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3章 学 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7章思维7.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什么是思维?它有哪些特征?2.概念结构的理论有哪些?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影响因素有哪些?4.什么是创造性?一、思维的一般概念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2.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3.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概括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

初级概括是在感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概括水平相对较低。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0章情绪和情感10.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什么是情绪?2.情绪的中枢机制是什么?3.情绪有哪些理论?4.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有什么关系?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和情感的组成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1)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2)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

它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3)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

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

情绪概念既适用于认为人类,又适用于动物。

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3)组织功能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技能一、技能的概述(一)技能的定义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1.狭义的技能与广义的熟练技巧前者是指技能的初级阶段或初级水平,后者是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

技能的初级阶段,是指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通过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达到“会做”某件事或“能够”完成某种工作的水平;当初级技能反复练习,使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程度时,则称为熟练技巧。

2.技能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融合体(1)前者主要指生理解剖素质。

如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后者主要指练习。

素质是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技能离开了素质就谈不上其形成和发展。

然而,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其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则完全取决于练习。

3.技能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技能是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必要条件。

不论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都需要有相应的技能。

没有技能,人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活动。

高水平的技能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技能与知识1.技能与知识的区别(1)二者属于不同的经验范畴①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因此,知识属于认知经验范畴。

②技能是通过练习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巩固了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技能学习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任务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等问题。

因此,技能属于动作经验范畴。

(2)知识与技能概括的水平不同①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抽象与概括;②技能则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的概括。

(3)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同步的一般说来,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较知识的获得要晚。

2.技能与知识的联系(1)知识是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并制约着技能掌握的难易、快慢、灵活性和熟练程度;(2)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将有助于知识的获得与巩固,所以任何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应的知识,但学习者学习的各种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练习这个中介环节,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十三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十三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第5编活动与发展第13章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A.托尔曼B.华生C.斯金纳D.桑代克【答案】C【解析】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其中一个应用就是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2.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再造)过程D.动机过程【答案】C【解析】观察学习有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也称复制过程,即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3.根据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教师应该()。

A.使教学活动符合认知加工过程B.及时给予学生反馈C.选择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D.积极鼓励学习的学习热情【答案】C【解析】在结构教学观中,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认为: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

4.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答案】A【解析】桑代克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就是通过猫的迷笼实验研究,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5.一般情况下,学校或单位里都会评出一些“先进分子”,开个表彰大会,并给予奖励。

主要可以用()的理论来解释。

A.皮亚杰B.斯金纳C.韦纳D.班杜拉【答案】D【解析】本题应用的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替代强化,它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6.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允许他离开禁闭室,这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答案】B【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个体喜爱的刺激增强其反应的概率。

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或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3章~第15章【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3章~第15章【圣才出品】
2.在下列选项中,有关动作和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运动是连续的,是动作的组合 B.运动具有一定动机、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 C.运动主要由运动技能实现 D.动作不受他人和当代人创造的对象所制约 【答案】ABC 【解析】动作是具有一定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动作是可分解的,运动则是连续 的,是动作的组合。运动是具体的,而动作则是笼统的。运动主要由机体的运动技能来实现, 动作则带有社会性,受前辈人和当代人创造的对象制约。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3 章 技 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 )。 A.性格 B.气质 C.技能 D.能力 【答案】C 【解析】A 项,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 个性心理特征。B 项,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 稳定的心理特征。D 项,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阅读技能是一种( )。 A.操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心智技能 D.学习技能 【答案】C 【解析】心智技能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 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 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
8.借助内部言语在人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活动方式是( )。 A.动作技能 B.认知技能 C.社交技能 D.情绪智力 【答案】B 【解析】认知技能,也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 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所以 有时也叫思维技能。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 系统,如书写、打字、弹琴、体操、操纵机器等。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课后答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课后答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课后答案【篇一:《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txt>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

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

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

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

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3.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睡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2章人格)【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2章人格)【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2章⼈格)【圣才出品】第12章⼈格1.⼼理学家是如何界定⼈格的?⼈格具有哪些特性?答:(1)⼈格⼈格是构成⼀个⼈的思想、情感及⾏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区别于他⼈的稳定⽽统⼀的⼼理品质。

