腹主动脉夹角不超过30度,在胰腺及脾静脉后方通过,继而跨过左肾静脉前方,经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水平段前面,散布于肠系膜及小肠。
3.下腔静脉在脊柱右前方,横切时腹主动脉呈椭圆形或较扁平。
纵切声像图上,呈一条长管状无回声区,管壁随心脏舒缩而有明显波动,下腔静脉的内径随呼吸运动的转变较大。
4.下腔静脉主要属支(1)髂总静脉左右髂总动脉位于第五腰椎的前方,斜向双侧盆壁,并在此汇合形成下腔静脉。
腹膜与腹腔疾病-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特征及治疗原则
腹膜与腹腔疾病-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特征及治疗原则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常以腹痛或急腹症就诊。
1921年Brennemann首先报告本病,故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
因为病因没有阐明,故也叫作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好发于冬春季节。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易误诊。
近年来由于高频超声的普及应用和人们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
该病多见于儿童,尤其是7岁以下小儿,男性略多于女性。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多属病毒感染,有文献报道主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腺病毒、EB病毒、细小病毒B19等。
细菌感染较少见,也有报道耶尔森菌、沙门菌、葡萄球菌、寄生虫等可引起该病。
沙门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和坏死。
淋巴结可分离到沙门菌。
严重者可形成脓肿和导致腹膜炎。
(一)血源性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当病毒、细菌或其毒素等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淋巴结内细胞迅速增殖,导致淋巴结肿大。
由于儿童肠系膜有丰富的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最明显,所以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细菌或毒素可经血行播散到富含淋巴管的回肠末端,回流到该部位系膜淋巴结,最终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症;在胃肠道感染后,病毒或细菌可通过破损的肠黏膜和集合淋巴结,经过淋巴管侵袭肠系膜淋巴结。
(二)回盲瓣的关闭作用由于回盲瓣的关闭作用,小肠内容物常在回肠末端停留较长时间,肠内病毒、细菌或毒素容易在此吸收进入该处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故有急性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是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之一。
一般情况下,这种肠系膜淋巴结属反应性增生或肿大,在炎症消除,外界刺激因素消失后淋巴结肿大会恢复正常,这种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或肿大是可逆的。
高频彩超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体会
高频彩超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体会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儿童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12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也有,多属病毒感染,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腹痛。
流行病学:临床报道男孩多于女孩,以冬春季节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且有逐渐增多趋势,用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腹腔内肿大的淋巴结,操作简便、迅速、可靠、安全,现对我科超声检查到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作回顾总结。
1 资料与与方法1.1研究对象98例患者,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皆为多发,以右下腹、脐周为最多见:患者中以12岁以下的儿童居多,占77%,其次是13岁-22岁患者.占20%,大于22岁者,占3%。
临床症状:突发或间歇性腹痛,部分患者有呕吐,发热,有时伴腹泻或便秘,以脐部及右下腹明显,范圍比较广泛,压痛点不固定。
因小儿腹肌不发达,腹肌紧张可不明显,多数青少年发病时腹痛程度较儿童程度较重,1.2仪器与方法采用DC-6彩超(迈瑞公司产品),Philips HDI 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检查时先用凸阵探头对全腹进行筛查式扫查,目的是确认疼痛最显著的部位,观察有无肝、胆、胰及泌尿系系统疾病,后采用高频线阵探头重点有序地对全腹进行纵、横、斜等多切面扫查,重点是右下腹、脐周及疼痛最显著处,观察有无肿大阑尾回声,仔细扫查肠间隙的前、中、后方,发现肿大淋巴结则仔细观察其分布部位、大小、数目(单发或多发)、包膜、内部回声等二维图像以及彩色多谱勒和频谱多谱勒表现,观察肠间隙有无积液,排除阑尾炎,肠套叠,肠蛔虫,淋巴结核等。
小儿哭闹腹肌紧张时、体胖腹壁较厚或部分患者肠管增宽,肠内容物较多时淋巴结不易显示,探头应加压探查,部分体瘦患者腹壁较薄,不宜加压探查,所以应依据患者情况而用力不同。
2 结果98例患者中,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淋巴结较多时脐周及左侧腹也可见淋巴结回声。
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示,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1cm,横径>0.5cm,纵横径之比>2[1]。
患有腹腔淋巴结发炎应该怎么办
患有腹腔淋巴结发炎应该怎么办最近看到好多人都在关注腹腔淋巴结发炎是什么?谈起淋巴大家都不陌生,可是谈到了腹腔淋巴结发炎大家都一头雾水了,顾名思义,腹腔淋巴结发炎,就是腹腔里的淋巴结发炎了,而腹腔淋巴结发炎,多见于儿童,看到自己的孩子被病痛折磨,做父母的都是担忧不已,接下来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这淋巴结发炎,也能让父母们减少一些担忧。
淋巴结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身各处。
正常淋巴结质地软、光滑,无压痛,能活动,大小约在0.1-0.2cm直径。
除在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偶能触及1-2 个外,一般不易触及。
由于某些病理刺激,可产生过多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组织吞噬细胞,都会使局部或全身多处淋巴结,有时枕后、耳周围、滑车等处淋巴结也可肿大。
在局部发生炎症时,淋巴结常因细菌及其毒素刺激而肿大。
在某些全身性感染时,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引起淋巴结肿大。
