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多少泥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读《中国的西北角》

11级新闻班

谢海风

2011106045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读《中国的西北角》民国时期真是一个令每一个有新闻理想的人向往的时期,那个时期风云激荡、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各路才俊各逞其才。伴随着皇权的禁锢、军阀的专横、敌寇的入侵,一批批报人在逆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精神,坚守着争取民主自由、变革社会的报业传统,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黄钟大吕般的绝响。那个时期的新闻作品,篇篇都堪称经典,内容之丰富,言语之精辟,用辞之切要,令人赞叹,阅读时不忍放过一字一词。

《中国的西北角》也是民国时期新闻作品,之前在微博好友的推荐下知道了这本书,这次在老师的推荐和讲解下,又翻开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番。全书二百一十四页,不算很长,但是读完后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本书的创作时间距离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那片土地早已物非人也非,现在的西北角虽然不是非常发达繁荣,但至少人们的生活还是相对安逸的,想想看那种饿殍满地的场景距离今天真的甚是遥远,可是现在在读这本书时,那种饿殍遍地的场景好似就在眼前,让我不得不佩服范长江先生的观察感知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他将那些场景细致地展现出来,如同带领我们又一同走了一遍半个世纪以前的大西北,再加之范长江先生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素养,以及丰富的地理知识,整篇文章充满了文学魅力,也像极了游记,读来甚是有味。

在这本书里,范长江先生的个人魅力显露无遗。读这本书时,我完全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个还不及而立之年的青年笔下的文字,文章条理清晰,用辞精炼,语言铿锵有力,视角独特,分析深入,引经据典,最重要的是,有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没有什么政治倾向,也看不出什么阶级立场,他就是实实在在地把西北人民的生活描述了出来。在写“祁连山南的旅行”时,有一部分是“西宁至新城”,描写那里的人们衣不蔽体时,写道:“汉人小孩有裤者少,若干少妇亦仅有破单裤,上仅破棉衣蔽体,一般男子壮丁,衣服倒周全些,不过如果和记者等比较,那诚有天堂地狱之差了。”他先将小孩、女人、男人的蔽体情况描述了一下,三者中,男壮丁的情况中算是最好的了,起码能蔽体,但后面又跟自身做一对比,称有“天堂地狱之差别”,可想而知那里的人们着装是何等褴褛,进而可想而知那里的人民生活是何等的困苦,而后他又引经据典,引出唐顾况的《长安道》,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当时的社会里,底层人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间,生存于他们都是极为困苦的。在描写在青海的旅途时,由于很多山地没有具体的名称,范长江先生会自己安一个名称,并用地理图示描画出来,让读者看得清楚明白,从图示和先生的描述中,险峻的地势、恶劣的条件生生呈现在眼前,让人不由地感叹他这一路的艰辛。此外,他还需要与当地的军阀、土司等领导者会见交谈,了解当地情况与政治风向,他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立场,他对于政治独到的见解分析源于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到了青海,他说:“不能把青海看做省,而要当做特殊的势力对待”,他考察并分析了马步芳在军事、经济、民族

和宗教上的政策措施,并给出了自己的评析与预测,而他在政治上所谈到的一字一词没有一个是空穴来风,都是根据实地考察,出于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而下的笔。全文读下来感觉他是一名记者,也一位旅人,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新闻事业的神圣,也深深明白应该怎样做一个好记者。这本书写于1935年,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觊觎我中华大地,抗日战争一触即发。范长江先生凭借自身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是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刻不容缓。因此,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进行了他的西北之行。这次西北之行,历史10个月,行程6000余里,期间翻雪山、临沼泽、风餐露宿,还要耐得住稀薄的氧气,其中困苦不难想象,而他一路且行且写,记录着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政治风向,真实再现了当时西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惨象,对当地的民族关系、宗教问题、治理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范长江先生作为一个记者在展现他所看见的情景时,没有生硬地表达,更没有为某一党派或者阶级说话,他以一个人文关怀的角度真实地再现了他的所见所想,文字精炼,富有文采,中间又引经据典,常借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感想,又经常将所见所闻与历史上的典故做一对比,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不知不觉就被带入了他所描述的环境中。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范长江先生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历史素养。这篇新闻报道之所以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大概也是源于这些原因。

所以说,我觉得,新闻能够敏锐地感知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危亡,能够真实呈现鲜为人知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之计献力,能够为生存在底层的人民谋求利益,实为新闻事业神圣之所在。而要做一个好的记者,就要像范长江先生这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深厚的文学功底、良好的历史素养,通古今、知天下,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精神、善良的心……

最后,我想说,为什么长江先生的文字里充满真情?因为他的脚下沾满了泥土。我想每一个新闻人都会有那样一个梦想,就像顾城的诗里写的一样——“我想在这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