(2)⼈格的特性①独特性⼀个⼈的⼈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独特的⼼理特点。

⼈格的独特性表现在能⼒、⽓质、爱好、认知⽅式以及价值观等⽅⾯,都以⾃⼰独特的⽅式与环境相互作⽤。

②稳定性⼈格具有稳定性。

在⾏为中偶然发⽣的、⼀时性的⼼理特性,不能称为⼈格。

⼈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格跨时间的持续性和⼈格跨情境的⼀致性。

跨时间的持续性表现在个体的“⾃我”持久性上,即不管在⼈⽣的什么时期,从事什么⼯作,是穷还是富,幸福还是不幸,都认同⾃⼰是同⼀个⼈。

跨情境的⼀致性表现在不管⾝处何地,在校内还是校外,在家⾥还是⼯作单位,仍然是同样的特质或类似的⾏为特征。

③统合性⼈格是⼈的整个⼼理⾯貌,是由多种成分结合⽽成的有机整体,例如,⽓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观、世界观等,它们紧密联系,综合成为具有内在⼀致性的品质。

⼈格是统⼀的整体结构。

每个⼈的⼈格特征并不是孤⽴的,也不是各种特征的简单堆积,⽽是按照⼀定的内容有规则地结合起来⽽构成⼀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致性,并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格的统合性是⼼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④功能性⼈格在⼀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个⼈的⽣活⽅式,甚⾄会决定某些⼈的命运,因⽽是⼈⽣成败的根源之⼀。

2.⼈格结构包含了哪些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答:(1)⼈格结构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质、性格、认知风格、⾃我调控等。

(2)⼈格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性格。

性格是⼀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格特征,表现了⼈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为举⽌中。

⼈格的核⼼成分是性格,它表现了⼀个⼈的品德,受⼈的价值观、⼈⽣观、世界观的影响。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编 活动与发展【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编 活动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5编活动与发展第13章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A.托尔曼B.华生C.斯金纳D.桑代克【答案】C【解析】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其中一个应用就是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2.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再造)过程D.动机过程【答案】C【解析】观察学习有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也称复制过程,即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3.根据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教师应该()。

A.使教学活动符合认知加工过程B.及时给予学生反馈C.选择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D.积极鼓励学习的学习热情【答案】C【解析】在结构教学观中,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认为: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

4.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答案】A【解析】桑代克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就是通过猫的迷笼实验研究,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5.一般情况下,学校或单位里都会评出一些“先进分子”,开个表彰大会,并给予奖励。

主要可以用()的理论来解释。

A.皮亚杰B.斯金纳C.韦纳D.班杜拉【答案】D【解析】本题应用的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替代强化,它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6.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允许他离开禁闭室,这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答案】B【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个体喜爱的刺激增强其反应的概率。

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或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2章 人 格)【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2章 人 格)【圣才出品】

第12章人格1.心理学家是如何界定人格的?人格具有哪些特性?答:(1)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性①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人格的独特性表现在能力、气质、爱好、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

②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

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和人格跨情境的一致性。

跨时间的持续性表现在个体的“自我”持久性上,即不管在人生的什么时期,从事什么工作,是穷还是富,幸福还是不幸,都认同自己是同一个人。

跨情境的一致性表现在不管身处何地,在校内还是校外,在家里还是工作单位,仍然是同样的特质或类似的行为特征。

③统合性人格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由多种成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例如,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它们紧密联系,综合成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品质。

人格是统一的整体结构。

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各种特征的简单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内容有规则地结合起来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并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④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2.人格结构包含了哪些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答:(1)人格结构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

(2)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性格。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人格的核心成分是性格,它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编 绪 论【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编 绪 论【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编绪论第1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一、选择题1.JohnWatson认为心理学只应该把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与下列哪种关于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最为吻合?()(中山大学2006研)A.心理学是基于事实的、系统的观察(Psychologyisempirical.)B.心理学是与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C.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行为D.人类的经验世界是高度主观的【答案】A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A.灵魂B.行为C.行为与意识D.躯体与神经【答案】C【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个案法【答案】B【解析】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个案法是将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了人为性,提高了真实性B.减少了人为性,降低了真实性C.提高了人为性,增加了真实性D.提高了人为性,降低了真实性【答案】A【解析】自然实验法是指在自然生活情境中研究某些条件对心理现象的影响。