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可能原因和淋巴结肿大的特征:急性单纯性淋巴结炎肿大的淋巴结有疼痛、压痛、呈中等硬度,在严重炎症时,皮肤潮红。
风疹淋巴结肿大与皮疹同时出现,位于乳突内侧的耳后、枕骨下和颈后轻度肿大,且有压痛。
麻疹耳后及颈后淋巴结轻度肿大,可见麻疹的临床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肿大为最典型的表现,全身淋巴结均可受累,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
大小如黄豆或蚕豆,有时肿大可颇为明显。
质地中等,光滑,能活动,不粘连,有压痛,两侧不对称。
常伴全身症状如发热、咽峡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咳嗽、关节酸痛等。
药物热常见淋巴结肿大且疼痛,可能有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史。
血清病全身浅表淋巴结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并有压痛,伴有发热及皮疹。
有血清注射史。
病毒性肝炎强伴有淋巴结肿大,但非主要的体征。
毒蛇咬伤除出现局部症状这外,常还引起相应的淋巴液引流部位的淋巴管与淋巴结发炎,淋巴结一般为蚕豆至栗子大,质软,有压痛。
非特异性慢性淋巴结炎肿大淋巴结坚实而无压痛。
颌下淋巴结的慢性炎症性肿大较多见,常提示过去曾有鼻、咽或口腔感染。
腹股沟区淋巴结与腹股沟疝是怎么鉴别的
腹股沟区淋巴结与腹股沟疝是怎么鉴别的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以及腹股沟疝所形成的包块都可以触及到,所以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无法准确区分腹股沟位置的包块到底是肿大的淋巴结还是腹股沟疝。
那么,什么是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什么是腹股沟疝?这两种情况我们又应该如何鉴别呢?在这里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一、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通常情况下,如果腹股沟区的淋巴结没有肿大迹象,我们将无法触及到。
图1-腹股沟区淋巴结经以往的相关研究可知,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的主要原因则包括以下几点:1、淋巴结炎此种情况大多是局部受到损伤、感染或周围炎症蔓延所致,其主要表现是腹股沟区淋巴结红肿,并伴有压痛或自发疼痛症状。
2、淋巴结结核此种情况主要由结核杆菌所引起,其主要表现是腹股沟区淋巴结的红、肿、热、痛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会形成窦道或脓肿,并伴有消瘦、盗汗和发热等不适症状。
3、淋巴瘤此种情况多和遗传、免疫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其主要表现是腹股沟区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地较硬,且能够互相融合。
4、其他原因如果患者腹股沟周边器官或组织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或存在脂肪瘤等情况,也会导致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
二、腹股沟疝从医学角度来看,如果人体的某个脏器从其原来所在位置离开,并从薄弱的孔隙或损伤部位通过,然后进入到了另一个部位,这样的情况便称为疝。
而腹股沟疝就是腹腔里的脏器从腹股沟薄弱区或破孔、受损的位置通过,进入到腹股沟区皮下,并形成了肿块。
图2-腹股沟疝对于腹股沟疝的类型,我们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区分:1、按腹股沟疝解剖部位区分(1)斜疝:由内环进入到腹股沟管中的疝。
(2)直疝:在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3)股疝:通过股环进入到股管中的疝。
(4)马鞍疝:斜疝与直疝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5)复合疝:两种或多种疝同时存在。
(6)股血管周围疝:存在于股血管外侧或前方的疝。
2、按腹股沟疝囊中进入的内容物区分(1)易复性疝:肿块会在患者活动或站立的情况下出现;当患者平躺休息时,或是用手推送之后,疝可以返回到腹腔里。
肿瘤案例一 3
肿瘤案例一临床八班王磊制作患者,男,44岁,干部。
主诉:腹痛,便血半年,腹痛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消瘦,时有腹痛。
到当地医院就诊,肠镜检查:结肠回盲部见一溃疡状肿物,直径约4cm,边缘不规则隆起;遂行结肠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网膜及肠系膜若干灰白色结节,肝脏表面亦见多个灰白色结节状隆起;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结肠回盲部见上皮异常增生,局部见绒毛状结构排列,分布于肠壁各层,大网膜和肝脏亦见腺管状结构排列异常增生上皮。
术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近两个月来,右上腹部反复胀痛,是有加重,患者因疼痛难忍,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我院治疗。
既往史:否认肝炎及结核病,无嗜酒嗜烟喜好,从未到过外地。
体格检查:T 36.5度 P 78次·分 R 18次·分 BP 110·76mmHg明显消瘦,虚弱,心肺正常,右上腹及右胸隆起,肝上界于第四肋,下界平脐,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压痛,神经系统及四肢脊柱均无异常。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C 4.5*10^12/L,HGB 125g/L,WBC 10.6*10^9g/L,N% 89%,PLT 80*10^9/L,PT(凝血酶原时间)16.6s(正常参考值:11-13s,测定值高于对照值3s以上异常)。
肝功能:STB(总胆红素)100.4umol/L(正常参考值:3.4-17.1umol/L),SDB(结合胆红素)52.8umol/L(正常参考值0-6.8umol/L),SIB(非结合胆红素)47.6umol/L(正常参考值:1.7-10.2umol/L),ALB(白蛋白)25g/L(正常参考值:40-55g/L),GLB(球蛋白)38g/L(正常幻灯片3瘤细胞蔓延模式图参考值:20-330g/L),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06U/L(正常参考值:10-20U/L),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78U/L(正常参考值:10-40U/L)。
AFP(-),乙肝五项均为阴性。
酷似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结核1例
酷似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结核1例
张云平;黄文娟;陈亚峰;周志刚;吴文忠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1(051)012
【摘要】@@ 患者男,18岁,因消瘦伴乏力5个月于2008年12月6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下出血乏力,伴有消瘦、盗汗,5个月内消瘦50余斤,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急、无腹胀腹痛,饮食一般,大小便正常.入院前1周出现发热,体温达39 ℃,外院抗感染治疗体温无好转,查胸腹部CT提示胸腔、纵隔、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怀疑恶性淋巴瘤收入我院.