它没有实验室实验控制得严密,但得到的结果更加真实。

5.某人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研究,观察并记录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表现。

此人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访谈法D.自然实验法【答案】A【解析】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完整word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含考研真题)

(完整word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含考研真题)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复习笔记本章重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Psychology=“psyche”+“logos”,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

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1.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包括三个大的方面:(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2)动机和情绪: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及其引起的主观体验。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3)能力和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差异性。

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为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1)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分为不同水平——简单层次、复杂层次。

(2)行为与心理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无法直接测量,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首先,心理支配行为。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心理活动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其次,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1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2编 人的信息加工【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2编 人的信息加工【圣才出品】

第2编人的信息加工第3章感觉1.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答:(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特点。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

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

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由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③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

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

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答:(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答:(1)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含义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由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

认为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听觉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附录)【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附录)【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附录)【圣才出品】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学习13.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什么是学习?2.学习理论有哪些派别?3.技能是如何形成的?4.什么是技能的迁移?一、学习的一般概念1.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2)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3)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的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将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学习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中不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什么,而只要求他们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以后并能在恰当的时候把知识提取出来或加以运用。

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换句话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然后再将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成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

②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

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学 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学 习)【圣才出品】

第13章学习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学习行为具有什么特征。

答:(1)学习的含义学习(1earning)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的定义蕴涵三层意思:①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就会相对持久地表现出来;③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2)学习的特征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③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经验有两个涵义,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如个体学会的知识、技能和形成的人生观等。

2.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什么?两者的异同是什么?答:(1)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2)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3)两者的区别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是食物。

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只好说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

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③反应方式不同。

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能 力)【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能 力)【圣才出品】

第11章能力11.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一、能力的一般概念1.能力的含义能力的概念很复杂。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力,既包含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又包含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知识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

(2)技能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

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

心智技能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

(3)关系①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

②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③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3.能力、才能和天才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是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

这些能力互相联系,保证了某种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种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称为才能。

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

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它使人能顺利、独立、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

天才往往结合着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1.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①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北京师范大学彭聃玲教授《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 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 习)【圣才出品】

第13章学习13.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什么是学习?学习理论有哪些派别?如何进行认知和动作技能的学习?什么是学习的迁移?一、学习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学习的分类(1)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分类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学习分为:①系列学习;②辨别学习;③概念学习;④原理学习;⑤问题解决学习。

其中,系列学习比较简单,问题解决学习较复杂。

(2)根据学习的结果分类根据学习的结果,可以将学习分为:①动作技能学习;②态度学习;③言语信息学习;④认知策略学习;⑤智慧技能学习。

(3)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类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意义学习;②机械学习。

其中,意义学习是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或建立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而不是任意的、人为的关系。

机械学习中,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

(4)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接受学习;②发现学习。

(5)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认知学习;②动作技能学习。

二、学习理论1.学习的联结理论(1)经典条件作用由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①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食物吃到嘴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1章 能 力)【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1章 能 力)【圣才出品】

第11章能力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答:(1)能力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平时所讲的能力,既包含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又包含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①知识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

②技能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

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

心智技能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

③关系a.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

b.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c.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2.能力的种类有哪些?试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作用。

答:人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一般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它们各自的的特点和作用简述如下:(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①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人要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和这些能力的发展分不开。

②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学习
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学习行为具有什么特征?
答:(1)学习
学习(1earning)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的定义蕴涵三层意思:
①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就会相对持久地表现出来。

③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2)学习的特征
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③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经验有两个涵义,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如个体学会的知识、技能和形成的人生观等。

2.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什么?二者的异同是什么?
答:(1)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2)二者的异同
①二者的相同之处
两种学习理论都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②二者的不同之处
a.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是食物。

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只好认为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

b.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c.反应方式不同。

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3.在儿童教育中,应不应该使用惩罚?为什么?如果运用惩罚,应该怎样运用?
答:(1)惩罚是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其目的是降低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运用惩罚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但是最好少用惩罚,尽量不用惩罚。