【总页数】1页(P42)
【作者】张云平;黄文娟;陈亚峰;周志刚;吴文忠
【作者单位】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宜兴214200;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宜兴214200;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宜兴214200;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宜兴214200;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宜兴2142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酷似恶性淋巴瘤的肺大细胞癌1例 [J], 赵增虎;宁宇;李海;白培清
2.恶性淋巴瘤伴发淋巴结核1例 [J], 张晓学
3.酷似"恶组"、原发于骨髓的间变性大细胞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J], 陈为民;廖丽升;谢颖;王仪
4.酷似肺转移瘤的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J], 陈小燕;张有成;弓甩莲
5.恶性淋巴瘤误诊淋巴结核12例分析 [J], 欧勤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腔恶性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腹腔恶性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周洪珍;田栋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5(012)07A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腹腔淋巴结的超声征象,为临床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
依据。
方法:对792例恶性肿瘤患者腹腔淋巴结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进
行监测、分析。
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出腹腔淋巴结肿大的发生部位、大小与数目、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
结论:腹腔淋巴结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均有一定的特征性和规律性,将有助于临床工作者进一步分期治疗和预后,还可根据淋巴结的大小和结构来评估放、化疗疗效。
【总页数】2页(P1708-1709)
【作者】周洪珍;田栋
【作者单位】临沂市肿瘤医院,山东临沂27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恶性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 [J], 修斌;邱秉胜
2.腹腔恶性淋巴结的超声诊断 [J], 周洪珍;田栋
3.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鉴别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准确性研究 [J], 付健;王桂英;覃佳宏
4.超声诊断技术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研究进展 [J], 左梦(综述);吴长君(审校)
5.超声诊断恶性肿瘤患者腹腔淋巴结肿大的价值 [J], 张玉洁;薛如英;王莹;朱亦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原因
导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到过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病,这个病其实很多人都不幸的得过,但是有的人在安全的治疗下已经摆出了这个病状,可是有的人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到过腹腔多发性淋巴结的病,这个病其实很多人都不幸的得过,但是有的人在安全的治疗下已经摆出了这个病状,可是有的人还是限于水火之中,相信大家都愿意来仔细了解一下这个病到底是什么情况,是由什么引起的,小编通过专业的调查研究写出来下面的结论,希望各位读者仔细阅读,对你们有用的方面你们就学习一下,总而言之,祝愿你们远离病魔。
1)腹腔淋巴结复发率:1966年全日本统计,淋巴结复发率10%。
一般报道1.9%~11.7%。
(2)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原因及途径:恶性肿瘤细胞比正常组织容易离散。
是由于瘤组织含钙低,癌组织释放透明质酸酶,肿瘤组织间液含有高的溶酶体及组织蛋白酶促使瘤细胞自肿瘤实体离散,以阿米巴样运动穿透基底膜和结缔组织间隙。
毛细淋巴管通透性高,一般无完整基底膜,在内皮细胞间有暂时的裂隙,使瘤细胞易于以阿米巴样运动穿进入淋巴管内。
国内齐春莲等报道进展期胃癌125例,其中20例有淋巴管癌栓,占16%。
而无淋巴管癌栓者105例,占84%。
前者淋巴结转移率100%。
后者为70.48%。
瘤细胞在淋巴管内以单个瘤细胞或瘤细胞30~60分钟即可到达淋巴结中间窦及髓窦增殖。
有时瘤细胞可绕过淋巴结在下站淋巴结转移,称跳跃式转移。
一般认为淋巴结有机械性过滤作用和生物性屏障作用,即瘤细胞可被淋巴结免疫反应杀灭。
故不是说所有的淋巴结均发生转移。
有关这方面的解释有paget提出的“种子和土壤”学说及ewing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