惩罚可以导致很多消极影响:
①惩罚只能使学生排除某种不良反应,而不能保证其学会正确反应,它不如奖励那样有明确的指向。

②已有的不当行为,即使暂时因逃避惩罚而被抑制,个体也可能改以其他不当行为来达到目的。

③惩罚不利于人际关系,疏离父母,怨恨老师。

④过多惩罚会形成条件性恐惧,例如学校恐怖症。

⑤惩罚会引起关注,因此变成对错误行为的正强化。

⑥惩罚由权威实施,可能对学生产生观察学习。

⑦过多的惩罚损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使其降低自尊,以致自暴自弃。

(2)如果运用惩罚,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惩罚要及时,要在不良行为发生时立即给予惩罚;
②惩罚要明确,要让儿童知道惩罚的是什么具体行为,他为什么会受到惩罚;
③惩罚要对事不对人,惩罚的是不良行为,不要对儿童的身体或心理造成伤害。

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独立的人格,不得伤害肉体和心理;不得使用贬低孩子才干、人品或威胁打骂孩子的言行;要调整好自我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采用适度的语言和行动。

④惩罚要适度。

不轻易使用刺激强度较大的方式,尤其是不用体罚,不轻易使用惩罚,最好引而不发,让孩子在被实施惩罚前,自己中止不良行为。

4.简述苛勒的顿悟研究与学说。

答:(1)苛勒研究了猩猩解决问题的行为,其中“取香蕉”的实验是最有名的。

猩猩可以看到房顶上悬挂着一串香蕉,但是它够不到。

房内的地上有几只箱子。

苛勒的研究发现:面对这样的情景,猩猩一开始试图跳起来抓取香蕉,但是没有达到目的。

以后,它不再跳了,
而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仿佛在观察房间里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猩猩突然走到箱子前面,站着不动,过一会儿,它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跳到箱子上,取到了香蕉。

如果一只箱子不够高,猩猩还能把两只或更多的箱子叠起来以拿到香蕉。

(2)通过这些研究,苛勒发现猩猩不是通过尝试一错误的方法来学习如何拿到香蕉的,而是突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的。

苛勒认为,用“知觉重组”可以解释这种学习:猩猩突然发现了箱子与香蕉之间的关系,它在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新组合,因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苛勒把这种学习称做顿悟学习。

苛勒认为,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

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5.什么是认知地图?它在动物的位置学习中有什么意义?
答:(1)认知地图
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

(2)认知地图在动物的位置学习中的意义
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动物在迷津实验中所学到的东西,即关于迷津的位置信息,例如,哪条路是死路,哪条路通向食物,哪条路最近,而哪条路绕弯等。

一旦白鼠将这些信息同化到自己的某种认知地图中,它就会明白目标在哪里以及应该如何走,而不是依靠某些固定的运动系统来达到目的。

6.什么叫技能?它有哪几种?
答:(1)技能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行为。

(2)技能的种类
技能可以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①操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

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②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一般而言,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a.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与操作活动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和信息。

b.动作执行的内潜性。

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它既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外显的形式(在头脑外部)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也不像言语活动那样,可以借助于言语器官或口腔肌肉的运动信号而觉察到活动的存在。

c.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由于心智动作是借助内部言语这一工具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心智动作不像操作动作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做出,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动作一一说出。

鉴于内部言语是不完全的、片断的,因而心智动作成分可以合并、省略及简化。

7.技能形成一般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技能形成的阶段一般分为: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分别简述如下:
(1)认知—定向阶段
人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动机,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定向阶段。

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

人在认知—定向阶段中的动作常常表现出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对动作要有意识地进行控制。

因而,训练者在每个动作上的示范表演对人们学习技能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主要是靠把自己的动作与示范者的动作进行对照,从而校正自己的错误。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

由于技能还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人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的地方,会出现短暂的停顿;练习者完成动作的紧张度已大大缓和下来,但没有完全消失,还会出现错误的动作;在前一阶段经常出现的多余动作已逐渐消失,这时候,练习者的头脑中已形成比较清晰而牢固的动作表象,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动作,并根据自己的动作表象来校正自己的技能。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习的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

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系统自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